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iso茶叶类标准

iso茶叶类标准

iso茶叶类标准ISO标准对茶叶的分类、采摘、加工和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本文将介绍ISO茶叶类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茶叶的分类、采摘和加工要求,以及茶叶质量评估标准等。

一、茶叶的分类ISO茶叶类标准将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

每一类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加工方法。

例如,绿茶是不经发酵的,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红茶则经过完全发酵,茶汤呈红色,口感醇厚。

二、茶叶的采摘要求ISO茶叶类标准规定了茶叶的采摘要求,包括采摘时间、采摘部位和采摘技术等。

茶叶的采摘时间应在嫩芽展开前进行,以保证茶叶的嫩度和质量。

采摘部位应选择新梢嫩叶,避免老叶和病虫害叶子的混入。

采摘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茶叶,保持茶叶的完整性。

三、茶叶的加工要求ISO茶叶类标准对不同类别茶叶的加工方法进行了规定。

例如,绿茶的加工过程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红茶的加工过程则需要经过发酵等处理。

茶叶的加工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时间等方面的控制,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风味。

四、茶叶的质量评估标准ISO茶叶类标准提供了茶叶质量评估的指标和方法。

茶叶的质量评估主要包括外观、香气、口感和色泽等方面的评估。

例如,绿茶的外观应呈现出均匀的细长形状,香气应清新持久;乌龙茶的香气应芳香四溢,茶汤呈明亮的金黄色。

五、ISO茶叶类标准的应用与重要性ISO茶叶类标准的应用能够提升茶叶行业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

茶叶类标准确立了茶叶的分类和质量评估方法,使茶叶生产企业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和销售。

此外,ISO茶叶类标准的应用还有助于促进国内外茶叶贸易的发展,增强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结语ISO茶叶类标准的制定对茶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叶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加工,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品牌形象。

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也可以参考ISO茶叶类标准的评估指标,选择优质的茶叶产品。

茶叶类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茶叶行业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茶叶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茶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茶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孝感龙剑茶编号:AGIxxxx—xx—xxxx 公布日期:xxxx—xx—xx 本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了登记产品孝感龙剑茶的地域范围、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特定生产方式、产品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规定、标志使用规定等要求。

本规范文本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后即为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各相关方必须遵照执行。

一、地域范围孝感龙剑茶产于湖北省孝感市所辖的孝南区、大悟县、孝昌县、安陆市、应城市等五县市区。

地域范围:东经113°54ˊ,北纬30°56′,东南与武汉市、红安县、北与信阳市、西与京山县接壤,。

版图面积 7247平方公里,适宜茶面积300万亩,现有茶园面积 29.65万亩。

二、独特自然生态环境1、地形地貌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地形地貌为长江以北大别山脉的低山区和丘陵岗地特征,平均海拔高度380米,其特点在于即不同于江南茶区,茶区域内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溪流纵横交错,茶园错落其间,且远离城市和乡镇、工业区及交通要道,隔离条件好,产地环境无污染。

2、土壤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茶园土壤质地为土层深厚的黄棕砂壤土,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4.5—6,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 35.8克,水解氮每公斤 92 毫克,有效磷每公斤 9.6 毫克、速效钾每公斤 95 毫克。

该区域茶园历来使用菜籽饼、猪鸡粪、生物有机肥及杂草还茶园,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理化性状好。

3、自然肥源情况产地森林覆盖率达71-80%,山林面积为茶园面积的10倍以上,自然肥源比较丰富。

秸秆、野生绿肥、山草和树作有机肥料。

茶园年亩平施有机饼肥料在150公斤以上。

4、水文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茶园灌溉用水大都使用无污染的天然降水,少量使用溪流河水,这些灌溉用水符合水质标准GB5084—1992.5、气候情况产地气候适宜,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相对湿度65-85%,年无霜期260天,年辐射总量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996.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2毫米,南北相差约250毫米。

