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Word版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业分层测评 北师大版必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业分层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X应在某某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
”其主X体现了(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师夷长技以求富”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④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魏源主X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①正确;洋务派主X“师夷长技以求富”,故②错误;魏源的主X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故③正确;魏源《海国图志》中的主X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故④正确。
【答案】 D2.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他们”应是指( )【导学号:00910050】A.抵抗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解析】由题干某某息“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师夷”“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不为清廷所重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X“师夷长技以制夷”,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自己的视野,去认识世界,为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但并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3.X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
”对X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 )A.主X复兴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B.主X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C.体现X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D.说明X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解析】题干信息体现了X之洞维护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思想道德,主X学习西方器械的“中体西用”观点,故A、B、C三项正确;X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主X学习西方的器物,但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跟踪训练题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1.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C.开眼看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2.1894年,郑观应首次系统阐释“商战”思想的《盛世危言》刊行,很快便受到各方高度重视,“都中各处求者”“络绎不绝”,发行量也极其可观,先后于1895年和1900年修订再版,“闻各省书坊辗转翻刻,已售至十余万部之多”。
材料表明( )A.传统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B.社会巨变促使人们思想变化C.自然经济解体促使商业发展D.中国的商业全面转向近代化3.谭嗣同在他的著作《仁学》中提道:“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材料说明谭嗣同( )A.批判纲常礼教,主张男女平等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C.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政体D.倡导自由平等,反对宗法等级制度4.严复在《原强》中说,“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其目的是( )A.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B.主张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C.反对君主制,主张君民平等D.要求清政府广开言路,招贤纳士5.康有为将孔子的形象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教主”,将儒学改造为孔教,但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及时人赞同。
这说明( )A.清政府加紧了舆论控制B.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C.康有为未关注传统心理D.康有为的思想较为激进6.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
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的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
这反映了( ) A.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B.民族危机的加深C.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D.洋务运动的破产7.梁启超指出:“必有忧国之心,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危亡,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弱由于守旧,然后可以言变法;必深信变法之可以致强,然后可以言变法。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8“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八)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海国图志》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这反映了( )A.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有了一定了解B.“开眼看世界”突破了“师夷长技”的范畴C.魏源已经找到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D.魏源已经认识到英国制度的优越性,主张政治变革A[《海国图志》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有了一定了解,故选A项;“开眼看世界”没有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排除B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排除C项;魏源已经认识到英国制度的优越性,但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不主张政治变革,排除D项。
] 2.《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
”其主张体现了(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师夷长技以求富”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④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D[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①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求富”,②错误;魏源的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③正确;魏源《海国图志》中的主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④正确;故选D项。
]3.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
”对张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 )A.主张复兴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B.主张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C.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D.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D[题干信息体现了张之洞维护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思想道德,主张学习西方器械的“中体西用”观点,故A、B、C三项正确;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但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测试)

8、从“看眼开世界”到维新变法(测试)1.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君主专制C.暴力革命D.改良维新2.“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材料所蕴含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B.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C.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传统思想相结合D.儒家学说是其指导思想3.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
”这反映作者()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A.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B.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C.董仲舒笔下的孔子D.李贽笔下的孔子5.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运用于评价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思想()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李鸿章6.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B.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 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8.《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Word版含答案

第8课同步课时训练1、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了《谕英国国王书》,其中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
”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A.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已做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C.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D.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2、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3、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
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4、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了外来侵略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5、近代某思想家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据此可知,该思想家(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照搬西方文化B.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为人们所认可C.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6、“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
此“模式”( )A.有利于引进西方科技思想B.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7、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练习)1.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是A.《四洲志》B.《资政新篇》C.《海国图志》D.《瀛环志略》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学习外国事物 B.是否维护清朝统治C. 是否进行政治改革D.是否反对外国势力3、鸦片战争以后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是指A、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B、东方国家抵制西方思想、文化,使之逐渐退出C、东方国家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步入资本主义社会D、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军事手段征服东方国家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C、附和西方基督教义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5、近代中国在思想领域内与封建专制制度的首次冲突发生在A.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6、下列近代中国文献中,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A.《海国图志》B.《天演论》C.《变法通议》D.《民报》发刊词【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来的。
【答案】 A7.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有()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认识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解析】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依然认为中国落后的只是技术,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说明统治者当时依然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对自己的落后仍认识不清,故选C项。
【答案】 C8.“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体现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是() A.托古改制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民主共和【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洋务派”,排除A、C、D三项,托古改制、维新思想是维新派的主张,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课件共30张PPT精选课件

