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便秘取穴规律探究

针灸治疗便秘取穴规律探究
针灸治疗便秘取穴规律探究

常见病针灸取穴

常见病针灸取穴 神效验方| 1.中风:百会、四神聪风池、关元、气海涌泉 2、哮喘: 四缝少商(三棱针依次点刺,挤尽白色胶液 变血为佳) 膻中(三棱针挑刺) 止喘之穴:清喘(经外奇穴,在廉泉穴与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处) 以上穴位单用或合用,可以立即止喘常规选穴位:百会、天突、云门、中脘、关元、天枢、三里 3、泄泻:中脘三里梁丘昆仑天枢丰隆4、水肿:涌泉、公孙水分、关元、命门 5、脉结代:百会阳溪关元气海中脘 6、腰痛:肾俞、志室关元委中(可点刺出血) 五虎三昆仑

7、噎膈、反胃:内关攒竹(按压揉摩亦效)膻中三里(深刺)膈俞、命门、后溪 8、小便不通:关元水道隔青盐灸神阙水分天枢 9、急性肠炎:三里两肘尖关元 10、失眠:(以下几组穴位均效,酌情选用) 神门三阴交 隐白、间使、肝俞 养老三里头安眠 大椎陶道神堂 养老三里三阴交 大椎陶道身柱心俞 11、多梦:神门三阴交百会 13、淋症:带脉、百会归来筑宾 14、习惯性便秘:太乙、外陵支沟腹结天枢 15、积聚痛:幽门、肝俞、三焦俞、气海内关三里 16、阴疽:骑竹马、关元、郗门

17、疔疮:手三里、骑竹马、郗门 18、皮肤病:肺俞、肩髎、曲池尺泽 19、肠痈:两肘尖、合谷三里 20、齿痛:大杼肩髎、厥阴俞龙玄翳风 21、血崩:石门、隐白血海 22、带下:带脉、胞门、子宫妇科 23、转胎:至阴(灸,灸双穴无效时,可灸单穴) 24、子宫后倾:关元、中脘 25、阴挺:百会、中脘、气海三阴交 26、小儿消化不良:命门三里中脘四缝点刺 27、小儿遗尿:命门关元三里夜尿点(小趾末端牚面中央) 28、小儿咳嗽:身柱肺俞厥阴俞 29、小儿夜啼:大敦、中冲神门少泽 30、小儿囟门不合:脐上脐下各0.5寸,灸三壮 31、口臭:三里劳宫大陵中脘 32、小儿脐肿:命门

针灸治疗便秘(一)

针灸治疗便秘(一) 【摘要】便秘,是指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久,水分含量过低,变干变硬以致不易排出。便秘的标准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粪便坚硬而不易排出,即可视为便秘。便秘是多人群发病,多因素存在,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不适及排便时间延长为主诉的症候群。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随着各种研究手段的日臻完善,使便秘的诊断和防治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针灸治疗本病由于疗效好,操作简便,无副作用,而被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便秘针灸疗法综述针灸治疗 一、发病机理 正常排便所需要的条件为:①饮食量及所含的纤维适当,有足够的水入量。②胃肠道通畅,消化、吸收和蠕动正常。③有正常的排便放射,腹肌和膈肌有足够的力量协助排便动作。上述任一环节发生障碍,都有可能发生便秘。 接受化疗的病人出现不规律性的大便干结,通常伴有腹胀、腹部不适或疼痛,发生率为15%左右。临床常见的药物为长春碱类药物,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和长春地辛。其机制是这些药物具有神经毒性,引起胃肠道平滑肌应激性下降,胃肠道蠕动减弱。其他引起便秘的因素包括: 1.抗呕吐药物,如枢复宁及康泉等,便秘发生率为3%~5%,大剂量灭吐灵有时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便秘。 2.癌的病理生理学因素,如肿瘤位于肠道内,或肠道外压迫,高钙血症。 3.其他减弱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如麻醉药、抗抑郁药、镇静药、肌肉松弛剂等。 4.病人因素,如焦虑、压抑、长期卧床、活动过少等。 二、诊断 化疗引起的便秘不难诊断,注意依据其临床表现。便秘可引起局部及全身症状,由于粪便过于坚硬,排便时常有肛门疼痛,亦可发生肛裂及内痔出血。若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可引起局部炎症,感到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等。便秘尚可表现反复腹痛,腹痛无规律,呈阵发性,每次发作时间不长,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位于脐周、全腹或不定,腹痛性质轻重不等,发作的间歇常无异常表现,严重的便秘可引起肠梗阻。 便秘临床分类有多种: 1.根据起病缓急分为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 2.根据病变性质可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

