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笔记《气相色谱分析》.

仪器分析笔记《气相色谱分析》.
仪器分析笔记《气相色谱分析》.

第一章气相色谱分析

§1.1 气相色谱法概述(掌握)

1.1.1 色谱法概述

1、色谱法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定义: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吸附能力或分配系数或其他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作为分离依据的分析方法。

色谱法能解决那些在物理常数相近、化学性质类似的同系物、异构物及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分析。

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用的细长管;色谱柱分为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固定相:管内保持固定、起分离作用的填充物;

固定液:固定相中的液体,常为高沸点有机物。

流动相:流经固定相的空隙或表面的冲洗剂。

2、色谱法的分类

A、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状态分类

①气相色谱(GC):流动相为气体

气-固色谱

气-液色谱

②液相色谱(LC):流动相为液体

液-固色谱(LSC)

液-液色谱(LLC)

现代液相色谱多使用高压输液装置,常称:高效液相色谱(HPLC)

B、按固定相形状分类

①柱色谱:柱色谱又可分为填充柱(固定相填入不锈钢柱中)和毛细管柱(固定液涂渍在毛细

管柱内壁)

②纸色谱:以多孔滤纸为载体,吸附在滤纸上的水为固定相,各组分在滤纸上分开。

③薄层色谱(平板色谱):以涂渍在玻璃版上的吸附剂薄层为固定相。

C、按分离的原理分类

①吸附色谱:利用组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强弱不同分离。

②分配色谱:利用组分在固定液中溶解度不同分离。

③凝胶(排阻)色谱: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选择渗透分离

④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上的亲和力大小不同分离

3、气相色谱仪组成

Ⅰ载气系统:气源、气体净化器、供气控制阀门和仪表;

※提供纯净的一定压力和流速的载气,由气源输出的载气通过装有催化剂或分子筛的净化器,以除去水、氧等有害物质。

Ⅱ进样系统:进样器、汽化室;

※把样品快速而定量地加到色谱柱上端,以便进行分离。

Ⅲ分离系统:色谱柱、控温柱箱;

※试样各组分分离过程在色谱柱内进行。

Ⅳ检测系统:检测器、检测室;

※将组分的浓度或质量大小转变成电信号。

Ⅴ记录系统:放大器、记录仪、色谱工作站。

图1-1-1 气相色谱仪流程示意图

4、气相色谱分离过程及相关术语

A 、

B 两组分组成的混合物,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柱。由于A 、B 两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不同,两组分随载气沿柱不断移动,产生差速迁移而逐渐分离。

图1-1-2 气相色谱分离过程示意图

色谱图是以组分的浓度变化引起的电信号为纵坐标,流出时间为横坐标的曲线,又称色谱流出曲线。现以色谱流出曲线介绍有关色谱术语:

(1)基线——仅有载气通过色谱柱时,检测响应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基线漂移:基线随时间定向缓慢变化。 ②基线噪声:各种因素引起的基线起伏。

图1-1-3 色谱流出曲线

(2)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常用时间或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表示。保留值由色谱分析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决定,在一定的固定相和操作条件下,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一确定的保留值,这样就可以作为定性参数。

A 、保留时间R t :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如图'O

B ; B 、死时间M t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物质(如空气、甲烷等)的保留时间,如图''O A ;

C 、调整保留时间'R t :指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即'R R M t t t =-),如图'A B 。

D 、死体积M V :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要的载气体积,如图OA ;

,0M M V V t q =

式中——,0V q 表示校正到柱温柱压下载气在柱内的平均体积流速,单位mL·min —1。 『M V 反映了柱和仪器系统的几何特性,它与被测物的性质无关。』

E 、保留体积R V :从进样开始到柱后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通过的载气体积,即

,0R R V V t q = V R 与在载气流量无关。

F R

,0''R R V V t q =或'R R M V V V =-

G 、相对保留值21r (又称选择因子α):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即:

(2)(2)(2)(2)21

''''R R R R t V t V r t V t V =

=

A 、标准偏差σ:它是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如图EF 的一半;

B 、半峰宽1/2Y 或1/2

W :色谱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如图GH ,其与标准偏差的关系为:

1/22 2.354Y σ==

半峰宽与体积的关系: ()1/22R Y V V

=- C 、峰底宽Y :自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点在基线上的截距,如图IJ 表示,其与标准偏差

的关系为:

1/24 1.7Y Y σ=≈

§1.2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理解)

1.2.1 气相色谱分离的原因

复杂组分混合物,在通过色谱柱后实现相互分离的原因如下: ①被测组分与固定相分子间的作用力; ②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1、被测组分与固定相分子间的作用力

在气液色谱中被测组分与固定液之间表现为溶解作用,产生溶解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存在下述作用力:

①取向力:被测组分的μ→∞?分子直径0→?相互作用力→∞?在色谱柱内保留时间

→∞;同样地,固定液的极性大,它的选择性强。同时,由于取向力与温度成反 比,故降低柱温有利于提高柱效能。

②诱导力:环己烷不易极化,所以,苯与固定液分子能产生较大的诱导力,在柱内保留时间长,于是环己烷会先从色谱柱中馏出,苯后馏出,达到了分离检测的目的。

③色散力

④氢键:欲分离含F 、O 、N 元素的样品时,可带有醇、胺、羧酸、酯等基团的固定液时被测组分与固定相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可按形成氢键大小进行分离。

氢键强弱:F -H …F >O -H …O >O -H …N >N -H …N >O -H …Cl ⑤特殊的配位反应:分离含烯烃的低级烷烃样品时,往固定液中加入适量的AgNO 3或AgClO 4,

烯烃上的π电子可与Ag +

形成弱的配合物,即

| | —C=C — ↑ Ag +

这样,烯烃就被选择性地保留,使同碳数的烷烃先从柱子馏出。 2、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A 、气固色谱分填充柱和毛细管柱两种: 填充柱(Packing column ):常用不锈钢制成,内径2~4 mm ,柱长1~3m 。填充吸附剂或覆盖

在载体上均匀固定液膜。

毛细管柱(Capillary column ):常用石英制成,内径0.1~0.5mm ,柱长可达数十米。固定液直

接涂在毛细管内壁表面。

B 、气相色谱固定相可分为: 气—固色谱固定相:

? 具有多孔性及较大表面积的吸附剂的颗粒。 ? 分离过程:吸附-脱附… …过程 气—液色谱固定相:

? 将固定液(高沸点有机物)均匀涂渍在载体上。载体是固定液的支持骨架,使固定液能 在其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而匀的液膜。

? 分离过程:溶解-挥发… …过程

被测组分在固定液和载气两相间进行反复地溶解和逸出,这种现象叫分配过程。用分配系数或分配比来综合描述被测组分分子与固定液分子间各种作用力大小。

(1)分配系数K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的浓度比,称为分配系数。

S M

C K C =

式中——S C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M C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S M

m k m =

式中——m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m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S

S

S S S S M M M m m

m

m V m V C V K k m m C V V V β

===?=

式中——β:相比率。M S

V

V β=,它反映色谱柱柱型及其结构特征。

如填充柱β :6~35;毛细管柱β:50~1500。 V m :流动相体积,即柱内固定相颗粒间的空隙体积;

