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几种解题方法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常见的几种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常见的几种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常见的几种学习方法解题离不开恰当的物理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习题,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我们就能简捷、高效地加以解决,本文谈谈解初中物理常用的几种物理思想方法。

1等效法所谓等效法,就是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按照物理规律的实质,对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等效变换,等效法是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金钥匙”。

例1、北京火车站的自动扶梯在1min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不动的人送到楼上去,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3min,试问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楼去需要多长时间?分析与解:以地面为参照物,设扶梯不动,人走上楼的速度为v。

我们在引入这个辅助量后,可以根据人站在自动扶梯上不动,扶梯把人送上楼与扶梯不动人走上楼去的时间,等效变换外部条件,使之转化为对应的速度。

自动扶梯把不动的人送上楼需1min,扶梯不动人走上楼要3min,可知自动扶梯相对于地面的运动速度为3v,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再按原来的速度走上楼时,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4v。

由于三种情况运动的路程相同,因此有:S走=S梯=S总,即v走t走=v总t总v×3min=4v×t总,解得t总=0.75min2整体法对于某个物理问题,有时我们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不仅可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而且能培养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

例2、某人一大早由前山山脚下的一户人家A,沿着弯曲的山路爬上山顶后,又沿后山山路到达了后山山脚下的另一户人家B,整个过程用了8h,休息一夜后,第二天一大早又从B沿原路上山,翻过山顶后回到A,整个过程用了8.5h,已知此人上山的速度是2km/h,下山的速度是4km/h,求两户人家的山路相距多远?分析与解:本题中人从前山山脚翻过山顶走到后山山脚,第二天再从后山山脚翻过山顶回到前山山脚,如果分别独立考虑列出议程,不仅未知数多,列式困难,而且解议程时需要的数学能力比较高。

若采用整体后,可以假想人从前山脚翻到后山脚立即又从后山脚按原路返回前山脚,这样采用整体法的最大好处是:整个过程中,人上坡走的总路程等于下坡走的总路程,都等于一个单程和长(即两户人家相距的山路的长S)。

初中物理做题技巧

初中物理做题技巧

浅谈初中物理解题技巧其一:中考习题浩如烟海,模型花样翻新,可谓五花八门,学生在练习时常感到陌生棘手,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

自然中考要求考生掌握好自然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多观察生活现象,正确分析其中包含的知识原理,并应掌握解题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传授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以下是本人在初三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尝试传授给学生的一些解题技巧,力求启发学生运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有关问题,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一、等效法:把一个陌生的物理过程替换成熟悉的物理过程例1、请作出物体S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P:分析:矩形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初中物理只学习了发光点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把矩形物体划分成无数个发光点来研究,如图取其中两个边缘发光点S1、S2来作图得两个边缘像点P1、P2。

最终得出物体S通过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P(如图所示)。

二、特例法:通过对极限值的讨论得出一般性规律例1如图两支蜡烛在杠杆两端平衡,若把它们同时点燃,则杠杆如何运动?分析:两支蜡烛同时点燃多长时间,题中没有限制,因此可用极限法。

设两支蜡烛燃烧到较短的那支燃烧完,另一支还有一定的质量作用于杠杆上,其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0。

因此右端下沉。

例2、完全相同的甲、乙容器中装着等质量的水和酒精,则比较在高度相同的A、B处,两者压强的大小关系。

分析:A、B两点高度相同,但题中并没有限制A、B的具体高度,因此设A点恰好为水面,此时水对A点压强P A=0帕,而B点仍位于液面以下,此时酒精对B点压强P B>0帕;因此P A<P B。

三、定义法:充分运用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例1、半径为r的半球体放在深为h的水底,求半球体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分析:根据定义半球体受到水对它压力是由半球体上方的水的重力作用于它表面造成的,而水对它向下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其正上方的水的重力,因此只须算出如图阴形部分水的重力即可得出答案:F=G水= pg(пr2h-2/3пr3)。

