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辐照效应
脉冲激光辐照可见光面阵CCD的入瞳衍射效应

( 中 国 人 民解 放 军 6 3 8 9 2部 队 ,河南 洛 阳 4 7 1 0 0 3 )
摘 要 : 采用波长 为 5 3 2 n m 的脉 冲激 光 从 3 1 . 5 I n的 距 离 辐 照 可 见光 面 阵 电荷 耦 合 器 件 ( C C D) , 实 验 观 察 到 了规 律 性 圆环 条 纹 的产 生 。通 过 增 大激 光束 的入 射 角 度 、 调节衰 减倍率 、 重复频率 和作用距 离 , 研 究 了 这 些 规 律 性 圆环 条 纹 的产 生 条件 和机 理 。 结果 发 现 : 保持激光器 与 C C D 的作 用 距 离 3 1 . 5 m不变 , 在 激 光 束 的入 射 角 小 于或 者 稍 稍 大 于光 学 系统 半 视 场 角 6 . 8 。 的情况下 , 只要光学 系统 入瞳处 的功率 密度达 到 1 0 W/ c m 量级 , 就 可 以 观 察 到 规 律 性 的 圆环 条 纹 。通 过 对 探 测 器 表 面能 量 分 布进 行 数 学仿 真 , 证 实 规 律 性 的 囤环 条 纹 是
南 于光 学 系 统入 瞳 的 衍 射 效 应 而 产 生 的 。 关键词 : 激光辐照 ; 圆环 条 纹 ; 衍 射 效 应 ; 面阵 C C D 中 图分 类 号 : TN 2 4 9 文 献标 志 码 : A d o i : 1 0 . 3 7 8 8 / HP L P B 2 0 1 4 2 6 . 0 l l 0 0 9
整个变化趋势与实验观察结果非常一致fig4simulationofenergydistributionondetectorssurface探测器表面的能量分布仿真需要指出的是光传输的衍射效应一般是在激光条件下观察到的17这就解释了实验中随着圆环条纹整体不断向探一定的发散角因此在距离激光源较近的范围内不能视为单色平面波或者远处观察到明显的衍射效应激光器与ccd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作用距离例如要产生夫琅禾费衍射二者距离满足17r31mm的平方对于532nm的激光波长来说不等式右边所以实验中将激光器与ccd的作用距离调整为10很难观察到衍射条纹的这就是短距离总之在激光辐照光电探测器ccd的试验中首次观察到规律性圆环条纹入射角稍稍大于光学系统的半视场角时仍然可以观察到圆环条纹的出现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激光视场外干扰探测器的可行性
激光辐照热效应混合模拟方法

激光辐照热效应混合模拟方法张相华;束庆邦;杜太焦;王玉恒;陈志华【摘要】针对激光辐照热效应模拟中传统的有限元法对复杂几何结构和多次散射光处理能力较差的问题,在三维多物理场流-固耦合问题并行计算程序CFS中实现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与传统有限元法相比,该方法在有限元网格划分的基础上,采用射线追踪技术将各网格单元所吸收的辐照激光能量加入方程求解系统.对2A12硬铝材料腔体结构件激光辐照热效应的计算表明,该方法提高程序对计算模型几何结构复杂性的适应能力,解决多次散射光存在时传统方法难以准确描述辐照激光能量在求解区域中分布的问题,从而有效扩展CFS程序的使用范围.【期刊名称】《计算机辅助工程》【年(卷),期】2012(021)004【总页数】5页(P36-39,42)【关键词】射线追踪;激光辐照;热效应;多次散射光;有限元;CFS【作者】张相华;束庆邦;杜太焦;王玉恒;陈志华【作者单位】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西安710024;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西安710024;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西安710024;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24;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西安710024;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24;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西安710024;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44;TB115.10 引言激光辐照热效应是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ZHAO等[1]研究激光辐照下HgCdTe探测器的热效应;王玉恒等[2]和刘峰等[3]研究激光辐照下结构件的热响应;刘全喜等[4]采用有限元法研究光伏型光电探测器的激光加热效应;唐芳等[5]用数值模拟研究激光辐照下的皮肤热效应;孙承伟[6]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上述研究工作主要基于几何结构简单的计算模型,未涉及入射激光在模型中多次散射的问题.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综合射线追踪技术和有限元法的优点,可以有效模拟入射能量在复杂结构中的传输与分布.近年来,关于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GRUHLKE[7]利用该方法成功实现NPSAT1卫星的热分析;FIALA等[8]采用该方法在MATLAB中开发光学照明系统的数值模拟程序;ZIEMELIS[9]介绍该方法在电磁散射问题中的应用;ZHANG等[10]采用该方法研究面泵浦激光二极管内三维应力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虽然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应用,但是在激光辐照热效应研究方面尚未见到相关的文献报道.本文在三维多物理场流-固耦合问题并行计算程序CFS中实现激光辐照热效应的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并以2A12硬铝材料腔体结构件为例,采用该方法计算其在激光辐照下的温度场分布,分析该方法与传统有限元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并探讨存在多次散射光时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的优越性.1 基本理论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是一种将射线追踪技术与有限元法联合起来对物理问题进行求解的数值模拟方法.