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吡唑烷二酮类
药物化学 第六章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易溶于氢氧化钠及碳酸钠溶液
O OH
鉴别反应
异羟肟酸铁盐反应
O OH
代谢
代谢迅速 代谢主要发生在异丙基的-1和-2氧化
首先氧化为醇,再氧化为酸 所有的代谢物都失活
O
OH
O
HO (+) ibuprof en
O
HO
OH
O OH
O OH
HO (+) isomer major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炎症
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
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等
抗炎药物的作用
治疗胶原组织疾病
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骨关 节炎、红斑狼疮和强直性脊椎炎等疾病
除苯胺类外,解热镇痛药多具有抗炎作 用
O N
O
Cl
O
N
O
N
OH
O
OH H N
O OH
一.吡唑酮类(3,5-吡唑烷二酮)
5O
4
N1 O 3 N2
Phenylbutazone (保泰松)
O N ON
OH
Oxyphenbutazone (羟布宗)
羟布宗
Oxyphenbutazone 羟基保泰松
O
N
O
N
OH
发现-氨基比林(Aminophenazone)
O
N
O
N
O
N
O
N
OH
羟布宗的代谢
二.邻氨基苯甲酸类
O OH
NH
O
OH
NH
Cl
Cl
Mefenamic Acid (甲芬那酸)
2020年主管药师考试《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9)

2020年主管药师考试《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9)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和抗痛风药一、A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萘普生能溶于水,不溶于氢氧化钠及碳酸钠溶液B、萘普生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C、布洛芬以消旋体给药,但其药效成分为R-(-)-异构体D、布洛芬消炎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副作用较大E、布洛芬与萘普生的化学性质不同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布洛芬异构体有活性,S-(+)-布洛芬异构体无活性B、R-(-)-萘普生异构体活性强于S-(+)-萘普生异构体C、吲哚美辛结构中含有酯键,易被酸水解D、布洛芬属于1,2-苯并噻嗪类E、美洛昔康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抗感染镇痛效果与吡罗昔康相同3、第一个在临床上使用的1,2-苯并噻嗪类药物是A、吲哚美辛B、双氯芬酸钠C、吡罗昔康D、阿司匹林E、对乙酰氨基酚4、下列描述与吲哚美辛结构不符的是A、结构中含有羧基B、结构中含有对氯苯甲酰基C、结构中含有甲氧基D、结构中含有咪唑杂环E、遇强酸和强碱时易水解,水解产物可氧化生成有色物质5、萘普生属于下列哪一类药物A、吡唑酮类B、芬那酸类C、芳基乙酸类D、芳基丙酸类E、1,2-苯并噻嗪类6、下面哪个药物具有手性碳原子,临床上用S(+)-异构体A、安乃近B、吡罗昔康C、萘普生D、羟布宗E、双氯芬酸钠7、布洛芬为A、镇静催眠药B、抗癫痫药C、中枢兴奋药D、非甾体抗炎药E、麻醉药8、属于非甾体类的药物是A、雌二醇C、氢化可的松D、米非司酮E、泼尼松龙9、在消化道经过酶代谢使无效构型转化成有效构型的药物是A、吡罗昔康B、布洛芬C、贝诺酯D、普鲁卡因胺E、诺氟沙星10、不属于吡罗昔康作用特点的是A、起效迅速B、作用持久C、副作用较小D、容易产生耐受性E、半衰期较长11、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紫色B、主要在肾脏代谢,在尿中排泄C、只生成葡萄糖醛酸代谢物D、会生成少量毒性代谢物N-乙酰亚胺醌E、本品可用于治疗发热疼痛及抗感染抗风湿12、阿司匹林在制剂中发生氧化的物质基础是存放过程产生了A、乙酰水杨酸C、醋酸D、苯环E、苯甲酸13、下列药物中哪种药物不具有旋光性A、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B、葡萄糖C、盐酸麻黄碱D、青霉素E、四环素14、既可以解热、镇痛、抗炎,又有防止血栓形成作用的药物是A、布洛芬B、阿司匹林C、双氯芬酸D、对乙酰氨基酚E、酮洛芬15、下面哪个药物仅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不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A、芬布芬B、阿司匹林C、对乙酰氨基酚D、萘