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运动之理

合集下载

太极拳的哲理

太极拳的哲理

太极拳的哲理太极拳运动讲的是顺其自然强调虚实结合,动则分,静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左顾右盼。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的哲理。

供您阅读!太极拳的哲理1.什么是太极太极是谆和未分之气。

即“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浑纯元气。

这一混纯不分的元气,或是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无穷;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一宇宙根源的元气即称作“太阳”也就是太极,以“一”来表示。

它是产生万物的本源。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八卦序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卦中每一卦为太极又各生八卦而成六十四卦。

阳生于“复”,而极于“乾”;阳极而生阴。

阴生于“姤”,而极于“坤”,阴极而生阳,六十四卦序位图)。

太极拳的起始运行,攻防技击都孕含着无穷而有序的循环变化。

太极拳的哲理2. 河图与太极“河图”(是无文字时代的气候图。

以结绳数字排列成环形,象征天。

其间蕴藏着自然界万物相生相克之哲理。

其中奇数1、3、5、7、9 代表天,代表阳;偶数2、4、6、8、10代表地,代表阴。

易曰,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方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故万物皆阴阳合而有生。

或天生,地成之;或地生,天成之。

由“河图”则演化出后来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太极拳的进、退、左顾、右盼、中定五步正是遵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原则。

太极拳的哲理3.洛书与太极“洛书”是中国远古时代的方位图,方形象征地。

一、三、七、九奇数居四正,象征天地水火。

二、四、六、八偶数居四隅,象征雷风山泽。

五居中为皇极,即太极。

河图之圆扣在洛书四角张口的方图上即成天圆地方的宇宙图。

由洛书、河图中的奇偶相生演化而成八卦中的阴阳相生。

太极之八门劲与先天八卦相扣。

其中掤捋挤按居洛书四正位,即分别在先天八卦的乾坤坎离四正位,故为四正劲;而采挒肘靠居洛书四隅位,即分别为先天八卦的巽震兑艮四卦之位,故为四隅劲。

太极拳拳理解读

太极拳拳理解读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拳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结合了易经阴阳五行之变化的运动,以及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运动。

太极拳的拳理基于阴阳循环的理论。

在练习时,太极拳强调身姿中正、意动神随、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意气相合、气沉丹田等原则。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阴阳之变化,虚实、轻重、刚柔、进退、开合等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

太极拳的招式动作圆柔连贯,如行云流水,没有突兀和断续之处。

这种连贯性不仅增加了动作的难度,而且要求练习者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重心和姿势。

这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及增强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太极拳还强调“以柔克刚”。

在实战中,太极拳强调用巧妙的技巧和策略来化解对手的攻击,而不是直接以力量对抗。

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需要练习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此外,太极拳还注重内功修养。

在练习时,不仅要注意招式的正确性,还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和内在精神的修养。

这种内在的修炼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出沉着冷静、谦虚谨慎、坚毅不拔等优秀品质。

总的来说,太极拳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武术运动,它不仅强身健体,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体验到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一]讲明白太极拳的道理,用我简单的道理来验证太极拳的古理论。

我讲的是螺旋、是杠杆、是切线,它们的原理是非常简单的,你给别人说"内功",他听不懂,你给他讲“阴阳”他也听不懂,讲阴阳、说八卦,从老子的道德经说起:道则非常道,名则非常名无论怎样,他也不明白,所有这些阴阳平衡,这些东西,他都不懂行。

如果你说杠杆、一个支点、一个力臂,他就全懂了,说切线,他懂了,第一,它有精妙的本质,太极拳理论以中国的易经为理论基础。

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第二,它以黄帝内经为健身基础,通经活络。

有个电视广告是指通经活络的,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非常有道理,它以健身为基础,太极拳有很大的健身作用,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它以戚继光的练兵新法为搏击基础。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他在抵抗倭寇侵略时编的三十二式练兵新法,而陈王庭在创拳时取戚继光练兵新法中的二十九式,十分之九被取进来。

