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药物化学最全整理
药物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药物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绪论一、药物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连接化学与生命科学使其融合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合成工艺、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作用机制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与方法。
(二)药物化学的任务1.为有效利用现有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2.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先进、经济的方法和工艺;3.为创制新药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三)药物名称国际非专有药名(INN)INN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的名称。
该名称不能取得任何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该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使用,也是文献、教材及资料中以及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的有效成分的名称。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通用名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是中文的INN O简单有机化合物可用其化学名称。
化学名(1)英文化学名(2)中文化学名女口:阿司匹林,中文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苯甲酸乙联買基商品名生产厂家为了保护自己利益,在通用名不能得到保护的情况下,禾U用商品名来保护自己并努力提高产品的声誉。
商品名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举例: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泰诺、百服宁ParaCetamolN -( 4-羟基苯基)乙酰胺通用名中文的INN商品名国际非专有药名化学名2细目要点要求局部麻醉药(1)局部麻醉药分类、构效关系掌握J(2)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结构特点、性质和用途熟练掌握(3)盐酸丁卡因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麻醉药按作用部位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受到可逆性抑制;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全身麻醉药(一)全身麻醉药的分类全身麻醉药根据给药途径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非吸入性麻醉药,即静脉麻醉药。
女口:氟烷、异氟烷、盐酸氯胺酮、丫-羟基丁酸钠氟烷F s C-CHBrCI别名:三氟氯溴乙烷本品为无色澄明易流动的液体,不易燃、易爆,遇光、热和湿空气能缓缓分解。
《药物化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总结

《药物化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总结名词解释:1.稳态血药浓度: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恒量给药后,体内药量逐渐累积,给药4、5次后,血药浓度基本达到稳态水平。
2.药物:是指调节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两个方面。
4.首关消除:有些口服药物在经胃肠壁及肝脏时,会被此处的酶代谢失活。
5.肝肠循环:有的药经胆汁排泄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由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在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6.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a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7.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
8.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预先给予α受体阻断药能阻断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的缩血管作用,保留激动β受体的血管舒张作用,使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9.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发挥原有药效。
10.反跳现象:长期大剂量使用某药物后突然停药,导致原有病情再现或加重。
11.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使得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大量繁殖,引发新的感染。
模块-1、在机体方面,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填空题)年龄性别个体差异病理状态心里精神因素遗传因素2、“三致”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3、药物的二重作用包括什么?P5~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4、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包括哪些?P4-5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选择性作用和普遍作用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模块二1、药品贮存条件中阴凉处、凉暗处、冷处、常温的条件P28阴凉处:系指不超过20℃阴暗处:系指避光并不超过20℃冷处:系指2℃~10℃常温:系指10℃~30℃2、批准文号的代表字母和数字各自的含义,批号的含义P27字母:化学药品:H 中药:Z 保健:B 生物制品:S体外化学诊断试剂:T 药用辅:F 进口分包装药品:J数字第1、2位为原批准文号的来源代码,第3、4位为换发批准文号之后(公元年号)的后两位数字,第5~8位为顺序号批号的含义: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将同一次投料、同一生产工艺所生产的药品定为同一个批号。