物理科学方法阐述及其例题解析

物理科学方法阐述及其例题解析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阐述及其例题解析一、初中物理科学方法在初中学习阶段,学过的常用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比较法、实验推理法、比值定义法、归纳法、估测法、图像法、放大法、分类法、观察法、多因式乘积法、逆向思维法、思维导图法等。

1. 控制变量法:当某一物理量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如: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2. 理想模型法:在用物理规律研究问题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

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

如: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3. 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4. 等效替代法: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例如: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5. 类比法: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如: 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6. 比较法: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比较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异同。

7. 实验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如: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实验;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等。

8. 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初中物理必会的14种解题方法

初中物理必会的14种解题方法

初中物理必会的14种解题方法初中物理的学习,掌握方法很重要,这里是豆姐收集的你可以用到的14种办法,立马get起来!1.控制变量法当某一物理量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如: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2.理想模型法在用物理规律研究问题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

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

如: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3.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4.等效替代法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例如: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5.类比法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如: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6.比较法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比较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异同。

7.实验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如: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实验;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等。

8.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其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

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初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声学篇

初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声学篇

初中物理解题⽅法与技巧——声学篇⼀、怎样解声⾳的产⽣和传播的综合问题解题⽅法指导: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的,⼀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例题:(福州中考)把正在发声的⾳叉插⼊⽔中,会看到如图甲所⽰的现象,说明声⾳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的。

如图⼄所⽰,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听到的铃声越来越⼩,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解析】正在发声的⾳叉插⼊⽔中能溅起⽔花,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的;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时,玻璃罩内的空⽓越来越少,听到的钤声越来越⼩,由此推理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振动,真空⼆、怎样解声⾳三特性的识别问题(必考)解题⽅法指导:对声⾳三特性的识别⽅法:(1)明确声⾳各特性的含义;(2)熟记三个特性各⾃的决定因素,⾳调的⾼低由频率决定,响度的⼤⼩由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由发声体本⾝的材料、结构决定;(3)注意区分⽈常⽣活中⼈们对⾳调和响度的描述。

例题:(南京中考)如下图所⽰,在学校组织的迎“青奥”活动中,⼩明进⾏了击⿎表演。

他时重时轻地敲击⿎⾯,这样做主要改变了⿎声的()A.响度B.⾳调C.⾳⾊D.速度【解析】解题突破⼝:轻敲和重敲时,⿎⾯振动的幅度不同,⽽在声⾳的三个特性中,受振幅影响的是响度。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响度越⼤,⼩明击⿎时时重时轻地敲击⿎⾯,⿎⾯振动的振幅发⽣了变化,从⽽改变了⿎声的响度;⾳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明敲击⿎⾯时没有改变声源的频率,⿎声的⾳调也不会改变;⾳⾊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同⼀⾯⿎,⿎声的⾳⾊⼀定;⿎声在⼀定温度下在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定的,与敲⿎⼒度⽆关。

答案:A三、怎样解有关声⾳特性的探究问题解题⽅法指导:在解答时,注意把握三点:⼀是知道影响⾳调与响度的因素;⼆是在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三是注意在实验时要多做⼏次,⽬的是防⽌⼀次实验带来的偶然性。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及常用物理口诀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及常用物理口诀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及常用物理口诀1、概念学习——物理基础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有五种:1、分类法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

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4、归类法把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组比较便于形成知识系统。

例如:①力、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功率、压强。

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

④熔解、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⑤串联、并联、混联。

⑥通路、短路、断路。

⑦能、机械能、功能、势能。

5、要点法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2、公式学习——物理钥匙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

我们面对每一个公式不能机械记忆其等量关系,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

初中物理简答题答题方法

初中物理简答题答题方法

简答题答题方法简答题是通常围绕某个物理现象或通过一段阅读材料背景材料,借助问题的形式,要求考生书面简述的一种题型。

简答题既能有效地考查同学们对初中物理“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合理选择信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答题一般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思维开放,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解答时要使用物理语言做针对性的回答。

语言要精练,观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楚,内容要完整。

不少学生对一些简答题“似曾相识”,但又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或物理方法将它们清楚地表述出来,普遍感到头痛。

学生一是限于初中的语文水平,二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解答问答题有据不能依,有理不能用。