V S :固定相体积,在不同类型色谱中V S 有不同的内容,如在分配色谱中表示固定液

体积,在吸附色谱中表示吸附剂表面容量,在凝胶色谱中表示凝胶孔体积。

(4)色谱过程基本方程式

由于固定相对组分有保留作用,所以,组分在柱内的线速度小于流动相(载气)的线速度。一般用滞留因子(S R )表示组分在柱内的移动速度。S R 有两种表示方法:

①用两速度之比表示:

S

S u R u

=

(a ) 式中——S u :组分在柱内的线速度;u :流动相(载气)在柱内的线速度。

②用质量分数表示:

11

11M S S S M M

m R m m m k

m ω==

==+++ (b )

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为L 的色谱柱,所需时间分别为

R S L t u = (c )

M L

t u

= (d )

由(a )、(b )、(c )、(d )四式可得:

()1R M t t k =+ (

''

R M R R M M M

t t t V k t t V -=== (由(f )式知,通过实验测得校正保留时间(体积)及死时间(死体积),就可以求出分配比。 (5)分配系数K 及分配比k 与选择因子α的关系

对A 、B 两组分的选择因子,用下式表示:

()()()()()

()''r t B k B K B t A k A K A α===

1.2.2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柱效率可用理论塔板数(n )或理论塔板高度(H )表示。柱效率的高低能反映组分在柱

内两相间的分配情况和组分通过色谱柱后峰加宽的程度,它与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及在液相中的传质阻力有关。 1、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是将色谱柱比作蒸馏塔,柱内有若干“想象”的塔板。每两块塔板之间的距离称为板高,各组分就在这些塔板间隔的气液两相间进行分配,经过多次分配平衡后,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先离开色谱柱,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后离开色谱柱。 (1)塔板理论假设:

①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 内,组分可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②载气进入色谱柱是脉动式迁移,每次进气为一个板体积m V ?;

③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④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 A 、塔板理论方程(流出曲线方程)

用概率论推导,可得到:

2

12R n V V C ??

-- ???

=

式中——C :不同时间时的组分浓度;m :进样量;R V :组分的保留体积;n :理论塔板

数;V :载气体积。

塔板理论方程说明被分离组分通过V 体积载气的淋洗,离开有n 块塔板的填充柱而进入检

测器时组分的浓度。当进样量很小时,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吸附或分配在等温曲线范围内,色谱峰呈正态分布。

B 、理论塔板数和理论塔板高度的关系

假设色谱柱长为L ,虚拟的塔板间距离为H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为n ,则三者的关系为:

L n =

2

2

1/25.5416R R t t n Y Y ????

== ? ?????

(2)有效塔板数与有效塔板高度

由于柱内存在死体积,进样后载气首先占据这些孔隙,在这个死时间内被测组分不参加柱内分配,所以,计算出来的n 和H 值往往不符合色谱柱实际,不能真实地反映色谱柱的效率。为此,采用了有效塔板数eff n 与有效塔板高度eff H 来表示柱效率。

22

5.54()16()R R eff t t L

n H Y Y

''===

(3)理论塔板数与有效塔板数之间的关系

当容量比k 一定时,eff n 与n 之间的关系为

2

1eff k n n k ??= ?+??

(4)塔板理论的优缺点

①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浓度极大值点的位置及计算评价柱效等方面; ②不能说明影响柱效高低的原因; ③不能说明载气流速对柱效的影响;

④没有考虑分子的扩散、传质等动力学因素。

2、影响柱效率的因素——速率理论

Van deemter 认为使色谱峰扩展的原因是受涡流扩散、分子扩散、气液两相间传质阻力的影响。根据三个扩散过程对塔板高度H 的影响,导出了速率方程式(Van deemter 方程的简化式):

B

H A Cu u

=++

式中——A :涡流扩散项;B

u

:分子扩散项;Cu :阻力传质项;u :载气线速度。

(1)涡流扩散项A

在填充色谱柱中,流动相受到固定相颗粒障碍,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使组分分子前进中形成紊乱的类似涡流的流动,导致色谱峰变宽。

2p A d λ= 式中——A :固定相填充不均匀引起的峰扩展;λ:固定相填充不均匀因子,填充越不均匀,λ越大,λ在1~8;p d :固定相平均颗粒直径。

(2)分子扩散项u

样品带像一个塞子随流动相向前推进,由于存在浓度梯度,塞子必然会自发地向前和向后扩

散色谱柱内沿轴向方向扩散,造成色谱峰变宽。

2g B D γ=

式中——γ: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弯曲因子),1γ≤;

g D :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传质阻力系数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g C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l C 两项,即:g l C C C =+。

A 、气相传质阻力项C g ——组分从气相与气液界面间进行交换所受到的阻力

2

22

0.01(1)p

g g

d k C k D =?+ 式中——p d :填充颗粒直径;g D :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k :容量因子。

l 程中所受到的阻力

2

2

23(1)f l l

d k

C k

D =??+

(a )涡流扩散项 (b )分子扩散项 (c )传质阻力项

图1-2-2 Van deemter 方程三个影响因素

(4)Van deemter 方程

2

222

2220.012[](1)3(1)g p f

p g l

D d kd k H d u u

k D k D γλ=+

+?+++

这一方程对选择色谱分离条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它指出了色谱柱填充的均匀程度,填料颗粒的大小,流动相的种类及流速,固定相的液膜厚度等对柱效的影响。

Giddings 已经证明,在某些情况下,Van deemter 方程中的涡流扩散项与气相传质相可以发生耦

合,从而提出耦合式如下:

111l g B

H C u u A C u =+++

速率理论要点小结

①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与涡流扩散、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②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

③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

④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以致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的宽或窄是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

因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为。

§1.3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掌握)

1.3.1 分离度

1、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讨论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相邻两组份能够被完全分离。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 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如图所示:

讨论如下:

①柱效较高,K ?(分配系数)较大,完全分离;

②K ?不是很大,柱效较高,峰较窄,基本上完全分离; ③柱效较低,K ?较大,但分离的不好; ④K ?小,柱效低,分离效果更差。 2、组分完全分离的条件

①两组分的色谱峰之间的距离必须相差足够大; ②峰必须窄。

3、分离度

分离度是既能反映柱效率又能反映选择性的指标,称总分离效能指标。R 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即

()()()21121

2

R R t t R Y Y -=+

式中——

2R t 、1R t :组分2及组分1的保留时间;1Y 、2Y :组分1及组分2的峰宽。

离度:

()()

()()()

211/211/22'1

R R t t

R Y Y -=+

1.3.2 色谱分离基本方程 1、色谱分离基本方程推导

对于难分离物质对,由于它们的保留值差别小,可合理地认为12Y Y Y ==,12k k k ≈=,由

2

2

1/25.5416R R t t n Y Y ????

== ? ?????

得:

11

4R

Y t =?

又()1R M t t k =+,将上述两式代入()()

()21121

2R R t t R Y Y -=

+得:

11k R k αα-????=? ? ?+????

将2

1eff k n n k ??

= ?+??

代入上式,得

1R αα-??=

???

又eff eff

L

n H =

,故: 2

2161eff L R H αα??

=?? ?-??

式中——α:选择因子,21r α=。

2、有关色谱分离方程的相关讨论

(1)分离度与柱效的关系(柱效因子)

当固定相确定,被分离物质对的α确定后,分离度将取决于n 。这时,对于一定理论板高的柱子,分离度的平方与柱长成正比,即

2

111

222R n L R n L ??== ?

??

