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思想特点
“以形写神”与“迁想妙得”——浅析顾恺之的绘画美学观

多的无 限, 偶 然 中体 现更 多 的必 然; 而另
一
些 生活形象 却是 比较狭 隘的有 限和偶 艺术 中如果光是有 限和偶 然、 无 限和
‘ 明府 正为 眼耳! ’ 但 明点 童子 , 飞 白拂其 上, 使 如轻云之蔽 日。 ” 殷仲堪长 着一双妙
的必然 的生活 内容, 而变化多端却 正是 它 的 多样偶 然 的有 限的艺 术形式 。 ” 要包 罗 万有 而又变化 多端 , 就要形 神兼备 , “ 一”
以 当“ 十” , 以“ 形” 写“ 神” 。 [ 2 ] 曹利华.中华传统美学体系探源. 北 京图
书馆 出版 社 , 1 9 9 9 .
袭如
开 花
“ 以 形写神 " 与“ 迁 想妙 得’ ’
浅析顾恺之 的绘 画美学观
口张 贝贝
摘
要: “ 以形写神 ‘ 迁想妙 得” 是顾恺之对人物 画提 出的主要观 点。 “ 以形写神” 是指在 审美创 造阶段 要重视对 艺术形 象之形 的
刻画 , 从 而更好地表现 艺术形象之神。 “ 迁想妙得 ” 是 画家把握生 活的 一种 艺术方式 , 触及 艺术 方面主体 表现和客观制 约的辩证 关 系。
取形 象 , 而形象 总是有 限和偶 然 的, 而且 生活里 的形 象往往 并不都具有 同等价值 , 有 些生活形 象本 身就具 有更 多的 内容 或 者 意义。这 些 生活形 象的有 限 中包含 更
只有 两者之 间形 成 了绝对的统一 , 才能达
到“ 传神” 的 目的 。
想感情 的 山水 、 狗 马。 因此 画家应“ 迁 想
位, 丰富 自身的文化修养。
浅析顾恺之的“传神论”及其对后世影响

浅析顾恺之的“传神论”及其对后世影响作者:宋志敏来源:《美术界》 2016年第3期文/ 宋志敏【摘要】东晋顾恺之不仅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优秀的艺术家,更是一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
他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提出“传神论”绘画思想的,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本文将从自己的角度简要分析顾恺之的这一理论思想及其对后世绘画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说到魏晋,我最先想到的便是“魏晋风度”“玄学”“清谈”“人物品藻”等这些虽零散,却能代表这一时期典型特征的词语。
这一时期,虽战事频繁、生灵涂炭,但也许正是因为现实的苦痛才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高速发展。
这时的名流、士大夫们思想开放,各种文化百家争鸣,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个人性自觉、充满个性的时代。
顾恺之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正是人物品藻风气盛行之期,这种环境对他绘画理论的提出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在绘画产生的初级阶段,最初的画论是主张绘画要像形的,如《尔雅》中所说:“画,形也。
”①到了魏晋时期,人物肖像画的发展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加之这一时期的人们在人物品藻时更加注重人物的风格、韵度,用周积寅的话说便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才能气质的总和表现在外部,则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②。
这些对当时的艺术家,尤其是肖像艺术家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的他们不仅仅要做到人物肖像外形的相似,更要表现人物内在的品质。
正是这一时期,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人物画要“传神”的观点。
《世说新语·巧艺》篇中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③就是说顾恺之画人物,有时几年不画眼睛,别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作画重要的不是四肢与样貌的描绘,关键在于眼睛的描绘,即“传神”。
虽然顾恺之强调“传神”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他忽略对“形”的描绘,在“传神写照”中,“写照”是“传神”的基础,只有做到恰到好处的“写照”后,才能达到“传神”的地步。
也正如他所说:“若长短、刚柔、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顾恺之“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顾恺之“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作者:张钰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顾恺之的“传神论”对绘画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顾恺之非常重视对形体的把握,即是他所说的“美丽之形”;二是在形体之上,通过画眼睛来“传神写照”,传达神韵;三者,顾恺之还强调充分调动主观审美想象(迁想妙得),使得所绘人物具备辨识性和自身特点,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最后,他注重人物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氛围的营造,强调以景托人。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论”;绘画中图分类号: 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45-02一、概述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美术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绘画美学走向自觉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二者兼而有之的顾恺之,他最著名的绘画理论观点就是“传神论”。
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擅诗赋、书法,尤善绘事,时人称之三绝,画绝、文绝、痴绝。
