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层对比划分表--彩色
晋城地层表

界
系统
组
第四
新
系Q
生 上第 界 三系 N
Kz 下第 三系 E
厚度 (m)
地层特征
分布区域及特点
0-330 为棕红、黄绿、土黄色粘土、亚粘土及砂和砾石。
灰黄、灰绿、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在晋城以北至高 0-268 平一带,粘土中含有锰铁质、钙质结核。底部为砾石。
区内广为分布 主要出露在晋城市以北至高平、襄垣一带。
陆表海
O
咸化泻湖相
下 统 O1
64-209
白云岩、夹页岩,顶部普遍有一层燧石层。
北东部薄,南西部厚。出露在太行山南段的深谷中。
寒武 系
∈
沿沁水盆地层弧形带状出露。在勘探区邻近的陵川马
377-570
砾岩、砂岩、灰岩、泥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 圪当,晋城河口,阳城后老龛,沁水下川等地均可见
白云岩等组成,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底部为含砾砂岩。
到。
浅海相
上元古 震旦 界 Pt2 系 Z
下元古 界 Pt1
太古界 Ar
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和含有铁、磷、钾的细碎屑岩 出露在勘探区东部的陵川县嘴上,南部的阳城横河一
0-6259
及火山熔岩
带。
滨海浅海相
0-2684
为一套浅变质的片岩、大理岩和变质砂岩。
不发育,仅出露于和顺县前虎峪和济源县后郑坪。
>507
0-576 砖红色长石英砂岩夹透镜状砾岩,下部为巨砾岩。
分布于中条山南麓的坦曲盆地,三门峡盆地。
沉积相
中 生
和尚沟组
下 统
131-474 T1h
紫红色泥岩夹紫红色砂岩及砾岩。
界
T1 刘家沟组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3)中更新统(Q2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4)下更新统(Q1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
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
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
山西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山西省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准地台的中部,在约30亿年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岩浆、变质和成矿等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但仍以1个Ⅱ级构造单元——山西断隆为主体,只在其周边与相邻构造区接壤处部分属于另外4个Ⅱ级构造单元,即内蒙地轴、燕山台褶带、鄂尔多斯台坳和豫西断隆,而在山西断隆的近南北向的中轴上,叠加了晚近时期的“S”型桑汾地堑系,因此山西省共跨越了6个Ⅱ级构造单元。
为便于山西的成矿分析,赵善付等(1989)以黄汲清的多旋回构造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任纪舜等(1983)的大地构造编图的原则和方案为基准,根据新的区域地质资料、区域重磁资料和遥感影像资料,参考深部构造硏究的成果,将山西省进一步划分为17个Ⅲ级构造单元和21个Ⅳ级构造单元。
1 内蒙地轴(Ⅱ)1内蒙地轴的主体在内蒙古境内,是华北准地台北缘的长期隆起构造带,在山西境内仅有天镇断拱(Ⅲ)1个Ⅲ级1单元。
其南界在大同以东以大同—阳原硅镁层断裂为界与桑汾地堑系相邻;在大同以西以集宁群及其上覆白垩系地层分布和东西向断裂为界而与山西断隆相接;北界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该构造单元位于山西省的北缘,呈东西向分布,主要出露的是中太古界的变质岩层,并有海西、印支期微弱的构造—岩浆活动。
2 山西断隆(Ⅱ)2山西断隆是山西省的构造主体,略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纵贯山西南北,其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隔,只有东界在河北省境内。
断隆上叠加了“S”型桑汾地堑系。
该构造单元具有漫长的多旋回地质发展史,北部和周边有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出露,尤其是北东部和西部,广泛出露的变质地层和变质岩浆杂岩是研究华北准地台早期阶段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演化不可缺少的经典地区。
晚前寒武纪以来的沉积盖层除部分中、上元古界及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白垩系缺失外,地层发育齐全,分布广泛,构造简单;但中生代的构造(褶皱断裂)—岩浆活动普通发育。
