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教学内容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

宫巷的沈家大院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
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
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 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
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宫巷马尾船政厂区因此1866年的9月,沈葆桢还在福州城的三坊七巷里住着。
左宗棠走进宫巷去找沈葆桢了,不是去一次,而是一连去了三次。
其实,沈葆桢也看到船政是自强的重要举措;虽然并无官职守孝在家,沈葆桢却格外关心船政的进度。
福州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福州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初探作者:陈珠兴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第04期[摘要]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将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产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这既可以弥补现行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诸多不足,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福州历史悠久,文化名人辈出,福州乡土历史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一方面为教材编写留下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
”福州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福州本土的政治沿革、历史文化遗址、遗存、文物,以及福州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
由于乡土历史资源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信息,加上内容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对历史教材的补充说明和对地方历史的直观印证作用。
下面笔者就以福州乡土历史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发福州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一、增强开发意识悠久历史与地域丰富性是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
根据教育部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感悟。
为此,历史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为历史课程教学服务。
以丰富的福州乡土历史来说,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搜集本土的历史文物,参观闽王祠、三坊七巷等遗址、遗迹,了解那些福州历史名人及主要历史事迹。
诸如,福州传统工艺三宝——纸伞、角梳、脱胎漆器,以完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流传至今;闽王王审知保境安民、清廉自律,使当时的闽王国(即福建)出现了“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景象;福州历史文化名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他在译著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还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小学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教案

永春县桃溪实验小学
海
西
家
园
课
时
计
划
四年级班
担任教师
二0 年春季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四年级下册海西家园科课时计划。
小学地方四年级下册《海西》教案

1、世遗土楼似明珠教学目标:1、了解土楼的由来。
2、了解土楼的构造。
3、了解土楼的分布。
教学重难点:1、了解土楼为什么是:世界建筑的奇葩,中华文化的瑰宝。
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以土楼的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的教学主载体,理解土楼似明珠、世所罕见。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系统了解有关土楼的情况。
二、讲谈课文。
1、介绍土楼的由来。
土楼是勤劳智慧的客家人民在改选和保护自然的同时,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丽家园。
2、土楼的构造和特点。
3、土楼被列入世界名录。
三、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并指导完成课后“查一查”、“做一做”。
2、木拱郎桥怀古韵教学目标:1、了解木拱由来。
2、木拱郎桥在我国的分布。
教学重难点:1、木拱郎桥结构工艺的独特。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以教材资料为主截图体,以学校边的高速高架桥为背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学校边的高速路高架桥是我们每天要通过的,但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无法用钢筋水泥架设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的木拱桥。
二、授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木桥图片。
2、了解为什么要架木拱桥。
3、了解木拱郎桥现今的分布。
4、重点了解木郎桥的二蜈蚧结构。
5、木拱郎桥被敖联合国教科文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三、总结。
1、总结全文。
2、引导完成课后作业。
3、千年古堰木兰陂教学要求:1、了解木兰陂是福建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2、了解木兰陂全景,和钱四娘建坡筑陂。
教学重点:知道木兰陂是福建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
1、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并思考:木兰陂位于哪里?它的构造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2、交流讨论。
3、反馈交流。
二、学习《三筑木兰陂》。
三‘完成“相关链接”。
四、师生共同完成“说一说”、“做一做”。
五、总结全文。
走出三坊七巷的历史名人

三坊七巷走出的历史名人2009-10-13 11:10:00 阅读760次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
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785—1850)是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杰出政治家,又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
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造船、练兵和人才培养,为组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而努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我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之一。
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
曾宗彦(1850—1912):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居于安民巷。
他甫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便于1898年5月,上书光绪皇帝《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期练军陆军折》。
他主张:“为今之计,莫若先尽各省已有之饷,练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
”即以新法精练陆军。
并提出必须“整顿军队,各省陆军一律政习洋操,尤以东三省为急”。
光绪皇帝十分重视,立即下谕:“今日时势,练兵为第一大政,练洋操尤为操兵第一要着。
惟须选教习以勤训课,核饷力以筹军实。
”曾宗彦的奏折,引发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称其为“近代陆军之父”。
曾宗彦没给我们留下他的遗像。
幸亏其同乡、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何刚德(1854-1936)在所著的《话梦集》中提到了挚友曾宗彦的形象特征:“公气度秀逸,诗尤戛戛独造。
”曾宗彦居京时,常与同乡在福州会馆新馆榕荫堂雅集赋诗。
其诗文皆以“精”字取胜。
海西四下册教案2

