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化学重点

放射化学重点
放射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放射化学的概念:它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和原子核转变过程产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分享,鉴定和应用的科学。(1910年由卡麦隆提出)

2、放射化学的特点:低含量、核变量(1)微量或低浓度;(2)不断在变化中;(3)有辐射化学效应;(4)采用特征的放射化学研究方法;(5)注意辐射防护的问题。

3、⑴载体:(名词解释)能载带放射物质一起参与反应的常量物质。在化学性质上与被分离的放射性核素相同或相似的物质,可分为同位素和非同位素载体载体使用量一般为几毫克到几十毫克。

⑵反载体:能阻止放射性物质参加反应的常量物质。又称抑制载体,通常是杂质的稳定同位素。加入反载体后,放射性杂质被大大稀释,并随反载体一起保留在溶液中,从而大大降低放射性反杂质被吸附或夹带的量。

⑶净化载体:又称净化剂或清扫载体。可将多种杂质离子从溶液中除去,让所需的放射性核素留在溶液中。

4、近代放射化学的分类

①基础放射化学②放射性元素化学③核转变过程化学④应用放射化学

5、辐射防护的重要性

①在进行放化操作之前,必须了解所用放射性核素的核性质、毒性以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②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放射性安全防护规定;

③在操作强放射性核素前,应先做冷实验;

④每一步操作必须谨慎小心,尽可能减少容器或设备的放射性沾污;

⑤放射性废物不可随意丢弃,必须妥善存放或回收处理。

第二章同位素交换

1、⑴同位素效应:指由于同位素质量的不同而引起的同位素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别。轻元素的同位素效应较大,重元素的同位效应可忽略。

⑵同位素交换:是体系中同位素发生再分配的过程。

2、交换度F:定义为y/ y∞,它表示同位素在参加交换的物质之间的分配与平衡分配相距的程度。(0≤F≤1)

公式:F=1-e-(a+b/ab)Rt

3、均相同位素交换的机理的四种类型:

⑴解离机理:两种化合物均能进行可逆的解离,生成不同同位素的同种粒子(离子、原子或自由基),那么在这些化合物之间将进行同位素交换。(AX+BX*=AX*+BX)

⑵缔合机理:假如某元素的两种化合物能够缔合成过渡状态的中间化合物,那么它们可以按缔合机理发生同位素交换。(AX+BX*≒ABXX*≒AX*+BX)

⑶电子转移机理:处于不同氧化态的同位素原子,可通过电子转移导致同位素的再分配。实际上,在这种交换中,原子并未从一种化合物向另一种化合转移。(Fe2++Fe*3+≒Fe*2++Fe3+)⑷其它可逆化学反应的同位素交换机理:如四基环已烷中的碳原子在侧链和还之间的,这是个重排反应,因为五元环和六元环均是较稳定环。

第三章放射性物质在低浓度中的状态和行为

1、共沉淀现象:溶液中放射性物质由于浓度太小,不能形成沉淀,难于用沉淀法将其分离,加入载体,则可以造成放射性物质随载体的沉淀而析出。

2、共沉淀的类型:⑴结晶共沉淀;⑵无定形沉淀;⑶吸附共沉淀。

3、⑴同晶:化学性质相近的物质在溶液中结晶时,能形成组成任意可变的混合晶体。

⑵形成条件:①化学性质相似②化学构型相似③晶体结构相似。

⑶同二晶:指常量物质和微量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以自身的稳定结晶方式存在形成强制同晶的混合晶体。

⑷同晶现象的特点:微量物质和常量物质可以以任意比例混合形成同晶。

⑸同二晶的特点:存在混合上限,超过混合上限,晶体成为两相。

同晶和同二晶是真正的混晶,共同特点是没有混合下限。

⑹新类型混晶:与真正混晶区别于存在混合下限

4、微量物质在固-液两相间均匀分配规律的表达式:x/y=D(x0-x)/(y0-y)

x,x0——微量物质在晶体中的含量和在体系中的总量;

y,y0——常量物质在晶体中的含量和在体系中的总量;

D为结晶常数,只与温度有关,D>1,固相中富集;D<1,在液相中富集;D=1,在两相中的浓度是一样的。

5、放射性核素在离子晶体上的吸附:

⑴吸附机理:双电层模型

⑵吸附过程①一级电势形成吸附;②一级交换吸附;③二级交换吸附

⑶双电层结构:①双电层内层;②双电层外层:a.固定层;b.扩散层。

⑷一级交换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转移到晶体表面即双电层内层的过程。

①一级交换吸附的关系式:x/(1-x)=DmS/σcv

(x为微量物质被吸附在晶体表面的分数,D为结晶系数,S为1g晶体的表面积,微量物质的摩尔表面积σ,常量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c ,m为常量晶体的质量)

②一级交换吸附特点:只有同晶离子或同二晶的离子才能被吸附

⑸二级交换吸附: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到双电外层的过程。

①二级吸附决定条件:离子的电荷符号要和晶体表面的电荷符号相反。

6、放射性核素在无定型沉淀上的吸附和共沉淀

⑴常用的无定形沉淀剂:氢氧化物(Fe(OH)3、Al(OH)3等),氧化物(MnO2、TiO2等)和硫化物(Bi2S3、CuS等)。

⑵放射性核素在无定型沉淀上的吸附机理:

①离子交换吸附:无定型沉淀的离子交换吸附可以发生在双电内层(一级交换吸附),也可以发生在双电外层(二级交换吸附)。

②化学吸附:放射性核素会在无定形沉淀表面与其形成表面化合物而产生吸附。

③分子吸附:放射性核素会以分子形式在无定形沉淀上产生吸附,这种吸附依赖于分子间力或范德华力。

7、放射性物质在玻璃上的吸附

⑴吸附机理:主要成分是SiO2, 含有钠和钙的普通玻璃除Si-O-Si外,以Si-O-M的形式存在,当玻璃接触水或酸性溶液时,基团中的M离子会被H+置换形成Si-O-H基团。放射性核素阳离子通过与Si-O-M 或Si-O-H 中的M/H交换而被吸附。

⑵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在玻璃上的吸附行为

①对于不发生水解的元素,随溶液pH值的增加,玻璃表面上会形成更多的 Si-O-H,从而对放射性核素的交换吸附量会有规律地增加。

②对于易发生水解而形成胶体的元素,随溶液pH的增加,玻璃对它的吸附因水解产生的氢氧化物胶体不能被玻璃吸附,因而玻璃对它的吸附量有一个极大值。

③以阴离子状态存在的元素,只受范德华力作用,它在玻璃上的吸附量很低。

⑶为了减少和避免玻璃表面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的方法

①选择适宜的酸度条件。

②加入放性核素的稳定同位素作反载体进行稀释。

③将玻璃器壁用二氯二甲基硅烷或其它憎水剂进行预处理。

8、能斯特方程:E=E0+RTln(a1/a2);a1为氧化态,a2为还原态。

⑴欠电势:当放射性核素和电极材料能够生成化合物或固溶体时,吸附能将大于升华能,因此出现欠电势。

⑵超电势:如果在电极表面所有部分的吸附能都低于升华能,则应出现超电势,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电极表面生成了阻碍电沉积的氧化层等而引起的。

⑶例题

9、放射性胶体:

⑴真胶体:胶粒Φ10-9 m,普通离心法无法使它沉降。

⑵假胶体:直径大于真胶体胶粒,普通离心可沉淀。

10、穆斯堡尔谱法

⑴穆斯堡尔谱的主要参数:

①化学位移:又称中心位移或称同质异能位移,是指穆斯堡尔谱的吸收峰中心位置相对于零速度的位移,用δ表示位移值。由穆斯堡尔核电荷与核周围电子密度之间相互作用引起,氧化态越高,δ越负;

②四极分裂:核的电四极矩核位置处的电场梯度相互作用引起的,简并的能级发生分裂;

③磁分裂:磁的赛曼分裂,由核磁矩和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处建立的磁场相互作用引起的。;

