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经方治疗脂肪肝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脂肪肝、肝病秘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脂肪肝、肝病秘方脂肪肝——化脂腹肝汤(张瑞霞方)【组成】丹参15g,茵陈20g,泽泻20g,黄芩12g,山楂12g。
【用法】每日1剂,早、晚饭前温服。
【功效主治】疏肝、消瘀、祛湿、化积。
用于脂肪肝。
【方解】脂肪肝见于肥胖、酗酒、糖尿病及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肝炎活动期,由于不适当地增加营养和减少活动使得脂肪堆积,加之肝脏代谢功能受损,过量脂肪在肝内积聚而成。
若不及时治疗可使急性肝炎病情迁延,慢性肝炎病情加重,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中医学没有脂肪肝的记载,属于中医“胁痛”“积聚”的范畴,患者常有胁痛、肥胖、肝大的表现,病因病机为湿、痰、食阻滞,化生浊邪,肝胆疏泄失调,血脉瘀阻。
方中茵陈疏肝利湿为主药,丹参活血化瘀为臣药,黄芩、泽泻清热利湿,山楂化食消积共为佐药。
全方疏肝、消瘀、祛湿、化积,对脂肪肝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加减】胁痛甚者酌加青皮10g,郁金12g;不思饮食者加炒麦芽15g,生山楂15g,鸡内金12g;口苦、口干加龙胆草10g;恶心欲呕加清半夏30g,干姜10g;腹胀纳少者加厚朴10g,生山楂15g;大便稀溏加泽泻15g,白扁豆30g;肝大明显加鳖甲、穿山甲各10g;妇女月经不调加泽兰15g,三七粉(冲服)3g。
【体会】适当控制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少食糖为原则。
慢性肝炎患者长期静脉点滴,用药不宜采用高渗性葡萄糖,以减少糖向脂肪的转化,注意减肥控制体重,绝对禁酒,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
肝炎恢复期参加锻炼,运动量以病人体力能耐受为标准,促进脂肪的代谢。
【方源】《名医名方录》脂肪肝——蒲黄降脂汤(臧堃堂方)【组成】生蒲黄(包煎)10g,泽泻20g,生山楂20g,干荷叶15g,猪苓、茯苓各30g,决明子(炒打碎)20g,法半夏10g,陈皮10g,丹参10g,炒白术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饭前分服。
【功效主治】健脾化湿,降脂减肥。
主治体肥痰湿内蕴,高血脂,脂肪肝患者,单纯性肥胖病。
治疗脂肪肝的中医偏方

治疗脂肪肝的中医偏方一:陈皮二红饮【药方】陈皮,红花各6克,红枣5枚。
【用法】水煎,取汁代茶饮。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化痰。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脂肪肝。
二:佛手香橼汤【药方】佛手,香橼各6克,白糖适量。
【用法】佛手,香橼加水煎,去渣取汁加白糖调匀,每日2次。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脂肪肝。
三:丹参陈皮膏【药方】丹参100克,陈皮30克,蜂蜜100毫升【用法】丹参,陈皮加水煎,去渣取浓汁加蜂蜜收膏。
每次20毫升,每日2次。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祛痰。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脂肪肝。
脂肪肝的分类有哪些1、肥胖性脂肪肝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
30%~50%的肥胖症合并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变率高达61%~94%。
肥胖人体重得到控制后,其脂肪浸润亦减少或消失。
2、酒精性脂肪肝长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检,75%~95%有脂肪浸润。
还有人观察,每天饮酒超过80~160克则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长5~25倍。
3、快速减肥性脂肪肝禁食、过分节食或其他快速减轻体重的措施可引起脂肪分解短期内大量增加,消耗肝内谷胱甘肽(GSH),使肝内丙二醛和脂质过氧化物大量增加,损伤肝细胞,导致脂肪肝。
4、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摄食不足或消化障碍,不能合成载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积存肝内,形成脂肪肝。
5、糖尿病脂肪肝糖尿病患者中约50%可发生脂肪肝,其中以成年病人为多。
跟着倪海厦老师,学习中医易患脂肪肝的人群1、营养过剩及肥胖者,要减少饮食的热量摄入。
2、糖尿病、病毒性肝炎所致患者应从控制血糖、调整免疫,以促使脂肪代谢恢复正常。
3、酗酒及酒精性脂肪肝要先戒酒,同时配合保肝治疗。
