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标准与检测参考教材2006.08

纺织品标准与检测参考教材2006.08
纺织品标准与检测参考教材2006.08

纺织品标准与检测

(试用教材)

天津工业大学

2006.08

一、引言

二、有关标准的基本知识

标准的分类及其定义

三、国内、外纺织标准的发展

㈠、国外纺织标准的发展

㈡、我国纺织标准的建立和发展

四、有关标准的运用

五、生态纺织品标准

㈠、国外纺织品生态标准的发展概况

㈡、我国纺织品生态标准的发展现状六、有关纺织品的检测方法(检测的标准方法) ⅰ纺织品的色牢度检测

㈠、纺织品耐水色牢度的测定

㈡、纺织品耐酸碱汗渍色牢度的测定

㈢、纺织品耐干摩擦色牢度的测定

ⅱ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测定

ⅲ纺织品pH值的测定

一、引言

我国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民族纺织工业即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和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纺织业按纤维原料、加工工艺或最终产品,划分成棉纺、毛纺、丝绸、麻纺、色织、针织、印染、复制、纺织器材和纺织机械等十多个行业。20世纪60年代,我国合成纤维产业开始起步,70年代进人全面发展阶段,整个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支柱产业地位。80年代中期,我国纺织工业进人全面高速发展时期并日趋成熟,服装业也适时地由轻工行业转人纺织行业,形成大纺织的格局。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纺织业进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低潮,支柱产业的地位不再被提及,甚至有人把纺织业称为“夕阳工业”。但是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国纺织业在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纺织品贸易中也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因此,对整个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并不意味着要削弱纺织业,而是要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中国的纺织业能在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穿衣问题的基础上,在新的更高层面上,以更强劲的态势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借助高新技术的发展,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给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注人新的活力。

经过近十年的调整,中国纺织业已整体走出困境,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入世也给国内纺织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2003年,中国大陆纺织品出口总额达到了空前的804.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72%。其中纺织品出口285.67亿美元,同比增长30.87 %;服装出口51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6.04%。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8.36 %。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顺差648.9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254.20%。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平均单价与1997年相比,下降幅度超过6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纺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的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的位置。这种“拼价格,轻规则;拼数量,轻质量”的恶性竟争方式,不仅造成我国纺织产品出口经常处于无序的自相残杀,而且使我国在纺织品国际贸易中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并且已经面临愈演愈烈的各种反倾销、重新设限和其它贸易制裁的压力。分析其深层次原因,除了我国纺织业的创新能力在整体上仍相当不足之外,还与我国纺织标准化水平不高和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ATC协议所确定的时间表,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全球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将取消所有的配额,实现完全的自由化,传统的贸易壁垒将被更严格的贸易技术壁垒所取代。目前我国纺织业的实际国际依存度已经超过40%,而服装业更是高达60%。过高的国际依存度一方面说明中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同时也蕴含着极大的市场风险。如何在新的形式下,巩固和提高我国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地位,除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之外,改革我国现有的纺织品标准化体制、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纺织产品标准体系、通过强化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我国纺织产品的品质,从而跨越各种愈演愈烈的贸易技术壁垒,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的期限转瞬即至,近一段时期业内对中国纺织行业前景的判断和分析,集中在国际上对中国纺织品已经和将要采取的种种措施上。而配额取消后,各种贸易壁垒将成为焦点。针对纺织品贸易的新形势,只有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加强国内企业的自身竞争力,才能沉着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而纺织标准的加强与完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

由贸易壁垒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需要一段时期的过渡。但必将要过渡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

从今年(2005年)初始到现在,完全打开贸易壁垒是不现实的。

二、有关标准的基本知识

标准的分类及其定义

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人们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

1、层级分类法:

按照标准化层级标准作用和有效的范围,可以将标准划分为不同层次和级别的标准,如结构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公司)标准。

(1)国际标准:

由国际标准化或标准组织制定,并公开发布的标准是国际标准(ISO/IEC第2号指南)。

因此,ISO,IEC批准,发布的标准是目前主要的国际标准,ISO认可即列入《国际标准题内关键词索引》的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计量局(BIPM),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组织制订,发布的标准也是国际标准。

(2)区域标准:

区域标准是“由某一区域标准或标准组织制定,并公布开发布的标准”(ISO/IEC)第2号指南。

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发布的欧洲标准(EN)就是区域标准。

(3)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团体制定并公开发布的标准”(ISO/IEC第2号指南)。

如GB、ANSI、BS、NF、DIN、JIS等是中、美、英、法、德、日等国国家标准的代号。

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ANSI(A mer ic an Nat ion al St and ar ds Ins tit ute):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

BS((British Standard):英国标准

NF:法国国家标准

DIN:德国国家标准(德国标准化学会)

JIS:日本国家标准(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

(4)行业标准:

由行业标准化团体或机构改革标准,发布在某行业的范围内统一实施的标准是行业标准。又称为团体标准。如美国的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石油学会标准(API)、机械工程师协会标准(ASME)、英国的劳氏船级社标准(LR),都是国际上有权威性的团体标准,在各自的行业内享有很高的信誉。

我国的行业标准是“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如JB、QB、FJ、TB等就是机械、轻工、纺织、铁路运输行业的标准代号。

(5)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是“由一个国家的地方部门制定并公开发布的标准”(ISO/IEC第2号指南)。

我国的地方标准是“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产品安全,卫生要求,环境保护、食品卫生、节能等有关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它由省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制订、审批、编号和发布。

(6)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有些国家又称公司标准,是由企事业单位自行自定,发布的标准,也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德国西门子电器公司、新日本钢铁公司等企业发布的企业标准都是国际上有影响的先进标准。

2、对象分类法:

按照标准对象的名称归属分类,可以将标准划分为产品标准,工程建设标准,方法标准,

工艺标准,环境保护标准,过程标准,数据标准等等。

为保证产品的使用性,对一个或一组产品应达到的技术要求作出规定的标准产品标准(ISO/IEC第2号指南)。产品技术要求中除了适用性方面的技术要求外,可以直接包括引用,如术语、抽样、试验方法,包装和标签方面的规定。有时,还可包括工艺方面的要求。

对基本建设中各类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等需要协调同意的事项所制订的标准为工程建设标准。

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订的标准就是方法标准。

以保护人和物的安全为目的而制订的标准是安全标准。

为保护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方面的卫生要求制订的标准是卫生标准。

为保护环境和有利于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噪声、振动等环境质量,污染源等检测方法以及其它事项制订的标准是环境保护标准。

为某项服务工作要达到的要求所制订的标准是服务标准,又称服务规范,它们一般在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邮电、银行等服务部门中制订和使用。

为保障物品在贮藏,运输和销售中的安全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以包装的有关事项为对象所制订的标准是包装标准。

包含有特性值和数据表的标准叫数据标准。它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的特性值或其它数据作出了规定。(ISOI/IEC第2号指南)

对一个过程应满足的要求作出规定,以实现其适用性的标准四过程标准。(ISO/IEC第2号指南)

此外,还有文件格式标准,接口标准等,都是以对象分类的标准。

3、性质分类法:

按照标准的属性分类,可以把标准划分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等。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是基础标准。例如术语标准、符号、代号、代码标准、量与单位标准等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综合性基础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订的标准称之为技术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称之为管理标准。显然,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如技术、生产、质量、能源、计量、工艺、设备、安全、卫生、环保、物资等与实施技术标准有关的重复性事项)所制订的标准是企业管理标准。(GB/T 1307)

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即在执行相应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时,与工作岗位的工作范围、责任、权限、方法、质量与考核等以及工作程序有关的事项)所制订的标准是企业工作标准(GB/T 13017)。在操作岗位的工作标准又称作出标准。

上述三种分类法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标准集合所进行的划分,当然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关系,这就是说,一个标准可以同时按这三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如GB 4029《防震手表》是国家标准、产品标准、也是技术标准。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分类法,还可用其他分类方法对标准进行分类。

如根据标准实施的强制程度,可以把标准分为强制标准,暂行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根据法律或法规规定,应强制实施的标准称为强制性标准。

暂行标准由一个标准化团体暂时制定并公开发布的文件,以使其作为一个标准,在应用中获得必要的经验(ISO/IEC第2号指南)。暂行标准一般应规定一个试行期限,试行期内达不到的某些要求和指标,可呈报有关部门酌情放宽执行。

推荐采用,自愿执行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推荐性标准的对象一般是具有指导意义,但又不宜强制执行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代号简介

国务院机构改革以后,国务院对各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作了较大调整。为加强标准化工作管理,规范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代号,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关于规范使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代号的通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代号重新公布,要求有关部门在标准、文件和出版物中引用有关标准时,正确使用标准代号。现将各行业的标准代号介绍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代号

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GB;

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GB/T;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代号

强制性行业标准代号--××;

推荐性行业标准代号--××/T

如:

三、国内、外纺织标准的发展

㈠、国外纺织标准的发展

目前有关纺织品和服装的国际标准有280多项,且大多为基础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由于这些标准基本上已被我国标准所采纳或已被列人采标计划,本文不再赘述。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更多是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外纺织品技术法规和标准。有关专家把这些法规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控制有害物质的法规;第二类是纺织品燃烧性能的法规;还有一类是纺织品和服装标签的法规。由于是以法规形式出现的标准,虽然从形式上看有些类似于我国的强制性标准,但其执行和监督机制相当完善,执行效果也相当理想。至于众多的技术标准,包括某些环境标签标准,虽然具有自愿执行的属性,但对供应商而言,一旦买方以此作为验收标准,则自然就变成是必须执行的了。不过,对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标准而言,国外的产品或技术标准绝大部分属贸易型,而非生产型。

1、美国的纺织标准体系

美国的纺织标准体系包括产品质量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两大类。对于前者,美国其实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而是由各大采购商根据最终客户的需求自行制订。与我国从“符合性”角度去理解并制订纺织品质量标准不同,美国人通常用“适用性”(fitness for use)来定义纺织品或服装的质量。因此,若某一项目不适用于该商品的最终用途,即不被作为质量指标[6]。

以AAFES(美国陆军和空军交易服务中心)为例,美国采购商在制订产品标准时,通常遵循四方面原则:一是产品的考核要求与所使用的材料、生产工艺和产品的品种无关,如色牢度测试与纤维材料和所使用的染化料无关,只要能达标就行;二是所选择的测试项目偏重与产品的最终用途有关的性能;三是对某些性能并不确定明确的指标,能适用就行;四是重视产品的安全性能。

绝大部分美国纺织产品质量标准所引用的测试方法标准,来源于AATCC(美国纺织化学

家和染色家协会)标准和ASTM(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标准;涉及产品安全方面的测试方法标准,来源于CPSC(美国联邦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制订的相关标准;至于纤维标识标准,则是由FT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制订的强制性标准。

AATCC最初是由美国140多位纺织业巨头于1921年11月3日在波士顿发起成立的地区标准化机构,其工作领域为:制订试验方法标准、信息发布、教育培训及技术交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AATCC不仅拥有先进的实验室,专门用于制订和改进试验方法标准的研究,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纺织领域具有国际权威的标准化组织,在纺织品生物试验、色牢度试验和纺织品组分分析及部分纺织物理性能测试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ASTM的纺织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15年,其主要职责是制修订纺织产品的物理性能标准,包括测试方法和测试要求等。由于ASTM在制订标准时有意吸收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因此其标准被认为具有最高的可靠性、完善性和市场可接受性。目前,AATCC和ASTM所制订的纺织测试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采用。CPSC成立于1973年,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发展自愿性工业标准和制订强制性标准,降低公众在使用消费品时可能受到伤害的危险。CPSC除了规定测试方法外,还规定具体的产品质量要求,在纺织品方面主要涉及与产品安全性能有关的设计和阻燃性能等。

