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故居讲解词

合集下载

陈嘉庚纪念馆.doc

陈嘉庚纪念馆.doc

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

他的一生,是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一生。

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生涯中,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富强做出卓越贡献,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陈嘉庚纪念馆的详细介绍。

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属社会历史类名人纪念馆,将成为陈嘉庚文物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终身教育课堂和文化休闲设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推进厦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有两个:第一至第三展厅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第四展厅为《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诚毅同行》。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以350多帧图片、310多件文物、实物为基础,力求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现陈嘉庚伟大光辉的一生。

该陈列包括陈嘉庚生平大事记、南洋巨商矢志报国;倾资兴学情系乡国纾难救国民族之光和尾声五个部分。

鳌园导游词

鳌园导游词

政法学院学生义务导游团导游词【嘉庚公园(含鳌园)】Chapter1:序言嘉庚公园位于集美鳌园北侧,与鳌园相连,是后人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教育、培育人才、造福社会而兴建的。

按照传统园林布局,把纪念性、文化性和游乐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陈嘉庚先生的晚年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集美家乡的建设中了,但他不幸于1961年病逝,有许多计划中的事情还没来得及做。

他曾说过鳌园完工后,前面的海边空地要建一个公园。

夙愿未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为完成陈嘉庚先生遗愿,将鳌园的北侧开辟为公园,该园于1992年动工,1994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500平方米。

进入园中,满眼是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是中西合璧风格的体现。

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鳌亭”和“命世亭”,均于五、六十年代与鳌园同时建成,是鳌园建筑景观的延伸。

命世亭内原先树立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的雕像,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雕像在1971年9月间被悄然移走,成为一件憾事。

园中树立的大型石雕《桃李芳菲》和《尊师重教荣誉碑》,均从不同视角高度赞颂了“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永恒主题。

《尊师重教荣誉碑》的主体建筑蜡烛石雕,其高9.9米,表达永久吉祥之意,又象征一把永远燃烧的火炬,是陈嘉庚先生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和点燃自己、燃烧别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缩影。

Chapter2:鳌园鳌园是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回国定居后为建设故乡集美完成的首项宏伟工程,至1961年完工,历时10年,占地近9000平方米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陵墓等组成。

园中公有666幅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青石雕,是闽南石文化的代表作。

而鳌园也被评为厦门二十名景之一,2000年时被政府正式确认。

命名原因:为什么取名鳌园呢?鳌泛指大龟、大鳖,在闽南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鳌园原为一座小半岛,三面临海,西接陆地,因形如大鳖,所以称之鳌园。

大门有幅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与世相忘”。

上下联首字结合正是“鳌园”。

福建集美学村讲解词

福建集美学村讲解词

福建集美学村讲解词各位团友,早上好。

今天我们去福建风景十佳之一的集美遨游,集美是爱国华侨首领陈嘉庚先生的故乡。

首先,让我向各位介绍集美区。

各位团友,如今我们来到鳌园参观。

鳌园是陈嘉庚先生年回乡定居后花10年时刻亲自督建而成的,耗资65万元,占地近9000平方米。

鳌园原为海边的一具小岛,形如蛰伏的大鳌,护卫着集美。

1951年,陈嘉庚别侵民田,辟置公园,于中立碑,纪念解放,名曰鳌园。

国中建造和雕刻均体现陈先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思想,包容中外古今、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等,无所别有,博大精深,是个博物大观。

也是新评的厦门二十名景之一,取名鳌园春晖。

鳌园分为三部分,即门廊、解放纪念碑、陵墓。

走进园门,算是50米的长廊,长廊两侧厢壁上镶嵌着58幅历史故事人物内容的青石镂雕,这是鳌园653幅石雕的精华部分。

左边要紧是24幅诸葛亮马前课,据陈嘉庚先生的解释,这是诸葛亮早就对清代政府、民国成立、抗日战争以及毛泽东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预卜,他相信这别是迷信而是先知,表达了他对共产党、毛泽东的信赖和热爱。

这些围墙上的浮雕共有291幅,初建时是用水泥塑制的,几十年风雨侵蚀,损坏严峻,1991年春,集美学校委员会筹款百余万元,以原水泥雕内容为参考,由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艺术系的教师绘图,惠安艺人精心雕琢,全部更换为青石雕,其中有浮雕229块、沉雕42块、影雕20块。

影雕是石雕艺术的新发明,使世界叹服。

法国等国家特意请惠安影雕师前去表演,倾倒了欧洲许多艺术家。

各位团友,集美解放纪念碑是鳌园的主体建造,是陈嘉庚先生亲自精心设计的。

纪念碑高28米,象征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取得胜利;正面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集美解放纪念碑,毛主席为一具镇题写解放纪念碑是仅有的一次;碑的背面是陈嘉庚先生撰写并手书的碑文。