4、营养不良者应补充蛋白质、维生素,消除导致营养不良的因素。
预防痛风方法1、痛风病人应限制嘌呤的摄入量,每日应控制在150毫克以下。
急性发作期的2天内选用嘌呤含量很少或者不含嘌呤的食物,禁用含嘌呤极高的食物。
《伤寒论》方药在肝病治疗中的运用

《伤寒论》方药在肝病治疗中的运用作者:王天石作者单位:132013吉林市新佳音肾病医院【关键词】伤寒论《伤寒论》被医家称为方书之祖,活人之书,书中共载113方,被后世称为经方,对各系统疾病的治疗可谓周详全面,经历千余年而疗效依然卓著。
在肝病治疗方面尤具独到之处。
笔者运用《伤寒论》方药治疗肝病常取得显著疗效,举例于此。
四逆散加减《伤寒论》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此即为少阴之枢机不畅,阳气被郁,不能疏达于四末所致,实为肝胃气滞,阳气郁遏,致四肢逆冷。
故仲景创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阳郁。
方中柴胡主升,疏肝解郁而透达阳气;枳实主降,行气散结而宣通胃络;芍药、甘草柔和肝脾而益阴缓急。
诚如《医宗金鉴》所云:“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
笔者曾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肝病证见胁肋疼痛、脘腹痞满、纳呆呃逆、脉弦等肝脾不和,气滞阳郁者多例,疗效甚佳。
纳差、痞满、乏力著者,加白术、茯苓等加强健脾;病久体虚、腰肢软、形寒肢冷者,加当归、熟地以加强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之力,即“治其阳者,必调其阴,理其气者,必调其血”之义;肝脾肿大、舌紫脉涩者,加桃仁、红花活血散结;腹水少尿者,加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水;亦可加生姜、薄荷以助该方疏散条达。
小柴胡汤《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该条论述少阳病证治。
少阳为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胆腑依附于肝,其位也在胁下,与肝表里相连,其气亦有疏泻作用,可通达表里内外。
其手足两经隶属于胆和三焦,少阳为病,不仅使肝胆气郁,而且三焦之气也往往为之不利。
因此,少阳为病见证很多。
可用于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单方和验方

可用于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单方和验方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医学宝库。
在继承的基础上已经发掘出许多治疗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所致的脂肪肝的药物和方剂。
各地报导了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和食疗方。
现介绍部分方药,仅供医务人员参考,病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1.福泽泻15克,淡海藻20克,生山楂20克,大荷叶15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草决明15克,紫丹参15克,广郁金12克,生牡蛎30克,莪术10克。
肝阴不足加炙鳖甲10克,龟板10克。
肝区隐痛加醋柴胡10克,八月扎12克,生三七粉2克。
气虚痰浊重者加生黄芪12克,苍术12克。
水煎,一日1剂,分2次口服,45天为1疗程。
该方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主治脂肪肝。
2.茯苓30克,泽泻20克,法半夏12克,白术10克,莱菔子10克,桔红6克,天麻6克,绿荷6克,制南星6克,生甘草6克。
气虚加黄芪30克,太子参15克。
便溏者加薏苡仁30克,石菖蒲10克。
痰郁化火者加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浙贝母10克。
腹胀加佛手10克,枳壳10克,砂仁6克。
痰淤互错者加丹参15克,田七末3克。
脾阳虚者加附子6克,干姜6克。
一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个月为1疗程。
该方理脾化痰。
主治脂肪肝。
3.陈皮12克,枳壳15克,莱菔子15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生山楂30克,鸡内金15克,丹参20克,穿山甲15克。
一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该方理气化痰。
适用于气滞痰阻型脂肪肝,症见脘胀满,便秘纳差,甚则恶心呕吐,形体肥胖,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4.郁金15克,象贝母15克,丹参15克,柴胡10克,鳖甲10克,穿山甲10克,泽泻30克,猫人参30克。