在激光辐照热效应问题求解中,在激光光源位置随机产生大量沿激光传输方向的射线;追踪这些射线,获取射线在计算模型有限元网格中的沉积情况,从而得到每个有限元网格所吸收的激光能量,进而实现物理问题的求解.1.1 射线追踪技术简介射线追踪技术实质上是一种近似模拟方法,适用于空间特征尺寸远大于电磁辐射波长条件下的电磁辐射的散射、传输和透射等问题.在激光辐照热效应问题求解中,如果入射激光仅被计算模型表面吸收,那么可按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射线追踪计算.图1 激光辐照热效应中射线追踪计算流程Fig.1 Calculation process of ray tracing in laser irradiation thermal effects由图1可知,在射线追踪计算流程中存在激光光源的随机抽样、射线与边界单元表面第一个交点的计算和交点处新射线的产生等3个关键步骤.激光光源的随机抽样要求随机抽样的位置应能准确反映激光的强度分布信息,如对于均匀激光,应产生服从均匀分布的高质量随机数.[11]在计算射线与边界单元表面第一个交点时,主要困难是计算区域可能存在多个边界单元,若直接求解,则会面临大量的空间直线与空间直线(或空间平面)相交问题的计算,导致计算速度缓慢,因此,在计算射线与边界单元表面第一个交点时引入加速算法.以三维问题为例,本文通过八叉树技术将边界单元进行分组,使得需要求解的空间直线与空间平面相交问题的数目由N降至log8N,大大提高计算效率.至于交点处新射线的产生,则要保证其方向服从一定的物理规律,本文假定计算模型具有灰体性质,交点处新产生射线的方向遵守Lambert定律.1.2 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求解对于一般的三维热传导问题,瞬态温度场的场变量 T(x,y,z,t)在直角坐标系中满足式(1)所示的偏微分控制方程[12-13]式(1)的边界条件有3类,分别为式中:ρ为材料密度,kg/m3;c为材料比热容,J/(kg·K);t为时间,s;kx,ky和 kz分别为材料沿x,y和z方向的热导率,W/(m·K);Q=Q(x,y,z,t)为体热源密度,W/kg;nx,ny和nz为边界法线的方向余弦;T=(Γ,t)为在Г1边界上的给定温度,K;q=q(Г,t)为在Г2边界上的给定热流密度,W/m2;h为表面传热系数,W/(m2·K);对于Г3边界,Ta=Ta(Г,t)在自然对流条件下为外界环境温度,在强迫对流条件下为边界层的绝热壁温度.此外,求解瞬态温度场还应给定初始条件由变分原理和Galerkin近似,经推导可以得到式(1)的积分形式为:将求解域Ω离散为有限个单元体,单元内的温度T可近似用单元节点温度Ti插值得到,即式中:ne为单元节点数目;Ni(x,y,z,t)为插值函数.将式(5)代入式(4),并考虑δTi的任意性,即可得到用于确定n个节点温度Ti的有限元求解方程式中:C为热容矩阵;K为热导矩阵;P为温度载荷列阵;T为节点温度列阵.图2 腔体结构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cavity structure采用传统有限元法时,首先用几何方法确定腔体的激光辐照区域,然后将入射激光能量等效为热流边界施加到该区域;采用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时,通过射线追踪方法从光源出发追踪大量射线,得到入射激光能量在腔体内的准确分布.20.0 s时腔体三维温度场分布见图3.2 数值算例假设一个腔体结构由六面体一端挖去一个小六面体形成,其示意见图2,外围六面体几何尺寸为0.20 m ×0.20 m ×0.30 m,挖去部分几何尺寸为0.10 m ×0.10 m ×0.25 m.假定腔体由 2A12 硬铝材料构成,其激光吸收因子取为0.25,不同温度下该材料的比热容、热导率和发射系数等选取文献[14]和[15]中的给定值.在腔体模型中建立原点位于六面体中心、坐标轴方向如图2所示的坐标系.假设功率密度为 1.5 kW/cm2的均匀激光沿(45.0°,90.0°,-45.0°)方向辐照腔体,并假设激光光斑形状为矩形,分别采用传统有限元法和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计算激光辐照下腔体温度场分布情况.图3 20.0 s时腔体三维温度场分布,℃Fig.3 Temperature field 3D distribution of cavity at 20.0 s,℃由图3可知,与传统有限元法相比,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计算所得腔体最高温度大约增加58.6℃,且具有更大范围的高温区域.这主要是因为2A12硬铝材料对激光吸收系数较小(计算时取0.25),当入射激光首次到达腔体表面时,只有小部分能量被直接吸收,大部分能量以散射光的形式在腔体内重新分布或逸出腔体,使腔体接收激光能量的实际面积和吸收的实际激光能量均大于传统有限元法的描述. 为进一步研究多次散射光的影响,选取光斑中心(0.05,0.0,0.1)及其 yOz平面对称点(-0.05,0.0,0.1)绘制节点温度-时间曲线,见图 4.图4 光斑中心及其yOz平面对称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Fig.4 Temperature-time curves at light spot center and its symmetry point about yOz plane由图4可知,光斑中心温度的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计算结果明显大于传统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说明腔体内部存在较强的多次散射光,光斑中心所吸收的能量是入射激光能量与多次散射光能量之和.采用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计算时,光斑中心yOz平面对称点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20.0 s内累积温升约为173.7℃;采用传统有限元法计算时,该点温度在20.0 s计算时间内保持初始温度(22.7℃)不变,说明20.0 s时该点尚未受到热传导影响,节点温升由多次散射光引起,再次证明腔体内存在较强的多次散射光.图3和4表明,当激光辐照如图2所示的2A12硬铝材料腔体结构件时,由于腔体内存在较强的多次散射光,使得传统有限元法无法准确描述入射激光能量在腔体内的分布与沉积,导致计算偏差较大.