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组方
中药组方实施方案

中药组方实施方案中药组方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组方实施方案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中药组方并进行实施的具体方案。
下面将从中药组方的制定、实施和调整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药组方的制定1. 患者病情分析:在制定中药组方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证等方面的辨证施治。
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为后续的中药组方制定提供依据。
2. 中药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宜的中药。
中药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药性、归经、功效等因素,确保中药组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中药配伍:在进行中药组方的配伍时,需要遵循中药配伍禁忌和相宜原则,避免不当的药物搭配导致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二、中药组方的实施1. 中药煎煮:根据中药组方的要求,进行中药的煎煮工作。
在煎煮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确保中药煎煮后的药液质量符合要求。
2. 服药方法:对于中药组方的服用方法,需要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
包括服药时间、服药剂量、服药方式等方面的指导,确保患者能够正确地服用中药。
3. 疗程调整:在患者服用中药组方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中药组方的配伍和剂量,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三、中药组方的调整1. 疗效评估:在患者服用中药组方的过程中,需要对疗效进行定期评估。
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的观察,对中药组方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
2. 药物调整:根据疗效评估的结果,对中药组方进行必要的调整。
包括增减药物、调整剂量等方面的处理,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随访指导:在患者完成中药组方治疗后,需要进行随访指导工作。
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药组方实施方案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药组方的制定、实施和调整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中医药学的基本原则,确保中药组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中药的组方原则

中药的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的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原则:中药的组方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因此辨证施治原则是中药组方的首要原则。
2. 方剂的配合原则:方剂中的各药物之间应有良好的配合,并有相应的剂量比例和用法用量,药物的配伍应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为主,防止药物之间的副作用。
3. 方剂的一致性原则:方剂中各组成部分应当互相呼应,保证方剂的一致性、协同作用,达到可靠的治疗效果。
4. 方剂的复方原则:复方方剂的组成较单方方剂更为复杂,需要根据病情多次调整剂量和质量,使药物的配伍更为精准,从而提高疗效。
5. 原料药的品质要求:方剂中所使用的各种原料药必须具有符合质量标准的品质,从而保证药方质量的可靠性。
总之,中药的组方原则必须以辨证施治为基础,坚持方剂的配合、一致性和复方原则,同时保证原料药的质量要求。
中药的组方原则

中药的组方原则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功效、剂量、使用方法等因素进行组方。
在中药组方中,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君臣佐使:这是中药组方的基本原则。
君药是方剂中治疗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治疗主症、起次要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症、起次要作用的药物;使药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起引经作用的药物。
二、相须相使:这是指药物的配伍使用,能够互相增强各自的功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使用,相使是指两种药物协同作用,能够增强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三、相畏相杀:这是指药物的配伍使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畏是指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
四、相恶相反:这是指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各自的功效。
相恶是指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降低各自的功效,相反是指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
五、炮制适中:这是指在中药制剂制备过程中,对药物的加工处理要适中,达到既不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又能提高药物疗效的目的。
六、注重剂量:这是指在中药组方中,药物的剂量要适当,既不能过量,也不能不足。
不同药物的功效和毒性不同,剂量的大小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因此需要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