药物化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药物化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药物是指能够在生物体内起特定药理活性,并能够预防、治疗、诊断和改善疾病的化合物。
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其合成途径的科学。
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性质: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生物活性和药理效应,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了其药代动力学特征。
2. 药物的合成研究:药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是药物化学的核心内容。
合成药物的目标是简捷、经济且高产率,具有可控性和可重复性。
3.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是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的交叉领域。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靶分子的结合、生物途径的调控等。
二、药物分类根据药品的疗效、化学结构和用途,药物可以分为很多类。
根据药物的用途,药物可以分为:1. 治疗药物:用于治疗疾病的化合物,如抗生素、抗癌药、抗感染剂等。
2. 预防药物:用于预防疾病的化合物,如疫苗、预防性抗生素等。
3. 诊断用药:用于帮助诊断疾病的化合物,如放射性核素、造影剂等。
4. 应急药品:用于急救和紧急情况下的药物,如止血剂、解热镇痛药等。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可以分为:1. 有机化合物药物:由有机化合物合成的药物,包括多种结构类型的化合物。
2. 无机化合物药物: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药物,如氧化铁、氧化亚铁等。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1. 靶向药物:通过作用于特定的生物靶标来发挥药理效应的药物。
2. 非靶向药物:通过影响生物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功能来发挥药理效应的药物。
三、药物合成药物的合成方法是药物化学的核心内容。
药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1. 有机合成:有机合成是药物合成的基础,包括常见的反应类型如亲核-亲电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
2. 天然产物全合成:大部分天然药物都具有复杂的结构,需要进行全合成来得到纯品,这对有机合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合成方法研究:随着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药物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合成方法,用于合成更加复杂的分子。
大一药物化学专业知识点

大一药物化学专业知识点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以及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作为药学专业大一学生,了解并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和理解后续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一药物化学专业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有机化学基础1. 化学键和有机分子结构在药物化学中,有机分子是指含有碳和氢元素,并且具有天然产物或合成药物结构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学键的形成、结构表示法、分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等。
2. 功能团的性质和反应功能团是决定有机分子性质和反应的基本结构单元,如羟基、羰基、氨基等。
了解各种功能团的性质和常见的反应类型,如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等,对于理解药物的合成和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化学基础知识1. 药物分类和命名法了解药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按照治疗病症分类、按照作用机制分类等。
2. 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药物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生物活性等。
掌握药物的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和药效。
例如,了解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方式以及激活或抑制受体的作用方式。
3. 药物合成与改造药物合成和改造是药物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了解常用的药物合成方法,如常见官能团的引入、选择性官能团保护和去保护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药物的结构-活性关系。
三、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了解药物代谢有助于我们理解药物的特点和药效。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以及药物代谢酶系统的研究等。
四、药物分析方法药物分析是药物化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药物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等方法。
了解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如色谱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对于深入了解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五、药物毒理学基础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和副作用,了解药物的毒理学基础可以帮助我们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应用药物。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药物化学最全整理

