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物流园区考察报告
物流园区调研报告范文

物流园区调研报告范文英文回答:Logistics parks have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odern supply chain, providing a centralized location for various logistics activities such as storage,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ation. These parks offer a range of benefitsto businesses, including cost savings, improved efficiency, and enhanced customer service.One of the key advantages of logistics parks is the consolid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activities. By locating multiple warehouses and distribution centers in one area, companies can reduce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supply chains. For example, a company can consolidate its shipments from multiple suppliers into one truckload, reducing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minimizing the number of deliveries.In addition, logistics parks often provide access to awide range of transportation modes, such as road, rail, and air. This allows businesses to choose the most cost-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ode of transportation for their goods. For instance, a company may choose to transport its goods by rail for long-distance shipments and use trucksfor last-mile delivery.Furthermore, logistics parks often offer value-added services such as cross-docking, packaging, and labeling. These services can help businesses streamline their operations and improve the speed and accuracy of order fulfillment. For example, a company can utilize cross-docking services to transfer goods directly from incoming trucks to outgoing trucks, reducing the need for storage and handling.Moreover, logistics parks can provide a hub for collabo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among supply chain partners. By co-locating with other businesses in the park, companies can benefit from shared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For instance, a company may collaborate with a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 in the park to optimize theirtransportation routes and reduce costs.In conclusion, logistics parks offer numerous advantages for businesses, including cost savings, improved efficiency, and enhanced collaboration. By consolidating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activities, providing access to various transportation modes, offering value-added services, 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on, logistics park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optimizing the supply chain.中文回答:物流园区已经成为现代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种物流活动如仓储、分销和运输提供了一个集中的地点。
德国物流发展规律考察报告

德国物流发展规律考察报告德国物流行业XX年产值超过XX亿欧元,位列经贸和汽车工业之后排在第三位,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0%以下。
物流产业社会化和综合服务水平高,物流企业注重物流技术研究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基本实现了以运输合理化、仓储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和信息管理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与服务。
“社会市场经济”管理模式根据德国基本法,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联邦交通、建设与住房部是联邦交通运输事业的主管机关,它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建设与公路运输、内河航运和航道建设、海运、航空以及气象服务等各个领域。
德国货运管理部门是联邦货运管理局,是联邦交通、建设与住房部领导下的直属专业管理局,联邦货运交通法中规定联邦货运管理局的任务是监督和控制,其主要任务是为保障货物运输安全和保护环境、制定货物运输管理规定、检查货物运输车辆、审核运输企业并管理经营许可证、监督货物运输市场、专业统计、养路费征收。
