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植物模板
浮游植物—认识黄藻(水生生物学课件)

3. 异胶藻属
• 单细胞 、长圆形 、椭圆形 , 长4~4 . 5µm, 宽2 . 5~4µm
• 色素体1个 , 片状侧生 , 占藻体大部分 , 呈 黄绿色 。
• 海水种类 , 目前已人工培养 , 是海水养殖育 苗中的一种饵料生物 。
八 、认03 第三章认识底栖动物 04 第四章认识大型水生植
物
生态分布和意义
• 黄藻对低温有较强的适应性 ,早春晚秋大量发生 ,但大水 体种群数量不多而易于浅水或间歇性水体中形成优势种。
• 主要生活于淡水中 ,喜生活在永久性的软水水体中 , 也可 以生长在潮湿的土壤 、树皮或墙上。
本目仅一科一属。
• 气球藻属 气球藻属:植物体单细胞 , 多核体 。上部为球形、倒卵形 ,有时为管 形囊状体 。下部为分支假根。
细胞壁相当坚韧 ,壁内有1层具多核及色素体的稠密的细胞质。 无性繁殖产生似亲孢子或在假根部分形成厚壁孢子 , 当植物体生长在 水中时 ,可形成2条鞭毛的动孢子或同形、异形的动配子。
•常生于池塘、沟渠中,早春生长旺盛。 •初生时以基细胞固着生活, 以后基 细胞死亡而漂浮水中 ,量大时呈黄绿 色棉絮状物漂浮水面。
6.膝口藻属
•细胞背腹扁平 , 正面观卵形或圆形 , 略变形
•刺丝泡杆形 , 多数 ,放射状排列在周质层内 ,或分散在 细胞质中。
•鞭毛二条 ,顶生 。等长或不等长 , 向前的一条为游泳鞭 毛 , 向后的一条为拖曳鞭毛。
扁形膝口藻在我国较常见 , 常在温暖季节出现于肥水鱼池中。 大量繁殖时 ,形成云彩状水华,水色呈黄绿色,为鲢鳙的良 好饵料。
赤潮异弯藻
• 藻体单细胞 藻体单细胞 ,细胞裸露 , 易 变形 ,略呈椭圆形,长 8~25μm , 宽6~ 15μm。 细胞腹部略凹 ,从此处伸出 2条不等长鞭毛 ,长者约为 细胞长的1.3倍 ,短者为细 胞长的0.7~0.8倍。
浮游植物_精品文档

浮游植物在大小和体积上差别显著,一般根据粒 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即小型浮游植物(Micro,20~ 200μm)、微型浮游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 型浮游植物(Pico,0.7~3μm)。
二、浮游植物悬浮机制
• 分泌粘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使个体减轻; • 形成气囊结构; • 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 • 增加身体表面积以增加与水之间的磨擦力。
3、湖泊的混合层和海洋并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是均质的。
在无风、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光、营养、温度 的垂直梯度分布造成了空间上的异质化,使得不同 种类得以在各自的最适区域生长、繁殖,从而使竞 争降到最小。
总之,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可用不同的机制加以 解释,这些机制可能是同时起作用的,但还需要更多 的实验数据来进一步证实。
(m)
层的种类
1月 8.13 6.3 9.48 11.37
12.66 5.98 8.99
14
4月 14.37 12.85
8.33 7.22 2.34 1.10 7.70
29
7月 2.99 18.37 13.71 15.16
1.32 0.91 8.74
15
10月 10.35 17.22 24.48 18.12
六、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当环境中某种物质的存在量少于浮游植物正常生 长对它的最低需求时,这种物质就成为浮游植物生长 的限制因子。当限制因子的量增加,浮游植物的数量 会以较快的速率增加,直到又有必需资源的量限制生 长速率。
由李比希提出的限制因子概念最初仅适用于化 学营养缺乏(“最小因子定律”)。现在对这一概 念已进行了扩展,并把一些物理参数如光强和温度 等也纳入进来。
表4. 2 湖泊浮游藻类水平分布 (源自章宗涉等, 1995)
第一篇浮游植物-PPT精品

(6)鞭毛(flagellum)
除蓝藻和红藻外,藻类生殖时期产生的动孢子和配子,都具鞭毛。 金藻门、裸藻门、甲藻门的绝大多数以及黄藻门和绿藻门中一部 分种类,其营养时期的细胞也具鞭毛,能运动。鞭毛的数目、长 短、着生位置,运动形式等各门有所不同。有2根的,也有l、3、 4、6、8以至组成环状多数的。鞭毛2根有等长、近于等长、不等 长或长短悬殊的。鞭毛有比体长短的、有等于体长的或为体长2、 3、5、6倍以上的。鞭毛有着生细胞顶部两侧或细胞前端口沟或凹 穴处,或着生于侧面的凹穴处等等。鞭毛伸展方向,有向前方的, 有一条向前另一条横向伸展的;有一条居于腰部的沟内,另一条 向后方伸展的等。
3. 厚壁孢子(akinetes) 又称原膜孢子或厚垣孢子。有些藻类在生活环境不良 时,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直接增厚,成为厚壁孢子;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 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hypnospore)。它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 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
(三)有性生殖
