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讲义第十章解析

合集下载

工程热力学 第十章 制冷循环

工程热力学 第十章 制冷循环
35
制冷剂其他性质
❖对环境友善 ❖安全无毒 ❖ 溶油性好,化学稳定性好
36
制冷剂种类
(1)无机化合物:氨R717、水R718、二氧 化碳R744、二氧化硫R764等。
(2)氟里昂:氟里昂是饱和碳氢化合物(饱 和烃类)的卤族衍生物的总称,最常用的 有R12、R22、R14和R134a等。
(3)混合溶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制 冷剂按一定比例相互溶解而成的混合物。 主要有R502(R22和R115)、R407C (R32/R125/R134a)。
2-3 为过 热 蒸 气 在 冷 凝 器 中定压放热被冷凝的过程;
3-4 为饱 和 液 体 在 节 流 阀 中节流、降压、降温的过 程;
4-1 为湿 饱 和 蒸 气 在 蒸 发
器中定压吸热、汽化的过
程。
22
制冷系数
c
qo wnet
qo h1-h3 qk-qo h2-h1
T1 T4 T2 T1
20
压缩蒸气制冷循环
用低沸点物质(大气压 下的沸点低于0℃)作为工 质(制冷剂),利用其在 定压下汽化和凝结时温度 不变的特性实现定温放热 和定温吸热,可以大大提 高制冷系数;制冷剂的汽 化潜热较大,因此制冷量 大。
21
压缩蒸气制冷循环
1-2 为从 蒸 发 器 中 出 来 的 蒸气在压缩机中被可逆绝 热压缩的过程;
(4)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制冷剂有甲烷、
乙烷、丙烷、乙烯、丙烯和异丁烷R600a
等。
37
课后思考题
❖压缩蒸气制冷循环采用节流阀来代替膨胀 机,压缩空气制冷循环是否也可以采用这 种方法?为什么?
❖对逆向卡诺循环而言,冷、热源温差越大, 制冷系数是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讲课教案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讲课教案

■汽轮机的相对内部效率 T 实际作功与理论作功之比,
T
h1 h2act h1 h2
一般为0.85~0.92。
■耗汽率(steam rate)
输出单位功量的耗汽量称为耗汽率,单位为 k g / J
工程上常用 kg/(kWh) 。
●理想耗汽率:d 0 D /P 0 1 /w T 1 /( h 1 h 2 ) ●实际耗汽率:d i D /P i 1 /w T ,a c t 1 /( h 1 h 2 a c t)
(2)吸热量不变,热效率: iw net,act/q10.3972
实际耗汽率:d i 1 /( h 1 h 2 a c t) 7 .5 9 7 1 0 7 k g /J
(3)作功能力损失
查水和水蒸汽图表,得到:
新蒸汽状态点1:s16.442kJ/(kgK ),h13426kJ/kg
乏汽状态点
胀到状态2,然后进入冷凝器,定压放热变为饱和水2
再经水泵绝热压缩变为过冷水4,也进入回热器。
在回热器中, kg的水蒸汽 0 1 和(1 )kg的过
冷水4混合,变为1kg的饱和水 0 1 。然后经水泵绝热压
缩进入锅炉,定压吸热变为过热蒸汽,开始新的循
环。
2、回热循环分析
■抽汽量
能量方程(吸热量=放热量):
说明:质量不同,因此不能直接从T-s图上判断热量的 变化。
●热效率(提高):
t wnet / q1
锅炉给水的起始加热
温度由 2 提高到 0 1 ,平均
吸热温度提高,平均放热 温度不变,热效率提高。
吸热量:
q 1 h 1 h 4 h 1 ( h 3 w p ) h 1 ( h 2 w p ) 3 2 7 1 . 2 2 k J / k g

工程热力学第10章气体的压缩.

工程热力学第10章气体的压缩.



另有罗茨式压气机(Roots blower)等等
压气机不是动力机,压气机中进行的过程不是循环
活塞式压气机的压气过程
目的:研究耗功,越少越好 指什么功 技术功wt
p
2
1
理论压气功(可逆过程)
v
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可能的压气过程
(1)、特别快,来不及换热。 s (2)、特别慢,热全散走。 T (3)、实际压气过程是
nk n 1 1 n k
2s
n
T2TΒιβλιοθήκη p 2 2 2 n T s p2
p1
1
p2
p1
2n
1
v
s
第十章 气体的压缩


压缩气体的用途: 动力机、风动工具、制冷工程、 化学工业、潜水作业 、 医疗、休闲等。
概 述
压气机分类:工作原理 压头高低 活塞式—压头高,流量小, 通风机—表压0.01MPa以下 间隙生产 鼓风机—表压0.1~0.3MPa 叶轮式—压头低,流量大, 压气机—表压0.3MPa以上 连续生产