2.药物结构中的各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3.药物分子的电荷分布对药效的影响;4.药物 的立体因素对药效的影响(a.药物分子中基团间的距离对药效的影响;b.几何异构体对 药效的影响;c.对映异构体对活性的影响) 光学异构体间活性差异的类型:1.药物的药理作用仅由一个对映体产生或主要归于一个 对映体;2.两个对映体具有性质上完全相反的药理作用;3.对映体之一有毒或者具有严 重的副作用;4.一种药理作用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另一些作用的立体选择性很低或 无立体选择性;5.两个对映体的药理作用不同,但合并药有利。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作用机理:1.钠离子阻滞剂(IA.适度钠离子阻滞剂,奎尼丁 降 低去极化的最大速率,延长动作电位时程;IB.轻度钠离子阻滞剂,美西律 降低去极化 最大通量,缩短动作电位时程;IC.明显钠离子阻滞剂,氟卡尼 降低去极化最大速率, 对动作电位时程无影响) 。2.beta 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 ,抑制交感神经的活性;3.钾 离子通道阻断剂(胺碘酮) ,抑制钾离子外流,延长心肌动脉电位时程;4.钙离子通道 阻滞剂(维拉帕米) ,抑制钙离子缓慢内流。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改变离子流而改变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征。主要途径:1.降低自律性:药物抑制快反应细胞 4 相钠离子内 流或抑制慢反应细胞 4 相钙离子内流就能降低其自律性。药物促使钾离子外流,增大最 大舒张电位,使其较远离阈电位,也降低自律性。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早后除极 的发生与钙离子内流增多有关,因此钙离子拮抗药物对之有效。迟后除极所致的触发活 动与细胞内钙离子过多或短暂的钠离子内流有关。因此,钙离子拮抗剂药物和钠离子通 道阻滞剂对之有效。3.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性: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或减弱膜反 应性而减弱传导都能取消折返激动。前者因改善传导而取消单向阻滞,因而可停止折返 激动,某些促钾离子外流,加大最大舒张电位的药物由此作用;后者因减慢传导而使单 向传导阻滞发展成双向传导阻滞,从而停止折返激动,某些抑制钠离子内流的药物有此 作用。4.改变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而减少折返。 血脂调节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效果) :1.主要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药 物:a.胆汁酸结合树脂;b.羟甲戊二酰辅酶 A(HMG-CoA) 。2.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和极低 密度脂蛋白的药物:a.苯氧乙酸酯类;b.烟酸类。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对 HMG-CoA 还原酶具有高度亲和力,可竞争性抑 制 HMG-CoA 的活性,从而阻断 HMG-CoA 向甲羟戊酸的转化,使肝脏合成的胆固醇明显 减少。 甾体激素药物的分类:1.性激素(a.雌激素:雌二醇;b.雄激素:睾丸素;c.孕激素:黄 体酮) ;2.肾上腺皮质激素(a.糖皮质激素:可的松;b.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1.甾体激素通过血流带至靶细胞,进入细胞内,一部分与胞浆结合内的受体结合,形 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另一部分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受体结合成复合物。胞浆中的 受体-激素复合物也会进入细胞核。2.在细胞核内,激素-受体复合物与 DNA 上特定的核 苷酸序列作用,促进 mRNA 合成,进一步诱导特异蛋白的合成,进而促进一定的代谢活 动,调整生理反应,产生各种甾体激素的特殊效应。 降血糖药物的类型: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2.胰岛素分泌促进剂(a.磺酰脲类降糖药: 格列吡嗪;b.非磺酰脲类降糖药:瑞格列奈) ;3.胰岛素增敏剂(a.双胍类降糖药:苯乙 双胍;b.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马来酸罗格列酮) ;4.alph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骨质疏松药物的类型:1.激素及相关药:降钙素;2.双膦酸类药物:阿仑膦酸钠。 代谢拮抗: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相似程度的化合物,使之与基本 代谢物竞争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 或掺入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 子,导致致死合成。 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1. 对氨基苯磺酰胺基是必需的基本结构,即苯环上的氨基与 磺酰胺基必须处于对位,而邻位或间位异构体无抑菌活性。2. 芳伯氨基上.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代时, 得到相似的药理活性; 2. 用 生物电子等排体替代时,可能产生拮抗的作用;3. 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代时,毒性可 能会比原药降低;4. 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代时,还能改善原药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生物电子等排体的主要方法:1.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2.环等当体:一些不同的芳香 环和杂环相互替代后,可产生相似的生物活性,这些环被称为环等当体;3.环与非环等 排体;4.极性效果相似的基团;5.官能团的反转:如哌昔啶酯基反转为阿法罗定:i.他们 都是酯,因此疏水性相似;ii.如原来的羧酸和醇的结构差异性不大,则这两种酯的电性 效应和空间效应相似;iii.它们间互换产生相似的药理性质。 前药:是指一类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 而产生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原药:在体内起作用的药物。 前药设计的目的:1.提高药物的选择性;2.增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3.延长药物的作用 时间;4.