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
在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_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收稿日期:2011-08-11作者简介:陆月娟(1966-),女,江苏苏州人,教授,从事高校思政理论、历史学研究。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陆月娟(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上海201209)摘要:最近,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甚至蔓延到学校的校园之中。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十分必要的。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反对各种非科学的历史观的前提;而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也是对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进行批判的前提。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纲要”课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145-03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非常重要。
那么当前在大学生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有历史观是什么呢?那么这种历史观有哪些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划清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界限?这些问题是我们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起点。
因此,对最近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必要的爬梳。
一、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一种思想右倾的思潮,是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曲折进行错误的反思和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主要是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
历史虚无主义有四个重要的内容,其他的观点都是从这个方面发展出来的:第一是“告别革命”与“只要改良”。
认为中国近代从辛亥革命开始,就不应该采取革命的方式进行。
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一百年来,从辛亥革命开始总是选择暴力革命的办法,并把它视为唯一合理的方法。
但是,历史经验证明,这种办法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后遗症太大。
”历史虚无主义竭力宣扬革命只具有破坏作用,没有建设性,对革命进行诬蔑性的描述,在《告别革命》中对“革命”进行大肆地“批判”,“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残忍、黑暗、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指否认历史的客观存在,并且认为历史是由个人或集体的主观意识决定的一种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挑战着历史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进行探讨。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一系列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而历史虚无主义则认为历史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是没有客观存在的规律可循的。
这种思潮不仅否定了历史学的基本原理,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提出了挑战。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历史学研究产生了负面影响。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真实、客观存在。
而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使得一些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怀疑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导致一些研究成果的失真和扭曲。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还提出了一些荒谬的历史观点,例如否认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否认某些历史名人的存在等,给历史学的正常研究带来了困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记忆,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历史的客观存在,导致一些人对历史产生了怀疑和排斥,甚至对历史产生了敌意。
这种思潮容易导致历史认知的混乱,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应当正确看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的基本原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基本依据。
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我们应当坚定地捍卫历史学的基本原则,正确看待历史,回归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历史成为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工具。
我们也应该加强历史教育,提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水平,增强历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使得历史学研究能够更好地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挑战着历史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历史学研究和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定捍卫历史学的基本原则,加强历史教育,使得历史学研究能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发布时间:2021-07-05T03:06:33.51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0期作者:左奇[导读] 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环境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泛起了一系列不同的思潮。
其中歪曲甚至不乏否认中国的历史,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说成一无是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这种不尊重历史,贬低甚至否认历史的思潮需要我们了解并抵制。
北京工商大学 100048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环境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泛起了一系列不同的思潮。