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叫配子。产生配子的母细胞称为配子囊。有性生殖 是由雄配子和雌配子结合成为一个合子。合子形成后,一般要经过休眠 才发生成新个体。有些藻类,一个合子发生一个新个体;或经分裂发生 多个新个体。
浮游植物的采集、计数与定量方法教材PPT文档共35页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Hale Waihona Puke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5
浮游植物—认识隐藻(水生生物学课件)

三、分布、与渔业的关系
• 1、分布
• 隐藻门植物种类不多,但分布很广,淡水、海水均有分布。 • 隐藻对温度、光照适应性极强,无论夏季和冬季冰下水体均可形成优势种群
。
2、与渔业的关系
• 有机物、氮丰富的水体,传统高产肥水鱼池中极为常见的鞭毛藻 类。
• 有隐藻水华的鱼池,白鲢生长好,快,产量高。 • 隐藻是水肥、水活、好水的标志。
1、隐藻属 Cryptomonas
• 细胞椭圆形、豆形、卵形、圆锥形、S形等。 • 背腹扁平,背侧明显隆起,腹侧平直或略凹入,前端钝圆
或斜截,后端宽或狭的钝圆形。 • 纵沟和口沟明显,鞭毛2条,略不等长,自口沟伸出,常
小于细胞长度。 • 色素体多为2个,有时1个,黄绿色或黄褐色,或有时为红
色。 • 细胞核1个,位细胞后端。
• 本属在高产鱼池可形成云彩状水华,水色呈酱红色。
酱红色
池塘常见水华的指标生物和水质优劣判别
水色 日变化
水华形态
优势种
红褐 显著 蓝绿色云彩状水华 蓝绿裸甲藻 色 显著 草绿色云彩状水华 膝口藻
显著 棕黄色云彩状水华 光甲藻Biblioteka 显著 酱红色云彩状水华隐藻
出现季节
5-11月,7-8月少 5-11月,7-8月多 5-11月,7-8月少
小结:隐藻门的主要特征
• 1、多为单细胞运动个体,有2条鞭毛,顶生或侧生。少数形成不定形群体。 • 2、细胞有背(隆)腹(平)之分,前端钝圆或斜截形。 • 3、大部分种类细胞不具有纤维素的细胞壁,细胞外有一层周质体,柔软或坚固。 • 4、除了叶绿素a、c,β-胡箩卜素,还具有藻胆素,色素体1-2个,叶状或盘状,贮存物质
4-11月
水质优劣
浮游植物PPT课件

抚仙湖浮游藻类数量(×104个)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水深 m
0.5
5.0
10
20
40
50
100
平均
数量最多 层种类数
1月 8.13 6.3 9.48 11.37
12.66 5.98 8.99 14
4月 14.37 12.85
8.33 7.22 2.34 1.10 7.87 29
7月 2.99 18.37 13.71 15.16
3
一、浮游植物的概念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水或淡水中能够适 应悬浮生活的动植物群落,易于在风和水流作用 下作被动运动。分为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和浮游动物(zooplankton)。
浮游植物(即自养浮游生物):它不是分类学单 位,是生态学单位。所有生活在水中营浮游生活 的微小植物,通常就指浮游藻类。
4月份,开始出现温跃层但较弱——浮游植物较均匀地分布 在40m以浅的水层中,40m以深数量很少
7月份,浮游植物上、下层分布显著——更集中于上层,下 层数量极少
10月份,温跃层位置逐渐下降——浮游植物向下移动,下 层数量开始增多
随着气温继续下降,至一月份温跃层消失,浮游植物 的分布又恢复到上、下层较均匀的状态
1.32 0.91 8.58 15
10月 10.35 17.22 24.48 18.12
9.45 3.26 13.82 21
46
温度分层 上层混合程度增加 加剧
47
水平分布
沿岸带>河口区>敞水带(湖心区) 沿岸带有来自地表泾流的外源营养和明显的水体混合,是藻 数量大的主要原因;河口区由于有来自湖水携带的外源营养 的补充,营养较丰富,藻数量也较高;敞水带尽管湖底积聚 着大量的营养物质,但由于较深或分层的缘故,藻数量少
第一章浮游植物的采集计数与定量方法参考模板范本

2.生物量一般按体积来换算。这是因为浮游植物个体积小,直 接称重较困难,且其细胞比重多接近于1。可用形态相近似的几何
体积公式计算细胞体积。细胞体积的毫升数相当于细胞重量的克数。 这样体积值(μm-3)可直接换算为重量值(109μm-3)可直接换算 为重量值(109μm-3≈1毫克鲜藻重)。
下列体积公式,可供计算生物量时参考:
。如下面的不浓浓缩缩体积稀与释 水透明度(体现水的肥瘦)之间关系大致如下, 仅供参考。
瘦中 肥
透明度 >1m 老水 特老水
>50cm
>30cm
<30cm <20cm 浓缩的标准是以每个视野里有十几个藻类为宜。
三、计数方法
将浓缩沉淀后水样充分摇匀后,立即用0.1ml吸量管吸出0.1ml样品,注入
0 . 1 ml 计 数 框 内 ( 计 数 框 的 表 面 积 最 好 是 2 0 × 2 0 ㎜ 2 ) , 小 心 盖 上 盖 玻 片 (
表示,对不宜用细胞数表示的群体或丝状体,可求出其平均细胞数。
计算时优势种类尽可能鉴别到属,注意不要把浮游植物当作杂质而漏计。
计数时可按下列格式记录,然后再进行整理计算。
视野数 种 类 第一片 第二片
正 小球藻 正正
正正
正 衣藻
正
正
正正 小环藻
正
正
四、数量与生物量的计算: 1.一升水中的浮游植物的数量(N)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如果计数框、显微镜固定不变,Fn、V、U也固定不变,公式中的
(
Cs
V
Fs Fn U
)可视为常数,此常数用K表示,则上述公式可
简化为:N=K×Pn。