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5.改善药物的溶解性;6.降低药物的毒副 作用;7.消除药物不适宜的性质,使病人容易接受。 前药修饰的方法:1.形成酯基的前药修饰,含有醇基,酚羟基,或羧基的药物;2.形成 酰胺的前药修饰,氨基和羧基类的化合物;3.形成亚胺、缩醛(酮)等前药修饰,结构 中含有氨基或酮基的药物可以形成亚胺, 酮基可以生成 Schiff’s 碱, 肟, 缩酮或缩醛等。 软药: 是一类本身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在体内作用后, 经预料的和可控制的代谢作用, 转变为无活性和无毒性的化合物。 软药的设计目的:1.可以减少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提高治疗指数;2.可以避免体内产 生活性的代谢产物;3. 减少药物的相互作用;4.可以使药代动力学问题得到简化。 硬药:是指在体内不能被代谢,直接从胆汁或者肾排泄的药物,或者是不易代谢,需经 过多步氧化或其它反应而失活的药物,由于硬药不能发生代谢失活,因此很难从生物体 内消除。 孪药:是指将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先导化合物或药物经共价键连接,组合成的新分子,在 体内代谢生成以上两种药物而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活性,或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或者提 高作用的选择性。 常常应用拼合原理进行孪药的设计, 孪药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前药。 设计孪药的方法:1.将两个作用类型相同的药物,或者同一个药物的两个分子,拼合在 一起,产生更强的作用,或降低毒副作用,或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2.可以选自不同作 用类型,将两种不同的药理作用的药物拼合在一起,产生新的联合作用。 设计孪药的方式:1.是和前药相同的方法,使孪药进入体内后分解为两个原药;2.是在 体内不裂解的方式。 药物从给药到产生药效的过程:给药剂量---药剂相(剂型崩解,药物溶出)---(可被吸 收的药物的药物利用度)---药代动力相(ADME)---(可产生作用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效相(在靶组组中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效应。 理想的药物:应该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 构效关系:药物的结构和活性的关系。 影响药物活性的主要因素(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分类) :1.结构非特异性药物: 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类型关系不大,主要受药物各种理化性质的影响;2.结构特 异性药物:药物的作用依赖于药物分子的特异的化学结构,及其按某种特异的空间相互 关系排列。 药效团: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在三维空间上具有相同的疏水性,电性和立体性质, 具有相似构想的结构。 药物的理化性质对活性的影响 :1.溶解度和分配系数对药效团的影响;2.酸碱性和解离 度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和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与受体的相互键合作用对药效的影响;
(完整版)药物化学整理

(完整版)药物化学整理药物化学整理一、名词解释1、药物化学:是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学科。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vention, discovery, design, identific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bi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 the study of their metabolis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mode of action atthe molecular le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2、构效关系(SAR):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SAR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medicine.3、先导化合物:是指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由于其活性不强,选择性低,吸收性差,或毒性较大等缺点,不能直接药用。
但作为新的结构类型和线索物质,对先导物进行结构变换和修饰,可得到具有优良药理作用的药物.The lead compound is a prototype compound that has the desired biological or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but may have many other un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high toxicity, other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solubility, or metabolism problems.4、NCE:第一次用作药物的化学实体。
药学药物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

药学药物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药学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科目之一,它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和特点,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下面将针对药学药物化学的复习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和复习。
一、药物的分类和命名1.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药物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化学分类、药理分类、体外药代动力学分类等。
2. 药物的命名:药物的命名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通用名称、化学名称、商品名等。
