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历史保护与城市特色维护

合集下载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压力,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破旧、改建和拆除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街区的价值,保持其独特的风貌和文化特色,保护与更新成为当务之急。

一、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性保护历史街区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首先,历史街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城市的“活化石”,它们记录着从古至今的城市发展历程。

其次,历史街区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意义,代表了城市的独特文化风貌。

最后,历史街区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挑战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发展压力导致历史街区易受到拆除和改建的威胁。

其次,旧建筑的老化、维护费用高昂等问题使得历史街区日渐衰败。

最后,人们对历史街区的认同度不足,缺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三、历史街区保护的策略(一)加强立法和规划保护历史街区需要有明确的法律和规划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和限制,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

(二)注重保护与更新的平衡保护与更新不应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同时,可以适度进行更新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功能,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三)加强公众参与和教育公众参与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环节。

政府和社区应该积极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对历史街区的认同和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街区保护中来。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历史街区保护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和协调。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历史街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其保护与更新的有效进行。

四、历史街区保护成功案例——北京胡同保护与更新北京胡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市特色的象征。

为了保护和传承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功实施了胡同保护与更新工程。

保护古建筑的好处

保护古建筑的好处

保护古建筑的好处
1. 保护历史遗产:古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见证,通过保护古建筑,可以保留和传承丰富的文化遗产,使人们能够了解和欣赏过去的文化、建筑和艺术风格。

2. 维护城市形象和特色:古建筑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保护古建筑可以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格,增强城市的独特性,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3. 促进旅游发展:许多古建筑具有旅游吸引力,保护古建筑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为当地经济带来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 促进教育和研究:古建筑是学习历史和研究建筑文化的重要资源,通过保护古建筑,可以提供学术研究的材料和场所,推动建筑文化的传统和创新。

5. 保护生态环境:古建筑通常建于自然环境中,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保护古建筑可以保护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6. 传承传统工艺和技术:古建筑代表了过去建筑工艺和技术的精华,保护古建筑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和技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保护古建筑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维护
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经济、教育、旅游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十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

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

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

《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

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历史城市保护与城市更新

历史城市保护与城市更新

2、城市保护的主要内容: 城市保护是对影响城市环境的众多 方面进行的综合性调整,为弄清城市保 护的对象和范围,我们有必要了解城市 环境的构成。 城市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 境和人文环境三大部分。
城市保护
城市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水、大气、动物、植物)、人工环境(建筑、 街巷、城市、村落)、人文环境(风俗习惯、艺术等

结论: “建设时代”转变到“重建时代”。 启示:1、如何对待已形成的历史街区、城 市环境、文化传统,这些问题已引起世界 许多国家城市建设规划界的关注。 2、对城市中客观存在的历史环境如 何保留、继承乃至更新的问题,无论是建 城千年的古都,还是近代崛起的现代都市, 都应在规划中认真考虑。
目前的状况: 我国近年来城市旧城改建规模渐大, 且大多采取“大拆大建、推到重来”的方 式。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主要来自两大 方面: 一是自然性破坏, 二是人为性破坏。 和平时代的人为破坏多为近年来人们谈及 的“建设性破坏”,防止和减少“建设性 破坏”从根本上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 想认识问题,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极 其重要的环节。
三、历史城市保护的含义: 1、基本概念 “保存”,一般指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根据 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不允许改变文物的原状,含改建和 拆毁。 “保护”一般指以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 文化遗产及其景观环境的改善、修复和控制。 “维护”一般指重要的安全防护工作,如防火、防洪、 防震等,不含对建筑物的具体建设或维修工程。 “整治”多指对历史建筑外观、户外环境、基础设施 的建设、整理和美化。 “历史环境保护”。是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与此 有关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广场和历史街区,控制有损 当地空间环境品质和景观质量的建设项目,从而为城市历 史、建筑艺术作出贡献,进而保护独特的城市个性,提高 城市的吸引力。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文 化人类学或人类学价值的古迹、建筑群和遗址。

