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慈善人物研究综述
熊希龄的慈善人生

熊希龄的慈善人生作者:雯鲁来源:《慈善》2019年第06期要提到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就必须要提到“慈善总理”熊希龄,他被誉为“近代慈善之父”。
熊希龄开创的慈善事业,尤其是官方和民间结合的办法,一直到今天还被广泛运用。
熊希龄开办的香山慈幼院等机构,一直到当下还焕发活力,世界各地的香山慈幼院校友,每年都要聚集北京香山举行纪念活动。
熊希龄为中国慈善事业做出了贡献。
熊希龄字秉三,清同治九年(1870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
从小被视为“神童”,二十三岁就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名传天下。
熊希龄上书两江总督张之洞,强烈要求变法维新,积极投身戊戌变法运动。
1897年,熊希龄与谭嗣同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办南学会,办《湘报》,办新政,与保守派做斗争,有股湖南人的“蛮劲”。
辛亥革命后,熊希龄担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聘用张謇、梁启超、汪大燮等入阁,欲打造“第一流内阁”。
袁世凯稱帝,谋略玩世,熊希龄被迫解散内阁,仅当了六个月的总理。
熊希龄在做官期间,看到了民生疾苦,希望能从民间做一些工作,使广大百姓受益。
1916年3月他到湘西赈灾,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慈善事业。
从那以后,他越来越坚定“慈善救国”的道路,慈善与教育并举,成为国际知名的大慈善家,有“慈善总理”之美誉。
民国时期,中国的天灾连着人祸,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熊希龄对此痛心疾首,作为中国早期的一名总理,他做到了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冲在了救灾最前线,组织了顺直救灾、北五省救灾、湘西义赈筹救灾活动。
值得称赞的是,熊希龄的救灾活动具有很强的组织性、连续性,因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
这与他的政治家才华有关,他是把建设国家的理想与热情投在了救灾上,这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哀,也是国人之大幸。
因为熊希龄宦途受挫后,乃转向慈善和教育事业。
在熊希龄亲自组织与主持的历次大救灾中,1917年的顺直救灾最考验人。
当时北洋政府正忙于派系斗争,救灾拨款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盛宣怀慈善事业述评

盛宣怀慈善事业述评
赵红喜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盛宣怀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近代中国第一代实业家,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在社会慈善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他走上慈善事业的道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晚清社会现状共同影响的结果.他的慈善事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征:以赈灾事业为主体,兼办各种慈善活动;重视教育;积极支持并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建.盛宣怀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在中国近代慈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赵红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盛宣怀赈灾活动述评 [J], 董传岭
2.晚清时期西北地区慈善事业述评 [J], 许德雅
3.从盛宣怀档案中盛宣怀与唐文治信函看盛唐关系(1907-1914) [J], 吕成冬
4.众筹在慈善事业中应用研究的综合述评 [J], 王利东;刘梅娟
5.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立法状况述评 [J], 阴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六年来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述评

近六年来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述评近六年来,近代慈善史研究发展趋势良好:慈善组织研究进一步深入;慈善人物、思想的研究更加细化,慈善法制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区域慈善史研究的成果更加丰富;义赈研究持续深入,灾荒与救济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然而,内容上的同质化、话语建构比较单一、区域研究不平衡、研究方法比较简单陈旧、研究思路和框架重复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史料、夯实研究基础,创新研究理论、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密切关注研究热点。
标签:近六年来;近代中国;慈善救济事业;研究述评慈善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关我国慈善事业的研究学界已有不少著述,近代中国慈善史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
曾桂林的《近20年来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一文,曾就2008年以前的中国近代慈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和梳理,近六年来学界对于此一领域的考察与探索又有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2008年以后有关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的新动态和新内容进行了广泛搜集和全面整理,并加以分类论析,以助推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研究进一步深化拓展1.慈善组织总体研究方面研究专门的慈善团体和非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的慈善救济活动有助于从主脉上把握近代慈善救济方式的主要特点和走向。
从总体上探讨慈善组织的成果主要有:杨正军对近30年来有关中国善会善堂研究的梳理①,蔡勤禹、姜远凯对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考察②,周秋光、王猛对近代中国慈善组织在维持社会秩序、激发民族精神、推进社会近代化方面所起作用的评述等③。
2012年在济南召开的“近代民间组织与社会救济”国际学术研讨会更是集中讨论了民间组织在近代慈善活动中的功能、作用及参与状况等方面的问题,并引发了更多学者对这一研究的持续关注和参与。
总体上说,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2.红十字会与红卍会研究方面近六年来,在红十字会、红卍会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慈善组织研究方面均有不少新成果问世。
宋美龄的社会公益事业与慈善活动

宋美龄的社会公益事业与慈善活动宋美龄,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和慈善家,以其积极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而广受赞誉。