不同的命名方法对应不同的目的,例如通用名称更方便人们记忆和使用,而化学名称更能准确描述药物的化学结构。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1. 药物的溶解度: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对其吸收和分布等药动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药物的溶解度有助于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调节药物剂量。
2. 药物的酸碱性:药物的酸碱性决定了其在不同 pH 环境下的电离状态,进而影响其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酸碱度的了解有助于合理使用药物和预防药物相互作用。
3. 药物的稳定性:药物在制剂中以及在体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分解、氧化、光敏性等反应,从而降低药物的药效。
了解药物的稳定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和制剂。
三、药物合成和结构特点1. 药物的合成方法:药物的合成包括多种有机合成反应和技术,例如酯化、醚化、红ox反应等。
了解药物的合成方法有助于理解其合成途径和制备工艺。
2. 药物结构特点:药物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与靶点的结合方式和作用机制。
例如,苯环结构的药物通常具有良好的亲脂性,可以通过脂溶性跨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内。
四、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1.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和其他组织中。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降解药物、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改变药物的活性。
2. 药物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属于药物动力学范畴。
了解药物动力学有助于合理使用药物和预测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化学总复习终极完整资料

R H 2CCO OH 2CH 2CNX(CH 2)nNAr 1Ar 2CH 3CH3NH 2SO 2NHR结构通式苯二氮桌类药物NNR 1R 4R 3OR 2巴比妥类药物NHNHR 1R 2OOO乙内酰脲类NNHR 3OR 1R 2 吩噻嗪类N S R 1R 2丁酰苯类NOCH 3O O中枢性镇痛活性必须的基本化学结构胆碱受体激动剂 H1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 甾体激素Ar 1(OCH 2)nCHCH 2NHR OH二氢吡啶类N HR 2R 4R 3XR 1磺胺N3ArHRCOOH喹诺酮类 青霉素类NOCOOH氮芥类 芳基丙酸类RNCl Cl合成方法苯巴比妥OCH 3OC CO3OCH 3OOC2H5OHC O OCH 3CH 3H OOC2H5ONaCOOCH 3CH 3OOH 3CH 2N NH 2OC2H5ONaHClNHOOH 3CO盐酸哌替啶H 3CNCH 2CH 2ClCH 2CH 2ClH 3CNC 6H 53CNC 6H 5COOH3CNC 6H 5COOC 2H 5HCl , C2H5OHH 3CNC 6H 5COOC 2H 5·HC l 肾上腺素HOHOCOCH 2ClCH3NH2HOHOCOCH 2NHCH 3H2/Pd-CHOHOCHCH 2NHCH 3dl-OHHOHO2NHCH 3OHd-(CHOHCOOH)2拆分l-氯苯那敏N CH2Cl2NH22ClCHCH2CH(OC2H5)2ClNCHCH2CH2N(CH3)2B r CH2C l C2HCON(CH3)2/HCOOH, H2O构效关系苯二氮卓类药物①3位引入手性碳产生活性的差别②A环上7位有吸电子基团增加活性③C环上2’位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④1位和2位拼入三氮唑可提高稳定性⑤4,5位拼入含氧的恶唑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⑥生物电子等排体仍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巴比妥类药物①C5位上的取代:两个H必须同时被取代②C5位取代基的碳原子总数在4-9个③C2以硫代氧,脂溶性增加,硫喷妥钠是临床常用的静脉注射麻醉药四1位N原子上的改变,如引入甲基,使酸度下降,脂溶性增大⑤5位取代基的代谢效应吩噻嗪类专属性次序:B区 > C区 > A区//B区: N10侧链:3个碳原子是必须的,且可以自由旋转,第二个碳原子的化学环境特别重要//C区:吩噻嗪环以N-S为轴折叠,只有取代在2-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电子等排体可达到的目的: 1.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代时, 得到相似的药理活性; 2. 用 生物电子等排体替代时,可能产生拮抗的作用;3. 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代时,毒性可 能会比原药降低;4. 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代时,还能改善原药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生物电子等排体的主要方法:1.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2.环等当体:一些不同的芳香 环和杂环相互替代后,可产生相似的生物活性,这些环被称为环等当体;3.环与非环等 排体;4.极性效果相似的基团;5.官能团的反转:如哌昔啶酯基反转为阿法罗定:i.他们 都是酯,因此疏水性相似;ii.如原来的羧酸和醇的结构差异性不大,则这两种酯的电性 效应和空间效应相似;iii.它们间互换产生相似的药理性质。 前药:是指一类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 而产生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原药:在体内起作用的药物。 前药设计的目的:1.提高药物的选择性;2.增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3.延长药物的作用 时间;4.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5.改善药物的溶解性;6.降低药物的毒副 作用;7.消除药物不适宜的性质,使病人容易接受。 前药修饰的方法:1.形成酯基的前药修饰,含有醇基,酚羟基,或羧基的药物;2.形成 酰胺的前药修饰,氨基和羧基类的化合物;3.形成亚胺、缩醛(酮)等前药修饰,结构 中含有氨基或酮基的药物可以形成亚胺, 酮基可以生成 Schiff’s 碱, 肟, 缩酮或缩醛等。 软药: 是一类本身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在体内作用后, 经预料的和可控制的代谢作用, 转变为无活性和无毒性的化合物。 软药的设计目的:1.