美国著名的四分制标准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坯布贸易中最常用的质量验收标准,该标准的依据是美国的梭织妨织品质量评价的标准程序和梭织物的疵点分等标}Iai。与我国相关标准(GB/T 406-1993)相比,美国的四分制标准更能反映产品的外观质量、更适应坯布的后道加工需要。由于美国的四分制标准满足了服装生产对面料的要求,因而被广泛接受和推广。但事实上,美国的四分制标准也并不是国家标准,而是一个被广大生产商接受的行业标准。

2、日本的纺织标准体系

日本的纺织标准体系与欧美略有不同,其主要的标准基本都以国家标准(JIS)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以法规的形式对某些特定用途的产品或与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能有关的项目提出质量要求。参与日本JIS标准制订的机构可以是政府下属的质检机构、民间的行业检验机构以及生产、流通领域的行业组织。

日本纺织标准按其性质分,可分为三个大类: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标准和质量标签标准。日本的产品质量标准比较注重产品的使用性能,如色牢度(耐光、耐洗、耐摩、耐汗等)、织物强力、尺寸稳定性、抗起毛起球、防水等,而且这些项目的考核,在指标掌控的尺度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进行调整。此外,对纺织品的外观质量检验标准也是侧重于产品的实用性能,要求从整体效应考核。如由日本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制定的家用纺织品质量标准,对外观质量标准规定为”无异常情况”而没有各种疵点的具体规定条文。因此实际考核时只对明显影响外观的色渍、黄斑、油污、严重色差和折皱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评分。

日本的纺织产品安全性能标准通常以法规的形式出现,内容包括消费品安全法、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消防法令、有害物质管制法和残断针检验规定等。此外,日本还有一些著名的质量标志标准,主要有:(1)"Q”标志,是日本的优质产品标志,于1920年实施;(2)

麻标志,由日本麻纺协会按自行设定的协会标准设置的,是向消费者推荐放心的麻制品而作出的品质保证,有些类似于我国的真皮标志;(3) SIF标志,是对优秀制品予以认可和推荐的标志,制定于1972年。该标志是经日本经济产业省认可的负责服装测试和检查的综合性检查机构—缝制品检查协会对符合其标准的产品予以认可的标志。

从总体上看,日本市场的纺织品质量标准与欧美标准相似,甚至略高。日本消费者十分注重服装在洗涤后是否会变形、起皱、褪色、沾色和起球等质量问题。在日本市场销售的服装产品必须全部经过针检,其组分标签、使用标签、尺寸标签和产地标签必须齐全。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包装质量的要求也相当高,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也有明确的规定。

日本纺织标准的执行除了部分产品的出口由政府部门所属的检验机构承担检测任务之

外,其它的一般性产品检验和进出口检验都由以专业或产品划分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检验为主。此外,日本的生产企业一般都设立相应的质检部门,而流通领域的企业也会设立质检机构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欧盟的纺织标准体系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对欧盟的出口迅速增长。随着2004年5月的欧盟东扩,欧盟成员国将从现在的23个扩充到25个,可以预料,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国际贸易将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欧盟是对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设置技术壁垒较多的地区,尤其是在标准、法规和合格性评定程序方面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使欧盟区域外的纺织产品进人欧盟市场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欧盟既是一个政治实体又是一个经济实体,而其各个成员国又都是主权国家。在法规和标准的制订中,既有欧盟统一的,又有各国自己的,其中不少在技术要求和条件上还存在不小的差异,使许多出口欧盟的生产商或供应商在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时遇到不少困难。

作为现代纺织业发源地之一的英国,其纺织标准(BS标准)体系相当完善,特别是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其中有不少已被我国采用。德国的标准化体系(DIN标准)也相当严谨和完备,其中又以与纺织品上有害物质的控制有关的法规和标准著称。目前欧盟部分成员国乃至以欧盟名义推出的许多有害物质控制的法规和标准,基本上都是以德国的法规与标准为蓝本。综合欧盟各成员国的纺织标准主要侧重这几个方面:(1)有害物质控制;(2)纤维组分标签;(3)

产品规格标识或说明;(4)产品使用说明标签;(5)安全性要求,如阻燃性能等;(6)包装和原产地;(7)标识所使用的语言;(8)其他。

欧盟标准很少有一般的产品标准。欧盟推出的通常是以条例(regulations )、指令(Directives)、决定(Decisions)、建议和意见(Recommendations and Opinions)等形式出现的法规和与之配套的试验方法标准。其中的建议和意见虽不具有约束力,但影响很大,通常最终也会形成正式的法规或法律文件。从现有情况看,欧盟标准化委员会(CEN)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建立和统一一些重要的基础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但由于没有自己单独的研究和检测机构,欧盟标准的制订通常是以某一成员国的某项标准为蓝本,或委托某一成员国的标准化管理机构负责起草标准的草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以欧盟标准的名义发布。欧盟在发布某项标准的同时,通常会以欧盟指令或欧盟决定的形式,规定该标准的生效时限和过渡期等事项,同时限定在某一时段内,各成员国必须将其转化为本国标准。

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长期以来在标准化工作方面投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标准化体系。由于各成员国在经济、文化、法律、技术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各国标准在技术要求和内容、实施办法等方面也是五花八门,因而欧盟除了少数的基础和方法标准之外,要把各成员国的标准在短时间内完全统一起来,实际上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十分谨慎,以免混淆。

㈡、我国纺织标准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建立起步较早,上世纪50一60年代主要采用原苏联模式。即根据产品的原料、品种及生产工艺,所使用的染化料和实际的生产技术水平,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它基本满足了生产企业要求,也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的按标准组织生产的基本需求。进人80年代之后,我国的纺织品标准进人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我国共有纺织品和服装标准885个(不包括纤维原料标准),其中国家标准383个、纺织行业标准502个。形成了以产品标准为主体,以基础标准相配套的纺织标准体系。包括术语符号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物质标准和产品标准四类,涉及纤维、纱线、长丝、织物、纺织制品和服装等内容,从数量和覆盖面上基本满足了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和贸易需要。

另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对国际标准的平均采标率约为44%,而纺织标准的采标率达80%以上。ISO中有关纺织品和服装的标准有280多个,我国已不同程度地采用或已列入采用计划。除此之外,我国的纺织标准还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国外先进标准,如美国标准、英国标准、德国标准和日本标准等。特别是基础的、通用的术语标准和方法标准,基本上都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使我国纺织品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基本上达到或相当于国际标准的水平。

按我国现行《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现有的纺织品标准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两大类。其中推荐性标准除了大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之外,基本都是产品标准。我国现有的纺织产品标准主要源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生产型标准。所谓的生产型标准是根据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原料结构、产品种类等因素制订的标准。这类标准被要求直接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但这类标准的技术指标依据主要是生产工艺,而不是消费需求,有的过高,有的过低,而有的则过死,且制修订速度严重滞后,无法满足新产品开发的需求。

另一类随着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贸易型产品标准,则是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而制订的标准。这类按国际惯例建立的标准,主要从最终产品的消费要求出发,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前提,采用协商为主的办法,确立供需双方对产品的考核和验收指标。

与国外的法律法规不同,我国的强制性标准从某种程度上部分起到了法规的强制性作用。目前我国已有的有关纺织产品的强制性标准有9项[3],它们是:

GB 1103-1999棉花细绒棉

GB 1797-2001生丝

GB 5296.4-1998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说明

GB 6529-1986纺织品的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GB 8965-1998阻燃防护服

GB 9994-1988纺织材料公定回潮率

GB 17591-1998阻燃机织物

GB 18383-2001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

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推出这些强制性标准的目的在于规范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规范和统一需要重点控制的技术条件和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等。但是,由于我国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强制性标准的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综观我国现有的纺织标准和纺织标准体系,不难发现,我国现有的纺织标准化体系和架构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快融入国际大市场步伐的弊端,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现有的产品标准体系不仅在观念上无法与国际接轨,在技术内容上也相去甚远。

按国际惯例,ISO或国家层面上的纺织标准,其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基础类标准上,通过统一术语、试验方法和评价手段,使各方所提供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同时,通过公开标准,提供作为交货、验收的技术依据,指导贸易双方从用户的角度和要求来制订贸易型标准。通常,这种贸易型标准的技术内容比较简明笼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事实上,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所使用的原料、管理水平与产品市场和客户群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要通过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形式来规定统一的产品标准,会使这类标准制订得过细、过滥、过于僵化,有时甚至为了考虑到面,而使标准的水平下降。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某些重要的产品标准因为牵涉面太广而无法及时修订,根本无法满足新产品开发、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另外,我国在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设置上,仍然以具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行业分类进行分工。各行业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准来制订自己的标

准,很少关注不同行业间的共性问题和前后道工序的标准关联性问题。其结果是各行业间的标准缺乏沟通,技术要求的尺度掌握不一,半成品与成品的标准不衔接,条块分割的痕迹相当明显,以原料或工艺划分为主的产品标准成了现有产品标准的主体。更有甚者,一些标准中的明显错误也长期得不到及时的更正。事实上,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组织生产。目前在国内市场涌现出来的许多名牌纺织品或服装生产企业,无一不是采用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检验制度,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使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根据200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十五’期间国际标准转化计划》,我国将在5年内使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的转化率达到70%;部分重要行业的主要工业产品的采标率达到75%一80%;参与制订国际标准300一500项;以我国为主或我国标准被采纳为国际标准超过50项,力争达到100项。2002年底,我国国际标准的总采标率仅为44.2%,仅比2001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按此速度,要达到“十五”目标,可能需要8-10年的时间。因此,达标的任务十分艰巨[4]。在此,还需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现有的纺织标准对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但以前采标的指导思想是结合中国国情,充分考虑国内现有的设备和工艺条件,以“非等效”或“参照”采用的方式居多。因此,除基础标准接轨程度较高之外,许多产品标准号称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其实仅少数甚至个别指标与国外标准一致,或仅试验方法采用国外标准。因此,大多数产品标准的指标和水平并未与国际接轨。

根据WT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简称WTO/TBT协议),贸易技术壁垒有三种表现形式: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自愿执行的工业标准和符合性评定程序。贸易技术壁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知识产权作为技术支撑。技术可以引进,标准也可以引进,但标准一旦成为技术壁垒时,就不是单纯依靠引进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国际标准的采标率或是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的技术基础看,打破技术壁垒的惟一途径就是全面提升技术水平,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能力,即创新能力。

四、有关标准的运用

采用我国标准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强制性的标准。对非强制性的推荐标准,要注意灵活应用。由于我国大部分产品标准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因此在签订买卖合同时应尽可能采用贸易型的产品标准,更多地从客户需求和产品的最终用途确定验收和考核指标;在测试方法上,则尽可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基础和方法标准。如前所述,将于2005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为规范我国的生态安全纺织品而开发的,具有全面提升我国纺织产品跨越“绿色壁垒”的能力,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在具体应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外标准时,应特别注意强制性法规要求的安全性能技术标准、纤维组分和标识标准、护理标签标准、有害物质控制及其检测方法标准、包装标准等。