纪念碑台基的底层为13级,象征陈嘉庚事业顺利进展的鼎盛年月;第二层为10级,寓他的事业遇到困难,企业收盘的年月;再上面是8级和3级,象征8年抗战、3年解放战争。

集美学村

集美学村

陈嘉庚纪念胜地(归来堂—归来园—道南楼—龙舟池—南熏楼—嘉庚公园—鳌园—纪念馆)各位团友,早上好,我是导游小米,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景点是陈嘉庚纪念胜地。

希望我的讲解能带给大家对于集美有个更深的了解。

陈嘉庚纪念胜地位于集美学村里面,我们等下的游览路线是先去归来堂、归来园、再去集美中学,最后游览鳌园,纪念馆,整个行程我们不走回头路,等下旅游车把我们送到归来堂门口后,会直接开到纪念馆出口等我们,请大家先记下我们的车牌号码——闽 D 8866和导游电话--12345678900,以防走散。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地方叫归来园,眼前这栋建筑叫做归来堂。

“归来堂”三字,是著名书法家罗丹的笔迹,已经被编入《中华名匾》。

位于归来堂正前方的这个公园叫做归来园,两者连成一体。

园中竖立的陈嘉庚先生铜像,高2.3米、重750公斤,由著名雕塑家潘鹤所创作。

在归来园右侧的是集美中学高大的教学楼“道南楼”。

它的墙体是白色花岗岩,屋顶则是绿色的琉璃瓦,这种融民族特色与西洋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里面都非常常见。

研究陈嘉庚先生的学者将这种建筑风格称为“身穿西装、头戴斗笠”,也有的直接称它为“嘉庚风格”。

出了归来园,我们看到前面有一片湖,它是陈嘉庚于1955年亲自设计和修建的龙舟池。

在池的四周环绕着七座造型各异的亭台水榭,龙脊凤檐,雕梁画栋,朱绕翠环,称为“七星坠地”。

池中还有两座亭子凌波展翼,名为“孤星伴月”。

每年端年节,龙舟池都会举办龙舟竞赛活动。

各位游客请随我继续前行,我们看到左手边也有一栋高楼。

在顶层还有三个大字“南熏楼”,这栋楼的主楼从第7层开始层层紧缩,最顶层上是一座方形亭阁;楼两侧各伸展5层,顶上各建一个八角亭,不管从正面看,还是从空中俯视,大楼的形状都像一架喷气式飞机,十分奇特。

南熏楼建于1956年,高15层,建成当时是集美最高的楼层。

之所以设计这么高,也是有原因的,集美以前为渔村,集美附近海域来来往往的渔船很多。

厦门集美学村导游词(精选6篇)

厦门集美学村导游词(精选6篇)

厦门集美学村导游词(精选6篇)厦门集美学村篇1集美镇位于厦门市北部,距市区约17公里,面积为2.83平方公里,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

集美镇有著名的集美学村、陈嘉庚故居、归来堂、鳌园及长达2212米的高集海堤。

是中外闻名的文化教百区和侨乡,也是风光绮丽的游览胜地。

市区与集美之间有公共汽车、出租车和火车通达。

出集美站,经过大桥,有廖承志手书“集美学村”的牌坊式大门耸峙镇口。

沿着花岗岩铺砌的斜坡大道向前,集美学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均顺着山坡筑于林荫之中。

陈嘉庚先生从1920xx年起,以个人的资财,创办集美学村,前后耗资1亿多元,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拥有师生1万余人。

由于集美学村的建筑集中西风格于一体,又濒临风景秀丽的海滨,鳞次栉比的楼房和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已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海滨游览区。

陈嘉庚故居位于集美镇后尾角,是一幢不高的两层浅灰色楼房,庭院里柏树翠绿,橘黄花红。

横匾“陈嘉庚先生故居”系在1980年故居翻修时请廖承志题写。

一楼现为集美学校校务委员会所在地,二楼陈列着陈嘉庚先生的遗物。

二楼西侧耳房是办公室,老式的写字台,一对不同式样的沙发椅。

卧室也极其简朴,旧式木床,就连两只旧皮箱,也是1950年归国时从新加坡带回来的。

与卫生室一板之隔的餐室,只放置一大圆木板桌,10 只小圆木凳。

就在这里招待过中央领导和社会名流以及华侨人士。

二楼正中是会议室,简单的长方形会议桌和10多个木靠背椅。

墙上挂着陈嘉庚先生的遗像。

故居西侧又建了一幢三层楼房,陈列着各种实物,照片和图表,生动地介绍了陈嘉庚先生爱国的一生。

归来堂坐落在故居前面,是一幢具有闽南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 平方米。

“归来”之意,是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象征,它将指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外赤子,为祖国的富强而归来。