10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水蒸气及蒸汽动力循环

10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水蒸气及蒸汽动力循环

10-3 水蒸气的热力过程 目的—确定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 分析水蒸气热力过程的目的 确定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 分析水蒸气热力过程的目的 确定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 包括w 以及 以及u和 等 因此,需确定状态参数的变化. 包括 ,q以及 和Δh等.因此,需确定状态参数的变化. 确定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的依据为热力学第一,二定律: 确定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的依据为热力学第一,二定律:
图和T-s图 三,水蒸气的p-v图和 图 水蒸气的 图和
分析水蒸气的相变图线可见,上,下界线表明了水汽化的始末界线, 分析水蒸气的相变图线可见, 下界线表明了水汽化的始末界线, 二者统称饱和曲线, 图分为三个区域,即液态区( 二者统称饱和曲线,它把p-v和T-s图分为三个区域,即液态区(下 界线左侧) 湿蒸汽区(饱和曲线内) 汽态区(上界线右侧) 此外, 界线左侧),湿蒸汽区(饱和曲线内),汽态区(上界线右侧).此外, 习惯上常把压力高于临界点的临界温度线作为"永久" 习惯上常把压力高于临界点的临界温度线作为"永久"气体与液体 的分界线.所以,水蒸气的相变图线,可以总结为一点(临界点) 的分界线.所以,水蒸气的相变图线,可以总结为一点(临界点), 二线(上界线,下界线) 三区(液态区,湿蒸汽区,气态区) 二线(上界线,下界线),三区(液态区,湿蒸汽区,气态区)和五态 未饱和水状态,饱和水状态,湿饱和蒸汽状态,干饱和蒸汽状态, (未饱和水状态,饱和水状态,湿饱和蒸汽状态,干饱和蒸汽状态, 过热蒸汽状态) 过热蒸汽状态)
q = h h ′′
显然, 的水加热变为过热水蒸气所需的热量, 显然,将0.01℃的水加热变为过热水蒸气所需的热量,等于液 的水加热变为过热水蒸气所需的热量 体热,汽化潜热与过热热量三者之和. 体热,汽化潜热与过热热量三者之和.而且整个水蒸气定压发生过 程及各个阶段中的加热量,均可用水和水蒸气的焓值变化来计算 用水和水蒸气的焓值变化来计算. 程及各个阶段中的加热量,均可用水和水蒸气的焓值变化来计算.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动力循环

h3)
(h1 h6 ) (h1 h2 ) (h1 h3) (h1 h6 )
第三节 热电循环
一、背压式热电循环 排汽压力高于大气压力的汽轮机称为背压式汽轮机
二、调节抽气式热电循环
第四章 内燃机循环
气体动力循环按热机的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内燃 机循环和燃气轮机循环两类。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在热机 的汽缸中进行,燃气轮机的燃烧过程在热机外的燃烧室 中进行燃气轮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燃气轮机、压气机和燃烧 室
工质的吸热量 放热量
循环的热效率
q1 c p (T3 T2 )
q 2 c p (T4 T1 )
t
1
q2 q1
1 T4 T1 T3 T2
1
T1 (T4 T2 (T3
T 1 1) T 2 1)
二、定压加热循环
工质吸热、放热和循环热效率:
q1 cp(T3 T2), q2 cv(T4 T1)
t
1q2 q1
1cp(T4 T1) cv(T3 T2)
11 T1(T4T11)
T2(T3T2 1)
T1 T2
v2 v1
1
1 1
,
T4 T1
v3 v2
t,p
1
1 ( 1) 1
1cv(T4T1) 1T1(T4T11)
cv(T3T2)
T2(T3T21)
v3=v2,v4=v1,故
T2 T1
vv121
T3 T4
vv431
T2 T3 , T1 T4
T4 T3 T1 T2
t
1 T1 T2
1 1
T2 T1
1
1
v1 v2
1
1
1 k1
v1 v2

工程热力学第10章答案

工程热力学第10章答案

第10章 制冷循环第10章 制冷循环10-1 在商业上还用“冷吨”表示制冷量的大小,1“冷吨”表示1吨0℃的水在24小时冷冻到0℃冰所需要的制冷量。

证明1冷吨=3.86kJ/s 。

已知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融化热为333.4kJ/kg 。

解:1冷吨=333.4 kJ/kg ×1吨/24小时=333.4×1000/(24×3600) kJ/s=3.86kJ/s压气机入口T 1= 263.15K 压气机出口 K T T kk 773.416515.2634.114.1112=×==−−π冷却器出口T 3=293.15K 膨胀机出口 K T T kk 069.185515.2934.114.1134===−−π制冷量 ()()kg kJ T T c q p c /393.78069.18515.263004.141=−×=−= 制冷系数第10章 制冷循环()()()()71.1069.18515.26315.293773.416069.18515.263413241=−−−−=−−−−==T T T T T T w q net c ε10-4 压缩空气制冷循环中,压气机和膨胀机的绝热效率均为0.85。

