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肉瘤比较有名的老中医

治疗骨肉瘤比较有名的老中医
治疗骨肉瘤比较有名的老中医

骨肉瘤,发病率极高并且是恶性肿瘤,患病人群很多都是20岁以下的孩子,它给患者造成很大的损害,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医治疗骨肉瘤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经验,对于控制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备受专家和患者的认可,因此治疗骨肉瘤比较有名的老中医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不过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是病情到了中晚期,西医没有办法或者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想起中医,此时预后也往往较差。其实中医作为治疗骨肉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对于早期患者来说,手术多为首要选择,可以直接切除肿块,快速控制病情,不过手术并不能全部清除癌细胞,术后易复发转移,且会损伤机体,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联合手术治疗有助于弥补手术的不足,通过扶正祛邪的中药,调理患者机体,减轻手术的创伤,促进伤口的愈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治术后并发症,还能抑制肿瘤细胞,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手术切除的机会很小,通过放化疗可以抑杀机体内的癌细胞,控制病情发展,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影响后续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期。中医联合放化疗,则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缓解不良反应,增强患者体能,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使治疗顺利完成,并增强放化疗的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另外对于失去西医治疗机会的患者,采用中医保守治疗也能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不过中医治疗并非简简单单的用药,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并发症、体质等情况辨证施治的,患者一定要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用药。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希福抗癌团队首席专家、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等中医名著。祖父在八十岁生日时,取出所保存家传几代全部秘本医籍,亲手交给了他,他如获至宝,废寝忘食,认真研读。此后,其还曾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为从事中医治疗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临床抗癌实践过程中,袁希福发现,几乎每个恶性肿瘤患者都存在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大病因病机,简而言之即“虚”、“瘀”、“毒”。针对这三大病机,袁希福提出了三联平衡理论,通过采取“扶正”“通淤”“排毒”三大对策,结合肿瘤发病的不同程度、肿瘤存在的不同部位及患者的不同身体特质,有的放矢,重点用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平衡,帮助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康复。多年来,已帮助众多肿瘤患者减轻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部分患者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目前能够治癌的方法有很多,而中医凭借确切的疗效,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患者应及时将其纳入治疗方案中,同时也要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用药,才有助于确保疗效。提示:骨肉瘤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治疗骨肉瘤的偏方|骨肉瘤中药治疗|骨肉瘤是怎么引起的|治疗骨肉瘤最好的方法|骨肉瘤是什么中医|中医治疗骨癌大师|治疗骨肉瘤的中药方|骨肉

瘤的早期症状|骨肉瘤能治好吗|晚期骨肉瘤的偏方可靠吗|骨肉瘤医院大全|骨肉瘤患者吃什么中药好

骨肉瘤诊疗规范

骨肉瘤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0年8月

前言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其治疗是以新辅助化疗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我国不同医疗机构间骨肉瘤治疗水平差距较大,某些地区肢体骨肉瘤仍以截肢为主,总体治疗水平和国际上尚有一定的差距。要提高骨肉瘤治疗的整体水平,除早期诊断外,尚需进一步规范骨肉瘤的诊断和治疗,积极开展相关临床研究以期寻求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与手段。 本诊断治疗规范的目的:一是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二是规范诊疗,提高骨肉瘤诊疗质量,降低非规范治疗带来的生存率损耗和医疗资源浪费;三是规范骨肉瘤的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 本规范起草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郭卫

目录 前言................................................ II 一、范围 (1) 二、术语和定义 (1) 三、骨肉瘤诊疗流程 (1) 四、骨肉瘤诊断规范说明 (3) (一)诊断依据 (3) (二)诊断 (6) (三)骨肉瘤的分类和分期 (6) (四)鉴别诊断 (6) 五、骨肉瘤的治疗规范说明 (7) (一)治疗原则 (7) (二)术前化疗 (8) (三)手术治疗 (8) (四)术后化疗 (9) (五)骨肉瘤肺转移的治疗 (9) (六)放射治疗 (10) 六、随访 (10) 附录A 骨肉瘤分类 (12) 附录B Enneking外科分期 (123) 附录C Huvos化疗坏死率评价 (14) 附录D保肢术后肢体功能评价 (15)

