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开关技术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浅谈软开关技术及其应用

浅谈软开关技术及其应用

2 软开关的范畴
开关状 态的转 换并不 是在 瞬 间完成 的 。它 是

个开关 过程 。 在很 多电路 中 , 开关 元件在 电压很
大或 电流很大 的条件 下 ,在 门极 的控制 下开通 或 关断 。开关 过程 中电压和电流并不 为零 . 出现 了 并 重叠 。 产生 了一定 的功 率损耗 即开关 损耗 。而且 电
高功 率密度的要求 ,变换器需要工作在 高频状态 ,
压和 电流 的变化 很快 , 波形 出现 了 明显 的过 冲 , 其
就导致 了开关 噪声 的产生 。开关损 耗 随着开关 频
最典型的功率开关 晶体管有功率晶体 管(T )功率 C R、
场效应管 ( O F T 和绝缘型双极型晶体管 ( B ) M SE ) I T G 等 3种。控制方式分为脉宽调制 、 脉频调制 、 脉宽和
n ie os . a t PW M yW d s f -s th n ,r s n n ,
1 引言
开关 电源 就是采 用功率 半导体 器件 作为 开关
元件 . 通过 周期性通 断开关 , 制开关 元件 的 占空 控 比来 调整输 出电压 。开关 电源 由输入 电路 、 变换 电 路 、 出电路和控制 电路等组成 。功率 变换是其核 输 心部 分 , 主要 由开关 电路和变压器 组成 。为 了满足
率的提高 而提高 , 阻碍着 开关 频率 的升高 : 开关 噪
声带来 了严重 的电磁 干扰 问题 .影 响着 周边 电子
频率混 合调 制等 3 ,其 中最常 用的是 脉宽调 制 种
(WM) P 方式 。 现代电力 电子装置发展 的趋 势是小型化 、 量 轻
设 备 的正 常工作 。而软 开关技 术就 是在原 来 的开 关 电路 中增 加很小 的 电感 h 、 电容 C 等谐 振元 器 r

《软开关技术》课件

《软开关技术》课件

03
CHAPTER
软开关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 用
电力电子领域
软开关技术介绍
在电力电子领域,软开关技术是一种用于控制开关电源的先进技术。它通过在开关过程中引入谐振原 理,实现了开关器件的零电压或零电流开通与关断,从而减小了开关损耗和电磁干扰,提高了电源的 效率。
应用实例
在逆变器、直流-直流转换器、不间断电源等电力电子设备中,软开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减小开关损耗 、提高电源效率、降低电磁干扰等方面。
智能电网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软开关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保障电网的稳定 运行和节能减排。
轨道交通
在轨道交通领域,软开关技术的应用将提升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安 全性。
产业前景
市场规模
随着软开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其 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吸引更多 企业投入研发和生产。
产业链完善
软开关技术的产业链将逐渐完善 ,形成完整的研发、生产、销售 和服务体系。
降低电磁干扰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减少对周 围其他设备的干扰,同时也符合现代电子产品绿色环保的要 求。
延长设备寿命
软开关技术能够减小开关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从而降低对设备中元器件的损耗, 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设备寿命的延长有助于减少维修和更换成本,同时也减少了电子废弃物的产生, 有利于环境保护。
元器件选择
01
02
03
电力电子器件
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IGBT)、功率MOSFET等 ,具有高耐压、大电流、 低导通电阻等优点。
无源元件
如电容、电感等,用于实 现能量的储存和转换。
控制电路
用于产生控制信号,调节 开关的导通和关断时间。
电路设计
01
02

