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光谱解读
原子光谱与能级跃迁

原子光谱与能级跃迁原子光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光谱分析方法,通过观察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射或吸收光的行为,可以研究原子内部的能级结构及其跃迁规律。
本文将介绍原子光谱的基本原理,并探讨能级跃迁对原子光谱的影响。
一、原子光谱的基本原理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内部能级结构的重要手段。
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或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光的发射或吸收。
根据光的波长、频率或能量,可以确定原子内部的能级差异和电子的跃迁规律。
在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光源有连续光源和线状光源。
连续光源产生的光谱是连续的,包括各种波长的光,而线状光源产生的光谱是离散的,只包含特定波长的光。
原子光谱常常使用线状光源,因为原子内部的能级结构是离散的,只有在特定波长下才能发生跃迁。
二、原子光谱的形成与原子内部能级的跃迁密切相关。
在原子的能级结构中,电子围绕原子核以不同的能级存在。
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可以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也可以从较高的能级跃迁到较低的能级。
这种跃迁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发射,产生了特定波长的光。
原子的能级跃迁可以分为吸收和发射两种情况。
当原子经历吸收过程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吸收了能量。
而在发射过程中,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释放出能量,形成了特定波长的光谱线。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能级结构,因此它们的光谱线也是独特的,可以用于元素的鉴定和分析。
原子光谱包括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是指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后产生的光谱,它可以用于判断分析物中是否存在某种元素。
发射光谱则是指原子在受到激发后发射光线的光谱,通过观察元素特定波长的发射光谱,可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三、原子光谱的应用原子光谱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1. 光谱分析:原子光谱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元素的类型和含量,例如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水样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光谱名词解释

原子光谱名词解释
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在光学方面的现象和性质的科学分支。
以下是一些与原子光谱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光谱:光谱是将光信号按照不同波长或频率进行分解和记录的图谱。
原子光谱可以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两种类型。
2.原子光谱学:原子光谱学是研究原子和离子在光场中的行为的学科,包括原子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3.发射光谱:发射光谱是原子在受到激发后,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释放光子的过程。
这种光谱显示出特定波长或频率的谱线,对应于不同的电子跃迁。
4.吸收光谱:吸收光谱是原子吸收外部光能使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在吸收光谱中,会出现吸收线,表示特定波长或频率的光被吸收。
5.光谱线:光谱线是发射或吸收光谱中的明显谱线,对应于原子的特定能级跃迁。
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光谱线,可用于元素的识别和分析。
6.波长:波长是光波传播的长度,通常用纳米(nm)为单位。
原子光谱中的谱线对应于特定波长的光。
7.频率:光波的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光波震动的次数。
频率和波长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可以通过光速等于波长乘以频率来表示。
8.布喇格方程:布喇格方程描述了原子中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原子光谱研究的基础方程之一。
9.荧光:荧光是一种在物质受到激发后,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并发射光子的过程。
荧光光谱可用于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以上名词解释涵盖了原子光谱学中一些关键概念,有助于理解原子在光学中的行为和性质。
三种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产生机理