有机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有机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帽 等。 车间作业 区与车 间办公室既相离又相连。 炉灶 、 燃油 、
燃气罐应置于车间外 ,另建一房安放。
本文为 :福建省财政专项…一 福建省农科 院科技创新 团队建设 ( T FY 5) S I— 0 ; 福建省环保局项 目“ 福建 山地有机 ( 绿色 )茶叶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 资助 内容之一 。
与 贮藏 保 鲜技 术规 范 。
关犍 词 有机 白茶 ;加工 ;贮藏保 鲜;技术规 范
白茶是我国特 种茶类之一 ,主产于福建的福鼎 、政和 、 建 阳等县 。白茶依采摘标准不 同, 产品分别为白毫银针 、白
牡丹 、 贡眉和寿眉。白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萎凋和干燥 两道
2有机 白茶加 工技 术
送前应进行彻底清洗 , 盛装鲜叶 的器具和运输工具要清洁卫 生无异味 ,严防污染 ;采下的鲜叶 要及 时进厂加工 ,防止 日
有机茶加工厂应设立 : 加工 区 、 办公 区、 生活区 。 相互 独立 , 分区隔离。 别是加工车间要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作业 , 特
进入加工车间, 首先并且只能进入更衣室, 更换工作服、 鞋
毒剂必须是无污染的天然物品。 工厂环境与周边环境要求经
1 厂房的要求与卫生条件
有机茶加工 厂应选择远离公路干线 ,周围不得有粉尘 、 有害气体 、 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 源 , 不得有垃圾堆 、
粪场 、 天厕所 和传染病医院 , 露 不得有昆虫大量滋生的潜在 场所建厂 。生产 区建筑物外缘的公路或道路应有防护地带 。
卫生知识的培 训 , 定期对车 间人 员进行体检 , 身体不健康或
带传染病菌者 ,均不能上 岗。
2 加工环境 . 2 根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 《 和 有机 ( 天然) 食 品加工技术规 范 》 ,有机 白茶加工 的车 间环境要求无污染 、 清洁而远离公路 , 有毒 、 害物质及有异味的场所 , 有 所用消

福鼎白茶国标解释

福鼎白茶国标解释

福鼎白茶国标解释1 福鼎白茶及其国标福鼎白茶是安徽福鼎县的传统特产,也是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种之一。

福鼎白茶以其嫩滑滋味,清爽回甘、满口韵香,并带有浓厚的叶底芳香而著称。

2017年,福鼎白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名录,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2 国家地理标志标准关于福鼎白茶的国家地理标志标准,由食品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要素:1、产品名称是指安徽福鼎县产的福鼎白茶,普通名有“福鼎白茶”、“白茶”等;2、产地是指福鼎县历来传承福鼎白茶产业的长达200多年的福鼎地区;3、产期主要以每年春茶为主,春茶按国家规定可以追溯购买,其他季节的也可以追溯购买;4、福鼎白茶的品种,主要有大叶茶种的水仙、白牡丹、白芷、汤心、西凤等,以及小叶茶种的福林白茶;5、加工工艺要求:选取福鼎地区精选的绿茶叶,经人工精拣、初步洗涤和杀青后,揉捻等加工技术,最后烘干制成;6、鉴定标准指出,福鼎白茶的外形要求应为嫩白色,层次均匀,茶叶坚韧,叶底芳香;茶汤呈现满颜淡黄色,滋味甘厚,满口韵香;7、整体符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标准的产品才能被认定为福鼎白茶,凡不符合国家地理标识保护标准的产品均不能被认定为福鼎白茶。

3 福鼎白茶的产地特色福鼎白茶主要是由安徽省福鼎县产地产出特色福鼎白茶。

福鼎市被列入了“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度假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景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及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有大气稳定、辐射凉爽、空气清新、水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林草茂盛的优越环境,为福鼎白茶的生长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4 福鼎白茶的品质福鼎白茶特别注重新茶把握,包括品质的规范,有关树型的养护,枝叶的裁剪,制茶的技艺,熟茶的贮藏和鉴定。

福鼎白茶制作精细,入口甜香回甘,茶叶醇和浓厚醇香,茶汤绿叶浅绿,头香韵香,体滑滋润,满口香甜,回韵长久,无茶膏,是特色绿茶饮料佳品。

以上就是关于国家标准认定的福鼎白茶及其国标解释,福鼎白茶是安徽历史悠久的特产,茶叶嫩绿滑滋、清爽回甘,茶汤淡雅幽香、满口韵香,是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种之一,也是安徽的特色茶叶精品,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名录。

T_CSTEA 00012-2020 九龙大白茶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T_CSTEA 00012-2020 九龙大白茶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2020 - 08 - 27 发布
2020 - 08 - 27 实施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发 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STEA 00012—2020
目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加工基本条件 .........................................................................2 5 鲜叶要求 .............................................................................2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 22291 白茶 GB/T 30375 茶叶贮存 GB/T 32743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GH/T 1077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SB/T 10034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 DB35/T 1896 白茶储存技术规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第123号令 《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修改版)》