因此,当由吸收系数较小的材料构成的腔体结构件被激光辐照时,腔体内会产生较强的多次散射光,腔体实际吸收激光能量的表面积和吸收的激光能量均难以直接描述,传统有限元法已不再适用,而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对复杂入射边界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可方便地求解该类问题.3 结束语与传统有限元法相比,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对计算模型几何复杂性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可用于求解入射激光在计算模型中多次散射的问题,适用范围更广泛. 对2A12硬铝材料腔体结构激光辐照热效应的计算表明:当材料激光吸收系数较小、腔内多次散射光较强时,射线追踪-有限元模拟方法比传统有限元法在准确描述计算区域内入射激光能量分布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能够有效降低该类问题求解难度.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ZHAO Jianhua,LI Xiangyang,LIU Hua,et al.Thermal effect in laser-HgCdTe interaction[J].Int Soci Opt Eng,1998(3436):961-969.[2]王玉恒,刘峰,陈林柱,等.强激光辐照下充压壳体损伤特征温度分析[J].固体火箭技术,2008,31(5):512-516.WANG Yuheng,LIU Feng,CHEN Linzhu,et al.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temperature on damage of pressurized metal shell irradiated by intense laser beam[J].J Solid Rocket Tech,2008,31(5):512-516.[3]刘峰,吴振森,王玉恒,等.重复频率激光辐照柱壳的加热效率[J].中国激光,2006,33(4):461-466.LIU Feng,WU Zhensen,WANG Yuheng,et al.Heating efficiency of repetitive frequency intensity laser irradiated cylinder[J].Chin J Lasers,2006,33(4):461-466.[4]刘全喜,齐文宗,郝秋龙,等.激光辐照光伏型光电探测器热效应的有限元分析[J].应用光学,2007,28(3):275-279.LIU Quanxi,QI Wenzon,HAO Qiulong,et al.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rmal effect of photovoltaic detector irradiated by laser[J].J Appl Opt,2007,28(3):275-279.[5]唐芳,牛燕雄,张雏,等.脉冲激光辐照皮肤组织的热效应数值模拟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7,37(12):1259-1261.TANG Fang,NIU Yanxiong,ZHANG Chu,et al.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skin-tissue by high power Nd:YAG pulses laser [J].Laser & Infrared,2007,37(12):1259-1261.[6]孙承伟.激光辐照效应[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28-78.[7]GRUHLKE puter aided thermal analysis of a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satellite(NPSAT1)NPS-SP-03-001[R].Montery: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2003.[8]FIALA P,KADLECOVA E.Progressive methods in the numerical modeling by the finite elements[C]//AEE’05 Proc 4th WSEAS Int Conf Applications Electr Eng.Stevens Point,Wisconsin,USA:Worl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cademy and Society(WSEAS),2005:182-185.[9]ZIEMELIS J.Problems of secondary sources for hybrid ray tracing and FEM simulation [J].Elektronika IR Elektrotechnika,2003,47(5):65-68.[10]ZHANG Shenjin,ZHOU Shouhuan,TANG Xiaojun,et al.Investigation of laser diode face-pumped high average power heat capacity laser[J].Chin Optics Lett,2006,4(11):658-660.[11]杨自强.你也需要蒙特卡罗方法——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1):178-188.YANG Ziqiang.You need Monte Carlo method:a handy tool[J].Application Stat& Manage,2007,26(1):178-188.[12]王勖成.有限单元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41-467.[13]LEWIS R W,MORGAN K,THOMAS H R,et al.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heat transfer analysis[M].Hoboken:John Wiley& Sons,1996:1-32.[14]张文斌.2A12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温度场及塑性材料流动的数值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0.[15]左永平.2A12,TC4微观组织及表面状态对红外发射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激光辐照效应

