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孟子思想中最有影响的内容之一,是他的“浩然之气说。

“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在强烈道德感支配下出现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特征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这种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坚持正义。

“浩然之气”说,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那种一往无前、勇敢奋斗的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宋元之际,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慷慨誓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显示了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这种气概,就是孟子所说的那种浩然之气。

可以说历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奋斗大义凛然,其业绩可歌可泣,感天动地,追本溯源,都可以说是这种民族精神熏陶的结果。

儒家的仁义博爱思想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为《易传》的“厚德载物”理论。

《易·坤卦·象传》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为什么厚德可以载物呢前人解释或谓坤者顺也。

谓“地顺承天道,其势是顺于天道”,此说虽然不误,但不若以厚重释“坤”之意蕴更好些《中庸》以博厚为释,得之。

《中庸》谓:“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

”依照此说,“博厚”便是“载物”的根本原因。

古人以大地之广表无垠,联想到人的品德之淳厚博爱方可具有兼容并包的气度,故谓之“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表明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那种博大胸襟和包容一切、理解一切的气度。

在这种宽容精神指引下,中华民族不仅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而且能够有放眼纵观世界的眼光。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精神的概括源于《易》。

《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宋儒解释说:“夫天,岂以“刚”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

鹤岗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鹤岗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鹤岗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学批评的首要功能当然是“批评”,但“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

“批评”两个字的内涵同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强调哪一面,否则就容易形成误导。

很多人似乎觉得对这个时代文学的否定比肯定更重要、更难,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会。

事实上,否定的前提是肯定,离开了这个前提,为否定而否定,否定就失去了力量。

今天的批评家最缺乏的恐怕还是正常的肯定和发现的能力,他们首先应学会的其实是如何理直气壮地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如何第一时间令人信服地发现一部作品的价值。

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

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哪里,并把这种价值发现和阐释出来。

如果说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

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起桥梁,以推动文学走进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

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汹涌而来的海量的文学文本,批评家应该有能力告诉读者哪些值得阅读,哪些是具有经典价值并可以进入文学史的。

现在文学界有些人将“剜烂苹果”污名化了,使得“剜烂苹果”成了充满敌意的批评行为。

无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鲁迅所希望的“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其前提都是对“烂苹果”价值的肯定,正因为“烂苹果”有价值,所以即使有“烂”的地方也要去“剜”。

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

因此,对批评家来说,“剜烂苹果”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需要有精准的技艺才不会误伤了“苹果”甚至错杀、毁坏了“苹果”。

2024北京海淀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海淀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1.(2分)D2.(4分)参考答案:应放在丙处。

(1分)这段话强调要尊重科学研究具有的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特点,可以佐证丙处上下文论述的在科学研究中,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方法的存在,为不同学术观点提供自由争鸣的空间,给不同意见以同等的表达机会,进而在不断的探索检验过程中寻求正确答案的观点(2分);“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与该段落钟“弘扬科学精神,必须营造宽容开放的氛围”的分论点一致(1分)。

3.(2分)C4.(2分)A5.(4分)参考答案:略【评分标准】任选一句,结合选文(一)分析其体现的科学性,分析正确,2分;结合选文(二)解说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解说到位,2分。

言之成理即可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6.(2分)D7.(2分)C8.(2分)C9.(8分)(1)(4分)参考答案:循循善诱:通过有步骤地三次引导来帮助子贡克服倦学欲休的想法;启发式教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用《诗经》来启发子贡触类旁通;诗教艺术:以《诗经》作为载体从审美维度来提升子贡的道德情操。

【评分标准】每点2分,教育艺术1分,分析合理1分。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意思对即可。

(2)(4分)参考答案:第一则材料“日将月就”支持了学习者学习永不停止的观点;第二则材料“日就月将”支持了好学善问从而不断进步,是成就君子的必要条件。

【评分标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10.(2分)B11.(5分)答案示例一:同意。