由于在纺织品和服装的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更倾向于采用贸易型的产品标准,这对习惯于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的企业而言,对如何采标往往会觉得无所适从。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按国内标准生产转变为按国外客户的需要生产,并注重在签订合同时正确评估自己的履约能力,同时尽可能采用国际或进口国的基础或方法标准,对产品进行考核和验收。

相对而言,我国出口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遇到贸易技术壁垒会更多一些,加上欧盟的标准体系庞杂,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加强合作与沟通。

五、生态纺织品标准

纺织品的印染加工作为一个典型的化学处理工艺过程,其对环境和消费者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以ATC协议为代表的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自由化的实现,有关纺织品服装的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贸易中最热门的话题,而这又与纺织品的印染加工以及部分前处理和后整理加工紧密相关。

令人担忧的是,在欧盟等国大力推广绿色理念,具有生态安全性能的绿色产品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市场的新宠,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跨越的一道新的“门槛”的同时,我们国内的相关业界却是更多地从贸易壁垒的视角去看待正在不断出现的各种与产品的生态安全性能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符合性评定程序,缺乏主动和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甚至对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也知之甚少。

㈠、国外纺织品生态标准的发展概况

有关纺织品的生态安全问题被提高到法规或标准的高度,还只是近十多年的事情。在此之前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欧盟于1976年7月27日发布指令76/769/EEC《限制某些危险物质及制剂的使用和销售的禁令》,禁止在最终产品上存在130多种有害化学物质,这130多种有害化学物质主要涉及杀虫剂和农药、含氯有机载体、多氯联苯衍生物、某些重金属、某些有机溶剂、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和短链的氯化烷烃(短链的氯化石蜡)化合物等。虽然该指令是一个适用性很广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法令,且由于产品的多样性和配套检测技术的适用性等问题,而无法给出针对某一类具体产品的有害物质限量规定。但很显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化学物质经常被用于纺织印染加工,事实上,目前相当一部分生态纺织品监控检测项目的提出,都来自于该指令。

从20世纪80年代起,工业化国家就开始对纺织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国际性组织更是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角度采取了积极的步骤。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4年7月14日德国政府在《食品和日用消费品法》(第二修正案)中以立法的形式,对某些可能还原出对人体或动物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实行严格的禁用,即指禁止生产、使用和销售。此后,荷兰和奥地利政府也先后颁布了类似的法律法规。德国政府的这一法令在纺织品生态法规和标准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在全球迅速掀起了一股对纺织品的生态安全要求进行立法和制订相应标准的热潮,而且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了直接和大范围的冲击。此后,不断有新的生态毒性物质被纳入纺织品生态安全要求的监控范围,各种法令、标准不断出台,内容涉及pH 值、可萃取重金属、致癌染料、致敏染料、五氯苯酚防腐剂、甲醛、含氯有机载体、邻苯二甲酸酯类、PVC增塑剂、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有机锡化合物、某些含溴阻燃剂和镍释放量等。并且,这个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变化之中。2002年9月11日,欧盟官方公报正式发布了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2002年7月19日共同颁布的指令2002/61/EC-《对欧盟委员会关于限制某些危险物质和制剂(偶氮染料)的销售和使用的指令76/769/EEC的第19次修改令》,宣布从2003年9月11日起正式在欧盟所有成员国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可能还原出22种疑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2003年9月9日出版的欧盟官方公报(OJ C 214,9.9.2003,P.2)正式推出三项经批准的偶氮染料测试方法欧盟标准,以配合该指令的实施。这三项欧盟标准分别为:CEN ISO/TS 17234:2003皮革-化学测试-染色皮革上某些偶氮染料(颜料)的测定;EN 14362-1:2003纺织品-源于偶氮染料(颜料)的某些芳香胺的测定方法-第一部分;使用某些不经萃取即易得到的偶氮染料(颜料)的检测和EN 14362-2:2003 纺织品-源于偶氮染料(颜料)的某些芳香胺的测定方法-第二部分;使用某些需经萃取纤维而得到的偶氮染料(颜料)的检测⑵。

目前,欧盟正在酝酿的并准备推出的一部新法规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纺织品出口大国的密切关注。这就是所谓的欧盟委员会的化学品新规定,简称REACH 法规,即《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办法》以及《欧洲化学品政策咨询文件》。

经过近两年的延迟和重大的修改,欧洲委员会终于在2003年10月29日公布了该议案内容。该法案一旦获得通过,将取代40多条现有的欧盟关于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REACH法案之所以引起广泛的争议,在于其将证明进入市场的化学品是否安全的责任,由政府部门转移至产业界和进口商。该法案建议,在欧盟区域内生产化学品的公司,必须评估使用该化学品所引起的风险,并采取措施来处理他们发现的风险。若化学品来自于欧盟区域之外,则欧盟的进口商有责任依照法规评估进口化学品的安全程度。事实上,欧盟的进口商必然会把这种责任转嫁到供应商或出口商。纺织品的印染加工涉及众多的化学合成染料、助剂和其它化学品的使用,该法案一旦获得通过并付诸实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目前,欧盟及各成员国或相关组织构筑“绿色壁垒”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仅在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2002年以来就有10多项新的法规、指令或标签标准出台,这将对欧洲乃至全球的纺织品和日用消费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于技术、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和对纺织品生态安全理念上的差异,目前对纺织品生态安全性能进行立法或强制监管,还主要集中在欧盟及其部分成员国,但其影响力已遍及全球。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统一的有关生态纺织品的国际标准,世界各国或一些国际著名买家对纺织品服装生态安全性能的要求和实际掌控的项目及其指标也不尽相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商带来了麻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科研单位、专业检验机构或民间团体纷纷推出一些与纺织品生态安全性能有关的标签认证标准。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某种标签标准进行自愿认证。一旦产品通过检测和认证,即可以某种方式使用这一标签,以表示其产品达到了某一标签标准的要求.例如有著名的Oeko-Tex标准100和Intertek集团推出的Eco-Certfication 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和标志。

2002年5月15日欧盟委员会作出决定(2002/371/EC),原有的授予某些符合要求的纺织品欧共体生态标签的生态标准进行修订,并发布新的标准⑶。欧共体的生态标签(Eco-Label)始于1993年,由欧盟委员会根据欧盟议会880/92号法令设立.到目前为止,Eco-Label所涉及的产品包括纺织产品在内已达数十种,并且其扩展速度也正在加快。

欧共体的Eco-Label所倡导的是全生态的概念,与目前我们所熟知的部分生态概念(如Oeko-Tex标准100)有很大的差异。Eco-Label的评价标准涵盖了某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如纺织产品从纤维种植或生产、纺纱织造、前处理、印染、后整理、成衣制作乃至废弃处理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可能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看,Eco-Label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更理想的生态标准,并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此外,由于欧共体的Eco-Label标准是以法律的形式推出的,在全欧盟范围内的法律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其影响力也会进一步扩大。

欧盟关于授权纺织产品使用欧共体生态标签(Eco-Label)最新生态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标准的目的与架构

该标准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纺织生产加工全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减少废水的产生和排放,包括纤维生产、纺纱织造、针织、漂白、染色和后整理。该标准所设置的限量控制水平,将有利于使被授权使用该标签的纺织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处于较低的水平。

该标准对每一条标准条款都列出了具体的评估和认证要求,并且明确告知是否要求提供声明文件、分析测试报告或其它的证明性文件,以表明申报的产品是否满足该标准的要求。这些证明材料可以来自于申请人或他们的供应商。该标准对某些检测项目给出了指定的检测方法,但对经有资质的评估认证机构认可的其它方法并不排斥。该标准并不要求申请人一定要获得EMAS或ISO 14001的认证,但若有的话可作为评估时的参考。

该标准根据纺织产品大致的生命过程,分成三个主要部分:纺织纤维标准、加工和化学品标准以及适用性标准。

②纺织纤维标准

列入标准的纤维包括:腈纶、棉和其它天然纤维素种子纤维、聚氨酯弹性纤维、亚麻和其它韧皮纤维、含脂原毛和其它蛋白质纤维、人造纤维素纤维、聚酰胺、聚酯和聚丙烯以及其它未包含在本标准中的纤维,但矿物纤维、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碳纤维和其它无机纤维不包含在内。

③纺织加工和化学品标准

本节标准适用于纺织产品生产中的每一步骤,包括纤维的生产。其具体内容围绕前道加工和前处理、印染、后整理和复合产品加工等四个环节展开。列入本节标准考核范围的内容包括:纤维及纱线用助剂和整理剂、杀虫或生物抑制产品、剥色或脱色、增重、辅助化学品、清洗剂、织物柔软剂和络合剂、漂白剂、染料中的杂质、颜料中的杂质、铬媒染料、金属络合染料、偶氮染料、致癌、致突变或对生殖系统有毒害的染料、具有潜在致敏性的染料、聚酯用卤化载体、印染、甲醛、湿态加工的废水排放、阻燃剂、防缩整理剂、填充材料、涂层、复合和薄膜产品等。

④性能测试标准

下列标准适用于按相应的标准检测过的染色纱、织物或最终产品。很显然,执行下列性能测试标准的纺织产品必须首先通过上述标准的审核。该标准包含一项尺寸稳定性条款、五项色牢度条款和一项标签标识条款,具体为:在洗涤和烘干后尺寸的变化、耐洗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酸性、碱性)、耐摩擦色牢度、耐光色牢度和出现在Eco-Label标签上的信息。

由于Eco-Label认证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标准相对严格,程序相对复杂,加上推出时间不长,又属自愿认证性质,至今只有少量欧洲企业的产品获得认证。但该项认证作为欧盟官方的生态产品认证,其影响力和权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相对于强制执行的法规和自愿进行的认证,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对生态纺织品的认定主要还是按买家的要求,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测而进行,买家的标准或者说贸易标准才是运用最为普遍的标准。可以预计,这种状况还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期,要在短期内在全球推出一个统一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有相当大的难度。

㈡、我国纺织品生态标准的发展现状

由于立法的相对滞后和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在生态纺织品的法规、标准和认证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印染行业的三废治理方面,而忽视了应同步从源头上抓染化料使用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到目前为止,我国在与生态纺织品有关的有害物质控制方面的立法基本属于空白,而更多地则是通过强制标准的形式加以监管。现实的问题是,由于我国强制标准的执行机制并不完善,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相对薄弱,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还刚刚起步,加上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生态纺织品的理念尚未在公众层面上得到有效的确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作为一个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如何适应世界消费潮流的变化,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带来负面的影响。

对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正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立法进程和标准体系的建设。1995年初,当获悉德国政府颁布《食品和日用消费品法》(第二修正案),禁止在日用消费品上使用某些可还原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国家相关标准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破例将制订相关检测方法标准,研究追加列入计划,并于1998年几乎与德国同步推出三项有关纺织品上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标准。与此同时,还根据最新的国际标准草案,对1982年制订的树脂整理织物甲醛含量测定的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推出了两项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纺织品上甲醛含量测定的国家标准。另外,还有一项有关纺织品上有害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标准也被同步推出。

2000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生态纺织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HJBZ