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

针灸快速入门的不二法门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 针灸前行禅 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学习中医我们虽然不提倡快速入门的诀窍方法等,但学习以下方法,对一个针灸的初学者来说,起码可以起到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效果: 针灸的要点:一是辩证,一是取穴,第三则是必要的手法。 做到如上三者针灸的效果我想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辩证需要深厚的积累,手法也不是一两天可以练成。那在取穴上我们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从此入手,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现归纳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如下: 第一,八总穴; 第二,八会穴; 第三,局部取穴; 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首先是第一“八种穴” 古书有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总结增加歌诀如下: 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 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 例如: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 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 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 颈项强痛,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第二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它们分别是

一、腑会中脘;二、脏会章门; 三、筋会阳陵泉;四、髓会绝骨; 五、骨会大杼;六、血会膈俞; 七、脉会太渊;八、气会膻中。 八会穴的使用一般‘男左女右’,初学者用0.5寸的毫针,切记勿忘。” 另外有三个部位初学者先不要针刺: “一是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痖门、风池等穴位,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深刺风府治精神病,但是初学者不容易操作。 古语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一个就是眼睛以及它的周围的区域; 一个就是肚脐眼。另外一个地方初学者也先不要针刺,就是天突穴。” 第三局部取穴 就是在发病的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邻近取穴。也就是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这种取穴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发现的一种取穴的方法。如面部局部长痘,可以用火针在局部点刺,被毒虫蛇咬可以在局部点刺加拔罐治疗等。 注意事项还有以下二项: 一项就是在胸背部与腹部初学阶段针刺深度不超过0.5寸; 一项就是对于体弱者、因劳累而体能消耗过多者,一定都要平卧在床上针刺,以免“晕针。 第四、阿是穴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治疗学 上篇总论 第一章针灸治疗总论

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组合而成。做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因此,针灸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各种刺灸法的特点和腧穴的特异性,严密组合,做到配穴精练,方法得当,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穴位的选择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的先决条件,人体每个穴位都有相对的特异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穴位的选择应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近部、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例如,眼病取晴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皆属于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适用于所有病证,尤以经筋病和筋骨病最为常用,如《灵枢·经筋》指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是“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素问·调经论》也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都说明经筋病和筋骨病皆应以局部选穴为主,如面瘫属阳明经筋病,宜首取面部穴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筋骨病也都应取局部穴位为主。 2、远部选穴 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例如,耳鸣取中渚,胃痛取足三里,巅顶头痛取太冲,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痛取水沟等,均为远部选穴的具体应用。 远部选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尤以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躯干、脏腑病证最为常用。《灵枢·终始》所说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都属于远部选穴。“四总穴歌”之“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更是远部选穴的典范。 3、辨证选穴 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贫血、月经不调等均属于全身性病证,因无法辨位,不能应用上述按部位选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脏腑或经脉,然后再按经选穴。例如,失眠,若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两经,应在心、肾两经选穴,可取神门、太溪;属心胆气虚者,归心、胆两经,应在心、胆两经选穴,可取神门、丘墟;属心脾两虚者,归心、脾两经,应在心、脾两经选穴,可取神

