RG.1.61核电厂抗震设计阻尼值

RG.1.61核电厂抗震设计阻尼值
RG.1.61核电厂抗震设计阻尼值

核电厂抗震设计阻尼值

DAMPING VALUES FOR SEISMIC DESIGN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美国核管理委员会USNRC RG 1.61

(2007年3月第一次修订版)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二〇一二年九月

美国核管理委员会2007年3月

第一次修订版

管理导则

核监管研究办公室

管理导则1.61

(草案编号DG-1157,2006年10月出版)

核电厂抗震设计阻尼值 1.61 (2007026)

A.引言

根据HAF102要求,本导则为核电厂Ⅰ类抗震结构、系统和部件(SSCs)地震反应分析中所使用、可接受的阻尼值提供指导。

特别地,HAD102/02 要求对安全重要的SSCs设计应抵御诸如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不能失去其正常的安全性能。这些SSCs也应设计成适应灾害影响并适应与正常环境条件有关的运行事件和假想事件。

我国核安全监管当局认为本导则规定的阻尼值符合有关地震反应分析的规范和导则的要求。指定的阻尼值用于弹性模态地震反应分析,其中能量耗散用粘滞阻尼模拟(即,阻尼力与速度成比例)。

--------------------------------------------------------------------

B.讨论

背景

阻尼是衡量动力荷载作用下材料或结构系统能量耗散的尺度,用于描述动力系统能量耗散的数学模型及求解过程的专业术语。开展弹性系统地震反应分析时,可以通过在模型中指定粘滞性阻尼大小(即阻尼力与速度成正比)来考虑能量耗散。

核工业界和许可证持有者建议核安全局接受更合理的阻尼值以用于SSCs的抗震分析与设计。

结构阻尼

1993年最初版本Rg1.61提供了结构适用的阻尼值,有关结果见文献NUREG/CR-6011[3],分析了有关数据以确定能显著影响结构阻尼的参数。基于此项研究,最初版本Rg1.61阻尼值是合适的,但需要必要的修订。特别是,对于钢结构,Rg1.61规范应区分摩擦型镙拴连接和承压型镙拴连接。摩擦型镙拴连接也称为“临界滑动连接”。这些连接方式中,螺栓预紧力应足够高以确保不超出摩擦力,螺杆不承受剪力。监管立场1更新了结构阻尼值。

管道阻尼

1986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制定了规范案例N-411(在ASME锅炉与压力容器规范[4]第三部分第一章节)“1,2,3类管道反应谱分析的可选阻尼值”。规范案例N-411(在RG1.84中指定的明确的限值)用来评价运行堆问题,直到规范案例N-411于2000年废止。1994年推出了美国通用电力高级沸水堆设计[6]的备用阻尼值;1992年推出了燃烧工程系统80+设计阻尼值[7];1998年批准了西屋公司AP600设计[8]。官场立场2提供了管道阻尼值,该阻尼值源于NRC对N-411规范案例的经验和新堆设计的应用评价。

电气布线通道阻尼

RG1.61最初并未提供电缆桥架和配管系统的阻尼。以往,核电厂业界把螺栓连接钢结构的阻尼值应用于电缆桥架和配管系统抗震分析设计。上世纪80年代末,根据Comanche Peak核电站的电缆桥架试验结果[9],监管立场3提供了源于此次试验评审的阻尼值[9]和安全评估报告[9,11]。

供热通风与空调风管阻尼

供热通风与空调风管系统(HV AC)的阻尼与规范提供的螺栓连接钢结构阻尼值相一致。由于缺乏焊接管道结构的试验验证,因此,阻尼值与应用于焊接钢结构的相同(见监管立场4)。此外,本导则提供了供热通风与空调风管系统(HV AC)阻尼值的有关技术信息,见NUREG/CR-6919“RG1.61抗震阻尼值修订推荐”[12]。

机械与电气设备阻尼

NUREG/CR-6919 [12]考虑了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标准43-05“核设施中结构、系统、部件抗震设计标准”的和非强制附录N“动力分析方法”对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规范部分III章节1的指导[14]。此外,NUREG/CR-6919 [12]提供了下列结构、设备阻尼值的建议和注解:

(1)屏蔽结构、安全壳内部结构、其他1类抗震结构;(2)管道;(3)电气布线通道(即电缆桥架或配管系统);(4)供热与空调系统和(5)机械与电气设备。监管立场5 给出了适用的阻尼值。

C. 监管立场

下列监管立场提供了用于结构、系统、部件弹性地震反应分析设计的可接受的阻尼值,除非另有指定,能量耗散用粘弹性性阻尼近似。如果有试验数据支持更高的阻尼值,可以采用比规定值更大的阻尼。本规范没有体现与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有关的阻尼值。

1. 结构阻尼

1.1 屏蔽结构、安全壳内结构及其它I类抗震结构可接受阻尼值

1.1.1 安全停堆地震(SSE)

表1提供了SSE水准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可接受阻尼值。

1.1.2 运行基准地震(OBE)

