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课程辅导·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分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与战 争讽刺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与战争讽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与战争讽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和对战争的辛辣讽刺,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期间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通过主人公约塞连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海勒以一种看似混乱无序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荒谬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黑色幽默在小说中无处不在。
例如,军规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存在。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均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这一军规的自相矛盾和荒谬绝伦,让士兵们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
无论他们如何选择,都无法摆脱战争的噩梦。
这种对逻辑的颠覆和对常理的嘲弄,正是黑色幽默的核心所在。
海勒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一步强化了黑色幽默的效果。
约塞连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他不再是传统战争小说中英勇无畏、为了国家和荣誉而战的英雄,而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断挣扎、试图逃离战争的普通人。
他的行为看似自私和怯懦,但在那个荒谬的战争环境中,却显得无比真实和合理。
其他人物如米洛、卡斯卡特上校等,也都被刻画得十分滑稽可笑。
米洛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甚至与敌军做起了生意;卡斯卡特上校为了追求军功,不断增加士兵的飞行任务,全然不顾他们的生死。
这些人物的行为和价值观,与正常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背道而驰,让人在感到可笑的同时,也不禁对战争的扭曲力量感到悲哀。
小说对战争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
战争不再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是一场充满欺骗、贪婪和无谓牺牲的闹剧。
士兵们被当作棋子随意摆布,他们的生命在上级的眼中毫无价值。
海勒通过描写战争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
例如,士兵们在执行任务时,常常面临着飞机故障、敌人的猛烈攻击等危险,但他们却得不到足够的物资和支援。
20世纪西方文学——浅析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运用

浅析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运用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现象。
它之所以发生在60年代的美国是与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信仰的动摇及对人类自身存在的焦虑密切相关的。
它表现了二战以来一代人对充满腐朽和不公的现实社会的无奈和绝望,却又不得不在讽刺和幽默中求得片刻精神解脱的矛盾心态。
黑色幽默流派的作家用一种类似“绞刑架下的幽默”来表现可怕又可笑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继承了幽默的特点又加入了“黑色”的内涵,是一种在阴暗、冷漠之中的无可奈何的自我嘲讽,也是面对“绞刑架”的威逼而产生的一种沮丧的滑稽的逗笑,是一种病态的、反常的、荒诞的幽默情绪。
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小说里,海勒把幽默与讽刺、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合起来,以阴冷、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在喜剧中去悲哀。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征三个方面剖析黑色幽默手法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运用。
一、叙事结构小说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小说的结构特征及叙事风格。
全书共四十二章,章与章之间缺乏连贯性。
全书内容庞杂,并无贯穿头尾的中心情节,众多的小情节交错展开,内容的叙述打破井然有序的先后时序,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相互交织,人物在这三种时间里交错出现,被叙述人不断变换,回忆、幻境穿插其中。