山西断隆断拱和凹陷交替展布的主要构造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9个Ⅲ级构造单元:偏关台坪(Ⅲ)、吕梁山断拱(Ⅲ)、云岗—宁武台23四(Ⅲ)、五台山断拱(Ⅲ)、汾西台凹(Ⅲ)、霍山断456拱(Ⅲ)、沁水台凹(Ⅲ)和太行山断拱(Ⅲ),以及若789干Ⅳ级构造单元。
地层层序表

下统 ∈1
馒头 组
90-150
太 古 界 Ar
泰山 群
Arst
>660
油质轻,深层可能为凝析油 气藏。注意观察油气显示和 岩屑,必要时进行中途测试
制表人:陈寿康
制表日期: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下 古 生 界 PZ1
凤山 组
100-110 灰色、深灰色泥质白云岩、结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蓝灰色灰岩。 50-100 40-60 灰色、灰白色结晶状灰岩,中部有绿色页岩夹结核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对比标 志层),底部赤褐色灰岩,含海绿石碎粒。 浅灰黄、绿色页岩夹灰质结核及薄层竹叶状灰岩,灰岩为透镜体
40-60
奥 陶 系 O
、隐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部 为浅灰色、灰黄色中厚层隐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局部夹角砾状灰岩。本层淋 100-200 蚀风化严重,裂缝、溶洞发育,为古潜山油藏的储集层。是垦利、义和庄、埕岛 、草桥等古潜山油藏的主要含油层系。当上覆有石碳系~二迭系地层时,中奥陶 统顶为T g1 地震反射层。
王 上统 氏 K2 组 白 垩 系 K 下统 青 K1 山 组 中 生 界 MZ
0-270
〉700
观察裂缝中有无油气 防掉牙轮、扭断钻具, 显示。肉眼难以确定 上部灰色暗紫色中~酸性喷发岩(安山岩、玄武岩,致密坚硬,钾长石斑晶结 防裂缝性井漏 岩性时,以镜下鉴定 构,具小气孔),夹灰色泥岩(性脆、微含砂),顶部夹一层暗紫色中粒硬砂岩 岩性为准。 。下部灰色、暗紫色安山质凝灰岩夹紫红色泥岩(微含砂)。沾化见深灰、灰黑 色玄武岩,惠民凹陷见杂色流纹岩。在广利东风6井喷出岩裂隙中见油迹。白垩 系青山组顶为T k 地震反射层。 上部浅灰、灰色、灰绿色泥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夹砂岩、含砾砂岩。下部为杂色 含砾砂岩与灰色砂质泥岩互层。 上部灰色、灰紫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夹厚层灰色煌斑岩。下部紫色泥岩与灰色白云 注意有无煤层气,在 防掉牙轮、扭断钻具, 质泥岩、砂岩、含砾砂岩互层。 油源断层附近砂岩可 防煤层坍塌 能含油。 上部灰色砂岩及紫色泥岩夹灰黑色碳质泥岩,局部含煤层;中部灰紫色泥质砂岩 为主夹黑色碳质页岩及煤层。下部灰绿色泥岩与碳质泥岩互层夹灰色砂岩、闪长 玢岩。坊子组顶为T J 地震反射层。侏罗系与古生界(或太古界)之间的剥蚀 面为T g 地震反射层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太原市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太原市地质图(略)太古界太古界地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现出露有两处:一为西部吕梁山系的娄烦县及古交市西部;一为云中山南端阳曲县与静乐县、忻州市交界一带。
中太古界前五台系混合岩化杂岩出露有两处。
一处在阳曲县北小店以北地区,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绿泥透闪岩夹白云石英岩、含矽线石石英片岩、长石石英岩及透镜状磁铁石英岩等组成。
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岩石,局部形成条痕—似斑状混合岩体和均质混合岩。
岩层出露总厚度2029米~2480米;另一处在娄烦县与古交市西部交界的岔口、天池店、康家坪一带。
前五台系杂岩由混合岩化红色浅粒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纹状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等深度变质岩组成。
局部则已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出露总厚度2853米~2930米。
上太古界五台系境内五台系主要为吕梁群的中、下部地层,包括青杨沟组、周家沟组、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出露于娄烦县境内。
下吕梁群(含青杨沟组、周家沟组)该群为一套变质较深的沉积—火山岩系,分布于东起汾河水库,西南至龙虎山、青杨沟,延展于方山、交城县境内。
青杨沟组底部为一套碎屑岩,中上部为泥质岩系。
