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引用优势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引用优势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引用优势

针灸临床研究论文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

和临床应用优势

学生:杨鹏燕

学号:20131557

班级:硕士九班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优势

摘要:笔者在查阅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文献医学数据库中近五年关于八髎穴的文章,发现八髎穴在治疗膀胱功能失调、生殖系统疾病、肠道功能障碍及运动系统疾病上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在其针刺技术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关键词:八髎穴;针刺方法;临床应用

八髎穴位于腰骶部,分别对应八个骶后孔,从上到下,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这八个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具有强腰壮肾、调补冲任、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的功效,在治疗盆底病症上应用普遍。但其针刺上的困难影响了临床疗效及应用发展,因此掌握八髎穴的针刺技术对开发针灸技术和临床医生及病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1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1.1膀胱功能障碍

1.1.1尿失禁

喻巍[1]等人用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治疗组28例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方法,对照组28例常规针刺取穴。连续治疗4周后,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中风后尿失禁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2.9%,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法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症状。陈小云[2]等也观察了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他们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照组口服缩泉丸,以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临床症状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效的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膀胱初感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容量。结论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马力[3]等临床观察了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30例,以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膀胱残余尿量B超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疗效较口服西药为优。王伟[4]等选择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八髎穴,对照组一般治疗基础上注射弥可保。结果显示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治愈率高,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徐海荣[5]用RCT的研究方法评价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系统及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结果显示电针次髎、中髎、会阳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病程1月以上)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尿失禁量和失禁次数,改善尿失禁相关症状,其疗效可持续6月和1年,明显优于目前的一线治疗措施。远期疗效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杨美伦[6]等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探讨温针八髎穴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将98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温针八髎穴治疗。结果治疗组56例中,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42例中,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结论表明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1.1.2尿潴留

张兆蓬[7]等用电针八髎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中风后尿潴留,他们将80例中风后

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联合治疗组采用电针八髎穴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同时给予假性重复经颅磁刺激。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中风后尿潴留有缓解症状,改善排尿功能的作用。苏君[8]等用电针八髎穴为主早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治疗组行电针八髎穴为主的辨证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新斯的明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①排尿情况;②膀胱残余尿量;③膀胱功能恢复;④改善尿潴留程度等指标中的差异,评定其临床疗效,表明电针八骼穴为主早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能够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减少膀胱残余尿量,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1.2生殖系统疾病

1.2.1痛经

马志毅[9]等观察针刺八髎穴配合中药与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止痛起效时间、痊愈患者1年内复发情况。方法是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但前者止痛起效时间短,1 年内复发率低。朱倩[10]以神阙穴和八髎穴为主穴,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采用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即火攻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总有效率93.54%,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

1.2.2盆腔炎

石国芳[11]等用八髎穴封闭治疗盆腔慢性炎症,主要注射抗生素洁霉素0. 6g, 2%利多卡因2ml, 病情严重者加糜蛋白酶4000u混合溶液, 进行疗效观察。在51例中,总痊愈45例, 痊愈率88. 2%, 显效3例, 显效率 5. 9%, 好转3例, 好转率5. 9%, 总有效率100%。聂龙英[12]等总结了81例采用八髎穴注射抗生素治疗、护理盆腔炎的临床经验。主要措施为:5 %甲硝唑 4 m l +抗生素混合溶液注射;结果8 1 例中6 7 例( 8 3 %)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宫内妊娠8 例( 均有继发性不孕史) ,临床治愈。l 4 例( 1 7 %)自觉症状及盆腔压痛明显减轻,表明有效,临床有效率为l 0 0 %。大多数病例1个疗程治愈,2个疗程以上治愈率 2 0 .9 %。2 个以上疗程治愈率 5 .6 %。洪捌英[13]等总结了 1 0 8 例采用八髎穴注射抗生素2小时后再辅以大块盐炒热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方法。主要措施:1.5 %甲硝唑4 ml +抗生素( 氨苄青霉素 1 .0 g 混合溶液) 八髂穴注射。2 .将 1 0 0 0 g 左右盐炒热( 5 0—6 0 ℃) 装入2个布袋中,把一个放在下腹部,另一个放在八髎穴注射部。结果治愈8 1 .5 %。显效 1 3 %。有效5 .6 %。临床有效率为1 0 0%。

