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集PPT(共361张)

怎样放的更大
判断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放大倍数增大。
(√ )
2、在雨水、河水中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 )
3、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 )
4、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
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 )
5、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
蜻蜓的复眼
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 的两侧。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 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不同的昆虫 其复眼中的小眼数目不同,例如,有种工蚁只有 一只小眼,蝴蝶有1.2万~1.7万只小眼。蜻蜓则 有1万~28万只小眼,家蝇有4千只小眼,每只小 眼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到的物体 就像一个拼凑物。昆虫的复眼虽有很多的小眼组 成,但它们的视力很差,只能看到几米外的物体, 但是对于移动物体的反映却很灵敏。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 集PPT(共361张)
精选各省级优秀课原创获奖课件
如果您现在暂时不需要,记得收藏此网页! 因为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为零!
错过我,就意味着永远失去~
一次下载,终生使用
含本书所有课时,但顺序可能与目录不同
请仔细核对教材版本与目录哦!
第一课 放大镜
• 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放大镜, 我们曾经用它观察过什么?
蝴蝶的翅本来和蜻蜓、蝉的翅膀一样是 膜质、透明和无色的,但它们的翅面上密密 地覆盖着一层粉末。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这 种翅,受上就会显出透明的一块。这些粉末 在放大镜下观察,是些像鱼鳞似的小东西, 昆虫学上将其称为鳞片,每个美丽的鳞片上 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簇上的 鳞片窝里,每个鳞片有几十条到一千多条脊 纹,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烁出美丽光芒。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Hale Waihona Puke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25页 0095页 0131页 0175页 0224页 0260页 0272页 0306页 0326页 0364页 0393页 0474页 0531页 0710页 0742页 0822页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4、怎样放得更大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微小世界和我们 1、我们身边的物质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5、铁生锈了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第三单元 宇宙 2、月相变化 4、日食和月食 6、在星空中(一) 8、探索宇宙 1、一天的垃圾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5、一天的生活用水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业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与变化第一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二节: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 第二章:能量与生活第一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二节:生活中的能量3.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的生存与环境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 第四章:科技与生活第一节:科技的发展与生活第二节:科技与人类社会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物质与变化的本质,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了解生活中的能量来源与利用。
3.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的生存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学生能够了解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关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科技与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显微镜等),教学视频。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或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能量、生物与环境、科技的思考。
2. 知识点讲解: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物质与变化、能量与生活、生物与环境、科技与生活的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知识点,设计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物质与变化: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物质的变化过程。
(2) 能量与生活: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二节力与运动的关系2. 第二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及其应用;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及其应用;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简单机械模型(如滑轮、杠杆等);力的示意图;生态系统的图片。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器材(如绳子、滑轮、杠杆等);学生分组准备调查表、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简单机械的概念;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2. 新课导入:讲解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及其应用;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解生态系统及其保护。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简单机械实验;学生分组调查周围的生态系统。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简单机械的计算;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学生分组讨论生态保护的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定义、分类、应用2.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运动状态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与环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单机械的应用练习题;力与运动的关系练习题;生态系统调查报告。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ppt课件

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南起黄骅,北到山海关南 ,包括塘沽、汉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盐田在内,全长370公 里,共有盐田230多万亩,年产海盐300多万吨,产量占全国海盐总 产量的2021/四1/18 分之一。
2021/1/18
美丽的晶体
盐,国之大宝
小 常 识
盐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被 视为“国之大宝”。国家颁布法规,强化食盐专营制度 。在中国加入WTO的贸易协议中,也特别明确盐的批发、 经营不对外开放。 2021/1/18
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
形状不同。
2021/1/18
A:棒状触角;B:羽状触角;C:环毛状触角;D:鳃叶状触角;E:栉齿状触角; F:分枝状触角;G:锯齿状触角;H:梳状触角;I:念珠状触角;J:丝状触角
2021/1/18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 灵敏得多。
2021/1/18
2021/1/18
常见能放大物体的仪器
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021/1/18
• 但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看看我们能发现 什么?
