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陈友谅真正的历史形象

合集下载

陈友谅生平

陈友谅生平

陈友谅生平仙桃市档案局提供起义反元驰骋大江南北()1320年(延祐七年),陈友谅出生于沔阳(今仙桃)排湖一户渔家。

祖父陈千一原本姓谢,因入赘陈家,才跟随其姓,父陈普才有五子,陈友谅排行第三。

陈友谅读书数年,略通文史大义,及长从师习武,“膂力过人”,生性好强,义气刚烈,其性雄豪,姿貌丰伟”。

曾为县小吏,但不乐其事。

陈友谅胸怀大志,广交地方豪杰,与张定边、杨从政等人成为好友,颇有行侠仗义之风。

元朝后期,朝廷腐败。

元末顺帝时,更是民不聊生。

皇帝、贵族、大官僚,他们的奢侈浪费达到了惊人地步;而人民群众很少有土地,有的成批死亡,有的外出逃荒,甚至出现“人相食”、“父子相食”的悲惨景象,阶级矛盾极为尖锐。

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对汉人、南人的压迫也愈来愈残酷,民族矛盾日益严重。

1350年(至正十年)8月,陈友谅约合张定边、张必先、陈英杰及其弟友仁等一批志士,在排湖南岸起义,除恶斩霸。

他们提出了“除暴安良”、“打天下大不平”的口号,矛头直指元朝统治。

1351年(至正十一年)南方农民起义大面积爆发,湖北徐寿辉、邹普胜在蕲州举兵反元,声势浩大。

陈友谅得知徐寿辉兵起,速率义军慨然往从。

次年正月,徐寿辉遣倪文俊为帅,陈友谅为先锋,攻取沔阳府。

随之下汉阳,克武昌,威振江汉。

不久陈友谅领兵为元帅。

1353年,南方起义军受挫,陈友谅率部退避沔阳湖区,休养生息,起义军退隐的地方为现在的洪湖市黄蓬山。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陈友谅带领义军从黄蓬奋起,一举攻克沔阳城。

1357年(至正十七年)9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时任黄州总管的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文俊;这件事使陈友谅威名大振,地位不断上升,很快被授予平章政事(即宰相),领统兵大元帅。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陈友谅率军攻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

然后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

1359年(至正十九年)3月,陈友谅遣大将王奉国攻占信州路(江西上饶),随之取衢州(浙江衢县)占新昌。

历史趣谈:影视剧中的陈友谅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趣谈:影视剧中的陈友谅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影视剧中的陈友谅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导语:起兵反元:陈友谅,沔阳渔家之子。

祖父陈千一原本姓谢,因入赘陈家,才跟随其姓,父陈普才有五子,陈友谅排行第三。

陈友谅蜡像他少时读书起兵反元:陈友谅,沔阳渔家之子。

祖父陈千一原本姓谢,因入赘陈家,才跟随其姓,父陈普才有五子,陈友谅排行第三。

陈友谅蜡像他少时读书,略通文义。

有一卜者在察看过其祖先的墓地之后说:“日后定会富贵。

”陈友谅心中暗喜。

他曾任县里的小吏,但这并非他的目标。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陈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

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随即又称平章政事。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陈友谅率军攻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

然后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

不久,又破建昌、赣、汀、信、衢。

建汉称帝当时,长江以南只有陈友谅部最强。

朱元璋攻取太平后,与他为邻。

陈友谅攻陷元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军前去攻打陈友谅,夺取池州。

赵普胜是有名的骁将,号称“双刀赵”。

开始与俞通海等驻扎巢湖,一起归附朱元璋,后来叛归徐寿辉。

这时他正为陈友谅驻守安庆,多次引兵争夺池州、太平,到处抢掠。

朱元璋为此担忧不已,于是引诱赵普胜的食客,让他潜入陈友谅军中去离间赵普胜。

赵普胜没有发觉,见到陈友谅的使者总是诉说自己的功劳,觉得自己有恩于陈,脸上露出悻悻的表情。

陈友谅由此怀恨心中,怀疑他要背叛自己。

1359年(至正十九年),陈友谅以会师为名,从江州突然来到安庆,赵普胜在雁汊以烧羊迎接,当他刚一登船,陈友谅便马上杀了龙兴(今江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陈友谅徐寿辉关系 徐寿辉和文殊菩萨是同一人吗