总之,中药的组方原则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功效、剂量、使用方法等因素进行组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药组方中,需要遵循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炮制适中、注重剂量等原则,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组方原则范文

中药组方原则范文中药组方是将多种中药按照一定比例配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组方的原则是指在组方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包括适应症与病机相符、辨证论治、药味相宜、药量适中、配伍禁忌等。
1.适应症与病机相符:中药组方首先要考虑疾病的适应症,即根据疾病的特点确定所需的中药。
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疾病的病机,即疾病产生的原因、病理变化及病程等因素,以便确定组方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2.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确定治疗方案。
在组方时,应根据病人的辨证要素选择相应的中药,如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等辨证要素。
3.药味相宜:中药的药味包括五味和归经,应当根据疾病和病人的体质来确定。
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每种味道有不同的治疗功效,应该合理配伍;归经指的是中药的归属,如归肝、归心等。
药味相宜的组方可以达到相辅相成、功效更佳的效果。
4.药量适中:中药组方中每味药的用量要适中。
用量过大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用量过小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
药量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体质和病机来确定,确保药物的合理利用。
5.配伍禁忌:中药组方时应注意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一些中药之间可能产生化学反应或药物相互干扰,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出现毒副作用。
另外,也应避免一些药物的禁忌搭配,如寒凉药与温热药、湿热药与辛散药等。
总之,中药组方的原则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病人的体质,合理选择和配伍中药,达到治疗疾病、调节体质的目的。
在组方过程中,应注意适应症与病机相符、辨证论治、药味相宜、药量适中和配伍禁忌等方面的要求,以此来制定出安全、有效的中药组方。
中药组方的基础知识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
总结词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通常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为原则,通过调节血压、改善血管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通常包括钩藤、天麻、石决明等平肝熄风的中药,以及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的中药。这 些中药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动脉硬化。
意义
中药组方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 中药组方,可以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中药组方 具有药效稳定、副作用小、价格实惠等优势,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
中药组方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药组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中医药学,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中药组方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古代,中药组方通常是由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和中医药理论进行组方配伍,流传至今的经典方剂有数百种之多。
针对不同中药组方中的特定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
通过化学手段,研究中药组方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高中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药组方的临床研究
01 临床研究中药组方在特定疾病或症状中的疗效及 其安全性。
02 针对不同的疾病或症状,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 评估中药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
总结词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是中药组方的核心,直接关系到 中药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症和个体差异 来确定。一般来说,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 大则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在中药组方时需要严格 控制各味药材的剂量与配比,以确保中药组方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进 行个性化给药方案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里的组方是什么?它蕴藏了何种智慧和力量?

中医里的组方是什么?它蕴藏了何种智慧和力量?到底什么是中药组方中药组方在辩证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利用药物的七情,规定必要的药量,配伍组织成方。
