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化教育思想-完整版
高校“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向人本思想转变,其实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书”“唯上”向“以人为本”转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文章以主体性、开放性和情感教育为切入点,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换的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改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环节。
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体现出贴近大学生、尊重大学生教育模式的形成。
“人本化”教学模式能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最为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发展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切。
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文本”的互动,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一、高校“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表现“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灌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当中,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
“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和创新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式样。
①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握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强调要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促进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
课堂教学中的人本思想

课堂教学中的“人本思想”为了使学生适应世界的迅速变化,迎接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教育目标既包括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也包括情意的发展,它是对整个人的教育。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认识到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
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应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
应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
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充分考虑到人的各方面需要,致力于培养完善的人。
这就要求在现实教学中做到:一、重点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创新型人格。
据研究,创新型人才往往有下列几点人格特征:一是有较强的好奇心,凡事爱问个为什么。
比如爱因斯坦会问:人跟着光跑会发生什么情况?瓦特提出这样的问题: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诸如此类奇奇怪怪的问题。
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怀疑一切。
教师要多用“你行”“你可以试试”“你能成功”之类的鼓励性话语,少用或根本不用“你不行”“你真笨”之类的贬低性语言。
不要用分数衡量学生,不要因做错一道题、写错一个字就挖苦、讽刺学生。
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二是有崇高的责任感和较强的进取心,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感有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有一个小学生的外公是盲人,自己倒热水时经常烫手。
小学生感到自己应帮助外公,但又不能整天在外公的左右,因此他发明了一个盲人水杯,保证外公再不被热水烫伤。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其作用。
也有这样一个故事:1920年,有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
当时,这钱可买125只会生蛋的母鸡!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最后,父亲答应借给他12.5美元,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一年后必须还。
人本主义教育

三.人本化教育思想强调构建相应的课程,要求课程 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它批评早期巴比 特和泰勒等人提出的“硬课程”模式,指责这种模 式只注意解释、预测和控制外部的行为,而忽略了 学生行为的主体意义,它提出“软课程”模式,主 张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包括 情感发展、认知满足、个人价值等内部需要,以及 在多元社会中必备的学术、技能、人际交往、经济 生活等各方面的外部需求,体现出思想、情感和行 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豆丁网友友情分享 26 26
贡献:
对健康人和人性积极面的研究极大地超越了精神
分析和行为主义 需要层次理论已获得广泛应用
不足:
经验概括和构想较多,实证不足
罗杰斯
生平介绍
理论简介
生平简介
卡尔·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出 R· 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农家,喜欢科学 进威斯康星大学先学农业,后学历史,1920年获得历史学学 士学位;1924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心理学,1931年获得临 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纽约的一家儿童指导中心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 邂逅小组、交会小组(Encounter Group) 农业-心理学-宗教-心理学 1956年,获得APA首次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人格动力
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是
由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需求所 驱动。 人格出现病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基本需 要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 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需要层次理论
Hierarchy of needs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杰斯(1902-1987)也是人本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问题儿童的临床处理》(1939),《人的形成》(1961)等。
1、论创造性培养罗杰斯对儿童的创造性及其培养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与对儿童学马的看法一样,罗杰斯也将创造性看成是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先天性潜能。
它具有可感知、人皆有之十天好坏之分十天等级区分等特性。
创造性的发展正是人的创造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
因此,罗杰斯试图通过心理安全、自由环境的创设,来帮助儿童走向创造性。
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儿童无条件的接受和移情性的理解,为他们提供一种没有外部评价的、自由的环境,那么儿童就会获得心理安全感,充分地思考、感受和形成自由的心理。
在这种气氛中,儿童能以其真正的自我出现,无需戴上面具加以伪装,能充分地发现对他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能努力以一些新的、自发的方式加以自我发现,并尽情地表达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看法,这样,儿童就可以不断地走向创造。
罗杰斯认为,这是一种基本的对创造性的培养。
2、论教学罗杰斯倡导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即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一种能促进儿童进行"意义学习"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在于形成一种" 不寻常的或者独辟蹊径的环境,借助这种环境,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开发,便学生的"意义学习"得以产生,最终达到便学生学会学习及完善个性的目的。
由于罗杰斯崇尚的是儿童的自由的学习,因此,在罗杰斯看来,教学是一个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体验过程,它没有既定的教学目的,只是通过学生自己产生与解决问题来达到对经验意义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影响自己的行为。
用一句话说,教学即"经验"的运动过程。
为了使这种以学生自由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得以实现,罗杰斯提出了以下教学要求:(1)最为基本的原则是教师或促进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安全感,并且充分信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论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