30-2000《生态纺织品》。该标志认证技术要求基本参照采用1999年版Oeko-Tex标准100的技术要求,作为一种政府倡导的、由企业自愿申请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标准HJBZ 30-2000《生态纺织品》的推出,对引导企业提高环境意识、开发生态产品、树立中国产品的“绿色”形象和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此后的几年中,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在国内纺织行业的推广并不顺利,除了企业意识不强、推广力度不够、机构变动以及策略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技术要求标准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部分技术内容表述有误、部分技术要求尚未与国际接轨、部分监控项目缺乏必要的标准化检测程序和检测的技术条件等。

与此同时,在有关政府部门支持下,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⑷。1999年,科技部设立重大基础专项研究课题“生态纺织品检测及评价标准”;2001年,“纺织产品技术法规和标准适应性调研”项目全面展开;2001年,国家强制标准,GB 18401-2001《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定》正式发布,并规定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2002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18885-2002《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该标准参照采用2002年版Oeko-Tex标准100,由于部分检测项目缺乏配套的检测方法,其实际的可执行性受到质疑,但它却是我国第一个以国家标准形式出现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意义自然十分重大。同年,一系列相关的检测方法标准也通过审定,并予以发布。

2003年11月27日,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严格的审核程序以及向WTO的通报,我国第一个有关纺织品生态安全性能要求的国家强制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出台⑷。该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生态纺织品领域的法制化和标准化迈出了实质性的重大一步。该标准已于2005年1月1日起施行,产品涉及由天然或化学纤维为主要原料的服用或装饰用纺织材料,其考核内容包括pH值、甲醛含量、色牢度(耐水、耐汗、耐干摩和耐唾液)、禁用偶氮染料和异味。相对于国际上现有的一些生态纺织品标准,该强制标准对纺织品生态安全性能考核只选择了五项基本的要素,并提出了一个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概念,即为保证纺织产品对人体健康无害,而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纺织产品上所可能涉及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各不相同。作为一项适用范围较广的基本技术规范,无论是从法律的层面上,还是从技术的层面上,或是基于技术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从可执行的程度上看,要从较低的起点上向较高的标准看齐,实现跳跃式的发展,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产品满足本规范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广义上的对人体的绝对安全。另外,该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力图使相关的考核指标与国际通行的标准相衔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对婴幼儿年龄段的划分与国际通行的定义不同;对纺织品上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与国际通行的欧盟标准存在技术上的差异,使测试结果没有严格的可比性;对耐唾液色牢度测试,在技术条件和评价方法上也与欧盟存在差异等。

据悉,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拟定,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是,在对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有害物质限量及相关产品标准。它将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三块:一是产品的生产过程,涉及各种纤维原料中的有害物质、各种染化料、助剂中的有害物质,生物降解性和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放;二是产品的消费过程,涉及纺织品上有害物质的控制,与生态安全有关的功能性纺织品的功能性指标;三是产品的废弃处理过程,涉及纺织品降解性能评价、废弃纺织品处理中的有害物质和再生纺织材料评价标准。第二大部分是,与上述限量或产品标准相配套的有害物质检测及相关试验方法标准。如纤维材料和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测定,生产过程排放废气液体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整理剂可生物降解性的测定,纺织品可降解性的测定和纺织品功能性评价的试验方法等。

根据计划,一批与生态纺织品监控指标相配套的检测方法国家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

订中,预计2005年年中将会通过审定,2006年开始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测试方法与生态纺织品标准不配套和与国际通行测试方法不一致所造成的尴尬局面,使我国的标准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这批正在制订的标准包括:纺织品上致癌染料的检测方法、纺织品上致敏染料的检测方法、纺织品上有机氯载体的检测方法、纺织品上有机锡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纺织品上含氯酚防腐剂的检测方法和纺织品上杀虫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等。

六、有关纺织品的检测方法(检测的标准方法)

㈠、纺织品耐洗色牢度的测定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所有纺织品都是要进行洗涤的,洗涤时纺织品在一定温度的洗涤液中洗涤,由于洗涤液的作用,染料会从纺织品上脱落,最终使纺织品原本的颜色发生变化,这称之为变色。同时进入洗涤液的染料又会沾染其他纺织品,亦会使其他纺织品的颜色产生变化,这称之为沾色。

1.检测标准

ISO 105-C01-C05-1989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试验l一试验5?、EN20105C01-C05-1992?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涤色牢度:试验1一试验5?,DIN EN20105C01-C05-1993?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试验l一试验5?、AATCC172-2002耐家庭洗涤无氧漂白色牢度》、GB/T 3921.1-5-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试验l一试验5?。

2.检测原理

耐洗色牢度试验是将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两块规定的贴村织物贴合,放于皂液中,在

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经机械搅拌,再经冲洗、干燥。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

和贴衬织物的沾色。耐洗色牢度共有五个试验方法,主要区别在于试验温度和时间不同,其他皆基本相同。

3.检测方法

(l)试样:尺寸为40 mm x 100 mm,贴衬织物尺寸与试样相同,可以是两块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或一块多纤维贴衬织物,与试样沿短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

(2)仪器:多个直径75 mm、高125mm的密封容器,密封容器能沿半径为45 mm。、转速为40 r/min进行转动,并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机械搅拌。

(3)试验条件:五种试验方法的温度、时间和加料分别是:

方法一;40℃,30 min;

方法二:50℃,30 min;

方法三:60℃,30 min;

方法四:95℃,30 min ,加10粒不锈钢珠;

方法五:95℃,240 min,加10位不锈钢珠。

(4)洗涤试液:试液由 5 g/L皂片和 2 g/L 无水碳酸钠,或4 g/L标准合成洗

涤剂和1g/L无水碳酸钠组成,皂片和标准合成洗涤剂中不应含有荧光增白剂。皂片和

标准合成洗涤剂的组成应符合一定要求,标准分别如表1-l、表1-2所示。

表1一1 皂片的组成要求

表1一2 标准合成洗涤剂的组成要求

(5)试验:将组合试样放入规定的密封容器,容器内放入与组合样质量比为50:1的洗涤试验液。将密封容器沿半径为45 mm、转速为40 r/min进行转动,在规定的温度

和时间下(方法一~方法五)进行机械搅拌。试验结束取出试样,用冷三级水清洗两次,然后在流动冷水中冲洗10min,挤去水分。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悬挂在不高于60℃的环境里干燥。用变色用灰色样卡(GB 250)评定试样的变色,用沾色用灰色样卡(GB 251)评定贴衬织物的沾色。

㈡、纺织品耐干摩擦色牢度的测定

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要与其他物体进行摩擦,有时这种摩擦还是在湿态情况下进行的,若染料的染色牢度不好,在摩擦过程中就会沾染其他物品,所以应对纺织品的耐摩擦色牢度进行要求。摩擦过程中主要是沾染其他物品,故耐摩擦色牢度只有沾色,而无变色。

1.检测标准

ISO 105-X12-2001《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JIS L 0849—1996《耐摩擦色牢度试验方法(ADP ISO 105-X12:93)》DIN EN ISO 105-X12-2002《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AATCC 8-2001《耐摩擦色牢度:AATCC摩擦仪法》。GB /T3920-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2.检测原理

将试样分别用一块干的纯棉标准摩擦布(棉贴衬)和一块湿的纯棉标准摩擦布(棉贴衬)按规定的压力、速度进行摩擦,对摩擦布的沾色用沾色用灰色样卡(GB 251)进行评级。

3.检测方法

(1)用夹紧装置将试验样品固定在试验机底板上,使试样的长度方向与仪器的动程方向一致。

(2)干摩擦:将干摩擦布固定在试验机的摩擦头上,使摩擦布的经向与摩擦头运行方向一致。在干摩擦试样的长度方向上,在10s内摩擦10次,往复动程为100mm,垂直压力为9N。

(3)湿摩擦;更换试样,用湿摩擦布按(2)所述重复操作。

湿摩擦布必须用三级水浸湿,并放人滴水网或使用轧液装置,使其含水量在95%—105%,摩擦结束后,在室温下晾干。

(4)去除摩擦布上的试样纤维。

(5)用灰色样卡评定上述摩擦布的沾色级数。

㈢、纺织品耐酸碱汗渍色牢度的测定

人的汗液是由复杂的成分组成的,其主要成分为盐,因人不同,汗液有酸性的也有

碱性的。纺织品短暂的与汗液接触对色牢度可能影响不大,但长时间的且紧贴着皮肤的与汗液接触,对某些染料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纺织染料有的不耐酸性,有的不耐碱性,耐汗渍色牢度就是用不同酸碱的人造汗液,模拟出汗时的情况对纺织品进行试验,主要

用于与皮肤接触的纺织品。

1.检测标准

ISO 105-E04~199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DIN EN ISO 105-E04-1996《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JISL0848~1996《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方法》、AATCC 15-2002《耐汗渍色牢度》、GB/T 3922-1995《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方法》

2.检测原理

将纺织品试样与一决或两块规定的贴衬织物组成组合试样(同耐洗色牢度),将两

个组合试样分别放在两种含有组氨酸盐酸盐的酸碱不同的试液中浸湿,去除多余的试液,将组合试验样置于12.5kPa的压力下,在(37+2)℃温度的环境下放置4h,干燥后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的沾色。

3.检测方法

(1)仪器装置:一组不锈钢夹具,能给试样以持续的12. 5 kPa的压力。恒温箱,能产生(37+2)℃持续的温度环境,无通风装置。

(2)试样;尺寸40 mm X 100mm,贴衬织物尺寸与试样相同,可以是两块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或一块多纤维贴衬织物,与试样沿短边缝合,形成一个组

合试样。

(3)人造汗液;现配现用,见表1-3。

表1-3 人造汗液的配方

(4)试验:酸碱试液使用的仪器分开,不能同时用一台仪器。将组合试样浸在与组合试样质量比为50:1的人造汗液中,浸湿试样时如试样不易渗透,可稍加揿压和拨动,但不能太剧烈使试样表面起毛,浸泡30min。。取出组合试样,用两根玻璃棒夹去组合试样上多余的试液,将组合试样夹在两块试样板中间,加上12.5 kPa的压力并保持,放入(37+2)℃温度的烘箱,4h。从烘箱取出后,不清洗,试样、拆去组合试样上除一条短边外的所有缝线,展开试样,在温度不超过60℃的环境下干燥。用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

250)评定试样的变色,用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GB 251)评定贴衬织物与试样接触一面

的沾色。对酸碱试样应分别评级。

本国家标准与ISO 105-E04相等。

㈣、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

本标准用于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它可作为检验生产过程中酸碱度的一个技术指标。但不能作为酸碱度的定量数据。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3071 《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

1 使用范围

此标准方法可应用于任何形式的纺织品(纤维、纱线、织物等)。

2 原理

在室温下,用玻璃电极测定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

3 试剂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在20土2℃时,PH值在5-6.5,最大电导率为2X106 S/cm(西门子/厘米)。使用时需将水煮沸5min以去除二氧化碳,然后冷却(隔绝空气)。

3.2 缓冲溶液:其PH值应接近于待测溶液。测定前,用pH计标定pH值。可用下列溶液:3.2.1 0.05mol/L苯二甲酸氢钾溶液(HOOC·C6H4·COOK)

15℃时pH值为4.000

20℃时pH值为4.001

25℃时pH值为4.005

30℃时pH值为4.011

3.2.2 0.05mol/L四硼酸钠(Na2B4O7·10H2O)溶液

10℃时pH值为9.33

20℃时pH值为9.23

25℃时pH值为9.18

30℃时pH值为9.14

40℃时pH值为9.07

3.2.3 其他的缓冲溶液

4 仪器

4.1 具塞三角瓶:容量为250ml。

4.2 机械震荡器:往复式震荡器(往复速度为60次/分)