她致力于改善中国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背景介绍宋美龄,原名宋庆龄,出生于1893年,被誉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大姐姐”。
她是孙中山的夫人,孙中山逝世后,她一直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丈夫的革命事业,并积极参与中国政治事务。
然而,除了她在政治领域的突出贡献外,宋美龄还以其广泛而深入的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而闻名。
二、社会公益事业1. 早期助学计划宋美龄非常重视教育,并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和个人命运的关键。
她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援助。
她成立了一系列的助学项目,包括修建学校、发放奖学金以及培养优秀教师等,为更多的贫困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2. 救助妇女儿童宋美龄关注并深入了解贫困妇女和儿童的生活状况,并通过建立救助机构来提供帮助。
她积极推动改善孤儿院和妇女庇护所的条件,提供庇护、教育和培训服务,旨在改善这些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并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3. 拯救流离失所者在中国内战时期,大量的流离失所者和难民需要帮助。
宋美龄成立了“流离失所者救济总社”,为流离失所者提供食品、药品、衣物和住所等物资援助,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活。
三、慈善活动1. 抗击自然灾害宋美龄非常关注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并积极参与救灾行动。
她为受灾地区提供紧急援助,包括食品、水源、医疗设备等物资支持,并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救灾工作中,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2. 医疗援助宋美龄了解到许多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为了改善医疗条件,她积极发起和参与医疗援助活动。
她捐助医疗设备、药品和资金,帮助修建医院和卫生站,并提供医疗培训,以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3. 儿童福利项目为了关爱弱势儿童,宋美龄积极发起和参与各种儿童福利项目。
她捐助资金和物资,改善儿童医疗、教育和生活条件。
她还倡导人们关注儿童权益,提高社会对儿童保护的意识。
近几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近几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作者:闫思彤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11期【摘要】中国近代史的理论问题研究,一直是我国近代历史研究的最为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学术界的学者对我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探索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我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同时,对高等院校的历史学科教学也起着推动作用。
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近几年,我国的近代史研究在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思想也逐渐活跃起来,课题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学术气氛浓郁。
其中有些学术观点值得我们去探讨,这些观点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历史分支之一,是融合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所孕育出来的产物。
这一历史理论的形成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时间,最后,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节点。
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间跨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时间区间节点。
这一结论认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基本理论之上,结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历史情况而最终确定的。
是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性质为基础,加以验证而的出来的结论。
其特点完全符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以此构建起了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
在现今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应用了现代化理论方法进行历史研究,这些现代理论的应用对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对近代若干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研究也推出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并且在很多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深入。
1840年至186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全世界,在世界各地不断地摧毁由封建制度统治的国家,使得整个原本分散的世界不断地进行聚合,整个世界的历史重新被人们所审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总结出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新的历史理论。
盛宣怀与近代慈善业发展史

盛宣怀与近代慈善业发展史
刘畅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盛宣怀拯救了数以千计的当代灾民,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归纳而言,盛宣怀一生从事慈善事业,对民族发展、文化传承、国家富强做出卓越的贡献.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刘畅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实的全新阐释——评《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增订版 [J], 刘才俊
2.盛宣怀慈善事业述评 [J], 赵红喜
3.近代湖北金融业发展史·银行卷 [J], 朱华;徐冰
4.粗陶民窑与近代华北乡村手工业的变迁
——以鲁中福山村的窑业发展史为例 [J], 张宗帅;张家森