④峰面积;⑤峰宽度⑥穆斯堡分数。

⑵穆斯堡尔谱化学位移与哪些因素有关:①激发态核半径与基态核半径;②穆斯堡尔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③穆斯堡尔谱原子处于价态和自旋状态。

第四章放射性物质的分离方法

1、载体回收率:Y=分离出来的载体/加入的载体量

2、使载体和被载带核素的化学状态一致的方法

⑴向溶液中加入各种可能存在的价态的载体,然后用某种氧化还原反应使价态一致。

⑵加入一种价态的载体,然后进行一次氧化还原反应循环使价态一致。

3、改善共沉淀分离的措施

(1)使用载体、反载体和净化载体;

(2)破坏放射性胶体(络合剂,酸煮回流);

(3)提高介质酸度;

(4)加入放射性核素杂质络合剂;

(5)加入表面活性剂减少放射性核素在沉淀上的吸附;

(6)均相沉淀

4、选用萃取剂的原则:

(1)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2)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3)要不易于挥发;(4)萃取剂不能与原溶液的溶剂反应。

5、分配比的计算(能斯特分配定律P70)

⑴简单分子萃取

⑵中性络合萃取

通式:

M n+的分配比为络合度

M n+----被萃取的n价阳离子

A-----与M n+成盐的一价阴离子

S----萃取剂分子

q----萃取剂反应分子数

βi---各级络合物的积累稳定常数

6、影响中性络合萃取的因素:

⑴萃取剂的性质和结构:萃取剂官能团上配位原子提供配位电子的能力愈强,萃取能力愈强。各种中性磷类萃取剂萃取能力大小顺序为:R3PO>(RO)R2PO>(RO)2RPO>(RO)3PO 。

⑵萃取剂的浓度:萃取剂的浓度提高,分配比增大。⑶酸度;

⑷水相中阴离子和络合剂的影响:水相中存在能与被萃取溶质发生化学作用的物质,会影响萃取溶质的分配。

⑸盐析剂:在中性络合萃取时,常加入与金属盐有相同阴离子的惰性盐为盐析剂,以提高被萃取物质的分配比。

②作用:a、同离子效应,反应向有利于萃和物生成的方向移动使分配比增加;b、阳离子的竞溶效应,盐析剂阳离子的水化作用降低了自由水分子的活度,抑制被萃取金属离子的水化作用,有利于萃取。

⑹稀释剂:用以改善萃取剂的粘度和表面张力。

7、中性络合萃取应用(Purex工艺3个循环)

⑴第一循环称共去污循环

⑵第二循环为钚铀分离循环

⑶第三循环为最后的净化循环

8、胺类萃取

⑴原理:高分子胺萃取剂先与无机酸作用形成溶于有机相的胺盐,胺盐的阴离子再与金属络阴离子进行交换而将金属离子萃入有机相。

⑵影响胺类萃取的因素:

①胺的结构和性质。一般胺类萃取剂的分子量在 250-600为宜。因为分子量小的胺类,水溶性大,分子量太高的胺,在有机相中不易溶解,萃取容量小。

②稀释剂。主要表现在稀释剂极性对萃取能力的影响和生成第三相两个方面

③盐析剂的影响(阴离子的同离子效应和阳离子的竞溶效应)。

④酸度和络阴离子。

9、协同萃取: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萃取剂的混合物萃取金属离子时,若金属离子的分配比比相同条件下用单个萃取剂时的分配比之和高,这种现象称为协同萃取。

协萃效应:金属离子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萃取剂作用时,生成了一种新的、同时含有萃取剂和协萃剂的络合物,这种络合物更稳定,更易溶于有机相,因此产生了协萃效应

10、萃取方法

⑴错流萃取公式(通用公式)

公式有误:分母减号改为加号

⑵连续逆流萃取:

r-----相比

D-----分配比

E-----rD

⑶分馏萃取

11、离子交换树脂

⑴化学结构:分为骨架(基体和交联剂),以及离子交换功能团,其中骨架是立体网状结构

的高分子聚合物。目前最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是苯乙烯—二乙烯苯的聚合物;

⑵离子交换树脂的物理结构:微孔球型;大孔球型;表面膜型;多孔表层型。

⑶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中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螯合树脂;双功能团树脂;离子阻滞型树脂。

⑷性质:①交联度;②交换容量;③溶胀。

12、多组分色层分离计算最佳柱长(书P128)

13、多组分分离中的洗脱问题

⑴梯度洗脱:指在洗脱过程使洗脱剂的浓度随时间连续变化,形成梯度。

⑵分步洗脱:在洗脱不同的组分时选用不同的洗脱剂

14、液-液层析(色层)

⑴担体的概念:为了将液体固定液固定,需要将固定液相通过化学键联作用固定在某种固体上,这种固定固定液的固体称为担体或支持体。名词解释

⑵液液色层对担体的要求:担体和流动相、固定相均没有化学作用;在两相中均不溶解;能吸附一定数量的固定相。

15、比移值R f:表示各种组分的运动情况。定义为:某组分在展开时的迁移速度和展开剂前沿的迁移速度之比。实际:R f =样斑中心至原点的距离/展开剂前沿至原点的距离。不同组分的 Rf值相差愈大,它们彼此的分离愈好。

16、电泳:液体中的离子或荷电质点能在电场的影响下迁移。(由于离子的性质不同,迁移的速率也不同,正负电荷移动的方向也不同以达到分离的目的)名词解释

淌度U:带电离子在单位电场梯度作用下运动的速度,称为该离子的淌度。U = (S/t)/(E /L)。(E——距离为L 的两点的电位差;s——离子在t 时间内迁移的距离)

若简单离子的淌度相近,不易分离,可加入络合剂或控制PH值

第五章天然放射性元素

1、锕系元素(89-103):锕(Ac)、钍(Th)、镤(Pa)、铀(U)、镎(Np)、钚(Pu)、镅(Am)、锔(Cm)、锫(Bk)、锎(Cf)、锿(Es)、镄(Fm)、钔(Md)、锘(No)、铹(Lr)

2、超铀元素:原子序数大于 92的所有元素统称超铀元素。

天然存在的唯一的对热中子裂变截面大的可裂变同位素是238U

3、反应式:。

⑴人为制造的核燃料239Pu 和233U。

⑵238U在反应堆的中子照射下可转变为易裂变核燃料核素239Pu:

2、⑴放射性元素:不具有任何稳定同位素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名词解释

⑵天然放射性元素:天然放射性元素是指那些最初是从自然界发现而不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

⑶放射系:若干放射性核素彼此按特定的衰变关系相关联,最终衰变成为一种稳定的核素,这些核素所组成的系列称为放射系。

⑷三个天然放射系:①铀系(4n+2 系),它的起始核素是238U(4n+2 系),最终的稳定核素是206Pb;②钍系(4n系),起始核素是232Th(4n 系),最终的稳定产物是208Pb;③锕系(4n+3 系),起始核素是235U(4n+1 系),最终的稳定产物是207Pb(AcD)。

3、体积收缩:

⑴锕系收缩:锕系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同价离子M3+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的现象。

⑵镧系收缩:镧系开始的第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的现象,且比上面的第五周期的元素的半径还要小。

第七章放射性核素的制备和提取

1、获得放射性核素的途径:

(1)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的方法:①直接从矿石中提取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

②每隔一段时间从长寿命天然放射性核素中分离出短寿命的子体核素。

(2)通过核反应或裂变来制备:用中子核反应制备;用带电粒子核反应制备;从铀的裂变产物中提取。

2、天然放射系中的长期平衡:摩尔数与半衰期成正比

利用放射性衰变平衡关系也可制备天然放射系衰变链后部的短寿命核素,但不能用铀、钍的纯化合物为起始物。

3、生产放射性核素的反应

①(n,γ)反应;②(n,p)和(n,α)反应;⑶(n,f)反应;④次级核反应

4、挤奶法:用核素发生器提取短寿命放射性核素的方法。

5、产额计算P(286)

⑴基本公式

Φ-----轰击粒子流的通量(中子/厘米2·秒)