一、范围 本规范制定了骨肉瘤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规范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骨肉瘤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骨肉瘤,又称成骨肉瘤,是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以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为特征,虽然在肿瘤中也可以见到纤维或软骨组织,或两种都有,但只要见到肉瘤基质细胞直接产生的骨样组织,其肿瘤的性质则为骨肉瘤。 三、骨肉瘤诊疗流程 骨肉瘤诊断与治疗流程见下图。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骨肉瘤

骨肉瘤 折叠编辑本段症状体征疼痛为早期症状,可发生在肿瘤出现以前,起初为间断性疼痛,渐转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恶性大的肿瘤疼痛发生较早且较剧烈,常有局部创伤史,骨端近关节处肿瘤大,硬度不一,有压痛,局部温度高,静脉扩张,有时可摸出搏动,可有病理骨折,全身健康逐渐下降至衰竭,多数病人在一年内有肺部转移。临床上常发生于青少年,下颌骨少上颌骨多见,并有损伤史,早期症状是患部发生间歇性麻木和疼痛,进而转变为持续性剧烈疼痛伴有反射性疼痛;肿瘤迅速生长,破坏牙槽突及颌骨,发生牙松动,移位,面部畸形,还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在X线片上显示为不规则破坏,由内向外扩展者为溶骨型;骨皮质破坏,代以增生的骨质,成日光放射排列者为成骨型,临床上也可见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的混合型,晚期患者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可升高,肿瘤易沿血道转移至肺。患者病程长短不一,从出现症状到就诊短则数天,长达数年,平均3~4个月,好发部位在膝关节周围,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疼痛,多为隐痛,持续性,在活动后疼痛加重,夜间痛较明显,患部出现包块,包块增长速度常以月计,当肿块明显增大时可出现邻近关节的反应性积液,关节活动受限,早期疼痛常于轻伤后突然发生,肿胀开始轻微,以后逐渐加重,呈偏心

性梭形肿胀,肿块硬度不一,因肿瘤质地而异,溶骨性病损者较成骨者为软,患处皮肤发亮,表面静脉扩张,皮温升高,如肿瘤体积较大并邻近关节,可影响关节功能,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有其他部位转移(图1A,B)。肿瘤体积的大小可根据肿瘤部位的深浅,以及肿瘤侵及软组织大小而不一,肿块局部伴有压痛,其硬度根据肿瘤组织内所含的骨组织多少而不同,瘤体较大时则可出现皮肤表面血管怒张现象(图2)。最典型的发病部位是四肢的管状骨(占80%),特别是股骨(40%),胫骨(16%)和肱骨(15%),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是最常见的部位,50%~75%的骨肉瘤发生于膝关节附近,在腓骨,髋骨,下颌骨,上颌骨和脊柱骨的骨肉瘤相对少见,颅骨,肋骨,肩胛骨,锁骨,胸骨,尺骨,桡骨和手足部的小骨骨肉瘤罕见,在长管状骨中,骨肉瘤主要发生于干骺区,发生于骨干的骨肉瘤约占2%~11%,骨肉瘤可以蔓延至骺端,尤其当骺板闭合以后,但发生于骨端的骨肉瘤却非常罕见,骨骺骨肉瘤(epiphyseal osteosarcoma)主要见于股骨髁。病人自出现症状至来院就诊时间多在2~4个月内,骨肉瘤细胞分化较好者,来院就诊时间较晚,可在出现症状半年左右,就诊时病人全身情况良好,疾病发展到后期可出现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中毒现象,出现肺转移的病人最初肺部可以无症状,晚期出现咯血,气憋及呼吸困难。骨肉瘤的亚型:1.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较少,仅占