旋转式震荡器(往复速度为60次/分)均可得到满意效果。

4.3 pH计:鉴别精度为0.05。

4.4 天平:感量为0.05g。

4.5 烧杯:容量为50ml。

4.6 量筒:容量为100ml。

5 试样准备

5.1 抽样:不少于10g有代表性的样品。

5.2 试样制备:剪成1cm大小的试样以使能迅速浸湿。

5.3 称样:称取2土0.05g试样3份。

6 测定方法

6.1 水萃取液的配制;

把试样放入具塞三角瓶,加入100ml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用手轻轻摇动使试样浸润,然后在振荡器上振荡1h。

6.2 水萃取液pH值测定;

试验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下进行。

6.2.1 仪器的标定:调节pH计的温度与室温一致。然后校正仪器的零位,用缓冲溶液标

定酸度计的pH值(定位)。

6.2.2 测定水萃取液的pH值:用蒸馏水洗涤电极直至所示的pH值达到稳定止。将第一份

萃取清液(不含有纺织材料)倒入烧怀,将电极浸入至液面以下至少1cm,轻轻摇动溶液,直至所显示pH值达到稳定止。

将第二份萃取清液倒入烧怀,将电极(不用洗涤)浸入液面以下至少1cm让其静置,直至pH值达到稳定止,记录读数,精确至0.05。

取第三份水萃取液按上述方法测定其pH值。

7 计算

以第二、第三份水萃取液所得的pH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数据,精确至0.05。

㈤、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测定(水萃取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过水解作用萃取游离甲醛总量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状态的纺织品的试验。此方法适用于游离甲醛含量为20mg/kg到3500 mg/kg之间的纺织品。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6529—1986 纺织品的调温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GB/T 6682—199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 原理

经过精确称量的试样,在40℃水浴中萃取一定时间,从织物上萃取的甲醛被水吸收,然后萃取液用乙酰丙酮显色,显色液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其甲醛含量。

4 试剂

所有试剂均采用分析纯,所有用水均为3级水。

4.1 乙酰丙酮试剂(纳氏试剂)

在1000 ml容量瓶中加入150 g乙酸铵,用800ml水溶解,然后加3ml冰乙酸和2ml乙酰丙酮,用水稀释至刻度,用棕色瓶贮存。

注1 :贮存开始12 h颜色逐渐变深,为此,用前必须贮存12 h;,试剂6星期内有效。经长时期贮存后其灵敏度会稍起变化。故每星期应画一校正曲线与标准曲线校对办妥。

4 2 甲醛溶液,浓度约37%(m/V或m/m)。

4.3 双甲酮乙醇溶液

1g双甲酮(二甲基二羟基间苯二酚或5,5二甲基环己二酮)用乙醇溶解并稀释100ml。用前即配。

5 设备

5.1 50mL,250mL,500mL,1000mL容量瓶。

5.2 250mL碘量瓶或带盖三角烧瓶。

5.3 1mL,5mL,10mL和25mL单标移液管及5mL刻度移液管。

注2:可以使用一种与手工移液管同样精确的自动吸液系统。

5.4 10mL,50mL最简。

5.5 分光光度计(波长412nm)。

5.6 试管及试管架。

5.7 恒温水浴锅,(40土2)℃。

5.8 2号玻璃漏斗式滤器。

5.9 天平,精确至0. 2 mg。

6 甲醛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6.1 约1500μg/mL。甲醛原液的制备:用水稀释3.8mL甲醛溶液(4.2)至1L,用标准

方法测甲醛原液浓度(见附录A)。记录该标准原液的精确浓度,该原液可贮存四星期,用以制备标准稀释液。

6.2 稀释

若用1g试验样品和100mL水,试验样品中对应的甲醛浓度将是标准溶液中精确浓度的100偌。

6.2.1 标准溶液(S2)的制备

在容量瓶中将10mL按6.1准备的滴定过的标准原液(含甲醛1.5mg/mL)用水稀释至200mL,此溶液含甲醛75 mg/L。

6.2.2 校正溶液的制备

根据标准溶液(S2)制备校正溶液。在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下至少5种溶液:

1mLS2至500mL,包含0.15μg甲醛/mL≡15mg甲醛/kg织物

2mLS2至500mL,包含0.30μg甲醛/mL≡30mg甲醛/kg织物

5mLS2至500mL,包含0.75μg甲醛/mL≡75mg甲醛/kg织物

10mLS2至500mL,包含1.50μg甲醛/mL≡150mg甲醛/kg织物

15mLS2至500mL,包含2.25μg甲醛/mL≡225mg甲醛/kg织物

20mLS2至500mL,包含3.005μg甲醛/mL≡300mg甲醛/kg织物

30mLS2至500mL,包含4.50μg甲醛/mL≡450mg甲醛/kg织物

40mLS2至500mL,包含6.00μg甲醛/mL≡600mg甲醛/kg织物

计算工作曲线y=a+bx, 此曲线用于所有测量数值,如果试验样品中甲醛含量高

于500mg/kg,稀释样品溶液。

注3:若要使校正溶液中的甲醛浓度和织物试验溶液中的浓度相同,须进行双重

稀释。如果每千克织物中含有20mg甲醛,用100L水萃取1.00g样品溶液中含有

20μg甲醛,以此类推,则1mL试验溶液中的甲醛含量为20μg。

7 试样的准备

样品不需调湿,因为与调湿有关的干度和湿度可影响样品中甲醛的含量,在测试

以前,把样品贮存进一个容器。

注4:可以把样品放入一聚乙烯包袋里贮藏,外包铝箱,其理由是这样贮藏可预防甲醛通过包袋的气孔散发。此外,如果直接接触催化剂及其他留在整理

过的未清洗织物的化合物会和铝箔发生反应。

剪碎后的试样1g(精确至10mg),分别放入250mL带塞子的碘量瓶或三角烧瓶(5.2)中。加100mL水,盖紧盖子,放入(40土2)℃水浴(65土2)min,每5 min摇瓶一次,用过滤器(5.8)过滤至另一碘量瓶中。如果甲醛含量太低,增加试样量至2.5g,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

若出现异议,则使用一调湿过的相同样品来计算一个校正系数,用于校正实验中所用试样。

从样品上剪下的试验样品,立即称量,并在调湿(根据GB 6529)后再次称量,用

AATCC-169纺织品耐候性测试标准

. AATCC测试方法169—2003 (E2007) 纺织品耐气候测试:氙弧灯曝晒 本测试方法由RA64委员会于1987年制定,1988和1989年重新审定,1990年和2003年修改,1995年重新审定和修改。 1.目的和围 1.1 本测试方法提供了在人造气候装置里面,通过对测试条件的控制,对各种纺织品材料进行暴晒的程序,包含对涂层织物进行曝晒。本标准测试方法包含两个控制程序--湿态试样和干态试样。 1.2 在标准纺织品测试条件下,对抗老化的测试可通过:强度损失的百分比或剩余强度的百分比(断裂、撕破、爆裂)及对色牢度的下降程度来进行。 2.原理 2.1被测试的纺织品材料的试样和被认可的用于对比的标准试样,应同时暴露在规定条件中的氙弧灯光源下。把测试材料的抗老化性能与标准的试样进行对比。 3. 术语 3.1 断裂强度n.----在拉伸试验中,施加到样品上最大的导致样品断裂的强度。 3.2 破裂强度n.----在规定条件下,对平放的织物在一定的角度上,通过对试样受力使之膨胀,导致试样破裂所要求的拉力或压力。 3.3 色牢度n.----材料对它自身任何颜色特性的变化,或对其着色剂能转变到和它相邻材料颜色的能力或二者兼有的一种抵抗能力。这种颜色变化可能出现在生产、储运、使用或测试的任何环境中。 3.4 光照度n.----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强度,是波长的函数,单位是瓦每平方米,W/m2。 3.5 辐照度n.----每平方面积上的焦耳能量,是光照度的时间积分,J/m2。 3.6 辐射能量n.----不同波长的光以量子形式或电磁波形式向空间传播的能量。 3.7 辐射流量密度n.----到达试样的辐射能量的比率。 3.8 辐射功率n.----每单位时间辐射、反射或接收的辐射能量。 3.9 光谱能量分布n.----由于光源跨越不同的辐射能量波段而形成的能量变化。 3.10 光谱透射比n.----辐射能量通过给定的材料时,投射的能量与不被吸收的能量的百分比,是波长的函数。 3.11 织物测试标准大气压n.----空气温度保持在21±1℃(70±2℉),相对湿度保持在65±2%。 3.12 抗撕裂强度n.----预先有裂口的纺织物,继续对其撕裂所需的平均强度。 3.13 总辐射通量n.----所有波长的光在某一点辐射的能量总和,每平方米上的功率数,W/m2。 3.14 气候n.----在某一给定地理位置上的气候条件,包括诸如光照、雨水、湿度、和温度等因素。 3.15 耐侯性n.----暴露在气候条件下,材料性能抗老化的能力。 4. 安全防护 备注:本安全防护仅供参考。对测试程序来说,本防护只是辅助性的,并不包含全部容。在本测试方法中对材料的处理上,操作者应该具备安全适当的技能。生产商必须对详细的参数例如安全数据表和其他生产商的提示进行指导,也必须对所有的OSHA标准和规进行指导。 4.1 阅读完生产商的操作说明并理解以后,方可操作试验设备。为安全起见,遵守生产商的操作说明是每个操作者的责任。 4.2 测试设备包括高强度氙弧灯,无论何时运行测试机器都要把测试门关闭。 4.3 维修氙弧灯泡前,在测试机器停止后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灯泡冷却。 4.4 维修测试设备时,应同时关闭电源,如果可能把机器的插头从墙上的插座孔拔出,确保机器上主电源显示灯熄灭。 .