该局的检查范围涵盖公路、内河、铁路和航空货运等各种运输方式。
各州货物运输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形式不尽相同,有的隶属于交通局,有的设在内政部内。
其主要任务是依靠法律手段对交通运输进行宏观调控、审核运输企业并管理经营许可证以及监督管理。
德国物流业的管理模式是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按“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运行,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有效合理的竞争机制为前提,把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的一种经济制度。
注重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德国位于欧洲中心,拥有欧洲最长的水运网络和世界第三大高速公路网及全球最现代化的集装箱船队,高速铁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物流装备为德国发展现代物流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绝大部分运输基础设施均由政府投资建设,每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达数百亿欧元,经营权归政府所有,同时在修建过程中对环保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管理权由私有公司承担,它负责管理期间的养护与维修的相关费用。
中德物流园区比较研究

中德物流园区比较研究关于中德物流园区比较研究的论文报告题目一:中德物流园区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物流园区在中国和德国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
中国建立物流园区的目的是通过整合资源和集聚服务,提高物流产业的集中度和效率,尤其是在配送、仓储、转运等方面。
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则更注重区域和产业的联动发展,目的是通过物流园区与周边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监管机构的互动,形成区域物流创新和产业升级。
虽然从目的、发展背景和结构特点上来看,中德物流园区各有侧重,但事实上两者也有许多共性和相似之处。
题目二:中德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中德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物流园区通常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建设和管理,而德国物流园区则是由私营企业和公共机构共同合作建设和管理,形成联合发展的局面。
在运营模式上,中国物流园区更强调出租管理的模式,即协调各个企业经营园区的用地、仓库和服务的方面;而德国物流园区则更加注重整合园区内各方资源,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务生态链,增加服务形态和附加值。
题目三:中德物流园区的品牌建设比较分析物流园区品牌建设对于物流园区的发展非常重要。
中德物流园区品牌建设都较为成熟,但预设的发展方向不同。
一方面,中国物流园区强调整合与集聚,将各方资源进行重组,提升物流服务和效率;另一方面,德国物流园区强调服务和创新,通过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实现与园区企业的整体融合与共同发展。
题目四:中德物流园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中德物流园区的产业结构各有侧重,但均存在发展与调整的问题。
中国的物流园区大量缺乏核心产业和标志性企业,企业集聚度不高,但目前正向高附加值和综合性转型。
而德国物流园区虽然具有发达的产业基础,企业数量较少,但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这就需要拓展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平台,以及加快更多创新企业的集聚。
题目五:中德物流园区的合作机会分析中德物流园区有大量的合作机会存在,尤其是在当前中德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定会产生更多合作的需求。
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考察报告(2)

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考察报告(2)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考察报告5、专业化特色物流服务突出。
在美国,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超过1000家。
虽然美国物流公司众多,但各个公司通常选择不同领域或服务对象,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
例如专做小件(包裹)物流服务,专做货车量物流服务,或专做食品、水果、蔬菜物流服务,或专做高科技产品物流服务 4等等。
即使一些大的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很广,但也是通过子公司来做某一项服务。
这样可以使员工业务精通、服务质量好、资源利用率高而形成竞争力。
在综合物流服务发展的同时,一些功能性物流服务提供商也在市场细分中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综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专业的运输、仓储服务商和区域性配送服务商分工合作的产业形态。
客户可以选择功能性物流服务商,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来整合功能性服务商、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
这样,专业性和综合性物流服务提供商,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各自特色,可以满足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
6、物流企业现代化、规模化、网络化程度高。
美国物流业除了拥有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外,物流企业的经营设施均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