以太原为例谈城市历史特色的维护与规划

以太原为例谈城市历史特色的维护与规划

占用的是原先西夹巷 、 宁化府 、 大濮府 、 小濮府等 四五条老街 区的 3 探求 与运 用 以太 原市的老商业街——钟楼 街为例 , 谈谈 笔者对钟楼 街呈 位置 , 2 0 0 2年铜锣湾工程的建设 , 使 这几 条能反 映太 原 旧城 商业
延续历史风貌规划整治的概念性设想。 区特色的历史街巷被夷为平地 , 大量 的历史建筑 以及珍贵 的传统 现古城太原城市历史特色 、 街区肌理遭受毁灭 。一片类 似“ 欧陆风 ” 建筑 风格 的庞然大 物拔 钟楼街是太原市历史悠久的老街市 , 东西走 向, 全长约 6 0 0 m, 宽约 1 3 m。与柳巷 、 桥头衔 、 柳巷南路 , 呈“ 十” 字衔连 。与其 十字 地而起 , 城 市失 去了历史 的记忆 , 让人感到混乱和迷茫。
0 引言
太原是一座具有 2 5 0 0多 年悠 久历史 的古 城 , 始建 于公 元前 4 9 7年 。在 2 5 0 0多年 的历史 长河 中, 太原 曾经是唐尧 故地 、 战 国
的规 划实施步骤 , 并 抓住 突破点 以及起 步 区的选择 , 从 点到 面逐
渐开展。
3 ) 谨慎处 理城市 中的历史 街 区和建筑 , 不盲 目拆毁 , 应从历
1 现状 问题
太原城市的经济发展 , 使得一大批 “ 国际式 ” 的规划 和建筑蜂
拥而至的同时 , 老街 区、 老建 筑被 盲 目拆掉 , 城市 文脉 、 城市历史 、
城市特色也变得不复存在。典型的例子有 : 太原铜锣 湾购物 中心
5 ) 城市老街 区交 通问题的改善 , 要在保护基本肌理 和历史风 貌的前提下 , 合理规 划 内部 及外部 交通 组织方 案 和路 网衔 接 , 还 要充分考虑停 车问题等 。 6 ) 城市设计应 当鼓励公众参与 , 广 泛争 取市民的意见。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发展如何协调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发展如何协调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发展如何协调在当今社会,城市化的进程犹如一列疾驰的列车,势不可挡。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

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如何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妥善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城市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它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现代化。

城市的扩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便捷的交通和更丰富的公共服务。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给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区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旦被拆除,就意味着一段历史的消失,一种文化的断层。

此外,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和文化融合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一些传统文化和技艺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逐渐失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也在慢慢淡化。

那么,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呢?首先,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它们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将保护文化遗产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标准和责任,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应该划定保护区域,限制过度开发。

在进行新的建设项目时,要与周边的文化遗产相协调,保持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宣传。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一直以来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历史文化的保护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规划策略。

一、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城市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城市独特的魅力所在。

历史文化保护不仅可以传承城市的文脉,也能够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而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会导致城市失去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面临着同质化发展的困境。

其次,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与传统街区,可以帮助城市保持独特的韵味和风貌,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落户,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策略1. 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保护的首要任务。

这需要城市政府、规划专家和相关学者共同努力,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明确保护的范围和原则。

在保护规划中,要尊重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考虑现代城市功能的需求,达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

2. 促进历史文化保护法规的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在立法上给予历史文化保护以更高的重视,明确保护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并加大对违法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完善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修复。

3. 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舆论宣传与教育是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对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公众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增强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同时,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4. 加强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协调性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保护的需求,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中。

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PPT课件

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PPT课件

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城市形态和空间特色的保护
1.城市形态——时代成就的表现 城市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高度体现。 “只有城市的形态才能确实地表现出一个时
代的建筑成就,以及在那个时期人们组织自己 生活的能力所达到的水平。”
——建筑史学家吉迪翁(S. Giedion)
2020年9月28日
29
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记忆与隐喻(Memory and Metaphor)
地方材料的使用(Local materials)
技艺(Craftsmanship)
重要建筑和桥梁选址的敏感性(Sensitivity)
文化差异与历史(Cultural diversity and history)
人的价值观(People’s values)
2.形态拼贴与结构整合
城市的平面形态往往决定着它的空间形式, 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成长与演变,也代表着该 城市的地理与空间特色,每一个历史悠久的城 市皆显示出它的独特性格,这种性格特征是城 市在竭力使自身与其所处的世界相适应时的一 种特殊表现方式,反映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社会的概念;同时又是城市对所处环境 进行探索的品性与本质,是一种精神状态。
理念识别 MI Mind Identity 行为识别 BI Behavior Identity 视觉识别 VI Visual Identity
2020年9月28日
4
都市的魅力 Charming, Attractive, Fascination, Charm
生活性魅力 文化性魅力 社会性魅力
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2020年9月28日
31
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历史地段和历史保护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历史保护与城市特色维护一城市特色的含义城市特色: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

城市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风貌息息相关,蕴藏着人与社会的内在素质,反应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

其本质属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 城市特色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褒义的、形象的、艺术的概括。