骨肉瘤的诊断及生物学治疗进展

Hans Journal of Biomedicine 生物医学, 2019, 9(3), 114-120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8462482.html,/journal/hjb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c18462482.html,/10.12677/hjbm.2019.93017 Diagnosis and Progress in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 Xinrong Xie, Tianchang Lin, Zhiping Liu, Haoyu Tang, Qingkai Zhong, Lijia Cheng*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n. 13th, 2019; accepted: Jun. 26th, 2019; published: Jul. 3rd, 2019 Abstract Osteosarcoma is a primary malignant tumor that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health and life of pati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eatment method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 In recent years, mor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chemes combining surgical treatment and chemotherapy are advocated, which can improve the five-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to 60% - 70%.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the key to the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 lies in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diagnostic methods of osteosarcoma and recent ad-vances in immune signaling pathways, vascular targeting, modified T cells and other aspects of osteosarcoma. Keywords Osteosarcoma, Diagnosis, Immunotherapy, PD-1, CAR-T 骨肉瘤的诊断及生物学治疗进展 谢欣蓉,林天昌,刘志萍,唐昊宇,钟清凯,程丽佳* 成都大学医学院,四川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6月13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26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3日 摘要 骨肉瘤是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的一种原发性恶性肿瘤。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方法日益多*通讯作者。

骨肉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述评

骨肉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述评 发表时间:2019-07-15T11:35:47.07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9期作者:岑利民1,王剑2△ [导读] 化疗的作用是消灭患者体内微小病灶,使手术治疗更加彻底,避免出现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新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促进了骨肉瘤患者的康复。 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 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骨创伤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 [摘要]本文总结了骨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目前,骨肉瘤临床普遍选择手术配合辅助化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化疗的作用是消灭患者体内微小病灶,使手术治疗更加彻底,避免出现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新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促进了骨肉瘤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骨肉瘤;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手术治疗 骨肉瘤一种恶性骨肿瘤,早期治疗主要选择进行截肢,患者生存率非常低,而且截肢影响患者身体功能,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肉瘤逐渐采取保留肢体治疗,5年生存率获得显著提升,而且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生物治疗等,为骨肉瘤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希望[2]。本文总结了治疗骨肉瘤的各种方法,希望起到参考作用。 1 化疗治疗 1.1 骨肉瘤化疗的发展 化疗用于骨肉瘤开始在上世纪60年代,有报道指出骨肉瘤使用苯丙氨酸氮芥治疗具有一定效果,到了1972年临床中使用阿霉素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骨肉瘤,是骨肉瘤化疗的开始阶段。 1.2骨肉瘤化疗现状 1.2.1 化疗药物选择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临床中广泛应用新辅助化疗,根据药物不同剂量、配伍方案等,出现了不同的化疗方案。主要方案包括:(1)T方案,主要为T4/T5、T7、T10、T12、T19。化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手术前化疗敏感度和化疗后各项指标变化进行调整;(2)Bacci方案,手术前静脉滴注甲氨蝶呤,48小时后滴注阿霉素,联合动静脉用药能够使病人5年生存率提高[3];(3)COSS方案,静脉滴注顺铂,对肿瘤局部用药,提升患者的生存率;(4)TIOS方案,手术前静脉滴注顺铂,手术后静脉滴注大剂量甲氨蝶呤,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1.2.2 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化疗药物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抑制骨髓,出现胃肠道反应等。当使用大剂量化疗药物导致骨髓抑制后,可以选择自体骨髓移植,但仍然会对肝肾造成很大的毒性。 2放疗分析 骨肉瘤细胞对放疗具有一定耐受性,临床中如果患者不能采取手术切除,可以选择高剂量放射治疗,手术前后进行辅助放疗,才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放疗主要适合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4]。 3基因治疗 在个体细胞中插入具有某种目的的基因,起到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就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具有广泛的前景,但仍在研究阶段,在临床中应用比较少。目前,基因治疗方法主要有:(1)反义基因治疗:采用反义核酸技术阻断骨肉瘤基因,抑制肿瘤生长,包括反义DNA和RNA。反义基因既可以对癌症基因表达进行抑制,还能控制癌细胞转移;(2)抑癌基因治疗:在肿瘤细胞中导入抑制癌细胞的基因,从而抑制癌细胞繁殖,时期凋亡起到治疗效果[5]。(3)自杀基因治疗:在肿瘤细胞中插入自杀基因,这样可以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从而起到治疗效果。(4)联合基因治疗:使用不同目的基因,对恶性肿瘤不同基因靶位采取攻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肿瘤方法[6]。目前广泛使用自杀基因配合细胞因子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4免疫治疗 骨肉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有非特异免疫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导向治疗等,主要原理为: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识别能力以及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只要增强了身体对肿瘤免疫能力,就可以控制肿瘤继续增长、转移和复发,还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7]。通过提高自然杀伤细胞以及T细胞活性,可以有效杀灭肿瘤细胞,避免手术后的复发。 5 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指的是使用高选择和亲和性的小分子药物,对骨肉瘤细胞实施特异性治疗,对肿瘤细胞生长所需分子进行干扰,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不是对全部快速分裂细胞进行干扰,是一种精准治疗。当前,靶向治疗集中在HER2研究上,研究发现提高HER2表达可以明显降低骨肉瘤生存率。国外报道指出,使用放射免疫进行动物靶点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靶向治疗的前景非常好[8]。 6 手术治疗 目前,化疗、免疫疗法等治疗效果日益显著,手术治疗和影像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因此骨肉瘤治疗方法不断成熟,主要手术方法为骨肉瘤保肢手术。选择保肢手术的条件是:患者全身和软组织情况良好,手术可以进行根治;能够重建,肢体重建后功能恢复比较好,没有转移病灶;患者要求保留肢体,治疗依从性比较好[9]。手术的效果为,在治疗患者的同时,还要对患者肢体进行保留,需要配合熟练的外科团队,并做好重症监护。 6.1 原发病灶的切除 将骨肉瘤原发病灶彻底切除,能够避免肿瘤细胞发生转移。手术过程中,要把肿瘤骨和病变组织完全切除,手术前要通过X线、MRI等确定手术切除范围。骨肉瘤手术治疗重点是选择手术切除边界,是保肢手术的重点,如果不能彻底清除病灶,患者的复发率非常高。 6.2肢体重建技术 当手术切除骨肉瘤病灶后,还会有骨和软组织缺损残留,因此要做好修复重建,主要方法包括:(1)关节融合术:作用是环节手术部位疼痛,稳定肢体关节,但关节功能丧失,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很少选择这种方法;(2)骨移植方法:包括自体骨和异体骨两种移植方法。自体骨移植包括自体腓骨和锁骨等,还可以使用血管和其他组织修复缺损部位;异体骨移植要选择同种异体结构骨移植。临床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骨肉瘤的中药处方