并配合“降脂饮”(生首乌、决明子、生山楂各3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该方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适用于气血郁阻型脂肪肝,症见脘腹胀满,时或痛,面色黯红稍滞,舌质淡紫或青紫,脉弦或涩。
5.生首乌20克,黄精20克,泽泻20克,草决明15克,丹参15克,生山楂30克,虎杖12克,大荷叶15克。
【经方医案】黄煌经方治疗脂肪肝

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煌教授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方证相应学说”和“经方体质学说”。
黄教授认为,方证相应是辩证论治的核心。
这里的证包括“病”的证和“人”的证。
背景因暴食、喝酒、不爱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患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且胖人尤为多见。
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积证。
正如《内经》所说:“肝之积,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
系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疏泄不利的一系列病症。
肝积并非大病,发病初期若能及时通过中医诊治,一般都可速效。
但若牵延不治,积久则会变生大病,需引起足够重视。
脂肪在中医理论里认为是痰湿、水饮、湿浊之类。
阳气不化,则水饮留滞,滞塞日久,则生痰饮。
其病之初,莫不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酒酪浆饮,脂膏湿浊未及代谢,留积体内。
一方面,若七情内伤,则肝气郁滞,疏泄功能下降。
另一方面,机体正气渐虚,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脾肾亏虚,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肾虚则气化不利,最终水湿蓄积为病。
并且,亦有外伤或久病瘀血内停,肝经气机不畅,肥脂湿邪内蕴,与瘀血相搏,有形之物,滞于肝脏。
所以说,此病之因,本在脾肾阳虚,标在气郁、食滞、痰饮、瘀血、湿浊、寒热。
临床多呈本虚标实,虚实兼夹,寒热错杂之症。
其病位在肝,故俗称为脂肪肝。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黄教授列出以下汤剂。
大柴胡汤古代治疗宿食病的专方,有止痛、除胀、通便、降逆、清热的功效,适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和实热性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 《金贵要略》)常用剂量柴胡 20g ,黄芩 10g ,制半夏 15g ,枳壳 30g ,白芍 20g ,制大黄 10g, 干姜 5g ,红枣 20g 。
煎服法以水 1200ml , 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 30-40 分钟,取汤液 300ml ,分 2-3 次温服。
张仲景留下一张方,让肝“喘口气”,巧治脂肪肝!两千年,不能忘

张仲景留下一张方,让肝“喘口气”,巧治脂肪肝!两千年,不能忘(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给您聊聊,中医如何用上古经方,治疗脂肪肝。
这张上古经方,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记载的方子,叫做四逆散。
它的组成是: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6克。
水煎服。
记住啊,我说但是四逆散,可不是四逆汤。
这两个,一字之差,区别可大了。
这个配伍是干啥的?它为啥能帮助我们治疗脂肪肝啊?来,我给你说个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8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最近这两个月以来啊,总感觉到自己右侧胁肋以下部位,差不多就是肝区吧,憋闷、胀满、不舒服,隐痛。
与此同时呢,还感觉到不爱吃饭、乏力、口干口苦。
这个人,很早之前就被诊断出有脂肪肝了。
所以,他当时的第一印象,就考虑是不是脂肪肝所致。
他到医院去,经过检查,确诊为中度脂肪肝,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不正常。
眼下的问题,基本可以确定,就是脂肪肝所致。
怎么办啊?经人介绍,他决定看中医。
刻诊,见脉象弦滑、舌苔黄厚、舌红。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
但见——柴胡10克,枳实15克,白芍30克,甘草6克,丹参30克,泽泻15克,鸡内金12克,制首乌10克,生山楂30克,川楝子15克,郁金1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应用一个月以后,右侧胁肋下部的隐痛感消失了,只是觉得偶尔胀满。