说明用长的色谱柱可以提高分离度,但延长了分析时间。因此,提高分离度的好方法是制备出一根性能优良的柱子,通过降低板高,以提高分离度。

(2)分离度与选择因子的关系

由基本色谱方程式判断,当1α=时,0R =。这时,无论怎样提高柱效也无法使两组分分离。显然,α大,柱选择性好,对分离有利。

(3)分离度R 分配比k 的关系

k ↗,R ↗,但当k >10,则R 的增加不明显。通常k 在2~10之间。 改变k 的方法有:增加柱温(GC)、流动相性质和组成(LC)及固定相含量。

1.3.3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1、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

由速率方程B

H A Cu u

=++可知,在不同流速下测得的塔板高度H 对流速u 作图,可得到H u -曲

线。

图1-3-1 塔板高度与载气流速的关系

在曲线的最低点,塔板高度H 最小(min H ),该点对应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opt u 。min H 及opt u 的值可对B

H A Cu u

=+

+对u 微分求出,即 2d d H B

C u u

=-+ 令上式为零,得:

opt B

u C

=

将此结果代入速率方程,得:

min 2H A BC =+

当载气流速小时,分子扩散项(B 项)就成为色谱峰扩张的主要因素,此时应选用Mr 大的载

气,如N 2,Ar ,使组分在载气中有较小的扩散系数;

当载气流速大时,阻力传质项(C 项)就成为色谱峰扩张的控制因素,宜采用Mr 小的载气,

如H 2,He 等,可减小气相传质阻力,提高柱效,选择载气时还应考虑对不同检测器的适应性;

若色谱柱内径为3nm ,则N 2的流量一般为15~25mL·min -1,H 2的流量一般为30~40mL·min -1

2、柱温的选择——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最高使用温度

柱温低,两相不能迅速达到平衡,柱效下降,分离时间增加; 选择原则:能使最难分离的组分达到分离的前提下,宜选择适当低的柱温。对于沸点范围较宽

的试样:宜采用程序升温方法。 3、固定液性质和用量——固定液性质对分离起决定性作用 固定液用量:

? 液膜薄,液相传质好,柱效高,分析时间短; ? 液膜太薄,容量小,进样量少。

4、担体的性质与粒度——要求担体表面积大,表面和孔径分布均匀 担体均匀,细小,柱效高(80~100目); 担体太细,阻力和柱压急剧增大;

5、进样时间和进样量

进样速度必须迅速,过长则峰变宽;

柱越长、越粗,固定液含量越高,允许进样量越大; 进样量多:峰重叠,太少:可能不出峰;

通常进样量:液体0.1~5μL ,气体0.1~10mL 。

6、汽化室与检测室温度

适当提高汽化温度对分离和定量有利。

一般选择汽化温度、检测室温度高于柱温

§1.4 固定相及其选择(了解)

混合物各组分能否选择性分离,主要取决于固定相选择。 气—固固定相→固体吸附剂 GC 固定相

气—液固定相→固定液+载体(担体)

为了防止组分液化!

1.4.1 气—固色谱固定相——固体吸附剂

1、固体固定相在色谱过程中的分离机制

利用吸附剂表面对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

2、固体固定相的组成、用途和缺点

A、组成:多孔、大表面、具有吸附活性的物质。

B、用途:分析永久性气体和气态烃。『因为永久性气体及气态烃吸附热差别很大』

C、缺点:①品种少,应用范围有限;

②在较高温度下,固体吸附剂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而干扰分析;吸附等温线常常不呈线性,色谱峰出现不对称及产生拖尾现象;

③对同一厂家非同一批号的产品,其分离的重现性较差。

3、常用的固体固定相

固体固定相是一种吸附剂,主要有强极性硅胶、中等极性氧化铝、非极性的炭质吸附剂及特殊作用的分子筛。

活性氧化铝:适用于常温下O2、N2、CO、CH4、C2H6、C2H4等气体的相互分离;

『CO2能被活性氧化铝强烈吸附,故不能用。』

硅胶:除能分析上述物质外,还能分析CO2、N2O、NO、NO2等;

分子筛:分离H2、O2、N2、CH4、CO,还能够测定He、Ne、Ar、NO、N2O等;

高分子多孔微球(GDX系列):适用于水、气体及低级醇的分析。

4、人工合成的固定相

?高分子多孔微球是人工合成的多孔共聚物。

?它可直接用于分离;也可作为载体涂渍固定液后使用。

?分为极性和非极性两种:

(1)非极性的是由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而成:GDX1、2 (国产);Chromosorb系列(国外)等;

(2)极性的是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中引入极性基团:GDX-3、4型(国产);Porapak N 等(国外)等。

1.4.2 气—液色谱固定相

液体固定相是将固定液均匀地涂在载体(又称担体)上而组成的。

1、载体(担体)

A、分类:

红色载体

硅藻土型

载体白色载体

非硅藻土型

(1)红色担体(101型担体):分析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

?特点:表面空隙小、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担液能力强、表面有吸附中心。

(2)白色担体(6201型担体):分析极性化合物

?特点:表面空隙较大、比表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差、担液能力中、表面无吸附中心。

?硅藻土型担体预处理方法:

①硅藻土型担体并非完全惰性,需预处理,使其表面钝化。

②酸洗、碱洗、硅烷化、釉化。

(3)非硅藻土型担体:分析强极性、高沸点组分

聚合氟塑料担体、玻璃微球担体、高分子微球担体等。

?特点:表面空隙适中、比表面积适中、机械强度较强、耐高温、耐强腐蚀、价格偏高。

B、本质:载体是固定液的支持骨架,使固定液能在其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而匀的液膜。

C、对载体的要求:

①化学惰性且具有较好的浸润性;

②多孔性,比表面积大;

③热稳定性好,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④颗粒均匀,适当细小(一般选40~60目或60~80目)。

2、固定液(高沸点有机液体)

A、对固定液的要求

①热稳定性好:在操作温度下,不发生聚合、分解或交联等现象,且有较低的蒸汽压,以免固定液流失。通常,固定液有一个“最高使用温度”;

②化学稳定性好:固定液与样品或载气不能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

③对各组分有一定的溶解度:否则样品会迅速通过柱子,难于使组分分离;

④有较高的选择性

B、固定液分离特征——选择固定液的基础

①静电力(定向力):在极性固定液柱上分离极性样品,主要是静电力;

②诱导力:非极性分子和可极化组分,可用极性固定液的诱导力分离。

如:苯(沸点80.1℃)和环己烷(沸点80.8℃),非极性固定液难分离。但苯易极

化,采用极性固定液,苯在环己烷之后流出;

③色散力:色散力与沸点成正比;

④氢键:固定液含有—OH、—COOH等官能团,对F、O、N化合物有显著的作用力。

C、固定液的特性

固定液的特性是固定液分子中的不同基团与被分离组分中的基团之间作用力的量度,一般用固定液的相对极性与特征常数表示。

①相对极性

GC固定液常按极性分类:

?强极性:β,β'-氧二丙腈,极性100

P=;

?非极性:角鲨烷;极性0

P=;

? 其它各种固定液的相对极性都在0~100之间。

以正二烯—正丁烷(我国常用苯—环己烷)为标准物质对,固定液的相对极性按下法测定: 分别将被测定固定液、β,β'-氧二丙腈、角鲨烷涂在担体上,填装成三根色谱柱,测量丁二烯—正丁烷物质对在上述三根色谱柱上的相对保留值的对数值,被测固定液的相对极性可按下式计算:

112

100()

100x x q q P q q -=--

式中——x P :被测固定液的相对极性;

1q :丁二烯—正丁烷在β,β'-氧二丙腈柱上的相对保留值的对数值,即:

1'log

'R R t q t =,丁二烯

,正丁烷

2q :丁二烯—正丁烷在角鲨烷柱上的相对保留值的对数值; x q :丁二烯—正丁烷在被测固定液柱上的相对保留值的对数值。

按相对极性强弱常将固定液分为五级,每20为一级: 0~20 为0~ +1,→非极性固定液; 20~40为+1~ +2,→弱极性固定液; 40~60为+2~ +3,→中极性固定液; 80~100为+4~ +5,→强极性固定液;

? 固定液的极性与待测组分极性的选择原则为:极性相似相溶原理。 ②特征常数

1966年,罗氏提出用保留指数差值I ?表示固定液相对极性。

P s I I I ?=-

式中——P I :被测物的保留指数;s I :角鲨烷的保留指数。 麦氏选用了5种物质表征固定液的分离特性:

苯→易极化物质 'P

s X I I =-苯

苯 丁醇→氢键型化合物 'P

s Y I I =-丁醇

丁醇 2—戊酮→接受氢键强的化合物 22'P

s Z I I --=-戊酮

戊酮 硝基丙烷→特殊氢键化合物 'P

s U I I =-硝基丙烷

硝基丙烷 吡啶→氮杂环上可形成大π键的物质 'P

s U I I =-吡啶

吡啶 实际工作中实际上选用最常用的12种固定液(P32)。

《仪器分析》朱明华版习题解答

第二章习题解答 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3.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少,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 答: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因为分配系数只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所以(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4)相比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4.当下列参数改变时: (1)柱长增加,(2)固定相量增加,(3)流动相流速减小,(4)相比增大,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变化?为什么? 答: k=K/b,而b=VM/VS ,分配比除了与组分,两相的性质,柱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比有关,而与流动相流速,柱长无关. 故:(1)不变化,(2)增加,(3)不改变,(4)减小 5.试以塔板高度H做指标,讨论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解:提示:主要从速率理论(van Deemer equation)来解释,同时考虑流速的影响,选择最佳载气流速.P13-24。 (1)选择流动相最佳流速。 (2)当流速较小时,可以选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如N2,Ar),而当流速较大时,应该选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载气(如H2,He),同时还应该考虑载气对不同检测器的适应性。(3)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以免引起固定液的挥发流失。在使最难分离组分能尽可能好的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温度,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峰形不拖尾为度。 (4)固定液用量:担体表面积越大,固定液用量可以越高,允许的进样量也越多,但为了改善液相传质,应使固定液膜薄一些。 (5)对担体的要求:担体表面积要大,表面和孔径均匀。粒度要求均匀、细小(但不宜过小以免使传质阻力过大) (6)进样速度要快,进样量要少,一般液体试样0.1~5uL,气体试样0.1~10mL. (7)气化温度:气化温度要高于柱温30-70℃。 6.当流速较小时,分子扩散 (B 项 ) 就成为色谱峰扩张的主要因素,此时应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N2 , Ar ) ,使组分在载气中有较小的扩散系数。而当流速较大时,传质项 (C 项 ) 为控制因素,宜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载气 (H2 ,He ) ,此时组分在载气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可减小气相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7. 当下述参数改变时: (1)增大分配比,(2) 流动相速度增加, (3)减小相比, (4) 提高柱温,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分析习题答案修订稿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分析 习题答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气相色谱习题 一.选择题 ( ) 1.色谱图上一个色谱峰的正确描述是( ) A.仅代表一种组分; B.代表所有未分离组分; C.可能代表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分; D.仅代表检测信号变化( )2.下列保留参数中完全体现色谱柱固定相对组分滞留作用的是( ) A.死时间; B.保留时间 ; C.调整保留时间; D.相对保留时间 ( )3.气-液色谱系统中,待分离组分的 k 值越大,则其保留值: A.越大; B.越小; C.不受影响; D.与载气流量成反比 ( )4.关于范第姆特方程式,正确的说法是: A.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大; B.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小; C.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小; D.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大 ( )5.根据范第姆特方程式 H=A+B/u+C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 越大,则柱效越高,色谱峰越窄,对分离有利; B.固定相颗粒填充越均匀,则柱效越高; C.载气线速越高,柱效越高; D.载气线速越低,柱效越高 ( )6.在范第姆特方程式中,涡流扩散项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影响 A. 载体填充的均匀程度; B. 载气的流速大小; C. 载气的摩尔质量; D. 固定液的液膜厚度

( )7.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试样组分时,要求分离达 98%,分离度至少为: ( )8.在气相色谱中,当两组分未能完全分离时,我们说: A.柱效太低; B.柱的选择性差; C.柱的分离度低; D.柱的容量因子大 ( )9.分离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混合物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是利用极性固定液的: A.氢键作用; B.诱导效应; C.色散作用; D.共轭效应 ( )10.苯和环已烷的沸点分别是 80.10°C 和 80.81°C,都是非极性分子。气相色谱分析中,若采用极性固定 液,则保留时间关系是: A.苯比环已烷长; B.环已烷比苯长; C.二者相同; D.无法确定 ( )11.已知苯的沸点为 80.10°C,环已烷的沸点为 80.81°C。当用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作固定液分析这二种组 分时,环已烷比苯先出峰,其原因是固定液与被测组分间的: A.静电力; B.诱导力; C.色散力; D.氢键力 ( )12.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一般选用 H 2 或 He 作载气,这是因为它们: A.扩散系数大; B.热导系数大; C.电阻小; D.流量大 ( )1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优于热导检测器的主要原因是: A.装置简单; B.更灵敏; C.可以检出许多有机化合物; D.较短的柱能够完成同样的分离

仪器分析 第四版(7-8章) (朱明华 胡坪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

2. 摄谱仪由哪几部分构成?各组成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解:摄谱仪是用来观察光源的光谱的仪器,主要由照明系统、准光系统、色散系统及投影系统构成。 照明系统的作用是将光源产生的光均匀地照明于狭缝上。 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通过狭缝的光源辐射经过准光镜变成平行光束照射在分光系统(色散系统上)。 色散系统为棱镜或光栅,其作用是将光源产生的光分开,成为分立的谱线。 投影系统的作用是将摄得的谱片进行放大,并投影在屏上以便观察。 在定量分析时还需要有观测谱线黑度的黑度计及测量谱线间距的比长仪。

3. 简述ICP的形成原理及其特点。 解:ICP是利用高频加热原理。 当在感应线圈上施加高频电场时,由于某种原因(如电火花等)在等离子体工作气体中部分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在高频交变电磁场的作用下做高速运动,碰撞气体原子,使之迅速、大量电离,形成雪崩式放电,电离的气体在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截面上形成闭合环形的涡流,在感应线圈内形成相当于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并同相当于初级线圈的感应线圈耦合,这种高频感应电流产生的高温又将气体加热、电离,并在管口形成一个火炬状的稳定的等离子体焰矩。 其特点如下:

(1)工作温度高、同时工作气体为惰性气体,因此原子化条件良好,有利于难熔化合物的分解及元素的激发,对大多数元素有很高的灵敏度。 (2)由于趋肤效应的存在,稳定性高,自吸现象小,测定的线性范围宽。 (3)由于电子密度高,所以碱金属的电离引起的干扰较小。(4)ICP属无极放电,不存在电极污染现象。 (5)ICP的载气流速较低,有利于试样在中央通道中充分激发,而且耗样量也较少。 (6)采用惰性气体作工作气体,因而光谱背景干扰少。

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

紫外吸收光谱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质谱分析法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

最新《仪器分析》知识点整理

教学内容 绪论 分子光谱法:UV-VIS、IR、F 原子光谱法:AAS 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 色谱分析法:GC、HPLC 质谱分析法:MS、NRS 第一章绪论 ⒈经典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有何不同? 经典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由某已知量求待测物量,一般用于常量分析,为化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又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仪器分析方法离不开必要的化学分析步骤,二者相辅相成。 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 1、精密度(重现性):数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互一致性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RSD%),精密度表征测定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2、灵敏度:仪器在稳定条件下对被测量物微小变化的响应,也即仪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 3、检出限(检出下限):在适当置信概率下仪器能检测出的被检测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4、线性范围:仪器的检测信号与被测物质浓度或质量成线性关系的范围。 5、选择性:对单组分分析仪器而言,指仪器区分待测组分与非待测组分的能力。 ⒊简述三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要求 一、工作曲线法(标准曲线法、外标法) 特点:直观、准确、可部分扣除偶然误差。需要标准对照和扣空白 应用要求:试样的浓度或含量范围应在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绘制工作曲线的条件应与试样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 二、标准加入法(添加法、增量法) 特点:由于测定中非待测组分组成变化不大,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 应用要求:适用于待测组分浓度不为零,仪器输出信号与待测组分浓度符合线性关系的情况 三、内标法 特点:可扣除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应用要求:内标物与待测组分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相近、浓度相近,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响应相近,内标物既不干扰待测组分,又不被其他杂质干扰 第2章光谱分析法引论 习题1、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电子能动级跃迁的关系 吸收光谱:当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与该物质的原子核、原子或分子的两个能级间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满足ΔE=hv的关系时,将产生吸收光谱。M+hv→M* 发射光谱:物质通过激发过程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M*,当从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某态时产生发射光谱。M*→M+hv 2、带光谱和线光谱 带光谱:是分子光谱法的表现形式。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 线光谱:是原子光谱法的表现形式。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 第6章原子吸收光谱法(P130) 熟识: 原子吸收光谱产生的机理以及影响原子吸收光谱轮廓的因素 了解: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基本结构;空心阴极灯产生锐线光源的原理 掌握:火焰原子化器的原子化历程以及影响因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干扰及其消除方法、AAS测量条件的选择及定量分析方法(实验操作) 1、定义: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基态原子吸收其共振辐射,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2、原子吸收定量原理:频率为ν的光通过原子蒸汽,其中一部分光被吸收,使透射光强度减弱。 3、谱线变宽的因素(P-131): ⑴多普勒(Doppler)宽度ΔυD:由原子在空间作无规热运动所致。故又称热变宽。 Doppler宽度随温度升高和相对原子质量减小而变宽。 ⑵压力变宽ΔυL(碰撞变宽):由吸收原子与外界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 外界压力愈大,浓度越高,谱线愈宽。 4、对原子化器的基本要求:①使试样有效原子化;②使自由状态基态原子有效地产生吸收;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形; ④操作简单及低的干扰水平等。 1.测量条件选择 ⑴分析线:一般用共振吸收线。 ⑵狭缝光度:W=DS没有干扰情况下,尽量增加W,增强辐射能。 ⑶灯电流:按灯制造说明书要求使用 ⑷原子条件:燃气:助燃气、燃烧器高度石墨炉各阶段电流值 ⑸进样量:(主要指非火焰方法) 2.分析方法 (1).工作曲线法 最佳吸光度0.1---0.5,工作曲线弯曲原因:各种干扰效应。 ⑵. 标准加入法 精品文档

仪器分析之气相色谱法试题及答案

气相色谱法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气相色谱分析中,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 ( A ) A保留值 B峰面积 C分离度 D半峰宽 2.在气相色谱分析中,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 ( D ) A保留时间 B保留体积 C半峰宽 D峰面积 3.良好的气-液色谱固定液为 ( D ) A蒸气压低、稳定性好 B化学性质稳定C溶解度大,对相邻两组分有一定的分离能力 D A、B和C 6.色谱体系的最小检测量是指恰能产生与噪声相鉴别的信号时 ( B ) A进入单独一个检测器的最小物质量 B进入色谱柱的最小物质量 C组分在气相中的最小物质量 D组分在液相中的最小物质量 7.在气-液色谱分析中,良好的载体为 ( D ) A粒度适宜、均匀,表面积大 B表面没有吸附中心和催化中心 C化学惰性、热稳定性好,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D A、B和C 8.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 ( A ) A浓度型检测器 B质量型检测器 C只对含碳、氢的有机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D只对含硫、磷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10.下列因素中,对色谱分离效率最有影响的是 ( A ) A柱温 B载气的种类 C柱压 D固定液膜厚度 三:计算题 1. 热导池检测器的灵敏度测定:进纯苯1mL,苯的色谱峰高为4 mV,半峰宽为1 min,柱出口载气流速为20mL/min,求该检测器的灵敏度(苯的比重为 0.88g/mL)。若仪器噪声为0.02 mV,计算其检测限。 解:mV·mL·mg-1 mg·mL-1 2.一根 2 m长的填充柱的操作条件及流出曲线的数据如下: 流量 20 mL/min( 50℃)柱温 50℃ 柱前压力:133.32 kpa 柱后压力101.32kPa

wam仪器分析(第四版)朱明华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第二章习题解答 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1)载气系统:包括气源、气体净化、气体流速控制和测量 (2)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汽化室(将液体样品瞬间汽化为蒸气) (3)色谱柱和柱温:包括恒温控制装置(将多组分样品分离为单个) (4)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器,控温装置 (5)记录系统:包括放大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工作站。 授课:XXX

3.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少,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 答: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因为分配系数只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4)相比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授课:XXX

4.当下列参数改变时: (1)柱长增加,(2)固定相量增加,(3)流动 相流速减小,(4)相比增大,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变化?为什么? 答: k=K/β,而β=V M/V S ,分配比除了与组分,两相的性质,柱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比有关,而与流动相流速,柱长无关. 故:(1)不变化,(2)增加,(3)不改变,(4)减小 授课:XXX

5.试以塔板高度H做指标,讨论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解:(1)选择流动相最佳流速。 (2)当流速较小时,可以选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如N2,Ar),而当流速较大时,应该选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载气(如H2,He),同时还应该考虑载气对不同检测器的适应性。 (3)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以免引起固定液的挥发流失。在使最难分离组分能尽可能好的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温度,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峰形不拖尾为度。 (4)固定液用量:担体表面积越大,固定液用量可以越高,允许的进样量也越多,但为了改善液相传质,应使固定液膜薄一些。 (5)对担体的要求:担体表面积要大,表面和孔径均匀。粒度要求均匀、细小(但不宜过小以免使传质阻力过大) (6)进样速度要快,进样量要少,一般液体试样0.1~5uL,气体试样0.1~10mL. (7)气化温度:气化温度要高于柱温30-70℃。 授课:XXX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分析习题+答案