如选择的OBE地震动加速度不超出1/3SSE水准的地震动,则无需进行OBE 分析;否则,应进行反应谱分析。表2提供了OBE分析中可接受的阻尼值。

1.2 结构内反应谱(楼板谱)生成的特殊考虑

表1中用于SSE水平的结构线性动力分析的阻尼值的选择是基于如下考虑,即组合荷载(含SSE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预期接近于规范应力限值(如NUREG-0800[15]中3.8节所规定)。然而也有这种可能,即所预测的组合荷载(含SSE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明显(显著)低于规范应力限值。由于等效的粘滞阻尼比依赖于结构反应水平,有必要考虑这种情况,即表1指定的SSE水平下阻尼值与预期的结构反应水平不一致。

对于结构评估,这并不重要,因为即使应用与结构反应相符的阻尼时,结构应力仍然比规范[15]规定的限值要小。然而计算楼层谱时,有必要用与结构反应相符的阻尼。因此,此时采用下列附加规定:

(1) 应用表2指定的OBE阻尼,该阻尼值无需进一步审评即被核安全监管当局接受。

(2) 对于应用超过表2 OBE阻尼值的情形,应提交特定电厂的技术依据。但不能超过表1指定的SSE阻尼值(NUREG/CR-6919, Section 3.2.3),且应逐项的审查。

通常对于已批准的标准电厂设计,其设计基准的楼板谱代表的是考虑不同场地条件分析得到的楼板谱的包络,对于联合许可申请者不必对此进行说明。然而,对于未包括在标准设计中的1类抗震结构和/或结构物,进行特定厂址抗震分析时,宜予以相应的说明。

2 管道阻尼

表3列出了管道系统在SSE和OBE(如需要)水准下的阻尼值,用于结构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等效静力分析。

表3 管道系统阻尼值

作为尼,该阻尼应遵从如下限值:

● 如有必要,频率相关阻尼应一致地使用;(RG1.61指定的阻尼值只用于设

备而非管道)

● 指定的阻尼值仅限用于反应谱分析;能否用于其它类型动力分析(如,

时程分析、无约束支撑运动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判断。

● 当用于协调或支撑优化已有的设计,应检查增加的运动对已有间隙和在

线设备安装的影响。

● 频率相关阻尼不适用于带有屈服支撑(实现耗能)的管道系统的动力反

应分析。

● 频率相关阻尼不适用于发生应力腐蚀开裂的管道,除非具体案例评估已

经提供、审评且被核安全监管当局接受。

图1 频率相关阻尼

3. 电气布线通道阻尼

表4提供了用于电缆桥架和配管系统SSE 和OBE (如有必要)分析的常数阻尼值,适用于反应谱和等效静力分析.表4指定的阻尼值适用于所有类型支架,包括焊接连接的支架。带有柔性支撑系统的电缆桥架(例如,吊杆悬挂系统、压杆悬挂系统、压杆型旋臂和刚性旋臂支撑系统)的高阻尼值是允许的,应接受核安全监管当局逐项的审评和认可。系统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应考虑支撑的柔度。

表5 列出了用于供热通风与空调风管系统SSE和OBE(如有必要)分析的阻尼常数值,适用于结构鉴定时的反应谱和等效静力分析。系统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应考虑支撑的柔度。

表6提供了用于机械及电气设备SSE和OBE(如有必要)分析的阻尼常数值,适用于可以采用抗震分析法验证抗震性能的非能动部件;能动部件的抗震性能无法单纯依赖分析确定,需要通过试验验证,如NUREG-0800 [15]3.10章节描述。

D 执行

本部分的目的是为申请者和持有者提供关于核安全监管当局应用本规范的信息。除非申请者或持有者依照核安全监管当局规范指定部分提出或先前已建立了被认可的代替方法,监管当局将用本规范描述的方法来评价以下内容:(1)与建造许可申请、标准设计认证、运行许可、早期场地许可、联合许可等有关的许可材料(2)反应堆运营方自愿建议启动的系统修正项(如果所建议的修正项与

本规范规定的条款有关)而提交的材料。

参考文献

1. U.S.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Title 10, Part 50, “Domestic Licensing of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Facilities,”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3

2. Regulatory Guide 1.61, “Damping Values for Seismic Design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U.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October 1973.4

3. NUREG/CR-6011, “Review of Structure Damping Values for Elastic Seismic Analysis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U.S. Nuclear Regu 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March 1993.5

4. “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de, Code Case N-411-1, Alternative Damping Values for Response Spectra Analysis of Class 1, 2 and 3 Piping,” Section III, Division 1,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New York, New York, February 20, 1986.6

5. Regulatory Guide 1.84, “Design, Fabrication, and Materials Code Case Acceptability —ASME Section III,”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3

6. NUREG-1503, “Final Safety Evaluation Report Rel ated to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Advanced Boiling-Water Reactor,”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July 1994.4

7. NUREG-1462, “Draft Safety Evaluation Report related to the Design Certification of the System 80+Design,” U.S. Nuclear Regu 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1992.4