历史趣谈陈友谅徐寿辉关系 徐寿辉和文殊菩萨是同一人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陈友谅徐寿辉关系徐寿辉和文殊菩萨是同一人吗导语:陈友谅徐寿辉都是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陈友谅本来姓谢,因入赘到陈氏所以改姓为陈。

陈友谅略通文理,在徐寿辉起义的时候是一个县里陈友谅徐寿辉都是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陈友谅本来姓谢,因入赘到陈氏所以改姓为陈。

陈友谅略通文理,在徐寿辉起义的时候是一个县里的小吏,听说徐寿辉率领红巾军起义,于是投奔了徐寿辉的部队,在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的手下管理文书档案。

之后陈友谅不断的立功,也不断的得到升迁,很快成为了倪文俊的领兵元帅。

后来在征战的过程中作为宰相的倪文俊夺去了最高权利,徐寿辉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领袖。

当徐寿辉成为一个名义上的领袖的时候,陈友谅已经成为了领兵元帅,1355年9月,倪文俊想要杀死徐寿辉自立为王,但是计划泄露失败了,于是陈友谅杀死了倪文俊吞并了倪文俊的军队,于是自称为宣慰史,后来又自称为平章政事,徐寿辉又被陈友谅控制,陈友谅成为了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的实权人物,1358年夏天,陈友谅攻下了龙兴,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徐寿辉想要前往龙兴,陈友谅拒绝了徐寿辉的要求,徐寿辉于是没有前往。

1359年年十二月,徐寿辉一意想要前往龙兴,后来率部到了江州,也就是今江西九江,陈友谅在城外设立了伏兵,将徐寿辉的左右部属全部杀光。

陈友谅于是以江州作为都城,挟持了徐寿辉,从此自称为汉王,包揽了大权。

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将徐寿辉杀死在采石,天完政权完结。

陈友谅登上了皇帝位,改国号为汉,年号大义,但是很快被朱元璋击败。

在战乱中被流矢射中而亡。

陈友谅徐寿辉都是红巾军的领导人,但是却都死于非命,可见权利实在是一个好东西,也是一个坏东西。

生活常识分享。

元朝的名将之一陈友谅

元朝的名将之一陈友谅

元朝的名将之一陈友谅陈友谅,元朝的名将之一陈友谅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以高度的战略智慧和勇猛的战斗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陈友谅在元朝的各个战役中都表现出色,成为当时最受尊重和仰慕的名将之一。

陈友谅生于元朝初年,年少时就展现出出色的战略眼光和英勇的勇气。

他在军事训练和战术方面都表现出色,并很快在元朝军队中崭露头角。

元朝建立之初,遍布国土各地的叛乱和战乱使其面临巨大的威胁,元世祖忽必烈十分重视陈友谅,并亲自提拔他为将领,给予他重要的军事任务。

元朝的南方有一股强大的藩镇势力,威胁着元朝统治的稳定。

陈友谅被派去平定这些叛乱势力,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出色将领的才华。

他提出了精确的战略计划,灵活运用兵力和资源,成功地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并确立了元朝统治的稳定。

接下来,陈友谅带领他的军队参加了元朝对外战争。

在对蒙古和西夏等敌对势力的战斗中,陈友谅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勇猛的战斗精神。