Pn代表某种藻类的个数,计算结果N只表示一升水中这种藻类的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浮游植物也是地球上固碳固氮的重要生物。浮游植物尽管微小,但(主要是)海洋扩 大了它们的作用。浮游植物固定的碳、氮的总量比全世界陆生植物的固定总量都要多。据推算 ,浮游植物光合 作用生产的有机碳的总量约为高等植物的7倍,每年约能固定1.7亿吨的氮素。科学家推算,全球每年要产生大 约1000亿吨的二氧化碳,而陆生植物只吸收大约520亿吨,剩下的大部分被浮游植物吸收了。
发光海滩
2014年1月,来自中国台湾的摄影师威尔·霍(Will Ho)在马尔代夫海滩上庆祝婚礼时,有幸见证了会发光的 海岸线这一神奇景象。夜晚,在他的镜头下,一簇簇发光的小型浮游植物如萤火虫般随波荡漾,最终被冲到岸边, 在黑夜中排成一条耀眼的光带,沿着海岸线形成了一条发光的“路”。
这一奇观是由于近海域会发出生物荧光的浮游植物受到海浪的冲击产生的。由于起风,这些会发光的浮游植 物受到海浪的冲击,便开始活跃起来。
浮游植物死后,遗体会连同它们所固定的碳降下,长年累月地堆积在海底,形成海底石油。它们对地球上的 气温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类把石油从海底抽上来使用,又把大量的碳释放到空气中,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含量比过去2000万年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浮游植物素有“海洋牧草”之称,是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决定水域生产性能上具有 重要意义,与渔业生产有十分密切关系,世界著名渔场都处于藻类丰富的海域。
感谢观看
虽然它们已为人熟知,但近年来生物学家才找到产生这一奇观的原因。海洋生物学家豪尔赫·里巴斯(Jorge Ribas)说,这片水域有许多名为“多边舌夹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的发光植物。当这些生物受到外力 作用,例如,浪涌潮汐作用,或是皮划艇、冲浪者等经过时,它们就开始活跃起来,从而产生了发光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状况2015年8月在调查海域监测到浮游植物18种,其中硅藻门17种,占总数的94.44%;甲藻门1种,占总数的5.56%。
优势种为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羽纹藻Pinnularia sp. 、小环藻Cyclotella sp. 、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 、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
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98~3.67)×104个/m3之间,平均为1.91×104个/m3。
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05~2.02之间,平均值为1.61;均匀度变化范围在0.51~0.78之间,平均值0.70;丰富度指数范围在0.14~0.37之间,平均值为0.29。
2015年10月在调查海域监测到浮游植物9种,其中硅藻门8种,占种类组成的88.89%;甲藻门1种,占种类组成的11.11%。
优势种为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
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78~38.89)×104个/m3之间,平均为11.58×104个/m3。
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19~1.80之间,平均值为0.85;均匀度变化范围在0.11~0.78之间,平均值0.41;丰富度指数范围在0.11~0.35之间,平均值为0.21。
2016年5月在调查海域监测到浮游植物12种,其中硅藻门11种,占总数的91.67%;甲藻门1种,占总数的8.33%。
优势种为辐射圆筛藻Actinocyclus ehrenbergii、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
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30~0.72)×104个/m3之间,平均为0.48×104个/m3。
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00~2.20之间,平均值为1.55;均匀度变化范围在0.00~1.00之间,平均值0.80;丰富度指数范围在0.00~0.33之间,平均值为0.22。
2016年8月在调查海域监测到浮游植物19种,其中硅藻门17种,占总数的89.47%;甲藻门2种,占总数的10.53%。
优势种为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小环藻Cyclotella sp.、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
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在(3.88~35.11)×104个/m3之间,平均为19.93×104个/m3。
多样性指数范围在3.17~3.55之间,平均值为3.37;均匀度变化范围在0.86~0.96之间,平均值0.91;丰富度指数范围在0.55~0.79之间,平均值为0.70。
2016年10月在调查海域监测到浮游植物16种,其中硅藻门15种,占总数的93.75%;甲藻门1种,占总数的6.25%。