论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作为高级教育的代名词,大学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21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开始注重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本文将从人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深入探讨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力求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升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人本教育理论的概述简单来说,“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了人是教育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过程应该是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过程。
首先,它倡导把人作为教育的“一切”,人类的全面、自由、平等、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独立、全面、自由和创造性发展。
其次,它重视体验教育,强调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基础,人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实现自我完善。
最后,它注重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心理、身体和社会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校园里对学生进行政治、文化,道德、规范和风俗等方面的全面辅导,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点任务与基本内容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转型,随之而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已经越来越滞后,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一方面,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显得不感冒,对其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
因此,当前社会亟需一种新的、更为深入的、更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教育方法。
三、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1. 打破传统教育思维,赋予学生生命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是一种单向度、机械化的模式,教育者只是不断灌输,而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往往会被动接受,缺乏反思和思考。
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化教育人本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
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应用。
人本化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
它的兴起直接起因于对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知主义”教育的批判。
1962年,以库姆斯为主席的美国管理和课程发展协会年鉴发表了题为《理解,行为,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焦点》的专题文章,阐述了人本化教育理论。
人本化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富于创造性的新人,主张人本化的课程和方法,提倡学校必须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
从理论上来看,人本化教育不仅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了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而且与实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倡导教育要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性,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8世纪的卢梭、狄德罗再到康德、费希特等人,直到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古典人文教育思想达到了顶峰。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自然是与其历史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紧扣的,也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它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进步的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时尚、更高雅,使人拥有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
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因此,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完整的和谐的有人文素养的人。
人本化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奥尔波特等。
人本主义及其主要思想

人本主义及其主要思想第一篇:人本主义及其主要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20世纪中叶以来,它阐发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
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受人本主义思想影响,提出过各种人本主义教育学说。
综合中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这样概括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基于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自我理解的关心,它强调人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来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来开发其学习的潜力。
近几十年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通过在中小学和大学进行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人本主义理论要求有一种新的教育,培养“丰满的人性”、“全面发展的人”以适应急剧发展的需要。
其主要观点为:(1)目的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许多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
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和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发展得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相互类似。
(2)课程观: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以往由专家精心设计,注重教材思想结构的分解课程,无视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致使知识支离破碎,让人难以整体把握。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提出课程的“统合”观: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
“统合”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
(3)师生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自由学习的氛围。
人本教育思想案例分析(2篇)

第1篇摘要:人本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通过分析某中学实施人本教育思想的案例,探讨人本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某中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的普通高中。
近年来,该校积极推行人本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下是该校实施人本教育思想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案例一:关注学生个性,开展多元化课程该校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开设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如艺术类课程有音乐、美术、舞蹈等;体育类课程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科技类课程有机器人、编程、天文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案例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潜能该校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环保教育”等。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三:关注学生情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该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
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案例四: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生成长该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家校合作。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感情。
三、案例分析1. 人本教育思想在案例中的应用(1)关注学生个性:该校通过开设多元化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人本教育思想中关注学生个性的理念。
(2)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潜能,体现了人本教育思想中营造良好氛围的理念。
(3)关注学生情感: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体现了人本教育思想中关注学生情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