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

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 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保证了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性 纺织品的安全主要包括制品所用面料是否含有有害物质,所用材料是否卫生,产品的结构和附件是否安全和牢固等。主要有: ——甲醛:含过量甲醛的纺织品在人们的穿着过程中会释放出甲醛,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 ——PH值:人的皮肤带有一层弱酸性物质,以防止疾病的侵入,因此纺织品上的PH值在中性至弱酸性对皮肤最为有益。如果PH值过高,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并使皮肤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 ——异味:一些挥发性物质,特别是一些奇特气味的物质表示有过量的化学药剂残留在纺织品上。 ——禁用偶氮染料:部分偶氮染料在一定条件下会还原出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这些染料被皮肤吸收后,在人体的正常代谢反应条件下,可能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并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 ——色牢度:染色牢度不佳时,染料会从纺织品转移到皮肤上,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诱发癌症或引起过敏。有的纺织晶和服装遇水、遇摩擦就会发生掉色的情况。 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以控制纺织品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提升纺织产品的质量,保证人们的基本安全健康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的一部适用于服用和装饰用纺织产品的通用安全技术规范。该标准适用于品、装饰用品等,对纺织产品中的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耐水、耐汗渍、耐摩擦、耐唾液)、异味和禁用偶氮染料项目提出A类、B类和C类

三档指标进行控制,其中婴幼儿用品要求符合A类指标,内衣、衬衣、袜子、床单等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要求符合B类指标,外套、毛衣、床罩等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要求符合C类指标。 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渤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不仅对食品和药品直接入口类产品的安全性严格监控,也对危险性较小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关注,强制引导生产者制造安全的纺织品,并倡导消费者转向对纺织产品安全性和环保性的注重;标志着我们的纺织标准更进一步地与国际接轨,由注重产品的耐用质量和外观质量转向安全质量,提高了行业的生态生产意识。 广大的纺织企业和经营单位积极执行GB18401—2003,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纺织产品。再加上近两年国家对纺织产品有害物质的严格监控,有效地控制了不良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和进口,对规范市场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有着显著的作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纺织产品在安全性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根据国家主管部门对各类纺织产品质量的抽查监督结果,可以说商场销售的纺织产品能够让人放心穿着,甲醛含量基本上都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禁用的偶氮染料也很少有检出,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穿着和使用纺织品和服装产品。 消费者在选购纺织品时,首先看产品上有无符合性说明,标明“婴幼儿用品”、(GBl8401)A类、B类或C类字样的产品应该是符合国家基本安全标准要求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在进行纺织品异味检测时是靠嗅的。消费者在选购纺织品和服装时,应该首先闻一下产品是否有霉味、高沸程石油味(如汽油、煤油味)、鱼腥味、芳香烃味、香味等气味。尤其是一些香味毛巾、香味手帕等,要避免购买。内衣,尤其是婴幼儿用品,量买那些素色、小面积印花图案的产品,所用染料、涂料越少越好,尽量不要买印花摸起来较硬的纺织品。内衣以及婴幼儿服装,穿之前最

纺织品检测标准

纺织品检测标准 纺织纤维经过加工织造而成的产品称之为纺织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青岛科标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认可授权检测业务范围包括:各类纤维、长丝、纱线;各类纺织产品、针织品、非织造布;家用纺织品;特种及功能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如绳线带、帘子布、过滤布、蓬盖布、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医用纺织品等;各类纺织制品及服装检测;纺织复合材料;各类皮革毛皮及制品。 检测产品: 各种纤维成分面料:棉、麻、毛(羊、兔)、皮革、丝、涤纶、粘胶、氨纶、锦纶、CVC 等; 各种结构面料:机织(平纹、斜纹、缎纹)、针织(纬平、棉毛、罗文、经编)、天鹅绒、灯芯绒、法兰绒、蕾丝、涂层织物等; 成衣类:外衣、裤子、裙子、毛衫、T恤、棉衣、羽绒服等; 家纺:床单、棉被、床罩、毛巾等; 装饰用品:窗帘、桌布、墙布等; 其他:生态纺织品等; 检测项目: 1.色牢度测试项目: 2.环保检测项目: 3.结构分析测试项目: 织物密度(机织物)、织物密度(针织物)、编织密度系数、纱线支数、纱线捻度(每种纱)、幅宽、织物厚度、织物皱缩或织缩率、织物重量、纬斜、角度转曲等等; 4.成分分析项目: 纤维成分、水份含量、甲醛含量等等; 5.纺织品纱线和纤维测试项目: 纤维细度、纤维直径、纤维线密度、长丝纱纤度(细度)、单纤维强力(钩接强力/打结强力)、单纱强力、束纤维强力、线长度(每筒)、长丝数量、纱线外观等; 6.尺寸稳定性测试项目: 水洗尺寸稳定性、每增加一次水洗循环、洗涤后外观、干洗尺寸稳定性、每增加一次干洗循环、商业干洗后外观保持性、织物和服装扭曲/歪斜等等;

7.强力和其他品质测试项目: 拉伸强力、撕破强力、胀破强力、接缝性能、硬挺度测试、防钩丝测试、织物悬垂性、织物褶裥持久性、直横向延伸值(袜子)等等; 8.功能性测试项目: 防水性测试、吸水性、易去污性测试、拒油性测试、防静电测试、防紫外测试、燃烧性测试、抗菌、透气性测试、透湿性测试、吸湿快干、防辐射、耐磨性能等等; 9.其他物理性能测试项目: 拉链强力、拉链耐用度、色差评定、白度、洗唛建议等等; 检测标准: DB12/T 429-2010 纺织品色牢度评定方法图像解析法 DB32/T 525-2010 学生公寓用纺织品 DB33/T 749-2009 纺织品、皮革中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和全氟辛酸盐(PFOA)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DB33/T 773-2009 纺织品甲壳胺纤维和其他纤维混合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DB34/T 890.1-2014 学生公寓用纺织品第1部分:配套床上用品(三件套) DB35/T 983-201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光黄变色牢度 DB41/T 693-2011 纺织品织物调温性能评价温度变化法 DB41/T 738-2012 学生公寓配套用纺织品 DB44/T 754-2010 纺织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固相微萃取法 DB44/T 755-2010 纺织品中挥发性有害物质的测试吹扫捕集热解析法 DB50/ 144.1-2010 汽车内饰材料技术规范第1部分: 纺织品 DB51/T 1249-2011 纺织品标本 DB51/T 1613-2013 学生公寓用纺织品 DB52/T 845-2013 保健功能纺织品茶药枕(芯)、垫(芯) FZ/T 01009-2008 纺织品织物透光性的测定 FZ/T 01020-1992 纺织品机织物的描述 FZ/T 01026-2009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 FZ/T 01034-2008 纺织品机织物拉伸弹性试验方法 FZ/T 01035-2014 纺织品标示线密度的通用制(特克斯制) FZ/T 01036-2014 纺织品以特克斯(Tex)制的约整值代替传统纱支的综合换算表

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认定

控制与检测 Testing 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中, 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步弱化,层出不穷的以法律法规、标准和符合性(合格性)评定程序面貌出现的贸易技术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正在迅速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绿色壁垒”是近十几年来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也是近年来TBT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 “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有3个主要原因 :一是“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开发对生态和环境以及消费者安全无害的 “绿色产品”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三是随着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的逐渐弱化,“绿色壁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贸易保护手段。 在纺织品服装领域,“绿色壁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另一类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产生影响。 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绿色纺织品及其消费将主导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新潮流。企业若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忌盲目扩大出口数量,而应积极提高产品质量, 研究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安全的影响, 特别是进行国际通用的一系列认证。 (1)在产品质量方面进行ISO 9002质量体系认证 ; (2)在生产环境方面,清洁生产,注意废弃物的排放和回收利用,企业要进行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在产品方面, 考虑到国际绿色壁垒, 应进行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 获得生态纺织品的证明性标签, 引起市场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购买力; (4)对于出口企业, 产品出口时, 要进行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获得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才有可能顺利到达对方口岸。 伴随“绿色壁垒”在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领域的逐渐盛行,有关生态纺织品的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进行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认定成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打破“绿色壁垒”、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 其实,就目前而言,生态纺织品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说法,从完整意义上看应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含义: ● 原料资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 ●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 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不会受到损害; ● 废弃以后能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或不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进行生态纺织品服装的国际检测认定将有助于中国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企业跨越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另外,开展生态纺织品服装的国际检测认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专家预言,生态型(或称环保型、安全型)的产品将主宰未来的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市场。因此,进行纺织品服装的生态安全检测认定已成为国际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 在国际上,关于生态纺织品的认定标准,目前有两种观点: (1)以欧洲“Eco - Label”为代表的全生态概念。依据该标准,生态纺织品所用纤维在生长或生产过程中应未受污染,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生态纺织品所用原料采用可再生资源或可利用的废弃物,不会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和掠夺性资源开发;生态纺织品在失去使用价值后可回收再利用或在自然条件下可降解消化;生态纺织品应当对人体无害,甚至具有某些保健功能,即所谓的广义生态纺织品的概念。由于这一标准相当严格,目前完整意义上的生态纺织品寥寥无几,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纺织品进行开发探索的追求。 (2)以德国、奥地利、瑞士等欧洲13个国家的13个 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认定 作者简介:王建平,男,46岁,教授,上海,201206天祥检验集团 王建平 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 林 源 纺织导报 2002 No.5 192

纺织品物性检测

纺织品物性检测 涉及物理性能测试项目:密度、纱支、克重、纱线捻度、纱线强力、织物结构、织物厚度、线圈长度、织物覆盖系数、织物皱缩或织缩率、曲斜变形、拉伸强力、撕裂强力、接缝滑移、接缝强力、粘合强力、单纱强力、纱线的单位线密度强力、防钩丝、折痕回复角测试、硬挺度测试、拒水性测试、防漏性、弹性及回复力、透气性、透水汽性能、一般成衣燃烧性、儿童晚服燃烧性、胀破强力、耐磨性测试、抗起毛起球性等物理性能检测 相关的依据检测标准 GB 18401-2003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DIN 德国标准学会 AATCC 美国纺织品染化师协会 AS 澳大利亚标准协会 ASTM 美国测试材料协会 JIS 日本工业协会 US CPSC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FZ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IWS 国际羊毛局 BS 英国标准协会 IDFB 国际羽绒羽毛局 CAN 加拿大标准委员会 物理性能的分类 物理性能:密度(体密度、面密度、线密度)、粘度(粘度系数)、粒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燃点、闪点、热传导性能(比热、热导率、线胀系数)、电传导性能(电阻率、电导率、电阻温度系数)、磁性能(磁感应强度、磁场强度、矫顽力、铁损). 铸钢的物理性能一般与锻钢相似。 弹性模量成分和结构的变化,对在室温下确定的碳钢和低合金钢的弹性常数只有很小的影响。弹性模量E是207千兆帕,泊松比是0.3,刚性模量是77.2千兆帕。温度升高对弹性模量和刚性模量有显着的影响。在高温状况下,弹性模量的情况是:200℃时,193千兆帕;360℃时,179千兆帕;445℃时,165千兆帕;490℃时,152千兆帕。在480℃以上时,弹性模量值下降很快。 密度铸钢的密度对于成分、结构和温度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中碳钢的密度范围是7.825-7.830克/厘米。铸钢件的重量时90磅/英尺或0.283磅/英寸。铸钢的密度也多少受断面尺寸或质量的影响。(图8) 容积变化从固相线至室温的固态收缩率在6.9-7.4之间变化,其变化为含碳量的函数。合金元素对这种收缩量没有重大的影响。刚刚凝固以后的金属,强度很低。铸模的刚度使得铸件的形状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收缩状况,要成功地生产铸件,这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了。 由于收缩的原因,要生产出合格的铸件,许多铸件设计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纺织品物理性能测试涉及内容 纺织品物理性能测试之涉及到:力学性能:拉伸断裂强力,撕破强力、顶(胀)破强力、按缝强力(缝口脱口程度)等; 色牢度:耐洗、耐水、耐汗渍、耐摩擦、耐唾液、耐过氧化漂白色牢度、耐干洗、耐熨烫、耐光色牢度,光汗复合色牢度等; 尺寸稳定性:水洗、干洗、汽蒸等;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textiles GB/T 18885-200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纺织品的分类、要求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纺织品及其附件,皮革制品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化学品、助剂和染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912.1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eqv ISO/FDIS 14184.1)GB/T 392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eqv ISO 105/X12) GB/T 3922 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方法(eqv ISO 105/E04) GB/T 57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水色牢度(eqv ISO 105/E01) GB/T 7573 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idt ISO 3071) GB/T 17592.1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17592.2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7592.3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薄层层析法 GB/T 17593纺织品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8412纺织品有机氯杀虫剂残留量的测定 GB/T 18414.1纺织品五氯苯酚残留量的测定第1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18414.2纺织品五氯苯酚残留量的测定第二部分气相色法 GB/T 18886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唾液色牢度 SN 0704出口皮革手套中铬(Ⅵ)含量的检验方法分光光度法 Oeko-Tex200 检测程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生态纺织品ecological textiles 采用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和生产过程所生产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 4 产品分类 按照产品(包括生产过程各阶段的中间产品)的最终用途,分为四类。 4.1 婴幼儿用品:供年龄在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使用的产品。 4.2 直接接触皮肤用品:在穿着或使用时,其大部分面积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产品(如衬衫、内衣、毛巾、床单等)。 4.3 非直接接触皮肤用品:在穿着或使用时,不直接接触皮肤或其小部分面积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产品(如外衣等)。 4.4 装饰材料:用于装饰的产品(如桌布、墙布、窗帘、地毯等)。

