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策略探究
南雄珠玑古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策略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的缩影,承载了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的物质和文化记忆。
但在中国城市演进过程中,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出现了发展同质化、人文风貌流失严重、居民认同感低等问题,为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带来严峻的挑战。
珠玑古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广府文化的发祥地,通过对街区特色历史文化价值的提炼,梳理和总结珠玑古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中的问题,提出活化策略,保护和彰显地域文脉属性,恢复街区人文和旅游商贸的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能让历史文化街区在此后发展的全过程中彰显其重要的地域文脉属性,从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1]。
1珠玑古巷历史文化街区概况珠玑古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沙水村,紧邻镇区,西南距南雄城区9 km,北邻江西省大余县,国道323线贯穿全镇,交通便利。
唐代大庾岭新道开拓之后,沿线沙水河旁驿站逐渐发展形成沙水镇,镇内有敬宗巷,为避敬宗庙谥,更名为“珠玑巷”。
该巷由一条鹅卵石铺砌的狭长街巷构成,北起凤凰桥,南至驷马桥,全长约1 500 m,内有三街四巷,呈鱼骨式路网,是广东省目前仅存的宋代古街巷,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
珠玑古巷作为中转地,不仅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2],还是当今数千万广府人及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保护与活化历史文化街区关乎民生幸福,是彰显地域风貌和保留地方记忆的重要途径。
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古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
文章通过分析珠玑古巷发展现状,梳理自然山水、驿道、姓氏等特色历史文化价值,针对保护与活化面临的现状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珠玑古巷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珠玑古巷;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活化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08.53Abstra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re indelible mark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prote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re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highlight regional style and retain local memory. A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Lingnan cultu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Zhuji Ancient Lane in Nanxio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s known as “post s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root of Guangdong region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Zhuji Ancient Lane, sorting out the characterist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natural landscape, post roads, and family names, the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Zhuji Ancient Lane.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Zhuji Ancient Lan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protection; revitalization作者简介:梁毅(1996-),男。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
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
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
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
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
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

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近年来大连市发展建设加速,新区面积增加,建设质量不断高,但能够代表大连历史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质量升级却迟迟未能推进,导致城市特色及风貌逐渐缺失。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历史文脉、城市记忆在延续传承的同时,街区本身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自身得到发展;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整体保护,挖掘和强化历史风貌特色,提升环境品质,完善区域功能。
标签:大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一、现状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大连城市经历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拓展,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现状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南山历史文化街区、黑石礁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
胜利桥北历史文化街区是沙俄租借时期(1898-1904)形成的,是当时沙俄的行政区,沙俄的大连市政官衙公署等机构均集中于此,市政官吏、港口及城市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东清铁路公司办事机构、俄籍铁路员工宿舍、俱乐部、医院、商会、公园也均设在这里。
除行政办公职能外,这里还是俄国人住宅区,住宅地块以小路分割成均匀的,中间建有二至三层坡顶式的半木结构或全原木的花园式住宅。
随着年久失修,街区建筑开始破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连市政府对团结街两侧进行了保护式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
目前,街区内建筑许多均破败不已,街区内居住人口多为无业流动人口。
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日俄占领大连时期。