骨肉瘤是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是从间质细胞系发展而来,是较常见的发生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或儿童的一种恶性骨肿瘤,在小儿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约为小儿肿瘤的5%。手术具有很大的创伤性,且不易彻底,放化疗具有很大的毒性,而温和保守的中医治疗就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下面一起看一下骨肉瘤的中药处方。 方药一:加味阳和汤。熟地30g,肉桂3g,鹿角胶10g,麻黄1.5g,白芥子6g,炮姜1.5g,生甘草3g,威灵仙30g,补骨脂20g,透骨草15g,路路通10g,川乌2g,草乌2g. 分析:阴寒入骨,多因体虚之人,三阴不足,寒邪乘机侵入,凝滞为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非阳和不能开凝,故以阳和汤温经散寒、化痰补虚。 方药二:芩枸龙蔗汤。肿节风30g,龙葵30g,忍冬藤30g,蒲公英30g,威灵仙30g,透骨草30g,徐长卿20g,天花粉20g,黄柏15g,刘寄奴15g,黄芩10g,地鳖虫10g,赤芍10g,乳香5g,没药5g,生甘草3g. 分析:方中肿节风、龙葵、忍冬藤、蒲公英、黄柏、黄芩、天花粉大剂清热解毒搜毒;徐长卿、刘寄奴、地鳖虫、乳香、当归、赤芍活血化瘀、止痛消肿;透骨草入骨搜毒;威灵仙化痰祛湿;生甘草调和诸药。 方药三:四骨汤。肿节风30g,核桃树枝30g,女贞子30g,透骨草20g,生地20g,补骨脂15g,山茱萸15g,骨碎补15g,续断15g,寻骨风15g,当归15g,自然铜10g,丹皮10g,黄柏10g,知母10g. 分析:方中生地、山茱萸、女贞子、丹皮、黄柏、知母滋阴降火;补骨脂、续断、骨碎补、自然铜坚肾续骨、行血祛瘀;透骨草、肿节风、寻骨风、核桃树枝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当归补血养血。 以上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中医药的处方,中医讲究辩证论治,对症治疗,出身于中医袁氏中医家族的第八代传人的袁希福教授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在祖辈“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终于摸索出以“三联平衡疗法”为代表的新路子,针对不同癌症病人进行辩证施治,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病人都收到了良好效果,为很多癌症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寿命,使相当一部分被判死刑的晚期患者仍获得了康复和痊愈。 中医治疗骨肉瘤,不论是早、中、晚期的患者,即使是晚期有恶病质的患者也能起到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也可以用在手术前后也能有很好的疗效,防止癌细胞扩散和转移,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用在放化疗后可以减少其毒性,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帮助患者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提高治愈率,采用纯天然的中草药,药性温和无刺激,可以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中医治疗骨肉瘤更注重病人,从患者的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在治疗的同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有效帮助患者减少痛苦,改善生活,同时延长生命的作用。