AATCC-169纺织品耐候性测试标准

AATCC测试方法169—2003 (E2007) 纺织品耐气候测试:氙弧灯曝晒 本测试方法由RA64委员会于1987年制定,1988和1989年重新审定,1990年和2003年修改,1995年重新审定和修改。 1.目的和范围 1.1 本测试方法提供了在人造气候装置里面,通过对测试条件的控制,对各种纺织品材料进行暴晒的程序,包含对涂层织物进行曝晒。本标准测试方法包含两个控制程序--湿态试样和干态试样。 1.2 在标准纺织品测试条件下,对抗老化的测试可通过:强度损失的百分比或剩余强度的百分比(断裂、撕破、爆裂)及对色牢度的下降程度来进行。 2.原理 2.1被测试的纺织品材料的试样和被认可的用于对比的标准试样,应同时暴露在规定条件中的氙弧灯光源下。把测试材料的抗老化性能与标准的试样进行对比。 3. 术语 3.1 断裂强度 n.----在拉伸试验中,施加到样品上最大的导致样品断裂的强度。 3.2 破裂强度 n.----在规定条件下,对平放的织物在一定的角度上,通过对试样受力使之膨胀,导致试样破裂所要求的拉力或压力。 3.3 色牢度n.----材料对它自身任何颜色特性的变化,或对其着色剂能转变到和它相邻材料颜色的能力或二者兼有的一种抵抗能力。这种颜色变化可能出现在生产、储运、使用或测试的任何环境中。 3.4 光照度n.----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强度,是波长的函数,单位是瓦每平方米,W/m2。 3.5 辐照度n.----每平方面积上的焦耳能量,是光照度的时间积分,J/m2。 3.6 辐射能量n.----不同波长的光以量子形式或电磁波形式向空间传播的能量。 3.7 辐射流量密度n.----到达试样的辐射能量的比率。 3.8 辐射功率n.----每单位时间内辐射、反射或接收的辐射能量。 3.9 光谱能量分布n.----由于光源跨越不同的辐射能量波段而形成的能量变化。 3.10 光谱透射比n.----辐射能量通过给定的材料时,投射的能量与不被吸收的能量的百分比,是波长的函数。 3.11 织物测试标准大气压n.----空气温度保持在21±1℃(70±2℉),相对湿度保持在65±2%。 3.12 抗撕裂强度n.----预先有裂口的纺织物,继续对其撕裂所需的平均强度。 3.13 总辐射通量 n.----所有波长的光在某一点辐射的能量总和,每平方米上的功率数,W/m2。 3.14 气候n.----在某一给定地理位置上的气候条件,包括诸如光照、雨水、湿度、和温度等因素。 3.15 耐侯性n.----暴露在气候条件下,材料性能抗老化的能力。 4. 安全防护 备注:本安全防护仅供参考。对测试程序来说,本防护只是辅助性的,并不包含全部内容。在本测试方法中对材料的处理上,操作者应该具备安全适当的技能。生产商必须对详细的参数例如安全数据表和其他生产商的提示进行指导,也必须对所有的OSHA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 4.1 阅读完生产商的操作说明并理解以后,方可操作试验设备。为安全起见,遵守生产商的操作说明是每个操作者的责任。 4.2 测试设备包括高强度氙弧灯,无论何时运行测试机器都要把测试门关闭。 4.3 维修氙弧灯泡前,在测试机器停止后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灯泡冷却。 4.4 维修测试设备时,应同时关闭电源,如果可能把机器的插头从墙上的插座孔拔出,确保机器上主电源显示灯熄灭。 5 使用范围 5.1 通过本测试方法取得的结果,不要等同于室外环境下测得的结果,除非在合同条款中约定出对某一材料来说有数学上的互换关系。室外环境随着季节、地理地势而变化,因此,室外暴晒的结果也相应的不同。并非所有的材料在同样环境下受到的影响都一样。本试验方法中用于测定耐候性的设备是经过认可的,因为它们已经广泛应用在商业性的织物材料测试上。决定使用那种型号的机器由买卖双方的协议约定,取决于他们以往的经验。不同的生产商提供的耐侯性设备,在光谱分布、喷水装置、空气和湿度传感器位置、测试室尺寸上或许会有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导致不同的试验结果(见1 6.1---16.8)。因此,生产商不同,其提供的测试室也不同,氙弧灯也不同,

生态纺织品认证规范

生态纺织品认证规范 万泰认证有限公司 WIT Assessment co.,Ltd 一、引言 (3)

二、适用范围 (3) 三、术语和定义 (3) 3.1 有害物质 (3) 3.2生态纺织品标志 (3) 3.3生产商 (4) 3.4贸易商(包括零售商) (4) 3.5品名 (4) 3.6产品单元 (4) 3.7产品类 (4) 3.8 Ⅰ类产品(婴幼儿用品) (5) 3.9Ⅱ类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用品) (5) 3.10 Ⅲ类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用品) (5) 3.11 Ⅳ类产品(装饰产品) (5) 四、基本要求 (5) 4.1申请 (5) 4.2提供样品 (5) 4.3认证承诺 (5) 4.4检测 (6) 4.5产品技术要求 (6) 4.6质量保证要求 (6) 五、标志 (10) 5.1授权的批准 (10) 5.2授权的限制 (10) 5.3授权的撤销 (11) 5.4标志形式 (11) 六、社会公平(遵守法律) (11)

一、引言 本规范是WIT对生态纺织品认证组织开展认证的主要依据,规定了对生态纺织品生产、贸易和标识等的要求,以保证其生产的认证产品符合国家技术标准(GB/T18885-2002)并与检测样品的一致性。本规范是纺织产品获得生态纺织品认证证书和允许使用认证标志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纺织品及生产各阶段的产品,包括纺织品及非纺织品的附件,皮 革制品可参照执行。 本规范不适用于化学品、助剂和染料。 三、术语和定义 3.1 有害物质 所谓有害物质,在本规范中是指存在于纺织品或附件中并超过最大限量,或者 在通常或规定的使用条件下会释放出并超过最大限量,在通常或规定的使用条件下 会对人们产生某种影响,根据现有科学知识水平推断,会损害人类健康的物质。 3.2生态纺织品标志 “生态纺织品根据GB/T18885-2002(采用Oko-Tex100)标准通过对有害物质检测”,是指如果已经履行完生态纺织品认证规范要求的认证手续,在产品中使用本标 志的授权已经被机构(WIT)认可。 “生态纺织品根据GB/T18885-2002(采用Oko-Tex100)标准通过对有害物质检测”,标志声明如下内容:粘贴本标志产品执行生态纺织品认证规定的技术要求,并

生态纺织品前处理

样品前处理技术 及其在生态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工业产品检测中心纺织室
丁友超

汇报内容
1 2 3 4 5
概述
常规萃取方法
现代萃取方法
净化方法
衍生化处理

样品前处理内容
一般液体样品的处理: (1)液体的转移 (2) 液体的稀释 (3)液体的混合 (4)标准物的添加 浓缩: (1) 旋转蒸发仪 (2) 氮吹仪 (3)真空浓缩仪 (4)离心真空浓缩仪 分离提取等其他处理 (1)液-液萃取 (2)蒸馏 (3)液-固萃取 (4)固相萃取 (5)超声提取 (6)微波法 (7)超临界流体萃取 (8)膜透析法 (9)生物样品水解、蛋白沉淀 )生物样品水解 蛋白沉淀 (10)离心/过滤 (11)消解

化学残留物分析步骤
结果表达 样品采集
数据处理 样品前处理 仪 仪器分析

为什么要样品前处理?
z 浓度太低- 被测物浓度低于定量限 z 样品太“脏”- 基质组分的存在影响样品检测 太“危险” 危险 - 污染物可能成为 污染物可能成为“色谱柱杀手” 色谱柱杀手 z 太

样品前处理概念
? 样品前处理(Sample Pretreatment),包括样品采集和分 析样制备。分析样制备是指对样品中待测组分进行提取、净 化、浓缩的过程。 ? 目的:使样品(sample)变为使用与所选分析方法的分析 物(analytes);并消除基质的干扰、保护仪器、提高方法 的准确度、精密度、选择性和灵敏度。 ? 纺织品的前处理,除了取样外,主要是指提取和净化步骤。

纺织生态标准

生态纺织品 留量均应符合要求。 生态纺织品论证 自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环境标志--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问世以来,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风行世界。目前,已有近40个国家的政府推出了环境标志制度,如美国的"绿色签章制度"-,日本的"生态标签制度"等环境标志涉及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甚至已经扩大到服务领域。而纺织品环境标志主要以欧洲各国的标志为主,在世界纺织品市场上颇具领导作用。 近年来,世界纺织品市场上刮起了一股绿色之风,并对国际纺织品贸易趋势和生态纺织品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由此带来了对纺织品环境标志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准较高,尤其对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另外,高额的申请费用也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因此,环境标志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即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环境标志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管理手段,对引导和促进纺织业向有利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环境标志产品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主题的新型的生产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应该倡导。 应该说,上述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实际上,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管理手段,在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以及采用清洁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比拟的,这也是环境标志制度在世界风行的原因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纺织品环境标志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本文对欧盟纺织品的环境标志作系统具体的介绍,并从经济、技术、贸易的角度对其作综合分析。 环境标志制度 环境标志也称生态标志、绿色标志,是由政府管理部门或独立机构和组织,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其中,生态标准是环境标志的核心。环境标志是一种证明性商标,获得者可以将它贴在商品上,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生产、使用、处理等整个过程或其中某个过程,符合特定的环境促护理求。 环境标志制度执行自愿原则,即申请环境标志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生产者自主决定。它是环境管理手段从"行政法令"到"市场引导"的产物。