便秘的针灸治疗

便秘的针灸治疗 便秘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四个方面 第一肠胃积热,第二气机郁滞,第三气血津液亏虚,第四阴寒凝滞。根据病因病机选择适宜的穴位,采取一定的手法进行针灸治疗,可以起到通腑泄热、顺气导滞、益气养血、滋阴润肠及温阳开结等作用。如采用泻法针刺天枢可以疏泄阳明腑气而通积导滞针刺大肠俞,采用泻法、平补平泻法可以调理大肠气机而润燥通便针刺合谷、曲池以清泄大肠实热采用补法针刺照海以滋阴生津等。 便秘的针灸治疗由邦德小江编辑整理。 于是,渴望一种懂得,可以一眼洞穿你所有清寂的薄凉。是恰好的温度,闪耀着阳光的味道,柔软又美好。 那么这一路上的爱恨欢愁也就有了归宿,以后的日子,既便是山长水远,也都会坦然面对,给尘世以最初的温柔。 好像是到了一个阶段,学会了等待,学会了随遇而安,学会了笑着去接受。不再心心念念,不再轻易信任。 只是在某个清晨,听见久远的一声问候,心,依然会瞬间柔软。 原来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那么渴望一场白首不相离的缘分,千万次回眸

,始终还是你。 然后,一起守着古朴的时光,迎接每一天的黎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褪色,不黯淡,任凭尘世的风摇曳着冬日的风雪,我始终是你最美的红颜,你是我最美的时光。 不说永远,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 龙应台曾写过一段文字:“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或许就可以削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不同的寂寞有着不同的归途,其实赏心之人无须太多,关键是否能入心。 始终喜欢,一切纯善质朴的好,不论是人还是事,一份情深义重,才是水色尘心的悠远。而一同走过的山山水水,都会是生命的记载。 如果可以,愿始终趋光而行,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无论飘摇还是安逸,都要坚守住内心那道光,我们可以不完美,但灵魂必须向美而生。 有时,灵犀的相悦会铭记一生,我不知道岁月有多长,人生还会有多少未知。 只是希望自己能做个心思澄明,有着简单的小欢喜,不过多的忧思,也不给自己添加太多束缚的人。阳光很暖,你也还在,如此,足够。 看多了花开花谢,聚散离合,便逐渐明白,我们最终想拥有的不过是一份寻常的烟火,简单而情重,朴素而感恩。 余生很长,从晨曦到日暮,就让我们一起慢慢走。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2)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 目录 (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 一、头部疾病 (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书) 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 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 (三)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头痛。(己验证) 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己验证) 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 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 (六)眉棱骨痛: 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 寸处)(视频) (七)感冒头痛: 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 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 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 配灵骨大白 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书) 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 取穴:(77-1 )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

、针灸治疗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针灸治疗学之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灸配穴的基本规律有:①循经取穴。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选取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②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选择专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包括对某病症有显效的经穴、奇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③按时取穴。根据针灸的时间,以经脉气血流注为指导原则,选择相应腧穴加以组合应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和原穴为取穴范围;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则以八脉交经八穴为取穴范围。 腧穴选取主要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和临床实践选用针对病证治疗需要的相应腧穴的具体方法,又称选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据病变所在,选择其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②远部取穴。根据经络循行及其同脏腑的络属关系,选用远端腧穴进行针灸,包括本经选穴和异经选择两种。③对症选穴。选取针对主症有效的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规律和治疗要求进行配伍组合。又称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种方法:①前后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与背腰(后部)腧穴的 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体上部(上肢和腰以上)与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将人体左右侧腧穴配伍的方法。 ④表里配穴法。根据腑与脏存在着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相应腧穴配伍的方法。⑤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⑥子母补泻配穴法。根据五腧穴与五行相配的关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原则,在五腧穴范围内,将选穴与补泻结合起来的配伍的方法。