顾恺之有画圣之称,与同时代的张僧繇、陆探微合称“六朝三杰”,著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提到顾恺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绘画名作《洛神赋图》,从留存下来的理论著作,我们不难看出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著名的“传神”理论。
顾氏的传神理论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顾恺之非常重视对形体的把握,即他所说的“美丽之形”;二是在形体之上,通过画眼睛来“传神写照”,传达神韵;三者,顾恺之还强调充分调动主观审美想象(迁想妙得),使得所绘人物具备辨识性和自身特点,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最后,他注重人物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氛围的营造,强调以景托人。
二、“美丽之形”顾恺之在《论画》里讲:“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并贵。
”这里顾恺之表现出他唯美主义的情怀,在他看来,世界上美丽的事物是珍贵的稀有资源,作为艺术家,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
同时还要将其加工成美的艺术形象,反映到绘画作品上。
论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

论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受时代的影响,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理论,“形”与“神”这一核心问题贯穿了中国画论的整个发展过程,经由历代画论家的发展,最终演变为当代画家齐白石所提出“似与不似”的理论。
标签:传神写照;顾恺之;形;神“传神写照”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重要绘画思想。
这一思想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对当时乃至后世的绘画理论影响深远。
一、“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与背景《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
顾曰:‘四体妍蚩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1]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这一重要的绘画思想。
这与当时整个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战乱时期,但其间的文学艺术却奇迹般的飞速发展,真正进入了自觉的阶段。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动乱社会与艰难人生等客观现实造成了知識分子思想上的普遍消极,佛教的迅速蔓延,老、庄哲学的渐次盛行,使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学逐渐被玄学所代替。
据《文心雕龙》记载:“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元论。
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
”[2]玄论之风大盛,清谈玄理之风日浓。
同时,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残酷镇压异己,新兴士人不敢妄谈朝政,只得转而品评人的形貌、容止及风神才情。
再加上六朝时的绘画以人物为主,重视人物的精神才貌成为时代的主流。
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理论遍应运而生。
二、绘画中的“形”与“神”探源“传神写照”中的“神”是指人的风神,即描绘对象的内在个性和气质;“照”指描绘对象的外在形体和形象。
“传神写照”传达的实质是绘画中的“形”与“神”即形体和精神的相互关系。
这是中国传统画论的精髓。
汉代以前,中国绘画以“写形”为主,自魏晋南北朝始,进入了以“传神”为表现核心的阶段并延续至今。
需要指出的是,顾恺之重“神”但轻“形”,恰恰相反,他主张“以形写神”。
他在《魏晋盛流画赞》中强调:“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就会“神气与之俱变矣”[3]。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0 引言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顾恺之的传神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翻开任何一部中国绘画理论专着,都可以感受到传神论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神论在我国美学理论家的剖析下,一点一点以系统的完善的面貌见于世人,像在周积寅的《中国画论辑要》中便把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1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及背景谈及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充满个性和人性自觉的年代,亦是文化艺术自觉的时代.在这个思想开放, 的年代,究竟充斥着何种思想,怎样一种氛围,促使顾恺之会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这一理论.(1)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理论的着述为传神写照这一理论的提出作了思想意识上的准备.追溯战国到汉代这段哲学史,会发现有很多哲学家都曾经致力于研究形和神的关系.汉代的《淮南子》对形与神的关系有好多的论述,这些都与书画理论的形神关系问题密切相关.《淮南子原道训》有记录:夫形者生之合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这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用四分法加以分析,出现了形、生、气、神.其中神者生之制,就是指由神来制约生命活动《.淮南子》此种论断在那个时代着眼点虽然不在于绘画,而是养生之道,但把其所用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灵活的运用到书画创作的形神关系上来,就极具有价值.