阅读《第二十二条军规》,你可以从任何一章开始,也可以跃过其中任何一章往下看。
作者之所以随心所欲地编排各种情节,正是为了以形式上的混乱反映现实社会的混乱,用外形上的疯狂来对付世界的疯狂,凸显出荒诞阴暗的美国社会图景,再现混乱、残酷和缺乏理性的世界,烘托荒诞的气氛。
表面上,《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每一个构成部分,如人物、片断、结构等都显得极其混乱,但却是荒诞疯狂的现实世界的一个真实缩影。
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体现

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体现
一、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这也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最常提到的黑色幽默,它暗示兵士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军规里的指令依旧得到遵守,而不用担心有任何的抗议和不服从。
二、要完成指示:
军规对士兵的要求是命令式的,所以接受到指示时要尽一切可能立即就去完成它,而无论有多少的困难和挑战都不能当机立断,因此被明确了“要完成指示”这个古老的黑色幽默。
三、服从命令:
服从命令这个说法里,包含着黑色幽默,它表明士兵们对于军规严令的接受,而保持着一种淡定而虔诚的心态,不管自己有多么的迫切想反抗,服从是第一要务。
四、受教训:
当长官收到士兵的抗议服从的请求时,里面常常包含着“受教训”这样一个黑色幽默,它使人们清楚知晓:在军规之外,再无法外逃,只能接受命令并执行。
五、尊重士兵:
军规里有一条显著的指令,那就是“尊重士兵”,它暗藏着一个黑色幽默,提醒人们,只要遵守军事管理中的规矩,尊重、关心士兵并营造一个温情的军营氛围,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六、出色表现:
“出色的表现”也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一项基本要求,其实这里也藏着一个有趣的黑色幽默,它强调人们应该有一种态度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里表现出耀眼的出色表现,从而证明他们的价值。
七、决不懈怠:
最后,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提到“决不懈怠”,这是被全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的黑色幽默,它暗示着:只要存在任务就要坚持做,无论负累多大,也同样需要去完成,不能因此而懈怠,这也正是军规要求士兵们表现出的精神风貌。
简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

简析《第二十二天军规》之中的黑色幽默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做出了不少贡献。
但是,有战争就有牺牲。
二战直接或间接死去的人约为7000万。
我们一边为这样正义的战争而热血沸腾,一边感念着因这场战争牺牲的人。
战争既可怕又残酷,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战争的后果是错伤误伤,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对于战争的参与者来说,胜利凯旋,战死或被俘。
不管是凯旋、战死还是被俘后咬紧牙关的都是英雄。
战争时代,每个人都想当英雄,也盛行英雄主义,乱世出英雄也由此而来。
稍有血性和正义感的人都愿意无私忘我,不辞艰险地为了人民而英勇战斗。
很多影视剧因为榜样效应,多塑造民族英雄、战争英雄等角色形象,一方面让人民记住艰难时期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另一方面传承英雄的良好品质。
而最近有一部剧,反其道而行,开始宣扬“逃兵”,歌颂“反英雄”人物。
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下面我将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第一本用荒诞主义写作技巧来表现荒诞主义主题的作品。
通过对所描述的军事机构的分析,小说故事发生在战时意大利的美国航空军事基地,这里的军事等级制度森严,并且这种制度还荒谬的掌控着轰炸机上飞行员的悲惨命运。
飞行员们害怕飞行,渴望着陆以逃离死亡。
随着飞行任务的加重与死亡几率的增加,飞行员们变得绝望,近乎崩溃。
主人公约瑟连对四周的死亡和荒诞感到恐惧,他也不再相信上帝,毫无安全感。
他对上级的计划感到困惑不堪,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弄明白,战友斯诺登的死让约瑟连惊慌失措,又对另一位战友奥尔的行为感到迷惑,随后,约瑟连的观点也发生了改变,他曾经那么勇敢,但现在却对勇气与英勇有了不同的看法,不久,读者就发现他赤身裸体不穿军装。
约瑟连开始斟酌着如何保护自己,并最终成功逃出战争与死亡。
《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美国第256空军轰炸机中队内部发生的故事,整个部队由指挥官卡斯卡特上校掌管,为了能开官发财,他不顾士兵的死活,无限度的增加他们的飞行任务。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1)》课程辅导·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分析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1)》课程辅导·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的代表作,“黑色幽默”流派的奠基作,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已成为美国大学文科学生必读的经典作品。