从首句可见作者对屈原蒙冤被贬的不平之气,从“独醒”一词可见白居易对屈原清高自持的充分肯定,从“愿君且饮酒”中的“且”字可以看出作者以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压抑和苦闷,这只是一种姑且为之的暂时忘却。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

从刘伶与屈原人生境遇的对比中可见作者的鲜明选择,从议论性诗句中“信”“竟”“甚”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上的强调,诗歌尾句卒章显其志,“勿思”两字可见作者对身后名的拒绝,本诗为唱和之作,“效陶”二字体现了白居易有忘怀得失之意。

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与虚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想词义;从语境示意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忽魂悸以魄动以吾一日长乎尔
B. 技盖至此乎异乎三子者之撰
C. 善刀而藏之舍瑟而作
D项,“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是说“假如这样虚度时间始终下去”,“使”,连词,表假设。“使六国各爱其人”是说“假使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疼惜自己的百姓”,“使”,连词,表假设。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实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来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依据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实行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D项的“杳不知其所之也”是说“不知道宫车到什么地方了”,“之”:动词,到。“吾闻庖丁之言”是说“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之”:结构助词,的。两个“之”字不同。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与虚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想词义;从语境示意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参考译文:
自从斋中分别,再也没有见面。接到你的书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就是古代那些知己挚友也未必超过这样的。我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志趣相投,相处很深的,没有再比得过兄长你了!
离开都门,乘船向南,算是远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犹如受到洗涤,为之开阔;又因为长年不能尽孝,所以应当回家问候探望(父母),忘却自身的贫贱。唯独挂念几位好友,只能远隔异地,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戴名世言谈热情,新老挚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加离群索居的伤感。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台州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答案在最后)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

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

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

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

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

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

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

《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

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

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

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材料二: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

2019 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

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

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

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

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A卷)(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园林是关于空间处理的艺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观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与设计。

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主人休闲娱乐之地,还承担了古人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感悟。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虚实相生,正如老子说的那样:“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室”之所以为“室”,就是因为其内部“无”(空间)的存在。

所以,在老子那里,“无”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

老子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

老子认为“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因此对道的体悟需要借助某种媒介,而山水就有该种作用。

所以南朝文人宗炳说游山玩水的作用在于“澄怀味象”“以形媚道”,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剧之时,园林便充当了自然山水“悟道”的功能。

园林的每个房间本来是与户外相隔离的,但通过窗户又与户外相联系,正如明人的小诗写的那样:“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种“望”可以把周围的景色都纳入眼底。

中国古人对“望”有着特殊的情怀。

顾随教授说:“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见识抱负,便要一起‘发作’,弄得不可开交。

”因此,古典园林中,不但走廊、窗子与“望”有关,而且一切亭台楼阁在设计时必是为了“望”。

这些园林中的建筑不必像民宅那样循序建造,也不需讲究方向次第,而是“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空间开阔通透而不求封闭屏障。

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即是为了达到园林“可望”的效果。

“隔”是与“望”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特点。

“隔”也是为了更好地“观望”,而不是单纯划分出封闭的空间。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含解析)

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读书这件事上,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建议只有一条:不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应该顺从自己的直觉,发挥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如果我们能就这一点达成共识,我才能畅所欲言地提出观点和建议,因为你们将不会任其束缚自己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是读者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毕竟,针对书籍,怎能制定出规则呢?滑铁卢战役是在确定的日子里发生的,但《哈姆雷特》就是比《李尔王》更好的戏剧吗?没人能这么定论。

每个人必须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判定。

如果尽信权威——哪怕是裘袍加身、冠冕堂皇的权威——允许他们进入我们的书房,告诉我们怎样阅读、读什么书、对读物作何评价,那就无异于破坏自由精神,而那正是阅读圣殿的氛围。