其中歪曲甚至不乏否认中国的历史,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说成一无是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这种不尊重历史,贬低甚至否认历史的思潮需要我们了解并抵制。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唯物辨证法(一)正确认识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总书记多次阐述并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以重新评判为名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遗余力否认并歪曲“四史”。
表现主要包括否认革命,宣扬反帝国反封建革命没有发展意义,只有资产阶级的“启蒙”才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正是因为选择了社会主义而“误入歧途”;佯称中国没有资格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只会是空想;认为党的历史是错误的。
从根本上来讲,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要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讲道理并给予批判。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在总结社会发展规律时,必须辩证的看待,坚持用唯物史观进行总体性分析。
不能歪曲甚至否定历史,对待历史虚无主义要坚持防范和抵制的态度。
否则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失去团结的凝聚力,失去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也就会失去国家立足和发展的根基。
当然,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要深入学习理解其主要特点以及表现,以便更好的应对。
(二)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特点以及表现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在部分文学、影视等文艺领域的作品,影响和危害巨大且深远。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作者:王学玮来源:《祖国》2016年第20期摘要:历史虚无主义很早地传入了我国,同时也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一种和平演变的方法,其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削弱了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所以我们站在马克思的唯物观去解析历史虚无主义,指出其在我国的发展,本质和目的以及危害,并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一、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所以,唯物史观坚持用物质的资料生产为起点,表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发现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使得唯物史观彻底地冲击中了唯心史观的软肋。
唯物史观就是:“用一定历史的物质以及经济生活条件说明所有历史观念和事变、一切政治以及哲学和宗教,这样就摒弃了原来历史研究中只考察人类思想的动机,也正是因为这样唯物史观将社会历史的发展引入到了科学的轨道上来。
2.唯物史观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具有重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学说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而我们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是受到这个规律的制约。
经过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根本是行不通的,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挽救中国,也只有施行社会主义道路才可以令中国振兴。
而政治经济不平衡思想同时也是唯物史观的一般规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的实际出发,同时根据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思想,探索出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又进行了三大改造,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尽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发展,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彻底清算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就又恢复了实事求是的理论路线。
也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党的十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是科学的、客观的、辩证的历史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的变革是由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的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认识现实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才能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分析现实、预测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反之,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下,人们盲目地否定了历史中一些重要的事实和事件,否定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将历史看作是偶然的、无规律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不仅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也会误导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预测。
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社会矛盾的本质及其解决方式、阶级斗争的必然性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完整、真实地认识历史,了解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趋势,进一步指导我们的实践。
同时,深入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承认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的主观想法都无法改变历史事实。
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历史,用客观的角度去剖析历史,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发展。