针灸处方配穴规律

针灸处方配穴规律 《百症赋》是针灸入门必背篇,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百症赋》浅注(上篇),其将歌赋以白话的形式进行解读,并融入自己的临证经验,简单明了,非常有价值。一起去看看吧~~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昔贤谓穴之在于背后者,名俞穴;俞者,注也,输也。言经络之气,输注于此也。故人身之穴,皆得名之曰俞穴,不必专指背部而言。经凡十二,络凡十五,奇经凡八,穴有三百六十五穴。纵横贯注,宜熟志之。 百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头顶重痛,当刺以针。若血虚眩晕,则非针灸肝俞、腰俞不可。又按百会与玉枕,宜灸不宜针。 悬颅颔厌之中, 偏头痛止。 头痛,书称肝胆风热,悬颅、颔厌宜刺,微出血;更刺风池。其效甚佳。(可刺头维、太阳、风池三穴较好)。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头痛由于痰火上扰者, 宜刺丰隆以降其痰火。强间不易刺入,可刺风府。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 脾虚面浮肿,刺水沟。去面浮肿之水气,颇效。前顶宜灸。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肝胆之火夹风而上僭, 则耳暴聋。刺听会、翳风以泻之。 面上虫行有验, 迎香可取。 面痒如虫行,系血热所致,刺泻迎香。 耳中蝉鸣有声,听会堪攻。 耳鸣有痰火上扰者, 针听会外, 宜再刺丰隆、风池等穴。系肾虚者,当更灸肾俞、气海以固肾元。 目眩兮,支正飞扬。 手太阳经脉与足太阳经脉,俱萦绕于目。故支正、飞扬,能治目眩。且二穴皆属络脉。刺络脉,即所以泻其血。 目黄兮,阳纲胆俞。 目黄、肌肤黄,黄而深者名阳黄,宜刺之。淡而晦暗者为明黄,宜灸之。至阳一穴,亦宜针灸。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 胬肉攀睛,如系心肝之火,可刺肝俞与少泽。若攀睛已久,火炎已平,宜灸治之。于刺灸之外,当点消翳药品(此外宜针灸大小骨空)。 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泪出即迎风流泪,泪热而微觉粘手者属热,宜刺之。冷而不粘手者为寒,则灸之(并宜灸大小骨空)。

-董氏针灸常见处方表

病症处方手术 头痛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 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 的掌骨间 偏头痛 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前头痛 针火菊立止头痛公孙 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目干涩 针明黄有效。配复溜效更佳两眼睁不开 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眼跳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针风市、复溜 鼻出血 针肩中立止 耳鸣泻驷马补肾关即可停止泻曲陵补明黄,亦可停止 牙痛灵骨(左病针右,右痛针左,下 针立止,大白若痛不止加心灵一 穴 灵骨(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 心灵一穴,(前臂腕横纹上1.5 寸 鱼骨刺喉 针足千金有特效 喉痛1、耳后青筋放血。 2、三重放血。 3、足千金放血。 项强(颈痛) 针正筋、正宗立效

肩颈痛 针肾关上、髀关。 落枕 1、针重子、重仙。 2、针正筋、正宗。 3、针重子、承浆。 4、针后溪、束骨。 失枕穴掌面小指第二节中央偏内侧二 分上二分处{尺侧} 重子穴配承浆穴落枕时颈 项强硬涌左右转动者取后溪,不 能前后俯仰则取束骨,或刺正 筋、正宗亦有殊效。 手掌面,重子与合谷相对,重仙 与灵骨相对 手酸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腕关节痛, 手腕扭伤 侧三里侧下三里 肩关节扭伤1、针肾关特效。(对侧) 2、针四花中亦特效(同侧)。 3、针足千金、足五金。 手抽筋火串穴配火陵,火山火串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 火陵:火串上2寸 火山:火串上4寸 针对侧火山 肘关节痛1、灵骨特效。 2、针四花中亦特效。 手脚扭伤外陵,内陵外陵:承山外侧1.5寸 内陵:承山内侧1.5寸 脚抽筋 针正筋、次白 足跟痛1、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2、针五虎五。 足踝扭伤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五虎四。 小腿酸胀痛1、针次白特效。 2、针肩中亦佳。 3、精枝放血尤佳。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取穴