可以减少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提高治疗指数;2.可以避免体内产 生活性的代谢产物;3. 减少药物的相互作用;4.可以使药代动力学问题得到简化。 硬药:是指在体内不能被代谢,直接从胆汁或者肾排泄的药物,或者是不易代谢,需经 过多步氧化或其它反应而失活的药物,由于硬药不能发生代谢失活,因此很难从生物体 内消除。 孪药:是指将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先导化合物或药物经共价键连接,组合成的新分子,在 体内代谢生成以上两种药物而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活性,或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或者提 高作用的选择性。 常常应用拼合原理进行孪药的设计, 孪药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前药。 设计孪药的方法:1.将两个作用类型相同的药物,或者同一个药物的两个分子,拼合在 一起,产生更强的作用,或降低毒副作用,或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2.可以选自不同作 用类型,将两种不同的药理作用的药物拼合在一起,产生新的联合作用。 设计孪药的方式:1.是和前药相同的方法,使孪药进入体内后分解为两个原药;2.是在 体内不裂解的方式。 药物从给药到产生药效的过程:给药剂量---药剂相(剂型崩解,药物溶出)---(可被吸 收的药物的药物利用度)---药代动力相(ADME)---(可产生作用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效相(在靶组组中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效应。 理想的药物:应该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 构效关系:药物的结构和活性的关系。 影响药物活性的主要因素(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分类) :1.结构非特异性药物: 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类型关系不大,主要受药物各种理化性质的影响;2.结构特 异性药物:药物的作用依赖于药物分子的特异的化学结构,及其按某种特异的空间相互 关系排列。 药效团: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在三维空间上具有相同的疏水性,电性和立体性质, 具有相似构想的结构。 药物的理化性质对活性的影响 :1.溶解度和分配系数对药效团的影响;2.酸碱性和解离 度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和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与受体的相互键合作用对药效的影响;
2.药物结构中的各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3.药物分子的电荷分布对药效的影响;4.药物 的立体因素对药效的影响(a.药物分子中基团间的距离对药效的影响;b.几何异构体对 药效的影响;c.对映异构体对活性的影响) 光学异构体间活性差异的类型:1.药物的药理作用仅由一个对映体产生或主要归于一个 对映体;2.两个对映体具有性质上完全相反的药理作用;3.对映体之一有毒或者具有严 重的副作用;4.一种药理作用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另一些作用的立体选择性很低或 无立体选择性;5.两个对映体的药理作用不同,但合并药有利。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作用机理:1.钠离子阻滞剂(IA.适度钠离子阻滞剂,奎尼丁 降 低去极化的最大速率,延长动作电位时程;IB.轻度钠离子阻滞剂,美西律 降低去极化 最大通量,缩短动作电位时程;IC.明显钠离子阻滞剂,氟卡尼 降低去极化最大速率, 对动作电位时程无影响) 。2.beta 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 ,抑制交感神经的活性;3.钾 离子通道阻断剂(胺碘酮) ,抑制钾离子外流,延长心肌动脉电位时程;4.钙离子通道 阻滞剂(维拉帕米) ,抑制钙离子缓慢内流。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改变离子流而改变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征。主要途径:1.降低自律性:药物抑制快反应细胞 4 相钠离子内 流或抑制慢反应细胞 4 相钙离子内流就能降低其自律性。药物促使钾离子外流,增大最 大舒张电位,使其较远离阈电位,也降低自律性。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早后除极 的发生与钙离子内流增多有关,因此钙离子拮抗药物对之有效。迟后除极所致的触发活 动与细胞内钙离子过多或短暂的钠离子内流有关。因此,钙离子拮抗剂药物和钠离子通 道阻滞剂对之有效。3.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性: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或减弱膜反 应性而减弱传导都能取消折返激动。前者因改善传导而取消单向阻滞,因而可停止折返 激动,某些促钾离子外流,加大最大舒张电位的药物由此作用;后者因减慢传导而使单 向传导阻滞发展成双向传导阻滞,从而停止折返激动,某些抑制钠离子内流的药物有此 作用。4.改变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而减少折返。 血脂调节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效果) :1.主要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药 物:a.胆汁酸结合树脂;b.羟甲戊二酰辅酶 A(HMG-CoA) 。2.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和极低 密度脂蛋白的药物:a.苯氧乙酸酯类;b.烟酸类。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对 HMG-CoA 还原酶具有高度亲和力,可竞争性抑 制 HMG-CoA 的活性,从而阻断 HMG-CoA 向甲羟戊酸的转化,使肝脏合成的胆固醇明显 减少。 甾体激素药物的分类:1.性激素(a.雌激素:雌二醇;b.雄激素:睾丸素;c.孕激素:黄 体酮) ;2.肾上腺皮质激素(a.糖皮质激素:可的松;b.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1.甾体激素通过血流带至靶细胞,进入细胞内,一部分与胞浆结合内的受体结合,形 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另一部分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受体结合成复合物。胞浆中的 受体-激素复合物也会进入细胞核。2.在细胞核内,激素-受体复合物与 DNA 上特定的核 苷酸序列作用,促进 mRNA 合成,进一步诱导特异蛋白的合成,进而促进一定的代谢活 动,调整生理反应,产生各种甾体激素的特殊效应。 