1.2.3其他

徐鸿兵[14]将12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口服药物前列康的8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中医腰俞八阵透八髎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67.1%。表明腰俞八阵穴透八髎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较口服药物疗效更好。李海[15]临床观察白介素-2八髎穴封闭加口服泛昔洛韦预防GH(生殖器疱疹)复发200例,结果1年不复发26例;复发2次以内102例;复发2次以上72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表明白介素-2八髎穴封闭、口服泛昔洛韦,对预防GH复发具有很好的效果,对彻底治疗GH提供了新的途径。赵竞赛[16]等针刺八髎穴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泌乳素血症(HPRL),将80例HPRL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用针刺八髎穴方法,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观察两组血中催乳素(PRL)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的关系。疗程30天,治疗前后测PRL值。结果:治疗组PRL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4.8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RL有显著下降(t=3.49,P 〈0.01),说明针刺八髎穴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泌乳素血症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1.3肠道功能障碍

高楼建[17]针刺八髎穴配合摩腹治疗婴儿便秘60 例,治疗1个疗程后跟踪随访, 28 例

临床痊愈占46、7% ,17 例显效,占28、3% ; 8 例有效,占13、3% ,7 例无效,占11、7%。刘妮妮[18]等选用中髎、下髎、肾俞、脾俞、至阳、灵台、神道、百会治疗一例糖尿病性大便失禁,效果立竿见影。

1.4其他

邵燕蓉[19]观察肠瘘患者留置导尿管注射八髎穴后的效果,选择肠瘘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留置导尿管,试验组先将0.75%布比卡因注射液5ml+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生理盐水20ml混合后取药25ml,取双侧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采取垂直进针,进针约1~1.5寸,反复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后8个穴位分别注入药物2~3ml,2~5min后按常规方法留置尿管,观察两组患者插管时和插管后舒适度。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穴位注射后,插管时及插管后12h内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八髎穴穴位注射能明显提高肠瘘患者留置尿管时和留置尿管后的舒适度。

2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

汪荣[20]利用CT扫描仪对106例女性进行盆部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 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立体空间中测量次髎穴相关径线、角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出了准确、简便、可行的次髎穴坐标定位法、直刺深度计算方程以及斜刺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而王玲玲[21]教授用解剖标志来确定骶后孔的方法,与指尖揣穴寻找凹陷的方法相结合定取八髎穴,其中下髎穴的定位,先摸到骶管裂孔顶点旁边的突起骶角,紧挨骶角外侧的凹陷就是下髎穴。中髎穴的定位,从髂后上棘向后正中线作连线,以此为边长,向下作等边三角形,这个倒置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就是中髎穴。次髎穴的定位,在骶管裂孔顶点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处,揣摸凹陷就是次髎穴。从次髎向上约2厘米,略向外一点揣摸上髎。需要注意的是,骶骨以及分布于骶骨上、比绿豆还小的骶后孔,其大小、形态,会因男女、老少、胖瘦而有差异。如男性骶骨比女性狭长,骶后孔离开中线距离稍近,比同年龄的女性内收一点,有过生育史的中老年妇女,骶骨宽扁,骶后孔离中线稍远;瘦人孔窍凹陷较深,胖人孔窍凹陷较浅。还应注意,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骨骼相比,骶骨和骶后孔的变异在人类比较普遍,同时骶部正常的解剖标志还会因为外伤、发育等原因而有所改变。总之,骶骨的形状、骶后孔的位置、骶后孔的大小和深浅都会因人而异,因此揣摸凹陷总是进针前的必要步骤。而朱金铸[22]为临床方便、快捷地进行骶后孔定位,依据 2 0 0 5年杨志勇等人发表的《国人骶孔形态学测量》的资料,制作出了简便易用的骶后孔定位尺。