针灸学重点笔记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腧穴配伍源流及规律

?280? Shanghai J Acu-mox, Apr 2012, V ol 31, No 4 文章编号:1005-0957(2012)04-0280-03 ?综 述? 腧穴配伍源流及规律 刘婧1,王凡1,杜小正1,东贵荣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437) 【摘要】 分析总结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处方配伍的演化发展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将选穴配伍的关键归纳为辨证、循经和远近三条指导原则,提出建立在经脉脏腑辨证基础上的病变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取特定穴的循经远近配穴规律以指导临证应用。 【关键词】 腧穴学;配穴法;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 R224.2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2.04.280 腧穴处方配伍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针对具体病情,结合脏腑经络腧穴功能特性的基础上进行选穴配伍,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选穴配伍的演化发展、变化规律,以期更好地传承各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为临证取穴提供指导。 1 腧穴配伍溯源 1.1 追本求源,始于《内经》 纵观现存的中医典籍,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是针灸处方配穴及其理论形成的萌芽时期[1-6]。《黄帝内经》载有针灸处方240余个[7],远超方药(13方)以及其他治疗手段,此时针灸处方配穴虽以单穴为重,但腧穴配伍已始得雏形,配穴多以经络辨证为纲,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与远端选穴为原则,被后世广泛应用的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局远部配穴法在《内经》中已有显现。 1.1.1 配穴初现 如《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则为表里经配穴法;局部选穴与循经远取五腧穴的局远相配伍也有体现,如《灵枢?四时气》“腹中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即局部选“气海穴”配以远取“足三里”、“上巨虚”;“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也是此意(《灵枢?五乱》),以局部“天柱”、“大杼”配合膀胱经荥输穴。 1.1.2 辨证选穴 《内经》中另一标志即辨证循经选穴,体现在虽为同一种病,依辨证不同有数个及数十个不同穴方,如腰痛证:“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针对不同经脉所致腰痛,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再循经远取进行治疗。此时已经形成了“局部取穴”结合“远道”的“辨证取穴”。 1.1.3 用穴精少,明析五腧 《内经》中配伍多为二至四穴,这种用穴精少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今人承淡安先生[8]也有总以重点取穴,不必多用为宜之说。同时《内经》明确了五腧穴、络穴、郄穴、俞募穴等特定穴的名称和位置意义,对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功能特点及主治功效亦有总结,为后世配穴发展奠定了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1.2 《难经》推子母,配穴添三焦 《难经》在《内经》配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五行生克理论为依据,将五腧穴的主治特性与脏腑五行属性相配,演化而成子母配穴法[9-11]。临证运用时既可根据本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又可根据经脉所属脏腑的五行关系补泻,是对《内经》五腧穴应用的继承和发展。《难经》还首次提出三焦配穴,《难经》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疾病,膻中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天枢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06DZ19733);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2006L028A);“十一五”国家科技 支撑计划项目(2006 BAI12B02) 作者简介:刘婧(1982 - ),女,2009级博士生,E-mail:liujing0113@ https://www.360docs.net/doc/6c2289296.html, 通信作者:东贵荣(1950 - ),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经穴-脑髓-脏腑相关与针刺效应,E-mail:dongguirong@https://www.360docs.net/doc/6c2289296.html,

