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共22页
福建收藏奇人张祖仁

福建收藏奇人张祖仁--------------------------------------------------------------------------------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收藏奇人张祖仁”,张祖仁,男,58岁,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福州政协文史委研究员,福建古玩商会副会长,福州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现任职于福州二中,自幼酷爱收藏,主藏书刊十万多件,体育580000件,在香港办体育收藏展。
《香港大公报》、《中国新闻社》等报刊报道过,被誉为“体育收藏家”、“红色收藏家”。
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奥;福州三坊七巷历来是名士聚居,世家繁衍、书香门第、;体育收藏家张祖仁收藏体育在福州可谓家喻户晓,媒体;当今真是奥运会纪念品收藏的大好时机;地摊、书店等,不断收集;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福州三坊七巷历来是名士聚居,世家繁衍、书香门第、人才辈出产生不少流芳百世的人物。
光禄坊有“光禄琴台”胜迹,这里的土地孕育了许人名人雅士,闻名海内外。
我今天要拜访了是位福州奥运火炬手,福州政协文史委研究员,家住光禄坊100号,体育收藏家张祖仁先生慕名已久了。
造访他的收藏斋是一件趣事雅事,他的居室都被收藏品和书籍占满了空间,可以说“乱而不杂,精而不粗”许多书刊都被他零乱地摆在一起,但唯有一处圣地,放满了他精心收藏的体育收藏品。
他正在为他的“奥运体育收藏展”而整理忙禄着,张祖仁因研究孔子、老子、毛泽东、邓小平而闻名“八闽”大地,传遍全中国。
福建电视台“八闽之子——访奥运火炬手张祖仁”上下两集,被誉为“红色收藏家”奥运体育收藏福建第一人。
打开电脑百度探索张祖仁发现张祖仁确是在收藏研究方面惊人,1000多个网页、众百家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
他多才多艺,对儒、道、佛、中医、心理学、养生学、古玩有一定的造诣,尤其对奥运体育收藏的研究较为突出。
联想、可口可乐、三星集团都推举他为奥运火炬手,这在全国也属首例,尤其是参加可口可乐的火炬选拔,张祖仁老师志在必得,经过面试、笔试、才艺表演,过五关、斩六将,他终于如愿以尝了。
谈三坊七巷的科甲盈门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人物谈三坊七巷的科甲盈门■黄启权科举时代,科举登第是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中进士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
三坊七巷历代进士之多实属罕见,据统计自唐至清,共中文武进士148名,乡试举人更在三百人以上。
其中状元2名:宋郑性之、清王仁堪;榜眼2名:清林枝春、廖鸿荃,更难得的是科甲盈门的现象比比皆是。
早在宋代,文儒坊理学家林之奇及其侄林子冲一门父子孙共有10进士;明代衣锦坊陈一元、叶向高的姻亲一门也有7进士。
及至清代更加显赫辉煌。
有文儒坊叶观国五子科甲、安民巷曾晖春五子科第、黄巷郭阶三五子科甲,文儒坊陈承裘六子科第。
其中叶观国和其曾孙叶云滋还两茬五子科甲,他一家六世十进士、八翰林;曾晖春则又创一奇迹,父子孙曾四世蝉联进士:曾晖春、次子元澄、元澄子兆鳌、兆鳌长子宋彦。
陈承裘家也出现父子兄弟叔侄同进士。
袁州知府、洗银营郑鹏程三世五进士、三翰林、九举人,第四世郑孝胥、孝柽兄弟又二举人。
正是这样,郁达夫曾说:“宫巷的牌匾就像商店的招牌那么多,这也是风水好的缘故。
”其实,三坊七巷“风水好”,就在于文官武将多。
这里先后出宰相2名:宋余深、郑性之;尚书10名,林瀚父子孙、张经、马森、林泮、陈若霖、林绍年等;总督8名:张经、梁章钜、林则徐、苏廷玉、廖鸿荃、郭柏荫、沈葆桢、林绍年;巡抚14名:林廷玉、汪道昆、李馥、杨庆琛、梁章钜、林则徐、郭柏荫、王有龄、刘齐衔、沈葆桢、林绍年、沈瑜庆、孙翼、刘瀛;提督3名:何傅、何勉、甘国宝;海军部长、司令6名:叶祖珪、萨镇冰、刘冠雄、林葆怿、蓝建枢、陈季良。
他们的一般特点是:爱国爱民勤政廉政三坊七巷人物勤政廉政故事集收集54人爱国爱民、勤政廉政之士。
众所皆知,林则徐为禁毒、抗英民族英雄,其子孙多勤政廉政的官员,梁章钜和林则徐同是禁烟最有力的大臣。
他任广西巡抚时,主动配合林则徐禁烟,捉拿烟贩,并调兵遣将支援广东抗英。
他调任江苏巡抚后,又协助陈化成在上海布防抗英。
而沈葆桢创办船政,率兵赴台,以加强战备迫退日军,同样是爱国之举。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