企业的物流作业中铲车、叉车、货物升降机、传送带等机械的运用程度较高;配送中心的分拣设施、拼装作业安排犹如生产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一样,非常先进,有的已经使用数码分拣系统。
计算机管理系统、条码365JT技术被普遍应用,信息传输快捷而准确,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单据处理、人事、库存等运行成本,改善了企业和客户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物流业高技术的运用,客观上需要物流企业的规模化和网络化与之相适应。
在美国,物流业的高科技含量与规模化、网络化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正向促进关 5系。
如全球最大的两家航空物流集团是美国的FedEx和UPS,目前世界上没有第三家物流集团能与这两个“巨无霸”企业相比拟。
规模化和网络化消化了高科技所需的高资本投入,高科技保证了物流服务的高质量,又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企业的规模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德国集装箱港口物流和集疏运通道规划考察报告

德国集装箱港口物流和集疏运通道规划考察报告二〇〇五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一、德国港口业与物流业发展概况 (2)二、德国主要港口现状及发展规划 (5)三、德国主要港口发展集装箱物流的做法 (10)四、德国主要集装箱港口集疏运通道规划 (13)五、借鉴与启示 (16)前言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是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德国是当今世界现代物流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物流布局合理,物流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同样,德国的港口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地理位置重要,港口发展水平较高,优良的集疏运条件使得汉堡港、不莱梅港等港口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港口之一。
德国港口物流业和港口集疏运系统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政府促进和引导现代物流经济发展的做法对我国港口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次经外国专家局批准的,由交通部规划司组织的赴德考察,重点参观了汉堡港、不莱梅港和威廉港,了解了德国港口集疏运通道规划和港口物流方面的基本做法和经验,经认真整理总结后形成本报告。
一、德国港口业与物流业发展概况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是欧盟最大的经济体,世界经济强国之一,拥有占欧洲重要地位的港口和发达的综合运输体系,是现代物流业较为发达国家之一。
(一)德国港口集装箱业发展总体情况近年来,得益于中国对欧贸易的强劲增长以及俄罗斯经济的加快复苏,给德国的港口集装箱业务带莱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德国港口与中国的集装箱往来由2002年的100多万TEU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约250万TEU,俄罗斯经德国的进出口集装箱量也将很快突破100万TEU。
另外新加入欧盟的中欧和东欧的一些国家也对德国港口的集装箱发展此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些国家三分之一以上的外贸运输通过德国港口完成,特别是汉堡港完成的。
2000年来,德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
其中汉堡港年均增幅达到13.3%,高于鹿特丹、安特卫普等欧洲其他主要港口7~10%的增长,成为欧洲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
德国物流园区(gvz)经验分享

Contract share (%) 28% 33% 37% 16% 23% 28% ... 28%
GVZ (物流园区)的愿景 (物流园区 物流园区)
愿景 : • 将主要的运输系统 如公路 铁路 河海船运 空运等 加以整合成弹性化的物流 将主要的运输系统(如公路 铁路, 河海船运, 空运等)加以整合成弹性化的物流 如公路, 网络, 网络 并以此作为将来德国的运输基础建设 .现况 : • 透过“Güterverkehrszentren” (GVZ) 或 “物流村“建立全国性的物流网 透过“ 物流村“ • GVZ设置地点是以靠近主要城市并作为该城市货物配送枢纽为主要目的 ; 其 设置地点是以靠近主要城市并作为该城市货物配送枢纽为主要目的 亦考虑到接近制造工厂或物流中心众多之处, 藉由高效率之运输系统, 次, 亦考虑到接近制造工厂或物流中心众多之处 藉由高效率之运输系统 提供 高效率, 高效率 高品质的物流服务 • 透过公私合作 合营 的模式进行项目推展及相关之投资 透过公私合作(合营 合营)的模式进行项目推展及相关之投资 • GVZ 透过多重运输系统 公路 铁路 内陆河运 空运等 进行货物的运输与交换 透过多重运输系统(公路 铁路, 内陆河运, 空运等)进行货物的运输与交换 公路, , 并提供适当之转运服务
4
德国物流产业预估 – 物流事业发展的契机
Logistics expenditure by country, 1996
contracted logistics ($m) Germany 8.704 France 6.911 UK 8.150 Italy 1.771 Spain 1.241 Netherland 1.620 ... ... Total 31.571 In-house ($m) 26.528 18.784 15.485 12.102 5.655 4.848 ... 97.726 Total logistics ($m) 34.602 25.696 23.635 13.872 6.897 6.467 ... 129.297 Contract share (%) 23% 27% 34% 13% 18% 25% ... 24%
物流园区参观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流行业,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学校组织了一次物流园区参观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让我们实地了解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设施设备以及物流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