σs一靶核的核反应截面

Ns-----被照射物质中的靶原子数

N A-----照射T时间后产核的原子数

λA----产核的衰变常数

T-----照射时间

⑵贝特曼方程其中:

6、⑴厚靶:如果靶厚大于轰击粒子在靶中的射程,这种靶称为厚靶。名词解释

⑵厚靶产额:在单位时间照射后,单位束流强度在厚靶中产生的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贝克/微安·小时表示。

⑶厚靶产额的计算

YA----产核 A 的厚靶产额

I ----为粒子束强度(单位为微安)

λA----产核的衰变常数

9、裂变产物的分离(书304页)

⑴短寿命裂变产物的提取:

①提取途径:a.中子照射过的铀化合物;b.短时间冷却的燃料元件

②分离程序:a.131I和133Xe的提取;b.95Zr-95Nb的提取;c.91Y及稀土元素的分离提取;d.140Ba、140La和89Sr+90Sr的分离提取;

⑵长寿命裂片核素的提取:

①提取途径:回收了铀和钚的Purex强酸废液

②需要重视的提取:a.137Cs的提取;b.90Sr的提取

第八章辐射化学

1、辐射化学的概念:辐射化学研究在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名词解释

2、辐射化学的基本过程:按发生时间的机制分为三个过程

(1)物理阶段:在这阶段内,产生正离子、激发分子、次级电子等初级产物。

(2)物理化学阶段:发生的过程有能量传递、解离以及离子分子反应等,形成许多自由基和分子产物,这些产物称为原初产物。

(3)化学阶段:径迹中未起反应的自由基和分子产物与介质中其它组分反应生成最终产物。

3、径迹:体系内粒子因吸收辐射能而发生的辐射化学过程经过的路径

⑴分类:①单次电离;②小团迹;③群团;④短径迹。

⑵能量范围:①团迹:次级电子能量低于100ev;②短径迹:次级电子能量500ev-5kev;③分支径迹:次级电子能量大于5kev。

4、传能线密度:辐射粒子在单位长度中损失能量的多少。

5、水的辐射化学:

⑴物理阶段:辐射作用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

团迹、群团和短径迹的形式可以用下式表示:

⑵物理化学阶段:产生相当高的自由基H,OH,O,H3O+,H2O等不稳定产物,并进而形成H2,H2O2,等分子产物。

⑶概括通式:

6、激发分子的反应

7、水的辐解产物

⑴还原性产物:e-水化、H、H2、OH

⑵氧化性产物:H2O2、H3O+、OH

溶剂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是放射化学研究和锕系元素生产中最常使用的两种方法。

8、辐射工艺:辐射工艺就是用核辐射(通常为γ射线)或加速电子作为手段生产优质化工材料,储存、保鲜食品,灭菌消毒及处理三废等的工艺过程。

第九章热原子化学

1、⑴热原子:在核转变过程中,产核具有很高的反冲能量(可达几MeV或更高),被称为热原子。名词解释

⑵热原子的形成:可由α、β和γ衰变产生,也可由各种核反应,如(n,γ)和(γ,p)等反应产生。

3、核转变过程原子激发的主要方式

(1)原子的反冲;(2)空穴串级引起的激发;⑶电子震脱引起的激发电离。

4、原子的反冲:

⑴反冲情况:①发射α粒子;②发射电子;③发射γ光子;④核反应引起的反冲

⑵反冲能:

式中, EM——反冲能;M——反冲核的质量;V——反冲核的速度;PM——反冲核的动量;P ——出射粒子的动量。

5、次级反应:当反冲粒子的能量降低到几个KeV以下时,反冲粒子即被中和,以低激发态的中性原子存在。这种中和反应即为次级反应。

6、保留值:在核转变过程中,一部分放射性同位素未能从靶子化合物中分离出来,这种现象称为保留通常用R来表示保留值。

⑴分类:

①真保留:真保留是以原始化合物形式存在的保留

②表现保留:表现保留则与所采用的分离方法有关,它包括以原始化合物形式存在的保留和与它性质相近的化合物(新产物)形式的保留

⑵保留值公式:

式中,n*——分离出来的放射性原子数,N*——照射后生成的放射性原子总数

7、反应笼:指在反冲原子碰撞产生的分子碎片附近,由介质分子生成的自由基组成的小空间区域。名词解释

8、反冲原子次级反应能区的划分: ⑴热反应区(高能反应区);⑵热能反应区。

9、热斑:热斑是在反冲原子径迹周围形成的一个瞬时高热区域,它是在反冲原子碰撞慢化时在局部介质中释放大量热能而产生的。名词解释

10、氚的模型和机理:⑴撞击效应;⑵空间效应;⑶惯性效应。

11、溴的反冲化学(书p358)了解

12、退火效应:固态母体化合物经核转变过程(核反应或核衰变)而发生的化学变化,将随着对这些固体作某种处理(如热处理或辐射处理)而部分地或全部地消失,并恢复母体化合物的形式,这种现象称为退火效应。

第十章放射性核素在化学中的应用

1、示踪剂

⑴概念:示踪剂一种带有特殊标记的物质。把它加到研究对象中后,可以根据它的标记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进行跟踪,示踪实验的创建者是 Hevesy。名词解释

⑵.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分类:

①简单示踪法;②物理混合示踪法;③标记化合物示踪法。

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优点:(1)灵敏度高(2)方法简便(3)定量准确(4)能跟踪化学和生化过程中给定元素的运动和转移规律。优于稳定性同位素

3、选择示踪剂要考虑的因素:半衰期、辐射类型和能量、放射性比活度、放射性核素的纯度、放射性核素的毒性。

4、氚气曝射法:即韦茨巴赫法,将需要标记的有机化合物置于比活度很高的氚气中,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几天或几星期),让氚与氢之间发生同位素交换而获得氚标记的有机化合物。

5、利用 14C测定年代:理论依据:14C 经过长期平衡后,处于交流状态中的 14C 的同位素丰度为一定值 1.2×1010%,这一定值在地质衍化过程中不变。则现代 14C 的比活度为一定值,且与古老碳被封闭前的比活度值相同,则:

t = τln(S0/S)

式中,S0为现代 14C 的比活度;S 为标本中 14C 的比活度

6、同位素稀释法

⑴基本原理:把放射性示踪剂与待测物混合均匀,然后根据比活度在混合前后的变化计算出待测物的含量。

⑵基本表达式:

式中,A0为引入的标记化合物的放时性活度;W0为引入的标记化合物的重量,Wx为待测化合物的重量,S0为标记化合物的比活度;Sx为稀释后化合物的比活度

7、活化分析:利用核反应使待测元素的稳定同位素转变成放射性核素,然后通过测定生成的放射性核素来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一种现代分析方法。只有稳定同位素的元素可用活化分析来测定其含量

8、活化分析方法:⑴中子活化分析(热中子活化法、快中子活化法、共振中子活化法);