气相色谱习题 一.选择题 ( ) 1.色谱图上一个色谱峰的正确描述是( ) A.仅代表一种组分; B.代表所有未分离组分; C.可能代表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分; D.仅代表检测信号变化( )2.下列保留参数中完全体现色谱柱固定相对组分滞留作用的是( ) A.死时间; B.保留时间 ; C.调整保留时间; D.相对保留时间 ( )3.气-液色谱系统中,待分离组分的 k 值越大,则其保留值: A.越大; B.越小; C.不受影响; D.与载气流量成反比 ( )4.关于范第姆特方程式,正确的说法是: A.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大; B.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小; C.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小; D.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大 ( )5.根据范第姆特方程式 H=A+B/u+C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 越大,则柱效越高,色谱峰越窄,对分离有利; B.固定相颗粒填充越均匀,则柱效越高; C.载气线速越高,柱效越高; D.载气线速越低,柱效越高 ( )6.在范第姆特方程式中,涡流扩散项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影响? A. 载体填充的均匀程度; B. 载气的流速大小; C. 载气的摩尔质量; D. 固定液的液膜厚度 ( )7.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试样组分时,要求分离达 98%,分离度至少为: A.0.5; B.0.75; C.1.0; D.1.5 ( )8.在气相色谱中,当两组分未能完全分离时,我们说: A.柱效太低; B.柱的选择性差; C.柱的分离度低; D.柱的容量因子大 ( )9.分离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混合物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是利用极性固定液的: A.氢键作用; B.诱导效应; C.色散作用; D.共轭效应 ( )10.苯和环已烷的沸点分别是 80.10°C 和 80.81°C,都是非极性分子。气相色谱分析中,若采用极性固定

仪器分析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 1.解释名词:(1)灵敏度(2)检出限 (1)灵敏度:被测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2)检出限: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小浓度。 2.检出限指恰能鉴别的响应信号至少应等于检测器噪声信号的(C )。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3.书上第13页,6题,根据表里给的数据,写出标准曲线方程和相关系数。 y=5.7554x+0.1267 R2=0.9716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1. 名词解释:(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2)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3)线光谱和带光谱; (1)原子光谱:原子光谱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 分子光谱:分子光谱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为带光谱。 (2)吸收光谱:当电磁辐射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时,具一定频率(能量)的辐射将能量转移给处于基态的原子、分子或离子,并跃迁至高能态,从而使这些辐射被选择性地吸收。 发射光谱:处于激发态的物质将多余能量释放回到基态,若多余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

产生电磁辐射。 (3)带光谱:除电子能级跃迁外,还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变化,形成一个或数个密集的谱线组,即为谱带。 线光谱:物质在高温下解离为气态原子或离子,当其受外界能量激发时,将发射出各自的线状光谱。其谱线的宽度约为10-3nm,称为自然宽度。 2. 在AES、AAS、AFS、UV-Vis、IR几种光谱分析法中,属于带状光谱的是UV-Vis、IR,属于线性状光谱的是AES、AAS、AFS。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什么是吸光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有色配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与下面因素有关系的是(B) A.吸收池厚度 B.入射光波长 C.吸收池材料 D.有色配合物的浓度 3. 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B) A.分子的振动 B.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C.分子的转动 D.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4. 以下跃迁中那种跃迁所需能量最大(A) A. σ→σ* B. π→π* C. n→σ* D. n→π* 5. 何谓生色团和助色团?试举例说明。 从广义来说,所谓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人们通常将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原子团或结构系统定义为生色团。此类基团为具有不

食品仪器分析-气相色谱法参考答案

气相色谱习题 一、填空题 1.在气一固色谱柱内,各组分的分离是基于组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脱附能力的不同,而在气液色谱中,分离是基于各组分在固定液中溶解、挥发的能力的不同。 2.色谱柱是气相色谱的核心部分,色谱柱分为填充柱型和毛细管柱型两类,通常根据色谱柱内充填的固体物质状态的不同,可把气相色谱法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两种。 3.色谱柱的分离效能,主要由柱中填充物所决定的。 4.色谱分析选择固定液时根据“相似性原则”,若被分离的组分为非极性物质,则应选用非极性固定液,对能形成氢键的物质,一般选择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 5.色谱分析中,组分流出色谱柱的先后顺序,一般符合沸点规律,即低沸点组分先流出,高沸点组分后流出。 6.色谱分析从进样开始至每个组分流出曲线达最大值时所需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其可以作为气相色谱定性分析的依据。 7.一个组分的色谱峰其保留值可用于定性分析。峰高或峰面积可用于定量分析。峰宽可用于衡量柱效率,色谱峰形愈窄,说明柱效率愈高。 8.无论采用峰高或峰面积进行定量,其物质浓度和相应峰高或峰面积之间必须呈 关系,符合数学式mi=fA 这是色谱定量分析的重要依据。 9.色谱定量分析中的定量校正因子可分为绝对和相对校正因子。 10.色谱检测器的作用是把被色谱柱分离的组分根据其物理或物理化学特性,转变成电信号,经放大后由色谱工作站记录成色谱图。 11.在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检测器有热导、氢火焰、火焰光度、电子捕获等。 12.热导池检测器是由池体、池槽、热丝三部分组成。热导池所以能做为检测器,是由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 13.热导池检测器在进样量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其峰面积随载气流速的增大而减小,而氢火焰检测器则随载气流速的增大而增大。 14.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器,适用于微量有机化合物分析,其主要部件是离子室。

现代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

现代仪器分析 绪论: 1仪器分析定义:现代仪器分析就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析信号与物质的内在关系为基础,借助比较复杂或特殊的现代仪器,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与动态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2仪器分析的特点: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用途广泛,能适应各种分析要求;相对误差较大。需要价格比较昂贵的专用仪器。3仪器分析包括:光分析法;分离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分析仪器联用技术;质谱法。4光分析:光分析法就是利用待测组分的光学性质(如光的发射、吸收、散射、折射、衍射、偏振等)进行分析测定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5光谱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6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就是利用待测组分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测定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7电化学分析法包括: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极谱与伏安分析法;电解与库仑分析法。8分离分析法:利用物质中各组分间的溶解能力、亲与能力、吸附与解吸能力、渗透能力、迁移速率等性能的差异,先分离后分析测定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分离分析法包括: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9质谱法:质谱法就是将待测物质置于离子源中电离形成带电离子,让离子加速并通过磁场或电场后,离子将按质荷比(m/z)大小分离,形成质谱图。依据质谱线的位置与质谱线的相对强度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质谱法。10联用分析技术:已成为当前仪器分析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特别就是分离方法(如色谱法)与检测方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质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等)的结合,汇集了各自的优点,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完成试样的分析任务。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气相色谱—质谱法—质谱法(GC—MS—MS)、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11仪器分析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精密度(Precision) ;准确度(Accuracy);选择性(Specificity);标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灵敏度(Sensitivity);检出限(Detection Limit)。12精密度:指在相同条件下用同一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同一人员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结果的精密度—重复性、不同人员在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再现性。13准确度:指测定值与真值相符合的程度。准确度常用相对误差Er来描述; Er越小,准确度越高。准确度就是分析过程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反映,准确度愈高分析结果才愈可靠。14选择性:指分析方法不受试样中基体共存物质干扰的程度。选择性越好,即干扰越少。15标准曲线:就是待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测定)信号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待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16灵敏度:待测组分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的变化程度,用b表示。指在浓度线性范围内标准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方法的灵敏度就越高。17检出限: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能够被仪器检出的待测物质的最低量。D=3S0/b;S0—空白信号(仪器噪声)的标准偏差、b—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标准曲线的斜率)、3—IUPAC建议在一定置信度所确定的系数。检出限就是方法的灵敏度与精密度的综合指标,方法的灵敏度越高,精密度越好,检出限就越低。精密度、准确度及检出限就是评价仪器性能及分析方法的最主要技术指标。 第一章光分析法导论 1光分析法:基于电磁辐射能量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辐射信号与物质组成及结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电磁辐射范围:射线~无线电波所有范围、相互作用方式:吸收、发射、散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与偏振等。光分析法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表征、表面分析等方面具有其她方法不可取代的地位。2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光在传播时主要表现出波动性,可用波长(或波数)、频率υ描述;在与其她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出粒子性,可用能量描述。3光的吸收:M + 光子→M*当光与物质接触时,某些频率的光被选择性