第二,重视历史物质基础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我们需要关注社会的经济发展,探索社会发展的根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
第三,认识阶级斗争的本质。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矛盾和斗争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第四,承认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个时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发展的线索。
我们需要将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认真剖析其中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和预测未来。
总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历史和认识现实的必要条件。
用唯物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M a n a g e r C o l l e g e
De e e mb e r 2 0 1 3
第 6 期( 总第 5 0 期)
No . 6 ( S u m No . 5 0)
用唯物史观抵制 历 史 虚无 主义
曹水群 范 蓉
( 西藏 民族 学 院 , 陕西成 阳, 7 1 2 0 8 2 ) 摘 要: 由 于历 史虚 无 主 义 欺骗 性 强 , 极 具
魂。 之后的 整风运动, 原则是“ 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 “ 改变党 八股, 以整顿文风……” 只有第一次整风运动达到的效果最
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规律, 提高运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 看待问 题、 正确 认识历史和现实、
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 , 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
觉性。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1 0
【 2 ] 贾贵生. 毛泽东 的理想社会观【 J 1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 ,1 9 9 5 . [ 3 ] 何云峰. 毛泽东 : 一个 真诚 的理 想主义者 l J J . 社 会科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企图 达到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 的。 他们借助报纸、 志、 书籍和网 络等渠道渗透、 蔓延。 它披着学术创新的 外 描着“ 说实话” 的 妆容, 对于求新、 求异、 求真理的青年大学:
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青年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扎 生活经历不够丰富, 辨别能力不够清晰, 对于诸如此类欺j 性、 迷惑性较强的东西不能科学鉴别和正确对待, 所以, 历 虚无主义很容易入侵青年大学生的心灵 ,危害他们的世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研究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研究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研究引言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历史真实性的思想倾向,而唯物史观则追求对历史的客观认识。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研究,旨在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以及唯物史观对其的批判重要性。
第一部分: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及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源于对历史真实性的怀疑,认为历史是一个被操控的故事,它否定了历史的客观性,并将历史视为一种主观表达。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虚无主义削弱了人们对历史的信任。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解释,它承载着人类的经验和文明。
如果历史被视为虚构的故事,人们将难以辨别真假历史,对历史的重要性和启示的认识也将被削弱。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模糊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正确认识历史可以帮助人们认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理解过去以影响未来。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否定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也削弱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认知,导致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将变得主观而片面。
第二部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是一种基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历史是在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首先,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它主张历史是在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唯物史观注重社会历史的客观性。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通过对社会经济条件、阶级矛盾等客观规律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三部分: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通过对社会经济条件、阶级矛盾等客观规律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指出其虚无的历史观无法解释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
其次,唯物史观注重历史的实证研究。
阅读5 坚持唯物史观 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主题阅读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辛湘言阅读5坚持唯物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从根本上扭转了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主要错误思潮受到抵制和抑制,一些露骨、显性、直接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成为“过街老鼠”。
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种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并未绝迹,也从未消停过,而是变换策略、手法,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伺机而动、蠢蠢欲动,一有风吹草动便跳出来指桑骂槐、指鹿为马,其渗透性、欺骗性、危害性不容小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全社会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清醒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提高政治领悟力,始终坚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