具〔材体料内三容〕未:款学之习前,西则宜以夷攻夷;即款之后,是宜师夷 长方技以制制造夷战。夷舰之、长枪技三炮:─一─战魏舰源,《二海火国器图,志三·议养战兵》练兵之法。
以及练兵的方法。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方法、具体内容是什么?
同时期的其他代表人物与作品
作者 姚莹
代表作品
(1)产生原因 A.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不断加深 B.洋务运动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出现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王韬、郑观应
主张: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近代的中国,就一直 在做两件事:一是挨打,二 是读书。挨西方人的打,读 他们的书;再挨打,再读 书。”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思考: 结合单元知识介绍,说出近
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 及相关历史事件?
Hale Waihona Puke 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向世界学习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器物(科技)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B.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C.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开端
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 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
1.背景 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制度(经政) 20世纪初 (五四新文化运动)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8《 从“看眼开世界”到维新变法》课件(共24张PPT)

药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1、病情——背景
内因: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惊醒志士 外因: 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药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2、医师
林则徐(1785—1850)
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
魏源(1779—1857)
《海国图志》
药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3、主要成分——思想内涵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 法。
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兴起的学会……为广开中国
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a.冲击了封建制度和传统,宣传了西方资产阶 级思想;
影响:b.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促使人们觉醒,是中
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c.促使救亡图存爱国运动的兴起。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你能理解这句话 的意思吗?他为什么要“跪着造反”?
药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的不同境遇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然在国而内,的许多印多数刷守中数旧仅的国有朝人千廷仍册官然左吏缺右的乏。骂反声省却扑,面新而思来想…没最终 ——朝川有济世付《诸魏实源践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
材料一: 战争以严酷的实事暴露了这种差距……出现了《海国图志》、
《瀛环志略》等著作。这一代中国人……开始去了解西方……当 60年代郭嵩焘、冯桂芬重新提起《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的时 候,20年的光阴已在昏睡中丧失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向西方学习,对 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同步课时训练1、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了《谕英国国王书》,其中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
”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A. 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 已做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C. 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D. 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2、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 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3、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
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A. 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4、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 抵御了外来侵略B. 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C. 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D. 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5、近代某思想家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据此可知,该思想家()A. 反对“中体西用”,主张照搬西方文化B. 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为人们所认可C•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6、“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 •企图化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
此“模式”() A. 有利于引进西方科技思想 B. 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 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7、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 成,在变官制。
” 维新派“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B.确立议会制共和制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八股取士 8、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 ,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侣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 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10、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家,文章之国,所以你写书也好,你研究学术也好,传达范围是非常有 限的。
但是假如你能写出一篇,一个准确地反映一个时代问题的大文章,那确实是会风行天下洛阳纸贵。
依次推论,19世纪末能够准确反映中国的时代问题并风行天下的大文章应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孔子改制考》D.《民报•发刊词》11、史学界有人评价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跪着向封建制度造反”。
主要是由于康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 可见,梁启超认为()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 •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 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有为在这里()A.纯粹考证儒学经典的真伪B. 不敢从正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C. 借助儒学外衣宣传西方政治学说D. 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2、19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
它之所以能在一向闭塞的中国社会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主要是因为()A. 它传播了西方先进的启蒙思想B. 它迎合了当时寻求救国出路的人们的需要C它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进程D.它首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材料二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知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材料三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2. 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3.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材料二两广总督张树声(1824 —1884年)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材料三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认为“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1)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归纳近代中国“体”“用”观的变化。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对“体”“用”观的运用及影响。
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体”“用”观的变化反映出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及趋势。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学者认为……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B项正确。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不合题意,C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了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不合题意,D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答案:C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魏源的思想。
依据所学可知,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所以应选C。
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由“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可知,该思想家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故D项正确。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体现了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但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他主张照搬西方文化,A、C项错误;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中体西用”主张有利于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故A项正确; “中体西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故B项错误;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而非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是以不改变封建制度为前提的,故D 项错误。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D故答案为C项。
8答案及解析:答案:A9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读。
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强调先启民智,发展民众,从下而上地推动改革的发展,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错误,戊戍变法借鉴了日本的明治维新;C项理解错误,梁启超强调的是不能只依靠朝廷,而非不能依靠朝廷;D项表述错误,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10答案及解析:答案:C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都是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托古改制思想的重要著作,《新学伪经考》着重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抨击,宣传变法“改制考”的思想,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
1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由材料“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可知,维新思想得到社会的广泛共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维新思想适应了民族危机下众多苦苦寻求救国出路的人们的需要,给了他们一个方向和答案,故C项正确。
林则徐、魏源思想首次冲破了“明朝后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A、B项错误。
维新变法以失败而告终,D项错误。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内容: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2.特点: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3.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解析:1.由材料“西学”和“西政”,可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2. 由材料“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知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可见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3. 结合所学,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19世纪60年代以伦理纲常为本,富强之术为用;19世纪80年代开始强调以“西方体制”为本,西方技艺为用;19世纪末提出“群为体,变为用”。
2.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以此推动中国走向富强,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步阶段,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由于“布新而不除旧”最终走向失败。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进行制度变革,这是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实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变法走向失败。
3. 近代中国向两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
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以•…为原本,辅以……”可知主张“中体西用”,根据材料二中进科技是“用”,根据材料三中“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可知,19世纪末提出了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观。
2. 结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实践结果、历史意义作答。
3. 结合不同阶段体用观的倡导群体的主张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