若放热过程的终温为20℃,吸热过程的终温为0℃,增压比π=3,空气可视为定比热容的理想气体,c p =1.004kJ/(kg·K ),k =1.4。

求:(1)画出此制冷循环的T-s 图;(2)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平均放热温度和制冷系数。

433'4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 ()K T T T T s q T cc 887.248986.22515.273ln 986.22515.273ln 414114=−=−=∆=′′′ 循环的平均放热温度 ()K T T T T s q T 965.33915.293638.391ln 15.293638.391ln32322300=−=−=∆=′′′第10章 制冷循环循环的制冷系数921.0)896.22515.293()15.273638.391(986.22515.273)()(/431/2/41=−−−−=−−−−=T T T T T T ε10-5 某压缩蒸气制冷循环用氨作制冷剂。

《工程热力学》教学课件第10-11章

《工程热力学》教学课件第10-11章
wc,s wc,n wc,T
温度比较:
T2,s T2,n T2,T
工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第二节 余隙容积的影响
余隙比: Vc 0.03 ~ 0.08
Vh
p3
2
g
p 2
p2
f
6
4
1
0 Vc
V V1 V4
V
V4 V6
Vh V1 V3
Vh
3
2
p2
3
2
p2
6
4 4
0
Vc
t 1 qL qH 1 431 879 51% 或t 11 1 11 61.41 51.2%
工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柴油机循环
一、柴油机的实际循环与循环的p-V 图
工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二、定压加热理想循环——狄塞尔(Diesel)循环
(一)过程组成
第一节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
一、结构图
二、工作过程
工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三、耗功计算
等熵过程: 多变过程: 等温过程:
能量方程:Wc Wt
1
wc,s
1
RgT1
p2 p1
1
n1
wc,n
n n1
RgT1
p2 p1
n
1
wc,T
RgT1 ln
p2 p1
功量比较:
解:(1) 空气物性参数:
Rg 0.287 kJ (kg K)
cp 1.004 kJ (kg K)
工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可逆压缩的气体出口温度
T2
1
T1
T1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动力循环之朗肯循环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动力循环之朗肯循环

02
初参数对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影响
1. 初温t1
T 1 T 2不变 t
或 循环1t2t3561t =循环123561+循环11t2t21
t11t2t21
t123561
t
02
2. 初压力 p1
T 1 ,T 2不变 t 但 x2下降且 p太高造成强度问题
3. 背压 p2
实际并不实行 卡诺循环
01
02. 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02
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t

wn wt,T wt,P
wt,T h1 h2 ? cp T1 T2
wt,P h4 h3
wnet h1 h2 h4 h3
02 T 1不变 ,T 2 t 但受制于环境温度,不能任意
降低 p2 6kPa,ts 36.17 C; p2 4kPa,ts 28.95 C
同时,x2下降 。
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四季温差大,对蒸汽发电机组有什么影响?
THANK YOU
第十章 动力循环 之
朗肯循环
CONTENTS
01. 朗肯循环的流程 02. 朗肯循环的热效率
01. 朗肯循环的流程
01
朗肯循环 (Rankine cycle)
1)流程图
2)p-v,T-s图
01
3)水蒸气的卡诺循环
水蒸气卡诺循环有可能实现,但:
(1)温限小 (2)膨胀末端x太小 (3)压缩两相物质的困难
t

