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发愤抒情论的精神特质

合集下载

屈原的精神品格

屈原的精神品格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和爱国人士,他的精神品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精神:屈原深爱自己的祖国楚国,他为了保护楚国的独立和尊严,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和身份,坚决反对急于与秦国和解的当时楚国的统治者。

他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如《离骚》等,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

忠诚精神:屈原是忠诚的人,他对自己的君主和国家都十分忠诚。

当他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内外敌人威胁时,他毅然决定拿起笔,以文学的方式激发和振奋国人的精神,不计代价地为国家奔波。

他从没有背叛过祖国和国家的利益。

文学创作精神: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主张以文学的方式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主张。

他的诗歌语言深刻、富于想象力,充满着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主张的热情,承载着他的爱国思想和个人价值观。

总之,屈原的精神品格在他的爱国、忠诚、创作等方面都有体现,是我们今天仍可学习和借鉴的优秀品质。

我认识的屈原的精神

我认识的屈原的精神

屈原的精神有:1.是爱国精神,2.是忠君忧民,3.是坚持真理,4.是情怀高洁。

爱国精神,屈原精神的核心与根本就是“爱国精神”。

屈原精神的实质是心忧家国、矢志不渝、情牵百姓、勇于探索、不畏邪恶。

在《离骚》和《九章》中,有大量的诗句能使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切情感,虽然历经磨难,但他对祖国的忠诚不变,对人民深切热爱的赤诚之心不变。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构成屈原精神的主体,渐渐凝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

忠君忧民,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顾盼庙堂。

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民为本,敬天法祖体恤苍生,为民请命,对百姓充满深深的同情和哀怜。

坚持真理,屈原负责过许多国计民生大事,对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的倡导法制、鼎新革故、推进民主、选贤用能等改革思想,对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楚国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屈原的远大抱负和政治理念一旦确定,便坚贞不改、矢志不渝,“虽九死而犹未悔”。

情怀高洁,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贵节操的坚守。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像镜子一样照映着他那纯净的灵魂与高洁的思想境界。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与清醒自重的秉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2.5屈原美学品格的精神解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2.5屈原美学品格的精神解读

屈原美学品格的精神解读没有见过《屈子行吟图》的真迹,但知道这是明末清初的画家陈洪绶所作。

画面上屈原的造型凄苦而忧忿,2340年前的屈原是否就是这样的一副模样,现代人无从可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形成共识的——诗人一定是清瘦而凄苦的,画家图中的造型实际上是借画以抒怀,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借古喻今的手法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其实在一些书画作品中这种影响更为深远。

当然,我的本意不是来说这副画的。

现在又到了五月,又想起了屈原。

当然这也和一些文人已经不满足于现实题材的限制,而从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的回溯中找寻线索,然后再进行新的阐释不无关系。

我说想起了屈原不是再来论证屈原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所表现出的“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风采,也不是他所创造的具有丰富想像的境界和自由空间,而是对他人格的崇高美的再一次审视,让我们的心灵再一次面对他人格美的博大情怀。

有人说屈原的精神是由楚国的碧水所缔造的,在我的那篇谈中国文人的临水情怀一文中,我没有写道屈原,不是说在他的身上没有这种质本洁来去的品质,而是想在五月,重新认识和了解屈原。

其实在我们所认识的当现代的文人中以水为自己生命精神归宿的不在少数,比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我知道他出生在江南,那年我到嘉兴去,知道他的故居其实就是在我们去钱塘观潮的路途中,但是同行的人对于这位国学大师已聊无兴致,于是组织者便没有组织去,但从这以后我却有一种遗憾从此寄放在了心头。

又如,我们都较熟悉的老舍先生,关于他受辱而投湖的文字也少数。

是否屈子投水开了先例,没有人考证,但是在我读到这些文字记载的时候,总能感到有一种洗涤的或是叫做洗礼的精神在左右着我们。

而我们现代人现在所缺少的精神,正是这种洗刷自己情怀的精神。

不拒绝污浊,不拒绝世俗的诱惑,不坚信自己的理想与道德操守,成为今天我们重新洗涤或撅取浩淼水国精神层面之下的芷兰之根,是已腐烂贻尽或是尚有根生之望的这种心情再生或是完全绝望,心有思,历史则活。

当然我们同时也怀疑,历史的终极归宿是否还能用现实的文字来解释。

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1、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

2、强烈的主观抒情。

《离骚》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

诗人抱有“美政”理想,在现实斗争中惨遭失败,转而在想象中继续追求,终归失败。

后又设想离开祖国,但最终不忍离去。

通过这一历程,集中描摹了他受党人排挤而产生的“四种忧愤”,表现了屈原崇高的人格和深沉的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3、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采用大量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

在现实斗争失败后,他在想象中向大舜陈词,上求天地,下索神女,命灵占卜,巫咸降神,并幻想去国远游,最后在太空中看到故乡而止步,中间穿插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呈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4、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人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众长,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才干;把治国之道比喻为道路;用种植香草象征广泛培植人才;人才的蜕化变质则是说众芳芜秽。

