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玉雕设计中的形式美

合集下载

浅谈玉石雕刻中的美学

浅谈玉石雕刻中的美学

浅谈玉石雕刻中的美学玉石雕刻的美学表现在其造型上。

玉石雕刻作品要求形态完美,线条流畅,轮廓清晰。

雕刻师常常以自然界中的花草、鸟兽、人物等为创作对象,通过对玉石的刻画,使之具有生动的形态感。

一个流畅的曲线,一个优雅的弧度,都能够赋予作品以美感。

玉石雕刻的美学还体现在其结构上。

玉石雕刻作品需要具备合理的结构,形与色相互协调,以表达出作品的整体美感。

这需要雕刻师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运用不同的雕刻技法与处理手法,将玉石雕刻成对称、均衡、稳定的艺术品。

玉石雕刻的美学还反映在其色彩上。

玉石具有丰富多样的色彩,包括白色、灰色、红色、紫色等。

在雕刻过程中,雕刻师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表达的意境选择不同的颜色,将其运用到作品中。

白色玉石给人以纯洁、高雅的感觉,红色玉石则寓意着快乐、繁荣。

这种色彩运用的巧妙,使玉石雕刻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除了上述方面,玉石雕刻的美学还体现在其纹饰上。

玉石雕刻作品常常采用各种图案和纹饰进行装饰,这些图案和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是传达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瑞兽纹饰寓意着吉祥,麒麟纹饰代表着祥瑞。

雕刻师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图案和纹饰,使作品更富有灵性和韵味。

玉石雕刻中的美学表现得多种多样,它不仅仅是对形态、结构、色彩、纹饰等方面的追求,更是对艺术作品整体境界的追求。

在玉石雕刻的创作过程中,雕刻师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功底,同时还要有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玉石作品。

玉石雕刻作为传统的中国工艺品,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物品,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尽精微,致广大——论玉雕艺术的独特性

尽精微,致广大——论玉雕艺术的独特性

艺术研究文 郭志华当今玉雕艺术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推崇和玉器爱好者的青睐。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玉雕艺术独树一帜。

同样作为视觉艺术之一,玉雕艺术所具有的历史地域性、人文政治性、材料的唯一性和设计制作的独特性以及包容性与其他视觉艺术门类相比更加源远流长和令人惊叹。

玉雕艺术和京剧、国画、书法一样是中国独有的、最具民族性符号的艺术门类。

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渊源,早期的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时期便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随之玉器被赋予神话的色彩,直至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玉器作为礼器被供奉,实用功能大量增加。

明清时期迎来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巅峰。

随着时代发展,制玉工艺不断精进提高,制玉工艺真正从诸多艺术门类中真正独立出来,玉器制作业开始真正兴起。

玉器设计制作从石器中脱离,玉器的普世化和装饰性要求大大提高,伴随着雕琢工具工艺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玉石材料的要求更加挑剔。

工艺方面出现了阴阳刻、浮雕、圆雕、镂空雕、俏色、活环、金银镶嵌宝石等技术,尤其是抛光工艺的提高使得玉器更加剔透、温润,艺术美感大大提升,直至今日,很多技术也一直在沿用和改进。

和田玉作为众多玉石的代表,它洁白温润,散发着灵动的光泽而又不失内敛、低调、谦恭之美,深受皇家、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喜爱。

当代玉雕承古续今,徐悲鸿先生说艺术应该“尽精微,致广大”。

科技发展,工具的精进使得玉雕艺术发展飞速并增加了很多的可能性。

玉雕艺术包罗万象,它不同于西方的雕塑、绘画,玉雕中结合了很多艺术门类,融合了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塑、篆刻、民俗艺术等,受到宗教文化、壁画、石窟等影响,出现了很多优秀生动的艺术作品,当代玉雕受世界文化的影响,甚至出现了电影动漫人物造型。

