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史前)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发展演化过程及其风格特点的记录和研究。
自古以来,中国的建筑文化一直以其独特风格和思想内涵影响着世界。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开始,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史前时期建筑在中国建筑史的早期,史前时期的建筑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实物证据,但可以通过文化遗产的发现,对当时的建筑展开探究。
史前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干栏式建筑和竹木结构的土屋为主,例如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和黄河流域的长城等,这些建筑有着简单的形式和功能,大多是为了应对一些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存在的建筑。
二、古代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尺度、比例和结构的完美统一,同时融合了许多哲学和文化的内涵。
主要特点如下:1. 木质结构建筑古代中国的木质结构建筑多用柱、梁、框架、斗拱、飞檐等构造形式,并采用斜面瓦屋面和挂漏斗构成独有的建筑形式。
2. 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代表有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这些园林除了具有美丽的景观和精湛的园林技艺外,还能表现出主人的精神和思想内涵,并且是娱乐、健身、修身的绝佳场所。
3. 宫殿建筑古代中国宫殿建筑以明、清两代为代表,主要体现了帝王的权力和地位。
以紫禁城为例,呈现了汉族传统文化及工艺的高度造诣。
三、民族地区建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形式。
这些民族地区的建筑,闪耀着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1. 藏族建筑藏族建筑主要以石木结构为主,有独特的巴达哇式绘画和纹饰技艺,如大昭寺、布达拉宫等。
2. 彝族建筑彝族建筑以竹木结构为主,较为注重布置和装饰,并且数量非常多,例如贵州荔波高黎贡山彝族寨,秀山三河彝族村等。
3. 蒙古族建筑蒙古族建筑多以牙形顶和圆顶顶部呈现,以牛羊毛毡、青稞草和皮革等为主要材料,有草原感和自然气息,如雄县故城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古城瓦窑堡等。
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第1章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四川雅安高颐阙
• 1.6.5住宅
• 汉朝的住宅建筑,有下列几种形式:
• 规模较小的住宅。
• 规模稍大的住宅。
• 规模更大的住宅则为贵族住宅。
• 大型宅第则是贵族和富裕大户建筑的花园住宅。
• 1.6.6两汉、三国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 1.建筑材料和技术
• 汉朝的制砖技术及拱券方面有了巨大进步。大块空 心砖及普通长条砖,已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 墓中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简拱顶有纵联砌法 与并列砌法两种,东汉纵联成为主流。东汉时出现 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 谷水之流自西向东横贯城中,它依西汉旧 • 宫模式在纵轴上建南北二宫。东汉中叶,在北宫
以北陆续建设苑囿,直抵城的北垣,其规
• 模比南宫大。街道两侧植栗、漆、梓、桐等行道 树。
• 1.6.2宫殿 • 1.汉长安宫殿
• 宫殿的台基是利用龙首山岗地削成高台建成的, 末央宫的前殿为其主要建筑,面阔大而进深浅, 呈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这个 宫城总长8900m,宫内除前殿外,还有十几组宫 殿和武库、藏书处、织绣室、藏冰室、兽园、渐 池与若干官署。
枝、板等,且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这是我国 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一个实例。
• 1.2夏、商建筑
• 商朝都城筑有高大的城墙,城内修建了大规 模的宫室建筑群以及苑囿、台池等。夯土及 版筑技术是当时的一项创造,广泛用来筑城 墙、高台及建筑物的台基。土和木两种材料 开始正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
• 5.在装饰方面
• 汉朝建筑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各种构 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成为 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
汉 代 明 器 中 的 楼 阁 建 筑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1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1.1.1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
1.1.2木骨泥墙★: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壁立而不易倒塌)a.竖穴上覆盖草顶——穴居(竖穴——半穴居——地面建筑)b.黄土沟壑上开挖横穴而成——窑洞式住宅(山西,甘肃,宁夏)c.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的“地坑式”窑洞遗址山西襄汾陶寺村1.2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渭水)——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1.2.1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1.2.2村落选址: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原因:地势高亢;水土肥美;有利于耕牧与交通;适宜于定居生活。
1.2.3早期建筑遗址a.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b.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以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c.陕西西安半坡村古建筑遗址——半穴居建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南:居住区。
北:墓葬区(壕沟隔开)。
东:制陶窑场。
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d.郑州大河村F1-4遗址(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典型遗址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
e.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复合平面,最早白灰抹面(室内,墙上)1.3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木构干阑(巢居))(繁荣的母系氏族)——浙江余姚1.3.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的房屋实例(最早的木构遗址,最典型的干阑式建筑)1.3.2据推测这些榫卯是用石器加工的,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城。
中国建筑史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史前至两宋辽金

中国建筑史——史前至两宋辽金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但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难以详细了解其发展历程。
因此,本文从商周时期开始,探究中国建筑发展史。
商周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宗教建筑为主,如祭祀场所和宫殿。
商朝时期的祭祀场所以祭祀祖先为主,而周朝时期则增加了祭祀天地的内容。