一、概述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内部结构和原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物质分析学、化学分析学、化学物理学和光谱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原子光谱包括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它们是由原子在外界作用下产生的具有特殊波长和频率的光谱。
发射光谱是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产生的谱线,吸收光谱是原子吸收外界光子导致能级跃迁的谱线,荧光光谱则是原子在受激激发后再跃迁回基态时放出的光谱。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种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
二、发射光谱产生机理1. 激发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从基态跃迁到高能级,此时原子处于激发态,处于不稳定状态。
2. 跃迁在激发态下,原子的电子会趋向于迅速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这个跃迁的过程伴随着光子的发射。
3. 能级结构原子内部的能级结构决定了发射光谱的特性,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能级结构,因而发射光谱对于元素的鉴定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三、吸收光谱产生机理1. 能级跃迁吸收光谱是由原子吸收外界光子导致能级跃迁而产生的,能级跃迁的规律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可以用于确定原子的能级结构和特性。
2. 共振吸收当外界光子与原子的能级跃迁能量匹配时,发生共振吸收现象,这种吸收现象对于不同元素的吸收光谱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吸收光谱谱线吸收光谱谱线的位置和强度反映了原子吸收外界光子的能力,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及其含量。
四、荧光光谱产生机理1. 受激激发荧光光谱是原子在受到外界激发能量后处于激发态的荧光物质产生的光谱,激发的能量可以是光子或者其他激发源。
2. 荧光发射激发后的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随后电子会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并伴随着荧光发射。
3. 荧光光谱应用荧光光谱在物质分析、生物学、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总结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是三种重要的原子光谱,它们具有独特的产生机理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三种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的深入理解,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原子内部的结构和性质,还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完整word版)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解读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4。
2.1 概述4。
2。
1。
1 基本概念1)原子光谱根据原子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光谱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原子光谱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本章重点介绍应用广泛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2)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简称原子吸收法,它是基于测量试样所产生的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从而定量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4。
2.1。
2 仪器结构和过程图4-21 原子吸收示意图如上图,含Pb溶液将经过预处理-喷射成雾状进人燃烧火焰中,Pb化合物雾滴在火焰温度下,挥发并离解成Pb原子蒸气。
用Pb空心阴极灯作光源,产生Pb的特征谱线,通过Pb原子蒸气时,由于蒸气中基态Pb原子的吸收,Pb的特征谱线强度减弱,通过单色器和检测器测得其减弱程度,即可计算出溶液中Pb的含量。
4。
2。
1。
3 方法特点灵敏度高,10—9g/ml-10—12g/ml。
选择性好,准确度高。
单一元素特征谱线测定,多数情况无干扰。
测量范围广.测定70多种元素。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4。
2.2 原子吸收法基本原理 4。
2。
2.1 共振线和吸收线 1) 基本概念➢ 共振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称为第一激发态),为共振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当电子从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是指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线。
