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菩萨蛮词十四首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该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
这位飞卿为晚唐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
视之。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其中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关于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菩萨蛮》温庭筠-整理版

【批注】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 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 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 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 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 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 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 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 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 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上阕小结】
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 公的形象。
词人用浓墨重彩——半明 半暗、忽隐忽现的闪动的金色, 配衬着如玉的香腮和如云的黑 发。歌妓懒洋洋地打扮,慢吞 吞地梳洗,展现出一幅唯美的 陈奇梳妆图。
返回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一句在全词中 有何作用】
结构: 承上写妆扮的具体情形,衬出一 幅“花似人面,人面似花”的花 面相映图。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 灭,鬓云欲度香腮 雪。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新贴 绣罗襦,双双金鹧 鸪。
对此词,后人以诗作 批注:
秀阁朝晖掩映金, 当春懒起一沉吟。 弄妆仔细匀眉黛, 千古佳人寂寞心。
①小山:眉毛。小山眉为 唐明皇定的十种眉样之一。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 饰之“额黄”。 ③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 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 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 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 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 或明或暗。明灭:隐现明 灭的样子。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花间词派:是以唐词 【五代词的流派】 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 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 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 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 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 《花间集》,故名。 •南唐词:以宫廷为中 心,以君臣为主体 , 以“二主一相”为代表, 情调伤感而意境开阔, 结束了“花间”,开启 了北宋词。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译文] 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出自] 温庭筠《菩萨蛮》十一南园满地堆轻絮。
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
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闭门。
注释:一霎--一阵子。
却--再,又。
屏山--画着山水的屏风。
译文1:南园里满地都轻堆着飘落的柳絮却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被那雨声惊醒的女子默然无语,容颜却显出几分匀和秀美女子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望望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心境一时有些茫然无际译文2:望南园,柳絮儿轻飘堆满地。
清明时,却一会儿雨落添愁。
雨打杏花,杏花零落,斜阳残满地香艳调。
春时最乏,娇慵懒起,屏风还掩枕春光遮尽,朦胧欲醒轻匀花样容眼看时,天却昏暗黄昏时,睡再难无聊倚门闻香数落花。
赏析:本词所写为一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
明代词评家沈际飞对本篇评价颇高,认为其“隽逸之致”,可“追步太白”(《草堂诗馀正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则谓本篇中有“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二句,秦少游“雨馀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画堂春》)之句,显然是"自此脱胎"(《人间词话附录》)。
而更奇的是,今人毛润芝词作《菩萨蛮*大柏地》也化用了此词中的这两句:“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这首清新隽逸之词吧。
上片是一幅清新而略带伤感的暮春风景画:南园里杨柳飞絮落满地,一团团轻盈的落絮成堆,如雪如雾。
柳絮飞于春暮时。
“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落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
轻絮堆满地是春光将尽的季节。
这时“愁闻”那清明时节的急雨乍落。
谁“愁闻”?无疑是词中的那位春睡的女子。
无“我”之景中引了有“我”之情。
温庭筠《菩萨蛮》 十四首(其一)

花间集卷第一菩萨蛮十四首(其一)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2.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3.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4.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5.罗襦:丝绸短袄。
6.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 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自] 唐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注释: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高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译文: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赏析: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
可是这样的字通篇却没有一个,只通过一些意象,隐隐地暗示着,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
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
“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曾经将帛书绑在南飞的鸿雁脚上,向故国传递书信——雁,是可以传书的;而月,是代表相思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
屈原在《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温庭筠的菩萨蛮玉楼