太极拳的理论可以在各方面上起到作用。

太极拳这种东方独特的运动,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太极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我相信,在全世界,以后不会有一个拳种、一个体育项目,能和太极拳相比美了。

太极拳是东方的圣经、活动的雕塑,是流动的山水,是抒情的音乐,非常美,非常有皇家气概。

有的把太极拳的原理用于企业管理,太极拳有利于行,太极拳与书法,太极拳用于家事,等等,都使用太极拳艺术,试想两夫妇间也是在打太极拳。

她柔了,你就刚,她刚了你就要柔,两个都刚那就完了,长时间的相处,必然要刚柔相济。

如果两人之间搞得很不好,有意见了,也是太极拳没有打好,你化不了了,矛盾就出来了,太极拳打好了,你想通了,也就没有什么了。

社会上方方面面都是在打太极拳,那么真正的太极拳,内容是什么呢?是你心灵的感应,比如你到庙里拜神,释伽牟尼像,在你心中是什么呢?是你对他的尊敬,对他的崇拜,如果你不信他,什么也不是了。

如果他真从神台上走下来,那你有多么的吃惊,可能把你吓坏了。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健身方式,它融合了武术和养生的元素,以调和身心、提升健康为目的。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太极拳通过独特的动作和呼吸方式,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太极拳注重全身的协调运动,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使得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活动。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注重动与静的结合,通过放松肌肉和筋膜,以及适度的运动强度,有助于改善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

同时,太极拳强调呼吸的调控,通过深呼吸和舌尖贴上上颚的方法,有助于放松心态、提高血氧含量,提升呼吸系统的功能。

其次,太极拳注重内外调和的原则,通过修正和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来改善呼吸、循环和消化等系统的功能。

太极拳强调身体的竖直、松散和稳定,通过正确的站立姿势和身体重心的调整,有助于改善脊柱的健康,减轻腰背部的疼痛。

太极拳的运动中,要求肢体的充分伸展和柔软,通过扭转、摇摆和转动身体的方式,有助于改善关节的柔韧性和稳定性。

此外,太极拳还注重调整和修身养性,通过意识的集中和内观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身体的觉知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第三,太极拳的健身原理还包括能量调节和运动效率的优化。

太极拳的动作注重以内力和轻功为基础,通过意念的引导和能量的调动,使得身体能够更加自然和高效地运动。

太极拳通过意识和意念的调控,可以将力量和能量从身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实现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太极拳的动作注重动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通过优化动作的路径和节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运动效率。

第四,太极拳在健身原理中还包括心理和情绪的调节。

太极拳的练习注重意念的集中和内观的训练,在动作的过程中,要求放松身心,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和体验。

太极拳通过放松和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呼吸,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

此外,太极拳注重修身养性,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培养正直、坦诚和谦逊的品质,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情绪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包括身心和谐、内外调和、能量调节和运动效率的优化、心理和情绪的调节等方面。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太极拳的招法就是太极拳的技术和动作,也就是技法。

太极劲就是劲道、内劲。

我认为,劲力,或者说是太极劲,是离不开招法的,而招法也离不开劲力,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

欢迎阅读!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沾、连、随、粘是练内家拳者,特别是练太极拳者最基本的和特别讲究的一种劲力和招法。

这种劲力,人们称之为“沾连劲”或“随劲”;这种招法,称之为“粘随法”或“随法”。

沾、连、随、粘也是练太极拳者在推手或较手对抗中应该采用的重要的技术手法。

沾、连、随、粘这四个字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沾,即沾得住,沾贴在一起;连,即连接,连系在一起,不断开;随,即跟随对方,顺随对方,要哪儿给哪儿,不丢不抗,舍己从人,逆中求顺;粘,就是如胶似漆,粘粘糊糊,使对方无法摆脱自己:而且,只有粘,才能与对方沾贴在一起。