一 , 等离子体发展模型和膨胀模型1)在脉冲激光微加工中主要等离子体模型有:纳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单温模型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双温模型和库伦爆炸模型2)在研究激光辐照固体靶蒸汽等离子体形成时有动态烧蚀耗能模型和光线跟踪激光能量等离子体吸收模型。
3)其他的一些模型三温与多温电子等离子体自由膨胀的理论模型。
自相似解成功地再现了在激光等离子体自由膨胀中离子速度分布呈现的三峰和多峰结构,这些结构已在激光打靶的实验中频繁地观察到。
二,等离子体参数的测量的方法等离子的体的基本参数有: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等。
而这些参数都可以利用实验来测得。
例如利用光谱测量的光谱展宽,然后利用origin拟合曲线再萨哈方程就能计算得到粒子的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了。
三,激光支持燃烧波(LSCW)和爆破波(LSDW)的产生与传播,LSCW和LSDW 的分类法,基本结构,区别与判断方法。
LSCW向LSDW转化机制。
激光维持的燃烧波(LSC)和爆轰波(LSD)较强的激光束辐照于靶面时,使得靶蒸汽或者靶面附近的环境气体发生电离以致击穿,形成一个激光吸收区。
被吸收的激光能量转化为该区气体(或等离子体)的内能,与流动发生耦合,按照气体动力学的规律运动。
等离子体的一部分能量将以辐射的形式耗散,被凝聚态靶或周围气体所吸收。
这种吸收激光的气体或等离子体的传播运动通常称为激光吸收波。
主要的激光吸收区最终总是在环境气体中形成。
在极高光强下,真空环境中的把蒸汽也会产生激光吸收波。
对于LSC,前面运动的冲击波对激光是透明的,等离子体区域是激光的吸收区。
以亚声速向前推进,依靠输运机制(热传导、热辐射和扩散)时期前方冷气体加热和电离,维持LSC及其前方冲击波的传播,波后是等离子体区,等离子体温度为1~3eV。
对于LSD,冲击波阵面就是激光吸收区,被吸收的激光能量直接支持冲击波前进,LSD波相对于波前介质超声速运动,等离子体温度为10eV到几十电子伏。
此冲击波压缩前方的气体,使之升温电离、吸收激光,成为新的波阵面,上溯激光入射方向继续传播。
激光辐照HgCdTe晶体研究进展

K y rs Hg d e lsri a it nefc ;rges e wo d : C T ; e rdai f tpo rs a r o e
a o t h neat nb te ntelsr n C T rs l weedsu sd a dteep caina o t h au — b u eitrci ew e aesa dHg d ec t s r ic se , n h x ett b u eme sr t o hn o Cd e Crsas c n o r s fL s rI a it n Hg T y t l r o
S N h o li, HA o g ,Z O G S a - e Z NG L n HAN a - n 2, o g d n , ON Xio fn 2 G L i mig XU D n — o g S G a - e g '
基 金项 目 :激 光 与 物 质相 互 作 用 国家 重 点 实验 室2 0  ̄ 究 基 金项 目 ( 准 号S L I 0 0 ) 09 批 K LM 9 1
第2卷 7
第6 期
光 i
言
豳雕—_
黪
Vo .7 N . 1 o6 2
1 引
究激光与一般 固体的相互作用基本一样翻 。激光 与固
Ab t c : r cp e fte i trcin b t e n ls r n t rw r n rd c d w t sig t e lts p o r s o s r t P i il so ne a t ew e a e sa d mat ee it u e , i l t a e t r ge s n a n h o e o h i n h t e a p o c b u ne a t n b t e n ls r a d Hg d e c y tl. T e p e o n n a d e p r n a tc nq e h p r a h a o t tr ci ew e a e s n C T rsas h h n me o n x e i tl e h iu s i o me
强激光辐照光学元件的光热效应探测系统的研究

毕业论文
强激光辐照光学元件的光热效应探测系 统的研究
学生姓名: 学 专 院: 业: 学号: 10051041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
2014 年
6
月
强激光辐照光学元件的光热效应探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 光热光偏转( PTD)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热效应建立和发展起来无损检测技术,因其 具有灵敏度高,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可非接触测量等优点,已在物理材料科学等 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设计采用阶跃光激励,以小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为探测光源,以象限探测器为信号 的接收装置,采用锁相放大器和放大电路作为信号的处理部分,构成了对样品的光热效 应探测系统。本课题的主要工作为: 1. 介绍光热偏转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光热偏转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2. 基于半导体光电效应原理和热传导规律, 建立了阶跃光激励的半导体材料的一维 温度场模型。计算出光束偏转角与温度场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偏转角表达式。通过 数值模拟分析出调制频率,泵浦光功率与偏转信号的关系。 3. 建立了阶跃光激励的 PTD 技术的实验系统,并对系统的光路部分以及信号采集 部分进行了分析。
录