《软开关技术cll》课件

《软开关技术cll》课件
软开关技术在设计和实施中面临的挑战包 括高频特性、温度管理、成本效益等方面。
软开关技术的未来发展
1
趋势分析
软开关技术将继续发展,越来越多
可能的创新方向
2
的领域将采用软开关技术作为标准 解决方案。
未来软开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功
率密度的提高、智能控制系统的应
用和新型材料的研发等。
软开关技术的案例研究
软开关技术的原理
1 工作原理
2 相关理论解释
软开关技术通过控制电力电子器件的开 关瞬间,实现能量在电路中的平滑转移, 实现高效能量的调节和转换。
软开关技术基于电路的谐振特性和电流 /电压波形控制原理,通过与传统开关 技术的对比分析,提供更好的性能和效 率。
软开关技术的应用领域
通信领域
软开关技术在通信设备中 的应用,可以提高设备效 率和可靠性,并减少能耗。
《软开关技术cll》PPT课 件
本功应用案例。欢迎大家学习和探索这一领域的知识。
什么是软开关技术?
1 简介
2 定义
软开关技术是一种在电路中实现开关操 作的方法,通过控制元件的导通和截止 状态来实现信号的处理。
软开关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力电子元件和 控制算法的开关操作方法,广泛应用于 各个领域。
成功应用案例
某通信设备制造商采用软开关技术,实现设备 的高效能量调节,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关研究论文
多项研究论文探讨了软开关技术在工业生产中 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改进方向。
结论和目前的进展
软开关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电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软开关技术在各个领域正 在不断取得进展,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工业领域
工业生产中的大功率开关 操作,可以通过软开关技 术实现更高的能量利用率 和更精确的控制。

电力电子系统的软开关技术应用

电力电子系统的软开关技术应用

电力电子系统的软开关技术应用电力电子系统是现代电力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能量转换和电力控制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硬开关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能量损耗大、温升高、开关速度慢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软开关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电力电子系统中软开关技术的应用。

一、软开关技术概述软开关技术是通过控制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和频率来实现开关过程的一种技术。

相较于硬开关技术,软开关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能量损耗小、温升低、开关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

软开关技术在电力电子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二、软开关技术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的应用1. 可逆变器可逆变器是一种电力电子系统,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传统的硬开关技术在可逆变器中存在能量损耗大、谐波干扰大的问题。

而软开关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可逆变器的性能和效率。

2. 无线电频率功率放大器无线电频率功率放大器是一种用于放大和调节无线电频率信号的设备。

传统的硬开关技术在功率放大器中会产生较大的谐波干扰和电磁干扰。

而软开关技术可以通过精确地控制开关时间和频率,减少谐波干扰,并提高功率放大器的效率。

3. 交流输电系统交流输电系统是通过变压器将电能从发电站输送到用户的系统。

传统的硬开关技术在交流输电系统中存在能量损耗大和电流调节精度低的问题。

软开关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开关的相位和频率,实现电流和电压的精确调节,提高交流输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4.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是将电能传输到电动汽车中进行充电的系统。

传统的硬开关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中存在能量损耗大和充电速度慢的问题。

而软开关技术可以减少能量损耗,并通过提高充电器的开关速度,实现快速充电。

三、软开关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力电子系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软开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软开关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开关时间和频率,以提高电力电子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此外,软开关技术还有望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如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等。

《软开关技术》课件

《软开关技术》课件
通过在开关管串联电感来实现软开关。
混合型软开关电路
结合电压型和电流型电路的特点,实现更高效的软开关。
控制策略
恒定电压控制
保持输出电压恒定,通过调节占空比或频率来实现软 开关。
恒定电流控制
保持输出电流恒定,通过调节占空比或频率来实现软 开关。
恒功率控制
保持输出功率恒定,通过调节占空比或频率来实现软 开关。
软开关技术
CATALOGUE
目 录
• 软开关技术概述 • 软开关技术的优点 • 软开关技术的应用领域 • 软开关技术的实现方式 • 软开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 软开关技术的前景展望
01
CATALOGUE
软开关技术概述
软开关技术的定义
软开关技术是指在电力电子变换器中 ,利用控制技术实现功率开关管的零 电压开通和零电流关断的一种新型开 关技术。
01
通过调节脉冲宽度来控制开关的导通和关断时间,实现软开关