除宗教建筑之外,商周时期的城墙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城墙的建造主要出于防御的需要,周朝时期出现了以都城北京为代表的规划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尚武的氛围使得建筑物更加注重坚固和实用,这也有益于防御。
因此在这一时期,城墙、楼阁和箭楼等建筑物的建设不断被提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创意和艺术性的建筑形式,如壁画。
而自隋唐时期起,中国的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古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将古代建筑美学发扬光大。
二是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诸如佛塔、佛寺等建筑形态。
三是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城市内的建筑不断提高,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四是宫殿的发展,宫殿中的大型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宫廷建筑布局趋于规整,建筑风格也越发复杂。
在唐代,唐朝的建筑风格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中国审美逐渐接近了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灰瓦绿瓦的建筑,半圆形拱门和圆形拱门开始兴起,斗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中。
宋代的建筑受到了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文化等。
这个时期的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还具有非强烈的宗教和风水意义。
建筑中的岁寒三友成为了宋代建筑的代表。
其中的松、竹、梅三种植物形象寓意深远,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追求。
此外,辽金时期的建筑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了特殊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
如以所建的经堂为例,其为四柱三间直檐式,门头水磨石匾额上雕喜神和壁龛花卉,其设计和雕刻都非常精美,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
总体而言,中国建筑从古代到现在不断经历了变化和创新,在不同的阶段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整理版课件
整理版课件
15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 态进入了较高级的阶段。
整理版课件
16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整理版课件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整理版课件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整理版课件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1.夏朝的建筑 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私有制已开始萌芽,从而促进了阶级分化和奴隶社
会的形成。 据文献记载,夏朝活动的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统治中心区是在嵩山
附近的豫西一带。
整理版课件
12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巢居
栖息在大树上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 木为巢,以避群害”“下者营巢,上者为营窟”
所以可以看出,巢居可能是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
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新石器时代
建筑的低级阶段,建筑体系萌芽: 由巢居与穴居开始发展演变. 1 两种代表建筑类型: (1) 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 (2) 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 2 著名建筑遗址: (1)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2) 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春秋战国周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五帝 夏 商 周
约公元前30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 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公 元 前 1046 年 ~ 前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256年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商周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公元前2l世纪一前221年)
夏、商、周的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属湿陷性黄土
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先民发明了夯土技术,既可消除黄
土的湿陷性,又可夯筑高大的台基或墙壁,建造大型建筑。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 夏商周到明清 ▫ 传统建筑体系
• 近现代部分
▫ 清末到新中国建立 ▫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折
学习中国建筑历史的意义:
• 了解历史基本知识
▫ “不知生,焉知死”——论语 ▫ 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
• 全面人生的需要
▫ 建筑历史是历史的一部分 ▫ 专业的学习,交叉学科,培养思维
如何学习本课程:
中外建筑史
2015.11/2016.1
任课教师:庄浩然 邮 箱:23663383@
本课程总分100分:
平时成绩占40%,包括平时课上学生素质能力、平
时作业等考核30分,出缺勤成绩10分。
(其中缺勤率达到1/3,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期末成绩占60%: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
课程内容:
• 古代部分
抬梁式
商周时期的建筑
夏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宫殿 商周 郑州商城遗址 安阳殷墟遗址 建筑技术 建筑类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夯土高台
木构建筑,聚落格局 宫室略具雏形 瓦,水管,斗拱
旧石器时代,冰河未消,工具落后,智力有限,原始人只能 住在天然的洞穴中或栖居在大树上,这就是穴居和巢居。
(一)穴居
天然岩洞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作为住所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这时的岩洞还不能称为建筑。 约50万年,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居住的天然山洞; 约5万年前,北京龙骨山山顶洞人居住的天然洞穴。
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的传统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性
夏代的建筑活动
中国传统建筑形象的奠基期 院落
80cm夯土台,东西约108m,南北 约100m
面阔八间殿堂一座,南面有门的遗 址,封闭庭院(廊院)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 筑庭院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夏代的建筑活动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已经开始形成
• 认真听讲
▫ 听讲相比自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 课堂学习是愉快的学习,并不是教材的朗读
• 课外阅读
▫ 课时有限,需要课余自学加以补充 ▫ 拓展学习兴趣