他总是能够准确判断敌情,采取合适的战斗策略,并用勇猛的攻势击溃敌军。

在一次次的战斗中,陈友谅展现了非凡的军事天赋,赢得了许多胜利。

在战争中,陈友谅也展示了非凡的悍勇和聪明才智。

一次,他的军队被敌军包围,陷入了危险境地。

但他聪明地利用地形,成功地脱离了包围圈,并以小胜敌。

这次战斗使得元朝的敌对势力感到震惊,并为陈友谅的战略智慧和勇气所折服。

陈友谅的战绩很快传遍了整个元朝,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将之一。

他的军事才干和英勇的战斗精神赢得了统治者和士兵的赞赏,并为元朝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陈友谅逝世后,元朝的统治者和人民都对他表达了深深的哀悼和敬意。

他的战功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元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

陈友谅的战略智慧和勇猛的战斗精神,为后来的军事将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陈友谅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色的战略智慧和勇敢无畏的勇气,赢得了统治者和士兵的赞赏。

他为元朝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陈友谅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海疆可能》

2《陈友谅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海疆可能》

陈友谅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海疆可能赵现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先生:你们好!陈友谅是元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也是元史研究、明史研究的重点人物之一。

沔阳也因为他,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在陈友谅的故乡召开专门的学术研讨会,我觉得不仅是仙桃市文化建设的一项大事,而且是明史研究的一项大事。

今天有幸参加“陈友谅学术研讨会”,第一次踏上古沔阳这块热土,恍如穿越历史,倍感亲切。

今天在座的有很多专家学者,也有关心陈友谅的地方有识之士,更有陈友谅的后人。

在这里汇报一下我对陈友谅与其历史时代的粗浅认识,还请各位领导、各位先生不吝指正。

我汇报的题目是《陈友谅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海疆可能》。

首先谈一下元朝末年陈友谅发动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在以往的元末农民起义研究中,阶级因素获得了充分的讨论。

但正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历史上的斗争是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综合的结果。

元朝统一中国后,在法律规定上,实行民族分等的政策,其中蒙古人与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分别被列为第一等与第二等,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华北人民被称为“汉人”,列为第三等,南宋统治下的淮河以南的地区的人民被称为“南人”,是地位最为低下的第四等。

虽然蒙古、色目人中也有贫穷的被统治者,但元朝被统治阶级的主体是汉人与南人,也就是汉族,以及汉化的契丹族、女真族,可能还有少部分流落于中原的党项族。

汉人与南人中的士人,虽然由于元朝在多数时期并不实行科举制度,在政治上受到很多压制,但由于元朝对社会管理较为松散,因此士人得以优悠林下,与蒙古统治阶级的矛盾并不深刻。

与蒙古统治者矛盾最深的是普通民众。

元朝与中原王朝有所不同,它是一个横跨内陆亚洲与长城以内地区的帝国。

虽然蒙古草原没有长城以内,尤其江南地区富庶,但却是元朝控制亚洲内陆,在形式上维持蒙古帝国至为重要的地带。

因此,元朝采取了将长城以内,尤其江南财富运送到蒙古草原的政策,以加强其本部的经营。

也就是所谓的“内北国而外中国”,这也是蒙古本位政策的一种体现。

陈友谅简介_陈友谅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陈友谅简介_陈友谅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陈友谅鄱阳湖之战至正二十三年(宋龙凤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著名水战。

是年二月,张士诚派吕珍军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治今安徽寿县)。

安丰粮尽援绝,刘福通战死,安丰告急。

朱元璋虑及到安丰系应天(今南京)屏障,救安丰就是保应天,遂于三月率兵渡江救安丰。

三战三捷,吕珍败逃。

陈友谅江州(今江西九江)兵败后,伺机收复江西,乘朱元璋率主力往救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于四月亲率主力号称60万,水陆并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

