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精神内涵
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弘扬路径

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弘扬路径一、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龙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龙的形象就已经出现。
到了夏商周时期,龙的形象逐渐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义,成为帝王的象征和权力的标志。
这一时期的龙文化主要表现为对龙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以及对龙图腾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龙文化逐渐演变为一种融合了神话、宗教、哲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现象。
龙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
这一时期的龙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建筑、雕塑、绘画、服饰等。
龙文化也与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龙文化不仅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在官方文化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龙文化主要表现为对龙的赞美和歌颂,以及对龙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隋唐时期的龙文化还与中外文化交流相结合,使得龙文化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宋元明清时期,龙文化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一时期的龙文化主要表现为对龙的神秘化和神圣化的追求,以及对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龙文化还与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龙文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现象,其起源和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从远古时期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到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龙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A. 龙的起源和传说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其起源和传说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龙最早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人们将龙视为一种神秘的生物,认为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掌管风雨雷电,驱邪避恶。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形象逐渐丰富多样,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兽之一。
中国传统龙文化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长16.8厘米,宽11.5厘米, 厚2.8厘米,1974年在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村征集,采用墨绿色 玉琢磨而成。整体呈卷曲状,首位相接。猪首,额头隆起,两个圆弧形 耳直竖,耳下雕出圆眼,下颌部前伸,磨刻阴线勾出双唇、鼻子。颈部 有一穿孔。
红山玉龙
红山玉龙 名 称: 红山文化玉龙 制造年代: 新石器时代 材 料: 玉 国家一级文物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龙造型完美、工艺精湛、古朴自然、遒劲有力、俊逸 神奇、神采飘扬,给人以一种昂扬向上腾飞之美感,达到了 超凡脱俗、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不 亏中国国宝“中华第一玉龙”的雅称。
国家一级文物“铜座龙”
铜座龙集四种动物特征于一身:龙 头、麒麟背、犬身、狮尾,其造型区别 于传统的四大龙型,为犬坐式,以三角 形的构图弓身踞坐,尾部上翘,与云纹 卷成旋状。右爪着地,左爪抬起放在一 块祥云上边,并与后爪相连。龙身整体 造型流畅,做工精美考究。专家根据 《金史》卷43《舆服志》的记载确认, 该铜座龙为金熙宗至金世宗时期皇帝辇 辂上的饰物,是金源文化的代表之一。 是金源文化的代表,国家级文物精品。 原物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物专家学者鉴定为中华第一坐龙。
九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 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 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 五”。帝王称“九五之尊’”。 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 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 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间半。 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 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 门钉纵横各九个,共81个钉。
解读中华龙文化的演化内涵和意义

解读中华龙文化的演化内涵和意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
发生于六千年前的中华龙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生殖崇拜的历史,中华民族对初生生命的崇拜,中华民族对生命创造力的崇拜。
从“生龙”和“卫龙”到“神龙”的演化历史表明,有着六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成为横亘世界人类历史而没有中断的唯一伟大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龙文化的高贵气质。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中国的龙文化在中国古代,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座椅称为“龙椅”,在皇宫各处都装饰着龙的形象。
用“龙”字做姓名也很常见,如《三国演义》中的武将赵云,字子龙,称“常山赵子龙”。
更有地名:龙口、龙山、龙岗,还有龙首山、龙首关、龙门山等等。
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的东起山海关渤海边的“老龙头”。
在民间人们也喜欢在家里装饰龙。