书画的形象的创造,要由神来掌控形,神采为上,但是神采的存在又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形的创造和存在.而形又必须有生(生机、生命),必须贯以气(生气、气势、气力、气韵).如果形、生、气、神四者,其中有一个不存在了,其他三个就会大受影响甚至于有可能不存在.透过这种论析,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命题迟早会产生和确立的.(2)魏晋玄学对顾恺之形神论的影响.魏晋玄学发展至东晋,辨明哲理的清淡之行.对人物的才情风貌、言谈的超尘绝俗的美是极其讲求的,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美的追求,给人一种只可欣赏而无法用言语道明的感觉.就像《魏晋胜流画赞》里写道: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是因为道教、玄学经常使用得鱼忘筌来形容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象,反映了形而上的思考.超言忘象而追求意的理论.而生与神在中国哲学(尤其是佛学)中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荃生也就是传神.在这里,毫无疑问顾恺之通过魏晋玄学的观点,说明绘画不应拘泥于形似形象,根本目的在于写神传神.(3)魏晋风度对顾恺之形神论的影响.六朝的绘画以人物为主.在玄风大振中,人们的思想也难免随之变化,于是乎出现了品评人物时将重神而轻型的思想贯穿.魏晋时期士大夫之间多重视人的精神面貌,只要高逸,形骸是可以忽视的.于是,一种新的美学标准便成立了.王弼的《周易略例* 明象》云:故立象尽意,而像可忘也,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言论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美学标准作了强有力的后盾.说到这里我的大脑不禁浮现出了许多顾恺之作画的故事.譬如大家熟知的:顾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的故事.在画裴叔则时,顾将特征的表现锁定在了面部,遂加上了三毛.通过这原本子虚乌有的三毛,就将裴非凡的见识表露的淋漓尽致.这里顾恺之的创作思想和王弼的言论竟是如此出奇的一致啊!2 对传神写照中神的理解提到传神写照无疑神是重中之重了.这里所讲的神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是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是一种具备审美意义的人的精神,是人性本质的一种呈现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品格.顾恺之对神的理解充分表露在他的作品中,脍炙人口的有: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缺少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晋书* 顾恺之转》)此画论大意应为顾每画一幅人物画,往往好几年不点睛,有人问这是为什么,他回答: 的人物在姿态的美丑方面本来并不缺少什么,不过传神写照正在这里(指眼睛).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神的基本含义是眼神,眼睛之所以有这样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具有和鉴一样的特点,正如达芬奇的名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归其一点就在于虽然眼睛也是有形的一个物,但这个物不同其他,它有清、虚的特点,不是呆板而无生命.所以,眼睛可以通达道德,体现神.值得一提的是顾恺之虽然强调传神的重要性,但他并不忽略,更不形的作用.传神写照的基础还是在于写照,只有恰如其分的写照才能达到传神的要求.正如顾氏有云:若长短、刚柔、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可见神气必须通过外形表现出来,外形必须寄寓着神气在它里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后才能表现出它的生动性和真实感.3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传神论在绘画中的影响是深远的,自顾恺之的传神写照一出,后人对它的认同及发展可谓异彩纷呈.最为有名的三大论述莫过于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和顾的传神写照既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神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清朝,清四僧的着名代表石涛提出了不似之似的美学原则,亦在强调传神.这些美学理论经齐白石大师后遂演变成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此我截取了我国绘画美学发展家最为熟知的三大论述来展现传神写照的发展.从时间的跨度上来讲做到了从古至今,即从南齐到清初再到时期.若要细数传神写照的发展与衍变那就有太多的着录可寻了,像六朝宋宗炳和王微、五代着名山水画家荆浩、宋代的苏轼等在这方面都有颇多的笔墨记载.传神论的发展不仅遍及了中国画的各个领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它的触角还延伸到了我国传统的世界艺术上独一无二的书法创作中去了.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就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笔墨与情感,形与神的统一.4 结语传神论这个在绘画美学中经久不衰的话题,汇集了中国绘画的全部精神,成了艺术家进行创作和理论家品评画作时至高无上的理论指导.因而系统地掌握传神论有助于理解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以及中国画家的艺术思想.参考文献:[1] 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杨成寅. 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先秦汉魏南北朝卷[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3] 俞剑华,等. 顾恺之研究资料[M].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4]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M]. 齐鲁书社,1987.。
顾恺之的绘画特点艺术特色

