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菩萨蛮》十四首浅析温庭筠词的意象
菩萨蛮温庭筠的主旨及情感

菩萨蛮温庭筠的主旨及情感1. 爱情的苦与乐1.1 这首词里的情感可以说是非常复杂。
温庭筠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他对爱人的思念与牵挂。
你看,词中提到的“月下独酌”,这不就是把那种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吗?仿佛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明月照我影”的寂寞,心里一阵阵空落落的。
1.2 而且,词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春天的意象,比如花开、鸟鸣,这些都是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追求。
就像咱们日常生活中,看到花开了心情也会跟着变好,对吧?温庭筠在这些描写中,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爱是苦涩的,但同时也可以是甜美的。
2. 怀旧的情感2.1 说到怀旧,温庭筠在这首词里可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当年和爱人一起度过的时光,那种青涩的回忆就像是电影中的慢动作镜头,慢慢流淌在心头。
读到这儿,总让人有种想起初恋的冲动,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2 而且,咱们常说“时光荏苒”,可惜的是,时光总是悄悄溜走,让人无可奈何。
温庭筠用词中那种淡淡的忧伤,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别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3. 人生的哲理3.1 除了爱情和怀旧,温庭筠在这首词中还隐含着一些人生哲理。
比如,爱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全部。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挫折和遗憾,这些都成了我们成长的经历。
就像我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每一次的经历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
3.2 他在表达思念的同时,也在暗示我们要有一颗开放的心,去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不管是甜蜜的瞬间还是苦涩的回忆,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
这样一来,温庭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真挚,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所以,读《菩萨蛮》就像在享受一场心灵的盛宴,既有爱情的甜蜜,也有生活的哲理,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啊!总之,这首词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有所感悟,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和铭记的。
希望大家在阅读时,能像我一样,感受到那份温暖和力量!。
温庭筠《菩萨蛮》的双性之美

温庭筠《菩萨蛮》的双性之美《菩萨蛮》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的一首佳作,其中展现了双性之美的意境。
这首诗以其婉约清丽、妙笔生花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宋玉和温庭筠对双性之美的领悟和情感挥洒。
下面就从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三方面来解读《菩萨蛮》所体现的双性之美。
首先从意象来看,《菩萨蛮》中展现了双性之美的丰富意象。
全诗以“香雾云鬟,星河秋水浸光腕”一句作为开篇,将女性的娇美和温柔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又有“罗袂斜开”、“掩面金钗脱”等意象,展现出女性的妩媚和柔情。
与此诗中还存在着“峨嵋岫”、“独见绛筠裙、玉容寂寞泪阑干”等景象,体现出男性的高贵和豪迈。
作者以此将男性的刚毅与女性的柔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双性之美的鲜明对比和和谐统一。
其次从意境来看,《菩萨蛮》中展现了双性之美的含蓄意境。
全诗以“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作为开篇,将女性的娇艳和温柔化为意境中的一种情感,将男性的刚毅和豪放融入到情感的含蓄中。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又有“人两人”、“悔教夫婿觅封侯”等句子构筑起的韵味深长的意境,将男女情感的错综复杂和细腻真挚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此将男女之间的情感难题和心灵悲凉融入到意境之中,形成了双性之美的含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从艺术手法来看,《菩萨蛮》中展现了双性之美的婉转艺术手法。