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

为了进攻洪都,陈友谅特地制造了数百艘巨舰,外饰红漆,舰高数丈,上下三层,每层都设置有上下相通的走马棚,下层设板房作掩护。

有橹几十只,橹身裹以铁皮。

上下层住人,互相听不见说话。

(《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据传,大的可载3000人,小的可载2000人。

陈军登陆后,即对洪都发起猛攻。

朱元璋军都督朱文正与参政邓愈、元帅赵德胜、指挥薛显、元帅牛海龙等诸将拒守各城门。

陈友谅军全力攻城,赵德胜、牛海龙等先后战死,朱元璋军伤亡惨重,但城中军民死守洪都。

洪都被围累月,与外阻绝,消息不通。

六月,朱文正派千户张子明向朱元璋告急。

朱元璋得报后,急命正在围攻庐州(今安徽合肥)的右丞徐达、参知政事常遇春回师驰援,并于七月初六,亲领帐前亲军指挥使冯国胜、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忠、俞通海等,与之会合率舟师20万,往救洪都。

七月十七日,朱元璋率军进至湖口(今江西湖口),为了把陈友谅困于鄱阳湖中,以便与之决战,朱元璋派指挥戴德率部屯于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长江边)。

复以另一部屯南湖嘴(今江西湖口北),切断陈友谅的归路。

同时派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东南)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舟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

时陈友谅已围洪都85天,久攻不下,士气沮丧。

大型历史剧《汉王陈友谅》观后感

大型历史剧《汉王陈友谅》观后感

大型历史剧《汉王陈友谅》观后感有关陈友谅的故事自小的时就常常道听途说,长大后从历史书本里也只是粗略地了解了关于他,关于他与朱元璋和关于他们那段历史风云的许多的故事,亦时有感叹,对于那些褒贬不一的历史评价也常常让人难以释怀。

作为以地道沔阳人,对数百年前的这位同里老乡一直是多有崇拜,引以为豪。

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历史需要勇气,用戏曲艺术表现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更需要智慧。

仙桃市花鼓剧团用花鼓戏曲把陈友谅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传奇人生搬上舞台,编创出了大型历史花鼓戏《汉王陈友谅》,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他怒杀贪官,举旗成军的旷世豪情;目睹了他铁面无私,严肃军纪的凛然正气;体会了他广囤军田,自创沔阳三蒸犒劳义军的侠骨仁心;领略了他临危不乱,拒降反诏元军的雄才大略;痛惜他刚愎自用江东桥中计以致兵败鄱阳湖的悲惨结局。

该剧编创者以很大的勇气和智慧全然冲破了矛盾历史人物功过不为的评判,以还原成历史,认同历史为原则,在选曲戏曲的过程中,丝毫没“戏说”的成分,近乎不好并无优劣地诠释着人物胜败的历史,任凭观众回去评点,回去品味。

使我们有如大二一部高度铀历史的同时,不得不好好思索自己的人生。

本来只是为了看戏或者是听戏来观赏《汉王陈友谅》的,但看着看着,这种在品味历史的同时思索人生的情绪越来越浓,渐渐弥漫周身,一时间似乎血液里流淌的全是大汉的血液,肺腑里呼吸的尽是大汉的空气……成王败寇,盖棺定论已就是千古习俗,我们难以摒弃。

但我想要:若不是陈友谅一生重情重义太过坚信康茂才,以他当时指点江山和如日中天的雄风气势,统一天下也并非无法。

若如此,中国元代以后的历史迈向也许将为另一番景象,朱元璋的明朝霸业也许只是海市辰楼。

由此我又想到历史上为红颜而倾国者多,为“义”倾国者似乎唯有陈友谅其人。

说不清这究竟是谁的悲哀,但我看《汉王陈友谅》时突然对人生有了的一种新的醒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小人的悲哀,以君子之腹推小人之心是君子的悲哀!我的老乡陈友谅至死唱出了“一生都为义字战,,殊不知义能载舟也能翻船…….”肺腑之言,算是他的大彻大悟。