骨肉瘤治疗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8462482.html, 骨肉瘤治疗进展 作者:杨英年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4年第06期 [摘要] 骨肉瘤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骨肉瘤病理确诊后需要即刻进行放化治疗,截肢手术则作为传统切除肿瘤组织的重要方法,该方式对病情起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对患者的身心伤害较大,严重影响术后生存质量。随着骨肉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该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保肢治疗成为当前主要治疗方式,具体方法包括手术联合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上述方案改善了部分骨肉瘤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痛苦,提高术后生存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10年有关该病的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现将其综述如下。 [关键词] 骨肉瘤;截肢手术;保肢治疗;临床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3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6-49-04 骨肉瘤属于常见的恶性骨肿瘤之一,多发于青少年,其发病率在原发性骨肿瘤中居首位[1]。截肢手术是20世纪70年代前治疗骨肉瘤的标准方法,但该种手术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影响大,带来的心理伤害也不可估量,因此其5年内生存率较低[2]。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外科手术、化疗药物、放化疗辅助治疗等手段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保肢治疗逐渐成为骨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尤其是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在临床治疗骨肉瘤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免除了患者截肢的痛苦,将5年内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3]。在这之后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和基因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骨肉瘤治疗谱写了新的篇章。研究指出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转移、发展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干细胞技术成为科学家争相研究的重点[4],本文主要对骨肉 瘤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 1 治疗方法 1.1 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建立于影像、外科、肿瘤、放疗、化疗等多学科基础上协同完成的方法,其目的是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患肢功能。截肢手术是早期治疗骨肉瘤的不得已的临床手段,尤其适合辅助治疗效果不佳的恶性骨肿瘤。截肢手术的截骨平面需要考虑无瘤边界,多数外科医师认为肿瘤平面外5cm 是截骨的安全平面,术前必须结合明确的诊断资料作为参考标准, 术前磁共振成像为截肢手术能够提供有效的参考[5]。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引入,截肢手术在骨 肉瘤中的应用逐渐减少。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综合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得到普及,取代了截肢手术成为该病的临床新方法。选择手术最佳外科切除边界是切除骨肉瘤的重点,也是保肢手术的关键[6]。保肢手术的目的是彻底清除骨内病灶,避免后期出现复发和转移,相关报道指出手 术如果未将病灶彻底清除,局部复发率可以达到25%,因此切除平面时需要远离骨肉瘤两端,