俄国人占领时期(1898-1904)把城市规划为行政区、欧罗巴区、中国人区三个区。
欧罗巴区即为现在的中山广场历史保护街区,该区是城市的中心地带。
规划的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及青泥洼桥以东的中山路)贯穿东西,规划的码头、火车站均设在此,交通便利。
市区的主轴线规划是自港湾广场通向中山广场而直达西公园的莫斯科大街(中山路、人民路),它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中心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群众剧场)。
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复兴研究——以韩城老城区的保护为例

保 护方 法。在 历 史城 区改造 中应 当注重整 体保 护和 文化相 结合 及 开发和 利 用相 和谐 等策 略 。达到
历 史城 区改造 中保 护与再 生 、 协 调 与共 生的有机 统 一。
2 . C o l l e g e o f t h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X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y ,X g i a n 7 1 0 0 5 5, C h i n a )
Ha n c h e n g S o l d t o wn i n G u a n Z h o n g r e g i o n o f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a f t e r a t h o r o u g h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s t u d y ,a p r o t e c —
Ab s t r a c t : Th r o u g h t he a na l y s i s o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u r b a n r e f o r m i n hi s t o r i c a l s i t e s,i t i s p r o p o s e d t h a t t h e c u r r e n t r e - f o m r o f t h e u r b a n h i s t o r i c a l c i t y s h o ul d be t h e u ni f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r e n e wa 1 .Th e a r t i c l e f o c u s e s o n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摘要:受现代生活方式影响,古城独特的文化及资源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有限的空间难以满足不断增长发展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建设资源更多聚集在新城,历史文化街区日显沧桑,传统风貌遭受冲击,传统快速、急于收到效益及全部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使老城区传统风貌及内部空间受到极大破坏,老城区已经变得百孔千疮。
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合理有序开发,保护老城特色,因此运用触媒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微改造和微更新,最大程度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恢复街巷肌理,促进城市良性自发生长,激发老城产业特色,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城市触媒理论引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代表和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在某个时间节点所展现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习俗,而其中的城市街巷肌理、历史文化建筑也是其重要物质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南阳市解放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南阳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其所具有的地方文化及独特的资源特色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了对解放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运用“城市触媒”理论从保护和发展两方面进行探讨,实现对城市特色保护,塑造城市文脉,促进其发展和保护。
1 理论介绍1.1触媒理论提出二战后,美国很多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低收入群体被迫离开重建后社区,而富人则继续蚕食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空间,看起来光鲜的城区改造,却变成了“中产阶层化”的过程,美国城市规划师对该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城市触媒理论[1]。
城市触媒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1.2触媒理论发生机制“触媒”是化学术语,描述一种改变和加速化学反应的物质。
“城市触媒”指城市环境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2]。
一个元素变化影响其余元素变化[3],这些元素称之为触媒。
刺激和针对性是以城市小变化来刺激周边地区发展,要素之间连锁反应[4],使地区景观发展和改善,不仅振兴地方经济,也重新整合城市景观和环境,提高城市活力。
城市历史街区、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和利用

浅谈城市历史街区、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利用[摘要]通过对城市历史街区及传统村镇聚落的认识,分析保护与利用现实情况,提出城市历史街区、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利用原则和策略;目的是让这些城市历史街区、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利用并重历史与现实和谐共生。
[关键词]历史街区、传统聚落;认识;保护与利用;原则和策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建设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展开,城乡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许多地方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造成对城市历史街区及传统村镇聚落的摧残,至今除了极少数的历史街区及古村落以外,大多已丧失了原来的传统风貌。
城市历史街区及传统村镇聚落风貌作为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
因此,我们有义务承担起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遗产,让保护与利用并重历史与现实和谐共生,造福子孙后代。
1历史街区和传统村镇聚落城市的认识1.1城市历史街区城市历史街区是指能反映城市个性的、拥有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和古街巷的城市街区,她像树的年轮记载着一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蕴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有的是因历史上发生过重大政治事件或战役,有的因相关产业,有的反映某一地区民族特色和风情的传统建筑的集聚,有的以一定时期地域的文化教育著称,有的因历史上商贸交通的繁荣等。