全诗以“雾髻雨巾”一句作为开篇,将女性的娇艳和温柔搭配得宛转婉约,将男性的刚毅和豪放描绘得妙趣横生。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又有“金炉沉水赤龙鱼”、“漉酒白莲初结愁”等句子构筑起的鬼斧神工的艺术形象,将男女之间的情感碰撞和心灵交融凝聚成一幅幅绝世佳作。
作者以此将男女之美的描写和表达相得益彰,形成了双性之美的深远意境和婉转艺术手法,让人倾心流连。
温庭筠《菩萨蛮》鉴赏

•••••••••••••••••温庭筠《菩萨蛮》鉴赏温庭筠《菩萨蛮》鉴赏《菩萨蛮》十四首是温庭筠词中最受关注的词作之一,历来对它的赏析和解释也是众说不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温庭筠《菩萨蛮》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飞卿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是词史上的一段丰碑,雍容绮乡,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
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本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脸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指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
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
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菩萨蛮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1】《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
“宝函钿雀金鸂鶒”,可以想象一幅美人晨妆图: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
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
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
“沉香阁上吴山碧”,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
登上自家的香阁,伊凭栏远望。
江南的绿水青山,十分可爱。
“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
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
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雨时”,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
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
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接写别后。
“画楼音信断”,说明人去信断。
“芳草江南岸”,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
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
“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
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
“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
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分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词的高潮。
这首词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这些正是温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2】贺黄公《载酒园诗话》曾把李商隐、温庭筠二人生平的长短得失做过比较。
他说:诗歌笺启,二人都不相上下。
李商隐有文集流传,温庭筠却没有。
温庭筠有词,李商隐没有。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与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与赏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这一词调相传为“百代词祖”李白所创,“王建、韩偓、温庭筠复推衍之”,“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而“以庭筠为独至”( 《龙壁山房文集·忏盫词序》)。