选料上,玉雕艺术对材料具有多重选择性,每一块原料都是孤本,具有不可复制性。

玉石是天地精华,每一块玉石都具有独有的特性和变化,绝无相同。

浅谈篆刻的形式美的多样性

浅谈篆刻的形式美的多样性

浅谈篆刻的形式美的多样性王娟【摘要】篆刻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千百年来不断发展,刀法、字法、章法都在不断地改进,至今形式多样.由于现代意识和新观念的注入,打破了传统篆刻的形式,加之残破、粘连、减省的不断使用,使篆刻艺术变得更加灵活,逐渐达到形式上的变化与统一完美结合.追求新的意境、刀趣、笔墨,这是当代许多篆刻家的理想.【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1)004【总页数】2页(P89-90)【关键词】篆刻形式美刀法;字法;章法残破、减省、粘连【作者】王娟【作者单位】贵阳学院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4篆刻,俗称治印,是以刀代笔为主要表现手段、在印上突出表现中国特有汉字。

当然篆刻内容很广泛,不光是篆书入印,还有肖形、楷书、隶书都能入印,但大多是以篆书为主,本文统称为篆刻。

本文所谈的篆刻主要是针对篆书体提出来的。

直观上看,篆刻印章的形式美即是把书法、章法、刀法的形式美充分表达在自己身上,是书法、绘画与雕刻等艺术的缩写,其气韵生动,自然流畅有金石味为上层,与书法是姊妹艺术。

篆刻与书法、绘画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印章作为信物已普遍使用在战国以前,到秦朝、汉代,唐宋元明清极为盛行,至今也是篆刻家们所推崇的艺术典范。

如何去欣赏篆刻艺术,首先,要做的就是关注形式。

形式是我们最直观所得的信息。

篆刻和书法既是姊妹艺术,他们在笔法,章法方面就有很多共同之处。

讲究疏密、轻重、平衡、对称、阴阳对比、虚实互补、奇巧拙雅,同时具备音乐的节奏感和舞蹈的动态美。

篆刻艺术美的欣赏和创作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颇具丰富多彩的审美、艺术价值。

篆刻的形式主要从字法、刀法、章法几个方面去把握,当下新因素的引进给篆刻艺术带来的新变化,破残、粘连、减省等方法也是形式美的主要内容。

篆法也称字法, 在对篆文进行艺术处理时,篆法要规范,做到整齐、对称、均衡,它是一种线条艺术,变化有节奏,在形式和内容上统一、协调,具有篆体文字的形体美和动态美。

探讨玉雕艺术中“拙”的表现

探讨玉雕艺术中“拙”的表现

探讨玉雕艺术中“拙”的表现【摘要】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其中“拙”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本文将探讨玉雕作品中“拙”的表现手法,以及“拙”在美学上的意义。

同时对比“拙”与“工”的不同之处,并探讨“拙”在玉雕艺术中的传承与价值。

通过研究“拙”,能够启示玉雕艺术家在创作中更注重内在表达,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拙”在玉雕艺术中的重要性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探索,可能会成为玉雕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对“拙”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玉雕艺术,也有助于促进玉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关键词:玉雕艺术、拙、表现手法、美学意义、工、传承、价值、启示、思考、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玉雕艺术概述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古代文明时期,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玉雕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玉雕作品以其精美细致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玉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时期,他们使用石器进行生产和生活,而玉石被视为神圣的石材,被用来制作雕刻艺术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玉雕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形式,其作品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和形式,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深邃。

玉雕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工艺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表达。

通过玉雕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

玉雕艺术一直备受珍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拙”的概念在玉雕艺术中,常常会出现“拙”的表现,这种“拙”不是指粗糙或不精致,而是一种追求自然、朴素、质朴的艺术表现。

在玉雕作品中,“拙”往往体现为简洁的线条、朴实的形态、淳朴的风格。

这种“拙”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淳朴、真实、自然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和质朴的情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拙”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美感标准。

论绘画创作理念在玉石雕刻中的体现张述章

论绘画创作理念在玉石雕刻中的体现张述章

论绘画创作理念在玉石雕刻中的体现张述章发布时间:2021-09-16T09:15:14.11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8期作者:张述章[导读]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玉雕文化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脑海中。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摘要: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国玉雕文化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脑海中。