普生E、吡罗昔康16、阿司匹林性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A、脱羧C、消旋化D、异构化E、聚合17、应用过量时可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作为解毒剂的药物是A、吡罗昔康与三氯化铁反应生成玫瑰红色B、对乙酰氨基酚加三氯化铁产生红色C、双氯芬酸钠可通过重氮化耦合反应进行鉴别D、阿司匹林加酸煮沸放冷,再加三氯化铁显红色E、吲哚美辛与新鲜的香草醛盐酸液共热,显紫堇色18、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结构中含有游离的羧基B、又名扑热息痛C、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D、会生成少量毒性代谢物N-乙酰亚胺醌E、本品过量时,N-乙酰半胱氨酸可用作为解毒剂19、阿司匹林因易水解失效,应采取的贮存方法是A、阴凉处贮存B、密封,干燥处贮存C、密闭贮存D、冷冻贮存E、遮光贮存20、对乙酰氨基酚又名A、扑热息痛B、乙酰水杨酸C、消炎痛D、萘普生E、芬布芬21、对乙酰氨基酚容易发生水解反应,因其结构中含有A、酰胺键B、芳伯氨基C、酚羟基D、羧基E、哌嗪基22、具有酰胺类结构的药物A、普鲁卡因B、扑热息痛C、阿司匹林D、布洛芬E、双氯芬酸钠23、关于阿司匹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吸湿能水解成水杨酸和醋酸B、易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C、其游离酸成盐用于医疗D、有解热和抗风湿作用E、碱性条件下不稳定24、关于丙磺舒说法正确的是A、抗痛风药物B、本品能促进尿酸在肾小管的再吸收C、适用于治疗急性痛风和痛风性关节炎D、本品可与阿司匹林合用产生协同作用E、能促进青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的排泄25、临床上可用丙磺舒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原因是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对细菌有双重阻断作用C、延缓耐药性产生D、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E、以上都不对一、A1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布洛芬与萘普生的化学性质相同,不溶于水,溶于氢氧化钠及碳酸钠溶液。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药物化学课件)

物理性质:
1本品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稍有异臭, 无味。
2.易溶于乙醇、氯仿、乙醚和丙酮,不溶于水。
化学性质:
本品含有羧基,显酸性,pK为5.2,可溶于氢 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
分子中含有一个手性碳,常用的是外消旋体。
芳基烷酸类其他常用药物
.
O N
吲哚洛芬
C2H5 CHCOOH
酮洛芬 萘丁美酮
1,2-苯并噻嗪类
1,2-苯并噻嗪类
R2
N
S
O
O
CONHR1 CH3
R1
R2
OH
N
N
S
CH3
OH
吡罗昔康 美洛昔康
• 吡罗昔康又名炎痛喜康,是临床使用的第一个长 效抗风湿药。每日一次,具有疗效显著、作用持 久、耐性良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 美罗昔康为高度COX-2选择性抑制剂。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 (Selective Cycloxygenase-2 Inhibitors)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现环氧酶存在 COX - 1 和 COX -2两 种亚型。
COX-1 为基本生理功能酶。合成必须生理量的前列腺素,来 调节细胞的正常功能,也对胃肠道粘膜起保护作用。
COX -2 是一个诱导酶,炎性细胞因子、内毒素等刺激,导 致 COX -2、 mRNA 及相应的蛋白快速增加,进而引起前列 腺素产生增加,导致炎症反应。
双氯芬酸钠的代谢
HO
Cl
OH
O
NH
Cl
HO
Cl
O
NH
Cl
3’-羟基衍生物
所有代谢产物都比 双氯芬酸钠活性低。
HO
Cl
O
执业药师辅导-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复习要点和考点解析

第三十章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药临床用途非甾类抗炎(抗炎和抗风湿)作用机制:环氧酶抑制剂(COX),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长期使用,由于抑制了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胃肠道溃疡出血。
