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养生之道先养神

合集下载

养生最高境界——养神

养生最高境界——养神

养生最高境界——养神养生最高境界——养神徐文兵著名中医专家为什么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中国字是很有意思的,这句话你翻译过来看:失去神的就死了,得到神的就生了。

你好像明白了,但还是不清楚。

那神到底是什么?神是个合力。

就是五脏六腑一块儿工作时,会产生和谐共振——合力,这就是神。

所谓神,就是超乎于物质之上,超乎于形之上、气之上的那个最早的推动力。

它是“引申万物者”。

《黄帝内经》里有一篇文章专门讲什么叫神。

它讲:“两精相搏谓之神。

”意思是说,当父精、母血合二为一的时候,神就产生了。

我们经常说“搏斗”,什么叫搏斗?肉搏。

必须要接触。

合二为一的时候,那一刹那,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那就是你的神。

中医判断人死亡的标准是什么?失神。

我们经常说“失魂落魄”、“行尸走肉”、“魂飞魄散”,什么意思?丢一个魂不算死,丢两个魂也不算死,但如果把最重要的那个魂丢了,就真的死了,或者是生不如死。

最重要的魂是哪个?老百姓平常说“三魂七魄”,不是随口一说的,而是确有其事。

“三魂”代着神的三个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胎光、爽灵、幽精。

其中最重要的那个叫胎光。

胎是胎儿的“胎”,光是光明的“光”。

另外两个,一个叫“爽灵”,爽快的“爽”,灵魂的“灵”,就是《灵枢》的这个“灵”。

它负责人的智力。

我们说这个人有悟性、有根器、有天赋,这孩子很灵、很机灵,这是“爽灵”决定的。

还有一个叫“幽精”,幽暗的“幽”;精气神的“精”。

它负责生殖、性欲、情欲。

举个例子:你失恋了,或者你离婚了,你对女人没有兴趣了,这叫你丢了一个魂——“幽精”;反应慢了,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得掰指头了——“爽灵”有问题了。

但这俩丢了都没事儿,都还能活,我们说这人神还在。

但“胎光”丢了,就歇菜了,就是行尸走肉了。

胎光、爽灵、幽精,都是人的一种非常高级的神的活动,它代表了神的最高境界。

别人都说我们中国主张无神论,让我说,中国原来叫神州,是神眷顾的地方。

我们中国人不是没娘的孩子。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2017-05-12 17:10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若因言语不当而与人引起争执,就不好了。

五、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六、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七、劳作养德:人切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在劳作中得到锻炼,又能愉悦心情,发挥余热,从而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促进家庭的和谐。

先秦道家养生之道新探

先秦道家养生之道新探
, ,




















































自 得 到 了永 生 然 第二 养生 之 道 在 于 恬 淡






寡 欲 清净 无 为


” “












































玄 学 丹 功
有贪欲

得 道 成仙 长 生 不 老 是 道 教 的核 心 宗 旨 作 为 道 教 祖 师 的 老 子 和 先 秦 道家 主 要 代表 的 庄 子 都 重 视 养 生 长 生 有 丰 富而 独 特 的 养 生 之 道 老 庄 的养 生 之 道 是 道 教 养 生 学 说 的理 论 基 石


所 以 精气 旺 盛 阴 阳 调 个 人 如果 贪 图 安 和 而不外泄 逸 和 享受 放 纵 自己 的 欲 望 不 仅 不 能延 年益 寿 反 而 导致 过早 的 死 亡 其 次 道 生 万 物 阴 阳调 和 就是 抱 万 物 才能 和 谐 发 展 指 精气 不 能 脱离 身体 形 神 不 能 分离 万 物 是 由 阴 阳 二 气 交 感 而 生 的 魂 和 魄 的 结 合便 有 了 人 的 身体 和 生 命 两 者 旦 分离 人 就 走 向死 亡 气变化 无 穷 人 的 生 死 在 于 气 的聚 散 所 以 庄 子 强 调 抱 也 强 调 肉体 与精神 的 统 就告 诉 我 们 护 卫 保 养 生 命 要 注 最后 庄 意精 气 神 三 者 的合 子 有 豁 达 的生 死 观 方生方死 方死 方生 例 如 庄 子 的妻 子 死 了 当别 人 向他 表 示 哀 悼 时 庄 子 却 鼓 盆 而 歌 庆祝 妻 子 回归 了

养生之道先养神

养生之道先养神

养生之道先养神古医籍《寿世保元》有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大意是:人欲延年百岁,首先要敛气保精以养其内在精神。

的确,“养神”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长寿。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精与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

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

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

神,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

古代养生家强调指出:“神强必多寿。

”这里所说的“神强”实为脑神健全之意。

只有脑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动、脏腑协调、肢体运动、五官通利,全身处于阴阳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

所以说,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又在于养神。

古往今来,医家、道家、养生家们都十分重视精神调养,重视精神治疗和心理养生的作用。

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排除杂念。

保持心地纯朴专一,顺乎天理,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他们认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

著名医家石天基作一首《祛病歌》:“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

病一作,心要乐,病都却。

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

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乱。

伤神则神衰,神衰则健忘失眠,多梦烦乱;神不守舍则发为癫狂,甚则昏厥。

安神者在于七情适度,喜、怒、忧、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五脏所伤则精神涣散,精神涣散则神志衰减,神志衰减则诸病丛生。