➢ 特征谱线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激发至第一激发态(或由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此各种元素的共振线不同而有其特征性,这种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
2) 朗伯原理图4-22 原子吸收法的朗伯定律示意图原理公式:b K e I I νν-=0νK :吸收系数;ν:频率。
吸收线图4-23 吸收线轮廓图 图4—24 吸收线半宽度比较上述两个图,注意图的纵坐标参量的不同。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PDF课件)解析

影响谱线变宽的因素1. 自然变宽2. 热变宽(多普勒变宽3. 碰撞变宽Holzmark变宽Lorentz变宽4. 自吸变宽3.1.2 原子吸收的测量1. 朗伯—比尔定律I = I 0e -Kv L 定义:A=lg(I 0 / I= 0.434 k V L2. 积分吸收仪器分辨率难以达到0νkN d νK =∫3. 峰值吸收直接测量吸收线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所对应的峰值原子吸收系数K来确定蒸气中的原子浓度A = K N0L = k C L发射线必须比吸收线要窄得多,同时发射线的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要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相一致锐线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窄的光源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理图3.2.1 原子化器原子化器的作用:提供合适的能量将试样中的被测元素转变为处于基态的原子。
类型:火焰原子化、电热原子化1.火焰原子化(1火焰的类型:(2火焰的构造及其温度分布:干燥区、蒸发区、原子化区和电离化合区(3自由原子在空间中的分布:(4火焰原子化器:(预混合型、全消耗型雾化器、雾室、燃烧器和火焰(5燃气和助燃气的比例:贫燃火焰、富燃火焰、中性火焰火焰原子化器示意图2.电热原子化石墨炉原子化器示意图石墨炉升温示意图石墨炉原子化器石墨炉的升温过程:干燥、灰化、原子化和净化主要优点:(1原子化效率高(2试样用量少(3能直接测定其共振吸收线位于真空紫外光谱区域的一些元素(4比火焰法安全可靠主要缺点: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差、干扰情况较严重、操作过程复杂3.2.2 光源光源的作用: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谱线以供气态基态原子吸收。
1. 空心阴极灯2.光源的调制光源调制的目的:将光源发射的共振线与火焰发射的干扰辐射区别开来。
光源调制的方法:交流供电直流供电+ 切光器3.2.3 分光系统3.2.4 检测系统3.2.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1. 单光束型不能消除因光源波动造成的影响,基线漂移。
2. 双光束型可以消除光源波动造成的影响,但不能抵消因火焰波动带来的影响。
11 原子发射光谱法 讲解

敏线的黑度,确定含量范围。
应用:用于钢材、合金等的分类、矿石品位分级等大
批量试样的快速测定。
2. 光谱定量分析
(1) 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塞伯-罗马金公式)
在条件一定时,谱线强度I 与待测元素含量c关系为:
I=ac
a为常数(与蒸发、激发过程等有关),考虑到发射光谱 中存在着自吸现象,需要引入自吸常数 b ,则:
素的存在。
2. 定性方法
(1)光电直读光谱法:直接确定元素的存在及含量 (2)标准光谱比较法: 与标样比较 以铁谱作为标准(波长标尺),与铁谱比较。
二、 光谱定量分析
1. 光谱半定量分析 测量试样中元素的大致浓度范围; 谱线强度比较法:测定一系列不同含量的待测元素标 准光谱系列,在完全相同条件下,测定试样中待测元 素光谱,选择灵敏线,比较标准谱图与试样谱图中灵
溶液等,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分离或富集。
2. 样品的激发
在激发源上进行,激发源把样品蒸发、原子化
和激发。
3. 光谱的获得和记录
从光谱仪中获得光谱并进行记录。 4. 光谱的检测
第三节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一、
光谱定性分析
定性依据:元素不同→电子结构不同→特征光谱不同 元素的特征谱线可用于定性分析 1. 元素的分析线、最后线、灵敏线 分析线:复杂元素的谱线可能多至数千条,只选择其中几 条特征谱线检验,称其为分析线。
器供给的试样气溶胶经过载气
通道由内管带入等离子炬中, 进行蒸发、原子化和激发。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的特点: 具有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检测 限低(10-9-10-10)等特点,应用范围广, 可测定数十种元素。 缺点:雾化效率较低,设备贵重。
二、电弧光源(略)
原子和分子的光谱

原子和分子的光谱光谱是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光的传播、吸收和发射等现象来揭示物质的特征。
原子和分子的光谱是指在特定能量条件下,原子和分子所吸收或发射的光线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原子和分子的光谱现象及其应用。
一、原子光谱1. 光谱的背景知识原子是由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其运动状态可以用能级来描述。