绪论 ...................................................................................................................................... 1 引言 ................................................................................................................................... 1 光热光偏转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 2 光热光偏转技术的原理 ................................................................................................ 2 光热光偏转技术的特点 ................................................................................................ 3 光热光偏转技术的实验装置 ........................................................................................... 3 光热光偏转技术的应用 ................................................................................................... 5 测定材料的热学参数 .................................................................................................... 5 测定材料的光吸收系数 ................................................................................................ 5 光热光偏转成像 ............................................................................................................ 6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6 光热偏转系统的理论研究 .................................................................................................. 8 引言 ................................................................................................................................... 8 样品的光激发过程和热源产生 ....................................................................................... 8 材料对激光的吸收 ........................................................................................................... 9 热传导微分方程 ............................................................................................................. 10 光束偏转角的计算 ......................................................................................................... 12 数值模拟 ......................................................................................................................... 13 基于光热效应的光热偏转探测系统 ................................................................................ 15 引言 ................................................................................................................................. 15 实验系统的总体设计 ..................................................................................................... 15 光路部分 ......................................................................................................................... 16 激励光源(半导体激光器) ...................................................................................... 16 探测光源(He-Ne 激光器) ...................................................................................... 17 声光调制器 .................................................................................................................. 17 扩束镜 .......................................................................................................................... 19 电路部分 ......................................................................................................................... 20
强激光辐照光学元件的光热效应探测系统开题报告

所在专业审查意见:
学科管理部副主任:
年月日
工作者不但测量了植物的新陈代谢情况,而且对人体的皮肤组织以及细菌等进行了光
热研究,或研究其结构,或研究其光化学反应的弛豫过程。这是目前的新发
展趋势之一。
自从70年代近代光声光热学的先驱者A. Rosencwaig等使光热效应广泛应用于物
理、化学及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来,光热效应的研究逐步引起许多学科门类学者
[2] F B artoi,l L Esterow itz, R A llen, et a.l A genera lized the rm
a lm ode l fo r laser dam age in infrared detectors[J]. J.