仪器分析答案(自做)

中南大学考试试卷(A 卷) 2013 – 2014 学年 第一 学期 时间 110 分钟 仪器分析基础 课程 32 学时 2.0 学分 考试形式: 闭 卷 注:此页不作答题纸,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适合于植物中挥发油成分分析的方法是(D ) A. 原子吸收光谱 B. 原子发射光谱 C. 离子交换色谱 D. 气相色谱 2. 在光度分析中,若增大溶液中被测物的浓度,则吸光度A 和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ε会( B ) A . 都不变 B . A 增大,ε不变 C . A 不变,ε增大 D . 都增大 3. 下列化合物中,同时有n →π*,π→π*,σ→σ* 跃迁的化合物是 (B ) A .一氯甲烷 B .丙酮 C . 1,3-丁二醇 D . 甲醇 4.[Co(NH 3)5X ]2+有电荷迁移跃迁光谱,X -分别为下列卤素离子时,波长最长的是 ( D )P279 A .F - B .Cl - C .Br - D .I - 5. CO 2有四种基本振动形式如下,它的红外光谱图应有几个峰 ( C )P295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 一物质的分子式为C 5H 10O ,其红外光谱在1725cm -1有强吸收,它可能属于下列哪种物质 ( A ) A 、 B 、 C 、 D 、 7.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是由于(B ) A. 原子次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 B. 原子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 C. 原子外层电子的振动和转动跃迁 D. 原子核的振动跃迁 8. ICP 焰炬中心和外围的温度高低情况是 ( A ) A .中心低,外围高 B .中心高,外围低 C .中心和外围相同 D .不确定 9. 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Cr 含量时,要采用富燃性火焰的原因是 ( C )P241 富燃性火焰温度低、有利于易形成难解离氧化物的测定! A .减小基体效应 B .减小背景吸收 C .防止生成Cr 2O 3 D .增强Cr 原子的激发 C C C C O O O O O O O O CH 3CH 2-C -CH 2CH 3 || O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

1、光分析法:基于电磁辐射能量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辐射信号与物质组成及结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光分析法的三个基本过程:(1)能源提供能量;(2)能量与被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3)产生信号。 光分析法的基本特点:(1)所有光分析法均包含三个基本过程;(2)选择性测量,不 涉及混合物分离(不同于色谱分析);(3)涉及大量光学元器件。 光谱仪器通常包括五个基本单元:光源;单色器;样品;检测器;显示与数据处理; 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以火焰、电弧、等离子炬等作为光源,使气态原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射出特征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2)分析速度快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3)选择性高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4)检出限较低(5)准确度较高10?0.1 g x g-1(—般光源);ng x g-1(ICP ) 5%?10% (一般光源) ; <1% (ICP) ; (6)ICP-AES性能优越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利用特殊光源发射出待测元素的共振线,并将溶液中离子转变成气态原子后,测定气态原子对共振线吸收而进行的定量分析方法。 特点: (1)检出限低,10-10 ?10-14 g; (2)准确度高,1%?5%; (3)选择性高,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干扰; (4)应用广,可测定70多个元素(各种样品中) ; 局限性: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测量 4、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5、原子荧光分析法:气态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后,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在10-8s 后跃回基态或低能态时,发射出与吸收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辐射,在与光源成90 度的方向上,测定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6、分子荧光分析法: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特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 4 个数量级;为什么? 检测下限:0.1?0.1 g/cm -3 相对灵敏度:0.05mol/L 奎宁硫酸氢盐的硫酸溶液。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 缺点:应用范围小。 7、分子磷光分析法: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弛豫方式进入第一三重激发态,再跃迁返回基态发出磷光。测定磷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8、X射线荧光分析法:原子受高能辐射,其内层电子发生能级跃迁,发射出特征X射

现代仪器分析重点笔记

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区别:从原理看。根据化学反应及计量关系。根据物质的物理 或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及变化规律。从仪器看。主要为简单玻璃仪器。较复杂、特殊 的仪器。从操作看。多为手工操作、较繁琐。多为开动仪器开关、操作简单易实现自 动化。从试样看。样量多,破坏性分析。样量少、有的非破坏性分析,可现场或在线 分析。从应用看。常量分析、定性、定量。微量、痕量的组分分析,状态、结构等分析。 比较原子光谱和分析光谱。原子光谱:由于原子外层电子能级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辐射 或吸收的光谱。分子光谱:由于分子中电子能级、分子振动能级、分子转动能级发生 变化而产生的辐射或吸收的光谱。原子光谱特征:线光谱。分子光谱特征:带状光谱 或连续光谱。 比较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吸收光谱:物质中分子、原子及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吸收了 特定的光子后,由低能态跃迁至高能态,将所吸收的光辐射记录下来得到的光谱。分 为分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发射光谱:吸收了光能处于高能态 的分子或原子其寿命很短,当它们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时重新以光辐射形式释放出来 由此获得的光谱。分为原子发射光谱、分子发射光谱、X-射线发射光谱。发射光谱特征:在暗背景上有明亮的谱线或谱区。吸收光谱特征:在连续的亮背景上有有暗线或 暗区。 光分析法优点。检测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有了很大提高;大大冯妇了检测信息量,增强 了多组分同时检测的能力;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原子发射光谱优缺点。多元素同时检测能力;灵敏度高;选择型好;准确度较高;试 样用量少,测定范围广。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一般只用于元素总量分析,而无法确定 物质的空间结构和官能团,也无法进行元素的价态和形态分析,而且一些常见的非金 属元素谱线在远紫外区,目前一般的光谱仪尚无法检测。 气象色谱法特点。选择性高;灵敏性高;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缺(AAS):优: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测 定元素多。需样量少,分析速度快。缺:测定不同元素用不同的灯更换不太方便。价 格比较昂贵。对多数非金属元素还不能直接测定。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特点(UV-VIS):灵敏度高:适于微量组分的测定。准确度较高:1%--5%。方法简便:操作容易,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应用广泛: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仪器分析笔记《气相色谱分析》.