3结语

与之前的对八髎穴的研究相比,近五年主要集中在八髎穴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尿失禁上,说明八髎穴在治疗尿失禁上确实有临床优势,而其他病症的治疗虽有所报道,但是仍缺乏跟多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明。关于八髎穴的实验研究也缺乏报道,这可能与八髎穴定位上的困难有关,所以简单易学实用的八髎穴定位方法还有待研究。

参考资料:

[1]喻巍,赵惠,孔波,等.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1,27( 6) : 37

[2]陈小云.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D].湖北: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3-4

[3]马力,陈小云.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3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2,3

[4]王伟.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14

[5]徐海荣.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系统评价及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电针疗效的RCT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6]杨美伦.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34):203-204

[7]张兆蓬,王学员.电针八髎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中风后尿潴留40例[J].陕西中医.2011,8(32):1057-1058

[8]苏君.电针八髎穴为主早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D].福建: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9]马志毅,孙凡,向齐.针刺八髎穴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862

[10]朱倩.中医特色火攻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与体会[C].郑州:郑州市中医院肾病风湿科.2013

[11]石国芳,罗连芬,黄小瑾,等.八髎穴封闭治疗盆腔慢性炎症51例疗效观察[J].贵州中医学院学报.2010,3(24):59

[12]聂龙英,谢静,杨红霞.八髎穴注射治疗盆腔炎81例临床观察及护[J].中国科技信息杂志,2008,(21):230

[13]洪捌英,聂龙英,吴菊珍等.八髎穴注射辅以热盐袋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36

[14]徐鸿兵.腰俞八阵透八髎治疗前列腺增生症120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1(30):58

[15]李海.白介素-5八髎穴封闭加口服泛昔洛韦预防GH复发200例临床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1,20(8):14:187-188

[16]赵竞赛,陈雪梅.针刺八髎穴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16(25):59,124

[17]高楼建.针刺八髎穴配合摩腹治疗婴儿便秘60例[J].浙江中医药杂志,2010,45(10):750

[18]刘妮妮,沈梅红,丁曙晴.深刺八髎穴为主治疗糖尿病性大便失禁1例.针灸临床杂志,2012,3(28):42-43

[19]邵燕蓉.肠瘘患者留置导尿管注射八髎穴后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0,28(3):114

[20]汪荣,女性八髎穴的三维可视化研究及其次髎穴的解剖测量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