2 城市特色,大多经历了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成。

形成难,但破坏易。

要伐倒一棵300年的大树只需要15分钟,要推倒1000年的建筑也许只需要1天。

3 维护历史城市的固有空间品质,对于提高每个城市的固有特色及美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就像老人们脸上有岁月留下的痕迹,一个真正有特色的城市并不全是新的。

4 构成城市识别性的主要成分包括三个方面:①形体环境特征和面貌;②可观察的活动和功能;③含义或象征。

城市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地方感取决于:建筑风格、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记忆与隐喻、地方材料的使用、技艺、重要建筑与桥梁选址的敏感性、文化差异与历史、人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公共环境、日常性和季节性的全城活动等方面,可见城市特色问题涉及面之可。

二水——城市的生命与灵魂1 水既是城市的自然景观也是文化景观《论语》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如果说山与大多数城市有关,则水是与所有城市有关。

古代的城市选址、规划布局受风水思想影响很大,讲究“藏风得水”,“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辑,而后可建,不然只是堡塞而已”。

水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水体的污染直接影响城市的水质和水量,水的循环过程维持了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人类是生活在有水所支配着的自然体系中,并由此而生存下来,同时得到心灵慰藉。

因此,水的功能往往表现出多层次性,人们无论从精神上或肉体上与作为基本生命条件的水都有着深切的关系。

同时,城市之水的保护不仅是自然、环境、生态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文化、景观、美学方面的意义。

2 水景观的保护与创造人类在河湖水滨发展起富有“水与绿”的城市。

世界上著名的水都如威尼斯、阿姆斯特丹、苏州等城市自然离不开水,其它一些名城也伴随着河流而成长,如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罗马—台伯河、佛罗伦萨—阿诺河、埃及—尼罗河、上海—长江等等。

世界上许多城市的景观特色在于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倒影”,这些城市市民的生活都与水有完美的契合。

【例1】水城威尼斯水城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全城以一条长45公里的运河为“主街”,177条水路为“支街”,加上2300条水巷,428座桥梁,成为闻名世界的水上都市。

1987年,水城威尼斯及泻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于亚得里亚海海面升高和城市地基下陷,威尼斯1500年来一直在缓慢下沉。

几个世纪以来,洪水逐渐侵蚀着威尼斯16世纪建造的宫殿的地基,潮湿发霉的天气更威协着堪称无价之宝的艺术杰作,最近几年情况尤甚。

2000年圣诞节期间,威尼斯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17天紧急状态。

其严重程度迫使意大利政府采取措施拯救威尼斯:(1)把威尼斯易受水灾区圣马可广场加高10厘米,修缮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等。

(2)把威尼斯与亚得里亚海隔开的摩西计划:当海潮高度超过1米时,将升起79个水下闸门,把威尼斯泻湖与亚得里亚海暂时隔开。

尽管这项工程巨大,但为了抢救人类共同的遗产,意大利人一直在努力。

(上图)水城威尼斯(左图)威尼斯圣观罗广场)【例2】阿姆斯特丹(图37页)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城内有100多个小岛,100多条运河和1000多座桥梁,河水四通八达,游艇无处不到。

阿姆斯特丹是从一个叫阿姆斯特尔(Amstel)的小河河口的居民点发展而来。

早期在河道周围开凿了一条环城的运河并筑有城墙,它构成了以后城市河网的最初骨架。

从16世纪开始,人们就在这个基础上陆续规划开凿了若干条同心圆式的运河,河道宽20多米,然后再用几条自老城中心放射出去的运河和街道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严谨整齐的蜘蛛网式的结构。

这里的房屋都建在木桩之上,王宫靠13659根木桩支撑。

由于这里的水,每星期要换两次,同时禁止污水排入河道,所以常年保持河水清澈。

(上图)阿姆斯特丹3 水精神的体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质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水作为生命之源,本性柔顺,能方能圆,顺乎自然,而不强求,正所谓“上善若水”也。

人对待水的态度应该有“水的精神”才好。

如果说过去河流孕育了古老的文明,而今日滨水时代再次开始了。

对于我们的城市而言,对水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包括:水体保存——水质保护——水系维持——水环境治理——滨水区(waterfront)开发——水景观设计——水空间营造——水活动组织——水文化展示等。

发展水的潜力,未来水域的发展将是融合游憩、休闲、娱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都市建设为核心。

而如何智慧地运用这一资产,将是今后的挑战。

保存天然的水面与河流,并让其流径全市,让水系把城市向网一样罩起来。

“实现人与水的相互接触,建筑根植于水的循环并有机结合起来的水域网络,将有利于稳定、安全充裕的国土和城市的形成”。

水边活动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对水表现出的亲水感是人的一种天性。

三城市形态和空间特色的保护1 城市形态——时代成就的表现城市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高度体现。