脉冲频率调制(PFM)
02
通过调节脉冲频率来控制开关的导通和关断时间,实现软开关

脉冲相位调制(PPM)
03
通过调节脉冲相位来控制开关的导通和关断时间,实现软开关

电路拓扑结构
电压型软开关电路
通过在开关管两端并联电容来实现软开关。
电流型软开关电路
高效率的电源能够减小散热需求,降低散热成本,同时减小电源体积和重 量,提高电源的便携性和可靠性。
降低电磁干扰
01
软开关技术能够减小开关过程 中电压和电流的突变,从而降 低电磁干扰(EMI)。
02
降低电磁干扰有助于提高电子 设备的电磁兼容性(EMC),使 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稳定工作 。
03
降低电磁干扰还可以减小对周 围电子设备的干扰,提高整个 系统的稳定性。

电力电子课件西安交大第8章软开关技术

电力电子课件西安交大第8章软开关技术

03
软开关技术能够提高装置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保证装置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04 软开关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
基于软开关技术的电源设计
开关电源
软开关技术应用于开关电源中,能够降低开关损耗,提高电源效 率,减小体积和重量。
不间断电源
在UPS(不间断电源)中应用软开关技术,可以改善输出电压的波 形,提高供电质量。
谢谢聆听
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中应用软开关技术,可以减 小系统体积和重量,提高伺服系统的 动态性能和稳定性。
基于软开关技术的电力电子变压器
1 2 3
固态变压器
软开关技术在固态变压器中得到广泛应用,能够 实现高效、灵活的电能转换和传输。
分布式电源系统
在分布式电源系统中,软开关技术可以提高电力 电子变压器的转换效率和可靠性,减小系统的体 积和重量。
适用于中大功率的电源转换,具有较高的输 出电压和较低的效率。
02
01
半桥式
适用于中大功率的电源转换,具有较低的输 出电压和较高的效率。
04
03
软开关技术的控制策略
恒频控制
保持开关频率恒定,通过改变占空比来调节输出 电压或电流的大小。
变频控制
改变开关频率,通过调节占空比来保持输出电压 或电流的大小恒定。
分布式电源系统
软开关技术为分布式电源系统提供高效、可靠的并网控制策略,提 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基于软开关技术的电机驱动系统
电机控制器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
软开关技术应用于电机控制器中,能 够减小电机启动电流和转矩脉动,提 高电机的控制精度和动态响应性能。
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中应用软开关技 术,能够提高驱动系统的效率和可靠 性,延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软开关的原理及应用电路

软开关的原理及应用电路

软开关的原理及应用电路软开关是一种用于控制电路开关状态的电子元件。

它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开关,软开关主要通过电子元件的控制来实现开关功能。

软开关因其较传统机械开关具有更快的开关速度、更小的体积和更可靠的性能等特点,在许多电子设备中被广泛应用。

软开关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电压或电流来控制开关器件的导通与断开。

在软开关电路中,通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元件来实现这个功能,如场效应晶体管(FET)、双极性晶体管(BJT)和二极管等。

以场效应晶体管为例,软开关的原理如下:当控制电压施加在场效应晶体管的控制端(栅极)上时,电场会影响晶体管内部电荷分布,从而改变导电区域的形状和大小。

当控制电压高于或等于场效应晶体管的临界电压时,电场的影响使得通道形成,并且允许电流通过。

反之,当控制电压低于临界电压时,通道断开,电流无法通过。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输入电压来实现软开关的开关操作。

软开关的应用电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源开关:软开关常用于电源开关电路中,可以实现对电源或电池的控制。

在很多移动设备中,软开关可以起到延长电池寿命的作用,当设备不使用时,软开关可以断开电池电路,以减少能量消耗。

2. 电机控制:软开关可以用于电机控制电路中,实现对电机的启动和停止。

通过控制软开关的状态,可以控制电机的转动方向和转速,从而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

