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3例报道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在外阴癌中应用的手术护理配合与探讨

溶性 、小分子物质 。因此将两者联合应用与治疗 急性重症 中毒患者 ,既能迅速 改善机体内环境 ,纠正水 、电解 质紊乱 ,清除炎性介 质 ,阻断了进一步的恶性循 环 。对治疗 急性 肾功能衰竭 、心衰 、肺水肿 、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亦非常有 效 。该法 由于 HP与 HD同时进行 ,争取 了抢 救时机 ,节省治疗时 间 ,降低 费 用 ,减少工作量 ,为临床上抢救急性 中毒合并 急性 肾衰病例提供了安全 、可靠 的方法 。
外阴癌常见 于 60岁 以上妇女 ,占女 性生殖道 恶性肿瘤的 3%一5% 1,女 性全 身恶性肿 瘤的 l%,其 5年生存 率约在 50%,近年发 病年龄 有下降 的倾 向。外 阴癌 的治疗 目前仍 以手术治疗为 主,淋 巴结转移是外 阴癌主要转 移途 径之一 ,而腹股沟淋 巴结是转 移的首站。因此 ,腹股 沟淋 巴结清扫术是手术治 疗外 阴癌 的常规步骤之一 ,一般 采用外阴广泛切除加开放腹股 沟和 (或 )盆腔 淋 巴结 清扫术121。而传统的开放腹股 沟淋 巴结清扫术 其腹股沟 区伤 口大 ,切 除皮下组织多 ,术后极 易发生腹股沟 区皮 肤缺血坏死 ,造成 伤 口长期愈 合不 良,严重影响患者术 后的恢 复。随着腹腔镜下腹股沟和(或 )盆腔淋巴结清扫 术式的采用 ,明显 降低 了术后并发症 的发生率 ,特别是股 沟区皮肤坏 死的发 生 率。通过 我 院 12列此手术的配合及探索 ,已取得满意的配合方式及效 果。 现报道 如下。 1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 资料 2010年 10月一2012年 l2月我院对 12例 外 阴癌 患者施行 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淋 巴结 清扫术 ,其 中 3例 术中腹 股沟淋巴结冰冻病理结 果阳性 转移同时在腹 腔镜 下行 盆腔盆腔淋 巴结清扫术 。患者平均年龄 61.2岁 (51—76岁 ),体重平均 57.4kg,合并糖尿病 2例 ,合 并高血压 1例 。 l2例患者 术前均为外 阴包块病理 活检确诊 。 1.2 方法 1.2.1术前 心理护理 此类手术的患者多为文化程度偏低 的老年妇女 ,对 手术 室这个特殊环境感到非常陌生,心理承受能力低 ,陷于焦虑 、恐惧 心境 中,她们 往往觉得 自己的病症 难以启齿 ,存 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此术前 访视 对于她们尤为重要 ,术前访视时我们应 主动与患者交谈 ,了解 患者情况 ,说 明 手术的必要性 、安全性及 内镜手术 较传统 开放手术的诸多优势 。充分运 用解 释 、鼓励 、暗示等心理治疗手段来纠正患者负性心理状态 ,做好 患者心理护理 , 消除患者紧张 、焦 虑情绪 ,以达到其最佳心理状态来适应手术 。 1.2.2体位 ① 采用传统外 阴癌术式手术步骤及体位。第一步先行腹股沟区淋 巴结清 扫时患者先取平 卧位 ,双腿分开 15 30。双膝下放置软 枕 ,消毒铺单手 术。第二步摆放膀胱截石位 重新 消毒 铺单行外 阴广泛切 除。②直接将患者摆 放膀胱截石位 ,按腹会 阴联合手术 的方式严格消毒铺单 ,在行腹股沟 区淋 巴结 清扫时将截石位支架尽量放平与床沿呈 20~30o,将腹股 沟区充分暴露有利于 术者操作和彻底清扫腹股沟 区淋巴。在行外阴广泛切除时只需要将截石位支 架调节 到与床沿呈 9o。,使患者下肢呈髋 关节屈 曲 9O。一100。,外展 80—90。,有 利 于外 阴暴露 。在缝合外 阴切口时调节 患者髋部外展到 45~6O。 以降低外阴 部切 口的张力有利于切 口的缝合和愈合。 1.2.3物品准备 一套 外阴切除器械 ,两套腹腔镜器械(一套用于腹股沟淋 巴结 清扫 ,一套备用于盆腔淋巴结清扫 ),4根 18号硅胶多孔引流管 ,4个 负压 吸引 装置 ,超声刀。 1.2.4洗手护士配合 ①按常规腹会 阴联合 手术 的方式严格消毒铺单 。②递 1 I 号刀 于脐部 切~ Icm切口,朝腹股沟向经皮下穿刺置入直径 lOmm穿刺器放 置镜 子并建立皮 下气腹 。脐耻 连线 中点切一 1cm切 El,右 下腹 麦氏点处切 0.5cm切 口,在腹腔镜监视下分别 在皮下置人 10r am 和 5mm穿刺器至腹股 沟 皮下气 腹区 ,分别放置超声刀和血管钳。清扫右侧腹股 沟浅淋 巴结 ,于股三角 最低 点放置 18号多孔引流管 ,接 负压 吸引。③在左下腹麦 氏点相对应位景切 O.5cm切 口,置入 5mm穿刺器 ,按右 侧腹股沟浅淋 巴结 清扫法切 除左侧 腹股 沟浅淋 巴结 ,于股三角最低点放置 l8号多孔引流管 ,接负压吸引 。④将 切除 淋巴结送快速病理检 查。⑤在等待病理检查结果 时关 闭气腹 系统缝合切 口, 保持腹部区域和腹腔镜器械无菌。换 器械和手套 ,加强会阴部消毒,行外阴广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效果观察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效果观察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是一种常见的外阴癌治疗手术,利用腹腔镜技术可以更加精细地清除淋巴组织,减少并发症和手术风险。
本文旨在观察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引言外阴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罕见的一种,但病情进展较快且易转移,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腹股沟淋巴结是外阴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因此对于外阴癌的治疗中,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具有重要意义。
腹腔镜技术的出现使得手术更加微创、精准,且术后恢复快、更少合并症。
本研究旨在观察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效果。
二、患者与方法1. 患者选择本研究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外阴癌患者224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5例。
纳入标准为:①确诊为外阴癌;②年龄在35岁至75岁之间;③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为:①合并其他明显恶性肿瘤;②存在严重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③晚期转移患者。
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手术全程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完成。
具体操作步骤为:①全麻下取俯卧位,双侧下肢垫高;②采用腹腔镜穿刺方式进入腹腔,取放置助手孔位,对腹腔进行检查,并寻找至髂窝、腹股沟淋巴结;③对可清扫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对不宜清扫的淋巴结进行活检;④术中重点避免神经、血管损伤。