尤其对物理概念、定律、现象和过程等抓不到对问题的实际性分析和概括,无法用文字或语言贯通起来,甚至即使作业做了,也无法领会其要领。

这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所以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要搞好问答题的强化训练。

首先要明确简答题的特点:??? 简答题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等。

简答题通常是用生活化的语言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或物理现象,设问指向性清晰,通常用得比较多的是解释这种现象。

(1)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能用简洁、严谨的语言正确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简答题不宜直接取用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作答,要避免答案就在书上的简答题,以免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简答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对考生的答题做出有层次的评价,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其次清楚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容易出现的错误:1.知识点不明确:2.逻辑关系混乱:3.表述不到位:通过以上的分析做好简答题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每一节复习课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

谈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谈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学计算是指人们根据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一定的现象、规律进行数学计算,发现各个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从深一层次去认识新的事物的方法。

数学计算是研究性学习中必备的手段,是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事物中最可靠的工具。

通过数学计算,学生可以从定性认识事物发展到定量认识事物,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各个量之间的内在规律。

以下所列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一些数学方法:1、代入法“代入法”是指在研究物理问题中,已知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公式,将物理量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学会利用公式直接进行计算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物理量之间的来龙去脉,熟悉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质量为0.5kg 的水,温度从 60℃降至40℃,会放出______J 的热量。

若将这部分热量全部被初温为10℃、质量为0.7kg 的酒精吸收,则酒精的温度将上升______℃。

[酒精的比热容为2.4×103J /(kg ·℃),水的比热容为 4.2 ×103J /(kg ·℃)]解:物体升、降温时吸、放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c ·m ·Δt应用“代入法”进行解题时,可以根据公式用自变量求因变量,也可以根据公式用因变量求自变量,但要注意在计算过程中,物理单位必统一。

2、比例法“比例法”是指用两个已知的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第三个物理量的方法。