不会沾、连、随、粘,就无法“听劲”,所以沾连随粘是“听劲”的方法。

不会沾连随粘就谈不上“知劲”、“懂劲”,所以,沾连随粘又是“知劲”、“懂劲”的手段。

沾连随粘可以度量出对方招法的变化和劲力的大小、方向、快慢、长短、刚柔、虚实,所以沾连随粘又是知己知彼的手段。

较手中谁粘连随粘使用得好,谁就掌握了取胜的主动权。

沾连随粘不仅在对方平和的态势下运用,就是在其来势迅疾凶猛的情况下也要运用;不仅在我顺人背时使用,而且在彼顺我背,彼力大,我力小的情况下更应该使用。

沾、连、随、粘是“知己知彼”、“以小胜力大”、“以弱胜强”等独特的技击劲力和方法,贯穿在太极拳练较手的全部过程中。

那么怎样在较手中运用好沾连随粘呢?那就是必须把太极拳松、柔、圆、活的特点融入在沾连随粘之中。

所谓松(是用意不用力的表现);是指全身内外各个部位都充分地放松,没有拙力与僵劲;但是松绝不是松垮、疲沓、松懈。

所谓柔,是说身体各个部位都要柔和,柔顺,不可僵硬、死板。

柔不是萎软无力,而是柔中寓刚,即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积柔成刚,化刚为柔。

论太极拳健身之道

论太极拳健身之道
可 以感 到 小 腹 充 实 ,丹 气 实 足 。丹 田是 否
“ 尾间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 顶头悬 ”。
由此 可 知尾 闾 中 正 与 头顶 悬 的关 系 最 为 密 切 , 所 以习 练 太 极 拳 时先 求尾 闾 中 正 即将 脊 骨根 对 正 脸 的 中 间 ,随 后 收 小 腹 ,然 后 两 眼 向前 平 视 ,下 颚 微 向下 内收 ,保 持 喉 头 不显 露 在外 。顶 头悬 也是 保证 身 体 中
促 进提 高我 国的人 口健 康 水平 。
通 。在 打拳 过 程 中精 神 集 中、专 注 。动 作 开始 时内气运行于 四肢 ,达到末梢,合 时气沉丹 田。这样每天反复多次练习,内 气通道 自然通顺 。僵劲、拙劲也会慢慢克
服 ,并 逐 渐 达 到 周 身 相 随 、连 绵 不 断 、 内 气 上 下 鼓 荡 地 效 果 , 就会 有 节 奏 有 规 律 的
统 、微 循 环 系统 和 心 理健 康 , 以及 习练 太
意练气的 问题 。通过这样的意识引导使 习 练者周身放松、动作轻灵 ,方 能达到健身 治病之功效。 1 . 2 、气
在 打 太 极 拳 时 最 重 要 一 点 就 是 在 大
脑 意 识 的指 挥 下 , 以意 运 气 ,使 气 节 节 贯
分放松。拔 背,指背部肌 肉松开 ,使脊骨 有 上领之意 。从而保持身体中轴的安定和 畅。涵 胸与拔背是完整一体的要领 ,互为 关联。
涵 胸 的 作用 有 二 :一 是 使 气 不上 浮 ;
二 是 辅 助 两 腿 的 起 落 和 进 退 。 习 练 时注 意
极 拳的要 决等方面进行研 究, 旨在让更多 的人 进一步认 识太极 拳 ,并积极 的投 身于 从 事太极 拳运 动中去 ,促进 太极拳运动 更 加广 泛的开展 ,更好 的发挥 其健 身功能,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它以柔和的动作和慢速的节奏著称。

太极拳练习的运动特点和原理有很多,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柔和缓慢:太极拳强调柔和、柔韧的动作。

动作缓慢,由于动作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尖锐或爆炸性,所以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不易受伤。