宫巷的沈家大院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
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
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 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
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宫巷马尾船政厂区因此1866年的9月,沈葆桢还在福州城的三坊七巷里住着。
左宗棠走进宫巷去找沈葆桢了,不是去一次,而是一连去了三次。
其实,沈葆桢也看到船政是自强的重要举措;虽然并无官职守孝在家,沈葆桢却格外关心船政的进度。
福州七巷内有哪些名人足迹?

林觉民及冰心故居“意映卿卿如晤……”这封林觉民千古绝唱《与妻书》,令无数中国人荡气回肠,血脉贲张。
林觉民故居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大宅有三进,现存二进,占地面积694平方米,新建的大门改在杨桥路。
故居正座南侧隔墙外有紫藤书屋、小书斋,墙外西南角有小院,一厅一房,正是林觉民夫妻居室。
居室南面有小天井,植有腊梅。
《与妻书》中写“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情景,就发生在这里。
林觉民牺牲后,林家避祸迁离,故居卖给冰心祖父谢銮恩,于是又成了冰心故居。
谢家在这里一直住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现代文学家冰心十一二岁时住在这里。
故居二进中为厅,冰心和祖父就住在两侧厢房。
厅前有天井、屏门,厅后有小天井,两旁披榭。
冰心《我的故乡》中这样描述故居:“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京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
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以外,就是客室和书房。
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
”严复故居严复故居在郎官巷西段,占地609平方米。
故居由主座和花厅构成。
主座双重大门,前一扇门装在石门框内,乃木条隔扇门(宁波门),后一扇串拢(合扇)大板门装在石臼上。
门内有走廓。
正间分前后厅,中施屏门,两边为厢房。
后天井左右有小披榭。
花厅四面围墙,设小门通主座。
正座是清代同治丁卯(1867年)建,花厅为民国式双层木构小楼。
楼上为一单开间,为严复晚年书房、会客室,建筑纹饰仿西式风格。
楼下为敞厅,采用新式三角顶架建构。
这种中西风格相融的居故,联想严复的思想还真有点味道。
1921年10月27日,严复于故居病逝。
王有龄故居王有龄故居融明代、清代早期、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于一体。
故居位于塔巷,共有两座并排,分别为49号及53号,坐南朝北。
49号有三进,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
一进已被改建。
三坊七巷走出“中国三才女”

三坊七巷走出“中国三才女”■卓宝熙白石著的《中国才女》列出十位才女中,福州籍就占了三位——冰心、庐隐、林徽因。
三位才女都是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
由于她们性格、遭遇和人生轨迹的不同,过着或完满或坎坷或悲凄的生活,但她们却都是才华横溢、才貌同辉,成为我国近现代文化满园春色中的奇葩,在中国近现代文学领域,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
冰心:与爱同行三位才女中,上天独宠冰心。
她从小就被爱所包围,一生顺利、美满,与爱同行,并成为文坛的常青树。
三位才女中,她知名度最高,是老寿星。
冰心始终在爱和美好的环境中生活,这是形成她“爱的哲学”的根本原因。
通常认为,冰心“爱的哲学”是从1921年4月发表小说《超人》开始形成的。
除了初期的“问题小说”外,这种“爱的哲学”伴随着她一生的创作。
冰心的散文,语言含蓄隽永、灵动委婉,文笔细腻流畅,感情亲切浓厚。
“母爱、童真、自然”是冰心作品的主旋律,是“爱的哲学”的核心。
爱在冰心不同时期作品中的体现有所不同。
在初期,以《寄小读者》为代表,在通讯中对小读者大量倾吐母爱,洋溢着对孩子的喜爱和关怀,频频抒发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到了中期,也就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
此时,国家正处于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中,冰心参加了许多活动,代表国家频频出国访问。
此时的冰心怀着博大精深的爱,写了大量抒发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新气象,赞扬工农兵,同情亚非拉人民,歌颂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呼唤世界和平等文章。
这一时期,冰心“爱”的内容取材范围由自己的生活中走向了社会这个大家庭,并且面向了世界与民族。
也应看到,这一时期她对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新气象的歌颂有些过了头,有些辨不清,如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歌颂等。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作为党外人士辨别不清一些社会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冰心绝不是那种看风使舵、投机取巧之流,也不是那种明知不对而说违心话的人,而是她发自内心的真实思想,是她有感而发的。
这期间,她还为儿童写了大量作品,像短篇小说《好妈妈》、《小橘灯》、《回国以前》、《在火车上》,散文集《归来以后》、《还乡杂记》、《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这时,她对儿童的爱不再是在《寄小读者》时,宣扬率真的母爱和大自然的爱,而是更多地谈及儿童的幸福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来之不易,鼓励小朋友要珍惜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建设祖国做贡献。
【名人纪事】林谢堂前忆乡贤