环氧酶两个亚型(COX-1和COX-2)其中COX-2是导致炎症的亚型选择性抑制COX-2可避免胃肠道的副作用第一节解热镇痛药临床作用:可以降低发热者的体温。
仅对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神经痛等慢性钝痛有较好作用,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无效。
一般也不出现吗啡类药物所引起的耐受性和成瘾性。
其中大多数药物还兼有抗炎作用。
按化学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贝诺酯、赖氨匹林)2.乙酰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3.吡唑酮类(安乃近)一、水杨酸类(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考点:1.结构及性质:(1)分子中含有羧基而呈弱酸性,在氢氧化钠NaOH或碳酸钠Na2CO3溶液中溶解。
(2)分子中具有酯键可水解,遇湿气即缓慢水解产生水杨酸,水杨酸由于含有酚羟基,在空气中久置,易被氧化成一系列醌型有色物质,使阿司匹林变色。
考点2.机制:环氧化酶(COX)的不可逆抑制剂,阻断前列腺素致热、致炎物质的合成,可解热、镇痛、抗炎。
3.其它用途:可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起到抑制血小板凝聚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近来发现,还具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
4.毒性及副作用:(水杨酸类共性)长期大量用药易出现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可逆性耳聋、过敏和肝、肾功能损害。
(二)贝诺酯考点:1.结构是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酯化产物,是前药,体内水解生成两者起作用。
2.作用机制:同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镇痛抗炎和解热作用。
3.代谢:生成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作用时间较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长。
以水杨酸及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产物自尿排出。
(三)赖氨匹林考点:1.结构为阿司匹林和赖氨酸形成的复盐。
2.性质:遇湿、热及光不稳定。
【免费下载】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

【正确答案】:二、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三、吡唑酮类: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8、下面哪个药物仅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不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A.芬布芬B.阿司匹林C.对乙酰氨基酚D.萘普生E.吡罗昔康【正确答案】:C本品为解热镇痛药,其解热镇痛作用略低于阿司匹林。
无抗炎作用,对血小板及尿酸排泄无影响,对风湿痛及痛风病人除减轻症状外,无实质性治疗作用。
9、下列药物中哪个具有解热消炎镇痛作用A.依他尼酸B.对氨基水杨酸C.抗坏血酸D.克拉维酸E.双氯芬酸钠【正确答案】:E双氯芬酸钠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很强。
其镇痛活性为吗}哚美辛的6倍,阿司匹林的40倍。
解热作用为吲噪美辛的2倍,阿司匹林的35倍。
双氯芬酸钠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很强对氨基水杨酸主要用于抗结核,我们教材没有提其他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其能解热,但无镇痛作用。
区别于复方乙酰水杨酸片:为一复方解热镇痛药。
依他尼酸:利尿药. 利尿作用及机制、电解质丢失情况、作用特点等均与呋塞米类似。
口服后吸收迅速,30分钟内出现作用,约2小时达最高峰,持续6~8小时;静注后5~10分钟开始利尿,1~2小时达高峰,持续约2小时。
水肿病人服药后第一天尿量可达4L以上,因此必须小心应用,随时调整剂量,以免引起低盐综合征、低氯血症和低钾血症性碱血症。
临床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肝癌腹水、血吸虫病腹水、脑水肿及其他水肿。
