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画特点及解析
关于写意花鸟画的特点

写意花鸟画造型及构图的艺术,就是画面气氛的渲染或画面氛围的营造。
写意花鸟画的特点有哪些?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写意花鸟画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写意花鸟画的特点 写意花鸟画是相对工笔花鸟画而言的一种画派。
在我国传统绘画的长廊中,以其墨彩神韵之独特而熠熠生辉。
写意花鸟画能成其为大画派,自有它生发演变的历史。
当然不是一代人或某一个人的特殊天赋所能完成的,它独特表现技法的形成,离不开各时代杰出画家的继承和发展。
人复一人。
代复一代,再继承,再创造,如此循环向前,不断积累,方得逐步完善。
写意花鸟画是相对工笔花鸟画而言的一种画派。
在我国传统绘画的长廊中,以其墨彩神韵之独特而熠熠生辉。
写意花鸟画能成其为大画派,自有它生发演变的历史。
当然不是一代人或某一个人的特殊天赋所能完成的,它独特表现技法的形成,离不开各时代杰出画家的继承和发展。
人复一人。
代复一代,再继承,再创造,如此循环向前,不断积累,方得逐步完善。
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南移,使花鸟画的发展得以长驱直进。
五代两宋时期更是花鸟画发展的灿烂时代,其画家众多、创作繁荣。
成熟于西蜀的黄荃、发扬光大于宋初的黄居窠等,他们是在晚唐边鸾、刁光胤、滕昌佑等人的基础上发展了勾勒彩晕的画法,笔致工整细腻、浓丽堂皇,成为工笔花鸟画的先驱。
而南唐的徐熙则在工笔花鸟画的基础上发展了水墨晕染的画法,以墨为主、轻色淡彩。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所记:“徐熙以墨为主、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
”其画生意盎然而不雕琢,以其自然与野逸。
这种着重笔墨的画法,对后世影响甚大。
特别是到了明代,在继承发展了水墨画的同时,形成了写意花鸟画派。
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在世界艺术动荡变革的大氛围中,吴昌硕独领时代思潮之风骚,以画坛主将的气概,终于完成雄健烂漫、气夺天池的“吴派”大写意花鸟画派,融诗、书、画、印“四色”为一体的画面构成,艺兼众美,流风余韵。
广衍中外,冠绝当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近百年来的画坛。
写意国画课件ppt

写意国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作为装 饰品装点家居,提升室内环境的文化氛围。
鉴赏与收藏的方法与技巧
了解画家背景
鉴赏和收藏写意国画前,应了解画家的生平、风格、创作背景等信息 ,有助于理解作品内涵。
辨识真伪
市场上存在大量仿制品,收藏时应注意辨识真伪。通过比对作品风格 、落款、印章等细节,以及查阅专业鉴定资料,提高辨识能力。
写意国画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写意国画概述 • 写意国画的技法与技巧 • 写意国画的题材与表现 • 写意国画的创作过程 • 写意国画的鉴赏与收藏
01
写意国画概述
写意国画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写意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强调表现画家的主 观情感和意趣,通过简练的笔墨表现自然和人生。
写意国画的艺术价值
总结词
写意国画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思想,以及其 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详细描述
写意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它所表现出的自然观、 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深深地烙印着中国文化的印记。同时,写意国画的构图、笔 墨运用和意境营造等表现手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注作品完整性
收藏时应注意作品是否完整,包括画作本身、画框、题跋等方面。完 整性高的作品更具收藏价值。
合理估价与投资
写意国画作品的价值因画家知名度、作品质量、历史背景等因素而异 。收藏时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市场行情合理估价与投资。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代表画家
顾恺之、阎立本、唐寅等。
风景画
01
总结词
以自然风景为题材,展现自然之美。
02
详细描述
中国写意画简介1