第一章气相色谱分析 §1.1 气相色谱法概述(掌握) 1.1.1 色谱法概述 1、色谱法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定义: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吸附能力或分配系数或其他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作为分离依据的分析方法。 色谱法能解决那些在物理常数相近、化学性质类似的同系物、异构物及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分析。 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用的细长管;色谱柱分为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固定相:管内保持固定、起分离作用的填充物; 固定液:固定相中的液体,常为高沸点有机物。 流动相:流经固定相的空隙或表面的冲洗剂。 2、色谱法的分类 A、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状态分类 ①气相色谱(GC):流动相为气体 气-固色谱 气-液色谱 ②液相色谱(LC):流动相为液体 液-固色谱(LSC) 液-液色谱(LLC) 现代液相色谱多使用高压输液装置,常称:高效液相色谱(HPLC) B、按固定相形状分类 ①柱色谱:柱色谱又可分为填充柱(固定相填入不锈钢柱中)和毛细管柱(固定液涂渍在毛细 管柱内壁) ②纸色谱:以多孔滤纸为载体,吸附在滤纸上的水为固定相,各组分在滤纸上分开。 ③薄层色谱(平板色谱):以涂渍在玻璃版上的吸附剂薄层为固定相。 C、按分离的原理分类 ①吸附色谱:利用组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强弱不同分离。 ②分配色谱:利用组分在固定液中溶解度不同分离。 ③凝胶(排阻)色谱: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选择渗透分离 ④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上的亲和力大小不同分离 3、气相色谱仪组成 Ⅰ载气系统:气源、气体净化器、供气控制阀门和仪表; ※提供纯净的一定压力和流速的载气,由气源输出的载气通过装有催化剂或分子筛的净化器,以除去水、氧等有害物质。 Ⅱ进样系统:进样器、汽化室; ※把样品快速而定量地加到色谱柱上端,以便进行分离。 Ⅲ分离系统:色谱柱、控温柱箱; ※试样各组分分离过程在色谱柱内进行。 Ⅳ检测系统:检测器、检测室; ※将组分的浓度或质量大小转变成电信号。 Ⅴ记录系统:放大器、记录仪、色谱工作站。

仪器分析各章知识点

各章知识要点 第2章气相色谱分析 1.色谱法的分类(按两相状态) 2.何为GC法,GC定性定量的依据、定量方法及优缺点 3.GC分离原理(包括GSC法和GLC法) 4.气相色谱仪的构造 5.色谱流出曲线及其作用、色谱术语及换算关系 6.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的定义、二者的异同点及相关计算 7.塔板理论的作用(包括H的n计算) 8.速率理论方程的作用(包括U最佳、Hmin的计算) 9.R的含义、作用 10.检测器的性能指标、四种检测器的适用特点及英文缩写 11.归一化法的使用条件、原理 12.内标法及内标物具备的条件 13.外标法的具体操作 第4章电位分析法 1.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法的定义。 2.电位分析法的测定依据。 3.电位测定法如何测定溶液的pH值(包括计算)。 4.指示电极、参比电极。 5.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终点确定方法(重点掌握E/V曲线法和ΔE/ΔV—V 法及相关计算)。 6.电位滴定法的优点。 第5章伏安分析法 1.极谱分析法及其特殊条件 2.极谱图及作用、极谱图上的各参数的定义及意义和作用 3.极谱分析定性定量的依据,半波电位的特性 4.极谱分析中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5.迁移电流 6、极谱分析的底液及其组成,各种物质的作用 7、极谱分析定量方法及其相关计算 8、单扫描极谱图的特征,单扫描极谱法定性、定量的依据(包括定性定量参数)

第8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1.AAS及基本原理 2.与其它光谱分析法相比,AAS的干扰少,具有相对高选择性。为什么? 3.何为共振线?在AAS中,是否一定以共振线为分析线?选择分析线的原则是什么? 4.在AAS中,被测物质是何微粒形式?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部件有哪些?各部件的作用,常用何种光源? 6.何为光电倍增管的疲劳现象?如何防止或消除? 7.影响空心阴极灯发射特性的因素有哪些?关系如何? 8.在火焰原子化中,影响火焰温度的因素、火焰温度与原子化效率的关系? 9.AAS法定量的基础、定量方法及相关计算 10.AAS法适宜于常量分析还是微量分析? 11.AAS分析中,需控制哪些测定条件? 12.AAS分析中,常见的干扰有哪些? 13.何为化学干扰?有哪些具体形式?如何消除? 14.何为释放剂、保护剂、消电离剂? 15.何为原子分析中的灵敏度、特征浓度、检出限?它们与仪器的检测性能有何关系? 16.干扰形式的判断 a.在进行原子吸收分析,若在试样前处理时使用了硫酸或磷酸,从而导致其对测定元素的干扰,此干扰属 于何种干扰形式? b.待测元素与试样中共存元素的分析线重叠,引起什么干扰? c.分析试液的粘度太大,使试液喷入火焰的速度不稳或降低,造成什么干扰? 第9章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1.UV法的概念 2.UV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在UV光谱分析中,物质处于何种微粒状态? 3.按物质微粒形式,紫外光谱属何种光谱?若按产生机理,紫外光谱又称何种光谱? 4.分子内价电子及其跃迁类型;哪些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区的波长范围? 5.助色团、生色团、红移、蓝移 6.K吸收带、R吸收带及它们的跃迁类型、强度。 7.紫外吸收光谱法的作用及其定性、定量的依据。 8.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推断物质的结构,其主要信息依据有哪些? 9.顺反异构体的UV光谱有何不同? 10.溶剂效应、影响该效应的因素及其关系。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件。 12.能够根据物质结构特征指出跃迁类型;由吸收光谱特征推断物质分子中的特征官能团。

仪器分析习题总结

第2章气相色谱分析 一.选择题 1.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 (保留值保留值) 2.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 ( D ) A 保留时间 B 保留体积 C 半峰宽 D 峰面积 3. 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 应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 其效果最好? ( A ) A H 2 B He C Ar D N 2 4. 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 (浓度型检测器) 5. 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最合适? ( D ) A H 2 B He C Ar D N 2 6、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 D )的差别。 A. 沸点差, B. 温度差, C. 吸光度, D. 分配系数。 7、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 C )原则。 A. 沸点高低, B. 熔点高低, C. 相似相溶, D. 化学稳定性。 8、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9、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时( B )要求进样量特别准确。 A.内标法; B.外标法; C.面积归一法。 10、理论塔板数反映了柱的效能。 11、下列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中,属于质量型检测器的是( B ) A.热导池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B.火焰光度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C.热导池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D.火焰光度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12、在气-液色谱中,为了改变色谱柱的选择性,主要可进行如下哪种(些)操作?( D ) A. 改变固定相的种类 B. 改变载气的种类和流速 C. 改变色谱柱的柱温 D. (A)、(B)和(C) 13、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时间过长会导致半峰宽(变宽)。 14、在气液色谱中,色谱柱的使用上限温度取决于( D ) A.样品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 B.样品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 C.固定液的沸点。 D.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15、分配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D ) A.与温度有关; B.与柱压有关; C.与气、液相体积有关; D.与组分、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二、填空题 1.在一定温度下, 采用非极性固定液,用气-液色谱分离同系物有机化合物, 低碳数的有机化合物先流出色谱柱, _____高碳数的有机化合物____后流出色谱柱。 2.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中对归一化法要求的最主要的条件是试样中所有组分都要在一定时间内分离流出色谱柱,且在检测器中产生信号。 3.气相色谱分析中, 分离非极性物质, 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 试样中各组分按沸点的高低分离, 沸点低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沸点高的组分后流出色谱柱。 4.在一定的测量温度下,采用非极性固定液的气相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 低沸点的有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