1.2 传统村镇聚落传统村镇聚落是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地方特色或民族风情的城镇、村庄,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它们的形成与演变是因传统的选址与规划布局,或反映某一地区民族特色和风情的传统建筑的集聚,或以一定时期地域的文化教育著称,或依自然生态环境,或历史上商贸交通的繁荣等。
1.3 传统村镇聚落和城市历史街区的异同1.3.1发展规模城市历史街区和传统村镇聚落处于同一层面,人口、用地及建筑规模较小。
1.3.2地理单元传统村镇聚落是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其完整的社会文化和居住生活设施;而城市历史街区不同,则是名城中的一个局部地段,不具有独立完整性。
历史城区文化资源价值评价研究及分级保护策略

历史城区文化资源价值评价研究及分级保护策略历史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对这些历史城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价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既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又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对历史城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价值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历史、艺术、社会和经济等方面。
历史的角度可以评估历史城区的年代、建筑风格和历史事件等,以了解其在城市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艺术的角度可以评价历史城区的建筑风格、雕塑和壁画等艺术元素,以了解其在艺术发展中的贡献和影响。
社会的角度可以评价历史城区的社会地位、人口结构和社会活动等,以了解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经济的角度可以评价历史城区对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作用,以了解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得出历史城区的文化资源的综合价值,为制定分级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其次,针对历史城区的文化资源价值评价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
首先,对于价值较高的历史城区,可以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进行管理和保护,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限制不适宜的开发和改建,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
同时,可以积极推动相关的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这些历史城区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其次,对于价值较低的历史城区,可以采取适度保护和开发措施,鼓励合理的改建和利用,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同时保持其历史特色和文化韵味。
最后,对于没有特别价值的历史城区,可以适当放宽限制,引导其成为城市的发展空间,通过适度的改建和开发,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实际利益和潜在机会。
总之,历史城区的文化资源价值评价研究及分级保护策略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合理的保护策略,可以保护和传承历史城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同时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探讨

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探讨城市既要发展,又要保护有形与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如何处理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并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目前万泉地区在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面是本文库带来的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探讨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摘要:万泉地区是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确定的历史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沈阳城市特色、区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然而由于历史建筑的自然老化,使得大批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城市既要发展,又要保护有形与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如何处理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并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目前万泉地区在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国内外大量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例,在借鉴其取得成功的方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万泉地区的保护原则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方法和内容。
引言万泉片区指万泉公园周边地区,面积3.7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历史上"盛京城"由大东边门到大南边门之间的区域。
该地区是盛京城历史城区内文化资源最丰富、历史遗存最多、空间特色最鲜明、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区域,是沈阳历史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城市级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备受关注的文庙、魁星楼、堂子巷、慈恩寺都位于万泉片区内。
为了进一步挖掘万泉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唤醒历史记忆,增强区域功能,急需对该地区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
1历史挖掘,价值研判广泛收集历史资源,认知万泉片区多层次历史文化脉络,掌握街区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层积淀特色;对街区历史资源进行有效梳理和分类,对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多维度研判。
万泉片区的发展建设可追溯至清初期,历史演变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1625年-1911年)盛京城关厢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始于堂子庙的建设,建设了文庙、魁星楼,出现了沈阳最早的大型公园万泉园。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医疗、休闲片区,政府官员府邸建设于此。