食欲恢复不少,乏力感依然存在。
这时候,遵上方稍作加减,继续服用。
两个月以后患者诸证悉平,没有任何不适,B超检查脂肪肝消失,甘油三酯恢复正常。
小医案不大,但是学问不少。
来,我帮你分析一下。
我告诉你啊,这人的问题,在于肝气不畅、湿热内积。
这样的脂肪肝患者,太多了,是最普遍的一个类型。
你看,此人脉弦滑,这是主湿邪的。
舌红苔黄厚,这是主热邪的。
口干,说明有热。
口苦,说明肝气不平,胆气上逆。
大柴胡汤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大柴胡汤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大柴胡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治疗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等疾病的功效。
它是由大柴胡、黄芩、黄连、栀子、柏子仁等多味药物煎煮而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本文将从大柴胡汤的起源、成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大柴胡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伤寒杂病论》,它是张仲景所创立的。
大柴胡汤的药物组成精确搭配,每味药物都有其独特的药物性能和作用。
其中,大柴胡为主药,具有疏肝解郁、疏散风热、解毒的功效。
黄芩为辅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黄连为佐药,能够清暑止渴、燥湿利尿。
栀子为使药,具有泻热通便、解毒消肿的功效。
柏子仁为使药,可以通达于肝胆,泻肝火、散瘀消肿。
大柴胡汤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药物组成相关。
首先,大柴胡汤中的大柴胡、黄芩和黄连能够清热解毒,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抑制肝细胞的不正常增生。
这对于治疗肝炎和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栀子、柏子仁等药物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可以促进肝脏排毒功能,减轻脂肪肝的病情。
此外,大柴胡汤还能调节体内的肝胆气机,舒缓肝脏压力,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和修复。
在临床上,大柴胡汤被广泛应用于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的治疗中。
对于肝炎患者来说,大柴胡汤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
同时,大柴胡汤还能够调节肝脏气血运行,缓解患者的肝气郁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大柴胡汤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减轻症状,改善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大柴胡汤可以促进脂肪代谢,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积累,降低肝脏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大柴胡汤虽然在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个体差异以及病情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因此,在使用大柴胡汤前,必须经过医生的详细诊断和评估,确定患者的病情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之,大柴胡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治疗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其药物组成精确搭配,可以清热解毒,调节肝胆气机,改善肝功能。
四逆散合苇茎汤治疗脂肪肝机理探析

四逆散合苇茎汤治疗脂肪肝机理探析刘建平;杨保林【摘要】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故从肝与脂肪肝的关系、脾与脂肪肝的关系以及肝脾失调与脂肪肝的关系辨析脂肪肝的病机,认为肝脾失调是本病病机之本,痰湿热瘀蕴结于肝是病机之标,提出治疗脂肪肝应以疏肝解郁、健运脾胃、化湿祛痰、涤浊逐瘀为法,而四逆散合苇茎汤具有上述功效,切中脂肪肝的病机.【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8【总页数】2页(P1055,1158)【关键词】脂肪肝;四逆散;苇茎汤【作者】刘建平;杨保林【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8;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5脂肪肝的临床症状可见胁肋不舒或疼痛、腹胀满、纳食减少、肢体困倦、肝脏肿大等,属于中医学胁痛、积症、痞满等范畴。