[21]王玲玲,南京中医药大学.重新认识八髎穴.2013,9

[22]朱金铸,制作简易骶后孔定位尺[J].中国民间疗法2011,5(19):66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总论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相应穴位是、、、、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取之井,取之荥,取之输,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荥主,输主,经主,合主。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实则。 6.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咳喘气急、喉中痰鸣应取穴,针用法;喘息气短、自汗乏力、脉弱无力应取穴,针用法。 7.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胃实证应泻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属;胃的虚证应补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 8.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穴,肝虚证应补穴。 9.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之法。 10.《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 11.十六大络中,除了十二经脉各有个络穴外,还有脉之络,脉之络,以及和。 12.原络配穴法又称,是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配大肠经络穴。 13.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 14.俞募配穴法是。为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配。 15.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之郄、之郄、之郄、之郄。 16.根据郄穴的治疗作用,急性胃痛取,肺病咳血取,心绞痛取,胆绞痛取。 17.八会穴中,气会,血会、筋会、脉会。 18.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脏病应取,腑病应取,气病应取,血病应取,筋病应取,脉病应取。 19.下合穴中,大肠下合于三焦下合于。 20.八脉交会穴中,内关通脉,配通脉的穴主治病症。 21.偏头痛、耳鸣、胸胁痛等症用八脉交会穴,应首选通脉的穴和通脉的穴。 22.列缺配照海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3.后溪配申脉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4.特定穴中,脾经原穴是,胃经络穴是,肾的募穴是,心包经郄穴是,大肠下合穴是,髓会。 25.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26.足少阳胆经原穴是,络穴是,郄穴是,合穴是,八脉交会穴是。 27.手少阴心经络穴是,足少阳经郄穴是,足少阴经合穴是,阴维脉郄穴是,与带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 28.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特定穴性质为:既是,又是,还是。 29.在特定穴中,急性病一般选用穴,六腑病一般选用穴,气病取,表里经合病则首选穴。 30.关元因是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故可用于治疗胃肠、脾、肝、肾的病变。 31.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与奇经八脉的脉相通,配与阴跻脉相通的穴,主治病症。 32.治疗大肠病症,八会穴可取穴,下合穴宜用穴,俞募配穴应取、穴。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镇痛机理:抑制疼痛神经信号,通过神经介质发挥镇痛作用。针刺八髎穴通过镇痛作用使腰背部的骶棘肌、腰大肌、髂腰肌等保护性肌紧张得以缓解。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命门、肾俞、志室在腰部横向同一条线上。搓八髎是治疗妇科男科之要穴。 口诀云:大趾连通肝脾经,疏肝健脾强腰身。小趾归属膀胱经,泌尿疾病可医治。第四趾节通胆经,便秘胁痛奉效奇。 中医有句:“脚为肾之根”,《儒门事亲》曰:“肾主两足”。俗语云:“脚为树根身为干,泉水滋润树茂盛”。 通过这种方法治腰疼效果极好。我是用手背来回上下揉搓,抹点橄榄油,搓的面积尽量扩大到整个后腰部,从命门、肾俞、志室开始,一直到八髎,甚至长强。腰为肾之府,摩击肾府,又名“擦精门”。 命门、肾俞、志室此三穴为肾精和元气聚集之地,按摩搓揉此处,可以补充元气,滋养肾精。从而令女人身体强壮,气血充足。命门五行属火,女人要想身体好,永远不显老,就需要命门之火不停燃烧,使肾水保持温暖畅通。 肾俞是肾的直接代言人,跟肾一样,五行也属水。另外,凡是妇科病、肾系统疾病,在肾俞处都有压痛点。 志室是藏肾精的宫殿,五行属土。肾水没有土的藏纳,便会泛滥成灾,女人身体的毛病也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你揉搓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热力从后腰部源源不断地往腹部的神阙和关元渗透。我在上个月的时候,只要运动十来分钟身上就会发热,现在天气变冷,发热的时间要长一些,每天做个一两次可以驱寒保暖。 最好的按摩时间: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时间推算,酉时17:00——19:00时是肾经气血流注和开穴时辰,此时推拿效果最好。根据子午流注推拿可提高推拿之临床疗效。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

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宗筋疗法之十大要穴(附图)

宗筋疗法之十大要穴(附图) 筋疗法所用的穴位,并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面。1.大椎治清阳不升,督脉加手三阳经的汇合之处,头为诸阳之会,大椎穴为阳中之阳,调节阴阳平衡的关键点,大椎上大包是阳气上不了头堵在那里,管一切头的不舒服。推拿时要有渗透力和准确性。部位:是督脉上的穴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妇科病,前列腺炎,肾虚引起的疾病。治高血压、老年痴呆、头晕、头发沉,治颈椎病。2.缺盆走胃经,通肺。部位: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在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治胃、肺、心的疾病,还治胳膊疼、后背疼、颈椎病。3.肩中带穴肩胛骨上缘最鼓的地方(通常有硬结)。是多条经络的汇聚点,胆经的循行路线。主治:坐骨神经痛、屁股凹陷、干瘪。找结先对侧再同侧。点肩中带渗透传导到腰、到腿一直能到脚,还治胃和心。4.通心穴 小肠经上的奇穴,肩胛下缘上侧。心与小肠相表里,是心阳。主治:小肠引起的小腹胀痛;小肠引起的胳膊疼,按通心穴会感到胳膊酸沉。心其华在面,通心穴还能养颜美容。肝胆不好的也可以按通心穴。5.天枢穴(天之枢纽),阴阳之分界点胃经的穴,又是大肠的募穴。主治:胳膊痛、网球肘,膝盖痛(膝盖水肿引起),点天枢穴是胃经、边上是脾经,中