二、实训时间及地点实训时间:2021年10月20日实训地点:XX市XX物流园区三、实训内容1. 参观园区设施在园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园区的整体布局。
该物流园区占地约1000亩,拥有现代化的仓储、配送、信息处理等设施。
园区内设有多个功能区,包括仓储区、配送区、信息处理区、办公区等。
2. 参观仓储区仓储区是物流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参观了园区的仓储设施。
园区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运用货架、输送带、堆垛机等设备,实现了货物的自动化存储和出库。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仓库的温湿度控制、消防设施等。
3. 参观配送区配送区是物流园区的重要环节,我们参观了园区的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设有多个配送区,包括日用品配送区、食品配送区、电子产品配送区等。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了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包括拣货、包装、分拣、配送等。
4. 参观信息处理区信息处理区是物流园区的核心,我们参观了园区的信息处理中心。
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收集、处理、传输物流信息,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了信息处理中心的工作原理和业务流程。
5. 参观办公区办公区是园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我们参观了园区的办公环境。
办公区设施齐全,包括会议室、休息室、食堂等,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四、实训心得1. 物流行业的重要性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深刻认识到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物流行业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环节,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 物流园区现代化程度XX物流园区设施先进,现代化程度高。
自动化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等设施,为物流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德国物流园区历史与现状

德国物流园区历史与现状第一篇:德国物流园区历史与现状德国物流园区历史与现状在欧洲,法国和意大利早期开发物流园区的时间可以推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
而在德国,第一个物流园区试验项目是在80年代中-不莱梅物流园区。
至今仅在西欧已有了100多个物流园区。
欧洲还建立了欧洲物流园区联合会,以便加强各园区间的联系和相互交流经验。
德国是欧洲物流发展最好的国家,在物流园区的建设方面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目前建设了33个物流园区,经历了许多成功和失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不莱梅物流园区在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后其投入产出比已达到1:6,投资1.02亿欧元,而实现的效益为6.1亿欧元。
有一点是肯定的,物流园区对于德国物流的发展、整合交通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003年5月联邦政府交通部再次发布文件,要大力扶植和继续发展建设物流园区,再次表明了物流园区建设的重要性。
一、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概况1984年德国第一个物流园区-不莱梅物流园区。
1992年德国从铁路运输的考虑出发,由当时的联邦铁道部和过去东德的铁路局合作,搞了一个总体规划,在全德国境内建造28个物流园区。
总体规划图是按照当时铁路运输作出优化的图。
一种白选点和黑选点,白的称宏观选点,黑的标志所有微观选点。
宏观选点是人们没有确定其具体位置,只是说在这块区域有建设物流园区的必要,微观是他们把物流园区的地点选择下来,不莱梅物流已经选择下来了,当时已经营运了。
这样的计划是铁路部门提出的,但得到所在联邦州政府的支持。
1993年德国物流园区协会在不莱梅成立。
1994年德国邮政在物流园区建立他们的运输中心,这对德国物流园区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1995年第二个总体规划出炉,把原来的28个物流园区扩建到39个,目的是通过夜间运输来连接各物流园区。
这个计划里面强调通过增加产品的种类,比如说邮政,提高公路和铁路转运量。
这39个物流园区,在整个德国形成一个网络,已接近现在德国已实现的33个物流园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物流园区考察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绿色物流园区赴德研修班(二O一O年六月)应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lnwent)的邀请,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为团长的绿色物流园区(货运中心)研修班一行22人,于2010年5月19日--6月2日赴德国进行了考察学习。
研修班在德期间,先后走访了柏林等7个城市,听取了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对德国物流业及物流园区发展情况的介绍,参观访问了汉堡港和科隆港,实地考察了不莱梅、科隆、勒沃库森、奥格斯堡、科布伦茨等物流园区,深入剖析了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个案,听取了德国海运经济与物流研究院物流专家的专题讲座,与巴伐利亚州物流企业和货运代理协会就城市规划、物流配送及行业协会工作进行了交流。
通过实地考察、交流探讨,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研修班学员对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现将德国物流园区发展的有关情况,以及我们的思考和建议报告如下:一、德国物流园区发展概况德方专家把物流园区(Logistik Park,简称LP)和货运中心(G üterverkehrszentren,简称GVZ)看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物流园区的服务对象是某一行业或企业,具有专业性和特定性;而货运中心服务的客户是所有的企业,具有通用性和社会性。