温庭筠有菩萨蛮”二十首,今存十四首,皆抒写闺人思远之情。
此即其一。
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眠乍醒,意绪慵懒。
“小山”,指屏风; “金明灭”,是说金色的阳光照在屏风上,忽明忽暗,闪烁无定。
作者以此暗示其卧室之富丽; “鬓云”,即鬓发。
“鬓云欲度”,写其鬓发缭乱。
但“度”字含有飞动意,再着一“欲”字,便将静态化为动态,显得文辞活泼,神采焕发。
“香腮雪”,从嗅觉和视觉两方面形容其肤色的娥妍。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写女主人公无心梳妆——作者用“懒”和“迟”这两个意态动词稍加点染,便由对女主人公外形的描摹,转入对其内心世界的揭示。
读到这里,悬念产生了:她为什么如此情倦意懒?这就诱使读者从下片中去寻找答案。
然而,下片却仍然只是对女主人公的容貌、动作、服饰作客观描写。
“照花”二句写女主人公妆成后对镜自照,但见鲜花与人面交相辉映。
这是暗示女主人公明艳如花。
“新帖”二句虽就服饰着笔,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帖”通“贴”,指贴金,是唐人刺绣的一种。
女主人公在“绣罗襦”上贴上“双双金鹧鸪”有什么深意呢?如果循此加以思考,我们不难领悟:这“双双金鹧鸪”,原来寄托了女主人公盼望情郎早日归来,与自己长相厮守的愿望——“鹧鸪”,属鹑鸟类,其鸣声听来好似“行不得也哥哥”。
因此,女主人公才不绣他鸟,唯绣鹧鸪。
而绣成的鹧鸪成双成对,比翼齐飞,这又必然会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形单影只。
由此,我们觅得了她“懒”和“迟”的原因:“非关伤春,不是病酒”,而是系念情郎,百无聊赖。
古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菩萨蛮》十四首浅析温庭筠词的意象

香軟冷豔訴閨怨飄渺空靈寄哀思——透過《菩薩蠻》十四首淺析溫庭筠詞的意象中文系200101班辛娟指導老師:趙升平摘要意象是產生詩詞意境的基礎。
溫庭筠在對意象的選擇性運用中創造了各種不同的意境,表達主人公的情意和感受真實貼切,詞作所選意象色彩斑斕、濃豔綺靡,構成了以思婦為中心的意象群和自然山水意象群,兩大意象群的組接始終貫穿思婦之情,虛實相生,兼長並美。
透過《菩薩蠻》十四首力求從意象的角度對溫詞有新的感悟和體會。
關鍵字溫庭筠意象虛實情一引言“詞以境界為最上。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1]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意境是藝術價值最高的審美評價。
意象,作為產生詩詞意境的基本要素,是詞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的複合體,它是詞人為了表現某種內心情感,通過精心的選擇, 提煉客觀物象,加工後而形成的有特定情感意義的一種主客觀相統一的產物。
“因此可以說,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
”[2]簡言之,即是寄意於象,以象盡意。
如果把一首詞的意境比喻為一座建築物的話,那麼意象就是構成建築物的磚石。
高妙的詞人總是通過對現實生活細緻的觀察體驗,精心的選擇出適合於他表情達意的藝術表像,創造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意象,以組合成為一個真實生動,含蓄蘊藉,引人無限遐思,具有無窮藝術魅力的境界。
前人論溫詞,或謂“唐之詞人,溫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閎約。
”[3]或謂“溫飛卿詞精妙絕人,然美不出乎綺怨。
”[4]諸如此類,皆與作者善於選擇意象,以創造獨特的藝術境界密切相關。
“溫庭筠者,太原人,本名歧,字飛卿。
能逐管弦之音,為側豔之詞。
”[5]他是晚唐第一個大力作詞的文人,古人譽之為“花間鼻祖”。
溫庭筠開創的以側豔為主要特色的花間詞風代表了當時整個詞壇的創作傾向和審美趣味,成為當時文人作詞紛紛追摹學習的典範,詞作影響深遠。
溫詞有富貴氣,也有華麗之色,但綺而不俗,類似鄧麗君的歌,含蓄委婉,雍容華貴,哀而不傷,蘊著濃的化不開的幽幽之情。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菩萨蛮》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
下面整理了《菩萨蛮》赏析,欢迎欣赏!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晚唐词人温庭绮作为花间词派的鼻祖,词风浓绮艳丽。
多写闺阁之艳词,故而词中女性形象较多,犹以思妇形象为主。
飞卿词擅长发掘出潜藏于女性美丽外表下难以言说的内涵。
从而最终创造出一个个形象饱满、情感丰沛、内蕴丰富的思妇形象。
关于飞卿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蕴含的原型猜想,学术界形成了两派观点,一种是以国学大师王国维、民国词学专家李冰若,以及加拿大籍学者叶嘉莹老师为代表的,认为飞卿词多纯美客观之作,其中的女性形象没有内涵很深的原型,只是简单地勾画一些个普通女性形象,没有什么隐喻在其中。
还有有一派观点是以著名的常州词派代表人物张惠言,他认为温词继承了《楚辞》、《诗经》所广泛运用的“比兴寄托”的高超艺术手法,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有暗喻的功能,是群有着深刻内涵原型的艺术形象。