间是肾经。脑满肠肥形容的肚子就是头,天枢为肚子中点,所以可以治脑萎缩、脑梗塞。脑萎缩、脑梗塞的病人肚子一定很硬。 6.八髎通前后之阴阳,滋阴固肾,助阳益精,有结拨通,专治下焦诸症。主治:妇科病(子宫肌瘤)、男科病、后头痛。搓八髎点长强补肾壮阳。要通大椎八髎点刺放血。八髎穴放血治疗所有的皮肤病。委中配八髎治:肾虚、腰痛、癃闭、遗尿、二便失禁、遗精、阳萎、淋浊等病症。骶骨古代人称仙骨是藏精纳气。常揉骶骨、八髎可以激发肾精,充分生髓,生精强脊,八髎是膀胱经邻近胞宫的穴位,可调不孕不育。 7.枢纽穴阳跷脉的起点往下到申脉的中点。主治:脚踝扭伤,头痛,腰痛。8.白环俞道家养生之要穴,与脐相连,对应。 9.伏兔穴治胃酸特效。还治膝盖痛。10.失音穴治妇科,甲状腺结节。嗓子说不出话来扎失音、照海,治声音沙哑特效。

单桂敏艾灸穴位

单阿姨单桂敏艾灸治疗大全 家庭常见病艾灸穴位对照表 艾灸说明 1、艾灸总的原则是哪里不舒服就灸那里,再配合灸一些常用的穴位。 2、艾灸无需精准的穴位定位,艾灸中只要知道大概的位置即可 艾灸方法 1、使用艾条直接灸。(此方法不推荐,艾条燃烧的灰烬不小心会掉在身上烫伤皮肤,而且长时间拿着艾条手臂易抖动也容易烫伤皮肤。) 2、使用艾灸器具配合艾条、艾绒、艾粒艾灸。(强烈推荐!方便、安全!) 艾灸时间 每个穴位20-30分钟 内科艾灸篇 感冒 凤池,大椎,风府,合谷 急性支气管炎 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 肺腧,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 咳嗽 膻中,肺腧,膏肓,天突,风门,列缺 支气管哮喘 定喘,肺腧,膻中 支气管扩张 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 肺腧,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 肺腧,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 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 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 气海,中脘,内庭,脾腧 胃下垂 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 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 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 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 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 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 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 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 心腧,至阳,厥阴腧,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 心腧,内关,太渊,厥阴腧 糖尿病 关元,太溪 脱肛

长强,百会,足三里 胆囊炎 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 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 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 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 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 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 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 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 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中风偏瘫 1,上肢瘫痪—肩井,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2,下肢瘫痪—伏兔,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 癫痫 鸠尾,风府,筋缩,内关,丰隆 风湿性关节炎 曲池,足三里,血海,肝腧 类风湿关节炎 曲池,足三里,八风,八邪 妇科艾灸篇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位置屈肘合腋是肘尖内测)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腑会中脘”。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 “气会膻中”。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7.5~15mm,亦可艾灸。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证。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

点、按法

点、按法 一、穴位1、任脉 1.1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作用】: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 【主治】:①男科病:阳痿,遗精,小便急,小便不通。②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子宫脱垂、不孕。③体质虚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1.2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作用】: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 【主治】:①腹痛,腹泻,便秘。②遗尿。③男科病、妇科病④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1.3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①四肢不温。②腹泻,偏身出汗。③水肿。 1.4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打嗝、返酸。②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2.足阳明胃经——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作用】:健脾和胃,调理肠腑。 【主治】:腹胀肠鸣,便秘,腹泻,月经不调。 3、督脉 3.1 腰阳关——髂结节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 【主治】:①妇科、男科病。②腰骶痛,下肢疼痛。 3.2命门——髂结节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妇科、男科病。②腹泻。③腰痛。 4.足太阳膀胱经 4.1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妇科、男科病。③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4.2大肠俞