比值法可以充分体现出在两个物理量同时变化的条件下影响物理过程的真正因素。

例:现有两杯质量不同的液体酒精和水,若两者的质量之比为2∶3,求两种液体的体积比?(ρ酒精= 0.8×103kg/m 3,ρ水= 1.0×103kg/m 3) 解:658.0132=⋅=⋅==酒水水酒水水酒酒水酒ρρρρm m m m V V 另外,初中物理中的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介绍的,如:速度、密度、热值、电阻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几种解题方法一、临界值法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常常要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从一个过程转变到另一个过程,转变中的分界点我们将其称为临界状态,临界状态具有的物理量叫做临界值.临界值联系着转变过程的前后两种状态,它能同时体现和反映出两种状态的特点,但它又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需要仔细研究临界的特点以及前后两种状态的规律才能正确得到.采用临界值法需要仔细阅读题给条件,运用物理规律建立起对应的临界方程,从中得到我们需要的物理量的值.例题 如图1所示,长为1.5m 的轻质木板OA(质量忽略不计)的一端能绕轴O 自由转动,另一端用一细绳把板吊成水平,已知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N,现在轴O 的正上方放一个重为7.5N 的金属小球,并使小球在2N 的水平外力F 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小球运动到C 点的时刻,细绳刚好被拉断,问此时外力F 对小球做了多少功?分析:绳子被拉断是一个临界,分析木板受力如图2所示,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为T=5N,小球在C 点对木板的压力为N 等于小球自身的重力,对于木板来说,此时是一个瞬间杠杆平衡状态,列出杠杆的平衡式子,即可求出OC 的距离,再根据公式W=Fs 就可求出外力F 对小球所做的功.答案:由题意知,小球到达C 点时T=5N.根据杠杆平衡条件N ·OC=T ·OA OC=N T ·OA=N N 5.75×1.5m=1m, 拉力F 所做的功W=Fs=2N ×1m=2J.二、比例法解题抓住物理量之间的正比或反比关系,列比例式解题,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题 一只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2℃,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示数为94℃.现将这支温度计放在教室中,它的示数为22℃,则教室的实际温度应为多少?分析及解答:由于该温度计的读数并不是实际的准确温度,它的读数的变化仅仅反映了液柱长度的变化.现在这个温度计中液柱长度的变化通过温度计上的读数的变化反映出来为96格(94+2),即实际的准确温度变化100℃对应着液柱长度变化96格,而温度计中液柱长度的变化量与实际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假设当温度计示数为22℃时的实际准确温度为t,则t 对应着24格(22+2).将对应关系形象地对比出来如下:100 96t 24列出关系式为:t 100=2496 解得 t=25℃ 三、转换法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在提出时,往往就会有意无意地在我们的脑子里建立起特定的物理模型、研究对象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就会围绕这些模型、对象、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在很多情况下,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有时我们也会发现,这些习惯的模型、对图1 图2象、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不能简捷、直观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及时地调整我们的思维,转换模型、对象或方法,最终找到一个简便、直观的解题思路,这样的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转换法中被转换的对象很多,可以是物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可以是某个图形,某个物理量,甚至是思考问题的顺序等,我们在动用时要灵活掌握.例题 如图3所示,在天花板上悬挂一面大镜子M,有一个人站在S 点,P 为一堵矮墙,作图确定人眼在S 点能够看到的P 右方地面的区域. 分析与解答:本题如果直接从墙的右边往左边作光路图,是无法进行的.我们依照下列物理规律进行一个转换:(1)能被人看到的区域就是从这个区域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够进入人眼的区域;(2)从某个区域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够进入人眼,则人眼处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也能进入这个区域;(3)人眼处发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相当于人人眼的虚像处发出的.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按下述步骤进行作图了(如图4)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S 和墙P 在平面镜中的像S /、P /; (2)分别连接S /和P 、P /的边缘并延长与地在相交于A 、B; (3)AB 之间的区域即为人眼能够通过平面镜看到的区域.四、假设法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制约,因而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规律,违背这些规律,就会产生矛盾,这一点也体现在我们物理中.在物理现象中,当条件改变,就会产生其他相应的物理变化或出现一定的物理现象,我们就可以假设不变化或没有订报现象产生,从而促使矛盾产生、暴露,从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出事物发展的动向,即趋势,判断出会有什么情况出现.也可以假设出其他的相关物理过程或状态与要判断的过程或状态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事物的发展方向或可能出现的现象,这就是假设思维方法.假设思维是物理分析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伽利略、牛顿等物理学家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推出了许多的物理规律,解决了许多物理难题.初中物理中,运用假设法通常可以分析物体受力、判断电故障、分析一定条件下出现的物理现象、帮助我们辨别物理是非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在做习题时慢慢体会.例题 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4V ,当接通电源开关后,L 1和L 2两个电灯都不亮,用电压表测得ab 两端的电压和bc 两端的电压均为零;测得cd 两端的电压和ad 两端的电压均为4V ,由此可判断出电路中的断路故障发生在( )A.灯L 1B.灯L 2C.灯L 1和L 2D.变阻器R分析:判定电路故障故障常见的方法有根据条件直接判定故障位置和假设位置与故障现象相对照(即假设法)这两种方法.这里我们采用假设法来判定,对照题给答案,我们来一一假设:(1)假设L 1断路,则cd 两端的电压应为零,与故障现象矛盾,假设错误;(2)假设灯L 2断路,则cd 两端电压也应为零,仍与故障现象矛盾,假设错误;(3)假设变阻器断路,变阻器相当于一个阻值无穷大的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电压全被变阻器分得,则变阻器两端电压就等于电源电压,灯L 1和灯L 2分得电压为零,符合“用电压表测得ab 两端的电压和bc 两端的电压均为零;测得cd 两端的电压和ad 两端的电压均为4V ”的故障现象,假设成立,答案选D. M 图3/ /图4 L 2 图5答案:D五、预测法根据题给条件,经过研究、推理、分析,先预测出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再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解题的方法谓之预测法.预测法过程能先对题目提出的问题结合条件进行定性的分析,预测各种变化的方向,然后再选择其中符合要求的方向和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最终解决问题.预测法能尽量避免走弯路、走错路,能较好地训练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预测分析一般可以预测物理模型、预测物理量的变化趋势、预测可能的物理结果等等.例题 有两个灯泡分别标有A:“110V 60W ”和B:“110V 40W ”的字样,现要将它们接到电压为220V 的电源上并能同时正常工作,给你一只电阻,问如何连接才是最合理的,电阻的阻值多大?电阻上消耗的功率为多少? 分析与解答:能够实现将题中的两个灯泡同时正常工作的方法有两种,如图6所示:对比这两种方法都能实现两灯正常工作的要求,但是电阻上消耗的功率是不一样的,我们变当选择消耗功率小的那种接法.哪种接法电阻上消耗的功率小呢?我们来计算一下.电阻R 1上消耗的功率为P 1=U 1I 1=U 1(I A +I B )=100W电阻R 2上消耗的功率为P 2=U 2I 2=U 2(I A -I B )=20W根据上面的计算,我们清楚地得出,第二种方法较好.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为何R 2上消耗的功率较小,因为R 1上通过的是两灯的电流之和,R 2上通过的电流是两灯的电流之差,两个电阻上所加的电压是一样的,故R 2上消耗的功率较小.五、虚设法1、虚设物理对象例1. 有一块半径R c m =45的均匀薄铜板,现从铜板上挖出一个半径r c m =225.的内切薄铜板,如图1所示,求剩余部分的重心与大圆心的距离。