有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家中到处都装饰着龙,乃至于真龙听说后,特去拜访叶公,而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落荒而逃。
原来叶公好龙是假的(他只是喜欢假龙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每家每户每天都必须使用的“(水)龙头”。
在遍布中国各地的寺庙中,龙的形象总是必不可少的。
“龙凤呈祥”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辞。
“龙飞凤舞”则是赞誉中华文化之瑰宝——书法中狂草的艺术之美。
“龙腾虎跃”是表示朝气蓬勃的景象。
“车水马龙”则是表示市场繁荣的景象。
而在《易经》的不同卦象中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则是讲自然和社会事物的演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这里龙是一切自然和社会事物演化运动过程的代名词。
而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则命名为“雪龙”号;中国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芯片命名为“龙芯”。
中华龙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凡是世界上华人聚集的地方,总能看到龙的身影。
特别是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庆祝节目。
关于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和重要使命

关于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和重要使命即使在阶级社会龙在象征专制皇权的同,也没有和劳动人民断绝关系。
实是宫廷有宫廷的龙,民间有民的龙;帝王贵胄戴龙冠,穿龙,坐龙椅,乘龙辇,平民百姓属龙,喝龙茶,玩龙灯,划龙船两种龙同时并行了数千年四,皇权对龙的垄断,限于元、明、清三朝,之前的岁月,帝王可以称龙、用龙,有能的人,甚至一般老百姓也可以称龙、用龙,如三国时的诸亮、魏晋时的嵇康比“卧龙”,宋时的李公麟别号“眠居士”,江南胡某将自己的儿子次取名为“元龙”、“龙”、“虬龙”、“见龙”。
所以,将龙说成是皇家专有是符合事实的。
第五,元、明、清朝对龙纹做了垄断,但这的垄断:1、只垄断了五爪纹,其他四爪、三爪龙则没有垄断;2、即就是对五龙纹的垄断,执行得也不严格,民间照样有五爪龙流;3、真正因龙纹而冒犯帝王,而被杀头者只是个别现象,并普遍。
第六,龙作为王皇权的象征,对龙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大、世界各国对龙的了和认识有正面作用,并非一无是处一些帝王做了许多进民族融合、维护国统一、推动社会进的大事好事,不能概否定。
如有“祖龙”之称的秦始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应“赤龙之兆的汉武帝的开通丝绸之路有“龙风之姿”的唐太宗的和蕃举,对龙文化情有独钟康熙皇帝奠定了广阔的中版图,等等。
总之,在个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历史客观地具体地分析,有扬有,既不能简单、粗率偏激地揪住已经认识清楚的负的内容不放,也不能将与皇权沾的事物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抛弃由于曾经征皇权,龙便有了象征权威、尊贵富足等衍生义。
(五)吉祥瑞符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一,是相信神能给自己来好处。
龙是古人容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从而造出来的神物,如果个神物不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古人就不会创造它。
所,龙的另一个重要职能,便‘‘征瑞”,即以祥瑞符的身份出现。
《史·封禅书》上载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
夏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茂……昔秦文公出猎,获黑,此其水德之瑞”,等等以至于今天在建筑装饰、工艺美品上看到的龙,也多是撷取和出了龙的这种职能龙能成为吉祥瑞符,与人们的求吉理有关。
龙文化的内涵精神包括哪些方面

龙文化的内涵精神包括哪些方面龙文化在中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延伸,即便的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龙文化从未消失。
那么关于龙文化的内涵精神是什么,龙文化具体包括了哪些的方面,对于这些,你是否都清楚呢?一起来往下看看吧!创新精神。
龙文化历久不衰,与古代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分不开。
龙文化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内部创新完成的。
观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艺术形态,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从无足到有足,可看出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
综合精神。
龙的形象是古代中国人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
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其形象更为完美。
比如,唐宋时期龙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增加了龙的权威感。
包容精神。
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与古代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分不开。
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人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包容与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龙王,丰富了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进取精神。
从古代中国人描述的龙形象来看,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
各种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
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
这些都是古代龙开拓进取精神的表现。
独立精神。
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虽与儒教、道教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不附属于任何一种宗教。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其中确实既有糟粕,也有精华。
历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龙崇拜,如祭龙求雨、祭龙求子、祭龙求平安和“真龙天子”等观念,应予以抛弃。