八髎穴

八髎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髎--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正中线旁开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髎-----即S1骶后孔:在次髎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 左右。孔径1cm,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髎---即s3骶后孔:在次髎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 左右。孔径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髎---即s4骶后孔:在中髎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 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

(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艾灸疗法帮你消除黑眼圈 1、水分:定位:脐上1寸。主治:可以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用于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和小便不利。 2、脾腧: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 3、三阴交: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等有效。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 4、肾腧: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内分泌失调而造成的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腰痛、遗尿,遗精,白带,水肿、耳鸣等。操作: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丰胸的配方和穴位定位功效 1、关元;定位:脐下3寸。腹中线上。主治: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更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肝腧: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经验取穴:在隔腧穴直下的两个棘突距离既是。主治:皮肤色素沉积及血液循环障碍,

最新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 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 ·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 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 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常取此穴治疗 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 疾28例。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 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 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引用优势

针灸临床研究论文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 和临床应用优势 学生:杨鹏燕 学号:20131557 班级:硕士九班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优势 摘要:笔者在查阅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文献医学数据库中近五年关于八髎穴的文章,发现八髎穴在治疗膀胱功能失调、生殖系统疾病、肠道功能障碍及运动系统疾病上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在其针刺技术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关键词:八髎穴;针刺方法;临床应用 八髎穴位于腰骶部,分别对应八个骶后孔,从上到下,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这八个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具有强腰壮肾、调补冲任、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的功效,在治疗盆底病症上应用普遍。但其针刺上的困难影响了临床疗效及应用发展,因此掌握八髎穴的针刺技术对开发针灸技术和临床医生及病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1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1.1膀胱功能障碍 1.1.1尿失禁 喻巍[1]等人用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治疗组28例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方法,对照组28例常规针刺取穴。连续治疗4周后,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中风后尿失禁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2.9%,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法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症状。陈小云[2]等也观察了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他们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照组口服缩泉丸,以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临床症状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效的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膀胱初感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容量。结论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马力[3]等临床观察了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30例,以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膀胱残余尿量B超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疗效较口服西药为优。王伟[4]等选择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八髎穴,对照组一般治疗基础上注射弥可保。结果显示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治愈率高,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徐海荣[5]用RCT的研究方法评价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系统及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结果显示电针次髎、中髎、会阳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病程1月以上)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尿失禁量和失禁次数,改善尿失禁相关症状,其疗效可持续6月和1年,明显优于目前的一线治疗措施。远期疗效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杨美伦[6]等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探讨温针八髎穴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将98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温针八髎穴治疗。结果治疗组56例中,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42例中,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结论表明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1.1.2尿潴留 张兆蓬[7]等用电针八髎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中风后尿潴留,他们将80例中风后