三、结果1.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术后病理结果显示,7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53例,转移率为70%,转移淋巴结数目范围为1-5个,其中单侧转移者48例,双侧转移者5例。
2. 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未观察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为3-7天不等,并发症发生率约为6%,主要包括腹腔感染、淋巴瘘等。
3. 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均有1年以上的随访时间,最长随访时间达到5年。
术后1年内,14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8.67%,5年内无肿瘤相关死亡;5年内生存率为84%。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效果观察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效果。
研究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包括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的随访观察。
结果显示,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在治疗外阴癌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清除恶性肿瘤组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讨论部分分析了手术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并探讨了术后康复与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
这项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外阴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提供了重要依据。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展望了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在外阴癌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腹腔镜, 腹股沟淋巴清扫术, 外阴癌, 效果观察, 引言,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 正文,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临床意义, 结论, 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外阴癌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恶性肿瘤,常见于女性生殖系统。
外阴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传统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和复发。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外阴癌的方法,通过腹腔镜技术清扫腹股沟淋巴结,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并发症和复发率。
目前关于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疗效尚未有大规模的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一批外阴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并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观察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在外阴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评估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在外阴癌治疗中的效果和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建议,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仰卧,分腿或低膀胱截石位,大腿微外旋,暴露腹股沟及股三角部位,消毒、铺盖。
2.沿髂前上棘内侧作8~10cm切口(纵切口或沿腹股沟横弧形切口均可。
纵切口:髂前上棘内侧2cm向下经腹股沟勒带内侧1/3达股三角。
横切口:沿腹股沟向内达内收肌腱)。
切开皮肤皮下3~4mm深。
3.沿腹外斜肌腱膜,由外向内,由上向下清除腹股沟部脂肪肌淋巴组织,集中于股三角处。
4.于股三角顶端(内下方)深筋膜上方切断及双重结扎大隐静脉;切断及结扎股三角淋巴脂肪垫周围各浅静脉分支。
5.切开缝匠肌内侧腱膜,由外向内分离股血管及股三角淋巴、脂肪组织。
若需清扫股深部淋巴结可剪开股鞘。
6.切断,双重结扎阴部外动静脉,切断、双重结扎大隐静脉进入股静脉端。
7.游离股血管周围全部淋巴脂肪组织,沿股静脉内侧,腹股沟勒带等下方,切除腹股沟深淋巴结(cloguet’s)并送冰冻病理检查。
8.清除全部腹股沟淋巴脂肪垫并向阴阜集中,切除或留待外阴广泛切除时作整块切除。
9.止血、冲洗、缝合股三角处筋膜缺损以覆盖股血管;或游离缝匠肌,固定于腹股沟勒带上覆盖股三角处股血管。
10.置引流、缝合皮下、皮肤。
手术方法: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从髂前上棘开始,向内切开脂肪及筋膜,将需要切除的脂肪等组织由腹外斜肌腱膜表面锐性分离直达腹股沟韧带下缘,切开附着于阔筋膜的腹壁浅筋膜。
向内分离时应注意勿损伤精索,但女性可将圆韧带用力向外牵拉后切断结扎。
沿股内侧向下,将来自阴囊的淋巴脂肪组织作集束结扎,并沿阔筋膜表面分离至股三角内缘,向下找到大隐静脉后切断结扎,大隐静脉两旁的脂肪组织内有较多的淋巴管,应多做集束结扎以减少术后渗液。
牵开外缘皮瓣。
将需切除的组织由外向内从阔筋膜表面做锐性分离。
股外侧皮神经在腹股沟下缘缝匠肌起端的内下方穿出,应避免损伤。
将已分离的组织向上内侧牵开,继续分离缝匠肌内侧并切开阔筋膜,于股三角的内下方切开股动、静脉鞘,将血管向上游离至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切断大隐静脉根部后结扎加缝扎。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配合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配合
谢桂珍;甘晓琴