降血糖药物的类型: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2.胰岛素分泌促进剂(a.磺酰脲类降糖药: 格列吡嗪;b.非磺酰脲类降糖药:瑞格列奈) ;3.胰岛素增敏剂(a.双胍类降糖药:苯乙 双胍;b.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马来酸罗格列酮) ;4.alph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骨质疏松药物的类型:1.激素及相关药:降钙素;2.双膦酸类药物:阿仑膦酸钠。 代谢拮抗: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相似程度的化合物,使之与基本 代谢物竞争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 或掺入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 子,导致致死合成。 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1. 对氨基苯磺酰胺基是必需的基本结构,即苯环上的氨基与 磺酰胺基必须处于对位,而邻位或间位异构体无抑菌胺药没有取代基,如有取代基者,必须在体内易被酶分 解或还原为游离的氨基才有效。3. 磺酰胺基的 N 原子上单取代可使抑菌作用增强,而 以杂环取代时抑菌作用明显增强,而 N, N-双取代化合物一般活性丧失。4. 苯环被其它 芳环取代或在苯环上引入其它基团,抑菌活性降低或丧失。5. 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活性 和解离常数 Pka 值有密切关系,当 Pka 值为 6~7.4 时抗菌作用最强。 磺胺类药物作用机理(Wood-Field 抗代谢学说) :磺胺类药物的抑菌作用是由于其能与 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对 PABA 的利用,阻断细菌四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干扰细菌的正常生长所致。在二氢叶酸的生物 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占据二氢叶酸结构中的 PABA 位置,生成无功能的伪叶酸,妨 碍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致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阻碍。磺胺类药物和 PABA 的分子 大小极为相似,两者的长度及宽度几乎相等;另经分子轨道方法计算,两者的表观电荷 分布也极为相似。 (磺胺类药物分子大小和电荷分布于细菌的生长所必须的 PABA 极为相 似,与 PABA 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生成无功能的伪叶酸) 抗菌增效剂:是指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大于两个药物分 别给药的作用总和。 磺胺类药物的抗菌增效剂的作用机理:甲氧苄啶是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抑制剂, 可以组织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当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啶联用时,同时抑制二氢叶 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造成协同的抗菌效应,使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 断,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并使磺胺类药物具有杀菌作用。 抗真菌药分类:1.抗生素(a.非多烯类抗生素;b.多烯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机理:作用 与真菌膜上的麦角甾醇的药物;2.合成类抗真菌药) ;2.合成抗真菌药物(a. 唑类:克霉 唑,机理:抑制真菌细胞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b.非唑类:特比萘芬,机理:角鲨 烯环氧化酶抑制剂) 异烟肼肝毒性的原因:在使用异烟肼治疗中,异烟肼水解代谢生成乙酰肼,乙酰肼的存 在始终与肝毒性相伴。乙酰肼被 CYP450 酶氧化生成 N-羧基乙酰肼中间体,它可以衍生 出酰基自由基或酰基阳离子,二者均可以导致肝蛋白的酰化,引起肝坏死。 1 .A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结构,变化较小;其中 3 位 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COOH和 4 位C=O是抗菌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而B环可作较大改变,可以是苯环、吡啶 2 .1 位取代基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较大。若为脂肪烃基,以乙基或与乙基 环和嘧啶环等。○ 体积相近的取代基 (如氟乙基) 取代活性较好; 若为脂环烃基, 以环丙基取代活性最好; 3 2 位引入取代基,其活性减弱或消 若为芳烃基,以 2,4-二氟苯基和 4-羟基苯基为佳。○ 失;2 位为氮原子时(如西诺沙星),药代动力学性能有改善,但其体外活性低于相应的 4 5 位取代基中以氨基为最好,可提高吸收或组织分布,其它基团 药物(如奥索利酸)。○ 5 6 位引入氟原子,可使活性显著增强,原因是 6 位氟原子的引入可 取代则活性下降。○ 6 7 位引入五 使药物增加对DNA旋转酶的结合力,而且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性也增加。○ 7 元或六元杂环,抗菌活性明显增强,以哌嗪基为最好。○8 位以氟原子取代为最佳,可 以增加口服吸收,体内活性增强。 抗病毒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1.抗非逆转录病毒药物 (a. 抑制病毒复制初始时期 (吸附、 穿入)的药物: 盐酸金刚烷胺;b. 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核苷类:碘苷、糖苷类: 阿昔洛韦、非核苷类:利巴韦林;c.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 美替沙腙,影响核糖体翻 译的药物阻断了在细胞核糖体上将 mNNA 的遗传信息翻译到蛋白质合成中去,从而减 少了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2.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核苷类:齐多 夫定;非核苷类:奈韦拉平;b. HIV 蛋白酶抑制剂:沙喹那韦; ) 为什么青霉素 G 的钠盐或钾盐必须做成粉针剂使用:因为青霉素 G 对碱不稳定,在碱 性条件下, β-内酰胺环发生开环而失活。 为什么青霉素 G 不能口服,而青霉素 V 可以口服:胃酸的酸性很强,可导致侧链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