智慧树知到《生态纺织品检测》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态纺织品检测》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根据纺织纤维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二大类型。 A:对 B:错 答案: 对 2、纺织材料含湿量影响材料的重量和几何尺寸,还影响材料的强度、伸长率、导电性等物理性质。 A:对 B:错 答案: 对 3、蚕丝素有“纤维女皇”美誉,历来是生产高档纺织面料及装饰品的纤维原料。 A:对 B:错 答案: 错 4、纺织材料检测工作的职能归纳起来就是:严格把关、反馈数据、预防事故、监督保证、促进提高。 A:对 B:错 答案: 对 5、我国纺织标准一般分为:工业标准,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一章 1、生态纺织品是绿色纺织品,是“绿色工程”内容之一,它是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A:对 B:错 答案: 错 2、生态纺织品是指从原料的选择到生产、销售、使用、废弃处理整个过程中,对环境或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 A:对 B:错 答案: 对 3、评价指标再定性地评价纺织品生态性的级别,一般分为全生态纺织品、生态纺织品、次生态纺织品和劣生态纺织品四个级别。 A:对 B:错 答案: 对 4、Oeko-Tex Standard 100标签的认证工作是一个非常严肃、严格的认证过程,企业必须具备一定基本条件方可申请认证。 A:对 B:错 答案: 对 5、纺织品Eco-label标志表示纺织产品在天然纤维的种植培育和化学纤维生产、纱线纺制、织物织造、煮练、漂白、染色印花和整理以及废弃物处理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对Eco-label标志人体健康无危害。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量筒是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是在纺织品试验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A:对 B:错 答案: 对 2、碱式滴定管是滴定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滴定管。 A:对 B:错 答案: 错 3、除了强碱溶液外,其他溶液作为滴定液时一般均采用酸式滴定管,纺织品生态性能试验中主要用到酸式滴定管。 A:对 B:错 答案: 对 4、量出式量器:即从量器中移出容积等于刻度表上的相应读数,标注符号“A”。 A:对 B:错 答案: 对 5、量入式量器:即注入器中容积等于刻度表上的相应读数,标注符号“E”。 A:对

各种生态纺织品标准大全

【标准】各种生态纺织品标准大全 2015-05-15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针对纺织品的环境要求除了强制性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外,不同国家、不同机构颁布针对纺织品的环境标志的认证标准作为一种自愿性的环境要求也对纺织品国际贸易有很大潜在影响。针对纺织品的环境标志中,以欧盟成员国颁布的最多,标准也最为严格。这些纺织品环境标志有些是政府颁布的,如欧共体委员会1996年颁布了针对T恤衫和床单的环境标志认证标准,另有一些是由纺织品认证机构颁布的,如OekoTex标准100,Toxproof等,这些环境标志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 (1)ISO14000标准 ISO14000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O14000系列标准,对企业的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产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以审核,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经常的检查和评审,使得环境质量有持续的改善。ISO14000目的在于激发企业自觉采取预防措施及持续性改善措施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ISO14000是一种自愿性的标准。目前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正逐步开始。通过ISO14000认证是符合环境管理要求的重要标志。ISO可能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但另一方面通过ISO14000则可以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2)欧盟生态标志 欧盟生态标志——生命之花 欧盟生态标志建立于1992年。1994年由丹麦负责制定纺织品生态标志认证标准。1996年4月欧共体委员会最后制定了T恤衫和床单生态标志的认证标准。由于认为主要的环境影响是由棉花生长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化纤生产中有毒加工过程以及染色、印花、整理等加工过程中有害物

生态纺织品及检测技术

生态纺织品及检测技术 摘要: 生态纺织品是指从原料的选择到生产、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理整个过程中,对环境或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又称环保纺织品或绿色纺织品 生态纺织品的安全检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对生态纺织品有害物质,如甲醛、禁用偶氮染料、农残、气味及VOC 含量等的测定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纺织品;检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一、生态纺织品 生态纺织品是指从原料的选择到生产、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理整个过程中,对环境或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又称环保纺织品或绿色纺织品。它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 1.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 2.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 3.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 4.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 源”等特点的纺织品。 狭义的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下,经过测试不含有会损害人类健康的物质,且具有相应标志的纺织品。目前生态纺织品的检测主要是针对狭义上的有关内容。 1.生态纺织品内容 1)生产生态性 从生产生态学的角度,控制包括从纤维种植、养殖、生产到产品加工的全过程对环境无污染、产品自身不受“污染”; 2)消费生态性 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考察纺织品中残留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处理生态性 从处理生态学的角度,控制纺织品可回收利用、自然降解、废物处理中其释放的有毒物对环境无害。 2.生态纺织品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1)产品不得经过有氯漂白处理。 2)产品不得进行防霉蛀整理和阻燃整理。 3)产品中不得添加五氯苯酚和四氯苯酚。 4)产品不得有霉味、汽油味及有毒的芳香气味。有气味,则有残留物存在。 5)产品不得使用分解为有毒芳香胺染料的偶氮染料、可致癌的染料和可能 引起过敏的染料。 6)产品中甲醛、可提取重金属含量、浸出液PH值、色牢度及杀虫剂留量 均应符合要求。 3.检测对象 1)有关的生态纺织品(和皮革制品)检测对象包括: 2)服装、睡袋、床上用品、毛巾、发饰、假发、帽子、尿片及其它卫生用 品; 3)鞋袜、颈挂式钱袋、手套、表带、手袋、钱包/皮夹子、行李箱、座椅套; 4)纺织品或皮革制成的玩具,包括纺织制品和皮革服装上的玩具; 5)最终将为消费者使用的纤维和织物。 不属生态纺织品检测范围的有: 1)土工布、防水油毡基布等工程用纺织品 2)造纸毛毯、帘子布、过滤布、绝缘纺织品等工业用纺织品 3)无土栽培基布等农业用纺织品 4)防毒、防辐射、耐高温、阻燃等特种防护用纺织品 5)渔网、缆绳、登山用绳索等绳网类产品 6)麻袋、邮包等包装用纺织品 7)医用纱布、绷带等医疗用纺织品

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

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保证了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性 纺织品的安全主要包括制品所用面料是否含有有害物质,所用材料是否卫生,产品的结构和附件是否安全和牢固等。主要有: ——甲醛:含过量甲醛的纺织品在人们的穿着过程中会释放出甲醛,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 ——PH值:人的皮肤带有一层弱酸性物质,以防止疾病的侵入,因此纺织品上的PH值在中性至弱酸性对皮肤最为有益。如果PH值过高,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并使皮肤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 ——异味:一些挥发性物质,特别是一些奇特气味的物质表示有过量的化学药剂残留在纺织品上。 ——禁用偶氮染料:部分偶氮染料在一定条件下会还原出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这些染料被皮肤吸收后,在人体的正常代谢反应条件下,可能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并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 ——色牢度:染色牢度不佳时,染料会从纺织品转移到皮肤上,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诱发癌症或引起过敏。有的纺织晶和服装遇水、遇摩擦就会发生掉色的情况。 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以控制纺织品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提升纺织产品的质量,保证人们的基本安全健康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的一部适用于服用和装饰用纺织产品的通用安全技术规范。该标准适用于品、装饰用品等,对纺织产品中的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耐水、耐汗渍、耐摩擦、耐唾液)、异味和禁用偶氮染料项目提出A类、B类和C类三档指标进行控制,其中婴幼儿用品要求符合A类指标,内衣、衬衣、袜子、床单等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要求符合B类指标,外套、毛衣、床罩等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要求符合C类指标。 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渤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不仅对食品和药品直接入口类产品的安全性严格监控,也对危险性较小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关注,强制引导生产者制造安全的纺织品,并倡导消费者转向对纺织产品安全性和环保性的注重;标志着我们的纺织标准更进一步地与国际接轨,由注重产品的耐用质量和外观质量转向安全质量,提高了行业的生态生产意识。 广大的纺织企业和经营单位积极执行GB18401—2003,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纺织产品。再加上近两年国家对纺织产品有害物质的严格监控,有效地控制了不良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和进口,对规范市场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有着显著的作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纺织产品在安全性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根据国家主管部门对各类纺织产品质量的抽查监督结果,可以说商场销售的纺织产品能够让人放心穿着,甲醛含量基本上都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禁用的偶氮染料也很少有检出,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穿着和使用纺织品和服装产品。 消费者在选购纺织品时,首先看产品上有无符合性说明,标明“婴幼儿用品”、(GBl8401)A 类、B类或C类字样的产品应该是符合国家基本安全标准要求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在进行纺织品异味检测时是靠嗅的。消费者在选购纺织品和服装时,应该首先闻一下产品是否有霉味、高沸程石油味(如汽油、煤油味)、鱼腥味、芳香烃味、香味等气味。尤其是一些香味毛巾、香味手帕等,要避免购买。内衣,尤其是婴幼儿用品,量买那些素色、小面积印花图案的产品,所用染料、涂料越少越好,尽量不要买印花摸起来较硬的纺织品。内衣以及婴幼儿服装,穿之前最好洗一洗,检查一下童装的扣子是否牢固。 还有更多的测试项目供客户选择…….”

生态纺织品的标准

生态纺织品标准100 据TESTEX瑞士纺织检定北京代表处提供的消息,Oeko-Tex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在2003年初对Oekc-Tex Standard 100标准作如下修改:1.对2~4级别的水洗后产品将不再测试干摩擦牢度,但对1级别的水洗后产品仍将测试耐酸性汗液牢度、耐碱性汗液牢度、 耐水色牢度、耐唾液和汗液色牢度。 2.调整邻苯基苯酚(OPP)的限量值,1级别产品更改为50ppm,2~4级别产品更改为1OOppm。 3.对第4级别产品不再测试锑antimony萃取量 4.在禁用致癌染料名单中增加了分散橙11。 5.将原“有机氯化导染剂(chlorinated organic canrriers)”改名为“氯化苯和甲苯(chlorinated benzenes and toluenes)”。6.在还原条件下染料不允许分离出的芳基胺类名单中增加了4-胺基偶氮苯。其说明为: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还不能鉴别出 能分离出4-胺基偶氮苯的染料。一旦发现了一种可靠的测试 方法,就会开始使用。 欧洲纺织品生态标准及执行机制

<--资讯内容start--><--开始展示内容--> 欧盟委员会于2002年5月15日作出决定(2002/371/EC),对原有的授予某些符合要求的纺织品欧共体生态标志(Eco-label)的生态标准进行修订,并发布新的生态纺织品标准。这意味着欧盟在进一步统一、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和倡导、推进全生态的理念方面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有关生态纺织品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从完整意义上看应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含义:(1)原料资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2)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环境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3)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不会受到损害;(4)废弃以后能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或不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由于目前对生态纺织品的认定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各方的做法也千差万别。以生态纺织品标志的发源地欧洲为例,目前通行的纺织品生态标志就达10余个之多,如E-co-label、Oeko-Tex标准100、Milieukeur、White Swan、Toxproof Seal、Eco-Tex、Gut、Clean Fashin和Comitextil等。而推出这些标志的主体除了政府机构之外,更多的则来自于一些民间团体,如国际性的学术团体、消费者组织、环境保护机构、生产商、采购或零售商组织等。因此,这些标志的科学性、权威性、影响力以及被接受的程度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事实上,目前在生态纺织品领域并不存在所谓的“国际通行证”。采用什么标准、是否需要申请某种标志或者必须提供哪家检

纺织品检测标准

纺织品检测标准 GB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GB/T2910纺织品二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GB/T2911纺织品三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GB/T2912.1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GB/T3917.1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1部分:撕破强力的测定冲击摆锤法 GB/T3917.2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2部分:舌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GB/T3917.3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3部分:梯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GB/T392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GB/T3921.1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 GB/T3921.3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 GB/T3922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 GB/T5453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 GB/T5455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 GB/T5711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洗色牢度 GB/T5713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水洗色牢度 GB/T6152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热压色牢度 GB/T7573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 GB/T8427纺织品耐光色牢度试验方法:氙弧 GB/T8629纺织品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 GB/T11048纺织品保温性能试验方法 GB/T12704织物透湿量测定方法透湿杯法 GB/T14644纺织品燃烧性能45°方向燃烧速率测定 GB/T17592.1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第1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GB/T17593纺织品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8886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唾液色牢度 FZ/T01026纺织品四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FZ/T0105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