在玉雕创作中,既要体现玉雕材料之美,又要体现造型之美、纹饰之美、工艺之美,这样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玉雕作品。

下面就绘画理论在玉雕创作中的地位,特别是突破当今社会艺术理论思潮的传统,试图在新的绘画观念中赋予传统玉雕新的生命力,在造型、思想、形式上取得新的艺术成就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玉石雕刻;绘画创作;艺术思想;理念前言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渊源,从石器时代开始,原始人就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玉文化。

自夏商周以来,玉已成为一种礼器和反映其地位的器物。

以玉为德,《礼记?聘义》载孔子日:“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并提出玉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德。

由此可见,玉石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而且是中华民族道德的象征器物。

在玉文化的影响下,赏石玩石之风一直在中国盛行,追求奇石、怪石,体现了文人的品德和雅趣。

黄蜡石作为我国观赏石主要品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金华等地。

贺州黄蜡石与潮州蜡石、台山蜡石在岭南收藏界是最负盛名的,谓之三大品名的蜡石。

贺州黄蜡石具有质地优良、色泽艳丽、造型惊奇、品类繁多的特点,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其内在意蕴和价值被人们认可,贺州也成为广西最大的黄蜡石交易市场之一,近几年来,金华黄蜡石也在不断发展。

1绘画创作重视绘画创作,引导绘画艺术家探索艺术,发挥视觉能动性去探索绘画的意义,培养创造力,打破固有思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认识自己,提炼自己的作品中想讲的东西,独立创作,获得追求艺术的积极心理,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事物,感知生活,感受艺术创作的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自身不断成长,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

玉器雕刻与设计方式研究

玉器雕刻与设计方式研究

玉器雕刻与设计方式研究摘要:中国有着“玉石之国”的美称,玉石储量丰富,品质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丰富多彩的玉雕技艺和玉雕文化。

玉器雕刻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纵观玉雕的发展历史,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本文基于玉雕的发展历史,探讨玉雕的工艺流程,探索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玉器雕刻技艺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玉器雕刻;设计方式;继承;传统文化引言中国的玉器种类丰富,既有细腻油润的白玉、淡雅怡人的糖玉,也有活泼鲜亮的菠菜绿碧玉,还有鲜艳润泽的南红……在古人的智慧下,不同种类的玉石发展出了对应的雕刻方式,以便最好地发挥出该种玉石的特性,提高玉石的审美性和观赏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对于玉器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玉器雕刻的审美水平也随之提高。

相关从业人员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艺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但也有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出现。

本文将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将玉石雕刻发扬光大的新途径。

一、玉雕的发展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玉器雕刻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的传承下不断发扬光大。

温润的玉石配上繁复的雕刻花纹,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而文化符号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能够体现某个时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因此,通过考察玉雕的花纹和技艺,可以窥见玉雕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探究起源,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使用玉器,并在日常的使用功能外发掘出玉石的审美功能,开启了玉石雕刻的历史。

进入新石器时代,玉石雕刻脱离了原本的朴素面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逐渐演变成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精美的模样。

二、玉雕的工艺流程玉石是十分脆弱的材料,一刀下去就无法再修复和改变。

同时,玉器十分昂贵,一旦在雕刻时产生裂痕,那玉器的价格将会大大降低。

因此,玉雕师在下刀之前都会画好设计图纸,严格按照步骤来雕刻,避免出现无法弥补的状况。

要想完成一件优秀的玉雕作品,玉雕手首先要进行选料。

有的玉雕师先在脑海中想好题材和设计方案,再寻找玉料。

浅谈玉雕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玉雕的传承与创新

工艺广角[摘 要]玉雕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不但形式多样,而且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载体。

在信息化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手工艺者共同的责任,与此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挖掘新元素、新亮点,合理地创新,使我国的玉雕技艺与文化历久弥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玉雕;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9-006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孙大鹏.浅谈玉雕的传承与创新[J].天工,2023(9):63-65.孙大鹏 玉卿缘玉坊浅谈玉雕的传承与创新作者简介:孙大鹏(1983—),男,满族,辽宁鞍山人,大专,研究方向:雕刻设计。