优势种为紧密角管藻Cerataulina compacta、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oculus-iridis、Coscinodiscus wailesii 威氏圆筛藻、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整齐圆筛藻Coscinodiscus concinnus。
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在(4.83~76.92)×104个/m3之间,平均为19.89×104个/m3。
多样性指数范围在2.28~3.11之间,平均值为2.70;均匀度变化范围在0.74~0.98之间,平均值0.88;丰富度指数范围在0.30~0.68之间,平均值为0.45。
浮游植物变化分析:2015年8月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2015年10月,最低值为本底值。
种类多样性变化趋势如图10.2-1。
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来看,2015年8月和10月均低于本底值。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趋势如图10.2-2。
图10.2-1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图图10.2-2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趋势图10.3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状况2015年8月在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动物13种,其中毛颚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7.69%;桡足类3种,占种类组成的23.08%;水母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15.38%;幼虫类5种,占种类组成的38.46%;糠虾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7.69%;端足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7.69%。
种类组成以近岸低盐种为主,优势种为短尾类幼虫、强壮箭虫、长尾类幼虫、顶突瓮水母和双壳类幼虫。
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为13.29ind/m3,各站位波动范围在4.33 ind/ m3~35.01ind/ m3之间。
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为135.70mg/m3,各站位波动范围在27.33mg/m3~493.15mg/m3之间。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12,变化范围1.49~2.77;种类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 1.65,变化范围 1.01~2.36;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78,变化范围0.53~0.92。
2015年10月在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动物7种,其中毛颚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14.29%;桡足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28.57%;水母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28.57%;幼虫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28.57%。
种类组成以近岸低盐种为主,优势种为强壮箭虫和带拟杯水母。
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为10.72ind/m3,各站位波动范围在0.43ind/ m3~65.18ind/ m3之间。
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为1994.71mg/m3,各站位波动范围在0.01mg/m3~15770.93mg/m3之间。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97,变化范围0.00~1.77;种类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5.15,变化范围0.00~35.00;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5。
2016年5月在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动物13种,其中端足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7.69%;毛颚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7.69%;桡足类4种,占种类组成的30.77%;涟虫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7.69%;水母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15.38%;幼虫类4种,占种类组成的30.77%。