中医及针灸治疗失眠的优势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及针灸治疗 一、失眠的概念 失眠也称为睡眠障碍,中医称为“不寐”。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彻夜不眠、早醒、醒后不能再继续入睡。有的人睡眠质量差,似睡非睡,常伴有头痛、头晕、乏力、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一般来说,失眠有五大标准:1.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没有睡着;2.半夜老醒,醒来的次数超过两三回;3.天还没亮就醒了,俗称早醒;4.夜夜做梦甚至噩梦;5.彻夜不眠,白天也不能入睡。 统计学资料: 据报道,目前我国失眠障碍患者约有3亿人。失眠已成为困扰很多人的精神疾病,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失眠会引起人的恐惧感、疲劳感、全身不适、反应迟缓、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者会导致精神分裂。长期失眠也会导致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内分泌紊乱等。 二、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从中医角度看,失眠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任何一种情绪太过都会导致失眠和相应的疾病。 在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总统神志。中医认为凡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神经的活动都由心来总管。所以说失眠病位主要在心。凡思虑忧愁,操劳太过,损伤心脾,气血虚弱,心神失养; 肾阴亏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或脾胃不和,湿盛生痰,痰郁生热,痰热上扰心神等均可导致失眠。 同时,失眠的发生还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三、中医对失眠的分型

失眠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心脾两虚型: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主要表现为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2.心胆气虚型:多由于突然受惊,或耳闻巨响,目睹异物,或涉险临危导致,主要表现为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夜寐多梦易惊,舌淡苔薄,脉弦细。 3.心肾不交型:多因身体虚亏,纵欲过度,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 4.肝郁化火证:多由恼怒烦闷而生,主要表现为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5.痰热内扰证: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脘痞闷,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四、失眠的治疗现状及针灸治疗的优势 很多重度失眠多梦患者,长期得不到治愈或改善,形成对睡眠的一种恐惧感。因此,治愈心迫切,不顾后果的大量使用安眠类西药(如地西泮即安定片、氯硝安定、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右佐匹克隆、褪黑素等)。虽然,从暂时来看,能取到一定的效果。但长期大量使用,不仅副作用大,损伤肝肾脏腑,降低白细胞;而且极形成对药物的依赖,一旦中断药物,失眠的症状就会反复复发,甚至更加严重。这也是许多失眠患者难以治愈的根源。 针灸治疗的优势: 针灸治疗失眠具有安全、疗效肯定和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是一种自然疗法,旨在恢复大脑的自我调节功能,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现已在国内外临床广泛使用,疗效较为肯定。针灸治疗还包括耳穴疗法、水针疗法、梅花针以及隔姜灸、热敏灸等治疗方法。 五、失眠病人的生活调理 首先,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在晚上11点前睡觉;睡前行为也要特别注意:①在上床入睡前4~6小时不要饮用茶或咖啡;②在上床前不要抽烟和过量饮酒,因为它会导致兴奋和更多的片断睡眠;③在上床入睡前避免过饱和喝水过多;④在上床前不要有剧烈运动。在睡眠期间噪音、光线、温度等都应降到最低或适宜的状态。

【董氏针灸十大处方之痛风】

【董氏针灸十大处方之痛风】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引起这个的多数原因是错误的飲食習惯方式,如喝酒过度、吃火锅飲食过辣且喝火锅湯,海鲜生冷,熬夜不寐,身体的尿酸累积成毒,导致手脚各个关节区域红肿熱痛,疼痛难忍,而且屈伸不利行动不便!董氏针灸痛风处方:【手解、腕顺、中白下白、五虎,骨关木关中关、下三皇,分枝上下放血】临床上全部对侧取穴#痛风病案分享#1.由于我的周身痛楚多而复杂,考虑【主治痛风】。分枝拔罐,(放血自己不能楚及)而后针:手三火、手解、上三黄、下三皇、驷马、踝灵、五虎、灵、大+足三正、四肢(强筋壮骨),现在已经接近正常人们的体温了。解决了循环通畅的问题,头晕脑胀、视觉模糊同时苦解了。接下来继续治疗枝节问题,少走远途,轻松治愈。2.病例分享:患者男55岁,【多年顽固性失眠,轻度抑郁症】,每晚一粒安定才能入睡。针灵骨,大白,镇静,手三火,肝灵,上下三黄,心灵,木斗,木留,火主硬,前二次扎完说睡眠无改善。怕针,每周只扎二天,昨日四诊说前三天没再吃安定了,可以入睡。但痛风发作,非常痛,膝关节上肿胀,吃了降尿酸的药,上医院打点滴,稍有缓解。