【期刊名称】《局解手术学杂志》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阴茎癌是一种少见的泌尿生殖系肿瘤,在卫生习惯差和不作包皮环切的地区仍是威胁生命的重要原因,而区域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是它主要的预后因素。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引导下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阴茎癌微创手术已在临床开展。
我院至2012年以来共开展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0余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667-668)
【作者】谢桂珍;甘晓琴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手术麻醉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手术麻醉科,重庆40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7;R472.3
【相关文献】
1.8例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手术配合报告 [J], 耿熹洁;吴敏;周芳
2.1例机器人辅助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配合 [J], 牛小艳;杨眉舒;谭顺成
3.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的护理 [J], 方燕飞;邵燕娟;陈秀秀
4.顺行性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4例经验总结 [J], 张昊;姜元军;刘涛
5.阴茎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J], 黄雷;魏少忠;崔殿生;贾全安;刘三河;邓康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护理新思路

腹 腔 镜下 腹 股 沟淋 巴结 清 扫术 的护 理新 思 路
马玲 ,陈娟 ,王桂梅 广东省 中医院大学城 医院外 四科 (广州 510006)
阴茎 癌 是 一 种 常 见 的 男 性 泌 尿 系 至 2~3 h。卧床 时指 导患者 活动 双踝 徒 手淋 巴导液法 ,按摩 双下 肢 ,使 得淋
对此术式护理思路 的探讨及 运用 ,取得 管侧支 循 环建 立 。当淋 巴液 连续 2 d 同,本术式患者每侧大腿 只有 3个 穿刺
了满 意 效 果 ,现 报 告 如 下 。 1 l临床资 料
本 组 患 者 3例 ,年 龄分 别 为 50、56、 65岁。3例患 者均行 腹腔 镜下 腹股 沟 淋 巴结清扫术 ,术后病 理 :(阴茎 )中分 化鳞 状 细 胞 癌 ,浸 润 深 度 1.2 cm;脉 管 内可 见癌栓 ,切 缘未见癌 。本组患 者均 顺利完成 手术 ,无皮肤感染 、皮瓣 坏死 、 淋巴漏 、淋 巴水 肿等 常见并 发症 发 生, 均痊 愈 出 院 。
病例少 ,多数 文章 为 回顾 性分 析 ,随访 液和一些渗血淤积在皮瓣下 ,术后持续 淋 巴管再生 条件 。局 部高热 可提 高组
时 间 较短 。 因此 ,腹 腔 镜 腹 股 沟 淋 巴 负压吸引可及 时吸 出积血 、积 液 ,并能 织 中巨噬细胞活性 ,分解 组织 中高蛋 白
结清 扫术将是 腹股沟 淋 巴结清 扫术 的 迅速缩小死腔 ,使皮瓣 与肌 肉组织贴 附 而消除水肿 。再者 ,我们给予静 脉滴
Selective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as predictors of social problem s in
外阴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外阴癌传统手术问题
开展新技术目的
➢缩小手术创伤 ➢降低开放式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伤口愈合
不良、延期愈合等并发症
国内外应用情况
2005年:Machado等在首次公开文献报道了对3例阴 茎癌成功施行了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Sotelo等研究发现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可以显著降低 术后并发症且不影响患者肿瘤治疗效果
2011年:徐惠成等人国内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腹股沟 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中的应用和可行性
适应症/禁忌症
适应症:外阴癌需要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 禁忌症: 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和麻醉患者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局部固定 皮巴漏 皮下蜂窝组织炎
手术操作—穿刺
手术操作—造穴
手术操作—创造操作间隙
手术操作—淋巴结清扫
疗效判定
✓病理检查评估淋巴结数量:一侧6-14个达到开 放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一致的清扫效果
✓手术并发症低于开放性手术 ✓术后住院日短于开放性手术 ✓长期随访:生存率(OS)大于或等于开放性手
术;复发率等于或低于开放性手术
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股动脉静脉损伤------转开放性手术 皮下气肿高碳酸血症-----术中降低CO2气腹
压力为8-10mmHg 检测PETCO2 必要时转开放性手术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效果观察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外阴癌的效果观察作者:王玉杰黄仲禄谢海容刘萨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1期【摘; 要】目的;观察外阴癌应用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7例外阴癌患者资料,甲组(8例,开放手术治疗),乙组(9例,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治疗),比较时间、术中出血量。
结果;乙组患者手术时间(142.3±21.7)min)短于甲组(168.7±20.4),术中出血量为(45.1±10.6)ml低于对照组(60.7±9.4)ml,有统计学差异性(t手术时间=2.575,t术中出血量=3.218,P【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外阴癌【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039-01外阴癌是肿瘤科一种恶性疾病,以絕经后妇女为多发群体,该疾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疼痛、瘙痒等症状,对女性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1]。