2021/1/18
奇特的身体构造
2021/1/18
2021/1/18
2021/1/18
在放大镜下观察,
2021/1/18
我们的研究成果
2021/1/18
•放大镜镜片 特点是透明、 中央厚边缘 薄。
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 倍数也越大
2021/1/18
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2021/1/18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彩课件【完整版】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彩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神奇的电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生活中的能量动能、势能及其转化能量守恒定律3.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演变历程4.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电路问题。
2. 了解能量守恒定律,认识到能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掌握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4.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2. 教学重点:电流的产生与作用动能、势能的转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生物的分类与生态系统的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表、电池、导线、小灯泡等实验器材地球仪、生物标本、生态系统模型等教具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电表、电池、导线、小灯泡等)绘图工具(如彩色笔、直尺、圆规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感受电流的产生与作用。
以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守恒定律。
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展示生物标本和生态系统模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通过例题,解释动能、势能的转化及能量守恒定律。
以地球运动为例,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
结合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设计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路知识。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加深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增强观察能力。
让学生分析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电: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生活中的能量:动能、势能及其转化能量守恒定律3.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演变历程4.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画出电路图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 人类对生物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与措施4. 生活中的科学生活用品的制作原理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4. 掌握生活用品的制作原理,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并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4.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5.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与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物的分类特征。
(2)简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3)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
2. 答案:(1)例如:动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相互关联的,能量从太阳传递到生产者,再由消费者、分解者传递,物质则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晶体?
2、观赏几种常见的晶体
白 糖 晶 体
食 盐 晶 体
味 精 晶 体
3、画晶体
4、制作晶体(1点滴法)
5、制作晶体的方法6、制作一个大的晶体制 Nhomakorabea食盐晶体
制作硫酸铜晶体
练习
一、填空。 1、( 食盐 )、(白糖 )、(碱面)、( 味精 )的颗粒 都是有( 规则几何 )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 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 晶体 )或由 ( 晶体)组合而成。晶体的形状( 多种多样 ),但都很 有( 规则)。有的是( 立方体 ),有的像( 金字塔 ), 的像一簇簇的( 针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 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折射)
用放大镜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
•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 实是由 红 、绿 、蓝 三种颜色组成。
放大镜的结构图片
凸透镜
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中间厚 、边沿薄 。
放大镜的结构
•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 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蜻蜓的复眼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练习
一、填空。 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 成,这些其实是( 扁平的细毛 )。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 小眼 )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 )侧。不同的昆虫的 触角形状(不同 ),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 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 (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 草蛉 )。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眼镜
光线通过透镜要发生折射
所以通过观察电视机屏幕是由 红 、绿 、蓝 三种颜 色组成。这是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产生的
那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
那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
• 凡是透明的,圆形的物体都有放大功能 • 如水滴、圆柱形的玻璃棒、装水的杯子、
放大镜
本课要点: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A、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放大镜
•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
8、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连线: 昆虫的触角
蟋蟀 蝗虫 蚂蚁 蝴蝶 雄蛾 天牛
膝状 棒状 羽毛状 鞭状 丝状
前节知识回顾
• .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绿 、蓝 三种 颜色组成
•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脚 )
苍蝇的脚 1.脚毛 2.钩爪 3.爪垫爪4、粘液
中央薄,边沿厚。不能放大 如:近视眼镜镜片
作业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放大镜下的晶体的作业
3、许多岩石是由( 矿物晶体 )集合而成。在显微镜下 花岗岩由( 长石 )、( 云母 )、( 石英 )等矿物晶体 组成。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 规则 )。制造晶 体的方法有( 减少水分 )、( 降低温度 )。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
中央厚,边沿薄 如:老光眼镜镜片
细微之处 •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拆除危 险物品
珠宝玉石 检验
考古研究 文物
科学课学习
老人看书 读报
观察病虫害
放大镜的用法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 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 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 大而清楚。
哈哈镜等。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中央厚 、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镜会 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大 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 ,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本课要点:
1、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2、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蝴 蝶)
苍蝇
蟋蟀
蚜虫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脚 )
苍蝇的脚 1.脚毛 2.钩爪 3.爪垫爪4、粘液
耳朵
触 角(鼻子)
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 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 称之为(复眼) , 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复眼对光和闪烁特别敏感
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 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 称之为(复眼) , 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复眼对光和闪烁特别敏感
耳朵
触角(鼻子)
连线: 昆虫的触角
蟋蟀
膝状
蝗虫
棒状
蚂蚁
羽毛状
蝴蝶
鞭状
雄蛾
丝状
天牛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
本课要点: A、什么是晶体? B、大部分固体物质由什么组成? C、常见的晶体有哪些? D、怎样制作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