这两派观点长期以来针锋相对,所以我才敢在争议上谈自己的想法,正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在这里因本人知识能力所限,没有能力对温词整体女性形象做原型分析,仅以一首最为家喻户晓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入手,试着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做个大胆的原型猜想。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糯, 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词十四首研究述评

张惠言从经学的角度来阐释《 菩萨蛮》 词, 认为这组词“ 意 内言外 ” 、 “ 深美 闳约” , 继承 了《 国风》 、 《 离 骚》 的抒情传统 , 是蕴藉深厚的比兴寄托之作。其后 , 围绕《 菩萨蛮》 词是否有寄托展开了论战 , 并形成 了
两 大阵 营 : 一 是认 同鼓 吹 张 氏之 说 , 多是 一些 常州 派 词家 , 如周济 、 陈廷 焯 、 吴梅等 ; 一是 反 驳 、 修 正 张 氏 的
解词路数 , 有王国维 、 蔡嵩云、 李冰若 、 夏敬观等。关于《 菩 萨蛮》 词寄托之有无 的争议 , 袁九生 的《 浅析历 代对温庭筠 < 菩萨蛮 > 词 的诠释》 有所论述 , 该文虽然搜集 的材料不尽全面, 但梳理 出了这两种不同的声
词 牌使 用 的影 响 。
一
《 菩萨蛮》 词是否存在寄托的争辩 自晚唐温庭筠《 菩萨蛮》 词问世 以来 , 选评者很多 , 见仁见智 , 理解各有不 同。汤显祖前的一些词家如孙光宪 、 鲴 阳居土 、 胡仔 、 晁公武 、 黄舁、 王世贞等人 以及《 旧唐 书》 等书无一例外地都认为温庭筠词 ( 自然包括《 菩萨蛮》 词) 为侧词艳曲 , 词风香软 。而汤显祖在评《 花 间集》 时, 认为《 菩萨蛮》 词“ 意 中之意 , 言外之言 , 无不巧隽而妙入 ” 1 j , 他似乎看到 了这些词所寄寓的言
的指 引下解 读写得 很 “ 隐” 的词 而造成 了上述 的分歧 。 刘 雪平 《 “ 镂 玉雕 琼 ” 下 的寂 寞心— — 从温 庭筠 <菩 萨蛮 >十 五首 词 看 其 真本 色 》 一文 以词 人所 处 的 特 定 时代 为背景 , 联 系词人 的 身世遭 际来 分析 这 组 词 , 认 为 这组 词 是 “ 作 者 怨 愤 的情 绪 发 泄 ” , “ 当他 把 这 绮 怨写 得婉 转缠 绵 时 , 这正 是他 心 中难 以排 遣 的失 意 的深刻 之 处 ” , 并 指 出“ 他 的心 路历 程 是 那个 时代 文 人 的普 遍 心态 ” 。这 实 际上从 侧 面论述 了《 菩 萨蛮 》 词并 非 只是 表 面看 来 的 “ 香 而软 ” 之作 , 香 艳 的词 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软冷艳诉闺怨飘渺空灵寄哀思——透过《菩萨蛮》十四首浅析温庭筠词的意象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01班辛娟指导老师:赵升平摘要意象是产生诗词意境的基础。
温庭筠在对意象的选择性运用中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意境,表达主人公的情意和感受真实贴切,词作所选意象色彩斑斓、浓艳绮靡,构成了以思妇为中心的意象群和自然山水意象群,两大意象群的组接始终贯穿思妇之情,虚实相生,兼长并美。
透过《菩萨蛮》十四首力求从意象的角度对温词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关键词温庭筠意象虚实情一引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审美评价。
意象,作为产生诗词意境的基本要素,是词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复合体,它是词人为了表现某种内心情感,通过精心的选择, 提炼客观物象,加工后而形成的有特定情感意义的一种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2]简言之,即是寄意于象,以象尽意。
如果把一首词的意境比喻为一座建筑物的话,那么意象就是构成建筑物的砖石。
高妙的词人总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体验,精心的选择出适合于他表情达意的艺术表象,创造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意象,以组合成为一个真实生动,含蓄蕴藉,引人无限遐思,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境界。
前人论温词,或谓“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3]或谓“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美不出乎绮怨。
”[4]诸如此类,皆与作者善于选择意象,以创造独特的艺术境界密切相关。
“温庭筠者,太原人,本名歧,字飞卿。
能逐管弦之音,为侧艳之词。
”[5]他是晚唐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古人誉之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开创的以侧艳为主要特色的花间词风代表了当时整个词坛的创作倾向和审美趣味,成为当时文人作词纷纷追摹学习的典范,词作影响深远。