3. 灯光控制:软开关可以用于灯光控制电路中,实现对灯光的开启和关闭。

在智能家居系统中,软开关可以通过传感器或遥控器的信号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和颜色,实现智能化灯光控制。

4. 数字逻辑电路:软开关可以用于数字逻辑电路中,实现对逻辑电路的控制。

通过软开关的导通和断开,可以控制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模式和运算功能,如加法器、乘法器等。

5. 通信设备:软开关也可以应用于通信设备中,如手机、电脑等。

通过软开关的控制,可以实现对通信设备的开关操作和电源管理,提高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总之,软开关是一种用于控制电路开关状态的电子元件,通过调节电压或电流来实现对开关器件的导通与断开。

第7章软开关技术

第7章软开关技术

第7章软开关技术主要内容:软开关技术的分类,各种软开关电路的原理及应用。

电力电子装置高频化优点:滤波器、变压器体积和重量减小,电力电子装置小型化、轻量化。

缺点:开关损耗增加,电磁干扰增大。

软开关技术的作用:降低开关损耗和开关噪声;进一步提高开关频率。

1 软开关的基本概念(1)硬开关与软开关硬开关:开关的开通和关断过程伴随着电压和电流的剧烈变化,产生较大的开关损耗和开关噪声。

软开关:在电路中增加了小电感、电容等谐振元件,在开关过程前后引入谐振,使开关条件得以改善。

降低开关损耗和开关噪声,软开关有时也被称为谐振开关。

工作原理:软开关电路中S关断后Lr与Cr间发生谐振,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波形类似于正弦半波。

谐振减缓了开关过程中电压、电流的变化,而且使S两端的电压在其开通前就降为零。

(2)零电压开关与零电流开关软开关分类:零电压开关:使开关开通前其两端电压为零,则开关开通时就不会产生损耗和噪声,这种开通方式称为零电压开通,简称零电压开关。

零电流开关:使开关关断前其电流为零,则开关关断时也不会产生损耗和噪声,这种关断方式称为零电流关断,简称零电流开关。

图7-1 零电压开关准谐振电路及波形a)电路图b)理想化波形147图7-2 硬开关电路及波形a)电路图b)理想化波形零电压开通和零电流关断要靠电路中的谐振来实现。

零电压关断:与开关并联的电容能使开关关断后电压上升延缓,从而降低关断损耗,有时称这种关断过程为零电压关断。

零电流开通:与开关相串联的电感能使开关开通后电流上升延缓,降低了开通损耗,有时称之为零电流开通。

简单的利用并联电容实现零电压关断和利用串联电感实现零电流开通一般会给电路造成总损耗增加、关断过电压增大等负面影响,因此是得不偿失的。

2 软开关电路的分类根据开关元件开通和关断时电压电流状态,分为零电压电路和零电流电路两大类。

根据软开关技术发展的历程可以将软开关电路分成准谐振电路、零开关PWM电路和零转换PWM电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极谐振型逆变器
谐振型软开关逆变器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称为DC环节谐振型逆变器,它的特点是 在原先硬开关电压源逆变器的逆变桥与直流电压源之前加入一个辅助谐振电路,使DC环节 电压产生谐振,周期性的为后面逆变桥开关提供零电压间隔。另一类称为极谐振型逆变器, 这一类逆变器的共同特点是,辅助谐振电路从逆变桥之前移到了逆变桥之后。
1.超前桥臂VT1的关断过程 2. Vd2, VT4同时导通的续流阶段 3.滞后桥臂VT4关断的谐振过程
4. VT3 VT2同时导通,负半周传送功率阶段
图7-26全桥变换器主电路
5.超前桥臂VT2开关关断过程 6. VDrVT3同时导通的续流阶段 7. VT3关断,C3,C4,Lr的谐振充放电过程 8. VT1 VT4同时导通,正半周传输功率阶段