著名建筑学家吉迪翁(S.Giedion)说:“只有城市的形态才能确实地表现出一个时代的建筑成就,以及在那个时期人们组织自己生活的能力所达到的水平。

”城市形态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现,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和发展轴等可见物质实体及其它不可见的非物质因素。

城市形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现存的城市形态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形态的积累,其变化总是以原有形态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对人存在依附现象。

因此,城市形态具有连续性,历史上形成的形态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有人认为“城市发展史,可以被解释为几何形式(独裁政治和官僚政治必然遵循形式)和自由形式(适合人们生活的形式)的冲突史”。

2 城市肌理与传统街巷历史名城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其它城市一样,不外按有机生长和建设规划两种方式。

名城一般具有悠久历史,开始阶段很多只是中心区或宫殿庙宇部分经过精心设计而形成,城市其它部分则是按有机生长方式通过长期的自发演变,逐渐形成。

产业革命以后,城市发展迅速,老城与新城关系问题更加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确定城市的规划布局,明确老城的定位和主要功能划分,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就成为城市规划中面临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名城保护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传统街道进行保护、更新和改造,难度较大。

在历史城市中特别是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一味拓宽机动车宽度、修建城市高架路,在人们享受交通便宜的同时,新建道路将原来的肌理破坏殆尽,与原来的城市风貌及建筑尺度产生了严重冲突,城市景观被肢解成碎片,城市外部空间处于无序状态。

在解决历史城市的问题时所采取的任何一种办法,都应以古代的基本思想为依据,因为古代的城市就是在同样的思想指导下,建成其物质秩序的。

在历史的城镇中,过去为公众共享的滨水空间、步行空间和开敞空间远比今天丰富得多,因此需要在古城中向人们提供某些最基本的东西。

如:解决旧城交通问题时,首先应认识到城市是一个活的肌体,要求历史上形成的路网一层不变是不现实的,而国外实践证明:在保护传统道路系统,解决交通问题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城市地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少私人交通量,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历史地段与历史保护区1 历史地段(Historic District/ Historic Site)(1)定义历史地段——是指那些能反应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诸方面,包含城市历史特色和景观意象的地区,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

国内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群”、“历史文化保护区”等。

(2)历史地段保护的意义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比,历史地段的保护有着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作为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均有重要的影响,为数不宜过多。

而历史地段可在同一城市进行比较性的分析研究,对历史相对悠久,历史建筑比较集中,有地方特色的地段,可由市、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华盛顿宪章》指出:“所有城市社区,不论是随时间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各时代社会多样性的表现”。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可找寻到城市发展的踪迹和印记,将这些踪迹和印记整理出来并再现这一发展脉络,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着意经营、强化,就能延续和继承城市历史,使今天的城市脱离肤浅和庸俗,而提高其文化内涵。

因而,城市特色保护的重点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

通常情况下,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存或特色风貌往往差异很大,这就应该按不同的特点和情况,划定一定的保护范围,针对构成城市特色的、不同风貌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对策措施。

2 历史保护区的划定和规划控制历史地段的保护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划定保护区(Conservation Area)。

历史保护区——是为保护历史地段的整体环境,协调周围景观而划定的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

由于历史地段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保护区范围划定的灵活性,必须依据具体情况而因地制宜确定,历史地段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就是文物建筑等文化遗产(Heritage)占地范围本身,有时可能是一处场所(Site),或者一个完整的街区(Block),甚至可以是整个历史城镇(Town)。

一般而论:保护区≧历史地段≧文化遗产,若历史地段较小时,保护区可划得较大些,若历史地段较大的,保护区可划得较小些。

3 中国与欧洲(以英国为例)在保护区方面的比较(1)范围划定及分级中国:保护区又有“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或“禁建区、控制区、影响区”;或“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环境协调区”等区分。

国外:在保护区划定时,往往只有一个保护范围的界限,反应出法制的严肃性、可操作性及重视历史保护的普遍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设计作品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景观协调共生,应是当代建筑师的一项自觉任务。

(2)制度与管理中国:我国的历史保护区的划定,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比数量太少,同时缺乏法律依据,保护区内的建设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规可循。

英国:制定了《城市宜人环境法》,规定保护区一经确定,区为必须实施更为严格的设计控制措施。

所有规划都必须注重其特色和外观的保护或改善,在保护区内不得随意拆除现存建筑,法案还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提出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