顾恺之得绘画特点艺术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得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
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下面就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得顾恺之得绘画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顾恺之得绘画特点顾恺之得绘画理论主要就是针对人物画与肖像画而言得,她明确提出了绘画中得“以形写神”论。
与“以形写神”直接相连得即“传神论”,“传神”就是“写形”得归宿与核心。
,顾恺之得“传神论”不仅更为具体,深入,而且更为专业,它成为中国画论中第一个,也就是最重要得一个命题,就是人物画乃至其她画种评介中一条颠扑不破得标准。
“传神”得关键就是什么?顾恺之有明确得回答。
首先,她认为在绘画中对眼睛得处理最为重要,第二个要点就是对人物与环境关系得刻画描绘,第三就是对“骨气”得表现。
、顾恺之画论中第二个极富价值得观点就是“迁想妙得”,就是中国绘画美学上得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基于生活基础上得精思熟虑,绝想佳构,既反映了主观与客观得联系,又对画家提出了精于思索,捕捉精髓得更高要求。
所谓“迁想”,可以理解为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得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得思想情感;所谓“妙得”,即通过“迁想”,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得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得艺术构思,做到胸中有数。
顾恺之得简介顾恺之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
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
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
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
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
后人论述她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
论顾恺之绘画美学的艺术特质

论顾恺之绘画美学的艺术特质作者:冷琥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09期摘要:在中国绘画史上,顾恺之的地位举足轻重。
顾恺之以人物画见长,其绘画作品中人物画数量最多,也最为出色。
顾恺之的文化与艺术素养极为深厚,其在人物画的美学理论方面成就卓著。
通过分析传神写照、画境叙事、迁想妙得这三个顾恺之提出的著名论点,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顾恺之绘画美学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顾恺之;绘画美学;传神写照;迁想妙得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痴绝。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同为“六朝四大家”。
其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山水、花鸟、猛兽、人物等。
山水画有《庐山图》《雪霁望五老峰图》,使人如临其境;花鸟画有《木雁图》《凫雁水洋图》,观之赏心悦目;猛兽画有《虎啸图》《十一头狮子图》,望之生气勃勃;道释画有《列仙像》《三天女像》《维摩天女飞仙图》,极为传神;人物画有《古贤图》《司马宣王像》,涉及古圣先贤、先代帝王将相和同时代人物,神形俱佳,在顾恺之众多绘画作品中占比最多。
据考证,顾恺之真迹早已失传,现存其经典代表作品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图》皆是后代的摹本。
但杨新、石守谦、巫鸿等人分析了三幅作品的创作时代和作者创作风格,认为原作者并非顾恺之。
此外,韦宾、刘屹等认为顾恺之的三篇绘画理论著作《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皆是伪作[1]。
为进入顾恺之的绘画艺术语境,暂且搁置这些争议,以探析顾恺之绘画语言的艺术特质。
一、传神写照中国绘画史上名家众多,突出的绘画语言的表现特征意味着画家创作风格个性化的形成。
他们要解决的已不是绘画的内容,而是“怎样去画”的问题。
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重要的绘画美学论题。
观顾恺之的画作,其着重点已非摹仿外在的“像”,而是内在神韵,抓住绘画对象的本质特征。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是其绘画语言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也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地位。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特点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特点顾恺之是我国晋代著名画家,他的绘画思想在中国画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有东晋顾恺之人物画特点,欢迎参阅。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特点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
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
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
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
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
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
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
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