骨肉瘤所有重内容及最近进展

一份医生专为骨肉瘤患者写的诊断治疗生存指南和注意点 作者:沈宇辉,鲍其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 骨肉瘤,是恶性的,最常见发生在青少年。一个年轻的生命和一个家庭,需要救治。 作为医生,我知道骨肉瘤患者或家属希望深入了解关于骨肉瘤的诊断、正确治疗、密切观察疾病发展、出现哪些现象需要如何正确处理或求助、不同的类型的骨肉瘤的生存率、骨肉路有哪些治疗方法、最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局部复发或肺部转移后如何做可以获得最佳救治、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希望本文可以为广大骨肉瘤患者和家属带来一些帮助,减少恐惧和无助感。 1、骨肉瘤分为哪些不同病理类型?哪些预后好?哪些预后不好?治疗有区别吗? 骨肉瘤病理学类型分为普通型骨肉瘤(具体再分为三种亚型:成骨性、成软骨性、成纤维性骨肉瘤)、高级别的变异性骨肉瘤(包括: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小细胞型骨肉瘤、上皮样骨肉瘤、巨细胞瘤型骨肉瘤)、分化良好的髓内骨肉瘤、骨旁骨肉瘤、骨膜骨肉瘤、高级别骨表面骨肉瘤、继发性骨肉瘤。这些不同的病理亚型骨肉瘤预后完全不同,有些必须进行化疗,有些化疗方案不同,有些不需要化疗。 普通型骨肉瘤(成骨性骨肉瘤、成软骨性骨肉瘤、成纤维性骨肉瘤)5年生存率65%-70%,必须化疗。高级别的变异性骨肉瘤(包括: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小细胞型骨肉瘤、上皮样骨肉瘤、巨细胞瘤型骨肉瘤)预后总体较差,主要原因是除了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对传统骨肉瘤化疗方案敏感以外,这些变异性骨肉瘤亚型(小细胞型骨肉瘤、上皮样骨肉瘤、巨细胞瘤型骨肉瘤)对传统骨肉瘤化疗方案不敏感。其中小细胞型骨肉瘤对传统的骨肉瘤化疗方案几乎无效,但可能采取尤文肉瘤的化疗方案更好。分化良好的髓内骨肉瘤、骨旁骨肉瘤预后很好5年生存率达到95%左右,而且不用化疗,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扩大切除。对于骨膜骨肉瘤治疗方案除了手术扩大切除以外,化疗与否存在争议。但是从数据来看,骨膜骨肉瘤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达到89%左右,也是预后非常好的骨肉瘤。但是在骨旁骨肉中只要有一丁点的去分化细胞成分,预后就不好。继发性骨肉瘤的预后相对不好,而且一般是高龄患者多见。5年生存率机内10-20%左右。 2、骨肉瘤手术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骨肉瘤肺转移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671-1971.2010.04.023 骨肉瘤是源于间叶组织以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骨的恶性肿瘤的首位。随着手术、放疗以及化疗水平的提高,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明显提高,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死于肺转移。骨肉瘤的肺转移涉及一系列过程,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瘤成功地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的存活、定居转移灶、浸润周围的组织、转移灶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的生长等[1]。因此,成功转移的肿瘤细胞必然有别于非转移的肿瘤细胞。近年来随着肿瘤转移基因调控下的多阶段、多因素、多步骤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并证实与肿瘤转移过程高度相关的基因已成为肿瘤转移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因为基因研究不但使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肿瘤转移机制,更重要的是,这些基因及其产物有可能成为抗肿瘤转移的靶点或观察肿瘤患者预后、转移的指标。 治疗现状和面临难题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按照加拿大每年50~75例和美国1000例新发病例计算,中国每年有6000~7000例新病例。骨肉瘤好发于骨增长时期,起病时无典型临床症状,极易与外伤或生长痛混淆,恶性程度高,早期极有可能发生肺转移,死亡率高,是家庭的灾难,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在20世纪70年代化疗出现之前,肢体骨肉瘤虽然以截肢为主,但80%的患者仍不可避免的死于肺转移。1979年美国纽约纪念医院癌症中心的Rosen提出了新辅助化疗概念,成为骨肉瘤治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辅助化疗强调大剂量术前化疗消灭潜在的全身微小转移灶,根据术后病理化疗后组织坏死率指导术后化疗,因此保肢代替了大部分截肢,就诊时无肺转移患者五年生存率也由20%升高到50%~60%。 但近30年来,骨肉瘤的治疗没有大的突破,就诊早期出现肺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仍低于20%;就诊早期无肺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没有明显提高,且25%~50%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了肺转移。即使改变化疗方案,对肺转移灶的消除或控制也是效果甚微。单一肺转移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对于多发转移灶仍没有好的方法,因此骨肉瘤肺转移仍然是当前进一步提高生存率的瓶颈。目前,发现对骨肉瘤的肺转移起决定作用的基因和基因组已成为研究热点,因为这些基因既可作为早期鉴定可能发生肺转移的预测指标,也可作为治疗肺转移的新的靶点,对骨肉瘤生存率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现就近年来与骨肉瘤肺转移的相关基因研究进行综述。 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一、基因组的研究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起的一种基因研究技术,机理是用计算机将几千种基因打印在玻璃片上,一次杂交即可获得所有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上调和下调的基因组,通过筛选,建立具有潜在预后价值的分子指标——多基因组合。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因组在骨肉瘤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2001