当原子受到激发或处于激发态时,其电子会跃迁到更高的能级,随后又会发射光子返回到低能级。
这种光子的能量与频率与原子的能级差有关,从而形成了原子光谱。
2. 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在吸收光谱中,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从而吸收了与跃迁能量相对应的特定频率的光。
每种元素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可以通过测量被样品吸收的特定波长或频率的光线来确定样品中的元素。
3.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在发射光谱中,由激发态返回到基态,释放出与跃迁能量相对应的特定频率的光。
这些特定频率的光线可以用来鉴定物质中所含的元素,并可用于元素含量的快速分析和检测。
4. 原子吸收光谱的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地质勘探等领域。
例如,通过分析土壤或水中的金属元素吸收光谱,可以判断环境中是否超出了安全标准。
二、分子光谱1. 分子的振动光谱分子振动主要存在于红外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
当分子发生振动时,其极性发生变化,导致电偶极矩的变化,从而对吸收和发射特定波长的光线起作用。
分析物质的振动光谱可以确定化学键的类型和有机分子的结构。
2. 分子的旋转光谱分子旋转主要存在于微波和亚毫米波段的光谱范围内。
分子在旋转时,其转动状态会对特定波长的光线产生作用,从而形成分子的旋转光谱。
旋转光谱广泛应用于天体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用于研究星际空间中的分子及大气中的稀有气体。
三、光谱分析的应用1. 光谱在物质分析中的应用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和鉴定物质的成分和结构,包括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无机盐和生物分子等。
2. 光谱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光谱技术在医学诊断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红外光谱用于检测癌症细胞的变化、核磁共振光谱用于分析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等。
原子光谱的理解

我们知道,太阳光或白炙灯发出的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紫等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一种混合光,其谱线是连续的.但我们获得的任何原子的光谱都是线状的.而且每种原子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光谱,如图3-8所示。
氢原子光谱是最简单的一种原子光谱,图3-9和3-10为氢原子发射光谱实验示意图和光谱图。
开天辟地之一论电子结构与原子光谱问题谭星军Email:txj731@序上个世纪初,玻尔理论在解释氢原子光谱问题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人以为解决原子光谱问题指日可待。
然而一晃一百多年过去了,众多的有志之士为之不懈奋斗,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有劲无处使,英雄无用武之地,陷身其中,不能自拔,除了增加了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假设”以外,人们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所有的研究成果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已有实验数据的解释上,就连原有的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也被改成一团云雾的“电子云”模型,真是不改还清楚,越改越模糊了。
愚以为就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要解释原子光谱问题,主要是思维方法问题而不是实验设备问题。
这样讲有些人可能会勃然大怒,真是看人挑担不费力,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试试看!不错,本文的目的就是阐述彻底解决原子光谱问题的方法,既然号称开天辟地,必然有独到的见解,但仅仅有独到的见解还不够,关键是诸位看过以后心服口服,并且立即扔掉以前固执的想法,掌握运用解决原子光谱问题的新观点、新方法,在原子光谱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来。
倘能如此,则足矣。
*1、光子是电子的组成部分(本节的目的是弄清楚发光现象究竟是由原子的哪一部分来完成的)燃烧的蜡烛、通电的灯泡、太阳以及宇宙中无数的恒星都能够发光,尽管它们发出的光颜色可能不同;通常我们见到的物体也可以“发光”,只不过这些光属于红外线,肉眼看不见。
从广义上来讲,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只要其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就可以向外辐射电磁波,而人眼能够看到的可见光仅仅是电磁波中的极小一部分。