• 三、写意画的分类 小写意:用笔用墨上比工笔画概括简练,不拘谨也不狂放, 介于大写意与工笔画之间,又称“兼工带写”。
大写意:也称“泼墨写意”。笔势豪放,用墨如泼,造型 夸张。重在概括对象的特征和神情,比小写意更加注重神 韵气度和意境美。 四、写意花鸟的发展概况 写意花鸟是我国的传统画种。在五代南唐时已有萌芽。 宋代 文同、赵孟坚为突出代表; 元代 以赵孟頫、倪赞、吴镇为杰出代表; 明代 徐文长、唐伯虎为突出代表; 清代 朱耷(八大山人) 郑板桥 吴昌硕为突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 齐白石 潘天寿 徐悲鸿等亦独成高峰;
中国山水写意画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写意山水画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 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 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 相传唐代王维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称他的画为“画中 有诗,诗中有画”,他“一变勾斫之法”,创造了“水墨 淡,笔意清润”的破墨山水。 • 写意画主张神似。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 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 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 裁。”
• 一、写意的概念 是一种较粗放的画法。“写”和“意”是写意花鸟画中两个基 本范畴,“写”是以书法用笔,“意”是以意造型。与工笔形成鲜明 对比。 • 二、写意画的特点:用笔简练,用墨豪放,以意造型,画时一气呵成, 与工笔画形成鲜明对比。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 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 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 •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 “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 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 • 3、追求意境、缘物寄情。 中国的写意画,自元代尚意以来,由于文 人的介入,一直把追求意境美放在首位,画家的文学修养直接反映到 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成为中国写意画雅俗,优劣和 文野之分,而且成为衡量画家艺术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创造力去表达画面中所描绘的对象。
与之相对的是工笔画,工笔画要求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准确的色彩运用,而写意画则更强调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和积极的表达。
写意性在中国画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画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写意性质的作品。
例如《老耕夫图》就以几笔勾勒出一个老农忙碌的身影,描摹了农民生活的辛勤和朴素。
这种轻旷而不拘于形式的表现手法逐渐被艺术家们所接受,并成为中国画的特色之一。
中国画的写意性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山水画中。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山川河流为主题,通过抒发真挚的情感和个人的艺术追求来描绘大自然的壮美和宁静。
在写意山水画中,画家常常运用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勾勒山水的形状和轮廓,通过变幻的色彩和层次来表现山水的深远和壮美。
这种写意性的表达方式不仅突破了实物的形象限制,还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加广阔的想象力,在画面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平和与宁静。
除了山水画,花鸟画也是中国画中具有写意性质的一种绘画形式。
花鸟画通过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去描绘花卉和鸟类的形态特征,并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现花鸟的活灵和神态。
在花鸟画中,艺术家经常运用大胆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使画面充满活力和生气。
与工笔画不同,花鸟画更注重于对花鸟形态的感悟和把握,而不是一味追求细致的描绘和准确的色彩运用。
这种写意性质的表达方式的优点是能够更好地表现花鸟的灵动和活泼,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写意性的具体表现手法还包括了一些特定的技法和形式。
墨色渲染是中国画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艺术家运用笔墨的深浅和温暖的技法来表现物体的光影和质感。
这种表现手法在写意画中特别常见,因为它能够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变幻的色彩来描绘出丰富的图像和情感。
艺术家还经常通过留白的手法来表达画面中的主题和氛围。
通过使用浓墨和留白的对比,艺术家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丰满,给观众一种抽象而富有想象力的感受。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之一,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中国画的写意性进行浅谈。
中国画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岩画和铜器上的图案。
在秦汉时期,中国画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写意性为主要特点。
写意性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创造力,反对墨守成规和繁文缛节。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画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成为中国画的写意性的基础。
中国画的写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画鼓励艺术家通过简洁和精确的线条和墨迹来表达形式和意象,而不是追求精确的细节。
中国画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艺术家的个人感受,追求以少量的笔墨勾勒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这种简洁和凝练的表现形式使得观者在观赏中国画时可以参与联想和想象。
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画注重表现意境和表达感情,而不是事物的外貌。
中国画通过创造性的构图、富有变化的笔法和独特的墨色来表达情感和意象。
艺术家可以通过墨迹的浓淡、笔触的粗细和布置的紧张程度等技巧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心境。
在中国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抓住事物的灵魂和内在状态,来传达他们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在表现风格上,中国画强调个性和自由。
中国画不追求准确的逼真度和精确的细节,而是鼓励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审美观点来创作。
中国画注重艺术家个人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方式。
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地表现和创造。
这种个性化和自由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画充满了艺术家的情感和创造力。
中国画的写意性不仅在理论上有高度的探讨,也得到了实践的广泛应用。
中国画的写意性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如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
中国画家可以通过富有变化的线条和墨迹、凝练的笔法和独特的构图,来表达不同题材的意境和情感。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徐渭(1786-1846),字子树,号八斋,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他是江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大写意花鸟画而著称。
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下面将对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进行深入浅析。
一、笔墨运用灵动自如,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以笔墨运用灵动自如而著称,他善于利用淡墨、拖笔、点染等技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以简洁而不失生动的笔墨表现出花鸟的形态,注重用墨的浓淡变化和笔法的灵动性,通过简练而精湛的画面,表现出画家对花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鸟禽的活泼形态和花草的自然姿态,非常具有生动感和表现力。
二、以意传情,以情显意,寓意深远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在表现形态的更注重作品背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他善于以意传情,以情显意,通过作品中的花鸟形象和寄寓其中的情感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花鸟的形态刻画,更是对心灵境界的表达。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画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寓意深远,情感真挚。
三、突破传统,注重表现个性化的艺术追求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他不拘一格,注重表现个性化的艺术追求。
在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的他还融入了自己对形式美和意境美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画中常常用寥寥几笔就能够表现出花鸟的形态和生动性,让人感受到画家的艺术功底和个性魅力。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展现出他在艺术上对于自由、个性化的追求。
四、影响深远,为后世大写意花鸟画家树立了典范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在当时就已经颇受青睐,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他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后世大写意花鸟画家树立了典范,开阔了画家们的艺术视野,也促进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画家受到启发,纷纷效仿他的笔法和风格,使得大写意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徐渭被誉为大写意花鸟画的“宗师”。
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