8. NUREG-1512, “Final Safety Evaluation Report related to Certification of the AP600 Standard Design,”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1998.4

9. NUREG-0797, “Safety Evaluatio n Report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Comanche Peak Steam Electric Station, Units 1 and 2,” Supplement No. 16,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July 1988.4

10. Ware, A.G., and C.B. Slaughterbeck, “A Survey of Cable Tray and Conduit Dampin g Research,”Idaho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Report No. EGG-EA-7346, Rev. 1, prepared forthe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August 1986.7

11. NUREG-0847, “Safety Evaluation Report for Watts Bar Nuclear Plant, Units 1 and 2,”Supplement No. 8,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 January 1992.4

12. NUREG/CR-6919, “Recommendations for Revision of Seismic Damping Values for the Seismic Damping Values in Regulatory Guide 1.61,”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DC, November 2006.4

13.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 Standard 43-05,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for Structures, Systems, and Components in Nuclear Facilities,” Reston, V A, 2005.8

14.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de,” Section III, Division 1, Non-Mandatory Appendix N, “Dynamic Analysis Methods,” New York, New York, 2004.5

15. NUREG-0800, “Standard Review Plan for the Review of Safety Analysis Report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4

16. Draft Regulatory Guide DG-1157, “Damping Values for Seismic Design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Washington, DC.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 50011-200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2年1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2001] 156 号 根据我部《关于印发1997 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997] 108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1-2001,自2002 年 1 月1 日起施行。其中,1.0.2、1.0.4、3.1.1、3.1.3 3.3.1、3.3.2、3.4.1、3.5.2、3.7.1、3.8.1、3.9.1、3.9.2、4.1.6、4.1.9、4.2.2、4.3.2、4.4.5、5.1.1、5.1.3、5.1.4、5.1.6、5..5、5.4.1、5.4.2、6.1.2、6.3.3、6.3.8、6.4.3、7.1.2、7.1.5、7.1.8、7..4、7.2.7、7.3.1、7.3.3、7.3.5、7.4.1、7.4.4、7.5.3、7.5.4、8.1.3、8.3.1、8.3.6、8.4.2、8.5.1、10.1.3、10.2.5、10.3.3、12.1.2、12.1.5、12.2.1、12.2.9 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 号)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2 年1 月10 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1997]建标第108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进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

建筑用液体粘滞阻尼器设计方法简介

1.阻尼器应用的设计目标和理念 传统建筑,无论木结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已经有上百年的抗风,抗震历史,为什么提出在这些建筑中添加阻尼器?精简总结,有以下几点原因: ●对于一些使用要求较高的建筑结构(超高层,大跨结构等),地震,抗风形成动力难题,需 要更合理的解决办法; ●对比其他传统方案,减少结构受力体系的造价; ●科学不断发展,开辟了解决结构工程问题的新思路;可以使结构最大限度的保持在弹性范围 内工作,为结构提升安全保障。 以某抗震加固工程为例,我们对剪力墙(传统方案)和液体粘滞阻尼器两个方案从理念和计算结果作了如下对比如下表: 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已经开始有了关于消能减震的有关规定。结合国内外有关阻尼器应用发展情况和我们的应用体会,我们再谈一下在建筑上使用阻尼器的目标和理念。简单的说,我们安置阻尼器可以有以下几个目的。 A 增加抗震、抗风能力 原设计可能已经可以满足所有规范规定的抗震抗风要求,加上液体粘滞阻阻尼器,在振动过程中起到耗能和增加结构阻尼的作用,从而降低结构反应的基底剪力,减少整个结构的受力,也就可以大大提高结构的抗地震能力。同时,只要阻尼器安装的合适,设置到不同的需要方向,还可以预防和减少原设计没有考虑,或考虑不足的振动受力。 对特别重要的结构,高发地震区,花钱不多,设置这一第二防线是很值得的。对于非严重地震区,也可以用阻尼器达到抗风和增加抗震能力的目的。 B.用阻尼器去防范罕遇大地震或大风 按小震不坏大振不倒的原则,我们可以用常规的设计办法使设计满足多遇地震的抗震要求。对于罕遇的大地震可能显得不足、不理想或不经济。用结构的被动保护系统-特别是阻尼器来等待和解决这罕遇大地震的问题,不仅新建结构建议采用这一设计理念,原设计未设防抗震或设防不足的结构加固工程也很适于。 这一理念会带来经济实用和可靠的结果,设计的好,可以为工程节省费用。国外抗震先进国家大都采用这一理念。在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我们主要想提出推广的这一设计理念。 国外有的工程,在结构的小振设计中也充分利用施加了阻尼器的优越。他们大胆的用加阻尼器后的修正反应谱作结构的设计。