那么,物质是如何发光的?光子是由物质的哪一部分发出的呢?分子运动论指出,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谱『spectrum』光波是由原子内部运动的电子产生的.各种物质的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它们发射的光波也不同.研究不同物质的发光和吸收光的情况,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光谱学.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关于光谱的知识.分光镜观察光谱要用分光镜,这里我们先讲一下分光镜的构造原理.图6-18是分光镜的构造原理示意图.它是由平行光管A、三棱镜P和望远镜筒B组成的.平行光管A的前方有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狭缝S,它位于透镜L1的焦平面①处.从狭缝射入的光线经透镜L1折射后,变成平行光线射到三棱镜P上.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沿不同的折射方向射出,并在透镜L2后方的焦平面MN上分别会聚成不同颜色的像(谱线).通过望远镜筒B的目镜L3,就看到了放大的光谱像.如果在MN那里放上照相底片,就可以摄下光谱的像.具有这种装置的光谱仪器叫做摄谱仪.发射光谱物体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叫做发射光谱.发射光谱有两种类型:连续光谱和明线光谱.连续分布的包含有从红光到紫光各种色光的光谱叫做连续光谱(彩图6).炽热的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的发射光谱是连续光谱.例如电灯丝发出的光、炽热的钢水发出的光都形成连续光谱.只含有一些不连续的亮线的光谱叫做明线光谱(彩图7).明线光谱中的亮线叫做谱线,各条谱线对应于不同波长的光.稀薄气体或金属的蒸气的发射光谱是明线光谱.明线光谱是由游离状态的原子发射的,所以也叫原子光谱.观察气体的原子光谱,可以使用光谱管(图6-19),它是一支中间比较细的封闭的玻璃管,里面装有低压气体,管的两端有两个电极.把两个电极接到高压电源上,管里稀薄气体发生辉光放电,产生一定颜色的光.观察固态或液态物质的原子光谱,可以把它们放到煤气灯的火焰或电弧中去烧,使它们气化后发光,就可以从分光镜中看到它们的明线光谱.实验证明,原子不同,发射的明线光谱也不同,每种元素的原子都有一定的明线光谱.彩图7就是几种元素的明线光谱.每种原子只能发出具有本身特征的某些波长的光,因此,明线光谱的谱线叫做原子的特征谱线.利用原子的特征谱线可以鉴别物质和研究原子的结构.吸收光谱高温物体发出的白光(其中包含连续分布的一切波长的光)通过物质时,某些波长的光被物质吸收后产生的光谱,叫做吸收光谱。
例如,让弧光灯发出的白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气(在酒精灯的灯心上放一些食盐,食盐受热分解就会产生钠气),然后用分光镜来观察,就会看到在连续光谱的背景中有两条挨得很近的暗线(见彩图8.分光镜的分辨本领不够高时,只能看见一条暗线).这就是钠原子的吸收光谱.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原子的吸收光谱中的每一条暗线都跟该种原子的发射光谱中的一条明线相对应.这表明,低温气体原子吸收的光,恰好就是这种原子在高温时发出的光.因此,吸收光谱中的谱线(暗线),也是原子的特征谱线,只是通常在吸收光谱中看到的特征谱线比明线光谱中的少.光谱分析由于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因此可以根据光谱来鉴别物质和确定它的化学组成.这种方法叫做光谱分析.做光谱分析时,可以利用发射光谱,也可以利用吸收光谱.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非常灵敏而且迅速.某种元素在物质中的含量达10-10克,就可以从光谱中发现它的特征谱线,因而能够把它检查出来.光谱分析在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检查半导体材料硅和锗是不是达到了高纯度的要求时,就要用到光谱分析.在历史上,光谱分析还帮助人们发现了许多新元素.例如,铷和铯就是从光谱中看到了以前所不知道的特征谱线而被发现的.光谱分析对于研究天体的化学组成也很有用.十九世纪初,在研究太阳光谱时,发现它的连续光谱中有许多暗线(参看彩图9,其中只有一些主要暗线).最初不知道这些暗线是怎样形成的,后来人们了解了吸收光谱的成因,才知道这是太阳内部发出的强光经过温度比较低的太阳大气层时产生的吸收光谱.仔细分析这些暗线,把它跟各种原子的特征谱线对照,人们就知道了太阳大气层中含有氢、氦、氮、碳、氧、铁、镁、硅、钙、钠等几十种元素.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分光后按波长的大小依次排列的图案,如太阳光经过分光后形成按红橙黄绿蓝靛紫次序连续分布的彩色光谱.有关光谱的结构,发生机制,性质及其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已经累积了很丰富的知识并且构成了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光谱学.光谱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每种原子都有其独特的光谱,犹如人们的“指纹”一样各不相同.它们按一定规律形成若干光谱线系.原子光谱线系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是紧密相联的,是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依据.应用光谱学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可以进行光谱分析,每一种元素都有它特有的标识谱线,把某种物质所生成的明线光谱和已知元素的标识谱线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这些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用光谱不仅能定性分析物质的化学成分,而且能确定元素含量的多少.光谱分析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在地质勘探中利用光谱分析就可以检验矿石里所含微量的贵重金属、稀有元素或放射性元素等.用光谱分析速度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用光谱分析研究天体的化学成分以及校定长度的标准原器等.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按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的图案。