步入大厅,入门处置招式屏风,刻着1961年8月15日首都各界公祭陈嘉庚先生的悼词。

大厅正中端坐陈嘉庚先生的青石雕像。

两侧方柱上,挂着郭沫若撰写的楹联:“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陈嘉庚故居:古朴庄严的岁月见证陈嘉庚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者,他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嘉庚故居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走进陈嘉庚故居,感受这座古朴庄严的建筑所见证的岁月变迁。

陈嘉庚故居坐落于美丽的瘦西湖畔,建筑风格兼具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现代元素。

进入故居的大门,一条石板小道蜿蜒而上,两侧是碧绿的花草,使人感到宁静与安详。

门前有一座巍峨的牌坊,上书“陈嘉庚故居”,庄重大气。

故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庭园式建筑,规模宏大而独特。

建筑群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进,整体布局严谨有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厅,大厅高耸入云,雕梁画栋,壮丽非凡。

墙壁上悬挂了许多陈嘉庚的画像和家族的文物,彰显出他丰富多彩的人生。

大厅旁边是一排座位整齐的书房,陈嘉庚曾经在这里埋头苦读,锲而不舍地汲取知识。

书房内摆放着陈嘉庚生前使用的书桌和书架,上面摆放着许多古籍和他收藏的珍贵文献。

这些书籍见证了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崇高理想。

穿过书房,进入后院,便是一片幽静的花园。

花园中错落有致地布置着各种花卉和青翠的树木,花香四溢,鸟语花香。

花园的中央是一座古井,井水清澈见底,给整个花园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

花园四周还有一些陈列着陈嘉庚生平事迹和故事的小亭子,供游客们休息观光。

故居内还有一座小型的展览馆,展示了陈嘉庚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教育理念。

展览馆内墙壁上挂满了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陈嘉庚先生一生奋斗的过程和他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些内容让人无比敬佩,并对陈嘉庚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陈嘉庚故居不仅是一座庄重的建筑,更是一座见证历史的文化遗产。

这里承载着陈嘉庚先生的梦想和奉献,也见证了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不懈追求。

故居的每一个角落都透露出陈嘉庚先生的智慧和品格,给人以深深的敬意和震撼。

在陈嘉庚故居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陈嘉庚先生的存在感,能够聆听到他关于教育的嘱托和呼唤。

归来堂导游讲解

归来堂导游讲解

陈嘉庚, 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教育家,被誉为橡胶大王。

嘉庚先生就诞生在集美这个小渔村里,在他少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从事菠萝种植、加工和橡胶制造等业而获得成功。

跟许多爱国华侨一样,嘉庚先生致富后不忘回报祖国,建设家乡。

最让我对嘉庚先生佩服不已的,就是他对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自己一生俭朴,克己奉公,倾力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

据有人估计,嘉庚先生用于创办教育的资金在1980年高达一亿美元,占嘉庚先生总资产的90%以上。

嘉庚先生还创立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去世后一分钱都没有给子女留下,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陈嘉庚先生生前有个遗愿:想在故居前面建一座“归来堂”,意在召唤海外亲人不忘故乡,热爱祖国,归来有个聚会的地方,建筑费用不超过三万元。

周总理在陈老先生逝世后,获悉这一情况,认为意义重大,指示要实现嘉庚先生意愿并扩大建造规模,以为永久纪念。

归来堂建于1962年正值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沿着归来堂前的小路向前走到尽头就是归来园了。

归来园最北端正中矗立着一尊嘉庚先生的铜像,只见他身穿西服,左手拿着礼帽,右手拄着拐杖,深邃而又睿智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仿佛盼望着海外亲人早日归来。

铜像背后是一道石屏,石屏上镶嵌着“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金灿灿的大字。

这是毛主席对陈嘉庚先生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陈嘉庚先生的子女较多,大都旅居海外,但他们每年都会到归来堂来拜祭父亲。

他们虽侨居海外,虽彼此相隔万里,但都心系祖国,共同秉持着嘉庚精神。

陈嘉庚的外孙李成义,一直以先生为榜样,致力于教育的发展;他的长孙陈立人深受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熏陶,表示作为他的后人,要继承嘉庚精神,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陈嘉庚后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在嘉庚精神的照耀下,书写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嘉庚精神不仅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更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嘉庚纪念馆建筑风貌介绍