5.谊关桑梓:盛宣怀与清末常州慈善救疗事业 [J], 应焕强;陈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的论文报告一、引言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五、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一、引言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回顾近年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主要涵盖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经济史。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
其中,经济增长是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着工商业的发展,而传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垦。
此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还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变迁过程以及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是研究中国向现代工业化转型过程的一部分,其时间跨度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独立自主的民族工业和军工企业。
此外,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还包括了工业化政策、工业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工人阶级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持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太原铁路车辆厂、天津玻璃厂等。
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所产生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变迁过程。
中国慈善人物及事迹

中国慈善人物及事迹
近年来,中国的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慈善人物和事迹。
以下是其中一些典型的例子:
1.马化腾:作为腾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马化腾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
他成立了腾讯公益基金会,专注于支持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环境保护等领域。
2.曹德旺:曹德旺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慈善家。
他成立了基金会,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教育,以及支持医疗、扶贫扶贫扶贫灾害救援等领域。
他还曾个人捐款10亿元用于慈善事业。
3.朱之文:朱之文是一位农民歌手,因其出色的歌唱才华而广受欢迎。
他不仅用自己的歌声来传递正能量,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他成立了朱之文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
4.韩红:韩红是一位著名的歌手和公益人。
她成立了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支持医疗、教育、灾害救援等领域。
她还曾多次前往贫困地区开展慈善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帮助。
5.陈光标:陈光标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慈善家。
他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曾个人捐款数亿元用于支持教育、医疗、扶贫扶贫环境保护等领域。
他还曾前往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
作,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
这些慈善人物和事迹展示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彰显了慈善家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慈善人物研究综述摘要: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一大批的慈善家涌现,基于促进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近代的慈善家进行了研究。
从20世纪90代开始已经有了一批文章和专著问世,从近代慈善家的慈善动因、活动内容、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慈善;人物;研究综述我们每每谈到慈善,想起的都是西方发达的慈善事业。
然而,慈善在我国古代已有之,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据《周礼·地方官》记载:“司救,......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
”[1]可见我国早在西周的时期就设立了专门官职来施与惠政,救济受灾贫困的人民。
在之后的历朝历代我国仍然延续着这一事业,特别是到中国近代,慈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慈善的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人物更是群起不跌。
中国近代慈善人物群起这一社会现象,必然有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在周秋光等的论著中都有提到,概括起来包括:近代中国灾荒频繁;惨烈的了连年兵祸;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近代中国政府腐败等原因。
这些原因使得耕地、劳动力等减少、老弱贫病人员大量增加,社会经济凋蔽,这就为社会慈善家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一大批的慈善家涌现,他们都因为以上提到的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从事慈善事业,并将之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经元善、熊希龄、郑观应、盛宣怀、张謇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近代慈善人物研究已经有了一批文章和专注问世,这些论著主要集中于对清末民初的大慈善家郑观应、经元善、张謇、熊希龄等人的研究。
郑观应做为中国近代社会史上的重要人物,有很多人对其进行研究。
但研究著述中多注重于其经济、外交、人才等思想的研究,而对其慈善思想的研究则较少关注。
兰天祥和杜国良在《郑观应慈善思想论述》中将郑观应的慈善思想总结为:善恶论,儒化论,务实论,社会论四个方面并对之进行了阐述。