为何以组方形式用药单独的药味能应对的问题往往比较单一,组方的形式,是为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病症,很多药味彼此之间具有一定协同作用,能够实现彼此促进,最终共同解决某个问题的效果。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身体不适,往往是以综合症的形式出现,或者说,很多单一的症状,其背后也常涉及身体系统性的病变,单一的药味很难全面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
最早的组方始于何时?可以说,中医存在发展了多久,“组方”差不多就存在发展了多久。
中医对组方的应用约起源于战国时期,并在此时期基本形成了方剂学理论基础。
汉朝时期基本发展出了完善的组方剂型,在此基础上,方剂使用理论愈发完善,中医对组方的运用也愈发成熟。
组方发展简史战国《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失考,发掘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书中收载各科医方283首,并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
虽仅载方13首,但战国时期的《内经》对中医治疗原则、方剂的组成结构、药物的配伍规律以及服药宜忌等方面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汉代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关于如何选择剂型的理论。
张仲景的《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由于组方合法,选药精当,用量准确,变化巧妙,疗效卓著,被后世尊为经方。
在伤寒方中所使用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栓剂、软膏剂、酒剂、醋剂、灌肠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等,几乎包括了除注射剂以外的所有传统剂型。
晋代晋代仅存的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大量验、便、廉的有效方剂,并首次提出成品药的概念,主张将药物加工成一定剂型,贮之以备急用。
隋代隋代的《四海类聚方》多达2600卷,《四海类聚单方》300卷,足见方剂发展之迅速。
唐代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载方5300首。
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多首。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原则:中药组方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病因,按照辨证施治原则,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组方。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原则,即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类型,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2. 方剂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中药组方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方剂。
方剂应该具有整体性,即各种中草药之间应有一定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方剂应该有适当的采用规律:方剂中每种中药材的用量和配伍顺序等应有一定的规律,以增强中药的药效和协同作用。
4. 临床应以病为本,以人为中心:在组方时,应该以病情为本,以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为中心,制定一个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 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在组方时应该根据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和检查结果,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有效避免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中药养生组方大全

养生配方滋阴清补类石斛养胃汤功效:滋阴清热,健脾养胃处方:山药、石斛、西洋参。
适用季节:秋冬适用人群:胃热人群禁忌:忌与藜芦、白萝卜同服。
做法: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另取已洗净的瘦肉切成小块状,放入砂锅中,加生姜两片,先用武火开煲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麦冬滋阴汤功效:养阴润肺。
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蜜枣12克。
适应人群:阴虚肺热者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
做法: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另取已洗净的瘦肉切成小块状,放入砂锅中,加生姜两片,想用武火煲开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滋阴降火汤功效:滋阴降火,润肺止咳组方:西洋参,虎奶,百合,无花果适用人群:男女老幼都可做法: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另取已洗净的瘦肉切成小块状,放入沙锅中,加生姜两片,先用武火煲开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
滋阴生津汤功效: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组方:灵芝6克,麦冬10克,石斛2克,西洋参3克适用人群:阴虚火旺者,长期抽烟,熬夜上火人群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做法:加肉类、生姜煲汤清补凉功效:清热润肺,滋阴养颜组方:北沙参10克、芡实10克、雪耳15克、薏苡仁6克、玉竹10克适用人群:流动人群禁忌:妊妇慎用。
不宜与藜芦同用做法:煲糖水,加肉类煲汤。
平肝润肺汤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润肺。