⑵带电粒子活化分析;⑶光子活化分析。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 20世纪上半叶,从发现放射性元素、核裂变、人工放射性,到核反应堆的建立,核爆炸的毁灭性破坏等,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一直是十分活跃和开创性的前沿领域。但到了后半个世纪,由于核电站和核武器发展的需要,核化学和放射化学转向以生产和处理核燃中心,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新的发现相对减少。放射性同位素和核技术在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方面紧密结合,使其应用和交叉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从目前的动向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主线大体有如下几方面。 (1)超重元素“稳定岛” 能找到吗? 20世纪60年,Myers和Nilssdn等核物理学家从核内存在着核子壳层和幻数的理论模型出发,提出了超重元素存在 "稳定岛"的学说,即在核质子数Z=114和中子数N=186的幻数附近,有一些超重原子核特别稳定,其寿命可能长达若干年甚至1015年,这些长寿命的超重元素构成了一个“稳定岛"。在这一学说吸引下,近30多年来无数核科学家通过各种方法从自然界和核反应中去寻找这个梦寐以求的境地—稳定岛。至1999年6月,世界上三个大实验室,美国的LawrenceBerkeley实验室(LBL),德国的Darmstadt重离子研究会 (GSI)和位于俄罗斯的Dubna联合核子研究所 (JINR),分别用重粒子轰击的方法合成了重元素114、116和118,但由于加速器流强不够和反应截面在10-12靶,所以只获得了极少几个原子,有关证实研究已在重覆进行。这意味超重元素“稳定岛"将有可能存在。可以设想21世纪重粒子器的流强增大,使产生超重元素的原子数目大增,再加上分离、探测药物,主要用于多种疾病的体外诊断和体内治疗,还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体内的功能和代谢。21世纪将在单光子断层扫描仪 (SPECT)药物方面有新的突破;将会用放射性标记的放免活性和专一性极”人抗人”单克隆抗体作为生物导弹,定向杀死癌细胞;而中枢神经系统显像将推动脑化学和脑科学的发展。 (3)核分析技术将以其高灵敏度等优点向纵深发展放射性示踪技术和核分析技术始终因其灵敏度很高的优点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核分析方法未来将在分析化学中大有作为,如物种分析(speciation),分子活化分析,生物-加速器质谱学 (bio-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Bio-AMS),粒子激发X-射线发射 (particle induced X一ray emission,PIXE)包括扫描质子微探针 (scanning proton microprobe,SPM)、"-粒子质子X-射线谱仪(alpha proton X一ray spectrometer,APXS)等各种新型结构和功能的分析仪器将为未来人类认识大自然提供有利的武器。

放射化学基础习题及答案放射化学与核化学基础

放射化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答案 (略) 第二章 放射性物质 1. 现在的天然中,摩尔比率238U :235U=138:1,238U 的衰变常数为×10-10年-1,235U 的衰变常数为×10-10年-1.问(a) 在二十亿(2×109)年以前,238U 与235U 的比率是多少(b)二十亿年来有多少分数的238U 和235U 残存至今 解一: 0t N N e λ-= 23523802380235238238235235 13827:11t t t t N N e e N N e e λλλλ----==?= 保存至今的分数即 t e λ- 则 238 U : ≈ 235 U :≈解二: 二十亿年内238U 经过了 9 10 2100.44ln 21.5410-?=?个半衰期 235 U 经过了 9 10 210 2.82ln 29.7610-?=?个半衰期 保存到今的分数: 0.30.44 23810 0.74f -?== 0.3 2.82235100.14f -?== 二十亿年前比率 235238238235 13827:11t t U e U e λλ--=?= 2. 把1cm 3的溶液输入人的血液,此溶液中含有放射性I o =2000秒-1的24Na ,过5小时后取出1cm 3的血液,其放射性为I=16分-1。设24Na 的半衰期为15小时,试确定人体中血液的体积。(答:60升) 解: 5小时衰变后活度: 1 ln 2515 020001587.4t I I e e λ-- ?-==?=秒 人体稀释后 1587.416 60 V = (1min=60s ) 5953600060V ml ml L ∴=≈= 3. 239Np 的半衰期是天,239Pu 的半衰期是24000年。问1分钟内在1微克的(a) 239Np ,(b) 239Pu 中有多少个原子 发生衰变(答: (a)×1011; (b)×109) 解: 6 23150110 6.02310 2.519710239 N -?= ??≈?个原子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复习知识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复习知识 放射化学的特点 1、放射性:在涉及放化操作的整个过程中,放射性一直存在,放射性核素一直按固有的速率衰变,并释放出带电粒子或射线。这是放射化学最重要的特点。 2、不稳定性:由于放射性物质总是在不断地衰变,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使研究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相应的快化学研究方法。 3、低浓度性 1896年,放射性的发现,贝克勒尔 1934年,人工放射性的发现,小居里夫妇 1939年,铀的裂变,哈尔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 同中子异核素:中子数N相同而质子数Z不同的核素 同质异位素:质量数A相同而质子数Z不同的核素 β稳定线:稳定核素几乎全部位于一条光滑曲线或该曲线两侧 质子滴线:位于β稳定线上侧,其上元素最后一个质子结合能为0 中子滴线:位于β稳定线下侧,其上元素最后一个中子结合能为0 核的电荷分布半径小于核物质的分布半径说明,核表面的中子比质子要多,原子核仿佛有一层中子皮 质量亏损:组成原子核的Z个质子和(A-Z)个中子的质量和与该原子核的质量m(Z,A)之差称为质量亏损 以原子质量单位表示的原子质量M(Z,A)与原子核的质量数A之差称为质量过剩 原子核的结合能:由Z个质子和N个中子结合成质量数为A=Z+N的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原子核的结合能 将结合能B( Z,A)除以核子数A,所得的商ε 平衡分离过程:依靠达到平衡的两相中,所需组分和不需要组分的含量比的差别 速率控制过程:依靠所需组分和不需要组分传递速率的不同,造成两相中所需组分和不需要组分含量比的差别 分离因数:表征两相中所需组分A和不需组分B含量比差别的一个系数 回收率:表示样品经过分离后,回收组分的完全程度 富集系数:所需组分A和不需组分B的回收率之比 放射性核素纯度,指在含有某种特定放射性核素的物质中,该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对物质中总放射性活度的比值 放射化学纯度指在一种放射性样品中,以某种特定的化学形态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占总的该放射性核素的百分数 比移值:某斑点或窄条的中心移动距离与流动相移动距离之比 载体:加入的常量的稳定核素 反载体:加入的一定量可能沾污核素的稳定同位素 同离子效应:沉淀的溶解度会因有共同离子的过量存在而减少 盐效应:当在溶液中加入不是太过量的同离子,而是加入并非构成沉淀的其他离子时,也会使溶解度增加 共沉淀分离法:利用溶液中某一常量组分(载体)形成沉淀时,将共存于溶液中的某一或若干微量组分一起沉淀下来的方法。共沉淀的机制主要有形成混晶、表面吸附和形成化合物等

放射化学试题库及答案分解

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 1.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化学性质和属性的一门学科,详 述其所涉及的六个主要领域? P1 1放射性元素化学2核化学3核药物化学4放射分析化学5同位素生产及标记化合物6环境放射化学 要详细描述 2.放射化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放射性物质,简述其所具有的三个明显特点?P1 1.放射性 2.不稳定性 3.微量性 3.放射化学科学发展史上有很多重要发现,其中有四个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简 述这四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包括年代、发现者及国籍等)?P2-5 1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的发现(1869年法国贝可放射性的发现,1898年波兰居里夫妇钍盐放射性发现与钋的发现)2实现人工核反应和发现人工放射性(1919年英国卢瑟福人工核反应和质子的发现,1934年波兰小居里夫妇人工放射性的发生,用化学的方法研究核反应)3铀核裂变现象的发现(1939年德国哈恩铀的裂变,1940年美国麦克米兰超铀元素的发现)4合成超铀元素和面向核工业(1945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美国第一颗氢弹) 第二章 4.列表阐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主要性质? 5.核物质是由无限多的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密度均匀的物质,简述其两个主要特 点?11 ①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与核子的数目无关 ②核物质的密度与核子的数目无关 6.简述A m X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Z N