提高政治判断力,擦亮历史慧眼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是唯心史观,惯用伎俩往往是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主观化猜测、简单化处理、格式化解构、全盘化否定,常常采取迂回隐蔽的策略兜售其错误观点。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
“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
”我们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与危害,看到虚假性是其本质,片面性是其表现,欺骗性是其手段。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首先就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戳穿它精致的“画皮”和骗人的“道具”,端起唯物史观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洞察、看穿其欺骗手段和危害本质。
认清以重评重写为幌子的伎俩。
历史虚无主义不尊重历史,常常标榜“价值中立”,鼓吹“重新评价”或“重写历史”,极力挖掘、放大和渲染与主流历史认知不一样的“历史细节”,热衷于做翻案式文章、搞颠覆式解读。
其目的就是要把好的说成是坏的、坏的说成是好的,误导人们形成“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模糊认知,从而搞乱思想、搞乱人心、搞乱价值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唯物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第一节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背景和哲学脉络21世纪带来了比以往一切时代更多的选择,也带走了比以往一切世纪更多的期望。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曾经用晚期浪漫派优美哀伤的笔调,绝望地评述充满刺耳的技术杂音的时代氛围:“短暂的20世纪结束了,却留下了一堆问题,没有人能解决这些问题,也没有人声称能解决这些问题。
世纪末的人们在全球性的迷雾中为自己开拓出了一条通往第三个千年的道路,他们知道的仅仅是,一个历史时代已经结束了。
其余的,他们一无所知。
”(①[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DerZeitalterderF.crtrme),转引白哈贝马斯的《后民族结构》。
)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从现代向后现代的快速转向中,随着新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的逐步建立,文学艺术也正在经历着各种观念和各种思潮的冲击。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氛围始于对现代性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使用的是马丁·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理性批判概念,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德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众多相异性归纳为一句简明的阐释:任何宏大叙事在后现代主义中已经没有任何地位了。
作为对理性、进步、革新和宏大叙事的反拨,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宏大主题和“英雄”的标志物与纪念物,从流行文化、民间叙事和大众口味中寻求灵感,同时在可控制的虚拟空间和其他建筑领域扩大了视角。
①(①转引自[美]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nePostmodernTurn),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后现代主义瓦解了过往的观念,同时给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与现代主义复杂烦琐的意义理念和设计风格不同,后现代主义视文化为玩世不恭的游戏,通过展示无意义的平面影像,拒绝任何深度的解释和有价值的指涉。
破碎、虚无、边缘、颠覆、消解、非差异化等构成了后现代的典型特征。
利奥塔德的阐释首先在文学叙事中得到回应。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文学已经完全颠覆了它与历史的关系,讲述传统历史故事的文学雄心已经不复存在。
后现代主义所确定的文学的历史功能,正在发生着巨变。
文学已不再仅仅是那些被认为是主流意义上的重大社会事件的表述,而更注重于表现社会各个角落里发生的琐碎事件。
“虚无主义”命题,首次出现在尼采的思想中,被用来表示形而上学的,即“真理的历史”的全面终结。
尼采是现代西方哲学反形而上学运动的开创者和发起人。
尼采“反形而上学”,实际上是提倡一种“虚无主义”。
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是一种历史过程,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理论作为西方哲学史上最古老的形而上学体系,可以算作是虚无主义运动的真正开端。
他对虚无主义的理解与欧洲当时盛行的虚无主义思潮有很大的不同,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虚无主义思潮只是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而尼采则是从哲学角度来关注和思考虚无主义,并赋予它新的哲学解释:“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值。
没有目的,没有对于目的的回答。
”(①[德]尼采:《权力意志》,2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尼采的“上帝之死”将虚无主义推至极限,并用重估价值的积极的虚无主义完成了去价值的消极的虚无主义。
在尼采的哲学思想中,虚无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否定性概念。
海德格尔将尼采的虚无主义发挥到极致。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根本没有认识到虚无主义的本质”。
海德格尔在他的《尼采》一书中发掘了“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这样一些“哲学基本规定性”,同时将“欧洲虚无主义”作为体现这种“哲学基本规定性”的重要论题来阐释。
尼采的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其本质实际上都是虚无主义。
不过海德格尔在尼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提出要在虚无主义的遮蔽和绽放中把握虚无之虚无,以求彻底颠覆传统的形而上学。
虚无主义把现实世界视为幻觉,把彼岸世界充当真正的此岸世界,把虚无构造为真理,把实在确定为欲望或激情的实现。
对现实世界加以否定和虚无化,同时又对虚构的世界加以肯定和实体化。
这样,经常发生着此岸与彼岸的分裂与断链,使虚无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实生活不断地发难和挑战。
彼岸的确定性无法抵制、遮盖和逃避此岸的不确定性。
当此岸的不确定性冲破彼岸的确定性而暴露出自身确定性的虚假性时,当彼岸的确定性不足以遮蔽此岸的不确定性而显露出自身的不确定性的真实性时,此岸与彼岸的同一与和解便宣告瓦解。
一切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的真实都会在重重迷雾和疑团中颤抖、怀疑、痛苦和绝望,虚无主义油然而生。