h1 h2 h1 h3

h1 h2 h1 h2'
5)耗汽率(steam rate)及耗汽量
理想耗汽率(ideal steam rate) d0 —装置每输出单位功量所消耗的蒸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冲程:二冲程(two-stroke )、四冲程(four-stroke )
6
活塞式内燃机循环特点: 开式循环(open cycle); 燃烧、传热、排气、膨胀、压缩均为不可逆; 各环节中工质质量、成分稍有变化。
7
二、平均有效压力-mean effective pressure 循环净功与活塞排 量的比值。
定容增压比—pressure ratio
p3
p2
定压预胀比 — cutoff ratio
v4
v3
11
2.循环热效率
t
wnet q1
wnet qnet q1 q2
q1 q23 q34 cV T3 T2 cp T4 T3
q2 q51 cV T5 T1
t
1
q2 q1
t
1
1
1
1
1
1 t
1
1
1 1
16
讨论:
a) t wnet
b) t wnet
C) 重负荷(,q1 )时 内部热效率下降,除
外还有因温度上升而使 ,造成热效率下降。
17
三.定容加热理想循环—Otto cycle
v1
v2
p3
p2
18
v1
v2
p3
p2
q1 cV T3 T2 q2 cV T4 T1
t
1 q2 q1
1 T4 T1 T3 T2
1 t
1
1
1
1
1
1
1
1 19
讨论:a) t
b) ; t不变,但wnet C) 重负荷(q1 )时内部 热效率下降,因温度上升 使 ,造成热效率下降。
20
已知某柴油机混合加热理想循环p1=0.17 MPa、t1=60℃, 压缩比ε=14.5,气缸中气体最大压力10.3 Mpa,循环加 热量q1=900kJ/kg。设其工质为空气,比热容为定值并取 cp=1004 J/(kg.K),cV=718 J/(kg.K),κ=1.4;环境 温度t0=20℃,压力p0=0.1 Mpa。试分析该循环并求循环 热效率及佣效率。
一.活塞式内燃机(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简介
分类:
按燃料:煤气机(gas engine)、汽油机(gasoline engine; petrol engine)、柴油机(diesel engine)
按点火方式:点燃式(spark ignition engine)、压燃式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
3
四.空气标准假设(the air-standard hypothesis)
气体动力循环中工作流体
理想气体
空气
定比热
燃烧和排气过程
吸热和放热过程
燃料燃烧造成各部分气体成分及质量改变忽略不计
五、 内部热效率(internal thermal efficiency )i
——不可逆过程中实际作功量和循环加热量之比。
效率的重要措施,是卡诺循环,第二定律对实
际循环的指导。
b.利用T-s图分析循环较方便。
c.同时考虑q1和q2或T1m和T2m平均。
15
二.定压加热理想循环—Diesel cycle
v1
v2
v3
v2
t
1
q2 q1
q2 cV T4 T1
q1 cp T3 T2
t
1
T4
T3
T1 T2
指导改善
实际循环
2)分析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偏离程度,找出实际
损失的部位、大小、原因及改进办法。
2
三.分析动力循环的方法 1)第一定律分析法
以第一定律为基础,以能 量的数量守恒为立足点。
2)第二定律分析法 熵分析法
综合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从能量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熵产 作功能力损失
用分析法
用损
用效率
与实际循环相当的内可逆循环的热效率。
相对热效率(relative thermal efficiency), 反映该内部可逆循环因与高、低温热源 存在温差(外部不可逆)而造成的损失。
相对内部效率(internal engine efficiency)
反映内部摩擦引起的损失。
5
§10–2 活塞式内燃机实际循环的简化
MEP Wnet Vh
8
三.活塞式内燃机循环的简化 汽油机
9
柴油机
01 吸气 12 压缩 23 喷油、燃烧 34 燃烧 45 膨胀作功 50 排气
简化:引用空气标准假设
燃烧2-3等容吸热+3-4定压吸热
排气5-1等容放热
压缩、膨胀1-2及4-5等熵过程 吸、排气线重合、忽略
燃油质量忽略
燃气成分改变忽略
p5 p1
p4 p2
v4 v3
p3 p2
v4 v3
T5
T1
p5 p1
T5 T1
把T2、T3、T4和T5代入
两式相除,考虑到
t
1
T3
T5 T1
T2 T4
T3
t
1
1
1
1
141
讨论:
t
1
1
1
1
1
a) t b) t c) t
归纳:a.吸热前压缩气体,提高平均吸热温度是提高热
第十章 气体的动力循环 -- Gas power cycles
1
§10–1 分析动力循环的一般方法
一.分析动力循环的目的
在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基础上分析循环能量转化的 经济性,寻求提高经济性的方向及途径。
二.分析动力循环的一般步骤 抽象、简化
1)实际循环(复杂不可逆)
可逆理论循环
分析可逆循环 影响经济性的主要因素和可能改进途径
T
T1
Wc
Wnet
T0
Wnet,act
4
s
i
wnet,act q1
wnet,act wnet wnet q1
wnet,act wnet
wnet wc
wc q1
i
wnet ,act q1
Tt
Toc
c
1
T0 T1
t
wnet q1
o
t c
T
wnet , act wnet
以燃气为高温热源,环境为低温热源时卡诺 循环的热效率。
1
T3
T5 T1
T2 T4
T3
12
利用、、表示t
1
1 2
有T2T1源自v1 v2T1 1
23

T3
T2
p3 p2
T1 1
34

T4
T3
v4 v3
T1 1
5 1

T5
T1
p5 p1
13
求 p5
p1 因 p1v1 p2v2
p5 v5 p4v4
p4 p3 v1 v5 v2 v3
10
§10–3 活塞式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一.混合加热理想循环(dual combustion cycle) 1.p-v图及T-s图 12 等熵压缩;23 等容吸热; 34 定压吸热;45 等熵膨胀; 51 定容放热
特性参数:
压缩比—compression ratio v1
注意: p2
v2
p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