X:元素符号 A:原子核的质量数 Z: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叫原子核的电子数 N:原子核所含的中子数 m:原子所带电荷数 7.简述某核素的电荷分布半径及核力作用半径的测定原理及公式?电荷分布 半径比核力作用半径小说明了什么?13-14 电荷分布半径: 测定原理:高能电子被原子核散射。因为电子与质子之间的作用力是电磁相互作用,所 以测得的是原子核中质子的分布,即电荷分布公式: 1 3 R r A =(r0≈1.2fm) 核力作用半径: 原理:π介子被原子核散射,因为介子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核力,测得的是原子 核中核力的分布,即核物质的分布。公式: 1 3 R r A =(r0≈1.4-1.5fm) 电荷分布半径比核力作用半径小因为:核的表面中子比质子要多,或者说,原子核仿佛有一层“中子皮” 8.若忽略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结合能,用公式描述出原子核质量、原子质量及 核外电子质量的关系? m(Z,A)=M(Z,A)-Zm e 9.简述质量亏损、质量过剩和结合能的定义并写出它们在表达公式?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1、放射性:在涉及放化操作的整个过程中,放射性一直存在,放射性核素一直按固有的速率衰变,并释放出带电粒子或射线。这是放射化学最重要的特点。 2、不稳定性:由于放射性物质总是在不断地衰变,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使研究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相应的快化学研究方法。 3、低浓度性 1896年,放射性的发现,贝克勒尔 1934年,人工放射性的发现,小居里夫妇 1939年,铀的裂变,哈尔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 同中子异核素:中子数N相同而质子数Z不同的核素 同质异位素:质量数A相同而质子数Z不同的核素 β稳定线:稳定核素几乎全部位于一条光滑曲线或该曲线两侧 质子滴线:位于β稳定线上侧,其上元素最后一个质子结合能为0 中子滴线:位于β稳定线下侧,其上元素最后一个中子结合能为0 核的电荷分布半径小于核物质的分布半径说明,核表面的中子比质子要多,原子核仿佛有一层中子皮 质量亏损:组成原子核的Z个质子和(A-Z)个中子的质量和与该原子核的质量m(Z,A)之差称为质量亏损 以原子质量单位表示的原子质量M(Z,A)与原子核的质量数A之差称为质量过剩 原子核的结合能:由Z个质子和N个中子结合成质量数为A=Z+N的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原子核的结合能 将结合能B( Z,A)除以核子数A,所得的商ε 平衡分离过程:依靠达到平衡的两相中,所需组分和不需要组分的含量比的差别 速率控制过程:依靠所需组分和不需要组分传递速率的不同,造成两相中所需组分和不需要组分含量比的差别 分离因数:表征两相中所需组分A和不需组分B含量比差别的一个系数 回收率:表示样品经过分离后,回收组分的完全程度 富集系数:所需组分A和不需组分B的回收率之比 放射性核素纯度,指在含有某种特定放射性核素的物质中,该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对物质中总放射性活度的比值 放射化学纯度指在一种放射性样品中,以某种特定的化学形态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占总的该放射性核素的百分数 比移值:某斑点或窄条的中心移动距离与流动相移动距离之比 载体:加入的常量的稳定核素 反载体:加入的一定量可能沾污核素的稳定同位素 同离子效应:沉淀的溶解度会因有共同离子的过量存在而减少 盐效应:当在溶液中加入不是太过量的同离子,而是加入并非构成沉淀的其他离子时,也会使溶解度增加 共沉淀分离法:利用溶液中某一常量组分(载体)形成沉淀时,将共存于溶液中的某一或若干微量组分一起沉淀下来的方法。共沉淀的机制主要有形成混晶、表面吸附和形成化合物等共沉淀的公式各因数的含义记一下

普通化学与放射化学试卷

第页 共5页 1 南华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普通化学与放射化学 课程试卷(A/B 卷、05级矿资专业) 一、填空题:(每空 1.5 分,共 30 分) 1 Q V =△U 的应用条件是 封闭系统 ; dv=0 ;w , =0 ; 2 在温度T 和压力p 时理想气体反应:(1)2H 2O (g )=2H 2(g )+O 2(g ) K 1θ (2)CO 2(g )=CO (g )+1/2O 2(g ) K 2θ 则反应:(3)CO (g )+H 2O (g )= CO 2(g )+H 2(g 的 K 3θ 应为 32K K θθ= 。 4放射化学的特点 放射性 、不稳定性 、 低浓度和微量 5某一核素在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几率,称为 裂变产额 。 6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2 ,价电子构型为 3d 54s 2 。 7超导电性是指当温度降到接近 绝对零度(0K ) 时,许多金属的导电性会突然变得接近 无限大 的性质。 8府蚀电池中,极化使阳极的电极电势 增大 ,阴极的电极电势 减小 ,腐蚀速率 减慢 。 9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特性可将材料分 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生物医学材料 。 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 1.下列符号中,不属于状态函数的是(D ) (A)T (B)P (C)U (D)Q 2.下列物质的△f H m θ 不等于零的是( D) (A) Fe (s) (B) C (石墨) (C) Ne (g) (D)Cl 2 (1) 3.在下列几种反应条件的改变中,不能引起反应速率常数变化的是( C ) (A) 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 (B) 改变反应体系所使用的催化剂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论文模板

·研究论文· 中文题目 作者11 , 作者21,2 , 作者31 , 通讯作者1,2 1.单位1 合肥230031; 2.单位2 大连116023 摘要:摘要内容(摘要以提供论文的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研究目的、原理和结论,具有相对独立性。摘要应重点包括4个要素,即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在这4个要素中,后2个是最重要的。在执行上述原则时,在有些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不应有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不用图、表、化学结构。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 (3~8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Title in English(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且每一个实词的第1个字母大写) Author a,d LI, Yi-lin a,b LI, Ying a LI, Yang*,a,b a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pectroscopy, Anhu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230031,China; b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alian 116023,China Abstract:Content of abstract (英文摘要应符合英文语法,句型力求简单,通常应有10个左右意义完整,语句顺畅的句子). Key words:Keyword1; Keyword2; Keyword3; Keyword4 (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正文(以1.5倍行距、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单面打印在A4纸上,稿件还应标注页码以利于编辑和修改。正文各部分都应简洁明了。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不加标点符号。如“1”,“1.1”等) 1一级标题 1.1 二级标题 1.1.1 三级标题 图1 中文图题 Fig. 1 Figure title in English (a) Bent; (b) Fe-Bent; (c) Fe-Al-Bent (图注) E-mail: aaa@https://www.360docs.net/doc/6b4964417.html, Received February 26, 2004; revised June 3, 2004; accepted September 13, 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xxxxxxxx)资助项目.

2008试卷(A3)模板A答案_放射化学与核化学基础

兰州大学2007~2008学年第 2 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基础任课教师:吴王锁 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放射化学年级: 2004级班级 姓名:校园卡号: 一、简答(15分) 1、举例说明化学纯度、放射性纯度、放射化学纯度 答:化学纯度:指处于特定化学状态的某物质的重量占产品总重量的百分数。 放射性纯度:指某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样品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数。 放射化学纯度:在样品总放射性活度中,处于特定化学状态的某核素的放射性活度所占的百分数。 举例略(只要所举例子正确均可得分,没有举例扣一半分数) 2、举例说明元素、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 答:元素:原子序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 核素:具有一定的原子序数、原子质量数和核能态的原子。 同位素:原子序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 同质异能素: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相同而核能态不同的核素。 举例略(只要所举例子正确均可得分,没有距离扣一半分数) 3、什么是半衰期、半交换期、半致死量、半厚度?分别写出适当的数学表达式答:半衰期:指某放射性核素衰变到原来一半时的时间。T1/2=Ln2/λ 半交换期:同位素交换反应的交换量达到平衡时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t 1/2=ln2/2k (一级反应,k为速率常数) t1/2= abln2/(a+b)R (通式,R为反应速率) 半致死量:使受试验群体中半数死亡的最低辐射剂量。 S/S0=e-αD S/S0=50%时,D1/2=ln2/α 半厚度: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使射线强度降低到原来一半所需的物质厚度。 d 1/2= ln2/μ(μ为线性吸收系数,当用其它吸收系数表示时,略有不同)注意:本体如只有文字表述,没有数学表达式,视情况扣分。 4、什么是标记化合物?制备标记化合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标记化合物是指化合物分子中一个或多个原子或基团被易辨认的原子或基团所取代后的产物;制备时应注意: ⑴示踪原子应标记在稳定的位置上; ⑵示踪原子应标记在合适的位置上; ⑶选择合适的示踪原子进行标记; ⑷对于放射性示踪原子应考虑衰变类型、能量、半衰期和辐射损伤等。 5、何谓理想同位素交换反应?它有何特点? 答:理想同位素交换反应:指不考虑同位素效应的同位素交换反应。 特点:⑴平衡常数k p=1,正、逆反应速率常数相等; ⑵同位素交换无热效应,Q T=0; ⑶正、逆反应的活化能相等; ⑷同位素交换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温度无关; ⑸同位素交换反应不伴随浓度(不含同位素浓度)的变化。 二、配平下列核反应方程式(10分) (1)147N+10n→( 136C ) +21H (2)22789Ac→42He +( 22387Fr ) (3)( 63Li ) +21H→242He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复习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名词解释部分(4*5’) 载体:是以适当的数量载带某种微量物质共同参与某化学或物理过程的另一种物质,载体与被载带物具有相同的化学行为,最终能与放射性物质一起被分离出来; 同位素载体:稳定同位素的可溶性盐类作载体,分离89Sr 、90Sr 用SrCl 2;137Cs 用CsCl ,131I 用127I ,3H 用1H 等; 非同位素载体:没有稳定同位素的放射性核素,应用化学性质相似的稳定元素的盐类作载体,分离226Ra 加入Ba ,147Pm-Nd(NO 3)3;99Tc-NH 4ReO 4。 反载体:指在分离过程中,为了减少一种放射性核素对其他放射性核素的污染而加入的该种放射性核素的同位素载体。 同位素反载体:如,在分离90Sr 时,容易受到144Ce 的污染,去污因数仅为13,但若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同位素Ce( Ⅲ)作为反载体后,去污因数可提高到9000 用MnO 2从95Zr-95Nb 体系中吸附95Nb 时,加入稳定的Zr ; 非同位素反载体:如,在分析239Pu 的裂变产物时,239Np 对分离出的裂变产物会产生污染,加入与Np 价态相同的Ce(Ⅳ)盐作为反载体,可明显降低Np 的污染 核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Z 、相同的中子数N 、处于相同的能量状态且寿命可测的一类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