虚无主义的“焦虑”作为现代社会和西方哲学的产物,不仅表现在价值和价值观的失落上,更表现在对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背叛上。
对历史语境的剥离和虚构,使文学以历史为主导话语的前提变得陌生而疏离,困惑而迷茫,变得虚无而无助,历史的细节从而变得虚幻,失去了真实的质感,非理性因素开始滋生和蔓延。
根源于民族历史危机感的“焦虑”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虚无主义特征。
中国文学那种追求宁静、淡泊、中庸的审美理念被一种骚动不安的强烈的“焦虑感”所冲击、所改变、所遮掩。
基于历史叙事的强大压力,文学表意的焦虑开始从历史虚无论的焦虑陷入语言本体论的焦虑。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深受虚无主义哲学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彻底抛弃了历史的真实属性和深度模式,它从主观需要出发,无限放大历史细节,掩盖、忽视、装点和涂抹历史创伤,将历史遗物仅仅作为提供趣味和娱乐。
对历史的颠覆和对历史的抽空,使得主流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话语权力,历史的隐秘的动力机制被规避,制造的幻象弥漫在后历史的迷雾中。
从实质上来说,历史虚无主义是胆怯的躲避和逃逸历史的一种方式和策略。
在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中,文学艺术完全颠覆了与历史过往的关系。
广义地说,修辞作为文学模式或文化模式所规定的不仅是语言思维的基本形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
应当说,即便是文学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味。
尽管“怎么写”(文学技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作者的关注,然而一旦涉及社会历史,文学创作与批评必然求助于“写什么”(文本内容)的问题。
中国薪时期以前的文学,文学家们对历史还心存敬畏和向往,作为复活“历史”的一种方式,文学为那已经逝去的久远的年代书写民族的史书、圣经而广为流传。
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理论导论》(1983)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批评都是带有政治色彩的”。
我们也不妨用这种语气说:“一切历史记录都是带有政治色彩的。
”人们一直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不同的个人或集体目的,不同的立场来撰写历史。
这种历史记录的意义无疑已经远远超越了历史本身。
继承、反思、求索、颠覆——沿着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贯穿其中的是话语表达的欲望及欲望背后的焦虑,从新时期文学的诗性启蒙到理性意识的拯救与悲悯情怀,从对社会、历史的主动介入和改造精神到对一切有形遗产的颠覆,反映出中国文学在20余年的时间里从“偶像”到“偶像的黄昏”的不断被边缘化的发展历程。
从中心到边缘,从群体到个体,从完整到破碎,从积极到消极,从建设到颠覆,从深度到平面……伴随着文学地位从“偶像”到“黄昏”的跌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开始了对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对唯物历史观的盲目批判,含有一种明显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被人们赞誉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博尔赫斯对于“文学经典”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进入20世纪,阅读的集体趣味发生了变化,“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被颠覆的快感所取代。
信息化缩小了世界,距离带来的神秘感和审美判断随着距离的缩短而减弱。
从这种改变中我们不难发现,叙事的快感和对历史细节搜寻的快感已经远远超过了追溯事件本身的真实意义的冲动,历史叙事成为对生命和时间内在特质的描述。
这里,文学叙事的价值发生了变化,追求历史的真实好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叙述的真实。
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叙事发生的这种变化虚无主义的价值判断,使传统的“反映论”遭受到新的认识论的冲击。
在历史虚无主义叙事中,生活是无序的、失真的、非本质的、琐碎零乱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谬的。
文学不再视为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反而注重创作主体的想象和虚构,呈现给读者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景观,而所谓的整体性只是这些支离破碎景观的幻觉。
小说家们对客观生命的存在充满了警惕和恐惧,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挽救的可能寄托于虚构乃至虚无。
历史感和深度感的丧失是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弗里德里克·杰姆逊说,后现代语境中人们的“精神分裂”成为“失去历史感的一个强烈而集中的表现”。
历史感的丧失体现在一切琐碎、荒唐、边缘、惊惧和焦虑的状态中。
在越来越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历史不再具有历史意义,它们只是对过去形象的模拟、拼凑和解构,是人类生存的象征性图景,而时问只是这些拼凑和解构的辐射点。
后现代主义将文学创作看做是“语言的乌托邦”,“我愿把这种弄虚作假称为文学”。
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竟然宣称,他妄图通过“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来实现文学的“乌托邦的功能”。
而从现代主义开始,小说被明确地定性为一种人工制作的虚构,是小说家的想象和叙述的产物。
这种观念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得到了极端的发展,文学不再关心小说是否真实反映了生活,而更关心叙事本身。
由后现代主义时代氛围和虚无主义哲学思潮而催生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学思潮,对历史价值文学创作进行全部或部分的否定。
佛克马曾经用一个饶有趣味的词语“貌似不加选择”,来说明后现代主义者为了表明与现代主义者针锋相对的态度而有意指定的创作原则。
边缘化的创作状态其实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创作状态,同存在主义的荒诞体验不同,他们拒绝绝望,拒绝自杀,而沉醉于一种琐碎、无聊、肤浅、庸俗的破碎姿态以表示他们的存在。
在中国新历史小说的文学叙事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思潮的痕迹——历史的雄伟建筑已经轰然倒塌,小说家拾拣着这雄伟建筑的残砖碎瓦,搭建着自己心目中的历史城墙。
破碎的生活被压制到最简陋的状态,在破败生活的边界上,超历史的对话演变为超历史的体验,一种回到历史深处去的企图彻底演绎成一种驱逐历史的叙事谋略。
作者不是通过艺术描写对历史过程进行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展示,而是凭借对历史情境的“现时”修复,使叙述的感觉从历史的裂痕中涌溢而出,生活的破碎感和虚无感与真实的生活混为一体。
在现实的情境中,读者在作者蓄意“以假乱真”的谋篇布局的误导下,用被自己肢解的历史残片向历史吟唱无望的挽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的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非常复杂,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蕴含了主观主义的历史判断,即随意性地简单地呈现历史,似乎历史的规律性是不证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