2
2U S
t max
2
u C min
3 US 1 3 0 t ( ) LC arctg min 2 2 Z0 Im 0 / 电子发烧
友 电子技术
t5 ~ t0 时间段:
图7-19 I0<0时的电感电流和输出电压 波形
图7-18 ADRPI负载时的电压电流波形
/ 电子发烧 友 电子技术
7.3.3 零电压开关操作的实现
I0 0
I0 0
图7-20 I0 > 0时,考虑C1、C2影 响的等效电路
t2 ~ t3 时间段:
iL I 0 U S / Zr
t3 t 2 t d 3
U S U (t t 3 ) I 0 S L Zr
t3 ~ t4 时间段:
iL
t d 4 t 4 t3
L Zr
1 LCr L(C3 C4 ) / 电子发烧 L / Cr r 友 电子技术
/ 电子发烧 友 电子技术
第7章 软开关技术及其应用
7.1 概述
7.1.1 常规脉宽调制逆变器
所谓的硬开关转换或硬开关(HardSwitching transformation),因而存在如 下的缺点: ◤开关损耗大,限制了开关元件的工作频率◢ ◤方波工作方式,产生较大的电磁干扰,电路 存在着较大的动态电压、电流应力◢ ◤在开关过程中,要求开关元件有较大的安全 工作区 ◢ ◤桥式电路拓扑,存在着上、下桥臂直通短路 的问题 ◢
7.3.1 ADRPI无负载时的工作原理
图7-15 ADRPI原理电路 图7-16 ADRPI无负载时的工作波形
/ 电子发烧 友 电子技术
7.3.2 ADRPI有负载电流时的工作原理
负载电流I0 >0的工作过程分析
振槽
uc (t ) U S (1 cosω0t )
1 ω LC
2 0
/ 电子发烧 友 电子技术
(三)开关的作用
图7-8 补充损耗的谐振槽路
A2 U S
R C R ξ CL δ / ω0 2 L 2L
L
图7-17 ADRPI工作过程的iL I 0 Cr du C 4 US I0 sin r t dt Zr
1 L(C3 C 4 ) CrL 2 r 2 2
td 5 t 5 t4
负载电流I0 <0的工作过程分析
US 1 2 arctg Z 0 I L 0 U S
Us 2t ' I / e 电子发烧 1 LO 友 电子技术 Z0
7.2.2 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电路分析
图7-9 一个谐振周期中的等效电路 (一)S1开通补充能量阶段
/ 电子发烧 友 电子技术
7.3.4 电路参数研究
3.系统的PWM工作频率不能取高,因 为工作频率高造成输出电压下降和 输出电压的变化范围缩小 4。谐振频率 Fr与Fs 成正比,但由 于有死区时间的限制, Fr 不能高 即 Fs 不能高。最高的输出频率 FS max 1.222Fr = 2 Fr 7.3.5 ADRPI的应用电路
2
图7-23 极小输出时电压电流波形
1.极谐振逆变器的最小输出电压与PWM的 频率Fs 成正比,Fs 越高最小输出电压 U 0 min 也就越高,但是由于 t d 4 中包含有死区时 间 t ,因此最低输出电压不能小,即 Dmin 不能小 2. 最高输出电压U 0 max 与 Fs 成反比,当达 到最高极限时,U 0 Fs max U S , , 2 即 Dmax 0.5 ;
L sin ω0 t C
Z C I L0 2 U d 1 ( ) 1 sin( 0 t ) Ud
(a) 零电流型 (b) 零电压型
iC C duc L 2 2 cos(ω0t φ) ω0 C I L0 U d dt C
L 2 C 2 cos(ω0t φ) I L0 U d C L
友 电子技术
(二)L、C谐振阶段 图713 谐 振阶 段的 电压 电流 波形 图7-12 谐振阶段的等效电路
Z0Im 2 u c U S 1 1 ( ) sin( 0 t ) US
Z0 I m U iC S 1 U cos( 0t ) Z0 S
7.1.2 软开关技术及其基本思想
这种所谓的软开关转换其理论上 开关损耗为零
其软开关逆变器的优点如下:
1 振式软开关转换无开关损耗,工作 频率高; 2 电磁干扰,开关转换过程中动态应 力小; 3 电能转换效率高,无吸收电路,散 热器小; 4 上下桥臂直通短路问题不存在了。 在谐振直流环节的逆变器中,上下桥臂 直通成了一种合理的工作状态。
图7-21 I0<0时,考虑C1、C2影响 的等效电路
为了保证开关器件VT1和VT2实现 零电压或零电流软开关操作的可靠性, 必须要保证开关转换瞬间电容电压一 定要过零。为此零电压操作必须要检 测电容电压,只有电容电压过零的时 图7-22 实现零电压转换的电容电压 刻才送并联开关的开通驱动信号,其 检测 逻辑电路如图7-22所示。
/ 电子发烧 友 电子技术 图7-1 硬开关转换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波形和损耗
谐振软开关电路中,零电压和零电 流条件是由辅助的谐振电路所创造 的。
零电压型
uC (t ) U d (1 cosω0 t ) I L 0
C 2 U d cos(ω0 t φ) L
图7-2 谐振开关
零电流型开关(ZCT)
u c (t ) U d cos i L C 1 t U d cos 0 t LC
2 IL 0
duC U C CU d ( sin 0 t ) 0 U d sin 0 t d sin 0 t dt L Z0
US 1 ( ) LC arctg 2 0 2 Z0 Im