8 脑病科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二)证候诊断 1.痰热内闭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2.元气败脱证:神昏,肢体瘫软,目合口张,呼吸微弱,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不伸,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

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

比较有疗效的抗骨肉瘤药物

比较有疗效的抗骨肉瘤药物 骨肉瘤是指瘤细胞能直接产生肿瘤骨及骨样组织的一种恶性结缔组织肿瘤。其发病率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占据首位。发病年龄: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大多在10~25岁,男性较多。一经发现一定要及时治疗,临床上,骨肉瘤的药物治疗也是比较常见的,那么比较有效的康复肉瘤药物有哪些呢? 在骨肉瘤的治疗上,外科手术,放疗是我们常见的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快速的控制病情,减少患者的痛苦,但是手术,放疗具有不彻底性,易复发,且手术,放疗在治疗过程中均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因此药物治疗就比较常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较有疗效的抗骨肉瘤药物?尤其是近年来,对药物的不断研究和临床实践,药物治疗越来越普遍,很多患者都会问骨肉瘤患者吃哪些药物比较好呢?对于这个问题,这也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的,患者也不要盲目选择一些药物,最好是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对症的药物。 在临床上,治疗骨肉瘤的药物也是比较多的,很多中药成分都在骨肉瘤治疗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中医辨证使用上又有很大的差别,有的药物治疗功效单一,很多保健品甚至只是具有提高免疫力功能,因此很难单独达到治疗效果。另外每种药物治疗范围不同,很多患者产生误用,也很难达到效果。专家指出,骨肉瘤患者在用药时做好咨询,对症下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而在临床上,很多患者都选择汲取中医精华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进行治疗,该疗法是著名的中医专家袁希福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独创的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新疗法,有效的救治了万余例的肿瘤患者,减轻了他们的痛苦,延长了他们的寿命,更是挽回了相当一部分被判死刑的晚期癌症患者。 该疗法在治疗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从根本出发,抓住肿瘤患者的病因、病理、病机、病症,局部攻邪,整体扶正的治疗方向,通过“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实现有的放矢、调整机体内环境,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延长生存期、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通过中医药的长期调理,不仅症状得以改善,饮食恢复,体重增加,患者也过上正常的生活,生命也得以延长,有的被判了几个月的生存期,生活不能自理,但是通过中医药的长期调理,过上了正常的生活,生命也得以延长,生存期可达3-10年,甚至长期带瘤生存。 骨肉瘤患者除了配合积极的治疗,饮食上的护理也是不能少的,应该多吃容易消化,吸收、富有营养的食品、蔬菜、瘦肉、鸡蛋等,以维持人体营养,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抵抗肿瘤,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此外患者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治疗抱有信心,更好的治疗疾病。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一、中风(脑梗死)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难点分析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等为主症。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单纯中医或西医均有局限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病因病机是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在情绪变化、活动、寒冷等因素诱发下,导致大脑局部血运障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主要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干预。药物主要有溶栓剂抗凝剂、抗炎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保护剂,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疗效一般等影响应用。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扑不遂,发为中风。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证,气血逆乱。中风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如何使脑梗死灶迅速在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于脑组织的损害,中医药也力不从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u,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的治疗在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1脑梗死急性期 1.1.1西医指南的尴尬:假设某患者入院时间超过6小时,急查纤维蛋白原不高或偏低,无心脏病史,无低灌注,似乎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目前,在国内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广泛的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可以感受的到的,但是中医药的询证医学证据一直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块短板。规范化的临床观察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就是中药疗效的评价。 1.1.2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多存在脑水肿的温柔,脑水肿往往是导致脑疝等恶性后果的主要原因,西医固然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药,但该类药物的心肾毒副作用常会限制其在老年患者身上的使用,还有对于肾衰竭患者,西医除了透析治疗并无更多良策,而中医理论有可能通过活血利水、通府逐水等手段改善患者脑水肿;或中西医结合,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脑水肿研究并不多。