中国建筑史
• 教材和参考书
▫ 《中国建筑史》 潘谷西主编,建工出版社 ▫ 上课并不是按照书本顺序组织
按照建筑类型学习
按照时间顺序学习 两者相结合
• 教材和参考书
《华夏意匠》 李允鉌 著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楼庆西 著
《中国建筑小品二十讲》楼庆西 著
课堂及课后作业
• 课堂学习的教材和文具
▫ A4白纸(复印纸) ▫ 不允许用涂改液 ▫ 每份上交作业必须标明:学号+姓名
• 建筑的本源(为什么出现了建筑) • 原始状态中的人,对他们而言,除了天性没有任何规范 • 建筑学并不是一种象征艺术,人性是建筑活动的基础 • 之后,那些取自自然的元素——柱子,梁,屋顶,被中国人,埃及人, 玛雅人,希腊人选择下来,并各自演绎着他们的建筑之梦。
“吕”字形平面 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 内室与外室均有煮食与烤火的地方, 外室设有窖穴。
红山文化(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年)
这个时期的文化也称 细石器文化,有原始 农业、定居生活、有 一定的畜牧和渔猎。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年)
这个时期祭祀与神庙建筑的发现 出现了沿轴向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形式。 建筑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手段,同时也 成了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征方式合物化 形态。这一变化,促使建筑技术和艺术向 更高的层次发展。
新石器时代建筑文化代表
红山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
长江流域 母系氏族社会,是 以水稻为主要作物 的农业经济。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
巢居——干阑式建筑的演变图 木构干阑式建筑: 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商代城址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图片来源:张光直
郑州商城 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 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 城内:宫殿,宗庙 城外:作坊,住宅
图片来源:张光直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
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商周时期的建筑
商代宫殿复原
夏代的建筑活动
农业、牧业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社会被 私有制取代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诞生,从此中国 进入财产私有、王位世袭的阶级社会 夏朝已经开始使用夯筑技术建造 宫室 到商朝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 夯土技术成熟
• 两者是相互转化、一体的
二发展进程:
1.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形期 3.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 4.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期
史前时期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辽金西夏,元 城市宫殿,民居园林, 坛庙陵墓,宗教建筑
史前时期的建筑
旧石器时代 穴居巢居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榫卯 仰韶文化 半穴居到穴居,聚落 陕西龙山文化 吕字分室,私窖 红山文化 祭坛和神庙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 址距今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
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木构房屋的实例。
这标志着7000年前中国木结构达 到的惊人水平。
后来干阑式建筑演进为地面建筑。促进了极富生命力的 穿斗结构的诞生和发展
河姆渡干阑建筑复原示意图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商周时期的建筑
建筑技术
瓦的发明与应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 陶水管的使用,解决地面排水的问题
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
斗拱的概念
商周时期的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 城遗址
从遗址平面看:殿堂的柱列整齐,前后左右 相对应,各间面阔统一。以上特征说明这时 期的木结构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商周时期的建筑
▫ 施工快、维修方便、可以搬迁 木材越来越少 易失火 不耐潮湿、虫的侵蚀 结构方式有限
• 两者是相互转化、一体的
为什么采用木构架?
• 优点
▫ 取材方便
森林分布广 砍伐加工方便
▫ 适应性强
结构体系适应多种生活方式 抗震耐久
▫ 施工快、维修方便、可以搬迁
为什么采用木构架?
• 缺点
▫ 木材越来越少 ▫ 易失火 ▫ 不耐潮湿、虫的侵蚀 ▫ 结构方式有限
一建筑特征:
• 传统建筑多样性的原因
▫ 多民族,文化多样 ▫ 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多样
• 主流为汉文化木架建筑
▫ 中国的概念变化 ▫ 历史上地域的变化
木架建筑特点:
• 优点
▫ 取材方便 ▫ 适应性强
森林分布广 砍伐加工方便 结构体系适应多种生活方式 抗震耐久
• 缺点
▫ ▫ ▫ ▫
聚落,大房子
氏族公社的活动
向心性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白灰抹面 龙山时期已普遍使用
甘肃秦安大地湾
陕西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
黄河流域 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 达,开始了产品交换。 父系社会已确立,财 产私有制,一夫一妻 制家庭,住宅面积较 小。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
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说明:在夏
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
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史前时期的建筑发展整体状况:
相当缓慢,原始人从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 握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 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设计,这个时期
的建筑仅仅是作为遮风避雨的简易场所,满足了
•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 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奴隶制国家 • 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手工业分工 明显,后期青铜器的使用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 •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建筑技 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夯土技术已趋于成熟,同时木构技术也有鲜明 的发展与进步 • 建筑技术发展:瓦的发明
1)半穴居
在地面掘出深约1米的方形或圆形浅坑,坑内一般用二至四根立 柱承托屋架,其结合用绑扎法。屋顶覆以树枝及茅草(有的表面再 涂泥),下部直达地面。入口为附有门槛之斜坡门道,门道上建两 坡屋顶,例见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一般于室内中央稍前置火塘, 建筑面积约在10平方米左右。实例最早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及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