App.l Phys. , 1976, 47(10): 2875- 2881.
描电子显微镜和扫描光声显微镜的研究工作,为热波的光声检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开
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光声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光热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检测
方法己有了应用的结果,在薄膜热物性检测方面,香港理工大学的王聪和以及浙江大学的施柏煊用横向光热偏转方法测试了一些薄膜样品的热扩散率,他们把所得结果与用闪光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结果很接近,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在对固体材料热扩散深度的检测和垂直于表面裂纹的检测等也已有了检测实例,南京
大学声学研究所的张淑仪院士等也在1984年研究了光束偏转成像方法,在我们实验室
里,1985年起,曾在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下进行了光热偏转技术应用于固体薄膜光热成
像的研究,并获得了金属铝表面下最深200微米处的缺陷的无损成像检测结果。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激光辐照效应的研究型物理实验探索

近年来 ,电子科 技 大学 、北京 大学 、中 国科 学 技术 大学 等在 推动课 题 型 、研 究 型教学 实 践及将 科
1 主 要 实 验 仪 器
C O , 激 光 辐照效 应 实验 的主 要 仪器 设 备 为 U L — C R一1 0 0型二 氧 化碳 激 光 器 及 其 控 制 部 件 、计 算 机 、二维 电动平 移 台 。C O :激 光 波 长 为 1 0 . 6 m, 激光 光 斑 为 I T l m,功 率 为 1 0 0 W。光 学 抛 光 石
me n t s ma y b e a c c e p t e d a s a s p e c i a l i z e d e l e c t i v e e x p e r i me n t t e a c h i n g o f t h e s e n i o r s ,a s w e l l a s C O U se r d e s i g n, a n d d i p l o ma p r o —
第 l 1 卷
第 5期
实验科学与技术
E x p e ime r n t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Vo l _Βιβλιοθήκη l1 No .5 0c t . 2 01 3
2 0 1 3年 1 0月
激 光 辐 照 效 应 的研 究 型 物 理 实 验探 索
Ex p l o r a t i o n o f Re s e a r c h - o r i e n t e d Ph y s i c s Ex p e r i me n t o f
La s e r I r r a d i a t i o n Ef fe c t s
激光辐照热效应混合模拟方法

Absr t:Ast h rblm h tt e h n ln a a i n c m p e e me rc lsr cu e a d r p t i u tac o t e p o e t a h a d i g c p c t o o lx g o ti a tu tr n e e i o s y t s a trng r y i p o i t e i c t i a s s o r n h smulto o t r l e fc s f l s r ra ito u i g r d t n l sn ta ii a f i o e
Z N in h a , HU Q n bn DU T ia , HA G X a g u S iga g , a i jo
W ANG h n Yu e g 一.CHEN i u Zh h a ’
( .N R w s Istt o u l r eh ooy i a 10 4 hn ; 1 o h et ntue f c a cnl ,X ’n7 0 2 ,C ia i N e T g
第 2 卷 第 4期 1
21 0 2年 8月
计 算 机 辅 助 工 程
Co p trAi e gn e i g m u e d d En i e rn
Vo . No. 1 21 4
Au g.2 2 01
文 章 编 号 :0 6—0 7 (0 2)40 3 .4 10 8 l 2 1 0 .0 60
ee n t o lme tmeh d,ry ta i gV n t l me tsmu ain me h d i mp e n e n t e p r le o ut g a r c n Sf ie ee n i lto t o si l me t d i h a allc mp i i n p o r m S wh c sfrs l ig fu d s ld c u ln r b e i mu t- h sc lfed .Co a e t r g a CF ih i o ovn i - oi o p i g p o l m n 3D lip y ia l s l i mp r d w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