(三)VD1导通箝位阶段
图7-14 VD1导通箝位阶段等效电路
Id L t US
/ 电子发烧 友 电子技术
图7-24 单相交流电路拓扑
图7-25 ADRPI 三相交 流电路 拓扑
/ 电子发烧 友 电子技术
7-4 移相控制软开关PWM变换器
(Phase-Shifted Soft-Transformation PWM Converter) 7.4.1 零电压转换的电路拓扑及工作过程
t0 ~ t1 时间段:
US iL t I L1 L
t d 1 t1 t 0
t1 ~ t2 时间段:
t d 2 t 2 t1
L ( I 0 I L1 ) US
iL I L 2

2
LCr
US I0 Zr
2
L(C3 C4 )
1 2 r
图74 无 损耗 的谐
uC U S
U S δ t e sin t U S e δ t cos t
U S 1 0 e δ t sin(t )
φ arctg ω ω δ arcsin arccos δ ω0 ω0
图77 衰 减振 荡波 形
图7-11 补充能量的电压电流波形
US iL t Id L
US t1 I d I d I m L US I m I L0 I d t1 L I L0
图7-10 补充能量阶段等效电路/ 电子发烧
图7-28 T2关断时C1C2恒流充放电过程
/ 电子发烧 友 电子技术
7.4.2 副方二极管换流和导通比丢失问题 从工作过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超 前桥臂开关实现零电压转换是很容 易的,因为超前桥臂开关转换时, 变压器副方的影响是有助于实现零 电压转换的,这时副方滤波电感折 算到原方,即副方负载电流也折算 到原方,使之转换时C1C2 的谐振充 放电过程变成了恒流充放电过程。 而滞后桥臂VT3 VT4转换时,由于副 方二极管换流,变压器副方通过二 极管给短路了,实现零电压转换的 谐振C3C4时,其谐振电感只有变压 器的原、副方漏感,因此谐振电感 的能量少,特别是当负载很轻,原 方ip很小时,有可能漏感贮存的能 量不够,实现的VT3 VT4零电压转换 就很困难了。
2
2 du C U Z I 0 m iL I d iC I d C Id S 1 cos( 0t ) dt Z0 US
u C max
Z0Im U S 1 1 U S Z0Im U S 1 1 U S
A1
I L0 1 I L0 CU Sδ 1 δ U S Cω ω C

Z 0 I L 0 ξU 1 ξ
2
S
uC U S A1e t sin t A2 e t co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