同质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同中子异荷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等超额中子素:核中超额中子数(N-Z)相同的核素。 镜像素:若两个核素的Z、N和A之间存在关系是Z 1=N 2 , Z 2 = N 1 ,A 1 =A 2 。 电离: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粒子与原子的轨道电子发生库仑作用时,把本身的部分能量传递给轨道电子如果轨道电子获得的动能足以克服原子核的束缚,逃出原子壳层而成为自由电子,这样过程叫电离。 轫致辐射: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作用,使入射带电粒子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伴随着发射电磁辐射。 加速器:是一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快速带电离子束的大型试验装置,是研究原子核物理和化学、认识物质深层次结构的重要工具; 粒子加速器的结构: 粒子源,用以提供所需加速的粒子,如: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以及重离子等等。 真空加速室,其中有一定形态的加速电场,并且为了使粒子在不受空气分子散射的条件下加速,整个系统放在真空度极高的真空室内。 导引、聚焦系统,用一定形态的电磁场来引导并约束被加速的粒子束,使之沿预定轨道接受电场的加速 束流输运与分析系统,由真空管道,电磁透镜、弯转磁铁和电磁场分析器等组成,用来在粒子源与加速器之间或加速器与靶室之间输运并分析带电粒子束

放射化学复习资料

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2.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 3.质量亏损:组成原子核的Z 个质子和(A-Z )个中子的质量和与该原子核的质量m(Z,A)之差称为质量亏损,用?m(Z,A)表示 ?m(Z,A)=Zm p +(A-Z)m n -m(Z,A) =ZM H +(A-Z)m n -M(Z,A) 4.质量过剩:以原子质量单位表示的原子质量M(Z,A)与原子核的质量数A 之差称为质量过剩,用?表示 ? ?=M(Z,A)-A 5.原子核的结合能:由Z 个质子和N 个中子结合成质量数为A=Z+N 的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原子核的结合能,以B(Z,A)表示 6.比结合能:原子核结合能对其中所有核子的平均值。 (亦即若把原子核全部拆成自由核子,平均对每个核子所要添加的能量。用于表示原子核结合松紧程度。) 将结合能B( Z,A)除以核子数A ,所得的商ε 7.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因衰变减小到原来核数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表示方法: 放射性衰变服从指数衰减规律: 式中:N 0为t =0时母体同位素的原子数; N 为时间t 时存在的母体同位素的原子数; ) ,(A Z B X Nn Zp N A Z +→+氕)(01 1H 2 11(,)H D 氘3 12(,) H T 氚A A Z B ),(=ε2 1T t 0λ-e N N =

e 为自然底数,e=2.71828; λ为衰变常数,它表示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概率. 8.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样品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以A 表示。 单位:贝可勒尔(Bq ):1Bq=每秒1次核衰变 居里(Ci ): 1Ci=3.7×1010次衰变/s (放射性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而不是放射源发出的粒子数目。) 9.放射性平衡: 在递次衰变中,如果母体的半衰期比任何一代子体都长,从纯母体出发,经过足够长(5~10倍于最长子体半衰期)时间以后,母体的原子数(或放射性活度)与子体的原子数(或放射性活度)之比不随时间变化,称在该母子体之间达到了放射性平衡,又称久期平衡。 10.暂时平衡: 某种放射性核素母体按自身的衰变规律产生子体核素。若母体的半衰期在有限程度上长于子体的半衰期,在经过一定的衰变期以后,子体核素的原子数以一种固定的比值与母体原子数建立平衡的现象就是暂时平衡。 T1>T2,λ1<λ2 11.长期平衡当母体的半衰期T1很长时,在通常的测量时间内,观察不到母体的放射性活度的变化,称为长期平衡 。 T1>> T2,λ1 <<λ2 12.不成平衡: 当母体的半衰期T1小于子体的半衰期T2时,或者λ1>λ2,母体以自己的半衰期衰减,子体则从零开始生长,达到极大值后以慢于母体的速度衰减,待时间足够长 [t >(7-10)T1],母体衰变殆尽,子体以其自身的半衰期衰减。整个过程母、子体的放射性活度之比一直在变化,不存在任何放射性平衡称为长期平衡。 T1< T2,λ1>λ2 13.放射性衰变类型: 根据原子核中放出的射线的种类,可将放射性衰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α衰变——α衰变时,放射性母体同位素(X)放出α粒子(实际为氦原子核)而转变为另一个新的子体核素(Y)。 ② β衰变——β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发生的核内核子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dt dN A -=2211N N λλ=2 1A A =

放射化学基础习题及答案_放射化学与核化学基础

放射化学基础习题及答案_放射化学与核化学 基础

放射化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答案 (略) 第二章 放射性物质 1.现在的天然中,摩尔比率238U :235U=138:1,238U 的衰变常数为1.54×10-10 年-1,235U 的衰变常数为9.76×10-10年-1.问(a)在二十亿(2×109)年以前,238U 与235U 的比率是多少?(b)二十亿年来有多少分数的238U 和235U 残存至今? 解一: 0t N N e λ-= 23523802380235238238235235 13827:11t t t t N N e e N N e e λλλλ----==?= 保存至今的分数即 t e λ- 则238U :0.753 ≈0.74 235 U :0.142≈0.14 解二: 二十亿年内238U 经过了 9 10 2100.44ln 21.5410-?=?个半衰期 235 U 经过了 9 10 210 2.82ln 29.7610-?=?个半衰期 保存到今的分数: 0.30.44238100.74f -?== 0.3 2.82235100.14f -?== 二十亿年前比率 23523823823513827:11t t U e U e λλ--=?=

2. 把1cm 3的溶液输入人的血液,此溶液中含有放射性I o =2000秒-1的24Na ,过5小时后取出1cm 3的血液,其放射性为I=16分-1。设24Na 的半衰期为15小时,试确定人体中血液的体积。(答:60升) 解: 5小时衰变后活度: 1 ln 2515 020001587.4t I I e e λ-- ?-==?=秒 人体稀释后 1587.416 60 V = (1min=60s ) 5953600060V ml ml L ∴=≈= 3. 239Np 的半衰期是2.39天,239Pu 的半衰期是24000年。问1分钟内在1微克的(a) 239Np ,(b) 239Pu 中有多少个原子发生衰变?(答: (a)5.07×1011; (b)2.6×109) 解: 6 23150110 6.02310 2.519710239 N -?= ??≈?个原子 (a) ()()1511001 2.5197101 5.0710t t N N N e e λλ---=-=??-=? (b) 239Pu 的半衰期太长 t=1min 时 t e λ-≈1 0N N -≈ 0 1/2ln 2t λ?? = ??? 若 t 为1天,1 小时等,再求出平均数, 则与题意有距离。则0N N -=62.610?≈6310? 4.(a)据报导,不纯的镭每克放射衰变每秒产生3.4×1010α粒子,这α射线所产生的氦气以每年0.039毫升(在标准状态下)的速度聚集起来。从这些数据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b)假设镭中含痕量短寿命的放射α粒子的子体元素。这将如何影响你对(a)所计算的正确性?(答: (a)6.2×1023) 解: (a) 1年内产生的α粒子数:103.410360024365???? 1年内产生的氦气的摩尔数:610.0039 1.71108.31273 PV n RT -?= ==?? ∴ 阿佛加得罗常数10236 3.410360024365 6.27101.7110 A N -????=≈??