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也为了表述的方便,本文把这两个概念统称为物流园区。
(一)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历程德国是欧洲物流发展最好的国家,在物流园区建设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的物流园区(货运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到现在全德已有33个物流园区(货运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德、辐射欧洲、连接世界的物流园区网络。
1984年,德国第一个物流园区-不莱梅物流园区建立。
1992年,当时的联邦铁道部和过去东德铁路局合作,提出了物流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
1993年,德国货运中心股份有限公司(DGG)(即德国物流园区协会)在不莱梅成立。
1994年,德国邮政在园区内建立了邮件处理中心,随后铁路公司也在园区内设立了货运中心。
2001年,协会参与制定了联邦政府交通部对物流园区建设的一些相应法规。
2002年,物流园区的规划并入德国交通网络规划。
随着两德统一和欧盟东扩,不仅有更多的产品经过德国中转运送,而且向其他欧洲国家输出物流园区的管理和技术,推动在欧盟的新成员国中建立物流园区。
目前,德国定位于东欧区域配送中心最具吸引力的国家,德国的物流业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二)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在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经营上,德国一般采取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市政府扶持建设,组建发展公司企业化管理,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
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运输枢纽规划的基础上,对经济布局、物流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性,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园区的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同时,联邦政府也参与重要节点设施的投资。
德国现有33个物流园区中,有11个物流园区的公铁联运中转站是德国联邦铁路投资修建的,政府资助最高可达80%。
州及地方市政府主导前期规划论证及基础设施建设。
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企业、协会与开发商等,共同开展需求调研及可行性分析。
政府与土地拥有者进行谈判,先期投资购买土地,完成“熟地”建设。
每平方米前期费用约为120欧元(含30—40欧元的地价);然后,按照每平方米80欧元的价格卖给物流企业;垫付的价差,政府通过以后的税收收回。
为打破垄断,政府不允许一家公司独家经营一个物流园区,一般采取由入驻园区的各大公司共同出资建立发展公司的方法来共同经营。
入驻园区的企业须提交商业计划书,特别要说明在就业、税收等方面的贡献,节能环保的措施等,经批准后才能入驻。
入驻企业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仓储设施,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
政府按照10%到13%的比例,资助企业建设仓储设施。
在德国,谈判和协调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
涉及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也包括居民、企业,土地拥有者及相关的社会组织。
如有一方不同意,也会影响到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我们访问过的一个物流园区,仅协调和审批的时间就超过10年。
(三)德国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德国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是根据物流需求来确定的。
物流需求主要来自当地居民消费需求、生产需求和中转需求三个方面。
从德国发现的规律来看,为满足居民消费的物流需求,一般50万人口应该有1个物流园区;生产需求和中转需求数据,可分别从当地生产企业和港口等处取得。
如不莱梅50万人口设1个物流园区,占地1.7平方公里;柏林350万人口,设3个物流园区。
德国许多物流园区的面积都超过200公顷。
德国物流园区选址,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转运方便。
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连接,特别是公路和铁路两种方式非常重要。
二是交通便利。
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物流园区布局与运输网络相适应。
三是经济合理。
包括较低的地价、数量充足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周边有众多产生巨大物流需求的生产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具有园区企业经营获利的基本条件。
四是生态环保。
一般选取城市边缘区域、城郊结合部,符合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要求。
德国物流园区具有多种服务功能。
主要有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转运功能,直接换装(越库作业)功能,城市消费品仓储配送功能,拣选、分拨和加工功能,出口贸易功能,还有卡车加油、清洗、维修,集装箱维修,饭店、旅馆等综合服务功能,基础研究和业务培训功能等。
相对齐备的服务功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贸易企业、制造企业和其他相关服务企业进驻物流园区。
如不莱梅物流园区由成立初期的6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190多家。
(四)德国物流园区的管理体制由入驻企业共同组建非盈利的发展公司(类似于协会组织),负责物流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