临床多采取手术对外阴癌患者进行治疗,以往临床多应用开放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多,对患者创伤性大。
随着医学技术的成熟与发展,腹腔镜在临床普及应用。
为探究应用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对外阴癌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将17例外阴癌患者资料分析,现对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析2011年4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7例外阴癌患者资料,甲组8例、乙组9例,甲组:患者年龄范围34~70(51.8±3.6)岁,体重44~63(52.9±3.6)kg,FIGO分期: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Ⅳ期1例;乙组:患者年龄范围32~67(52.1±3.4)岁,体重43~61(63.1±3.4)kg,FIGO分期: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3例,Ⅳ期1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3例报道作者:杨磊王德林张尧蒲军吴小候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7期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经验及安全性、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并总结手术经验。
结果 3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154.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2.7ml,平均住院时间为11.3d,平均清扫淋巴及数量为23.3枚。
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结论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相比开放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而言,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安全、可行、微创的特点。
关键词: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腹腔镜阴茎癌淋巴结转移常常首先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对于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推荐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过去开放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包括淋巴瘘、下肢及阴囊水肿、皮瓣坏死及伤口感染等,且发生率较高。
尽管随着外科医生经验不断增加并加强术后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高达50%[1-3]。
为了减少手术并发症,泌尿外科医生开始尝试使用腹腔镜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我们在2013年共对3例诊断为阴茎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Video endoscopic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 ,VEIL),并总结相关经验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见表1。
1.2方法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取平卧位,双下肢外展成约90°夹角。
腹腔镜显示器置于患者头侧。
术前常规标注股三角体表投影及Trocar大致位置。
先行一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术野常规消毒铺巾,术者立于患者两腿之间。
1.2.1放置Trocar于左侧股三角顶端下方3~4cm处作2cm切口,切开皮肤至皮下浅筋膜层后,手指钝性分离出皮下与浅筋膜层间间隙,插入自制气囊充气300ml扩张该间隙。
然后经该切口置入腹腔镜套筒,充入12mmHg压力CO2扩张操作间隙,在腹腔镜监视下,分别于股三角两侧距股三角顶端约5~6cm处置入2个5mmTrocar。
1.2.2扩大操作间隙经5mmTrocar分别置入超声刀及分离钳或吸引器于皮肤与皮下浅筋膜层之间继续分离扩大操作间隙。
向上分离至腹股沟韧带,向下至股三角顶端,向内至内收肌内侧,向外至缝匠肌内侧缘。
1.2.3清扫浅组淋巴结游离大隐静脉,对于影响操作的小分支可结扎离断。
完整清扫浅组淋巴结及脂肪。
1.2.4清扫深组淋巴结打开阔筋膜,切开股管外鞘并游离出股动静脉,完整清扫股血管周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1.2.5取出标本、放置引流并关闭切口用标本袋经腹腔镜套筒切口完整取出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经该切口放置引流管1根并接持续负压吸引,关闭各切口。
同法行对侧淋巴结清扫术。
1.3术后护理术后用弹力绷带稍加压包扎双下肢根部及腹股沟区域3d,同时用500g盐袋或糖袋间断压迫双侧术区(压迫30min/次,间隔1~2h,持续3d)。
术后及时更换负压引流瓶以保证引流效果并保持持续负压吸引使皮肤与皮下组织紧密贴合。
根据引流量、术区皮肤营养与血供状况在术后1w左右拔除引流管。
2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无1例中转开放。
手术平均时间157.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2.7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1.3d,平均清扫淋巴结数量为23.3枚。
3例患者均无皮肤愈合不良、缺血坏死、感染、淋巴漏等手术并发症发生。
3讨论我们通过上述3例患者的临床实践及复习相关文献,积累并总结出一些经验与体会。
①术中行腹股沟浅组淋巴结清扫,在扩大操作间隙及清理皮下脂肪时,需谨慎操作,尽量保留皮肤血供,避免术后出现皮肤缺血坏死;②术区放置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吸引,即可保证引流效果,又可使皮肤与皮下组织贴合紧密,有利于创面恢复,防止皮肤坏死,经久不愈;③行VEIL患者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我们常规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区并使用500g盐袋或糖袋间断压迫术区3d,并嘱患者绝对卧床,减少下肢活动,促进术区恢复。