核电厂抗震分析

核电站抗震分析 摘要:核电站抗震一直以来都是从设计、建设到运行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拥有足够强度的结构,是发生地震时保证核电站各个设备的完整性,防止放射性物质向厂外泄露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对核电站的抗震级别要求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需求来设计、建造。随着核电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人类对核电站的抗震领域具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知识。本文根据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核电站抗震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及展望第三代反应堆AP1000、EPR在应付地震时的新措施。 关键词:核电站抗震、强度结构、完整性、第三代堆、新措施 核电站正常运行时不失为我们生活中的清洁能源,但核电站又具有很高的社会危险性,与一般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相比,核电站需具有较高的抗震要求。根据已经形成的国际惯例,核电站设计时要求依据两个地震危险水平进行。即:运行基准地震和安全停车地震。运行基准地震水平是核电站利用期间可能预计到的最大地震;安全停车地震水平是核电站场地内最大的可能性地震。对于核电站中,不管是建筑物及系统、设备及单元,某一元素的损坏都有可能导致核电厂放射性物质向周围环境泄露,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构成威胁。因为不同地区的核电站强度要求性能不同,所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对核电站强度进行设计、建造,从而防止不必要的浪费。 2011年3月11日,日本附近海域发生了9.0级的地震,随之而来的是地震引起的10m高的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台机组在地震时都紧急停堆,并启用了应急设备。但是海啸带来的海水将核电站备用的才有发电机给淹没,造成停堆后的堆芯的余热无法排除,引起堆芯的温度升高,堆芯融化,并引起堆芯燃料包壳锆和水蒸气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在安全壳内发生了爆炸,爆炸炸掀了安全壳的顶部,是防止放射性物质泄露的最后一层保护屏障也破坏了。最终导致了核电厂历史上的仅次于上世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外泄的重大事故。 对于此次人类发展核电史的灾难,我们发现面对于这样的大自然灾害,虽说地震级数和海啸浪高是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的根本因素,但仔细想想,

调谐高质量阻尼器(TMD)在高层抗震中地应用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在高层抗震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大量涌现,TMD系统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TMD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本文介绍了TM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总结了其各种新形式,分析了它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两个新的研究方向等。 关键词:TMD系统高层建筑抗震原理发展应用 The use of the tuned mass damper in the seismic resistanc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high-rise buildings spring up, then, the tuned mass dampers are extensively use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tuned mass damper.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operating principle of the tuned mass damper,summarizes many new forms of the tuned mass damper, analyzes its research status and even points out two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Keyword: the tuned mass damper the high-rise building seismic resistance principle development use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城市建筑用地日益紧张,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3]。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加上建筑物的高度和高宽比的增加以及轻质高强材料的应用,导致结构刚度和阻尼不断下降。建筑物在强风或地震等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强烈,难以满足建筑结构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性的要求。传统的采用提高结构强度和刚度来抗风抗震的设计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1]:(1)经济性差;(2)安全性难以保证。这主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 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员: 主要审查人员: 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

1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 表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表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2 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3当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时,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3.4.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1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竖向 两端抗侧力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或和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大于1.5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 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 3) 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 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 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 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2)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 定;

工程抗震设防中的烈度与加速度

工程抗震设防中的烈度与加速度 作者:鄢家全郝玉芹 烈度与加速度都是描述地震作用下地面震动或影响的标量,但在工程抗震设防中的作用却各不相同。它们类似于佳肴制作中的盐与糖。各种佳肴均离不开盐,但未必需要糖;即便是以糖为主要佐料的甜食,如果稍加一点点盐,则味道会更美好。它们之间可以互为补充,却不能相互代替。本文拟通过相关问题的论述,希望有助于科学地看待安评工作中烈度与加速度的结果。 抗震设计离不开烈度 当前,我国的抗震设计仍然是以概念设计为主。只有少数工程结构才使用抗震验算或模型实验等辅助设计手段。在概念设计中的抗震措施要求,是根据国内外震害经验的总结而规定的。所以,我国现行的各抗震设计规范大都是以“设防烈度”或“设计烈度”为依据的。特别是地基处理、选材选型和结构抗震措施等,均要求按烈度分档进行设计。就是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或核电厂的地安评工作中,甲方也都要求有“地震基本烈度复核”的内容。在《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50267-79,P12)中还规定,对安全壳等结构和构件的抗震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Ⅸ度抗震设防时的有关要求。可以说,当今中国的抗震设计还离不开烈度,只有少数需要进行抗震验算或模型实验的工程才用到加速度。 烈度与地面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 烈度与地面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还未找到由加速度换算烈度的科学依据。在《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99)中所列的地面运动强度标志,包括了水平加速度峰值和水平速度峰值。在相应的宣贯教材(P72~75)中,对该标志的依据和含义做了论述,尤其强调了“平均值”的重要性。且该标志只是综合评定烈度的依据之一,既不是“必要”依据,也不是“充分”依据。 世界上一些早期的烈度表,也曾把等价的地面加速度峰值作为烈度表的一部分。但在上世纪中后期的广泛讨论中(国外地震,1975.5,P5~24),相当一致的意见认为,烈度的定量标准应该全面反应地震的强度、频谱和持时,并对单纯以地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一.什么是反应谱理论 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它的书面定义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 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 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 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所选取地震波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因此选用合适的弹塑性反应谱并提出适当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在我国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弹塑性反应谱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等延性强度需求谱和等强度延性需求谱,其实质是确定强度折减系数R,延性系数μ,以及结构周期T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普通房屋设计中的弹塑性反应谱设计来举例说明。 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对于某地面运动加速度的最大反应与体系的自振特性(自振周期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抗震规范中所采用的弹性反应谱如图1所示?,它是在计算了大量地面运 动加速度的基础上,确定地震影响系数α与特征周期T之间关系的曲线