揭秘陈友谅的下场 赔了性命折了夫人

揭秘陈友谅的下场 赔了性命折了夫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陈友谅的下场赔了性命折了夫人
导语:陈友谅简介陈友谅生于1320年,卒于1363年,共享年44岁,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并且建立了大汉政权。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陈友谅在一个
陈友谅简介
陈友谅生于1320年,卒于1363年,共享年44岁,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并且建立了大汉政权。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陈友谅在一个渔家出生,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

陈友谅小时候读过书,所以在文学方面也略知一二,后来陈友谅在县衙做小吏,对此陈友谅并不满足现状,他认为自己将来必有一番大的作为。

1355年,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加入了红巾军,参加起义活动。

随后,陈友谅因立功,升为元帅一职。

1357年,倪文俊和徐寿辉发生了内乱,倪文俊没有杀掉徐寿辉,他担心徐寿辉前来抱负,便逃到黄州,投靠了陈友谅。

陈友谅不久之后,便杀了倪文俊,将倪文俊的军队进行了兼并,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

1358年,陈友谅的军事实力扩大后,他率兵攻打了安庆、瑞州等地,进而进入江西等地。

当时,陈友谅是长江以南的霸主,拥有很强的军事战斗力。

后来,朱元璋和他成为了邻居,朱元璋想要夺取池州,于是便派遣常遇春前去讨伐,陈友谅手下有一员猛将叫赵普胜,后来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反间计杀掉了赵普胜。

1360年,陈友谅杀死了徐寿辉,吞并了徐寿辉军队,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大汗。

在他即位之时,各位臣子们都站在沙岸上向陈友谅恭贺他成为大汉的天子。

朱元璋不断进攻陈友谅打下的城池,陈友谅和朱元璋进行了正面开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汉王陈友谅真正的历史形象
10月29日至3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名专家学者和多支陈氏后裔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聚焦这位元末农民起义传奇人物,力图为世人还原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陈友谅,其中不乏精彩新解。

陈友谅多被有意丑化历史记载上,陈友谅多以负面形象出现。

清代丁耀亢《天史》中说他,“贼安能成大业乎?”很多历史文献中也多以神化朱元璋来丑化陈友谅。

对此,专家表示,这是封建王朝“成王败寇”的惯性思维使然。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勇在他的《被扭曲的形象与被湮灭的历史》学术报告中,即用丰富史料证实,传统历史文献中存在诸多故意歪曲丑化陈友谅形象的现象:如制造朱元璋以弱胜强的印象,将陈友谅的主要功绩忽略不计;附会天意,明示朱元璋乃君权神授;夸大个别细节,塑造陈友谅失败形象。

他认为,这些直接导致了后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有失偏颇。

真实形象还蛮帅那么陈友谅到底是个什么形象呢?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申万里通过大量史料研究,勾画出陈友谅的大概形象:“姿貌丰伟”外貌好,“少读书,略通文义”文化水平较高,“膂力过人,娴于武艺”武艺出色。

此外,他的个性坚毅、果断,有一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历史功绩堪比项羽江西省九江县文联主席刘为珍评价陈
友谅“虽败却不失英雄本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赵现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吴琦,省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程远斌,江苏省《大汉王陈友谅》作者许正和等多位专家学者则认为,在元代末年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及民族高压之下,陈友谅较早地举起了反元义旗,并且始终如一,没有接受统治阶级任何形式的招安,为推翻腐朽的元朝统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历史功绩堪比推翻秦朝暴政的项羽。

出生仙桃排湖姓谢属讹传史料记载陈友谅“本姓谢,赘入陈,黄蓬(今洪湖)渔子”。

本次研讨会上,《仙桃英烈陈友谅》作者刘祖荣等地方学者通过多方考证,和陈友谅后裔一起,在诸多宗谱佐证下,较翔实地证明了陈友谅确系陈氏嫡传,出生于仙桃排湖,史载说法纯属一个同名“误会”原来,陈友谅祖父陈千一前往黄蓬山拜访一位同名谢姓朋友,途中遭遇不测,时值三伏天,只能就地葬于黄蓬山。

后人由此“张冠李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