立即给痛点,大椎,分枝,背部肝反射区泻血拔罐。泻血后除上述穴位再针手解,手三关,五虎,通肾胃背,50分钟取针疼痛减轻70%左右,肿消,非常开心。今日再针一次加强效果。泻血配合董针效果杠杠的3.分享两个病例,女,62岁,急性膀胱炎,夜尿几分钟一次,来针一次,今早称一夜只起床一次。七快,六快,通肾,背,胃,其门,其角,其正,手解!二一例男,21岁,痛风,脚课,脚姆指变形,痛不着地,整夜未睡,昨早晨来诊,痛点放血,针手解,手三关,五虎,下三皇!今晨其母来谢言昨下午着地走路,一夜大睡至晨未醒,4.昨夜2点被叫醒,【说老伴在家痛风疼的上气不接下气的】,碰都不能碰,去了扎上腕顺,手解,五虎,骨关中关,下三皇,火主,火硬牵引,五分钟后痛减,40 分钟后好了百分之70。5.刚才运用林老师给的穴位针【痛风】,效果很好,刚针上十分钟病人就说松了很多,病人77岁, 之前有过痛风史,血压170/90,病人来时要求输液,鉴于血压太高,我建议他针灸治疗,他也是抱着试试看,没想到针下十分钟6.湿热型痛风。针刺:手解,手三关,五虎,踝灵(刺向大陵),腕顺,下三皇,上三黄,驷马,忍冬藤50g 煮药水泡脚。当即走路不痛,还可以跳。7.痛风。按摩脚踝原始点后针刺:木穴,五虎,骨关,木关,木斗,木留。1 小时,按摩痛点没那么痛。8.膝盖痛风,结石,有肿,发热,结石有鸡蛋那么大。针刺:五虎,肩六、心灵、通肾,通胃,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穴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穴规律研究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2006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取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90篇,涉及针灸处方228首、腧穴65个,取穴总频次1736次。常取穴位有犊鼻、内膝眼、阳陵泉等,以足阳明胃经、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为主。主要取穴部位为下肢部,达1626频次(93.66%)。系统聚类分析得到除主穴外的辨证配穴有4组。结论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局部取穴为基础,结合辨证配穴。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选穴规律;数据挖掘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23 中图分类号:R2-05;R272.9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1-0095-04 Study on Rules for Acupoint Selec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Based on Data Mining Y ANG He-liang1,CHEN Song-lin1,LI Jin-bo2 (1. Graduate School,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ules of acupoint selection in treating knee osteoarthritis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based on data mining;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Articles about treating knee osteoarthritis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ere retrived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Wanfang academic periodical full-text database,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VIP)and SinoMed in China from Jan. 1st 2006 to Jan. 1st 2016. The databas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scription was set up. The Apriori association rules,system cluster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were adopte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ules of acupoint selection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Results Totally 190 articles were included,covering 228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prescriptions,65 acupoints and the total frequency for 1736 times. The usual acupoints in the lower limbs were Dubi (ST35),Neixiyan (EX-LE 4),and Yanglingquan (GB34). The main maridians wer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and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accounting to for 1626 times (93.66%). Cluster analysis achieved other four groups of acupoint selec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onclusion Local acupoints and dialectical point selection were important principle in treating knee osteoarthritis combined with acupoint selec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Key words:knee osteoarthriti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cupoint selection;data mining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JDZX201502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基金(ZXYCX201510)通讯作者:李金波,E-mail:ljb_6666@https://www.360docs.net/doc/6c2289296.html,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多发的慢性关节炎症,临床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致关节畸形及行动困难。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此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