几种常见的艾灸方法

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 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 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21 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25 过敏性鼻炎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 手太阴肺经: 中府穴:【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③虚实均治。 云门穴:【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线6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鱼际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少商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要穴)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③指肿、麻木。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合谷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科病症。 曲池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高血压;③癫狂;④热病;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 肩髃穴:【定位】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迎香穴:【定位】鼻翼旁0.5寸。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回虫症。 足阳明胃经: 承泣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①眼睑 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四白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下孔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痒痛、眼睑 动、目翳等目疾;②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③头痛,眩晕。 地仓穴:【定位】口角旁约0.4寸。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颊车穴:【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牙痛、牙关不利、颊肿、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 下关穴:【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头维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气户穴:【定位】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等气机升降失常性病症;②胸痛。 库房穴:【定位】在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肺系病症;②胸胁胀痛。 屋翳穴:【定位】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肺系病症;②胸胁胀痛;③乳痈、乳癖等乳疾。 鹰窗穴:【定位】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胁胀痛;③乳痈。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 确定一个腧穴的位置,除探索感应外,常利用体表的各种标志,尤其是骨性标志作为定位依据。人体体表标志可分为静态标志和动态标志两大类。静态标志,主要指骨性标志(如骨节突起或凹陷),以及五官、毛发、乳头、脐窝、指(趾)甲等。如在腓骨前下方定阳陵泉,在骶后孔中定八髎穴,在目外眦旁定瞳子髎,在眉梢后定丝竹空,乳头下方定乳根,脐窝之中定神阙,拇指桡侧指甲角后旁定少商等。动态的标志,主要指随着屈伸等活动而出现的肌性标志、皮肤皱纹,以及采取某种特定动作而确定的参照标志等。如在屈肘外侧纹端外定曲池,咬肌隆起处定颊车,举臂时肩峰前外方凹陷中定肩髃,两虎口相叉食指尽处定列缺等。 现将基本的体表标志分述如下: (一)头部 发际:头发分布区的边缘。位于前额上的横向边缘,称前发际;位于后项部的横向边缘,称后发际。 发角:前额两旁,当前发际与鬓发前缘会合成角处。下对颧弓中点。 曲角(曲周,颞颥):额旁颞部头发边际向前成弧形突出处。 眉心(眉间,阙中):前额正中线上,当两眉头之间。 眼眶:为一个四棱锥形的骨性腔,外口称眶缘,在眶上缘的内1/3折点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缘上方有隆起的眉弓。眶下缘中点直下方,可摸到眶下孔。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一般均位于目中线上。 人中沟(水沟):上唇表面正中的纵行凹沟。 巨分(鼻唇沟):由鼻翼旁伸延至口角外侧部的圆弧形浅沟。 颧弓:循颧骨向后至耳前的弓形突起。下方凹陷为颞下颌关节,张口时可触摸到下颌头在关节窝内转动。 曲颊(下颌角):下颌骨的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会合成角处。 耳尖:外耳上缘最高点。一般位于眉梢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上。 耳根:耳郭附着部。其上端称耳根上点,下端称耳根下点。 耳垂:外耳下端的无软骨部分。 耳珠(耳屏):外耳门前方的瓣状突起。 完骨(颞骨乳突):颞骨后下部,外耳后方的圆形突起。表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长肌附着。其尖端突向下前方,与耳垂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枕外隆凸:枕骨后表面中央的隆凸。 (二)颈部 喉结(结喉):颈前中央,甲状软骨前缘隆起部,男性青春期后此处高而显著,吞咽时作上下移动。在喉结上方摸到的凹陷为甲状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对第四颈椎。 缨筋(胸锁乳突肌):颈侧部肌肉,起自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两头会合后斜向后上方,止于乳突部。当头转向对侧时,隆起尤为明显。《内经》称“婴筋”,主要指胸骨头部分。《类经》张介宾注:“《说文》曰:婴,颈饰也。故颈侧之筋曰婴筋。”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由于项部肌肉多,颈椎棘突又短,所以除第七颈椎棘突呈明显隆起外,其上方棘突一般不易被摸到。有时这里可呈现两个突起,上面一个为第六颈椎棘突。有时可摸到三个突起,中间一个为第七颈椎棘突。第七颈椎,其棘突较长,向后平伸,尖端不分叉。为项韧带附着处,当头部前屈时,棘突部隆起更为明显,并能随头左右活动。 (三)胸腹部 天突(胸骨上窝):胸骨柄上缘,颈静脉切迹上方凹陷处。 璇玑(胸骨角):胸骨上窝之下,胸骨表面的第一个隆起,是胸骨柄下缘与胸骨体的结合部。两旁为第二肋软骨。 歧骨(胸骨下角,胸肋角):胸骨体下端与左右两侧的肋弓下缘所形成的角,一般约呈90°,矮胖者常大于90°。后当第九或第十胸椎椎间盘水平。 蔽骨(胸骨剑突):胸骨下端的小骨片,形似鸠尾,长短不一。 巨骨(锁骨):内端与胸骨构成胸锁关节,外端与肩峰构成肩锁关节。(图2-1-4)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称锁骨中线,与乳头线相似。 云门(锁骨下窝):抬臂时,当胸大肌与三角肌间呈现凹陷。 缺盆(锁骨上窝):锁骨上方的凹窝,由锁骨、肩胛舌骨肌及胸锁乳突肌围成。施沛《经穴指掌图》:“结喉