小说以二次大战为背景,描写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部队的生活内幕,中心情节是飞行员轰炸手约翰?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的斗争经历。
空军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一次次任意提高飞行员执行任务的指标,致使飞行员们个个得了恐惧症。
尤索林为逃避飞行,躲进医院装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
但又规定停止飞行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军规的附带条件是凡能提出申请的就证明此人不疯。
所以他只能继续飞行。
他又寄希望于军规另一规定:飞满32次的人可不再执行任务。
但在他飞满后,卡思卡特又下达了新命令。
因为军规的附加条件是,停止飞行前不能违抗上级命令。
他飞了70次后终于明白军规是个圈套,是场骗局,就驾机向中立国瑞典逃去。
小说自始至终都笼罩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阴影。
尽管它没有实在的文本,但从尤索要的求生过程可知,无论人们怎样挣扎总也逃不出它的钳制。
一次尤索林在已成废墟的罗马城里,看见美国宪兵蛮横地把一些受难的女孩子赶出门外。
一打听,原来是在执行军规。
军规规定“他们有权利为所欲为”,人们“不能阻拦他们”。
作家从社会生活和切身体验中发现,无论战时战后,美国人都处在一种不可捉摸又无所不在的异已力量胁迫之下,岌岌惶惶而无可奈何。
就虚构了“catch-22”这一寓言形象。
定名“军规”,既使它更具令人畏惧的强制性,又使它跟世界荒诞的极端—战争紧相关联。
冠之以“第二十二条”,则使它成为不存在的存在。
而“catch”的愿意就是陷阱、圈套。
小说把全部人物事件置于它的裹挟之中。
由于“catch-22”含有上述种种超乎常情常理的因素,所以作品在问世之初,一度使人大感莫名其妙。
黑色幽默和二十二条军规

●它已经突破喜剧的范畴,和悲剧融为一体。
●其悲剧意识是指在幽默情绪中渗透了黑色的东西——痛苦、怪诞、残忍。
●黑色幽默虽然保留了古典幽默的智慧和含蓄,但却削去了其中的温和轻松,而增添了陌生和冷酷、沉重。
●三是必须同社会现实保持很远的距离。
●一、大致内容●《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了一个荒诞、混乱的世界,但它给读者的印象却如此真实。
作者描绘这令人痛苦和迷惘的荒诞世界,暴露“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意在抨击、揶揄噩梦般的社会现实。
●小说撕下了“正义、真理、自由、博爱、荣誉、爱国”等口号的欺骗性,揭露战争荒谬的实质。
在官僚军事集团的统治下,根本就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之分,战争成了一些“体面人物”升官发财的手段。
●卡斯卡特上校●佩克姆将军“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谢司科普夫●梅杰·梅杰少校●布莱克中尉●迈洛食堂管理员《第二十二条军规》还揭示了在官僚军事集团统治下,无辜的人们处于被异化力量所支配、吞噬,传统道德准则被视为异端,整个社会黑白颠倒甚至出现了生死错位的可悲场景。
第二十二条军规●“你只要飞四十次就行了。
”前一等兵温特格林道。
●尤索林听了十分高兴,“这么说我可以回国了,对吗?我已经飞了四十八次了。
”●“不行,你不可以回国。
”前一等兵温特格林纠正他说。
“你是疯了还是怎么了?”●“为什么不可以回国呢?”●“因为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嘛。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无论何时,你都得执行司令官命令你做的事。
”●尤索林:“可第二十七空军司令部说,我飞满四十次就可以回国。
”●“可是他们并没有说你一定得回国。
而军规却说,你一定得服从命令。
圈套就在这里嘛。
即使上校违反了司令部的命令,在你飞满规定的次数后还叫你飞行,你还是得去飞嘛,要不然,你就违背了上校的命令,那样一来,第二十七空军司令部当真要向你问罪啦。
”只有神经错乱的疯子才能获准停止飞行。
如果你疯了,可以自己提出申请,请求停止飞行。
可是疯子是不会知道自己疯了的,更不会为了自身安全而提出申请。
关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背景的解读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关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背景的解读车欣 天津外国语大学摘 要:美国著名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从出版问世便引来不少的关注和话题,这一作品的问世无疑给美国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刮起了一股“黑色幽默”的狂潮。
关于黑色幽默的背景大致有几种说法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麦卡锡主义等等。