核电站抗震设计分析

核电站抗震设计分析 目录 ? 1.概述 ? 2.法规标准的采用 ? 3.设计基准输入的确定 ? 4.抗震分析方法 ? 5.抗震I类构筑物的设计 ? 6.结论 1.概述 为了保证核电厂的安全性,在我国的核安全导则中,要求核电厂的设计具有纵深防御的功能,设计中包括了多重的防御屏障。在核电厂的设计中,地震作为不可忽视的外在因素,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在设计中,从采用的法规标准,地震输入水平的确定,计算分析的理论方法以及设计极限的采用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经过验证的程序。设计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积累。 在核电厂的设计当中,与核安全相关的重要物项,包括损坏后会直接或间接造成事故的物项;保证反应堆安全停堆并维持停堆状态及排出余热所需的物项,地震时和地震后为减轻核事故破坏后果所需的物项以及损坏或丧失功能后会危及上述物项的其他物项,均属于设计中的抗震I类物项。 我公司承担设计的核电站,核岛厂房的构筑物(包括反应堆厂房、燃料厂房、电气厂房、核辅助厂房、柴油机厂房),均属于抗震I类构筑物,按照核电厂最高的抗震设计要求来进行设计。 2.法规标准的采用 我们在抗震I类构筑物的抗震设计中,要遵循以下一系列的法规、导则和标准:HAF102 《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 HAD101/01 《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 HAD102/02 《核电厂的抗震设计与鉴定》 GB50267-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此外,在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还要参考美国相关规范的要求,如:美国的标准审查大纲US NRC SRP;美国核安全相关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ASCE 4-98等 3.设计基准输入的确定

在抗震I类构筑物的设计中,考虑两个水平的地震作用: ?运行安全地震作用(SL-1) ?极限安全地震作用(SL-2) 在运行安全地震作用下,抗震I类构筑物应能保证核电厂能够正常运行; 在极限安全地震作用下,抗震I类构筑物应能保证核电厂能够安全停堆,因此,此地震水平也被称作安全停堆地震(SSE)。 ●运行安全地震的年超越概率为2‰,也即五百年一遇的地震; ●安全停堆地震的年超越概率为0.1‰,即万年一遇的地震。 地震输入是根据地震部门在各个厂址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中给出的厂址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值(SL-2),以及场地相关谱或适用的标准谱(如RG1.60谱)。目前在核电厂址SL-2地震动参数的确定中,均采用确定性方法和概率论方法进行评价,并取两种方法计算的较大值,而且按照法规标准的要求此值不能小于0.15g。如:秦山地区厂址计算值为0.11g,实际设计取0.15g或更大(方家山由于翻版M310,核岛设计取0.2g);福清厂址计算值为0.19g,核岛实际设计取0.2g。 4.抗震分析方法 核岛厂房的抗震分析,采用的是国际上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的时程分析方法和反应谱法。这些方法,在我国的核安全导则、抗震规范、以及美国的核安全相关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均有规定。 抗震分析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考虑结构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的反应谱计算软件SASSI以及国际通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ABAQUS。 通常情况下,核岛构筑物的抗震分析采用时程分析法和反应谱法。当有充分论据能保证安全时也可采用等效静力计算法。目前已建和在建的电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并考虑结构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设计时程采用人工拟合地震加速度时程。人工时程至少包括相互统计独立的三条时程,分别代表X,Y,Z三个方向。根据SRP的要求,拟合时程的总持时应足够长,最少持时为20s,此外还要求强震平稳段持时不低于6s和对功率谱密度的要求等,以保证所输入的地