2. 螺旋连贯:太极拳注重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形成一种螺旋的连贯动态。

整个拳路螺旋延续,以腰部为轴心,上下臂、左右手相互配合,形成连贯的动态力链。

3. 松紧合一:太极拳要求身体整体放松,但同时也要求肌肉有一定的紧张力,即所谓的松紧合一。

通过调节身体的松紧度,练习者可以有效地运用力量,并且保持身体的平衡。

4. 内外相合:太极拳讲究内外相合,即内在的力和外在的形式相互配合。

内在的力量通过精神意念和呼吸的调控,通过松紧合一的身体状态得以表现出来。

外在的形式则表现为动作的柔和流畅和整体的协调性。

5. 动静结合:太极拳既有平和缓慢的慢功夫,又有快速连续的快功夫。

太极拳强调动与静的结合,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

太极拳的运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变化: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阴阳观念,即事物通过阴阳的相互转化变化而存在。

太极拳通过阴阳变化的原理来调节身体的平衡,使身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

2. 以意领气:太极拳讲究以意领气,即通过精神意识的调控来引导呼吸和气的运行。

意识的集中和呼吸的调控可以使身体的内气得到积聚和发散,进而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力量。

3. 松散放松: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松散放松,即在练习过程中保持身体的松弛和放松状态。

松弛的身体可以减少外界对身体的阻力,使身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 腰为主宰:太极拳注重腰部的运动,认为腰是全身力量的发源地和统一点。

腰部的运动可以带动上下肢的协调运动,形成连贯的力量链。

5. 动静相间:太极拳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互转化。

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美妙的动作,更是一种兼具哲学思想和身心健康锻炼的综合性活动。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智慧,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吧。

一、太极哲学太极拳得名于太极哲学,太极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主张“一分为二,两仪四象”,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四象所组成的。

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以阴阳平衡、开合结合、虚实互动为基础的,这些动作反映了太极哲学的思想精髓。

二、内圈外圈太极拳的动作中,常涉及到内圈和外圈的运用。

内圈是指身体内部组织的一部分,外圈则是指身体外部的肌肉组织。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通过将内圈和外圈协调运用,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可以练就良好的姿态和动作,还可以让心理得到舒缓和放松。

三、以柔克刚太极拳的动作一般都比较流畅、缓慢,与一般武术相比较显得柔软轻盈。

这与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有关,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以柔克刚,即没有使力竟能摧破对方的力量。

练太极拳的人需要掌握身法和力量的转换,以阴柔和柔性的力量,征服对方的硬朗和刚硬的力量。

四、保持平衡太极拳的动作中,需要不断地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但体现在动作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心境上的平衡。

练太极拳的人不仅是在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同时也在训练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

五、修身养性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和磨练,而内心则会得到放松和平静。

太极拳的修炼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和,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上的安宁。

六、无我境界太极拳的动作需要注意力集中、气贯全身、动作铿锵有力。

这种铿锵有力的动作中,包含了一种心态,叫做无我境界。

太极拳的练习者将自己的意识放空,融入到动作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这种无我境界的心态可以使人得到身心自由和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运动之理一、太极之意太极一词已家喻户晓,如果问太极是什么?可能一般人回答不出来。

在太极拳的理论中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合为太极,太极分为阴阳”“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一阴一阳,一太极…‘一圈一太极…‘处处是阴阳,处处是太极”等论述,但这些论述,都没有讲出太极的真意。

太极的真意是什么?唐代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合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周易正义》)。

在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是由什么气混而为一的呢?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元气“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这就是说,元气是由清浊之气混而为一的气体。

清气是生天的物质,浊气是生地的物质。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故清浊之气也称阴阳之气。

“太初太一也”是指宇宙初期只有清浊阴阳之气混而为一的元气。

所以南宋朱熹说:“天地初间,只有阴阳之气。

”那么太极是什么呢?太极就是天地未分之前,清浊阴阳之气混而为一的元气,简称太极元气。

太极元气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宇宙初期的星云。

星云生天体,太极元气生天地,这是异曲同工。

所以说,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元气是太极的实体。

陈鑫说:“太极是体,阴阳是体中之气。

”(《太极拳推原》)。

故日:“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和起源。

”二、太极之理太极之理是什么呢?春秋时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系辞上传》)。

这就是说,太极之理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天属阳,地属阴,故两仪也称阴阳。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天地分开之后的事物,在本文不加论述。