在其他领域,我们或许受制于多种律法和传统,但在阅读的圣殿里完全没有。

但是,为了享受自由,我们当然必须自控——请原谅这种老生常谈。

我们决不能无助、无知地浪费自己的能力,为了浇灌一丛玫瑰花,却喷湿了半栋屋;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能力训练得更加精准,有的放矢,箭无虚发。

也许,这正是我们在图书馆里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有的放矢之“的”到底是什么?图书馆看上去只是一座聚集之所,五花八门混作一堆。

诗歌和小说、历史和回忆录、词典和名人录,用各种语言写成,由不同性情、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男女作者创作的书,全部挤挤挨挨地摆在书架上。

外面有驴子在叫,女人在公共水泵边闲聊,马驹在田野里奔驰。

我们该从哪里开始?怎样才能在这纷繁混乱中厘清秩序,以便从阅读中得到最深远、最广博的愉悦?我们往往带着预设门类、模糊的想法去读书,期望小说应该写实,诗歌应该有所虚构,传记应该不容美词,历史书应该强化我们的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狼吞虎咽(yān)针砭时弊(biǎn)聒噪(guō)懵懂(měng)B力能扛鼎(káng)数见不鲜(shù)暮砧(zhēn)洿池(kuā)C东船西舫(fáng)歆享(yīn)宵柝(tuò)贿赂(lù)D瞠目结舌(chēng)心宽体胖(pán)谄媚(chǎn)度长絜大(xié)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自怨自艾(yì)锲而不舍(qiè潸然泪下(shān)如火如荼(tú)B 前仆后继(pú)翘首远望(qiáo)拾级而上(shí断瓦残垣(yuán)C屡见不鲜(xiǎn)揠苗助长(yā)因噎废食(yē)日臻完善(zhēn)D为虎作伥(chāng)奄奄一息(yān)鳞次栉比(jié)弄巧成拙(zhuō)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神涣散火中取粟良辰美景明察秋豪B功亏一匱墨守成规不可明状情投意合C再接再厉黄梁美梦棉里藏针鸦雀无声D天伦之乐飞扬跋扈轻歌曼舞美轮美奂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貌和神离各行其事广袤踌蹰B瞋目杯盘狼藉甘拜下风百无聊赖C反馈殓声屏气慢不经心别出新裁D寒喧五采斑斓头晕目眩戳穿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了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蜕化难免 B.中止退化难免C.中止蜕化不免 D.终止退化不免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 《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C. 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万人。

D. 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二、(9分,每小题3分)文质论陶东风“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

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

“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

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

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

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

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

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

”“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

“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

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

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

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

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8.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三、本大题为11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郑伯克段于鄢(节选)《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1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受惊B.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合乎法度C.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堪:承受得住D.可矣,厚将得众厚:仁厚1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不如早为之所B.生庄公及共叔段无庸,将自及C.初,郑武公娶于申亟请于武公,公弗许D.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13.下列各项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本文段略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详写的是两兄弟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

B.郑伯认为制这个地方十分险要,会危及共叔段的安全,所以不愿意给共叔C.姜氏厌恶庄公,宠爱共叔段,并为共叔段争取到了京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D.祭仲反对姜氏和共叔段的所作所为,庄公表面容忍,心中早有防备。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4分)(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9题。

(12分)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

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

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

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

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

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

由是士庶咸敬贵焉。

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

路人不取,固辞,翻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得!”路人曰:“我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

”翻知其终不受,复沉刀于水。

路人怅焉,乃复沉没取之。

翻于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价与之,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晋书·隐逸》注:向:如果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辟:征召B.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经年:一年C.路人不取,固辞固:坚决D.翻于是不逆其意逆:接受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 州郡辟及贤良之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徒步而归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C. 乃复沉没取之屠乃奔倚其下D. 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其皆出于此乎17. 上文中反映郭翻自甘淡泊的一组句子是(2分)①辞州郡辟②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③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④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⑤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⑥复沉刀于水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②⑤D. ③④⑥18.把下面的两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