析与解:因为剩余部分是与O O 1、的连线对称的,所以剩余部分的重心必在O O 1、的连线上,设为O 2。

现把挖去的部分补上,则虚设以O 为支点,整个铜板平衡。

我们可将铜板作杠杆处理:以O 为支点,剩余部分和挖出部分使铜板平衡。

设铜板总质量为m ,则挖出部分的质量m m 114=,剩余部分的质量m m 234=。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有:图614342mr mO O ··= 解得:O O c m 275=. 例2. 均匀蜡烛长20cm ,密度为./081033⨯k gc m,下面粘一小石块,竖直浮于水面,上端露出水面1 cm ,然后点燃蜡烛,当燃到蜡烛还剩多长时,烛焰被淹灭?析与解:虚设蜡烛由1、2两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2的部分密度刚好等于水的密度。

蜡烛刚下沉时,下沉的部分就是第2部分,第1部分将燃完。

1、2两部分之间不存在作用力。

对第1部分而言,它所受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

F G 浮物=。

()()ρρρρ水排蜡蜡水蜡g V g V g S L g S L =--=-20120 解之得:L c m=15,即蜡烛还剩15cm 时将淹灭。

2、虚设物理过程例3. 有一铁块和一铜块质量分别为0.2kg 、0.5kg ,温度分别为100℃、60℃,一起投入50℃、1kg 的水中,不计热量损失,求达到热平衡后温度为多少?[c c c 铁铜水(·℃)(·℃),,=⨯=⨯=⨯051004104210333...J /k g J /k g J /k g (·℃)] 析与解:铜块在热交际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无法确定。

在此处我们可虚设这样一个物理过程:先虚设三种物质温度都降为0℃,则三种物质放出的总热量为:Q c k g c k g c k g 放铁铜水××℃×℃××℃=+⨯+021*********.. =⨯232105.J再虚设三种物质都由0℃升高到混合后的温度t ,则三种物质吸收的总热量为: Q c k g t c k g t c k g t 吸铁铜水×××××=+⨯+02051.. 由于三种特混合时根本没同外界进行热交换,所以Q Q 放吸=,解得t =516.℃ 例4. 如图3所示,A 为正方体物块,边长为4cm ,砝码质量为280g ,此时物体A 刚好有2cm 露出液面。

若把砝码质量减去40g ,则物体A 刚好全部浸入液体中,则物体A 的密度为_________g cm /3(g 取10N/kg )。

析与解:本题若按常规解法,则先需对A 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力的平衡方程。

减去砝码后,再对A 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力的平衡方程,两个方程联立求解,才能求出物体密度,本题我们若变换一下思维方向,虚设这样一个过程,则可巧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