10、哪个不是非甾体抗炎药的结构类型A.选择性COX-2抑制剂B.吡唑酮类C.芳基烷酸类D.芬那酸类E.1.2-苯并噻嗪类【正确答案】:B非甾体抗炎药按其结构类型可分为:3,5-吡唑烷二酮类药物、芬那酸类药物、芳基烷酸类药物、1,2-苯并噻嗪类药物以及近年发展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
非甾体抗炎药可分为芳基乙酸类、芳基丙酸类、1,2-苯并噻嗪类及选择性COX-2抑制剂等。
解热镇痛药按化学结构分为: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赖氨匹林、贝诺酯)、乙酰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安乃近)。
执业药师考试药物化学复习重点: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1、分类:①、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②、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③、吡唑酮类:安乃近④、3, 5-吡唑烷二酮:羟布宗⑤、邻氨基苯甲酸类:甲芬那酸⑥、芳基烷酸类: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钠⑦、1 , 2-苯并噻嗪类:吡罗昔康 8、 C OX-2 抑制剂:塞来昔布
2 、阿司匹林合成、杂质、鉴别理化性质:①、水解及产物的氧化②、鉴别反应
3 、对乙酰氨基酚合成、杂质、鉴别
杂质成分:对氨基苯酚;杂质来源:合成及储存;鉴别:对氨基苯酚在碱性条件下与亚硝基铁氰化钾生成蓝色配合物
4 、吲哚美辛稳定性:水解,强酸强碱易水解产物进一步氧化。
5 、布洛芬理化性质:①、酸碱性——易溶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②、鉴别反应——异羟肟酸铁盐反应
布洛芬手性代谢问题:布洛芬目前以消旋体给药。
其活性成分是S(+ ),R(- )无效,但在消化道吸收过程中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活性的S 体
6 、吡罗昔康理化性质:①、酸碱性②、鉴别③、本品的三氯甲烷溶液加三氯化铁,显玫瑰红色。
药物化学4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阿司匹林的结构改造:
成盐:
O CH3CO
COOH AlOH
2
阿司匹林铝
在胃中几乎不分解,进入小肠才分解成两分子的乙 酰水杨酸,故对胃刺激性小,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
成酰胺:
CONH22 OH
水杨酰胺
胃几乎无刺激性,镇痛作用是阿司匹林的7倍
成酯:
COO
O NHCCH33
OCCH33 O
扑炎痛(贝诺酯,Benorilate)
OC6H9O6
N COCH3 O
大剂量可引 起肝坏死。
非那西丁体内代谢:
O NHCCH33
HO C22H55O
O NHCCH33
扑热息痛
NH22
有毒性
OC22H55
O
C22H55O
NCCH33 OH
N-羟基非那西丁
致突变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在对抗疟药奎宁的结构改造 中偶然得到了具有解热镇痛 作用安替比林
1884年用于临床
CH33 N N
CH33
O
安替比林 (Antipyrine)
因其毒性较大,而未能在临床长期使用 但成为一个有效的先导化合物
对安替比林进行结构改造, 在环上引入二甲氨基,得到 氨基比林;
解热、镇痛作用持久,对胃 无刺激性,曾广泛用于临床。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发展
1. 炎症与抗炎治疗:
炎症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
-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等
抗炎药物的作用: 治疗胶原组织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
关节炎 、红斑狼疮等疾病。
2. 解热镇痛药治疗
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一、最佳选择题1、以布洛芬为代表的芳基烷酸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作用是A.中枢兴奋B.利尿C.降压D.消炎、镇痛、解热E.抗病毒【正确答案】:D布洛芬的消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均大于阿司匹林,临床上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病人耐受性良好,治疗期间血液常规及生化值均未见异常。