但艺术性和民间性的龙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舞龙灯、赛龙舟等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中国龙文化的发展演变与实质内涵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106文化智库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同时,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维系民族团结,激发奋斗精神,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
作为龙的传人,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本文综合有关资料,对龙的起源、龙的形象演化与龙文化的实质内涵进行探究、综合,以期对龙文化的发展、传播有所贡献。
中国龙文化的发展演变与实质内涵◎金志利龙文化是中国文化当中一个最普遍、延续性最强的文化现象,从几千年前的先民们的图腾崇拜,一直到现如今人们仍然大量使用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各种美好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块基石,或者说是贯穿中华文化的血脉。
龙文化到底是如何诞生或者演化的呢,它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龙的起源龙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但是,大多数都认可的是图腾崇拜合并说。
相传,轩辕黄帝统一了各个部落后,为维系团结,就抽取各个小部落原有图腾的特点,综合成了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有蛇身、鱼鳞、马头、狮鼻、虎眼、牛舌、鹿角、象牙、羊须、鹰爪、狗尾。
仓颉看到后,就向黄帝建议叫做“龙”,于是,这个象征着团结、威力无比的,各个部落都认可的新的图腾——龙诞生了。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但是,这说明龙是是中华民族相互融合、团结合力的产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充分象征和真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
龙文化的形成龙究竟到底起源于何时,至今似乎无人敢下断言。
但是,从文字资料看,先秦文学诸如《诗经》、《楚辞》、《山海经》当中都有关于龙的描写,最早的字典《说文》已收入“龙”字并做了解释。
“龍,鱗蟲之長。
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
”可见,龙的观念和形象当出现在这些资料产生之前。
可以确认的是,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有“龙”这个字形。
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国君的墓的一把铜壶,壶两侧有形象生动的两条龙,头向上,爬在壶壁。
“龙文化”的意义:包容是中华民族认同的主流

在民众的心目中,龙的显贵首先是因为它是威权显的帝王象征。秦始皇自称祖龙,汉高祖自认是其母与龙交合而生,唐太宗自诩真龙天子,什么“龙颜”、“龙体”、“龙种”、“龙子龙孙”、“龙袍”、“龙座”、“龙床”等等,几乎成为皇帝体貌和生活用品的专用名称。龙,自秦汉以后就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皇帝和皇权的符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这新型的伦理观念,旨在认识人类命运的一体性,日本古代诗人长屋说得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人类的共同利益,使我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推广现代生态意识,调节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东方文化中重视社会伦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提供了协调人际关系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丰富资源,东方文明将以西方文明不能代替的魅力,在新世纪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在传说中的龙崇拜比这更遥远,每个古老民族都有关于万物创生的神话,在中国开天辟地的是盘古氏,《太平御览》记载这一神话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绎史》中记述盘古死后化生万物:“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络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随为珠玉,汗流为雨泽。”按这种说法,宇宙本是混沌一片,从有盘古氏后才开出天地万物。“盘古何神兮立天地?巨灵何圣兮造山川?”唐诗中就有这样的诘问。为什么盘古有那样大的神力?因为他超越常人,是一条龙。人们把这样开天辟地的伟大形象赋予了龙,是对龙推崇至极的表现。
中国龙的图像研究

中国龙的图像研究中国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围绕中国龙的图像展开,探讨其形象特征、演变过程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龙的形象中国龙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一种有着巨大躯体、鳞片状皮肤、鹿角、鹰爪、蛇身体的神秘生物。
头部特征十分突出,通常长着角和须髯,眼睛犹如灯泡般发光。
身体修长且有力,覆盖着大片的鳞片,通常呈现出深色调,如黑色或深绿色。
尾部细长且有力,犹如一条长鞭。
中国龙的行为习惯中国龙通常被赋予威严、神秘、优美的特质。
在传统故事中,龙往往代表着权威和力量,能够掌控天气、雨水和洪水等自然现象。
同时,龙也常常与神仙、王者等形象在一起,成为一种象征着荣耀和权威的符号。
中国龙的演变中国龙的形象和文化内涵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龙形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形象不断变化和发展。
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宋,龙的形象逐渐被完善和定型,并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宗教领域,龙成为道教和佛教中的神圣生物,如道教的四神兽之一青龙、佛教的八部众之一龙王等。
在文学领域,龙成为诗词歌赋中的常见题材,如古代的龙王传说、当代的《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对龙的描写。
在艺术领域,龙成为绘画、雕塑、剪纸等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如龙门石窟的龙雕塑、民间剪纸中的龙凤呈祥等。
中国龙的图像分析中国龙的图像特征十分鲜明,绘制方法通常采用曲线和弧线,以表现龙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色彩运用上,常采用强烈的对比色,如红与黑、黄与蓝等,以营造出鲜明的视觉效果。
形象传达上,中国龙通过形态、动作、神态等细节表现其威严、神秘、优美的特质。
中国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中国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中国龙的形象和内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