四年级下册海西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四年级大部分学生通过一年半海西家园的学习,已得到很多知识,了解了我省的天空和大地、山水和草木、风景和人物,都是我们成长的伙伴。
而先辈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建设家园的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成为我们的精神营养。
让学生感受他们坚定地信念,体验他们美妙的情怀,学习他们的卓越的品质,了解福建,爱我“海西”,继续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同学上课都争着发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等因素用于学习。
二、全册教材内容 本课程有五部分:“绿色海西”主要体现良好的绿色环境。
这一专题从我省典型的绿色环境入手,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物产和饮食习惯,进而去探究身边的植物,关注身边的森林资源,最后介绍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地质景观。
“蓝色海西”注重追寻丰富的海洋文明传统。
这一专题以我们生活居住的海洋环境作为切入点,追溯悠久的海洋文明历史,追寻海上经济贸易传统,描绘当代海洋生态经济,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最后进入到对海洋文明的赞美和讴歌。
“人文海西”旨在呈现福建精彩的文明进程。
这一专题首先介绍充满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紧接着介绍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名人,以及他们作为福建文化艺术成就创造者的杰出代表所作出的贡献,最后梳理出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古典人文思想。
“科技海西”旨在了解科技传统,培养科学精神。
在学习内容方面,我们追寻了福建的科技传统,重点介绍了近代涌现出来的科技名人,描绘了活跃在当代的闽籍科学家的群像。
“五缘海西”立足福建,介绍闽台渊源。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文化相承,商缘相连。
五缘准确地概括了闽台间独特的关系。
三、教材编排特点这两本教材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并突出了以下特点:1.综合性教材涉及了《新课程标准》内容纲要中的内容,从而使教材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开放性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内外相结合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三坊七巷名人

福州市中山路19号的林则徐出生地纪念馆,是林则徐出生和幼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之一
。
一、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
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 二、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 。 三、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
林则徐介绍
林则徐1785年生。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 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 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 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 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 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 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 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 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林 则 徐 的 书 法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 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 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 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 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 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 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 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 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 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 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 们广泛传颂。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 思想的先驱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 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 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 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 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习作五》学习材料