放射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放射化学的概念:它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和原子核转变过程产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分享,鉴定和应用的科学。(1910年由卡麦隆提出) 2、放射化学的特点:低含量、核变量(1)微量或低浓度;(2)不断在变化中;(3)有辐射化学效应;(4)采用特征的放射化学研究方法;(5)注意辐射防护的问题。 3、⑴载体:(名词解释)能载带放射物质一起参与反应的常量物质。在化学性质上与被分离的放射性核素相同或相似的物质,可分为同位素和非同位素载体载体使用量一般为几毫克到几十毫克。 ⑵反载体:能阻止放射性物质参加反应的常量物质。又称抑制载体,通常是杂质的稳定同位素。加入反载体后,放射性杂质被大大稀释,并随反载体一起保留在溶液中,从而大大降低放射性反杂质被吸附或夹带的量。 ⑶净化载体:又称净化剂或清扫载体。可将多种杂质离子从溶液中除去,让所需的放射性核素留在溶液中。 4、近代放射化学的分类 ①基础放射化学②放射性元素化学③核转变过程化学④应用放射化学 5、辐射防护的重要性 ①在进行放化操作之前,必须了解所用放射性核素的核性质、毒性以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②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放射性安全防护规定; ③在操作强放射性核素前,应先做冷实验; ④每一步操作必须谨慎小心,尽可能减少容器或设备的放射性沾污; ⑤放射性废物不可随意丢弃,必须妥善存放或回收处理。 第二章同位素交换 1、⑴同位素效应:指由于同位素质量的不同而引起的同位素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别。轻元素的同位素效应较大,重元素的同位效应可忽略。 ⑵同位素交换:是体系中同位素发生再分配的过程。 2、交换度F:定义为y/ y∞,它表示同位素在参加交换的物质之间的分配与平衡分配相距的程度。(0≤F≤1) 公式:F=1-e-(a+b/ab)Rt 3、均相同位素交换的机理的四种类型: ⑴解离机理:两种化合物均能进行可逆的解离,生成不同同位素的同种粒子(离子、原子或自由基),那么在这些化合物之间将进行同位素交换。(AX+BX*=AX*+BX) ⑵缔合机理:假如某元素的两种化合物能够缔合成过渡状态的中间化合物,那么它们可以按缔合机理发生同位素交换。(AX+BX*≒ABXX*≒AX*+BX) ⑶电子转移机理:处于不同氧化态的同位素原子,可通过电子转移导致同位素的再分配。实际上,在这种交换中,原子并未从一种化合物向另一种化合转移。(Fe2++Fe*3+≒Fe*2++Fe3+)⑷其它可逆化学反应的同位素交换机理:如四基环已烷中的碳原子在侧链和还之间的,这是个重排反应,因为五元环和六元环均是较稳定环。 第三章放射性物质在低浓度中的状态和行为

放射化学专业实验(教师版)

5.放射性Sr的分离和测定 方法包括:从PH=4的溶液中以草酸盐形式定量沉淀Ca和Sr,随后将草酸盐灼烧至相应的氧化物,溶解氧化物于稀酸中,除Fe(三价)和Al(三价)(从热溶液中,将他们以氢氧化物沉淀),沉淀稀土元素的碳酸盐,并用发烟硝酸沉淀Sr(NO?3)将此处更正分开。 利用两次铬酸钡重沉淀。根据子体铱的放射性对锶进行放化测定。因为锶方式性以“单位”表示,所以应该测定在待研究材料中的非放射性钙和锶的含量。 设备和试剂 设备和器皿测定放射性的技计数装置,马弗炉,离心机,瓷坩埚或石英坩埚,4升和一升的玻璃烧杯,石英蒸发皿,200和40毫升离心试管。 放射性物质分析样品。 试剂醋酸和草酸,碳酸铵,甲醇溶液,浓的6—8M和3—5M的硝酸,8%,17和 6M的无二氧化碳的氨水;50%和3M醋酸铵,1.5M此处需更正;30%双氧水。 实验步骤 将100克的草酸和25毫升50%的醋酸铵溶液加到分解待研究材料的称样所得的含此处需更正和其他元素杂质的盐酸溶液中,加热以溶解草酸,加入氨中和溶液至PH=4(按PH试纸检验);此时沉淀下此处需更正。将带沉淀的溶液在温热的地方放置4小时,然后过滤液体。将草酸盐沉淀溶于8—8M硝酸中。加水(约至1升)和50克草酸。然后将溶液PH调至4,分离重新生成的沉淀,并转移至石英蒸发皿中,在烘箱中烘干并在马弗炉中(700—800摄氏度)灼烧30分钟。 在冷至室温的沉淀中,加50—60毫升水,然后将其溶于16M的硝酸中。将所得的溶液煮沸以赶走二氧化碳,稀释至200毫升并在其中(趁还热之际)加氨以沉淀铁和铝。带沉淀的溶液通过滤纸过滤并用水洗涤沉淀。 在滤液中,加入固体碳酸铵,直至完全此处需更正沉淀。经滤纸过滤以分掉碳酸盐。烘干和称重。此质量为材料锶和钙的碳酸盐的总质量。 将碳酸盐溶于最小量的3.5M硝酸中,按50毫升一份置于容量为200毫升的离心试管中,并在不断搅拌下在每一个试管中加入120毫升的发烟硝酸。在不断搅拌下,用流水冷却硝酸盐沉淀,离心分离并将酸弃去。 在每一个离心试管中,加入40毫升水,溶解沉淀,然后加90毫升发烟硝酸,用水冷却,离心并除去酸,即重复前一步操作。 用10—20毫升水将沉淀转入40毫升的离心试管中,加入1毫升钡载体溶液和一滴指示剂(甲基红)用6M氨水溶液中和剩余的酸,并加入1毫升6M醋酸和两毫升的3M醋酸氨。溶液稀释至30毫升并在水浴上加热。加2毫升1.5M此处需更正溶液并继续加热5分钟。离心分离溶液并通过滤纸过滤到第二个离心试管中。 在水浴中加热第二个试管,加1毫升载体,迅速搅拌并继续加热5分钟。离心分离溶液并过滤到第三个试管中。丢弃此两次沉淀。用17M氨水溶液使溶液碱化,加入固体碳酸铵并加热,以凝聚碳酸盐沉淀。离心分离沉淀,将溶液弃去。 将沉淀溶于稀硝酸中加1滴过氧化氢和1毫升此处需更正载体溶液。搅拌情况下加热以出去二氧化碳,稀释至15—20毫升并用无碳酸根离子的氨碱化溶液。加热并搅拌至沉淀全部析出为止。离心分离沉淀并丢弃,而将溶液转至另一个40毫升的试管中。 用6M硝酸酸化溶液并加一毫升铱载体。盖好试管并将其存放不少于14天。此后用不含碳酸根离子的氨溶液碱化,在水浴中加热以凝聚沉淀,离心分离沉淀并离心清夜转至第二个试管中。将沉淀溶于6M硝酸中,并加200毫升8%草酸溶液,在水浴加热10—15分钟,以得到更大颗粒的沉淀。冷却混合物并通过致密滤纸(瓦特曼滤纸42),在布什漏斗上