其次,中国龙的形象和内涵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如广告、包装、服装等产业,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和国际认知度的视觉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庞进媒体近日报道,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发布了一项在海内外开展的“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大型调研工作”,结果显示:87.7%的认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认同“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的称谓,但多达72.1%的人不知道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反映出参与本次调研的人群对中华龙的认同度达到了较高程度,但对中华龙的精神象征、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却知之有限,并迫切表达出系统了解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愿望。
(人民网文化频道,2007年09月18日)那么,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解释是“团结合力”,理由有二:一是因为龙的形象是诸种动物形象的合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二是因为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民俗,如舞龙、赛龙舟等,都是一种集体合力项目,个人在比赛中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将个人力量完全有机融入集体力量中,在集体价值中升华个人价值,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这样的阐释当然是对的,也是精辟的,但不够全面。
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除“团结合力”外,还有“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和“开拓奋进”。
所以,我对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概括是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
先看容合。
容合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与“融合”有区别,突出了“容”字。
在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容合排在首位。
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
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
其实,龙的容合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容合。
中华民族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在于其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相一致,是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着。
新石器时代及随后的青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
考古学界以考古实证为据,将这两个时代划分为若干个区系和多种类型文化,而我们在各个区系、众多类型文化中几乎都有“原龙”问世——如东北区系的查海文化石块堆塑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蚌塑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牙雕龙,良渚文化玉雕龙;西南区系大溪文化河石摆塑龙;等等。
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就在于龙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
比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群龙、交龙,就反映了其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龙出现于佛教经典、亮相于佛庙殿堂,则是东汉以降,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容合的反映。
不仅如此,龙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比如儒家讲的“仁”,就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近仁”等多种阐释,显然是一个容合性概念。
而道家讲的“道”,也有宇宙的本原、本体,万事万物的规律,自然变化的过程等多种解释,显然也是一个容合性概念。
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
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都是文化上的大容合时期。
汉文化是对秦文化、楚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域各国文化的容合;唐文化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和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容合。
盛唐时的长安,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容合的大熔炉。
所谓恢宏开放,所谓博雅大气,无不以容合为基础、为内容。
容合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不讲兼容、包容,就不会有综合、化合,也就谈不上合力、合作,以至于和谐。
大凡成功的事业,都是容合的事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善于容合的人士,所谓“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形成,容合是最核心的要素。
再看福生。
福生是造福众生的简称。
龙本来就是中国人为福生而创造的。
也就是说,中国人创造龙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有福于自己,而不是为了有害于、有祸于自己。
事实上,古往今来,龙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福生的精神。
作为水利神、农业神,龙是造福众生的;作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龙更是造福众生的。
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远古帝王几乎都有龙之名、龙之誉。
为什么人们要将他们称龙、比龙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文先祖秉赋着、体现着龙的“福生”的精神,干出了一番番兴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