本文论述的是太极生两仪。

太极生两仪是太极自身发展变化之理。

太极如何生两仪?北宋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图说》)。

这两句话的内容分解如下。

1.“无极而太极”是无极生太极。

所以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无极为宇宙初始的混沌气,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清浊阴阳之气混而为一的元气。

太极元气是由无极混沌之气演化而来的,故日:“无极而太极”。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太极元气在旋转运动中生两仪的理论。

周敦颐说的“动和静”是指太极元气运动的两个过程。

一种运动过程是“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这种运动过程是太极元气运动从极慢开始,逐渐匀加速,一直到最快至极,称之为“动”在“动”的运动过程中,生天的清阳之气生长,故日“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是太极元气运动快速到极点时向“静”转化,故日“动极而静”。

再一种运动过程是“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这种运动过程是太极元气运动从极快开始,逐渐匀减速,一直到最慢至极,称之为“静”。

在“静”的运动过程中,生地的浊阴之气生长,故日“静而生阴”。

“静极复功”是太极元气运动慢速到极点时向“动”转化,故日“静极复动”。

至于“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说明太极元气运动是由极慢到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

在太极元气运动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中,生天的清阳之气和生地的浊阴之气,都不断地生长,一直到清阳之气生成为天、浊阴之气生成为地时,称之为“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3.“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太极元气生出了两仪。

“分阴分阳”为天地分开,天地分开为后天,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为先天。

“两仪立焉”为天地立焉。

天地立焉为天地分开之后的宇宙。

天地分开之后的宇宙运动为天体运动,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运动为太极元气运动。

太极元气运动是以太极元气团中心为轴带动太极元气团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

天体运动是以恒星为轴带动行星周而复始的旋转转圈运动。

以太阳系为例,太阳是恒星,地球等九大行星都是围绕太阳周而复始的旋转转圈运动。

天文学告诉我们,地球离太阳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近日点地球运动快,远日点地球运动慢。

那么,近日点就是快极,远日点就是慢极。

这说明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也是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

由此可知,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是太极元气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天文学还告诉我们,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演化而成的,星云中心部形成为太阳,星云周围部形成为地球等九大行星。

我们也可以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太极元气演化而成的,太极元气团中心部形成为太阳,太极元气团周围部形成为地球等九大行星。

所以说,太极元气可视为宇宙初期的星云。

三、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是太极旋转运动论。

太极运动是以太极元气团体中心为轴带动太极元气团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

常言道:“太极拳与太极同道。

”人体中心在腰部,太极拳运动就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画圈运动。

这是符合太极运动之理的运动,故拳名太极拳。

太极拳套路是由各种招式组成的,各种招式是由各种动作组成的,各种动作都有一定的攻防含意。

具有攻防含意的动作为实,过渡动作或辅助动作为虚;重心在脚上的脚为实,重心不在脚上的脚为虚。

所以说,太极拳运动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由极虚到极实由极实到极虚“虚和实”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画圈运动。

在太极拳运动中,太极拳家把“由极虚到极实由极实到极虚”两种运动过程,用由极柔到极刚由极刚到极柔两种劲力过程来代替。

太极拳家还把“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画圈运动”,用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来代替。

因此,太极拳运动就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由极柔到极刚由极刚到极柔“虚和实”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匀速的旋转画圈运动。

虽然太极拳运动的说法有所不同,但都是与太极独特运动论同道,在太极拳运动中,这几种说法可以灵活应用。

四、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方式是以腰作轴带动肢体连绵不断的屈伸旋转的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

在太极拳运动方式中,有两种转动形式,一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的转动;二是肢体做动作的屈伸旋转运动的转动。

这两种转动在太极拳运动中缺一不可。

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的转动是代表太极运动的方式,肢体屈伸旋转的运动是代表做动作的转动。

所以说,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运动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以腰为轴带动肢体旋转运动为公转,肢体自身屈伸旋转地做动作为自转。

太极拳运动要求用公转带动自转,自转随公转运转,才能符合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

从太极拳运动的方式来说,按照太极拳动作的具体做法运动,还不能称之为太极拳运动,只有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运动方式是太极拳运动的纲。