关于脂肪肝的病因病机,目前尚无定论,学者论述颇多,或责之于肝,或责之于脾,或责之于肾,或从痰湿论治,或从瘀血论治。
笔者认为肝脾失调是本病病机之本,痰湿热蕴结于肝是病机之标。
1 肝与脂肪肝的关系脂肪肝与肝关系密切,脂肪肝病位在肝。
现代医学表明,脂肪肝的发生是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脂肪在肝组织细胞内贮积所致。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主疏泄,肝正常疏泄,气机条畅,能通利三焦,疏通水道,输布津液;若失其疏泄,则气机不畅,水道不利,气津不化,气血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聚饮停,凝而成湿成痰成浊,壅于肝脏,日久渐积,终致脂肪肝。
周学海《读医随笔》强调:“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气机而不病。
凡病之气结、血瘀、痰饮、积聚……皆肝气之不能调畅所致也。
”说明气滞、血瘀、痰浊、积聚等病证皆可因肝气不疏而致。
2 脾与脂肪肝的关系脾属土,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肝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组织中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变,有非酒精性和酒精性的区别[1],现今对其发病机理还不明确,治疗以饮食调节,加强运动,杜绝饮酒为主。
中医药对症治疗有一定效果,现从《伤寒论》中“胁痛”“腹满”“腹中疼”“痞满”“黄疸”等病症出发,应用经方加减治疗脂肪肝,浅议2例临床医案。
小柴胡汤方合四逆散小柴胡汤首见于《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书中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半斤,黄芩3两,人参3两,炙甘草、生姜各3两,大枣12枚,半夏0.5升。
该方在临床中有和解少阳的功用[2],方中柴胡入肝胆经,可疏散气机,黄芩苦寒,可清泄热结。
二药相合,一升一降,共奏和解之意。
半夏可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生姜既可解半夏之毒,又可和胃;大枣、人参益气健脾,取其扶正袪邪;炙甘草既助扶正,又调和诸药。
此原方可疏肝解郁、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和胃化湿。
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炙甘草、枳实(破)、柴胡、芍药。
该方有透胁解郁,疏肝理脾之功用。
四逆散方较小柴胡汤用药多枳实和芍药。
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配柴胡既增强疏肝解郁之功效,又可升清降浊;芍药敛阴养血柔肝。
二方相合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气,消痞散结,清热化湿的功效,可加减治疗脂肪肝引起的胁痛、腹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症。
患者,男,39岁,2014年7月20日初诊,两胁胀痛3个月余,食后痛甚,近0.5年来口苦,咽干,食欲不振,偶有头晕,大便稀溏,小便黄,睡眠差。
B 超提示:中度脂肪肝(2年余)。
查体:体型肥胖,身高172cm ,体重98kg,舌体胖大,舌苔黄腻,间有裂纹,舌尖偏红,脉弦滑。
肝功能:AST 51U/L,ALT 57U/L;血脂:总胆固醇7.6mmol/L,甘油三酯2.1mmol/L,低密度脂蛋白5.7mmol/L。
中医诊断:胁痛。
证型:肝脾不和,湿热痰阻。
西医诊断:脂肪肝,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疏肝健脾,清热化湿。
方药: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
醋炒柴胡20g,黄芩15g,苏条参20g,法半夏10g,枳实10g,白芍9g,赤芍9g,桔梗10g。
荷叶6g,山楂9g,茯苓10g,陈皮10g,炙甘草6g,大枣2枚,生姜10g。
上药入水煎服,200mL/次,2次/d,1剂/2d。
嘱增加运动,清淡饮食,适当控制食量。
15剂以后,胁痛症状明显改善,无口苦、咽干、眩晕,饮食、睡眠、二便正常。
按:该患者因肥胖所致痰湿体质,湿阻脾胃,有碍水谷运化,致使脾虚湿更胜。
痰湿内甚,水停中焦,热从中生,致使肝脾湿热、脾虚肝郁而见胁痛明显,饮食不畅,大便稀溏,小便黄,并有口苦、咽干之症;痰邪上阻清窍,蒙蔽心神,可见头晕、睡差。
方用小柴胡汤本为和解少阳之代表方,少阳之经循于胸胁,和解胸胁,配合四逆散疏肝健脾,使肝气调达,脾气健运化痰湿,痞消结散。