组方:北沙参12克,天麻10克,无花果12克,玉竹10克适用季节:四季适用适用人群:老少皆可,阴虚及肝火旺者更宜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做法: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另取已洗净的瘦肉切成小块状,放入砂锅中,加生姜两片先用武火煲开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
润肺汤功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组方:麦冬10克,海底椰10克,石斛2克,北沙参10克,百合10克适用人群:老年阴虚、肺热人群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做法: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另取已洗净的瘦肉切成小块状,放入砂锅中,加生姜两片先用武火煲开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
益气生津汤功效:滋阴清热,益气生津组方:石斛3克,麦冬10克,北沙参10克,小叶青天葵6克,玉竹10克适用季节:夏秋季节适用人群:热病伤津,口渴,肺热燥咳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隔药饼
黄芪90g 炙甘草45g 白参30g 当归片15g 陈皮30g 升麻30g 柴胡30g 白术30g
五脏倶补药饼
白参250g 肉桂粉250g 川芎250g 生地250g 茯苓250g 白术250g 炙甘草250g
当归片250g 白芍250g
温肾助阳药饼
附子50g 肉桂粉50g 川椒50g 干姜50 g 枳壳50g 全虫30g
金黄散
大黄50g 陈皮10g 花椒50g 苍术10g 姜黄50g 白芷50g 甘草10g 制南星10g
天花粉100g
中药足疗1号
肉桂15g 细辛10g 花椒15g 干姜15g 枣皮15g 附片12g
中药足疗2号
母丁香15g 赤小豆20g 益母草15g 泽兰15g 花椒15g 车前草15g
香芷粉
木香15g 甘草200g 白术300g 附片300g
三伏贴
白芥子210g 玄胡210g 甘遂120g 肉桂100g 公丁香100g 麻黄100g 紫苑120g
抗癌止痛散
生大黄5kg 甘遂200g 芒硝4kg 段寒石水200kg 砂仁500g 密僧陀200g 雄黄200g 制乳香1kg 细辛200g 铅丹100g 生南星200g 麝香10g 干蟾皮100g 龙胆草300g
公丁香300g
主治肝癌疼痛
活血止痛散
乳香150g 川乌30g 玄胡150g 没药150g 草乌30g 血竭150g 白芷240g 川芎150g 羌活150g 香附90g 肉桂90g 木香50g 小茴香90g 当归240g 厚朴150g 独活150g 适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等因淤血所致局部疼痛,筋脉不舒等症
禁忌症:孕妇忌用本品,经期停用
五子固肾丸
覆盆子15g 金樱子15g 菟丝子15g 五味子10g 车前子20g 石苇15g 牛膝15g
龙骨15g 黄芪30g 白术15g 地龙10g 水蛭6g
主治健脾利水,固肾敛精。
用于脾胃肾两虚,精微不调而致蛋白尿,血尿,水肿
芪蛭活血丸
黄芪30g 水蛭6g 当归15g 赤芍15g 川芎15g 红花15g 泽兰15g 地龙12g 牛膝15g 主治益气活血,化瘀利水。
用于气血血瘀而致顽固性浮肿,蛋白尿或高粘血症
贞莲止血丸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三七10g 琥珀10g 血余碳10g 大蓟30g 茜草15g
主治滋阴补血,凉血止血。
用于潮热盗汗,咽干,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黄硝降浊丸
大黄10g 芒硝10g 枳实12g 川芎15g 当归15g 煅牡蛎20g 决明子20g 地龙10g
水蛭5g 黄连6g 蒲公英15g
主治通腑泄浊,解读导滞。
用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湿热浊毒内停症:症见血肌酐,尿素氮增高,伴恶心呕吐,纳差,腹胀或见便秘
艾黄洗剂
艾叶30g 苦参30g 黄柏30g 蛇床子30g
适应症:术后外阴冲洗,各类皮肤瘙痒,妇科炎症性疾病痔瘘
生肌散
石膏500g 轻粉500g 黄丹60g 龙骨90g 血竭90g 赤石脂500g 乳香90g 樟脑90g
疗效:化毒生肌
通络散
桂枝15g 红花15g 紫草30g 川芎20g 老鹳草30g
方法:将上方药物煎取200ml,加入温水1000ml中,每日手足浸泡越20分钟,每日一次,每周5天。
或者制成散剂,中药泡洗手
适应症:手足综合征或化疗导致手足麻木不仁
溃疡油
黄芪20g 红花10g 当归10g 紫草15g 大黄10g
方法:将植物油(花生油)烧开后放入中药粉末,浸泡10分钟,过滤,去渣
用途:治疗放射性皮炎,口腔溃疡等
四妙散
甘遂1g 大戟1g 芫花1g 商陆1g 麝香25g
方法:取甘遂、大戟、芫花、商陆药粉各1g,用米醋或蜂蜜调和成直径约3-4cm,厚约0.3-0.5cm 大小的药饼,将麝香或冰片夹置于药饼中,正面贴于肚脐眼或关元穴(肚脐下三寸)3天更换一次
食积丸
神曲15g 山楂15g 云苓15g 陈皮10g 连翘15g 川楝子15g 丹皮10g 白术12g 党参15g
炒麦芽15g 白芍15g 甘草6g
用于饭后腹胀腹痛
中风丸
当归15g 川芎15g 全虫12g 地龙10g 桃仁10g 红花10g 黄芪60g 生地15g 牛膝15g 首乌15g 石菖蒲24g 甘草6g
主治:中风中经络及中风后遗症
每次6g 每日3次
咳嗽丸
桔梗12g 紫苑15g 冬花15g 荆芥12g 前胡12g 全瓜蒌15g 葶苈子15g 尖贝10g
云苓15g 陈皮10g 西洋参10g 炙甘草6g
老年咳嗽,遇寒加剧
功能: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止咳
功能:老年体弱,外感风寒,咳嗽咳痰,气喘气短者
用量:每日6g 每日3次
痹痛消丸
秦艽15g 威灵仙15g 制川乌10g 制附片6g 蜂房15g 黑蚂蚁15g 西河柳15g 红花10g 伸筋15g 蜈蚣2条黄芪40g 甘草6g 适应症: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
禁忌症:患处红肿热痛属实热型禁用
用法:每次6g 每日3次
温中止泻丸
陈皮10g 茯苓10g 焦术10g 良姜10g 蜀椒6g 赤石脂10g 诃子10g 薏仁15g 黄芪40g 甘草6g 肉桂粉3g
适应症:虚寒型腹泻,结肠炎
禁忌症:实热腹泻,便秘型结肠炎
用法:每日3次,每次6g
温通散
木香500g 羌活500g 香附500g 姜黄240g 樟脑240g 草乌90g 马钱子90g 山奈60g 细辛60g 公丁香30g 母丁香30g
功效:温经散寒。
通络止痛
适应症:痹症(颈、腰椎病,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肺心病,肺气肿各类腹部手术后,妇科附件炎,盆腔呀炎)
方法:局部敷贴或学位敷贴20/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