抗震阻尼器试验台的设计

文章编号:1004-4736(2007)04-0070-04 抗震阻尼器试验台的设计 刘银水,曹树平,朱玉泉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设计了一种最大输出动态力为1000kN 的液压阻尼器试验台,对其关键技术问题,如从节能角度对油源的设计、试验台主机及其液压夹紧的设计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类似试验台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台的油源满足了动静态两种试验工况的要求,解决了动态特性试验时的大流量冲击问题;同时台架的刚度满足了设计指标的要求.关键词:抗震阻尼器;试验台;液压系统中图分类号:T H 1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5-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405031) 作者简介:刘银水(1973-),男,江西九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水压传动基础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电液控 制工程. 0 引 言 液压阻尼器是一种对速度反应灵敏的振动控制装置,主要适用于核电厂、火电厂、化工厂、钢铁厂等的管道及设备,用于控制冲击性的流体振动(如主汽门快速关闭、安全阀排放、水锤、破管等冲击激扰)和地震激扰的管系振动.液压阻尼器在与防冲击振动设备连接之前,必须对其性能进行考核,以保证将性能合格的产品用到设备上,做到万无一失,为此需要研究相应的试验台.该试验台是一个典型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为了适应阻尼器试验的特殊工况,需要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1,2] .结合所研制的1000kN 的液压阻尼器冲 击振动试验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 试验台架功能和组成 液压阻尼器在静态时,不会阻碍正常的热膨胀,当遇到超出限定速度的突然运动时,震动吸收器立刻锁住,形成刚性连结件.因此其性能包括静态和动态特性,相应地,试验台也需要完成这两种功能[3,4].1.1 静态试验 低速阻力试验:阻尼器以2~6m m /s 的低速运动,测量此时的运动阻力. 锁死速度试验:试验台在力控制状态下,输入 一个力的方波信号,获取力达到稳定值时的速度即为锁死速度. 1.2 动态试验 正弦波振动试验:给试验台输入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信号,得出阻尼器的动态响应特性.半正弦波冲击试验:给试验台输入一个半周期的正弦信号,得出阻尼器的瞬态输出力及位移. 试验台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冲击振动方向:水平双向 最大静态负载:±1100kN 最大动态负载:2Hz 时±1000kN 15Hz 时±700kN 振幅f =1Hz X 0=100mm f =15Hz X 0=6mm 工作频率范围:0.01~33Hz 试验台的静态精度小于1%. 试验台的基本组成包括液压动力源、冲击试验台架、计算机测试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 2 液压系统 试验台的液压系统如图1所示.该油源主要满足三方面的需求:(1)进入到夹紧缸29,对横梁进行夹紧;(2)进入到推拉缸28,推动横梁运动;(3)进入到伺服缸24,完成规定的动作.根据试验台静态力的要求,选择系统工作压力为25M Pa ,取作动器活塞杆d =180mm ,活塞D =300mm ,得有效面积A =452.16cm 2.根据试验台性能指标可计算得到动态时最大流量为1704L /min,低速阻力试验时,其速度为0~6mm /s ,负载所需的流量为16.3L /min .针对此工况,需要解决下列 第29卷第4期 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V ol.29 No.42007年07月 J . W uhan Inst. Tech. Jul . 200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学习体会 2010抗震规范已经到货,抽空学习了一下,与去年注册工程师继续教育课时学的送审稿略有改动,以下简要记述认为对自己设计工作影响较多的修改,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本人接触不多的内容就不赘述了。一、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x值(送审稿是放在表5.1.4-1处的, 正式版本不知为何又改到了这里): 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对于平时设计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 要做。 二、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 周期值相同。 三、5.1.4条: 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四、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五、5.2.5条,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 01规范只对7-9度有要求。 六、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 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 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 2. 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3. 框架结构适用高度有所降低。 4.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增大较多。 七、6.1.2条抗震等级,增加了24m作为抗震等级划分的高度分界。但编委们对条文细节的把握上依然令人失望,如抗震墙结构,H≤24m为四级抗震,H为25-80m为三级抗震,那24.5m应该按几级抗震,这不是又要让俺们和审查的老爷们扯皮吗?搞笑的是框架结构的划分——H≤24m为三级抗震,H为>24m为三级抗震就没有问题,难道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还是一个委员确定一类结构?这种低级错误在02版高规也是俯拾即是,比如长厚比为5-8为短肢剪力墙,≥8以上为一般剪力墙,小于3为柱,长厚比为3-4之间的就不知为何物了。或许大师、专家们编制规范和我们做设计一样,也是加班加点熬出来的吧,写到后面都快睡着了,有点 错误也就不足为奇矣。 八、6.1.3条第3款修改: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