【名人纪事】林谢堂前忆乡贤作者:李汉秋福州的“三坊七巷”,指的是以南后街为主轴从北而南,西面三片“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面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这是福州老城居民区的核心,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被称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
在约44万平方米的街区内,出现的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竟达百余人。
我的童年少年就在其中的杨桥巷度过。
原来的杨桥巷与其他六巷一般长,约300米左右(现已向西拓展成又宽又长的杨桥路),西端之西叫“水流湾”,有小河与桥(杨桥),宛然“小桥流水人家”,我幼时印象颇深,后来屡次梦中游走河沿的石板路木板房而迷其归路。
西端之北叫“达明河沿”,顾名思义原来有河;之南就叫南后街,向南串起三坊七巷。
短短一条杨桥巷就出了好多名人:就在我家西边一百多米,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一座神秘的大院子,原先坐南朝北、门朝杨桥巷,后因杨桥巷扩路,拆掉门楼,门改朝西、朝南后街。
大门口,一边悬“林觉民故居”,一边悬“冰心故居”。
不同族的两家人同一故居,这是怎么回事?林觉民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牺牲后,不知何人偷偷向其家属避难处的门缝里塞进一卷东西,翌晨解开才发现其中有他诀別爱妻的信,这封《与妻书》长时间入选中学教材。
我从小就耳闻,那是他在广州起义前三天以必死的决心写在一方手帕上与妻子诀別的,有些话感人肺腑,至今犹记:“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每过其故居,屡屡想见其铮铮铁骨。
此故居有他同曾祖的族兄林长民。
在“五四”运动的前两天,在1919年5月2日的北京《晨报》与《国民公报》上,他发表的《外交警报告国民》,揭露了当局在巴黎和会上出卖山东等权益的黑幕,他沉痛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愿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三坊七巷名人

福州市中山路19号的林则徐出生地纪念馆,是林则徐出生和幼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之一
。
一、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
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 二、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 。 三、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
林则徐介绍
林则徐1785年生。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 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 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 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 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 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 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 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 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林 则 徐 的 书 法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 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 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 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 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 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 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 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 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 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 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 们广泛传颂。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 思想的先驱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 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 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 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 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三巷七坊

福州三坊七巷——地灵出人杰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出了一代又一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历史波澜的伟大人物。
三巷七坊,便是追寻福州人文历史的最好去处,这里集中了很多历史上在福州生活过的伟大人物。
三巷七坊是以南后街为中心的清明时期的古建筑群,大体上以南后街为轴心。
三巷七坊已被开发为福州的重要人文景区。
三巷七坊内又富有民文化特色的各色文化表演以及工艺品商店。
每个街道内有保存完好的名人住宅(部分为后来修缮)。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位在次生活过大家十分熟悉的名人。
这是位于三巷七坊入口的一个清末的宅院,这里曾经先后生活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以及后来的著名散文家、诗人冰心。
在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历史中,国人为了民族的觉醒进行着前仆后继革命历程。
这之中林觉民便是历史的先行者和革命的坚定践行者。
他又年轻的生命向世人敲响民族兴亡的警钟,他那一腔爱国热情,激荡着每一个站在他雕像前的游客的心。
一本《天演论》唤醒了日本人,却没有唤醒中国人,不知近代伟大的进步学者严复心中是何等的忧郁。
那是硝烟四起的年代,国家积贫积弱,严复正生活在那个时代。
面对国民的愚钝,严复用自己进步的思维洞悉历史方向,用《天演论》展现着西方先进的文化与社会面貌,然而愚钝、封建之下国人在挣扎中迷失了方向。
站在他曾经生活的院落中,用心去品味一位伟大学者的民族责任心,用心去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谆谆教诲。
除此之外,三巷七坊还有众多的历史名人遗迹等待着你去探访,在南后街尽头坐落着伟大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领导者林则徐的纪念馆。
走进三巷七坊,品读历史,感悟真谛,一段段发人深思,一曲曲惊心动魄,一场场历史兴衰洒尽英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