这一“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发展了《诗经》中广泛运用的比兴,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推进。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高考必考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离骚》赏析《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

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屈原《离骚》讲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发愤”抒情,神通质异——屈原和司马迁“发愤”抒情比较

“发愤”抒情,神通质异——屈原和司马迁“发愤”抒情比较

所 p 借 H 愤 哀 其 行 廉 , 死 而 不 容 自疏 。 濯 淖 于 泥 之 中 , 蜕 于 注寸 殳, 以 “ 逍 遥 兮 容 与 ” 上斯 。 “ 吾 生 故 蝉 之 无乐 兮 , 独 处 乎 山 中 。吾 不 能 变 心 而 从 俗 兮 , 幽 浊 秽 , 浮微 尘 之 外 , 获 世 之 滋 垢 嚼 然 泥 而 不 滓 以 不 固将 愁 苦 而 终 穷 。 《九 歌 ・涉 江 》) 时 , 此 篇 ”( 同 在 者 也 。 推 此 志 也 , 与 日月 争 光 可 也 。 他 读 到 屈 原 虽 ”
21 年 5 00 月
陇东学院学报
Jun o og ogU i  ̄ t or ̄ f nd n n e i L v y
Ma 2 1 y 00 V0. 1 No3 12 .
第2 卷 第3 1—
屈原和司马迁“ 发愤” 抒情比 较
郭 玉 萍
王 离 别 骚 愁 《 当 —一r攻治 家 , 意 于 当 一 个 诗 人 。 但 最 终 , 原 生 列 传 》) 逸 则 认 “ , 也 ; , 也 ”。 ( 楚 辞 /、 j 无 屈 章 旬 》) 见 , 原 是 在 有 “ ” 得 理 解 的 情 况 下 可 屈 愤 不 的价 值 和 意义 却 通 过 诗 歌 和一 个 诗 人 的情 怀 显 现 这 发 出 来 。 “ 的 政 治 生 活 是 失 败 的 , 作 为 诗 人 , 却 抒 发 感 隋 的 。 在 屈 原 的 很 多 作 品 中 , 种 “ 愤 以 他 但 他 的 且显 。 在 《 歌 ・云 中 君 》中 有 “ 九 交 得 到 了很 大 的 成 功 。 _ 一 百 多 年 后 , 代 的 司 马 迁 抒 隋 ” 痄貌 艮 ”l j 汉 期 在 《 原 贾 生 列 传 》中 日 : 其 志 洁 , 其 称 物 芳 。 不 患兮 怨 长 , 不 信 兮 告 余 以 不 闲 ”。 由 于 忧 愤 无 屈 “ 故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

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

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班级:中文B班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

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

《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

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

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诗人爱国精神高洁思想《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

”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

《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

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

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

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死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发愤抒情论的精神特质屈原在《九章·惜诵》开篇明确提出“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发愤以抒情”是屈原提出的进步的诗论主张,也是其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发愤抒情美学观是屈原托诗陈情目的动机的申明与自白,也是对自己怨愤之作根本特点的理性揭示。

从理论话语系统来看,发愤抒情论的概念内涵就是要求通过文艺形式抒发积怨挥斥幽愤,把鬱结于心
的怨愤情感发泄和释放出来。

惜诵致愍,剖白心曲而哀切伤感;发愤抒情,痛切陈辞而慷慨激昂。

从屈原的本意来看,发愤抒情是托诗以怨,写忧造艺。

屈原在辞赋中大量宣泄的这种“哀乐之情”,既不同于儒家的“以道制欲”,又超乎道家的“任其性命之情”,“达于情而遂于命”,他的“愤”与“情”,始终都是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作为直接表象,在相互融贯与和谐统一中达到“情与理”的完美结合。

屈原生活的时代距《诗经》时代并不久远,可他为什么却一改《诗经》“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形成了“发愤抒情”的独特的文学思想呢?不同的历史环境造就不同的历史人物及其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不同的思想行为必定是特定历史的产物。

屈原生活的时期,楚国已不再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强盛期。

昏庸的楚怀王听任以子兰为首的一群腐朽的楚国贵族在政治舞台上横行,尽管屈原拥有出众的治国才能和进步的政治理想,在楚国“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黑暗现实中只能归于失败。

政治的黑暗、外交上的摇摆不定,加之军事上的节节失利,使一度强盛的楚国兵挫地削,国事日非。

为了挽救“皇舆”的“败绩”,实现效尧舜之耿介。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该作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

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在《楚辞》中,《招魂》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

它是模仿民间招魂的习俗写成的。

其中却又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招魂的对象是死者或重病将死者。

据此可知,《招魂》是屈原奉命为楚怀王招魂而创作,它是屈原任职三闾大夫期间所写的最后一篇职务作品。

再者,《招魂》描述的主人公生活,不符合屈原的身份和实际情况,而是符合楚王的身份。

屈原写作《招魂》,即认同楚人“如悲亲戚”之情,其中自然就包含了对秦的敌忾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