2、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是 BA.β-内酰胺酶抑制剂B.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抑制剂C.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D.D-丙氨酸多肽转移酶抑制剂,阻止细胞壁形成E.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了抗炎的作用。
3、下面哪个药物具有手性碳原子,临床上用S(+)-异构体A.安乃近B.吡罗昔康C.萘普生D.羟布宗E.双氯芬酸钠【正确答案】:C临床上萘普生用S-构型的右旋光学活性异构体。
萘普生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括性是阿司匹林的12倍,布洛芬的3~4倍,但比吲哚美辛低,仅为其的1/300。
S(+)-异构体代表S右旋的异构体。
看下图,注意H原子是在纸面外头的,跟我们之前讲的规则是不同的,看箭头此时是顺时针,但是H是在外头的,所以翻转一下(最小的原子离眼睛最远)应该是逆时针;所以应该是S型的;4、下列化学结构中哪个是别嘌醇【正确答案】:B A.秋水仙碱 B.别嘌醇C.安乃近D.巯嘌呤E.吡罗昔康5、萘普生属于下列哪一类药物A.吡唑酮类B.芬那酸类C.芳基乙酸类D.芳基丙酸类E.1,2-苯并噻嗪类【正确答案】:D非甾体抗炎药按其结构类型可分为:3,5-吡唑烷二酮类药物、芬那酸类药物、芳基烷酸类药物、1,2-苯并噻嗪类药物以及近年发展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
一、3,5-吡唑烷二酮类:保泰松二、芬那酸类:甲芬那酸(扑湿痛)、氯芬那酸(抗风湿灵)、氟芬那酸三、芳基烷酸类(一)芳基乙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双氯芬酸钠、奈丁美酮、芬布芬(二)芳基丙酸类:布洛芬、萘普生、酮洛芬四、1,2-苯并噻嗪类舒多昔康、美洛昔康、伊索昔康、吡罗昔康、美洛昔康五、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6、下列哪个药物属于选择性COX-2抑制剂A.安乃近B.塞来昔布C.吡罗昔康D.甲芬那酸E.双氯芬酸钠【正确答案】:B选择性COX-2抑制剂:萘丁美酮,塞来昔布,美洛昔康抗痛风药:别嘌醇,秋水仙碱,丙磺舒吡罗昔康本品分子存在互变异构,因此具有酸性,属于1,2-苯并噻嗪类非甾体抗炎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体内四烯酸代谢途径
一种是环氧合酶的代谢途径,生成前列腺素,一 种是脂氧合酶的代谢途径,产生白三烯类的物质, 白三烯类的物质也是制炎物质,长时间的用非甾 体抗炎药以后,使环氧合酶得到抑制,它会代谢 性地补偿,使得脂氧合酶的活性升高,就会产生 过多的白三烯类物质,也会产生炎症,因此,开 发环氧酶和脂氧酶双重抑制剂是开发非甾体抗炎 药的发展方向之一。
2
非甾体抗炎药分类
非甾体抗炎药主要分为这几类: 一、吡唑烷二酮类 羟布宗 二、邻氨基苯甲酸类 甲芬那酸 三、芳基烷酸类 布洛芬
1。芳基乙酸类 (1)吲哚乙酸类 吲哚美辛(2)其他类
2。芳基丙酸类 四、1,2-苯并噻嗪类 吡罗昔康
3一、吡唑酮类 2ຫໍສະໝຸດ 2安替比林氨基比林
吡唑酮:有甲基、苯基、酮羰基,有两个个N原 子的五元环,是研究喹啉中得到的一个产物,用 于高烧退烧和镇痛作用,但会产生过敏反应,对 造血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为增强它的镇痛活性, 在4位引入一个二甲氨基,镇痛作用增强,得到了 氨基吡啉,但其水溶性不好,影响使用。 4
7
羟基保泰松 (Oxyphenbutazone)243
化学名:4-丁基-1-(4-羟基苯基)-2-苯基-3,5-吡唑烷 二酮。
为什么叫吡唑烷?(两个N,没有双键)
8
羟基保泰松的发现
安替比林 242
氨基比林 242
是从安替比林开始(合成奎宁中意外得到),引入二甲 氨基得到氨基比林,因毒性大而被淘汰。
保泰松(吡唑二酮), 4位有丁基取代,旁边有两个吸 电子基团(酮基),所以带有酸性(4-H)。安乃静 (吡唑酮)。
12
羟基保泰松鉴别
用间接的仲氮化偶合反应:酸水解后重排,呈芳伯氨反 应。与亚硝酸钠试液作用生成黄色重氮盐,再与β萘酚 偶合生成橙色沉淀。
13
保泰松的构效关系
14
保泰松的体内代谢
走羟布宗路线,就只有一条,肝肾负担最小,毒 作用就最小。
9
羟基保泰松的发现
氨基比林
保泰松 242
1946年,多增加了一个苯基,解热镇痛作用弱,而抗炎 作用强。毒副作用较大。
10
羟基保泰松的发现
保泰松 242
羟布宗 243
1961年,发现保泰松的体内代谢产物,有消炎抗风湿作 用,毒性低,副作用小。
11
羟基保泰松与安乃近比较
羟布宗 243
安乃近 242
安乃近 242
为了解决氨基吡啉的水溶性,引入一个甲基磺 酸钠盐,得安乃近,其水溶性好,可以做成注射 剂,解热镇痛效果好,但会造成粒细胞的缺乏症。
5
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的比较 242
安替比林
氨基比林
安乃近
6
3,5-吡唑烷二酮
1946年,发现了3,5-吡唑烷二酮类药物--保泰 松。 1961年发现,保泰松在体内代谢后,氧化产生 羟基的化合物,又称为羟基保泰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