例如,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按红、橙、黄、绿、蓝、靛、紫次序连续分布的彩色光谱。
红色到紫色,相应于波长由7,700—3,900埃的区域,是为人眼所能感觉的可见部分。
红端之外为波长更长的红外光,紫端之外则为波长更短的紫外光,都不能为肉眼所觉察,但能用仪器记录。
因此,按波长区域不同,光谱可分为红外光谱、可见光谱和紫外光谱;按产生的本质不同,可分为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按产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散射光谱;按光谱表观形态不同,可分为线光谱、带光谱和连续光谱。
量子力学中称为“自旋”的量有时被认为所有物理量中最“量子力学”的。
这样,我们对之稍微多加注意是明智的。
什么是自旋?它本质上是粒子旋转的度量。
“自旋”这个术语暗示某种像板球或棒球自旋的东西。
让我们回忆一下角动量的概念,正如能量和动量一样,它是守恒的只要物体不受摩擦力或其他力的干扰,它的角动量就不随时间改变。
量子力学的自旋的确是如此,但是我们这里开心的是单独粒子的“自旋”,而不是大量的单独粒子围绕着它们共同质心的轨道运动(这正是板球的情形)。
物理学的一个显著事实是,自然中发现的大多数粒子在这种意义下的确是在“自旋”,每种粒子都有自己固有的自旋的大小8。
然而,正如下面要看到的,单独量子力学粒子的自旋有一种我们绝不能从自旋着的板球等等的经验所能预料到的某种特殊的性质。
首先,对于每一特殊类型的粒子,其自旋的大小总是一样的。
只有自旋的轴的方向可以(以一种我们就要讲到的非常奇怪的方式)改变。
这和板球的情形形成全然的对比,板球可依出球方式的不同具有任意大小任意方向的自旋,对于质子,中子,电子,自旋大小是原先允许的一个原子的量子化的角动量的最小正值的一半。
每一个粒子都不自旋的对象不允许有这个角动量值。
它只能是由自旋为粒子自身的固有的性质而引起的(也就是说,不是因为它的“部分”围绕某种中心的公转引起的)。
光谱分如下几种形式。
①线状光谱。
由狭窄谱线组成的光谱。
单原子气体或金属蒸气所发的光波均有线状光谱,故线状光谱又称原子光谱。
当原子能量从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时,就辐射出波长单一的光波。
严格说来这种波长单一的单色光是不存在的,由于能级本身有一定宽度和多普勒效应等原因,原子所辐射的光谱线总会有一定宽度(见谱线增宽);即在较窄的波长范围内仍包含各种不同的波长成分。
原子光谱按波长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原子的内部结构,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特殊的光谱系列。
通过对原子光谱的研究可了解原子内部的结构,或对样品所含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②带状光谱。
由一系列光谱带组成,它们是由分子所辐射,故又称分子光谱。
利用高分辨率光谱仪观察时,每条谱带实际上是由许多紧挨着的谱线组成。
带状光谱是分子在其振动和转动能级间跃迁时辐射出来的,通常位于红外或远红外区。
通过对分子光谱的研究可了解分子的结构。
③连续光谱。
包含一切波长的光谱,赤热固体所辐射的光谱均为连续光谱。
同步辐射源(见电磁辐射)可发出从微波到X射线的连续光谱,X射线管发出的轫致辐射部分也是连续谱。
④吸收光谱。
具有连续谱的光波通过物质样品时,处于基态的样品原子或分子将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而跃迁到激发态,于是在连续谱的背景上出现相应的暗线或暗带,称为吸收光谱。
每种原子或分子都有反映其能级结构的标识吸收光谱。
研究吸收光谱的特征和规律是了解原子和分子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
吸收光谱首先由J.V.夫琅和费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称夫琅和费线),并据此确定了太阳所含的某些元素。
具体的元素光谱:红色代表硫元素,蓝色代表氧元素,而绿色代表氢元素。
原子光谱实际上是由于原子内部电子跃迁而发射出来的,又由于原子内部的电子是有限的,分布在一定的轨道上,其发射出的光的频率亦是相应的有限,因此其光谱是线状谱光谱的本质是:原子即亚原子吸收线在可见光部分的表现。
一种原子或者元素,对应于特定的一条吸收线。
而起宽度取决于其吸收强度和原子的种类及其数目。
原子级光谱一般含有的原子或者元素比较单一,所以,其宽度比较低。
而分子不同,往往大于原子级数目很多,是几个单独原子的组合,所以,会有比单原子级具有更加宽的吸收线。
在分子中,电子态的能量比振动态的能量大50~100倍,而振动态的能量又比转动态的能量大50~100倍。
因此在分子的电子态之间的跃迁中,总是伴随着振动跃迁和转动跃迁的,因而许多光谱线就密集在一起而形成分子光谱。
因此,分子光谱又叫做带状光谱。
在原子中,当原子以某种方式从基态提升到较高的能态时,原子内部的能量增加了,这些多余的能量将被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于是产生了原子的发射光谱,亦即原子光谱。
因为这种原子能态的变化是非连续量子性的,所产生的光谱也由一些不连续的亮线所组成,所以原子光谱又被称作线状光谱。
分子中存在多种运动形式,电子的运动、分子的振动、分子的转动。
分子转动能级的间隔十分密集,在特定范围的波段内用普通分辨率的光谱仪器观察,看到的是连续光谱。
而在整个波段范围内,分子光谱是多个特定范围的连续光谱所形成的带状光谱。
总而言之吧,分子光谱在特定波段范围内是连续光谱的原因在于:转动能级间隔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