伏羲画八卦、结网罟、造甲历;女娲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炎帝肇始农业、发明医药;黄帝的制陶造车、分土建国;大禹为了根治泛滥天下的洪水,“尽力沟洫,导川夷岳”,三过家门而不入,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典范。
在龙文化中,有许多造福众生的善龙祥龙,也有一些祸害人间的恶龙孽龙。
善龙祥龙是人们褒赞颂扬的对象,是龙族中正面的、居主导地位的力量。
恶龙孽龙一般都会受到善龙祥龙的惩处,其祸害人间的行径,反衬出了善龙祥龙造福众生的可贵。
福生也为容合提供了目的和规定。
也就是说,容合是以福生为目的的,也是有原则和限定的,这个原则和限定的根本点,便是看这个对象是否符合福生的精神。
如果这个对象的所言所行不是福生,而是祸生的,那么在容合之前、之时,就要做教育、规劝、等待、惩处等工作,总之要使其改邪归正,弃祸生为福生,然后容而合之。
再看谐天。
谐天就是与天和谐。
龙是多元容合的神物。
龙的取材对象,几乎将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一网打尽。
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
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是天给人的生动直观、意味深长的符号。
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使龙成为通天神兽;它体现着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
在国人心目中,山有山龙王,海有海龙王,江河湖泊、潭渊溪涧、泓池井泉,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龙神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
而且,每遇久旱不雨的年月,老百姓都要到有水地方,举行隆重的祈祷龙神的活动。
为了救命的雨水,虔诚的农民兄弟们就是把头磕破,把嗓子喊哑,把腿跑肿,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通过这种祖先发明的,一辈一辈传下来,且不断地有所发展的形式,人们在和“龙”沟通,在和“天”对话,在表示自己对神秘莫测的、难以抗衡的自然力、自然界的理解、畏惧、诚敬和企盼。
于是,谐天便成为龙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力倡扬生态文明的当今,强调龙的谐天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看奋进。
奋进就是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在龙的诸多民俗活动中,龙舟竞渡最普及也最引人注目。
但见彩旗如云,鼓呼雷动,人人奋力,龙龙争先,如弹出膛,如箭离弦,桨影纷然,浪花激溅,那热闹的景象,那宏大的场面,那激昂的情绪,那蓬勃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今人振奋!龙舟竞渡典型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的精神。
排在中国六经之首的《易经》,其第一卦《乾卦》就是一个以龙为题材的,意义特别、影响深远的“龙卦”。
其卦以龙的发展变化——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跃龙在渊”,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为喻,既形象又抽象地阐发了一种道理。
什么道理呢?《易大传·象传》将其解释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说,自然界行的是一种健康的大道,而人呢,应该像可以在水中游,也可以在地上行,但终要腾飞于云天的神龙那样,努力上进,毫不懈怠。
从姿态上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我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
自古以来,龙都多被用来象征、比称人间的杰出人物。
人们之所以将人杰俊才比龙称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身上具备着奋发进取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
炎帝神农氏是崇龙族团的领袖,被誉为“龙子”或龙的化身。
炎帝的身上,就充盈和洋溢着奋进的精神。
他带领部族,多次、多处迁徙,翻山越岭,穿林涉水,开辟新的生活基地,拓展新的生命空间。
他“作树五谷”,是农业的发明者;他“尝味草木”,是医药业的发明者;他“耕而作陶”,“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是工具制造业的推进者或发明者。
他还是畜牧业、纺织业、原始贸易、原始音乐和劳动分工制度的创立者。
为了开拓和创造,炎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鞠躬尽瘁,无私无畏。
作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轩辕氏有“龙祖”之称。
黄帝的事业,是开拓创造、奋发进取的事业。
黄帝的奋进,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提供的证据,黄帝族的发祥地在西北黄土高原,即黄河流域的上、中游,之后,沿着黄河流域,甚至越过黄河流域多处迁徙,“抚万民,度四方”。
——迁徙就是开拓,就是进取。
而归于黄帝名下的发明创造,也有许多项,如文字、算数、律历、音乐、阵法、货币、养蚕、衣裳、舟车、宫室、典章制度,等等。
龙的奋进的精神反映在了龙的形象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龙的形象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
新石器时代有早期的简单质朴的“原龙”,夏商周时期有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有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有刚柔并存的“行龙”,元明清三代有复杂华丽的“黄龙”。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吉庆嘉瑞的“祥龙”,如穿福字褂、钱字衫、骑摩托、打手机、用E卡的“时尚龙”,以绿叶为发、为眉的“生态龙”,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卡通龙”等。
从龙形象的演变,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
当然,我们所崇尚的奋进,是以容合为手段,以谐天为条件,以福生为目的的奋进,悖离这些要求,任何奋进产生的都是负价值,都要受到正义力量的谴责和制裁。
(本文发表于2007年10月22日西安晚报)相关链接——庞进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
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
1988年起从事龙凤文化研究,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有专著《龙的习俗》(大陆版、台湾版)《创造论》《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龙起东方——庞进世纪龙文新作》《博大精新龙文化——以浙江龙游为例》《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及散文随笔集《兵马俑狂想》《慧雨潇然》《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大悟骊山》《卓立苍茫》等2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