温词有富贵气,也有华丽之色,但绮而不俗,类似邓丽君的歌,含蓄委婉,雍容华贵,哀而不伤,蕴着浓的化不开的幽幽之情。
有趣的是邓丽君的歌也曾被归入“靡靡之音”的艳曲,《菩萨蛮》的意境类于《在水一方》或《南海姑娘》,《梦江南》好似《船歌》(《星星索》),《更漏子》则可比《何日君在来》。
温词在意象的选取运用上精美独到,特色鲜明,字里行间透露出香软冷艳之怨,意象组合中不乏飘渺空灵之思。
《花间集》收录的《菩萨蛮》十四首最能代表温词特色,因此,若能对这十四首词的意象进行重新认识与分析,或许能对温词产生新的感悟与体会。
二绮丽多姿的形象世界温庭筠一生经常出没于歌楼舞榭之中,触目所及的都是华丽富贵的陈设和锦绣满堂的深闺。
前人多用“侧艳之词”来指称温庭筠的词作,以“才思艳丽”来指称温庭筠的才情,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艳”。
“艳”的本义是指女性容色妍丽,体态丰美。
由此引申,“艳”也用以指代和形容一切鲜艳美丽的事物。
更多的时候,“艳”则用以指代和形容有关男女情爱之事,而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常被称之为“艳曲”、“艳歌”、“艳诗”、“艳词”等。
就内容题材而言,温词主要表现的是“艳情”——女性生活和男女情爱。
内容的局限决定了温词意象的范围的狭窄。
温庭筠非常重视意象的组合,他往往通过密丽的名物意象,由物及人,物人相映,或托物寓意,或彰理显情。
纵观《菩萨蛮》十四首,有山月水风的自然意象;有江楼溪桥的人工意象;有春燕晓雁的禽鸟意象;有绣枕锦帐的闺阁意象;还有春梦辽阳的主观意象。
不过用的最多也是最有特色的恐怕还是围绕女性的闺阁意象和具有南国情味的自然意象。
㈠美人容闺房物熠熠生辉温词中所出现的抒情主人公,基本上不是宫妃,便是歌妓;不是思妇,便是怨女。
《菩萨蛮》十四首,尽描闺中人姿容体态,传达其幽怨情怀,作者以代言的手法专注于红粉佳人,津津于红楼夜月,他以“男子而作闺音”的口吻,以女性特有的眼光观察事物,抒发情怀,细致入微地描写惊鸿艳影,黛眉香腮,作者着力刻画了女性的香、艳、娇、媚之美,在意象的选取上以女性为中心从女性的容貌形态,服饰及其室内用具方面选取了大量精美的意象,构成了温词的闺阁意象群。
以《菩萨蛮》十四首为例,光描写女子美白可人,香气氤氲的意象就有香腮、香红、香雪、香闺、香烛、暖香、落香、沉香阁等。
此外,鬓云、双鬓、蝉鬓、山额、睡脸、眉黛、黛眉、笑魇等意象进一步对女子之美作了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凸显女性服饰精美绝伦,金碧辉煌的意象有金鹧鸪、金翡翠、金鸂鶒、金翠钿、金凤凰、玉钗、宝函、钿雀、孪镜、新帖、罗褥人、胜、股、翠翘、金缕等。
述及女性居所用具的华贵富丽,珠光宝器的意象有水晶帘、玉钩、玉楼、画楼、池阁、金堂、楼上有可供她们远望时扶手用的阑,阑干,室内挂有珠帘、罗帷、锦帐、绣帐等帷幕,床上放着锦衾、绣衾、鸳鸯锦等,摆着玻璃枕、鸳鸯枕、山枕。
床的附近有银屏、锦屏、画屏等屏风,夜里室内还燃有红烛、银烛、香烛等。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温庭筠选取华美的意象,浓丽的辞藻,可谓五色目旋,富丽堂皇。
作者似乎是倾尽全力,描绘女性主人形象,力求在读者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呈现出“以富为美”、“以丽为美”、“以柔为美”[6]的创作倾向。
其铺陈夸张的手法可与诗赋相比,以致温词的某些作品在写名物时堆砌意象过密,给作品带来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沉闷感觉。
㈡江南水点点泪魂牵梦绕温庭筠长期生活在南方水乡,故而在他的词中,除了以女性为中心的闺阁意象群,南国情味的以水为中心的自然意象群构成温词意象群落又一部分。
试看《菩萨蛮》其十: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孪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在吴山、杨柳、驿桥、春雨、芳草、河岸等以水为中心的江南自然意象簇拥下,一位绝色美人出现了。
整首词呈现出香艳而柔弱的特点。
这类意象包括合欢、牡丹、杏花、梨花白、海棠梨、萱草、绿杨、垂丝柳等植物意象;雁、蝶、晓莺、马嘶、子规、双燕、鸂鶒等动物意象,以及春、风、明月、雨、露、春池碧等自然意象。
这些触手可及的意象共同织造了一个精疏淡雅,惆怅缱绻的氛围。
又如“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这些江南味道十足的意象一方面运疏入密,冲淡了“浓的化不开的”的气氛,带给词一种浓淡相济的美感;另外一方面,它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委婉的表达了一种凄迷惆怅的心绪。
温词中虽然使用了一系列色彩浓丽,华艳的意象群,但也不缺清新疏淡的自然之笔,二者与词的内容很协调,组织配合成一个美丽,和谐的画面,给人以美感,即所谓“蹙金结绣,而无痕迹”。
三以虚衬实虚实相济㈠虚实相济兼长并美诗词主要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有机统一体,创作和解读诗词主要是创造和解读意象和意象组合。
虚实结合,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美学思想,也是意象解读中一个重大问题。
所谓“虚”,在传统意义上是指想象、虚构、抽象的、无形的情思;所谓“实”,则是指现实、真实、实事、具体的有形的人和物。
然而,当客观事物被人们感知时,其知觉内涵大致有两个基本走向:一是科学认知,一是审美认知。