玉雕艺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工艺历史悠久,凝聚了创作者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玉雕技艺也需要传承与创新。

玉雕创作者应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在继承传统玉雕技艺精髓的同时,探究新的元素和设计观念,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使中国玉雕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一、玉雕文化的发展历程玉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玉雕文化具有复杂性。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玉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从我国玉雕艺术史的发展情况来看,最早的玉雕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一直传承至今。

在新石器时代,玉雕的作用是装饰,也被应用于制造生产工具。

随着人类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玉雕从粗糙、简单变得精致、生动。

夏、商、周时期,佩戴玉器成为社会等级的象征,其被视为封建等级制度的载体。

春秋战国时期,装饰玉器成为一种潮流,这时的雕刻匠人非常多。

汉代是我国玉雕发展的顶峰时期,这时出现了很多丧葬玉器,它们造型简单,注重雕刻。

唐代,由于佛教盛行,玉器纹样以飞天、仙子为主,雕刻十分精美,并且形象生动。

宋元时期,受到繁荣的政治、经济影响,玉雕的风格以雅致为主,数量也越来越多。

刍论人物玉雕的雕刻审美取向——以韦驮菩萨为例

刍论人物玉雕的雕刻审美取向——以韦驮菩萨为例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上独有,被中华文化浸染数千年。

以玉文化为核心要素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历代的政治、道德、文化、礼仪和宗教等方方面面。

中国作为一个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国度,以玉器造像来表现人民审美情趣的做法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

作为一名人物玉雕创作者,通过浅析人物玉雕的雕刻工艺与审美取向,以期得到同行的共鸣和互动。

韦驮造像在中国各地的形象表现自古以来,宗教文化一直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与思考。

本文仅以与韦驮菩萨造像有关的事情和问题为探究。

韦驮,相传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大神将之一,位列三十二神将之首,为民间所追捧和信奉。

在中国历代各地均可以见到以韦驮为原型的造像。

其形象以手持金刚杵,做武将打扮为主,多被造放在佛教寺院之中,寓意担任护持僧众、宏演佛法的任务。

在国内游历过程中,可发现韦驮菩萨造像材质和形象也各有不同。

从材质上来讲,有木质的、石质的、泥质的,也有部分金属质的,其形象也大有不同,大致根据其所受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影响的不同而表现得形象不同。

但无论是受哪个教派的影响,韦驮造像审美比较一致,均要求具有能充分体现佛像道德品质的仪容和精神,至于造像本身呈现出的形象,则可不同。

大概是由于受“佛有亿万化身遍布世界以遂缘教化”的佛教学说的影响,故各地的韦驮菩萨造像而“相无定相”。

作为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人为的韦驮造像,其形象呈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既有韦驮造像传说原本形象的根,又受当地造像主谋人审美倾向的影响,还受到造像制作者技能和工艺水平高低的影响。

尽管佛有“随形好”之说,但其造像“相”的呈现也脱离不开人为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尤其是汉人居住的地区,韦驮造像更是受到汉人文化审美观和情趣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像是中国造像艺术的顶峰,之后的时期尤其是唐宋以后造像越发通俗化,其造像形象格外注重人体美、线条美以及内在精神气质审美的高刍论人物玉雕的雕刻审美取向—— 以韦驮菩萨为例镇平县宜盛合工艺品有限公司 沙 秋72度统一,以达到造像能表现其真、善、德、福、神、妙、常、乐、净、定、慧、明等人间之诸妙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
中国的传统玉石文化主要是由以下三点组成:其一,玉石自身特有的自然美;其二,人们赋予的一些主观意识;其三,玉石雕刻的设计美。

其中,玉石经过设计雕刻所展示出来的外在美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可以很好地展示出玉雕的审美文化价值。