放射化学试题库及答案 新 参赛 优质文档

放射化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 1.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化学性质和属性的一门学科,详 述其所涉及的六个主要领域? P1 1放射性元素化学2核化学3核药物化学4放射分析化学5同位素生产及标记化合物6环境放射化学 要详细描述 2.放射化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放射性物质,简述其所具有的三个明显特点?P1 1.放射性 2.不稳定性 3.微量性 3.放射化学科学发展史上有很多重要发现,其中有四个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简 述这四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包括年代、发现者及国籍等)?P2-5 1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的发现(1869年法国贝可放射性的发现,1898年波兰居里夫妇钍盐放射性发现与钋的发现)2实现人工核反应和发现人工放射性(1919年英国卢瑟福人工核反应和质子的发现,1934年波兰小居里夫妇人工放射性的发生,用化学的方法研究核反应)3铀核裂变现象的发现(1939年德国哈恩铀的裂变,1940年美国麦克米兰超铀元素的发现)4合成超铀元素和面向核工业(1945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美国第一颗氢弹) 第二章 4.列表阐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主要性质? 5.核物质是由无限多的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密度均匀的物质,简述其两个主要特 点?11 ①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与核子的数目无关 ②核物质的密度与核子的数目无关 6.简述A m X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Z N

X:元素符号 A:原子核的质量数 Z: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叫原子核的电子数 N:原子核所含的中子数 m:原子所带电荷数 7.简述某核素的电荷分布半径及核力作用半径的测定原理及公式?电荷分布 半径比核力作用半径小说明了什么?13-14 电荷分布半径: 测定原理:高能电子被原子核散射。因为电子与质子之间的作用力是电磁相互作用,所 以测得的是原子核中质子的分布,即电荷分布公式: 1 3 R r A =g(r0≈1.2fm) 核力作用半径: 原理:π介子被原子核散射,因为介子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核力,测得的是原子 核中核力的分布,即核物质的分布。公式: 1 3 R r A =g(r0≈1.4-1.5fm) 电荷分布半径比核力作用半径小因为:核的表面中子比质子要多,或者说,原子核仿佛有一层“中子皮” 8.若忽略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结合能,用公式描述出原子核质量、原子质量及 核外电子质量的关系? m(Z,A)=M(Z,A)-Zm e 9.简述质量亏损、质量过剩和结合能的定义并写出它们在表达公式?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部分(4*5’) 载体:是以适当的数量载带某种微量物质共同参与某化学或物理过程的另一种物质,载体与被载带物具有相同的化学行为,最终能与放射性物质一起被分离出来; 同位素载体:稳定同位素的可溶性盐类作载体,分离89Sr、90Sr用SrCl 2 ;137Cs用CsCl,131I 用127I,3H用1H等; 非同位素载体:没有稳定同位素的放射性核素,应用化学性质相似的稳定元素的盐类作载 体,分离226Ra加入Ba,147Pm-Nd(NO 3) 3 ;99Tc-NH 4 ReO 4 。 反载体:指在分离过程中,为了减少一种放射性核素对其他放射性核素的污染而加入的该种放射性核素的同位素载体。 同位素反载体:如,在分离90Sr时,容易受到144Ce的污染,去污因数仅为13,但若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同位素Ce( Ⅲ)作为反载体后,去污因数可提高到9000 用MnO 2 从95Zr-95Nb体系中吸附95Nb时,加入稳定的Zr; 非同位素反载体:如,在分析239Pu的裂变产物时,239Np对分离出的裂变产物会产生污染,加入与Np价态相同的Ce(Ⅳ)盐作为反载体,可明显降低Np的污染 核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Z、相同的中子数N、处于相同的能量状态且寿命可测的一类原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 同质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同中子异荷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等超额中子素:核中超额中子数(N-Z)相同的核素。 镜像素:若两个核素的Z、N和A之间存在关系是Z 1=N 2 , Z 2 = N 1 ,A 1 =A 2 。 电离: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粒子与原子的轨道电子发生库仑作用时,把本身的部分能量传递给轨道电子如果轨道电子获得的动能足以克服原子核的束缚,逃出原子壳层而成为自由电子,这样过程叫电离。 轫致辐射: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作用,使入射带电粒子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伴随着发射电磁辐射。 加速器:是一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快速带电离子束的大型试验装置,是研究原子核物理和化学、认识物质深层次结构的重要工具; 粒子加速器的结构: 粒子源,用以提供所需加速的粒子,如: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以及重离子等等。 真空加速室,其中有一定形态的加速电场,并且为了使粒子在不受空气分子散射的条件下加速,整个系统放在真空度极高的真空室内。 导引、聚焦系统,用一定形态的电磁场来引导并约束被加速的粒子束,使之沿预定轨道接受电场的加速 束流输运与分析系统,由真空管道,电磁透镜、弯转磁铁和电磁场分析器等组成,用来在粒子源与加速器之间或加速器与靶室之间输运并分析带电粒子束

放射化学

绪论 放射化学-定义:研究放射性核素和核转变产物的化学性质和行为 1898年春天M. Curie 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活度比纯铀的放射性活度约大4 倍, 因而推测在沥青铀矿中还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放射性核素。 将沥青铀矿磨碎溶解于盐酸, 进行硫化物沉淀等多步化学分离。在整个分离过程中, 始终用跟踪放射性的办法,来确定大量其它元素中微量放射性元素的去向; 并巧妙地根据放射性的行踪来判断该元素的某些化学性质。这种创造性的方法, 是一种崭新的放射化学研究方法。 1910年,英国的Cameron提出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 放射化学的特点:放射性:在涉及放化操作的整个过程中,放射性核素一直 不稳定性:由于放射性物质总是在不停地衰变,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使研究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相应的快化学研究方法。 微量性:放射性物质的量通常都比较小(ug、ng级),低于一般的化学方法的检出限。操作中要注意丢失现象。 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分离分析方法以及核技术在分析中的应用,突出成功的分析方法是中子活化分析。还有带电粒子激发X荧光分析及其微区扫描,加速器质谱分析等。放射性测量方法:灵敏度,10 -10 -10 -19g对于寿命很短的放射性核素,可以测定十几个或几十个原子。 1955 年起,清华、北大等先后设立放射化学或放射化工专业。 1949 年前,我国学者在国外从事放化研究的成果:在热原子化学中发现了添加剂的清除效应;研究了放射性核素228 Th 、227 Th 、241 Pb 、210 Pb 、214 Bi 的性质;发现了235 U 的三分裂现象;研究了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对锕和稀土载体的分离。 放射性元素化学 天然放射性核素Th-232,U-238,U-235 天然放射性元素即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 在已知的112种元素中,有81种元素具有稳定同位素。 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属于放射性元素(包括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系:钍系(4n系),铀系(4n+2系),錒系(4n+3系)。共同特点:起始都是长寿命元素;中间产物都有放射性气体氡,并有放射性淀质生成;最后都生成稳定的核素。 自然界存在4n,4n+2,4n+3 三个放射性衰变系,而缺少4n+1 系。后来用人工方法得到了4n+1 系。在核反应堆中238Pu 连续俘获中子后,生成241Pu,它经两次(β-和α)衰变生成237Np。在这条衰变链中,241Pu,241Am 半衰期短,全部衰变成字体237Np 后,由于237Np的半衰期最长,依然存在,因此,这个系称为镎系。衰变链以209Bi为结尾。 有一些半衰期很长又有稳定同位素的放射性核素,由于它们是长寿命的核素,在地球形成的时候(~4.5×109 a)就已存在,至今在地球上仍有一部分放射性核素残存下来。而有一些核素本身的半衰期并不长,但它们的母体半衰期很长,也与母体共存下来。 还有一类放射性核素,如 3 H、7 Be、14 C 和22 Na 等,是由于宇宙射线与大气作用,在自然界中不断进行核反应形成的。2 H (n, γ)3 H , 3 He(n,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