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
中国画可以根据不同的绘画技法、表现寓意和主题等因素进行分类。
具体分类如下:
一、工笔画:工笔画是用细密的线条和均匀的色彩来描绘具体形象和表现细节的一种绘画形式。
它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具体的景物、人物或花鸟等,形象逼真,具有精细、细致、严谨的特点。
二、写意画:写意画是以意境为主,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个性,通过抒发画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感受来表现形象的绘画形式。
它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山水、花鸟或人物等,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表现出画家的个性和思想。
三、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综合画:综合画是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绘画形式。
它既注重形象的细腻和准确,又强调意境和气韵的表现,综合了工笔与写意两种画法的优点。
特点:中国画具有以下特点:
一、笔墨意蕴:中国画注重笔墨,笔墨意蕴是画家的思想、情感、审美和艺术境界的综合反映。
墨色深浅、笔画轻重、变化繁复等,都能表现出画家的意境和风格。
二、意境表现:中国画讲究意境,注重画家的思想、情感和气韵的表现。
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创造力,表达出独具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韵味。
三、提炼形象:中国画以简洁、凝练的笔墨表现形象,尽可能地提炼出物象的本质特征,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四、注重空间:中国画注重表现画面的空间感,通过墨色的深浅和笔墨的运用,创造出逼真的空间感。
以上就是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画写意画的特点

中国画写意画的特点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因为造型水平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能够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持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升,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理解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点.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因为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因为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点,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但因为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所以中国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侧重.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兼写即属此类.小写意画家则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大写意画家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泻,自然物象中的形仅仅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能够不完全依附于客观物象的独立美感.在画家笔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细节能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意象造性,以神写意的表现力达到了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实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点叫做“意象造型”.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度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所以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相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写意画的特点及解析
中国的写意画,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色的形成,是集中国的哲学观念、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之大成。
纵观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史,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较晚,但由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快被人们接受并发扬光大。
在写意花鸟画领域,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占据着中国画坛的主导地位,在绘画技法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今天在研究借鉴传统绘画的精髓时,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精华,弃糟粕,有选择地去撷取,去接受。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中国传统的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做全面深入的了解。
中国写意画是一个综合艺术的产物,千余年的积累、沉淀、变更与发展,使其不仅具有中国画的共性,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
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
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
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
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
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
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
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
但由于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因此中国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侧重。
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兼写即属此类。
小写意画家则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
大写意画家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泻,自然物象中的形只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可以不完全依附于客观物象的独立美感。
在画家笔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细节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意象造性,以神写意的表现力达到了最高境界。
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
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
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
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
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
“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
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
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
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
”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
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
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
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
关,不可强求一律。
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总之,中国写意画的用笔贵在力的表现,所谓“力透纸背”、“力能扛鼎”之说,而绝不能是蛮力。
试向齐白石先生九十多岁了,手已无缚鸡之力,但作画仍能力贯毫端。
这是因为老人凭多年的功力,即使用很小的力气,用到笔尖上已绰绰有余。
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力气再大也是徒劳的。
中国写意画的用笔来源于书法,在唐代就形成了书画同源的观点。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元代以后,中国的文人画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国写意画家更注重以书入画。
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书法根基作为画法用笔的基础,中国写意画就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清赵之谦以魏碑笔法入画,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入画,这是画坛上尽人皆知的典型范例。
中国写意画以书入画,不仅对于作品本身笔精墨妙的形式具有关键作用,而且可使笔法作为独立于物象之外的因素更增加其审美价值。
以书入画,画家在运笔过程中的下意识表现,可直接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宽了表现的领域,提升了画面基础元素的质量,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3、追求意境、缘物寄情。
中国的写意画,自元代尚意以来,由于文人的介入,一直把追求意境美放在首位,画家的文学修养直接反映到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成为中国写意画雅俗,优劣和文野之分,而且成为衡量画家艺术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意境的创作,不但有赖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深入研究,而且有赖于画家主体情思的积极活动。
这与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致的。
触景生情须外师造化,在画家审美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发挥“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
作为内因的学识修养,首先在人品,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画的传统,所谓“人品不高,落笔无法”,“人品即画品”,画家的人格修养、情操品位是内因的主导,意境的创作实际上是作品人品高低的真实写照。
王冕画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借梅之高洁标谤自身之品格修养。
郑板桥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没有画青蛙,
只画了几只蝌蚪,但十里蛙声如在耳边响起。
这些作品如果舍弃了诗化的意境,格调的高雅便不复存在了。
历代优秀的中国写意画家,尽管风格面貌各不相同,成就的取得无不立足于作品格调的高雅,而作品格调的追求,又是以意境为第一要素的。
八大山人创造的寂寞荒寒的空间意境和孤独冷僻的艺术造型,与他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语言。
徐渭笔墨姿肆的大写意,是他怀才不遇、英雄无路心境的宣泻。
在这些画家笔下,物象、笔墨都成为表达情感的借助物,“缘物寄情”、“托物言志”,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中国写意画追求画外的意境创造,以诗入画的特色,正是其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取得了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效果,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经久不衰的精神之所在,也正是写意画最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偏重表现的特点。
因此,中国写意画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了熠熠生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