1986年,6个入园企业组建了不莱梅物流园区发展公司。
发展公司代表进驻企业的利益,协调园区与政府、当地社区、居民及社会组织的关系,解决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
发展公司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多种服务,如业务联系与合作、远程信息技术平台、能源的集体采购、代理危险品检验、设备维修保养、业务培训等。
发展公司运转所需费用,政府负担25%,其余部分由入驻企业分担。
目前,每家企业每月只需交纳100欧元。
不莱梅物流园区发展公司只有2名工作人员,一人负责设计创意,一人负责秘书工作。
发展公司还有一个圆桌会议机制,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独立的专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及一些私人公司组成,就园区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研讨。
1993年成立的德国货运中心股份有限公司(DGG)(即德国物流园区协会)对德国货运中心(GVZ)提供服务。
其目标是将货运中心在地方和区域等级产生的积极影响转变至国家及欧洲等级。
主要服务领域有:促进货运中心之间的多式联运,组织货运中心的业务合作;制定货运中心的服务标准,主持货运中心的考核评价;承接全国与国际研究和咨询项目,推动货运中心可持续发展;参与欧洲货运中心协会的工作,扩展欧洲及全世界物流平台。
(五)德国物流园区的绿色环保措施运输方面的节能环保措施。
运营车辆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使用节能环保设备,政府给予补贴;对驾驶员进行节能驾驶培训,经过培训可以节油10—20%,节约成本的一半奖励司机;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运输组织,对不同物流企业的货物重新组合,增加满载,减少空驶;对多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超过300公里运距,就要考虑铁路或水运;采用甩挂运输,用4个拖车就可以完成100多个集装箱的移动工作;大量使用带支架的桥式集装箱,移动时收起支架拖走,到位后放下支架可当临时仓库,减少了多次搬倒;在公路集装箱运输中,大量使用中置轴挂车列车,一台拖车可同时牵引两个集装箱或两个汽车商品车挂车,运输效率成倍提高,碳排放量显着减少。
物流园区的节能环保措施。
建设物流园区必须按照1:1的比例,在园区外购买绿地,园区内还要留出25—30%的绿地。
绿地不仅是景观,而且充当吸纳雨水的作用,使雨水能够渗入地下。
利用仓库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所发电力进入统一电网。
我们在奥格斯堡一家物流企业了解到,企业入网电价高于用电价格。
这家企业100万欧元的发电设备,利用发电和用电价差,大约10年可收回投资。
德国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
到2020年,在保证物流量直线上升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降低40%,高于欧盟设定的指标。
目前,德国的大货车普遍适用欧4排放标准,开始研究是否采用欧5、欧6标准。
有8个实验区正在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汽车充电。
园区的规划建设,执行噪声控制标准,并注重风景视觉效果。
(六)德国物流园区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贡献物流园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近年来,物流业是德国增长最快的产业,增速超过了GDP的增长,排在汽车、医药健康产业之后,超过机械制造业位列第三。
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高效运行的物流园区,带动了海运业特别是集装箱运量的增长。
物流业不仅增加了当地税收,减轻了政府负担,而且帮助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优化物流系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优越的物流条件,也成为德国投资环境的一部分,促进了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物流园区对社会的贡献。
有资料显示,不少于1200家企业在物流园区设立了办事机构,提供了40000多个就业岗位。
物流园区设在城市边缘,分散的企业迁入园区,园区内的企业统一组织城市配送。
大货车不再进入城区,减少了物流运作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物流运作与居民生活和谐共处。
物流园区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物流园区为多样化、联运化交通运输提供了条件,可以把公路运输转移到铁路或者水运,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物流园区具有长途网络和本地投送点转换的功能,起到了区域节点的作用,通过交通转移来避免和缓解了交通运输的拥挤状况,也在环保方面做出了贡献。
二、德国物流园区发展对我们的启示虽然中德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自然环境、资源秉赋、经济体制不尽相同,物流发展模式也有很大区别,但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经验,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一)物流园区的设立要以需求为基础物流是生产性服务业。
物流园区一定要以需求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
我们参观的勒沃库森化工物流园区占地11平方公里,70多家公司的100个生产车间及研发机构分布在三个厂区,来自50多个国家的45000名员工在这里工作。
正是由于旺盛的医药化工物流需求,由拜尔集团分离出专业物流企业。
凯明物流公司负责园区的物流业务,经营着100多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和70多公里的管道,2008年的产值超过了1亿欧元。
反之,离开了需求,物流园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在另外一个城市,还参观了一家与工业园区配套的物流园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规划80公顷土地,到现在只开发出24公顷,主人指给我们看的还是白纸上的蓝图和绿色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