艾灸的常用穴位与日常疾病的治疗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温灸美容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和13种名贵中草药特制成香条状,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产生温热的刺激,配合艾油(或精油渗入)在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健康神采。 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散瘀;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 身体方面:可疏通经络、和谐肮脏、平衡阴阳、调整生理机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强身健体。 艾灸的常用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原穴和八会穴

五输穴 1.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 2.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附: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八髎的体表定位

八醪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醪--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 ,正中线旁开 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醪-----即S1骶后孔:在次醪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左右。 孔径1cm 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醪---即s3骶后孔:在次醪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孔径 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醪---即s4骶后孔:在中醪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醪就是八个穴位:上醪、次醪、中醪、下醪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醪”这是一 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醪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醪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醪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 —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 一30,留针期间行针I 一2次。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醪穴,醪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醪。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醪,合称八醪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醪与痛上,八醪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醪总治腰痛”说明八醪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 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醪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醪与次醪、中醪、下醪合称八醪穴, 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醪穴乃八醪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醪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

人体神奇穴位百药俱全(附图)

人体神奇穴位百药俱全 (1)六味地黄丸。复溜穴:有针灸专家称针刺此穴滋肾阴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 (2)十全大补汤:太溪、复溜 两穴用按摩法,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拔罐。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世人只知鹿茸、枸杞、虫草、河车(胎盘),为补肾佳品,岂知太溪、复溜、涌泉才堪称是生命至宝。 (3)逍遥丸:按摩患者肝经的太冲穴和胆经的阳陵泉,(和逍遥丸)效果一样,且更为迅捷。 (4)牛黄清心丸:先按摩心经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如果心中发热烦燥,常用牛黄清心丸,但这药若常吃,有人担心其中的朱砂会对身体有损害。) (5)牛黄清心丸:少府穴,它有清心泻火、行气活血的功效,最强的功效是清心除烦,掐掐它就相当于吃了一味“牛黄清心” *(6)牛黄清心丸:壁虎爬行最主要的功效在于调节任脉,对更年期

综合症尤为适用。任脉为阴脉之海,更年期人体阴液不足,忽热忽冷、心里比较烦躁,晚上老有火似的睡不着觉。这时候赶紧做做壁虎爬行,就好像吃了牛黄清心丸,会有很清凉的感觉。 (7)麦味地黄丸,按揉肺经的尺泽,加上肾经的复溜,相当于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里面加上了麦冬(润肺、滋阴、去心火)五味子(纳气、平喘、止咳嗽)两味药。 主治:肺肾阴虚之咳喘(久咳气喘、痰少而咳或干咳无痰、伴有腰膝酸软、气短无力、动则出汗、时发低热)。还有就是经常讲话太多,咽喉干燥,咳嗽无痰之人也可选用。(慢性咽炎) (8)通宣理肺散:按摩膀胱经的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加上肺经的孔最就是通宣理肺散。 *(9),牛黄解毒丸:内庭穴,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丸。内庭是去胃火的,它的作用相当于牛黄解毒。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内庭,所以它是一个去热的穴位。 *(10)补中益气丸:肺经有个穴叫中府,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气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显效。此外山药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