关键词:黑色幽默;荒诞性;约塞连;二十二条军规[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110-01著名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无疑是众多黑色幽默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她通过对一个小岛上不同的人物的生活描写和对众多典型人物的刻画来体现一个复杂混乱,让人迷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让你无法评说。
海勒用其特有的混乱的场景和思维不停地切换和剪辑,给读者营造一种混乱、血腥、模糊的现象。
而在其现象之下的本质则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病态的幽默和深刻的内涵发现。
海勒在文章中的手法让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黑色幽默和荒诞性的话题,在皮亚诺撒岛上的一切都是荒诞的,而海勒正是用这种荒诞的手法来表现荒诞的主题,越是重大深刻越是不动声色,让人有一种含着泪笑的体验。
黑色幽默产生的原因的背景让人难以说清但是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虽然黑色幽默有着一种荒诞的性质,但是这并非作家主观臆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环境原因:麦卡锡主义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美国当时社会并不太平,不稳定因素还有很多。
在对朝鲜战争的结束后,充斥在美国的还有麦卡锡主义[1]对人们的压制和禁锢,是美国的麦卡锡肆意的诬陷和诽谤美国的共和党人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有着“美国文革”之称。
无疑这会对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都造成严重的伤害。
并且美国人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后伤亡比例高代价大,国内的反抗情绪逐渐高涨。
人们开始对当时的民主社会产生了怀疑,尤其是美国的中小资产阶级,面对现实想要改变却无能为力因而开始对现实进行了嘲笑讽刺和挖苦。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名气太大,如同5A级景点那样,总归要去看看的,看完后不能说失望,至少是无法好好领略,也就谈不上是否喜欢了,还同时看完了1970年版的同名电影。
百度了下黑色幽默,原来是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重要文学流派,绝望、荒诞、残忍的幽默。
当时只有美国的土壤适宜栽培黑色幽默,二战后当之无愧的全球霸主,经济继续蒸蒸日上但对外却有些穷兵黩武。
这就造成了国内垮掉一代迷茫一代的同时又有无数普通人投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泥潭。
作者表达阶级无处不在,即使在全世界最强的军队中也是如此,军官们为了升官发财还不是靠利用国家资源和规则漏洞,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中下层士兵的艰辛甚至是生命付出。
但如果就是这样的大主题,何至于在文学界地位如此之高呢?感觉还是归功于黑色幽默的写法,特别是军官层面,每个人都被刻画成贪婪、无能、狡诈、蛮横、钻营的形象,而士兵和意大利的平民和妓女也是个个逻辑古怪,让人觉得可笑夸张无法理解。
虽然阅读时有些不明就里,但至少对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的理解应该错不了,那就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无疑了,书中从未正面列出这条军规,而是在各场合通过各色人物的嘴来吐露一部分,好让读者自行拼出个梗概。
这条军规浓缩了军界政界的一切不合理,按照鲁迅的说法就是吃人的规定,就是让你正反都要受制于该条军规,其目的就是看似合理地“奴役榨取”。
作者本人是执行过六十次飞行任务的二战空军中尉,因而绝对有资格有底气以二战期间空军为背景写出此书。
但令我无法理解的是,连他本人都说真实中的空军队伍同僚,还是很热血爱国做实事的,但为何要在书中将几乎所有人描绘成负面形象或至少是疯疯癫癫?可能还是我欣赏不来黑色幽默吧。
然后直到后来,看似荒诞可笑的大段文字后,XX死了这样的转折,还是让人直面黑色幽默的力量,就如同一直在你身边活蹦乱跳的人,哪怕再痴再傻再惹人烦,转眼间从地球上消失了,谁个不悲伤。
作者在结尾给了约赛连一个乌托邦式的逃离,或许他自己也不清楚如何应对战争带来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1) 》课程辅导·黑色幽默·《第二十二
条军规》分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分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的代表作, ”黑色幽默”流派的奠基作, 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 已成为美国大学文科学生必读的经典作品。
小说以二次大战为背景, 描写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部队的生活内幕, 中心情节是飞行员轰炸手约翰?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的斗争经历。
空军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一次次任意提高飞行员执行任务的指标, 致使飞行员们个个得了恐惧症。
尤索林为逃避飞行, 躲进医院装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 疯子能够停止飞行。