通过上述手段,3例患者均无皮下血肿、皮下气肿或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被认为能够改善阴茎癌患者预后,但过去开放性淋巴结清扫术较高的并发症率,使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手术满意度有所下降。
Bishoff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VEIL)并验证了其可行性[4]。
随后,Tobias-Machado于2006年成功开展了世界首例VEIL术[5],引起了泌尿外科医生对VEIL的广泛兴趣。
随后,Tobias-Machado 及其团队通过对比发现,VEIL相比开放性淋巴结清扫术,能够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0% vs 70%),且在淋巴结清扫数量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因此,他们认为,VEIL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泌尿外科微创手术[6]。
虽然VEIL在减少手术并发症方面效果良好,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缺乏长期随访的肿瘤学数据。
因此,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量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数据支持并证明其安全性。
而对于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改进仍在继续。
单孔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single-site video endoscopic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 ,SSVEIL)、机器人辅助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robotic assisted video-endoscopic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RAVEIL)可能成为未来发展方向[7-9]。
尤其是单孔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SSVEIL),能够减少切口数量,大大提高患者对术后皮肤美观的满意度,满足审美需求,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总之,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为,VEIL具有安全、可行、微创的特点,与开放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1]Abi-Aad, A. S., and J. B. DeKernion. Controversies in ilioinguinal lymphadenectomy for cancer of the penis[J].The Ur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2,19 (2): 319-324.[2]Bevan-Thomas, Richard, Joel W. Slaton, and Curtis A. Pettaway.Contemporary morbidity from lymphadenectomy for penil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Experience[J]. The Journal of urology,2002,167 (4): 1638-1642.[3]Nelson, Bradford A., et al. Complications of inguinal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fo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penis: a contemporary series[J].The Journal of urology,2004,172 (2): 494-497.[4]Bishoff, J. T..Endoscopic subcutaneous modified ingu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ESMIL) fo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penis[J]. The Journal of urology,2003,169(suppl):78.[5]Tobias-Machado, Marcos, et al. Video endoscopic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 (VEIL): inicial case report and comparison with open radical procedure[J].Archivos espanoles de urologia,2006,59(8): 849.[6]Tobias-Machado, Marcos, et al. Video endoscopic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 a new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for radical management of inguinal nodes in patients with penil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The Journal of urology,2007,177 (3): 953-958.[7]Tobias-Machado, Marcos, et al. "Single-site video endoscopic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 initial report[J].Journal of Endourology,2011,25 (4): 607-610.[8]Josephson, David Y., et al. Robotic-assisted endoscopic inguinallymphadenectomy[J]. Urology ,2009,73 (1): 167-170.[9]Ornellas, Antonio A. "Phase 1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oncological adequacy of robotic assisted video‐endoscopic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penile carcinoma[J]. BJU international,2013,111 (7):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