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细粒黑云变粒岩、含石墨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出现厚约200米的透闪大理岩、白云大理岩。
在大理岩下部与石英岩之间有大片长英质岩石(似变流纹岩)分布,具有流纹构造,向西南则变为混合片麻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火山岩。
本组总厚度1562米。
周家沟组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
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3)中更新统(Q2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4)下更新统(Q1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
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
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
西山地层序列

西山地层序列概述:主要内容为西山西铭矿月门沟---七里沟华北C---P煤系地层。
以下将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进行描述一、奥陶系:奥陶系在该区的出露只有奥陶中统峰峰组,其鉴定特征是:巨厚层状,局部地区可见溶洞,外部因风化成灰白色,但内部仍是灰岩的一般颜色灰色——深灰色,岩石致密坚硬。
表面可见大量细小的节理,与上部的本溪组成平行不整合接触(在铁铝岩段下部是判断它的最主要特征),接触面凸凹不平,接触部位的灰岩存在铁质浸染。
二、石炭系:A.石炭本溪组:主要有铁铝岩段和畔沟段组成厚25米左右1.铁铝岩段:铁铝岩,红褐色\黄褐色、疏松有的成土状,内部含有铁质结核。
铝土岩,灰白色,敲击声音类似灰岩,致密,断面有类似燧石的光泽。
6-8米2.畔沟段:自上而下共三层灰岩,每层灰岩下面有一层煤,但很薄,不可采。
B.太原组:太原组共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晋祠段、毛儿沟段、东大窑段。
后大约120米,其中晋祠段厚20米左右,毛儿沟60米左右,东大窑40米左右。
整个太原组属海陆交互相地层。
1.晋祠段:起于晋祠砂岩——西铭砂岩底面,基本上由一个“灰煤页砂”的沉积旋回组成,自上而下为吴家裕灰岩、页岩、11*煤、晋祠砂岩。
吴家裕灰岩表面因风化成黄白色,(可能因为含泥质较多)但内部为灰色,致密块状,风化面上有很多的凹坑,竖向节理发育岩石被节理分成一节节的藕节构造。
11*煤薄不可采。
晋祠砂岩,黄褐色,中粒——极粗粒砂岩,成分石英、黑色的岩屑。
2.毛儿沟段:起于西铭砂岩——七里沟砂岩底面,包含三层砂岩,自下而上一次是庙沟灰岩、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
因毛儿沟灰岩发育得名。
西铭砂岩:灰白色,有时因含铁质成黄褐色,中粒——粗粒,比晋祠砂岩和七里沟砂岩都要细,主要成分石英。
砂岩表面发育波痕,这是最显著的特征,波峰较缓,不对称,不能用来判断顶底面。
西铭砂岩上应该还有10*、9*煤和屯兰砂岩但均未见到。
庙沟灰岩:厚度2米左右,表面因风化成灰黄色,内部认为灰黑色,致密块状,但最主要的鉴定特征是其下为8*煤又称丈五煤,厚度可达4米多。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地质年代表一,概念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 人类出现晚更新世Qp中更新世Qp2早更新世Qp1 1.64新近纪上新世N2 5.00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渐新世E3 37.5始新世E2 50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C 362 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Nh 800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 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长城纪Ch 1800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五台纪Wt 2500-----------------------------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Ar2 3200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 45oo----------------------------------------------------------------------------------------------------------------------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