如温词中“双双金鹧鸪”一句,看到“鹧鸪”如果仅仅停留于罗裙上精美的鹧鸪鸟的图案那是科学认知,但是那绣在罗裙上的真的仅仅是一对“金鹧鸪”吗?不尽然,那是此女子的一番相思意,一份闺怨情,这样的情景,难免让人想到纵使桃面依旧,良辰美景,可怜我那思念的人却不知在何处?看似微波不惊之景背后却隐藏着惊涛骇浪的情感,此番心意更与何人说?由此可见,对事物的科学认知和审美感知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知觉,它们的着眼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着眼于事物的属性,一个是着眼于事物的情调。
不用说,只有对事物情调的感知才是审美感知。
诗词意象表现是审美表现,是建筑在审美感知基础上的表现,是建筑在对事物情调感知基础上的表现。
就温词来看更是如此。
故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意象中的虚实,对意象虚实的介定是恰恰与传统定义相反的。
从科学认知的角度看,创作光虚不实,则空洞抽象,无法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光实不虚,实事实写,这话实说,也不能成为艺术。
光虚不实则空;光实不虚则死。
诗词都贵虚实相生。
从审美感知的角度看温词更是如此。
㈡雪映梅雪白梅亦香虚衬实景美情更切在温词绮丽多姿的意象世界里,描绘的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动人画卷,看似实写,却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极度描摹”,作者实际要展现的却是思妇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内心世界,此乃写实,有种“良辰美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味道;再者言思时,寄语明月,此乃虚写,实则表抒“日日思君不见君”之切。
温词《菩萨蛮》十四首中,无论是以女性为中心的闺阁意象还是以江南水乡为特色的自然意象,在排列,展开上始终贯穿着思妇的一根感情变化的线。
或隐或显,相得益彰。
王国维指出“‘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7]叶嘉莹也提到“温词善于标举精美的名物”。
[8]试举《菩萨蛮》其二: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尤表现了温词的特色,他标举了精美的名物,像“水晶帘”、“玻璃枕”、“鸳鸯锦”,而且给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
换头的“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接连用了几个舌尖和齿头发音的字,则又从声调中传达出一种美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中“水精”、“玻璃”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坚硬的,而他马上承接的“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是温暖的、柔软的,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同时在前两句和三四句之间又有另外一种对比,一、二句是闺房中室内的景色,而“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是室外江上的景色。
词中的“水精”即水晶,一种纯净,透明,结晶质的石英,晶莹美丽,用作装饰。
玻璃亦指天然水晶。
这里选取“水精帘”,“玻璃枕”形容帘子和枕头的玲珑透明,给人以晶莹的美感。
这样的用具多么精致典雅!“暖香”“鸳鸯锦”写锦绣的鸳鸯被,暖暖的,还幽幽散发出一种香气,诱人思睡,多么温馨!然而这“鸳鸯锦”到底是锦衾还是锦褥作者未加指明,读者亦不能确认,只是这种鸳鸯锦的质地和花纹可以给人展示一种极尽华丽的意象,把人带入一种纯美的意境之中,使读者对作品的反映不会那么机械刻板的固定在某一点上,阅读和欣赏便具有了积极主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作者将室内物象勾勒的这么精美绝伦,醉翁之意不在酒,透过这精美的物象,幽雅的环境,读者完全可以由物及人,想象出居室中的女子的高雅美丽。
此乃以极尽华丽的物象来衬托生活中的女性之美。
“江上柳如烟”,理性的解释以为可能是梦境,可是这首词在感情的自觉上已经富有美感,感发了我们。
帘内的温磬的情意如斯,帘外凄清的风光如彼,“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两句的感发无须理性的解释,就在于这两句的两组形象的对举。
还不仅如此;“柳”和“雁”的两个形象,也可以给人许多联想。
“柳”常使人联想到离别,相传为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就曾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而“柳如烟”的朦胧本身就意味着感情的幽微,和“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起同样的作用,因此,“江上柳如烟”一句便浸透了离别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