嘉庚纪念馆建筑风貌介绍

嘉庚纪念馆建筑风貌介绍嘉庚纪念馆,那可是个不得不提的好地方!你要是走到那儿,首先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建筑。

它的外观挺有意思的,既现代又古朴,仿佛把时间拉得又长又远。

别看它外头是红色的瓦片,像极了老厦门的传统风格,但你往里一看,又能感觉到它与现代建筑的那种“亲密接触”。

怎么说呢,简直是古今融合的典范,不愧是为纪念一位这么伟大的建筑大师而建的。

首先得说说它的外观吧,真的特别吸引眼球。

你站在外面,看到那座建筑,就像是被一股历史的洪流给轻轻带到了过去,看到的每一砖每一瓦,似乎都在讲述着陈嘉庚的传奇一生。

别看它是传统的南方风格,可它的设计背后藏着很多智慧,尤其是在细节上,那些雕花和窗格,给人一种古典的美感,同时又不失现代建筑的通透感。

再看看它那雄伟的大门,挺有气势的,走进去就像踏进了一个历史的长廊。

站在门口的石阶上,仿佛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仿佛历史人物就在身边,等着你去倾听他们的故事。

里面也是非常特别的,展品一件件看过去,感觉每一件都在述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历史照片和文物,看到它们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哇,这些东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这些照片不是普通的照片,而是记录着陈嘉庚如何为福建、为中国做出了那么多贡献的生动证据。

你走在展馆的每个角落,仿佛都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那股力量来自于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坚韧与执着,是陈嘉庚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不过说实话,嘉庚纪念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它身上那种深沉的文化气息。

你站在馆内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那些透露着智慧和历史的细节,不是说有什么金碧辉煌的装饰,而是那些简单却极富内涵的设计,透过每一处小小的装饰、每一块砖石,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温暖。

走到这些地方,你会自然而然地慢下来,不知不觉地被那些文化底蕴吸引,仿佛自己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这个纪念馆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每一处设计都恰到好处,不紧不慢地把你引入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 ,我叫林静怡,来自文学院。

今天,在这样一幢朴素的二层小楼房,有我来跟大家分享关于陈嘉庚先生的故事。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他替父还债并创造商业佳话,他重视教育倾资办学,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

今天我们来聊聊故居和故居的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故居建于1918年。

大家看,“陈嘉庚先生故居”这7个大字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廖承志所提。

1928年,故居被日本人炸毁,1950年,人民政府要给先生修复,他坚决不同意,还说“校舍未复,若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

”直到1955年,校舍和被毁的200多处民舍修复后,才经先生同意,有了如今这栋楼,而后1957年至其临终那几年,他又居住在这。

可以说,故居承载了大分的嘉庚精神,是嘉庚精神的缩影。

故居一楼现为“集美学校校史展览馆”,从展馆的5个部分,我们就能看出其中的艰难曲折,以及陈嘉庚先生为之付出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多的是心血!
大家看,这是陈嘉庚先生当年的会客厅,后壁挂的是陈嘉庚先生遗像,左右两壁分别悬挂巨幅油画——集美学校全景和厦门大学全景。

我们知道,陈嘉庚先生被两校学子亲切
地称为“校主”。

今天,我想跟大家特别提的是遗物展览室。

大家看这把破布伞,据说这是先生从南洋带回来的,用了十几年。

家人看不下去,想帮他换一把,他却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

于是期间,一把伞破了就补,实在不行就换块新布。

看这拐杖,一共两根,很明显,一新一旧。

外出时用好的,在家就用旧的。

陈老先生晚年亲自主持集美和厦大校舍扩建工作,以七八十岁高龄,每日持杖步行数华里,巡视各地工场,严寒酷暑,劳瘁弗辞。

手杖,磨破了!而这些,辉耀着他的坚强毅力和爱国爱乡的深情。

还有这个,大家看得出来吗?烛台。

一个破了的,农村常见的破瓷碗,被先生改成了一件陪伴他度过无数断电夜晚的伙伴,甚至于后来昼夜供电但偶尔断电时,他用的还是这盏烛台。

正如他所说:“金钱如粪土,播撒才有用;应该用的钱千万千万也不吝情,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浪费”!
遗物件件,诉说着他克勤克俭的故事;展物种种,倾诉者他淡泊无华的精神。

仿佛看见。

一位面容慈祥、头发整齐、手拄拐杖的老人,身穿一身笔挺的西装站在我们面前。

总的来说就是,故居展现出陈嘉庚先生实业救国的聪明才智,倾资兴学的高尚品格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