五、太极拳运动的原则太极拳运动的法则是源动腰脊转股肱。

源动腰脊转股肱,不是太极拳动作的具体做法,而是太极拳动作具体做法的内在联系,即太极拳运动的规律。

源动腰脊转股肱说的是,太极拳运动的源头在腰轴,由腰轴转动带动躯干运动,再由躯干转动带动下肢和上肢的运动。

腰有几根轴?腰是链状关节,有三根轴:一是冠状轴,能做前后屈体运动;二是矢状轴,能做左右体侧屈运动;三是垂直轴,能做左右转体运动;三轴联合,能做左右体环转运动和骶骨(臀部)左右环转运动。

腰脊是脊柱的组成部分,腰脊运动与脊柱的运动是分不开的。

腰三轴也可以说是脊柱的三根轴,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架。

脊柱有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能做上下伸缩运动。

所以说,腰脊的运动能力很大,能做各种方向的运动,为太极拳运动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奠定了生理基础。

源动腰脊转股肱的做法:下身运动是转腰旋骶,以骶带髋,以髋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脚,脚随腰转,着地踏实,劲根于脚;上身运动是转腰旋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以腕带手,手随腰转,形于手指,劲达指端。

不论是脚随腰转,还是手随腰转,这一系列的传承转带动作,都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

所以陈鑫说:“太极拳运动,脚手都是圈。

”因此,源动腰脊转股肱的运动法则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它是太极拳运动方式的实施办法。

六、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性能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中产生的螺旋劲。

太极拳家称之为缠丝劲。

缠丝劲是由肢体两种转动产生的螺旋劲所组成。

一种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的转动,二是肢体做动作屈伸旋转的转动。

这两种转动组合的螺旋劲是整体的螺旋劲。

整体的螺旋劲是由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中产生的,它是由太极拳运动方式决定的。

如果不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由肢体自身转动产生的螺旋劲,不能称之为太极拳的螺旋劲。

太极拳的螺旋劲是全身机能协调统一的整体螺旋劲,整体螺旋劲的源头在腰轴,由腰轴转动带动躯干运动,再由躯干转动带动下肢和上肢的运动,再加下肢和上肢做动作的屈伸旋转运动所组成的螺旋劲,故称整体的螺旋劲。

整体的螺旋劲是太极拳运动技术的核心。

练太极拳不可忽视整体螺旋劲的训练,通过整体螺旋劲训练,不仅能加大技击的爆发力和弹抖力,而且还是健身祛病的重要手段。

整体螺旋劲的训练,对健身祛病的作用比其他运动更为优越,因为整体螺旋劲的肢体运动能使肢体形成拧绳似的形态,能使肢体拧转度增大。

肢体拧转度增大,有助于推动血液循环,减轻心脏的负担,使回心血量增多。

回心血量增多,必须导致心输出量增多。

心输出量增多,为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这是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健身祛病的物质基础。

肢体拧转度增大还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拧转与旋松可以增强血管的弹性,防治动脉硬化,尤其是对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防治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七、太极运动的特点和特征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

是太极拳运动的独特之处,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地方。

这种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快慢匀速画圈运动是太极拳运动的主体,它在太极拳运动中起着主要作用。

练太极抓住了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就能突出太极拳运动的个性,练出特色。

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是轻松柔和、圆活自然、上下相随、连绵不断、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螺旋缠绕、运劲抽丝。

这些动态形象是在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虚和实”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中产生的,它是太极拳运动的象征。

太极拳运动的象征是太极拳运动特有的标志,它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运动的动态形象。

这些动态形象都是在一个动作中表现出来的,通过动作把这些动态形象表现出来,其难度颇大,需要人们去领悟,把领悟的意思贯彻到太极拳的动作中去,使太极拳动作表现出这些动态形象,这是太极拳运动的难点。

对这些动态形象领悟得越深,在动作中贯彻得越好,其动态形象就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太极拳运动的特征就会更加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