种类组成以近岸低盐种为主,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oera enchaeta、短尾类幼虫Brachyura larva、长尾类幼虫Macrura larva。
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为168.01ind/m3,各站位波动范围在22.67ind/ m3~640.71ind/ m3之间。
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为62.41mg/m3,各站位波动范围在9.99mg/m3~198.78mg/m3之间。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95,变化范围1.26~2.53;种类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0.67,变化范围0.44~0.84;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1.08,变化范围0.75~1.41。
2016年8月在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动物11种,其中毛颚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9.09%;桡足类3种,占种类组成的27.27%;水母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18.18%;幼虫类4种,占种类组成的36.36%;糠虾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9.09%。
种类组成以近岸低盐种为主,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顶突瓮水母Amphogona apicata、锡兰和平水母Eirene ceylonensis、短尾类幼虫Brachyura larva、长尾类幼虫Macrura larva。
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为18.94ind/m3,各站位波动范围在2.08ind/ m3~35.25ind/ m3之间。
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为91.95mg/m3,各站位波动范围在0.08mg/m3~256.48mg/m3之间。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99,变化范围1.26~2.52;种类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0.80,变化范围0.54~0.95;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1.40,变化范围0.98~1.93。
2016年10月在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动物8种,其中端足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12.50%;毛颚类1种,占种类组成的12.50%;桡足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25.00%;水母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25.00%;幼虫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25.00%。
种类组成以近岸低盐种为主,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顶突瓮水母Amphogona apicata、长尾类幼虫Macrura larva。
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为4.98ind/m3,各站位波动范围在1.26ind/ m3~15.16ind/ m3之间。
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为8.57mg/m3,各站位波动范围在0.14mg/m3~26.27mg/m3之间。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3,变化范围0.92~1.92;种类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0.87,变化范围0.58~1.00;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1.47,变化范围0.51~3.00。
浮游动物变化分析:2015年8月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其中略高于本底值,2015年10月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最低,低于本底值。
种类多样性变化趋势如图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