作者认为郑观应的慈善思想虽然还有着传统观念的一面,但其更多的是接受了近代思想变迁的一面,正是这一面对他的思想添彩不少,也正是这一面对传统开始有了冲击,对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了开创,对慈善事业在整个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2]陈国威也对郑观应的慈善观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在一些方面认同兰天祥和杜国良的观点,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如他认为郑观应虽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他任仍然推崇西方慈善事业, 希望以西方为鉴,其中郑观应慈善思想中关于女性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3]对近代女性地位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经元善和张謇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并且成就斐然,同时他们的慈善思想与活动在近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早对经元善的慈善思想与慈善活动进行研究的是虞和平,他在其论著中评析了经元善长期参与、主持晚清义赈以及创办上虞劝善看报会与经正女学等善举,并且称他为“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慈善家”。
[4]近年来,这一问题又引起不少学人的关注。
例如,朱英研究了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经元善的慈善公益活动,认为经元善的新慈善公益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救急不如救贫;2.善举之惠,应从一身及至一家,从一时及至永远。
3.创立新的慈善活动内容,消除善堂等传统慈善机构的缺陷;4.从兴办义赈进而推展至兴办义学;5.日趋重视开风气、正人心的社会公益事业。
同时她认为经元善提倡改良善堂、兴办义学等新主张,并努力将之付诸实践,促进了晚清民间慈善活动向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演变[5]。
罗彩云、陈丽华则对经元善慈善思想的形成动因与发展阶段,以及慈善思想进行了探讨。
其在文中表述到经元善慈善思想的形成的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的影响,二是社会现实的影响。
[6]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慈善家群体普遍兴起的原因是大致相同的。
此外,有一部分的学者对经元善义学中女学的开办,进行了论述。
例如赵丽华的《经元善与中国女学堂的兴办》。
张謇也是当前近代慈善人物研究的一个热点。
朱英考察了清末民初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与活动,认为张謇把创办图书馆、博物院、医院、公园等事业都纳入慈善公益事业中并将之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就使得近代中国慈善公益思想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实践层面产生的社会作用也更明显。
[7]还有些文章对张謇的慈善思想以及他做慈善的动机等方面展开过研究,[8]例如,赵明远在《张謇和熊希龄的慈善思想》中,将张謇和熊希龄的慈善思想的异同及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因做了一个对比。
同时还指出在张謇的慈善思想非常重视宗教慈善教义的运用这一点,文章还提到张謇把慈善目标和社会理想相结合的思想,称其把慈善事业作为一个地方社会整体改良工程的重大项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示范慈善意义,在中国慈善史上独树一帜。
这些也从不同的方面加深了我们对张謇的认识。
有关熊希龄的慈善研究起步较早,论著相对比较多,其中周秋光的《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是国内学界第一部慈善教育研究的专著,在书中他深入探究了香山慈幼院的创办和发展过程,考察了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并评析了他所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对近代慈善教育事业的影响。
在周秋光的另一部著述《熊希龄传》中,也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熊希龄参加的各项慈善活动,如顺直救灾、创办慈幼院和组织世界红卍字会等。
在其《近代中国慈善论稿》和《论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中,更是将熊希龄的社会慈善观、慈善教育思想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特别是在《论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中关于其创办香山慈幼院思想的先进性以及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表述和完善的总结。
在文章中周秋光总结到,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
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常前卫的理念,即精神教育比物质保育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此他又提出了九点看法:其一,应当为儿童创造一个优美快乐的家庭环境;其二,家庭中应多给儿童精神上的慈爱和慰藉;其三,应当及早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根除恶习气;其四,应当加强对于儿童“自动”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其五,对于儿童应当一律平等看待,养成乐群之性,不能有所偏爱;其六,对于儿童的疾病应当积极防治;其七,对于儿童的家庭观念,也应当予以重视;其八,应当培养儿童从小树立“社会互助”和“图自立”的观念;其九,应当重视幼儿师资的培养和训练。
熊希龄甚至将对儿童的教育提高到了卫国存种的高度加以认识。
这种认识就是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可见熊希龄思想的先进性。
最后作者将他定位为“有志于造福人类的社会活动价家、慈善家和平民教育家”[9],这一评价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
熊希龄作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参与过很多近代史上重大的慈善活动,从前面周秋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对此,周秋光和其他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层面对熊希龄的慈善思想及事业进行了论述[10]。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采用将两位慈善人物进行对比的研究方式,[11]为我们从多角度了解熊希龄提供了途径。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拉开了序幕。
其中西方的慈善思想在中国逐渐流传开来,中国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就是在西方在华的慈善思想以及慈善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
西方在华的慈善事业主要是有西方传教士来完成的,他们在中国开办西医院、育婴堂、赈济灾害等等。
传教士对中国各地方的灾荒赈济是很积极的,如李提摩太提出对山西的赈济。
[12]但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关于从事慈善活动的传教士个人或者群体的研究专著成果较少,大都包含在教会慈善事业之中。
如周秋光的《中国慈善简史》,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中对教会的慈善事业都有研究。