《习作五》学习材料姓名(一)“鸟的天堂”导游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鸟的天堂。
今天由我做你们的导游,一起来游览鸟的天堂。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
这里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我们现在正乘游艇在天马河上,朝“鸟的天堂”方向行驶。
大家抬头看,呈现在你们眼前的,是一大片翠绿而茂密的榕树林,像不像浮在水面上的一片绿舟?你们猜,这儿有多少棵榕树?告诉你们,这儿仅仅只有一棵榕树!这棵树占地有20多亩,树龄已高达500多岁了呢!让我们靠近它看看,它那粗壮的树干上,无数树枝向着四面八方伸展,枝上又生根,有的伸进泥土里,使劲儿汲取水份,看啊,伸进土里的根上又生枝,一直向外扩散,便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
大家可以看看它的叶子,苍翠欲滴,翠色欲流,绿得多么耀眼,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显得生机勃勃,好像要把它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现在我们来到它的浓荫下,呀,它长得好密呀,真是遮天蔽日啊!大家竖起耳朵听,听到了什么?对了,是鸟儿那清脆的鸣叫声,你们看,它们有的在梳洗羽毛,有的在追逐嬉戏,万鸟盘旋飞舞,展翅高飞,这儿最有名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是日出夕归,而灰麻鹤恰恰相反,是夕出日归,清晨或傍晚,万鸟交替出归,到时,看见了这只,错过了那只;看见了这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你们绝对应接不暇哦!现在,让我们踏上小岛,感受它的勃勃生机吧!(二)鼓山导游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榕城”福州。
福州有句古话“左旗右鼓,全闽二绝”,今天,我们就游览这其中的一绝——鼓山。
鼓山位于福州东南部,是我省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级十佳风景区之一。
相传峰顶有一巨石形状象鼓,每当风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头上就会发出“咚咚”像敲鼓一样的声音,因此而名鼓山。
沿着陡峭的石阶而下,大家可以看到周围山势迥异,景色清幽,仿佛到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来深吸一口气,是不是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呢?自宋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达480多处,各种字体全有,琳琅满目,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被誉为“东南碑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既是诗人、作家、 又是教授、建筑学家,不 但风华迷倒众人,学究深 厚也令钦佩不已,她的很 多思想深入到了文学、艺 术、建筑乃至于哲学思考 中,自30年代以来,她在 诗坛和建筑界便双负盛名 。她所学并非文学,却对 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敏感 ,使其诗文皆能感人所未 感,另辟一番新意。徐志 摩视她为“唯一灵魂伴侣 。”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 形容她宛如“人间四月天 ”,可见其才貌出众,人
参考书目
+ 《城市的童年——走过三坊七巷》 + 《紫藤书屋几度秋——冰心的福州故国》 + 《林徽因传》
+谢谢
结论
+三坊七巷承载着福州的历史 和文化,也承载着福州人的 梦想,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失 去了自己的根,都是无本之 木,无言之水。忘记历史, 失去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民族 ,只能是浮躁和茫然的。
+ 我们现在这些幸福的后生们,与过去在那峥嵘 岁月中的不凡的先辈们相比较,我们可不谓是 太过自以为是、太骄傲自大了?我们不应该太 满足于现状,应该懂得“居安思危”。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 三坊七巷街区是福州的历史标志之一和中国南方地 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它指的是文儒坊、衣锦坊 、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朗宫巷、黄巷、塔 巷、富巷、安民巷、吉庇巷,目前只剩二坊五巷了 ,从坊巷中走出的名人有近代望眼看天下第一人林 则徐,西学倡导者严复,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辛 亥革命先烈林觉民,作家谢冰心等,正因为三坊七 巷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小组决定 研究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福州三大才女。
福州三大才女
冰心
林徽因
பைடு நூலகம்
庐隐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
+ 冰心(1900─1999),人称“世 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 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一 片冰心在玉壶”之意)。现代 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 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 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 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 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 人民的敬仰。
+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 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在南后街与杨桥巷交界处有她的 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 乡》中,留下了对故居情真意切
的描述:“我记得在我11岁那年 (1911年),从山东 烟台回到福州 的时候,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 ‘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 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 写起来还是非常地熟悉、亲切, 因为自从我学会写字起,我的父 母亲就时常督促我给祖父写信, 信封也要我自己写。这所房子很 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 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 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
+ 林微因“以天纵的 才气、精致的观察 力,在诗歌、散文 、小说、戏剧和建 筑等领域 创下了 骄人的业绩”。在 当今台湾,研究和 推介她文学作品的 学者更侧重地推崇 她为“绝艳才女” 。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今福州市区) 人,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原名徽音,留学美国 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后就任于东北大 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与丈夫梁思成 对中国建筑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测绘,收集了大量 的中国古建筑资料。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 案、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花圈浮雕的设计。 一生中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 等,著名的有《昆明即景》、《刺耳的悲歌》、 《春梦》、《花厅夫人》等。其诗歌擅长用写景的 手法抒情,在形式、韵律、风格和技巧方面有一定 影响,被称为新月派诗歌。
研究课题:
组员: 林雅、 林晋闽、高洁、 沈凤娟、
张美霞、董玲玲
指导老师: 陈君洁 廖小琴
前言
+ 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 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 、 “一二·九”运动、 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 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 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 时代推手的角色。
着我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 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
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
迟暮之年的冰心
冰心作品展
+ 向日葵对那些未见过白莲的人 承认他们是最好的朋 友 白莲出水了 向日葵低下头了 她亭亭的傲骨 分别 了自己。——《繁星·春水》
+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 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 水珠。 ——《荷叶母亲》
+ 小孩子们真可爱,在我睡梦中,偷偷的来了,放下 几束花,又走了。小弟弟拿来插在瓶里,也在我睡 梦中,偷偷的放在床边几上。——开眼瞥见了,黄 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衬着淡绿的短瓶。…… 原是不很香的,而每朵花里,都包含着天真的友 情。 ——《闲情》
杨桥巷十七号 是林觉民、冰心的 故居,同时也是一 九一九年在国内报 刊上率先披露巴黎 和约内容、从而引 燃五四运动导火线 的林长民及其女儿 林徽因的祖居。
二、课题研究目的
+ 1.三坊七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对它有亲切感 ,易于激发学生问题兴趣,便于我们进行实 地考查。
+ 2.对于我们女同胞而言,她们的成就令我们 倍感自豪。
+ 3.现在的学生对福州本土的文化名人并不深 入,导致福州文化在一代一代的流传中,失 去了它的精髓,所以我们想要通过这次的研 究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庐隐——隐去庐山真面目
+ 庐隐(1898年5月4日— 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 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 侯县南屿乡人。庐隐是一 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除 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 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 色 庐隐作品
+ 调。
+ 她追求人生的意义, 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 ,觉得人生“比作梦 还要不可捉摸”,她 在悲哀的海里,几乎 苦苦挣扎了一生。她 ,或她作品里的主人 ,常常被悲哀所困扰 ,不得解脱,把悲哀 看作是伟大的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