以上三者又相互联系。

互为因果。

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

对于养生,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

所谓养神,主要是指注意精神卫生。

要做到安静和调,神清气和,胸怀开阔,从容温和,切不可怨天尤人,急躁易怒。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道家十大养生方法是道家传统的保健保养方式,是继承和传承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中医和太极拳等养生技术相互配合,达到身体健康和长寿的效果。

以下是关于道家十大养生方法的10条详细描述:1. 静坐养神:道家养生讲究调整身心,静坐养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静坐养神的核心在于调整呼吸和意念。

通过静坐培养身心平衡和内心安宁,让身体得到放松,达到治疗和调养身体的作用。

2.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方式,它是一种用模仿禽鸟动作的方式进行的锻炼。

此举动可以调节呼吸,增强体力和呼吸系统的运动量,它适合中年人以上的人们,特别是为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

3. 水疗:水疗就是利用水的热和冷来治疗身体的方法。

道家认为,水是五行之一,有通达经脉、排毒、活血、保健补肾等功效。

早晨起床用温水漱口,可以养肝护肾,低压,早上用凉水洗脸,可以养肺润肤,保持皮肤的湿度。

4. 行走静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忙碌和疲劳,行走和静坐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疲劳,释放压力。

尤其是在户外行走,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5. 古琴演奏: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养生的一种手段。

古琴演奏需要注重身心的调整和呼吸的协调,有调理心情、降低血压、安定情绪等好处。

6. 药膳调理:药膳是兼有保健保养功效的食物,它可以滋养和修复身体,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药食同源的理念不仅仅是滋补身体,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养生观念,如快乐、幸福、思考和修行等。

7. 医理养生:道家的医理养生认为,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和生活的质量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先天质量、后天环境、饮食习惯和修行养生。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身体和修行强化个人的内部心态,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生命延续。

8. 按摩推拿:指用手的力量,按摩、揉捏、推拿、瘦脸等手法配合如针灸、耳穴按压、拔罐、火罐等方式对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及软组织等进行按摩,来达到平衡人体气血,调整人体器官机能的保健方法。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篇一:儒道释养生之道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

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

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

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

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

以修道而养寿也。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养生之道,希望你喜欢!道家的道法自然养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

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道家的丹道养生术丹道,古称至道(轩辕黄帝时期)、大道(老子时期)、医道(见于《黄帝内经》),异名而同指。

丹道一词,自东汉东汉魏伯阳真人著《周易参同契》,始大行于世。

丹,比喻无极和太极,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特指自性。

“丹”不是有形有象的一个物体或是气团、光点之类——世人见解大误。

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最终大彻大悟并复归无极而太极之道体的具体学术。

它以对人体自身性命的探索为核心,包囊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易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人类文化精华。

丹道养生长寿术是中国道家的一大发明,是中国道家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道家丹道养生长寿术经历上千年发展,已经充分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改造修道者人生观,建立新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

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中和之气象,便是“载道之器”,可以授予内丹法诀,使之在修炼中体验到道的境界,其行为自会更加与道合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养生之养生之道先养神
*导读:
古医籍《寿世保元》有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大意是:人欲延年百岁,首先要敛……
古医籍《寿世保元》有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大意是:人欲延年百岁,首先要敛气保精以养其内在精神。

的确,养神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长寿。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精与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

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

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

神,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

古代养生家强调指出:神强必多寿。

这里所说的神强实为脑神健全之意。

只有脑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动、脏腑协调、肢体运动、五官通利,全身处于阴阳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

所以说,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又在于养神。

休闲居编辑
古往今来,医家、道家、养生家们都十分重视精神调养,重视精神治疗和心理养生的作用。

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排除杂念。

保持心地纯朴专一,顺乎天理,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他们认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

著名
医家石天基作一首《祛病歌》: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

病一作,心要乐,病都却。

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

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乱。

伤神则神衰,神衰则健忘失眠,多梦烦乱;神不守舍则发为癫狂,甚则昏厥。

安神者在于七情适度,喜、怒、忧、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五脏所伤则精神涣散,精神涣散则神志衰减,神志衰减则诸病丛生。

以上三者又相互联系。

互为因果。

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

对于养生,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

所谓养神,主要是指注意精神卫生。

要做到安静和调,神清气和,胸怀开阔,从容温和,切不可怨天尤人,急躁易怒。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

如果人们只注意养身,加强饮食营养,不懂得养神,不善于养神,是难以获得健康长寿的。

自古以来无数事例表明,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能过古稀之年者不多见,而胸怀开阔情绪乐观者,往往可享高寿。

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生于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人进入老年之后,由于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性格情绪等都会发生改变,若
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神,往往可产生孤独、忧郁、失落、自卑等消极心理。

从养生角度讲,老人晚年能否保持良好性格、乐观情绪、高尚涵养和欢畅心境,对延年益寿意义重大。

因此,老年人在注重养身的同时,更应重视养神与调神。

总之,祖国的中医养生,着重精神。

神的充耗安乱,关系到人的健康长寿,养生应当养神。

人们若能遵循古训,修德养性,培养情操,健脑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