[13]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来有许多学者尝试将近代慈善家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来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成果问世。
如廖良梅考察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慈善家群体,具体分析了慈善家群体对中国慈善事业走向近代化所产生的作用、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14]还有学者对晚清江南慈善家群体进行了研究,其中除了经元善以外,比较多的就是对余治的研究。
余治,在学术界更多的是将他作为近代戏曲作家来研究,可是他还有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近代著名的慈善家。
他是晚清江南慈善事业中关键人物之一,许多相关研究都不免提到他的善行,但专以余治作为研究对象的却不多,其中游子安、赖进兴的两篇专论对余治进行了论述。
由于余治不仅仅自己做善事,同时也喜欢劝告别人做善事,其中之一的途径便是著善书。
香港学者游子安由此概述了余治毕生致力于善书著述的善举,并解析、评述了他搜集古今善举章程而编写成的《得一录》,在文章中指出他修己劝人、广行施济及刊布善书,实际上秉承着江南地区一脉相承的劝善传统。
[15]赖进兴的研究则更进一步,他从余治的行善理念及其实践过程着手,探讨了“善人”在整个慈善事业中所发挥的实际影响与作用,还剖析了余治的善书作品并将之与明清善人做一比较,认为余治并非完全延续明末以来的行善传统,而是提出应对新时代社会问题的新善举。
[16]针对余治在新时代提出解决社会问题新善举这一问题,黄鸿山、王卫平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他们在论文中有提到江南慈善家在救济灾民的时候提出的新方法。
在传统的救济方法上也无非是“分人以财”,但这种方法不仅救助的对象有限,而且耗资巨大,还容易养成救济对象的懒惰心理。
但余治已意识到这种做法的不足,或劝善教化,或教其读书习艺,或教以生存技能,着眼于挖掘、培养救助对象的能力,促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困境。
[17]此外,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慈善家群体的活动研究,还总结出晚清江南慈善家群体的其他活动特点,如活动范围广;事业规模大;社会动员能力强;以慈善事业作为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等等。
同时,在文章中还提到,江南以余治为中心的慈善群体构成,主要通过朋友和师生关系构成;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对余治其人的评价的问题。
王国庆在其《中国近代慈善家群体研究》中对近代一些著名慈善家群体兴起的原因、他们的慈善事业及特点、慈善思想以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做了全面的阐述。
[18]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在众多慈善家的努力下逐渐向近代化方向发展,对灾民的赈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维持了社会的相对安定。
尤其是熊希龄等的慈善思想的形成集慈善教育的兴办,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对促进和改善现代中国的慈善事业等有着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周礼·地方官》[2] 兰天祥、杜国良:《郑观应慈善思想论述》,《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28卷第1期[3] 陈国威:《试论郑观应的慈善观》,《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4] 虞和平:《简论经元善》,《浙江学刊》1988年第2期[5] 朱英:《戊戌时期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江汉论坛》1999年第11期;《经元善与晚清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6] 罗彩云、陈丽华:《论经元善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株洲师专学报》2002年第三期[7] 朱英:《论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与活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11期[8] 高鹏程、李震:《张謇与清末民初南通的慈善事业》,《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菜娟:《慈善公益事业与张謇的人生境界》,《理论探索》2006年第1期;柏骏:《试论张謇的慈善思想和实践》,《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高鹏程、张健:《论张謇的南通慈善事业》,《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赵有梅:《张謇慈善思想探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高鹏程、蒋国宏:《浅析张謇兴办南通慈善事业的动因》,《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蒋国宏:《张謇慈善思想探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等[9] 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熊希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近代中国慈善论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论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7月第4期[10] 周秋光主编:《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岳麓书社1996年版;陈礼茂、马军:《妥协与抗争:熊希龄与善后大借款》,《史林》2003年第4期;李祥风:《回忆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文史精华》1999年第10期;马起华主编:《两岸文化交流》,台湾中华会1995年版[11]赵明远:《张謇和熊希龄的慈善思想》,《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12]黄波:《英国慈善家曾赈灾山西》,《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中旬》2011年第11期[13]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廖良梅:《社会慈善家群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述论》,《求索》2004年第12期[15]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9—110页[16]赖进兴:《晚清江南士绅的慈善事业及其教化理念———以余治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台南,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4年[17]黄鸿山,王卫平:《晚清江南慈善家群体研究———以余治为中心》,《学习与探索》2011 年第6期[18]王国庆:《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