治疗骨肉瘤比较有名的老中医

骨肉瘤,发病率极高并且是恶性肿瘤,患病人群很多都是20岁以下的孩子,它给患者造成很大的损害,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医治疗骨肉瘤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经验,对于控制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备受专家和患者的认可,因此治疗骨肉瘤比较有名的老中医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不过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是病情到了中晚期,西医没有办法或者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想起中医,此时预后也往往较差。其实中医作为治疗骨肉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对于早期患者来说,手术多为首要选择,可以直接切除肿块,快速控制病情,不过手术并不能全部清除癌细胞,术后易复发转移,且会损伤机体,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联合手术治疗有助于弥补手术的不足,通过扶正祛邪的中药,调理患者机体,减轻手术的创伤,促进伤口的愈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治术后并发症,还能抑制肿瘤细胞,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手术切除的机会很小,通过放化疗可以抑杀机体内的癌细胞,控制病情发展,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影响后续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期。中医联合放化疗,则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缓解不良反应,增强患者体能,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使治疗顺利完成,并增强放化疗的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另外对于失去西医治疗机会的患者,采用中医保守治疗也能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不过中医治疗并非简简单单的用药,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并发症、体质等情况辨证施治的,患者一定要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用药。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希福抗癌团队首席专家、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等中医名著。祖父在八十岁生日时,取出所保存家传几代全部秘本医籍,亲手交给了他,他如获至宝,废寝忘食,认真研读。此后,其还曾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为从事中医治疗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临床抗癌实践过程中,袁希福发现,几乎每个恶性肿瘤患者都存在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大病因病机,简而言之即“虚”、“瘀”、“毒”。针对这三大病机,袁希福提出了三联平衡理论,通过采取“扶正”“通淤”“排毒”三大对策,结合肿瘤发病的不同程度、肿瘤存在的不同部位及患者的不同身体特质,有的放矢,重点用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平衡,帮助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康复。多年来,已帮助众多肿瘤患者减轻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部分患者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目前能够治癌的方法有很多,而中医凭借确切的疗效,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患者应及时将其纳入治疗方案中,同时也要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用药,才有助于确保疗效。提示:骨肉瘤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治疗骨肉瘤的偏方|骨肉瘤中药治疗|骨肉瘤是怎么引起的|治疗骨肉瘤最好的方法|骨肉瘤是什么中医|中医治疗骨癌大师|治疗骨肉瘤的中药方|骨肉

中风恢复期的最佳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恢复期的最佳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冶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 专家提醒:生命本质在于人体血液循环平衡,如果血液循环平衡被破坏了,那生命健康就会得到威胁,心脑血管疾病和“三高”都是因为人体的血液循环已经被破坏。所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还是从日常饮食、运功上面注意,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服用新洷康天然水蛭素,天然水蛭素是对付心脑血管病的“全能高手”,不仅能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而且能加快血流速度,抗凝血、溶血栓、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对人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等有独特的功效。这种资源遵循的是平衡血液的循环,并非像西药有破坏人体自身修复系统功能。 1. 风痰瘀阻证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等。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熄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謇涩之证。 常用药: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川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