方中变人参为苏条参增加清热益气之功,用二芍补泄兼施,白芍补湿热所伤肝阴肝血,赤芍清泻肝火,又有活血功效,加荷叶利湿消脂,涤痰化浊,桔梗清热利咽,茯苓健脾利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全方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消痞散结。
半夏泻心汤合栀子大黄汤《伤寒论》:“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3两,干姜3两,人参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甘草3两(炙)。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组成:栀子14枚,大黄1两,枳实五枚,洗豆豉1升。
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栀子大黄汤祛湿热,利黄疸。
患者,男,45岁,平日喜饮酒,约250mL/次,4次/周,现以黄疸前来就诊,问诊脘腹胀满疼痛不适,食后肠鸣亢进,泄后痛减,时有干呕,晨起明显,饮食不畅,大便稀,3~5次/周,小便黄,睡眠尚可。
查体,腹部平软,无压痛,肤色黄,面色发黄,有光泽,双目黄染,舌黄腻,有腐苔,舌底脉络迂曲,脉弦滑数。
身高171cm,体重78kg,B 超提示:重度脂肪肝。
肝功能:AST 107U/L,ALT 98U/L。
中医诊断:黄疸。
证型:阳黄。
西医诊断: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治疗方法:清热利胆,和胃化湿。
方用半夏泻心汤合栀子大黄汤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10.068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三七粉剂和三七汤剂对AFLD 大鼠肝脂变的病理学及血清变化的对比研究(编号:2015FD043)摘要应用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一定的效果,吸取《伤寒论》中的经方治疗脂肪肝腹胀、胁痛、大便不畅、饮食不佳等症状效果明显。
中医药传统医学博大精深,《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其中的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泻心汤、栀子大黄汤可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脂肪肝。
关键词脂肪肝;中药治疗;经方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脂肪肝施懿凌1于洋2罗永会1余光岚(通讯作者)1671000大理大学基础医学院1650000昆明市中医医院2(下转第106页)加减。
方药:法半夏15g,黄芩10g,生姜6g,南沙参15g,黄连3g,醋炒栀子15g,酒炙大黄6g,枳实10g,赤芍20 g,香附15g,白术9g,大枣5枚,炙甘草6g。
嘱戒酒,饮食清淡,适量运动。
10剂后腹胀满疼痛有所改善,大便趋于正常,2次/d。
原方继续服用。
10剂后面部、巩膜黄染减退,腹胀满疼痛明显改善,大便正常,查舌苔,无厚腻。
肝功能:AST86U/L,ALT55U/L。
按:该患者长期饮酒,湿热之邪长久侵袭机体,使体质偏阴虚,阴虚阳亢,黄疸发为阳黄,且黄色明亮有光泽。
湿阻脾胃,而见腹胀疼痛、饮食不畅、大便不和,舌苔厚腻而腐。
治疗以清热化湿,利肝胆,和脾胃之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合以利胆退黄的栀子大黄汤加减,半夏化痰开窍,枳实化痰消积、破气除痞,香附理气疏肝,使腹胀痛之症消;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清上、下焦之热,白术健脾燥湿;大黄酒炙行活血化瘀之力著,微有清热泻火之力,赤芍清热散瘀;醋炒栀子可利胆退黄,清热除湿,醋炙引入肝经;南沙参养胃阴、清胃热,化痰补气;生姜、大枣、炙甘草和胃解毒,调诸药。
全方共奏清热利胆、和胃化湿之功效。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古书四大经典之一,后世医家可从中吸取经典医方加以使用。
脂肪肝为现代疾病,也可从其中病症而诊断为“胁痛”“痰浊”等范畴[3]。
本文以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泻心汤、栀子大黄汤合方加减治疗脂肪肝,确有四两拨千斤之感,叹中医经方博大精深,需后世医者潜心钻研,必有收获。
参考文献[1]Adachi M,Brenner DA.Clinical syndromes ofalcoholic liver disease[J].Dig Dis,2005,23(3/4):255-263.[2]张仲景.伤寒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6:20.[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70.表现。
因此,此方中加入桂枝,有通达郁阳之意。
