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初中语文中考课内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中考课内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课内文章的复习,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4. 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文章,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难点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 组织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文章,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等。
2. 文章分析: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难点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阅读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 运用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的文章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内阅读训练,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成果,了解学生对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本册语文教材。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5篇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5篇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1《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尝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尝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肯定情绪颜色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详细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忙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解释较具体,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预备:老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比解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老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3分钟) 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并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忙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七篇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七篇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如何写?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三、课前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视频、音频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反复朗读课文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
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简介影片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__届奥斯卡影片奖。
(三)、了解剧情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剧情表演第一个场景表演: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
(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第二个场景表演: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形。
2024年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

2024年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第一章:词语理解与运用1.1 教学目标能够准确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含义。
能够正确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1.2 教学内容重点词语的释义与运用。
词语的搭配与辨析。
1.3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自主查找不理解的词语。
步骤二:课堂上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步骤三:通过例句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词语。
步骤四:课后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句子理解与运用2.1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结构。
能够正确运用各种句子进行表达。
2.2 教学内容句子的类型与结构。
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2.3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类型。
步骤二:讲解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步骤三: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各种句子。
步骤四:课后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与理解3.1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能够正确解读文言文。
3.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
3.3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导学生预习文言文,自主查找不理解的内容。
步骤二:课堂上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要点。
步骤三: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学会正确解读文言文。
步骤四:课后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现代文阅读与理解4.1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现代文的基本内容。
能够正确解读现代文。
4.2 教学内容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现代文的理解与分析。
4.3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导学生预习现代文,自主查找不理解的内容。
步骤二:课堂上讲解现代文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要点。
步骤三: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学会正确解读现代文。
步骤四:课后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作文写作技巧与训练5.1 教学目标能够掌握作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能够独立完成一篇作文。
5.2 教学内容作文的写作技巧。
作文的训练与修改。
5.3 教学步骤步骤一:讲解作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要点。
步骤二: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作文。
步骤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和指导。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七篇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最新七篇中考语文复习教案都有哪些?教案不能面面俱到。
而是要以学科的基础知识框架为基础,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和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研究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考语文复习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板书:鱼我所欲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板书:生、义)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
语文复习教案中考七篇

语文复习教案中考七篇语文复习教案中考七篇语文复习教案中考如何写?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语文复习教案中考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复习教案中考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a、识记重点字词。
b、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c、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方法目标a、抓取警辟、关键的语句,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b、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
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1867-1934)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生成学习目标1、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3、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4、文中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那梦想家呢5、“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为什么这么说6、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上述问题。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总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总复习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初中语文中考重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
复习内容涵盖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语言知识等方面,通过系统的复习和训练,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
2. 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提升作文写作水平,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手法。
4. 加强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古诗文阅读:a. 重点诗词的背诵和理解。
b. 古诗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
c. 分析古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现代文阅读:a. 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
b.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c. 训练推理判断和信息整合能力。
3. 作文:a. 常见作文类型的写作技巧和思路引导。
b. 作文修改和润色方法。
c. 提升作文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4. 语言知识:a. 词语辨析和成语运用。
b. 语法知识的复习和运用。
c.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通过讲解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模拟测试成绩:定期进行模拟测试,分析学生的进步和问题所在。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古诗文阅读复习第二周:现代文阅读复习第三周:作文写作技巧复习第四周:语言知识复习六、教案内容第六周:古诗文阅读复习教学目标回顾并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
提升学生对古诗文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增强学生对古诗文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中考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中考复习教案5篇在基础教育中, 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具有工具性, 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
下面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中考复习教案, 仅供参考, 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中考复习教案1中考, 如何做好备考复习, 是每一位毕业班教师深思的问题。
作为语文学科, 它的知识点多而散, 没有数理化学科那样强的系统性, 这一特点给广大师生的备考复习带困难。
倘若方法不当, 则往往事倍功半。
怎样在短期内迅速巩固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 在此与各位同行一起交流。
一、研读考试说明, 明确中考动向。
首先, 按照中考说明的要求, 要把握好整个教材的结构体系, 明确每一个知识点, 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 要了解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点, 看准命题方向, 明确备考对策。
再次, 根据中考说明列出的知识点和学生实际, 科学合理地制定复习计划, “知己知彼”, 打有准备之战。
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确定复习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 复习备考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明确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存在的知识缺陷等, 从而选择适合他们的复习方法。
在复习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重要,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他们才会积极地进行思考,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能更好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
三、形成知识网络, 明确复习重点有的放矢, 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复习旨在构建起知识点的基本框架。
复习时, 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
在指导复习的过程中, 要经常总结在复习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及时调整复习策略。
使整个复习全面、系统, 形成知识网络。
对知识网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复习, 逐一巩固。
纵观近三年的中考出题趋势, 总体的特点是稳定中有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课时] 第43课时
[复习内容] 九年级下册的两篇文章《公输》《孟子》两章(其余篇目练习请自行增补)[复习重点] 1、朗读:朗读准确、节奏正确2、领会文句大意,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重要文言实词意义
4、重要语句翻译
(一)阅读《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曰‘诺’”选文。
1、解释加点的词
⑴宋无罪而.攻之()⑵公输盘不说.()
⑶吾义固.不杀人()⑷子.墨子闻之()
2、翻译
⑴夫子何命焉为?
⑵胡不已乎?
⑶宋何罪之有?
3、选段选自《》,作者,相传为的宋国人,的创始人。
4、⑴如果把本文的论辨分为三个阶段,节选的内容是第几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分几层?
⑵表现墨子急于制止这场战争的语句是。
⑶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的?
⑷墨子是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5、你认为公输盘有能力结束这场战争吗?
6、这篇文章的公输盘和你知道的鲁班一样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
1、解释
环()兵()委()亲戚()畔()域()顺()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兵.革非不坚利也上使外将兵.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C、夫环.而攻之环.滁皆山也
D、环而攻之.而不胜攻亲戚之.所畔
3、翻译
⑴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内容理解
⑴本文的中心句是
⑵文中“君子”是指(用原文词语回答)“道”指的是。
⑶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⑷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素是
⑸从文章的结构看,第一段和第二、三段的关系是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三)《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一文
1、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哪两组有错误()()
A、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
B、国恒亡.(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
D、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出入.之迂也(进)
2、翻译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简答
⑴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的。
⑵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⑶孟子认为国君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为什么?
4、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担天下大任的人,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5、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相关材料链接)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惟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