耗能阻尼器的减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耗能阻尼器的减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多种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和其优缺点,为不同环境下选用合适的阻尼器减震装置提供方便。 关键词:耗能减震阻尼器工程应用 从动力学观点看,耗能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增大结构的阻尼,从而减小结构的反应。由于其装置简单、材料经济、减振效果好、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在实际结构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耗能减震装置的种类繁多,其常用的主要有:金属耗能阻尼器、摩擦耗能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 1金属耗能阻尼器 金属耗能阻尼器是利用金属不同形式的弹性滞回变形来消耗能量。由于金属在进入塑性状态后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并在弹塑性滞回变形过程中吸收大量能量,因而被用来制造不同类型和构造的耗能减震器。目前已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有:扭转梁耗能器、弯曲梁耗能器、U行钢板耗能器、钢棒耗能器、圆环耗能器、双圆环耗能器、加劲圆环耗能器、X型和三角形耗能器等。 金属耗能阻尼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金属耗能阻尼器中的无粘结支撑在日本、台湾和美国都得到推广应用【1】。低屈服点钢耗能器、蜂窝状耗能器在日本多栋建筑中得到应用【2】。台湾金华休闲购物中心。本工程采用三角形加劲耗能装置,共270组。在地震(PGA=0.39)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也未超过规范规定的0.014rad。潮汕星河大厦。大厦为地下一层,地上原设计为22层。后来在施工过程中业主要求增加3层。为了使加层后的结构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安装了28组耗能阻尼器。装上阻尼器后,在大震作用下,结构的顶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要求。2000年建成的日本新住友医院,采用低屈服点剪切板耗能器进行结构减震控制。结构在短边方向采用低屈服点剪切板耗能器,采用附加短柱的形式布置。在加入耗能器后,结构的层间位移减小30%,控制效果明显。 2摩擦阻尼器 摩擦阻尼器是应用较早和较广泛的阻尼器之一。摩擦阻尼器是一种位移相关型的阻尼器,它是利用两块固体之间相对滑动产生的摩擦力来耗散能量。其基本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上: (1)总的摩擦力不依赖于物体接触面的面积; (2)总的摩擦力与在接触面上的总的法向力成比例;

对核电站工程抗震设防的十二条建议

对核电站工程抗震设防的十二条建议 在东日本大地震后,造成福岛第一核电厂的事故以来,人们普遍对核电站的抗震安全性产生了怀疑。我认为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过程总是曲折的,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向不能动摇,人类的任何工业发展活动对环境都会有影响。核电站相对火电站来说还是一种更清洁的能源,只要保证了它的安全性、可靠性,那么它不但比火电站运行成本低得多(其燃料运输量只有火电站的数千分子一),而且泄露的放射性物质也不会高于火电站(因为在不少燃煤中也存在放射性物质),更不要说其他污染方面吧,当然设计都应保证在容许范围之内。因此关键是如何保证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现在第四代高温气冷石墨球床反应堆,可以说在工艺本身的安全方面已经到了比较完满的地步,不过它在工艺和设备方面有没有考虑地震作用尚不知道。 总之,技术进步与完善是没有止境的,很多方面常常来源于事故的教训。人类建造核电站的历史还仅仅只有50多年,其中发生过三次大事故,即1) 1979年3月28日凌晨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纳河三里岛核电站的一次部分堆芯融毁事故; 2)1986年4月25日凌晨发生在原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爆炸事故;3)今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厂的应急供电系统遭到海啸袭击损毁,而造成冷却系统失效,进而导致大面积的核泄漏的事故。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知道,这些事故其主观原因可归纳为设计不周(包括对自然灾害的考虑不足、方案较陈旧等)、

管理不善、操作失误、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不足等等几方面。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导火线是操作失误,但是其设计方案的落后,没有安全壳,其中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的设计缺陷,尤其是控制棒的设计问题才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再如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的直接原因也是设备机械故障和运行人员的操作错误,当然深层次的原因,也是上述的几方面。但是,此事故没有对公共安全和经济方面造成严重损害,主要是安全壳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了安全壳作为核电站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重要作用;还有今年3月11日福岛第一核电厂的事故,当然导火线是地震与海啸,但是如果设计上再考虑周到一些,也许会大大减少其后患,如它的热能利用是采用一回路的老式沸水堆方案,这样在供汽轮机发电的高压蒸汽中就带有放射性;它的备用电源单一;土建设施考虑预防自然灾害能力偏低(如地震与海啸);可能对工艺与设备设计中没有考虑地震作用产生的动力效应,如此等等。从这里知道,如果我们以后的核电站能够吸取以往的教训,进一步完善设计(除了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外,应该考虑更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影响)、完善管理监督体系、完善灾害产生后的应急体系等等,这样核电站完全能够做到十分安全的。以下仅仅从我自己的专业出发,对此就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提出十二点建议,仅供有关方面参考,其中错误希望得到有关专家不吝指正: 一)抗震技术方面的建议: 1)考虑到以往工程的抗震设防主要是侧重于建筑结构。对工艺设备设计安装,很少考虑地震响应的影响。比如对在核电站的设计反应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地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地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地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地平均强烈地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地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地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地点有不同地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地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地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地严重破坏地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地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地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地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地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地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地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地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地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地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地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地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地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地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地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 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地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地固有周期和地震动地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地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地周期成分被较大地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地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地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地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地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地一种动力作用,并且作用时间短,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来不及发生永久变形,其结果

核电站用泵的抗震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6b2048846.html, 2009年 第9期 通用机械 64 GM in Electric Power 大连大学 二、地震的输入及抗震分析要求 地震输入其实就是确定地震时设备所在标高楼层图1 楼层反应谱 地震谱通常分为O B E(运行基准地震楼层反应 【摘 要】析的重视。 【关键词】分析 一、前言 加”——“A 醒核电站一定要重视设备的抗震性能。