温庭筠的菩萨蛮玉楼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 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温庭筠的菩萨蛮玉楼原文赏析, 欢迎阅读! 原文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简析 春渐暖,风渐软,闺中寂寞,没情没绪,连摇漾的柳丝,在感觉中也是无力 的。
每到月白风情、光满小楼之夜,伊难以成眠时,总会有刻骨铭心的相忆。
鉴赏 这是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词的第六首,表现思妇在玉楼苦于思忆而梦魂 颠倒的情景。
首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诗歌 主人公的身份。
柳丝袅娜,正是暮春时节。
闺楼中的思妇,在明月之夜,正 在苦苦地思忆着远方的离人。
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并且在明月朗照之下, 景象非常清幽。
春风沉醉,这应是春情生发的大好辰光。
此景是思妇所见,却教 她顿生悔恨之情。
“春无力”三字描写春柳柔媚,反衬了主人公相思之久且深, 暗示思妇的痛苦不堪、心神恍惚而无可奈何的情态。
三、四两句写送别情节。
这 应是思妇长久思忆而神魂飘荡中出现的梦境, 是思忆当初送别情节在梦境中的再 现。
送君门外,行人已远,只见芳草萋萋,唯闻远处传来马嘶声。
此种依依惜别 的刹那情景,最是离人梦绕魂牵、永不会忘却的。
下阕又回到“玉楼”长夜中的景物。
夜深人静,神思恍惚,空旷寂静,衬托 了主人公的寂寞空虚。
但见罗帷垂彩,翡翠斑烂,又见香销玉损,烛泪成堆。
词 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独特的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
这五、六两 句就是范例,这不仅衬托出人物的特有心境,也暗示她的美人薄命。
难怪陈廷焯 评这两句说:“字字哀艳,读之魂销。
”(《白雨斋词评》)末二句接着写拂晓 时思妇梦醒时的所见所感。
子规啼声惊醒了主人公,使她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
子规啼于暮春花落之时, 与开头“柳丝袅娜”相呼应。
“残梦迷”正为前面之梦 境点晴。
“绿窗残梦迷”既写窗外春意盎然,又写主人公之感觉,窗外春草鲜美 又使读者想见女主人公的娇好美丽。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 菩萨蛮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下面 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1】 《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 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
“宝函钿雀金鸂鶒”, 可以想象一幅美人晨妆图: 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
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
次 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
“沉香阁上吴山碧”, 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
登上自家的香阁, 伊凭栏远望。
江南的绿水青山, 十分可爱。
“杨柳”两句承上, 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
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 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 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
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雨时”, 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
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 起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 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 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 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
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 下片接写别后。
“画楼音信断”, 说明人去信断。
“芳草江南岸”, 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
末两句, 自伤苦忆之情, 无人得知。
“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
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
“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
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分量最重的一句, 也是全词的高潮。
这首词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 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这些正是温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菩萨蛮温庭筠的具体赏析【2】 贺黄公《载酒园诗话》曾把李商隐 、温庭筠二人生平的长短得失做过比较。
他说:诗歌 笺启,二人都不相上下。
温庭筠菩萨蛮的风格

温庭筠菩萨蛮的风格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温庭筠,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男,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下面是关于温庭筠菩萨蛮的风格的内容,欢迎阅读!温庭筠《菩萨蛮》原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参考注释: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
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
度:覆盖。
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鉴赏: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收在《花间集》的共十四首,这是其第一首。
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
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
“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曲卷而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
这第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香艳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
“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
“懒起”即懒懒地起来。
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
“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
“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
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译文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延伸向脸颊,逐渐清淡,像云影轻度。
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注释
①当午:月在中天。
②帘:疆村本《尊前集》作“门”。
③麝烟:火燃麝香所散发的香烟。
唐人成彦雄《夕》:“台榭沉沉禁漏初。
麝烟红烛透虾须。
”烟,雪本作“香”。
④卧时:雪本作“梦魂”。
⑤薄妆:淡妆。
⑥锦衾:锦制的被子。
《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译文
午夜,明月当空,重帘内静寂无声。
深闺里缥缈的烟絮,缭绕着又理还乱的思绪。
她独卧在床上,还留着淡淡的妆红。
当年,多么珍惜花一样的面容,如今怎堪再回首往日欢情。
当花含露泪、残月西逝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那浸透锦被的阵阵寒意(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