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
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东晋兴宁年间(公元363—365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
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
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
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
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
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思想特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代人的自觉直接反映为艺术的自觉,而艺术理论的独立形成又是艺术自觉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的代表当属顾恺之,本文将从“神”的哲学概念转为审美范畴、绘画技巧的经验总结两个方面分析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思想特点。
关键词:顾恺之;形神论;传神论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91-01
魏晋南北朝时代人的自觉直接反映为艺术的自觉,而艺术理论的独立形成又是艺术自觉的重要标志。
顾恺之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绘画技巧经验中,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提出了以“神”为中心的“传神论”,本文将“神”的哲学概念的转化和绘画技巧的经验总结两个方面分析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思想特点。
一、“神”从哲学概念转为审美范畴
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源于中国哲学的形神论。
“形神问题即身心问题,是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
”①形神问题在本质上是人生问题。
作为人的第一自然属性“形”“神”的概念在。
魏晋时期的哲学的发展中,对“神”的概念的考察,可以从《周易》《老子》、《庄子》开始。
《周易》中出现的神:
穷神知化。
(《周易·系辞上传》)
《老子》中出现的神:
神得一以灵。
(《老子·三十六章》)
老子称道为精神,称道的妙用为神。
庄子发展了神的概念:
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
(《庄子·天地》)
形与神的结合在庄子那里体现,并且他主张轻形重神。
他期望的是精神是否能与“道”合一。
为此他说:
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庄子·有宥》
到了汉代,形神问题的讨论就越来越多了。
例如:
故以神为主者……神从而害。
(《淮南子·原道训》)
汤用彤先生指出:“魏晋识鉴在神明”。
②以“神”为主。
而“神”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精神、生命了,而包括审美意义,能够体现魏晋时期人的人生境界并且成为人物画美的标准。
二、传神写照
从绘画理论来说,顾恺之提出“传神”的理论,即“传神写照”中所强调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神”。
“由人伦鉴识转换后所追求的形相之美,亦即是在人伦鉴识中所追求的形相重的神,在技巧上把它表现出来。
”③“绘画除了已往的宣教功用外,‘畅神’和‘怡情’作用已开始产生并得到较为普遍的实行和认同。
”④“绘画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美的对象。
绘画不必是政治或者功利的附庸,而是审美为原则,以供人欣赏为目的。
”⑤顾恺之特别强调绘画中眼睛的重要性。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人物画的细节描写中他提出具
体注意事项。
《论画》云:
“写自颈以上,宁迟而不隽,不使远而有失。
”
“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
对人物画而言,对眼睛的重视在点睛上。
如果在绘画时对眼睛的处理不当,则会导致“神气与之俱变矣。
”人物画细节描写中“点睛”的重要性是最容易“传神”的,是人物画“传神”的重要表现形式。
此外,顾恺之重点提到“凡画,人最难。
”并且在《论画》中在有段专门针对摹写人物的话:
“人有长短……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
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
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
这里,“形神论”从哲学的统一走转了艺术审美的统一,做到这一点是顾恺之。
将“形神论”带入了绘画,带入了艺术审美。
在绘画中如何做到传神。
首先要“以形写神”。
传神需要通过形来表达。
“神”如果不通过“形”则无法传出。
其次“实对传神”,对“形”的描绘是为得到“神”。
“形”是为了“传神”而生的,用了“形”这个手段后,要忘记“形”。
最后,“悟对通神”。
一方面要求艺术家与对象进行情感交流,一方面通过对对象情感的把握在绘画创作中表达情感。
“神”不仅仅是一般所说的精神生命,而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的精神,人的觉醒在艺术作品体现、而艺术作品的内
容,反应人的精神风貌,又给人以审美。
人、艺术、审美达到了统一。
注释:
①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p159.
②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p690.
③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94.
④陈绶祥著.魏晋南北朝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p7.
⑤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p7.
参考文献:
[1]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陈绶祥著.魏晋南北朝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