现代时期(1949年后至今)城市居住片区,建设市级动物园,后演变为城市级休闲公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19-05-06T10:57:20.44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6期作者:傅鹏聪蔡利飞
[导读] 文章主要针对济宁的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为济宁历史城区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傅鹏聪蔡利飞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在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历史城区的保护以及稳定发展,一直都是人们所重视的工作,而且也是促进传统文化稳定发展的关键工作。
要在维护和保护城市历史建筑以及历史街道的情况下,应有效的降低现代化城市在布局发展中对其带来的影响,所以要从多个角度来开展历史区域保护工作,这样才能为历史区域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城镇稳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文章主要针对济宁的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为济宁历史城区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历史城区;保护;发展策略;
一、济宁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发展意义
济宁是孔子的诞生地,其属于人文始祖的重要活动地区,更是我国中华文化关键的发祥地,可以说济宁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而且济宁的历史与水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对于南北朝时期的济宁是一个小村庄,但在运河开通以及兴盛后,为济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在济宁的历史城区内历史建筑的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地,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保护,由此才能为其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对于济宁历史城区的文化特点以及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其具有悠久的商贸文化,商业街巷高达百余条,也包含很多的非物质物化遗产,餐饮、酿造工艺以及竹器和戏曲文化,还有诗词歌赋等都是能够反映老城文化特征的重要部分。
但在实际的历史城区保护中,还需要对实际中进行解决,由此才能为济宁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分析
针对城厢营建工作结合地理条件,依托护城河以及老城墙等,由此的构建历史城区的保护绿带,确保整体环境能够达到良好的标准与要求。
对于古城必须要开展整体保护工作,新旧两城应分开进行发展,从而建立鲜明的对比,由此形成特色历史城区。
也要实现的文化保护与生活进行完美的融合,通过建立文化消费和旅游景区等,这样不仅能够为商业开发提供保障,对于文化传承也有一定意义。
也要进行拆除现代造古城的模式,从而彻底打造真正的古城。
更要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共同开展,由此更好地体现古城原生态风景,为保护历史城区提供有利保障。
也应针对街巷改造和环境提升等角度来开展工作,实现景中村改造以及新农村示范,并建设人民公园,也要实现还河于民、营造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建立小巷改善以及危旧房的改善,为获得人们满意口碑提供保障。
对于大规模的重建城墙以及古城等工作,在济宁现实情况下是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三、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城厢再现的要求
对于历史城厢的形态,由于济宁城市的形态和河道是有密切关联的,因此要注重沿河工程的开展,将河道渗透到城市肌理中。
因此应实现城市意象的再现,建立完善的环城绿带,针对地理面积来确保绿色植物的建设,从而为良好环境的建设提供保障。
并且也要对城区水系统进行明确,由此为后期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更要对街巷格局进行梳理,明确地理情况,并对街道网络关系进行明确,通过运用当前三维模式来构建历史街巷模型,从而寻找那些已经消失的坊巷,应制定完善的城厢机理图(如图1)由此为调理历史城区的形体格局提供保障。
图1.城厢机理图
(二)整体功能进行重构
对于实际中的问题就在于现在用地中居住用地为39.3%作用,而公共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用地在11.1%,其比例相对较高。
也包含2.3%工业用地、18.2%商业设施用地等,绿地与广场用地在13.6%,其占比相对偏低,而且空间也呈现不足表现。
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地规
划,从而确保用地的合理性。
首先,应重视两疏解与三导入的形式,主要就是人口功能的疏解,更好地缓解矛盾问题;导入文化、商贸以及开放空间等工作形式,为老城注入新活力提供保障。
其次,环节用地布局,针对棚户区、大型批发市场以及工业区等进行优化,由此确保特色风貌良好建设。
再次,建立一区双环与两核多点的文化结构主要就是,内外双环,建立水绿慢城的环境。
建立连点城区,优化文化核心区域。
双核多点,建立旗舰文旅项目。
注重肌理延续,建立特色风貌街。
(三)对交通进行改善
对传统出行模式进行优化,对于传统的交通形式就是“人本位”就是运用步行、马车等交通形式,这样能够建立良好步行环境。
通过在当前的基础上来对老城功能格局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优化和改善当前交通存在的问题,并恢复老城原有的肌理,完善公共的服务设施体系,进而对其进行优化。
进一步提升街区商业的档次,从而吸引更多人流量,针对长远角度进行分析,这一点对于街区的保护是不利的,因此以此为基础,要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环境卫生的维护,由此更好地整体整体环境。
应针对原有建筑进行修复。
尤其是土地庙、龙神庙等建筑,应进行重建,由此打造特色环境。
(四)优化整体风貌
对于该工作应从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主要是就是对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针对传统历史城区特点,对街坊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建立协调的整体。
对廊道景观进行控制,核心观点以及重要的视线通廊的选择,为技能历史城区廊道景观管控提供保障。
对城-坊风貌进行管控,有效的延续历史城区中的窄街巷、紧密路网,由此建立特色的历史城区景色。
更要对建设的色彩进行控制,在济宁的历史街区范围中,其历史建筑多以传统的中国建筑色彩为主,包括朱红色、赭石色等,能够有效的突显主体建筑重要性,对于一些牌坊、铁塔等对以暖灰色为主。
(五)注重业态更新
针对历史城区的自身特点进行更新,应以业态策划进行梳理,结合文化体验以及智慧创新的理念来开展相应工作,并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平台,将文化创意产业、智慧创新产业更好的融合到其中,由此为产业转型提供保障。
结束语:
对于城市的历史区域保护与发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城镇稳定发展的关键,更是促进我国中华文化历史更好传承下去的关键。
因此必须要结合城市的布局,对历史城区进行优化,并注重保护与发展工作有效开展,为我国历史城市的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彦冰,朱琦静.历史城区风貌保护策略研究[J].四川建材,2018,44(07):45-46.
[2]张兆友.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历史城区保护的思考——以济南市为例[J].人文天下,2017(13):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