2009年 第9期 https://www.360docs.net/doc/6b2048846.html, 65 通用机械 GM in Electric Power 谱)和S S E(安全停堆地震楼层反应谱),或者叫S L1(运行安全地震楼层反应谱)和S L2(极限安全地震楼层反应谱)。谱线中有将X 、Y 、Z 方向分别描述的,也有在一张谱线中体现的。每张谱线通常会包含五条阻尼曲线,分别为临界阻尼的2%、4%、5%、7%和10% 。对于泵产品O B E的阻尼比值通常是临界阻尼的2%,而SSE的响应值小于或等于OBE的2倍。 抗震分析的目的在于证明泵设备在O B E和S S E地震期间或之后,能保证结构完整性,包括承压边界完整性以及泵的可运行性。通常要求如下分析。 1)承压部件即泵壳及轴承座部件的完整性。2)泵支撑件和连接螺栓以及地脚螺栓满足强度要求。3)在运行工况、地震和最大接管载荷共同作用下,保持可运行性,在转动件与静止件之间的相对变形应小于它们之间的间隙,不影响运转。 抗震分析也可以帮助分析泵壳承压边界应力分布、泵转子系统应力分布、泵体、轴承箱和底座的抗震分析等。从这个角度理解抗震分析可以作为设计验证的一种方法。 三、抗震分析程序、机构和方法 国内目前采用的抗震分析都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体进行有限元分析,而多数泵制造厂没有该方面的程序或者程序不够权威或专业,所以只能求助于各大科研院所和核电设计院。仅以清华大学为例,根据泵厂提供的设备设计制造图样,采用三维C A D软件建立泵的几何模型,在MSC.Patran软件中建立泵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MSC.Nastran有限元程序进行抗震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校验泵各部位是否满足上述抗震要求。M S C.Nastran和MSC.Patran均是当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结构分析软件,被我国相关审查机关所认可。早期也用Super S A P w i n d o w s,它是美国A L G O R公司开发的一个结构分析程序。 四、分析过程 1.计算模型的建立 利用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分析首先要构建模型,建造的模型要与程序中的数学基础相符合,规定的假设条件尽可能与真实设备结构相近,模型的单元划分要合理。根据泵体、轴承箱和底座的几何结构特点,将其简 化成若干集中质量单元、梁单元和实体单元,然后建模。以大连苏尔寿泵及压缩机有限公司承制的设备冷却水泵为例,将叶轮、耐磨板和连轴器等作为集中质量处理;泵体、轴承箱在同一轴线上,泵轴用梁单元来模拟;泵体、轴承箱和底座都用实体单元描述。实体网格采用10节点4面体单元,包含泵体、出入口法兰、轴承箱和底座。泵体内水的质量被平均分配到泵体上。泵轴上相连的部件按照相应的集中质量表示,整个模型共有2个质量单元,54个梁单元,171 839个实体单元,300 044个节点。另外在两个法兰上还有两个多点约束单元,用于向法兰施加接管载荷中的3个力矩。有限元网格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有限元网格模型 2.模态分析 抗震计算的第一步是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以了解结构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对上面描述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其前5阶或10阶固有频率和各震形图。卧式泵结构简单,壳体等部件通常其基频(最低共振频率)高于截断频率 (其值通常接近33H z),可认为其是刚性的;而立式泵的结构复杂,常有较大的偏心质量,固有频率较低,不能假设它们是刚性的。泵的1阶固有频率大于截断频率,振型图为整体振型,可判定其为刚性设备, 根据核安全法规H A F0215,对刚性设备进行抗震分析时可以采用等效静力法。 按照楼层反应谱,读取零周期时X 、Y 、Z 方向的加速度。进行地震分析时,将3个方向的加速度乘以安全系数1.5后,以惯性力方式加载在质心。 3.材料特性、应力极限准则和载荷组合 核电站用泵的各部件的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不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一.什么就是反应谱理论 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它的书面定义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与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与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就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就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就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与所选取地震波就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就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因此选用合适的弹塑性反应谱并提出适当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在我国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弹塑性反应谱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等延性强度需求谱与等强度延性需求谱,其实质就是确定强度折减系数R,延性系数,以及结构周期T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普通房屋设计中的弹塑性反应谱设计来举例说明。 反应谱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对于某地面运动加速度的最大反应与体系的自振特性(自振周期与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抗震规范中所采用的弹性反应谱如图1所示? ,它就是在计算了大量地面运动加速度的基础上,确定地震影响系数与特征周期T之间关系的曲线

阻尼器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

阻尼器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结构抗震控制理论及主要控制形式,阐述了粘弹性阻尼器的耗能减震原理和有限元计算算模型,并且运用midas软件对一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置粘弹性阻尼器前后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其动力性能进行对比,对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为粘弹性阻尼器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阻尼器 ;抗震; 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ructural seismic control theory and control form, elaborated the viscoelastic damper energy dissipation principle and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model, and use midas software to one five 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with viscoelastic dampers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based on its dynamic performance are compare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for viscoelastic dampers for seismic application provides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damper; seismic;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35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前言 地震是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突发式自然灾害。因此,结构控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结构振动控制(简称为结构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