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021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解读】 本段史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发展,出现了富有的商人群体,也 出现了奢侈之风。 【思考】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奢侈之风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试答:
【提示】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淮扬盐商的推动;扬州地区的地位及影响。
实证 2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史料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 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 71 个市镇,明代达 316 个,清代增至 479 个,市镇之 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 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 行销远方市场。
【概念阐释】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
三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 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及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图解历史】
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重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演变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历史
01
自学——必备知识
02
探究——热考重点
03
追踪——命 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阶段
表现
春秋战国 _官__府___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秦汉至 魏晋
【提示】 理念: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 映。本质问题:从图一唐代对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市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 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第一轮复习第1课古代中国经济

第一轮复习第1课古代中国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也不相同,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小农除了自耕农
以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
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
自然经济
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
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
小农经济
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 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
(1)历史条件
①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_铁__农___具__的出现和__牛__耕___的逐渐推广,提
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封___建__土__地__私__有__制__的逐渐确立。
(2)主要特点
①生产方式:__男__耕__女___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 ②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和交纳赋税,_自__给__自__足___。 ③生产规模:以_家__庭___为生产、生活单位。
的意思应是(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4.(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
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主题 1 精耕细作与小农经济的发展
拓展探究
材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 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社会稳定;典型:均田制。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区别
拓展探究
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的产物,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课件:20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课件:20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2)宋元:逐步放松。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 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 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 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 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 弱。
2.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会聚 于城镇,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 括轿夫、脚夫、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饭馆、酒馆、 娱乐服务业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B )
A.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 B.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2.指出史料三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变化的原因。
试答: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 现;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利之风兴起; 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 出现。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 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 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三、 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6.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
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
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
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C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人民版】2021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作业3

【人民版】2021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作业3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进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进展的特点。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远古时代:中国已毁灭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2.先秦时期(1)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进展。

(2)西周时期,随着商业的进步,货币需求量增加,当时流通的有______和铜贝。

(3)春秋战国时期,毁灭了富足的巨商和富强的__________。

3.汉代:商运活跃,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记载。

4.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商运发达,客舍、______、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挂念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5.宋元时期:海外商运进展快速,中国商品远销到________、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________________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的益州毁灭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

6.明清时期(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毁灭了______。

它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2)形成了一些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______和徽商的势力最大。

二、古代“市”的进展和商业都会的崛起1.“市”的进展(1)秦代:管理“____”的法律对商品价格和交易方式都有明确规定。

(2)汉代:有特地的管理机构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______”,政府对此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①乡村集市“______”的作用格外明显,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②“______”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进展。

(5)宋代①“市”突破了原先______和______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____________设施。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______区已经相当繁华。

2.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2)汉代: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毁灭富强景象;毁灭了洛阳、邯郸、________、宛、成都等五都,以富强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

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

6)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落后性)
6.弱点:

7、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确立的影响: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
五、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1.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2.小农经济----组织形式:

以上两个特点是古代中国农业最基本的特点
3.铁犁牛耕----耕作方式 4.自给自足----经济地位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基本类型 1.家庭手工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田庄手工业: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3.官营手工业 (1)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 (2)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3)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4)行业间相互隔绝,具有封闭性,技术工艺往往导致失传。 (5)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 劳动力。 6.私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 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 ,加之其规 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 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 其冲击巨大。
二、主要成就 1.纺织业的发展 (1)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 六职”之一。 (2)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 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4)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 水平提高。 (5)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 (6)明代:在作坊中出现了雇工,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先进的冶金技术

第一轮复习第1课古代中国经济

第一轮复习第1课古代中国经济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 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拓展探究
发达的古代农业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3)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5)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 (6)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7)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8)地域水平: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春秋战国 时期,__________ 鸦片战争 后开始瓦解。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于_________
(1)历史条件
铁农具 的出现和_______ 牛耕 的逐渐推广,提 ①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
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 _______________的逐渐确立。
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
原始社会: 石器、骨器——石刀、石斧、石犁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耒、耜 春秋战国:铁器、牛耕——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 壁、犁耕法、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 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在考试备战阶段中,历史科目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在202版的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古代中国的经济也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会从几个方面详细解析这个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兴建灌溉工程等。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要从商代开始算起。