但又规定停止飞行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 而军规的附带条件是凡能提出申请的就证明此人不疯。
因此她只能继续飞行。
她又寄希望于军规另一规定: 飞满32次的人可不再执行任务。
但在她飞满后, 卡思卡特又下达了新命令。
因为军规的附加条件是, 停止飞行前不能违抗上级命令。
她飞了70次后终于明白军规是个圈套, 是场骗局, 就驾机向中立国瑞典逃去。
小说自始至终都笼罩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阴影。
尽管它没有实在的文本, 但从尤索要的求生过程可知, 无论人们怎样挣扎总也逃不出它的钳制。
一次尤索林在已成废墟的罗马城里, 看见美国宪兵蛮横地把一些受难的女孩子赶出门外。
一打听, 原来是在执行
军规。
军规规定”她们有权利为所欲为”, 人们”不能阻拦她们”。
作家从社会生活和切身体验中发现, 无论战时战后, 美国人都处在一种不可捉摸又无所不在的异已力量胁迫之下, 岌岌惶惶而无可
奈何。
就虚构了”catch-22”这一寓言形象。
定名”军规”, 既使它更具令人畏惧的强制性, 又使它跟世界荒诞的极端—战争紧相
关联。
冠之以”第二十二条”, 则使它成为不存在的存在。
而”catch”的愿意就是陷阱、圈套。
小说把全部人物事件置于它的裹挟之中。
由于”catch-22”含有上述种种超乎常情常理的因素, 因此作品在问世之初, 一度使人大感莫名其妙。
但随之发生的越南战争所带来的混乱和疯狂, 使读者们立即认同了小说中所揭示的那个非理性、无秩序、梦魇式的荒诞世界, 从而破译了”catch-22”的内涵, 引起了灵魂的震动。
人们长期纠结心头而不可名状的一种感觉从中获得了顿悟: ”军规”就像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 也像统治世界的专制势力, 更像主宰普通人命运的荒诞力量。
因此, ”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词很快进入英语词典, 作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 在西方人日常生活中被普遍沿用。
作品的人物分别属于军事官僚集团和普通军人两大部分。
军事官僚集团操纵着第二十二条军规, 利用它制造悖谬来维护权威, 愚弄下属, 主宰普通人的命运。
特种警备司令佩克姆将军”是一个恶劣的家伙”, ”在一切重大问题上她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别人的缺点相当敏感, 而对自己的缺点则熟视无睹。
她发现别人都荒
谬可笑, 惟独她是例外”。
她认为自己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缺点。
她训诫下属时声明: ”凡是法律不禁止的事大家都能够去做。
而法律又没规定不许对你撒谎。
”
军事官僚集团利用战争满足私欲, 为求得个人的飞黄腾达, 置她人的生命于不顾。
飞行大队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她冷酷残忍, ”是个有勇气的人, 不论有什么轰炸任务, 总是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她的部下去执行”。
她公然宣称: ‘我对损失人和收音机根本无所谓。
”她患有精神分裂症, 性格十分矛盾。
她时常为自己36岁就当了上校指挥官而洋洋得意, 又常常为自己36岁才不过是名上校而懊恼沮丧。
为早日当上将军, 她自告奋勇地向联队司令官德里特将军讨来战斗任务, 利用军规, 一再增加轰炸飞行次数, 从40次一直提高到70、 80次, 甚至想提高到100、300次, 迫使飞行员们无休无止地去面临死亡威胁。
为了讨好佩克姆将军, 她命令随军牧师祈祷: ”让炸弹落得更加集中。
”因为佩克姆认为炸弹集中爆炸时拍的照片分外好看。
她也想借此机会把自己的照片同时登在《星期六晚邮报》上, 以扩大个人影响。
负责空军军官操练的谢司科普夫中尉是个战争狂人。
她好战成性, 大战爆发令她心花怒放, 她”颇为高兴, 因为战争使她有机会能够每天穿军官制服”。
她对战争的伤亡视若等闲, 觉得反正”每八个星期就有一批要进屠宰场被宰掉的小伙子落到她手里, 总是
一本正经地铁板着脸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为邀功晋级, 她一心想经
过阅兵式出人头地。
她不怕熬夜, 摆弄一套玩具士兵进行练习, 还赶着她老婆满屋兜圈子走步伐。
她绞尽脑汁想出一种”行进者最好不应挥动双手”的列队操练姿势, 企图用钉子敲进每个飞行员胯骨, 再用铜丝把手腕固定在钉子上。
她的设计在阅兵比赛中夺得锦标, 她被誉为”军事天才”而当了全军的中将司令官。
伙食管理员迈洛中尉是个战争暴发户。
她利用职权, 以采购名义调度飞机, 勾结军队上层人士经过贱买贵卖大量赢利, 后来发展成立了规模宏大、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 连德国政府也入了股。
她一面和美军当局签合同, 轰炸德军桥梁, 轰炸费由美军承担, 外加百分之六的利润; 一面和德军当局签订合同, 包打美国飞机, 高射炮火费由德军负担, 利润也是百分之六。
跨国公司的收音机在世界各地畅行无阻, 迈洛成国际上的头面人物, 身兼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首脑职务。
后来由于垄断市场。
囤积居奇, 她的公司濒于破产。
为了摆脱危机, 她竟然接受德军金钱, 调美国收音机把美军基地炸成一片火海, 造成严重伤亡。
她因此从德方获得暴利, 巨额款项除包赔美方损失, 抵偿投机失利的债务外, 还绰绰有余。
主人公尤索林是处于被主宰地位的普通军人的代表。
她本是个热情、诚实、富于正义感的爱国青年。
入伍初, 她把战争看成张扬正义维护真理的神圣事业, 空战十分勇敢, 出众完成飞行轰炸任务, 为此获得一枚勋章, 被晋升为上尉。
后来, 她在军营里听到的指挥官训诫是: ”除此之外, 别无选择……要么你拥护我们, 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