玉雕大多用来表现宗教、权力、吉祥寓意,在古代,玉石被用来承载这些深刻而厚重的题材。

在当代玉雕中,对于这些题材的表达通常以写实、表意为主,重视主次的关系、层系的叠加。

现代玉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这些材料的表现,运用富有差异的表现形式,很好地表达了这种自身材质特性以外的形式美。

现代玉雕在吸收传统艺术精华的营养时,融合了许多的创新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

现代玉雕设计的形式美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传承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这种设计形式和雕琢方法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形式美可以当作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

一、玉雕设计的形式美
玉石雕刻之美是东方的、传统的,而形式美则是西方的、外来的,这两者似乎相距遥远。

但研究之后就会发现这两者可以相互融合,并能很好地带动玉雕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与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种类多样,如多样统一(和谐),它体现了形式结构的秩序化。

形式美是指人们通过视觉直观感受到的物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玉的形式美主要包括这些:其一,玉自身的材料美;其二,重塑所展现的样式美;其三,通过独特设计展现的韵味美;其四,玉料和雕刻相结合的统一美。

玉雕的美其实远不只有这些,结合这些来看,玉雕的形式美因素是互相影响的,是统一的、和谐的。

因此,中国的玉雕和西方的形式美并不冲突,形式美能更进一步诠释玉雕的美。

二、装饰和题材相结合
西方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式流入中国,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

现代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是吸收、精炼和再表现的过程,这种状态不但是西方形式美学和东方传统美学相互融合的结果,而且是西方现代设计表达与中国古代纹饰相结合的过程。

当代玉雕设计是一个富有多种样式的思维和观察的集合,它不仅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吸收了现代形式美学的表达。

玉雕设计中,俏色和取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俏色能设计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用形式美表现填补玉材固有的瑕疵之后再
进行设计,以达到心物合一。

在现代玉雕设计中,题材的创新也应用到形式美的表现。

一些传统题材的形式可以进一步设计,如一些侍女的外表设计可以更具现代感,线条更加简洁流畅,使现代装饰韵味突出。

所谓“无俏不巧,无巧不俏”,这句话完美概括了玉雕设计中俏色和设计两者的关系。

俏色是玉雕行业中一个专业名词,特指与整体玉料不相同的一块颜色,经过设计之后使构图布局巧妙,整体题材恰当。

三、玉雕形式美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玉雕的形式美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存在,但它不是单纯的天然事物和美的表现。

一般来说,它超越了材料的限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某些朦胧的意味。

这一过程是现代玉雕设计在设计理念、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融汇和积累。

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在玉雕设计中起着很大作用。

审美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如对一块玉进行巧妙设计,玉件的完成度上表现出玉雕的形式美。

但设计美的创造需要在一定事物的基础上表现出来,最后的形式也将表现出这种美。

这种去除材料固有特性展现的美,实质上是玉雕美学设计的相对独立的表达。

结语
基于现代玉雕艺术的形式美,以现代玉雕包含的时代性、抽象、概括、提炼的审美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现现代玉雕设计美的内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构成美的独特形式。

讨论现代玉雕的形式美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玉雕设计中形式美的表达、发展与设计将会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超英.设计的功能美与形式美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2]高震.试论平面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美术教育研究,2011(5).
[3]刘葆伟.浅谈玉雕造型设计.中国宝玉石,2001(2).
[4]谷会敏.对中国传统治玉工艺内在目标的思考.美术大观,2011(12).
[5]燕建泉,燕天池.论玉雕设计的美学内涵.大众文艺,2012(17).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编辑张泽
浅谈现代玉雕设计中的形式美
□邢天洋刘声远
摘要:中国玉文化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占据十分特殊的地位,时代的多元化造就了设计的多元化。

玉的本质是自然的,玉器通常表现宗教、道德、吉祥寓意等。

现代玉雕在设计方面有了飞跃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

该文作者研究的是在当代玉雕本身固有的特性以外,将现代设计方式与现代设计法则相结合,在玉雕设计上增加一些现代表达方法,产生具有突破性的玉雕设计,进而诠释具有时代性的形式美。

关键词:玉雕设计形式美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