商代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并行发展。

纺织、陶瓷、铸造等手工工艺逐渐发展。

而商业则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气候渐渐转暖,渔业、畜牧业开始兴盛,与此同时,钱币的出现也加速了商品交换,从而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到了汉代时期,手工业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农学”对古代中国经济的贡献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一向是主要产业。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农业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农学家,如田文、吴起等。

这些人对于农业生产的研究,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通过研究水稻的生长规律、调节灌溉用水、发展良种等手段,逐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

这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在古代的时候,中国曾经与其他国家进行过经济往来。

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也随之传入,这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C501年,波斯使节到达中国,带来了珠宝、贵重绸缎等物品。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商品交换,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到了唐代,中外贸易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大批商品从中国传往外国。

同时,外来文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文学、科技等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其他国家通行的经济体制不太一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包含着很多人类文明的智慧,如农学、工商业等领域中的技术创新等,都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进行分析,内蒙古等地都有燕国货币出土,这说明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①正确;“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说明了在这个地区,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同时并存、相互流通,②正确;货币的流通是基于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这一前提下的,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如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等,④错误。

综上所述,选A;BCD均含有④,排除。

2.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

这反映了()A.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B.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C.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D.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严格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

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

3.《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通过智慧和努力致富的人不可胜数,由此可证明当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内容并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也没有体现政府对工商业者地位的态度,故排除AB项;地方豪强控制郡县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
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 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
第3节魏晋南北朝经济
一、魏晋时期的经济: 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五胡
内迁,北方民族政权更迭,农耕文明 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 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 步恢复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开始得 到开发、初见成效,这是经济活动中 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 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农 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4、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 国渠。 5.土地制度的变革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西周后期,贵 族间的土地买卖、转让现象出现,地权逐渐开始由王 下移到贵族、平民。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 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土地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 根源。
(4)水利灌溉 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土地制度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
现象比较普遍。 3.地主田庄 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
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真题链接】 1.(2020江苏卷)
3.(2019全国卷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 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
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 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1)官营手工业 ①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代表 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 足皇帝、贵族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 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局限:生产不计成本;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 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具有封闭性, 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 束缚。 (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 产品。 (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 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3.经营方式:集体劳作 ----个体农耕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
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田庄手工业: 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 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中手 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 容。
5.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 贸易发达。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 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 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 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 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 力。
2.主要成就 (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 期已有铁器。
(2)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 平;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
(3)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 (1)商代: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商业 初步发展。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货币需求数量 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私营商业兴 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 实力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政策 (1)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 展。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B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5.(2017·全国卷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
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 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 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B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3.(2018福建文综) 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 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 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 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
【名词阐释】 “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 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 营政策。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 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 铁专卖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盐铁官营 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方面 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 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 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经营 为主的经营方式。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③自给自足: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 力弱。
2.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 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 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 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 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1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给南方 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耕作技术。
2.南迁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融合,共同开发江南。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与政府的政策有关
【规律探究】 1.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 经济就前进,反之则不然。 2.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奏效。例如曹操把汉代 边疆的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 公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 3.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等。 4.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 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 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 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5.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 验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6.随着江南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注意经济发展 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保持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6.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 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佣为
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造成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真题链接】 (2020全国Ⅲ卷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
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C.审美观念的不同
B.商品交易的需要 D.国家统一的推动
【课堂探究】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 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 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 要特点。
因素:①有利因素,农民的辛勤劳动;耕 作工具的不断改进;政府的重视。②不利 因素,自身的脆弱性;自然条件的制约。
[历史解释]
多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 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 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 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 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 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 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 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 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 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4.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 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 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 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 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 得“丝国”誉称。
第2讲 秦汉时的经济
【学习目标】 1. 通过复习,掌握秦汉时经济发展的
特点及历程,分析秦汉盛衰原因和对政 治、文化的影响。认识到秦汉经济的发 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