而在厥阴病中,麻黄升麻汤亦可体现出通阳的作用。
《伤寒论》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本病病机当是表证误下,脾气受损,肺失治节,邪入厥阴,气机失调,相火被郁[8]。
因此在方中除继续加入桂枝通阳外,主要利用升麻使阳郁得伸,邪能外达。
因此仲景认为治疗阳郁的关键,在于通,而不在于温,通的关键在于气,而不在于阳。
气畅则阳通,气滞则阳郁,因此调理气机是通阳的重要手段[9]。
祛痰利水:痰饮导致阳郁的治疗方法在仲景的《金匮要略》中,以治疗胸痹的三首方剂为代表。
仲景提出,胸痹的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即阳气不足,胸阳不振,又兼有阴寒内盛,痰饮内停。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中提到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均可视作通阳法治疗痰饮所致的阳郁。
三首方剂的共同点是,均使用瓜蒌、薤白二味通阳宣痹之品。
瓜蒌苦寒滑利,可通阳豁痰,宽胸下气;薤白辛温,可通阳散结以止痹痛。
不同点在于,根据症状的轻重,辅以不同的药物。
白酒有通阳之功,可用于阳郁所致胸痹之轻证;半夏有攻逐痰饮之效,可用于阳郁所致胸痹之重症;若阳郁兼有阴寒痰浊偏盛,辅以桂枝加强通阳之功,加入枳实、厚朴行气散结除满。
可见,仲景治疗痰饮所致胸痹,概以通阳为要。
分析赵英强教授结合古代医学著作对通阳法的使用,在用药及组方上有了创新。
用药方面,如薤白,《灵枢·五味》中云“心病宜食薤”,其性辛散苦降,含有甾体皂苷、含氮化合物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保护心肌损伤、扩张血管、抑制凝血和抗血栓等作用。
瓜蒌宽胸散结,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有保护作用。
柴胡可疏理气机,通阳达郁,其提取物柴胡皂苷具有松弛平滑肌紧张的作用。
桂枝可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不仅可以通心阳,还有化气行水的功效,可以治疗心力衰竭水肿,同样可以治疗周围血管的痹阻。
威灵仙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
临床上,患者出现麻木的症状时,配伍威灵仙通常可以使症状减轻。
姜黄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提取出的姜黄素能够调脂,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可治冠心病伴有水肿。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冠心病人群中以血瘀痰浊致病为主[10]。
而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的中医证类谱也发生了改变,“瘀血证类”减少了,而“痰浊证类”却大幅度增加了。
因此导师在组方上,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豁痰为主。
若患者心衰出现水肿,可加入茯苓、山药、白术、生薏米等健脾利湿之品;若患者出现肢体寒凉疼痛,可加入黄芩桂枝五物汤以通阳宣痹,重者可加入姜黄、威灵仙、桑枝,通络止痛;若患者出现胸闷气短,气滞不舒,可加入莱菔子、延胡索、牛膝、川芎等,理气止痛。
参考文献[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0.[2]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3]毕国伟.从《黄帝内经》“阴阳不交”之失眠病机谈治疗失眠的针灸取穴[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6):30.[4]刘宁.论《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对通阳法的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6):30.[5]叶天士.温热论[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6]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7]陈明.伤寒论讲堂实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43.[8]徐凤凯,张心平,曹灵勇.麻黄升麻汤证探讨及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779-781.[9]刘庆申.《伤寒论》通阳法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14,6(21):18.[10]田松.冠心病现代文献中医证型与证素的特征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33.(上接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