评茶员(高级)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评茶员(高级)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评茶员(高级)考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9题,每题1分,共89分)1.汤色审评,茶汤正常色应区别________。

A、明亮晦暗混浊B、金黄橙黄清黄C、浓淡深浅D、色度亮度混浊度正确答案:A2.工夫红茶形状评比( )。

A、颗粒细圆、圆实B、条索松紧、轻重、扁圆C、条索松紧、轻重D、条索松紧、长短、粗细正确答案:C3.绿茶香气中带有( )为品质不好。

A、鲜香B、板栗香C、青草气D、嫩香正确答案:C4.铁观音主销( )。

A、港、澳、东南亚地区和国家B、畅销国内外C、宁、杭、沪D、京、津、穗正确答案:B5.每个审评因子都____反映着品质的几个特征。

A、集中B、相应C、汇聚D、综合正确答案:D6.紧压茶审评浸泡两分钟是为了审评____。

A、香气和汤色B、香气和滋味C、汤色和滋味D、滋味和叶底正确答案:C7.来样标签上标明S100,问此茶样是( )。

A、观音细茶B、色种C、铁观音D、黄金桂正确答案:B8.毛茶计价办法规定,正品茶是外形、内质分别定等各半计算( )给价。

A、按内质定等B、外形、内质各半C、按外形定等D、合并正确答案:D9.名优绿茶加工中引起碧螺春品质弊病嫩黄是( )。

A、茸毛发黄,茶色缺少光泽和新鲜感B、枯黄或死黄色C、芽叶在搓团显毫时用力不当,茸毛粘附在芽上不显露D、茸毛暗黄,茶色深绿正确答案:C10.外形特征“一芽二叶开展、较扁平”属于西湖龙井( )级。

A、三级B、一级C、二级D、特三级正确答案:C11.不同的名优绿茶对内质的要求不同,其中碧螺春品质要求( )。

A、香气清鲜,滋味甘浓鲜爽,汤色杏黄清澈B、香气幽雅清高,滋味甘鲜醇和,汤色碧绿黄莹C、毫香显露,滋味鲜浓,汤色碧绿D、香气馥郁若兰花香,滋味鲜醇甘甜,汤色淡黄明亮正确答案:C12.“条索较粗圆不紧细”是描述南京雨花茶外形弊病的( )。

A、粗圆B、钝C、直狭长D、弯曲正确答案:A13.特级正山小种的品质特征正确的是( )A、松烟香稍淡B、平正、略有松烟香C、松烟香浓长D、纯正高长、似桂圆干香或松烟香明显正确答案:D14.以下________茶素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佳茗之誉。

茶叶标准

茶叶标准
GB/T32742-2016眉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GB/T32743-2016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GB/T32744-2016茶叶加工良好规范
GB/T34778-2017抹茶
GB/T34779-2017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
供销合作行业标准(17项)
GH/T1070-2011茶叶包装通则
GH/T1071-2011茶叶贮存通则
GB/T9833.4-2013紧压茶第4部分:康砖茶
GB/T9833.5-2013紧压茶第5部分:沱茶
GB/T9833.6-2013紧压茶第6部分:紧茶
GB/T9833.7-2013紧压茶第7部分:金尖茶
GB/T9833.8-2013紧压茶第8部分:米砖茶
GB/T9833.9-2013紧压茶第9部分:青砖茶
ISO3720:2011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
ISO6078:1982红茶术语
ISO6079:1990固态速溶茶规范
ISO6770:1982固态速溶茶??松散容重与压紧容重的测定
ISO7513:1990固态速溶茶??水分测定
ISO7514:1990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测定
ISO7516:1984固态速溶茶??取样
GB/T20014.12-2008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T20354-2006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
GB/T20360-2006地理标志产品乌牛早茶
GB/T20605-2006地理标志产品雨花茶
GB/T21003-2007地理标志产品庐山云雾茶
GB/Z21722-2008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
GB/T14456.3-2016?绿茶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
GB/T14456.4-2016绿茶第4部分:珠茶

DB61_T307.6-2021 紫阳富硒茶生产 白茶质量等级

DB61_T307.6-2021 紫阳富硒茶生产 白茶质量等级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5009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硒的测定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302取样gbt8303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干物质含量测定gbt8305水浸出物测定gbt8311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14487茶叶感官评审术语gbt23776茶叶感官评审方法gbt30375茶叶贮存ght1070茶叶包装通则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9第123号术语和定义gbt1448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二级
以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为主,其中一芽三叶占 70%以上。
三级
以一芽四叶、嫩梢为主,其中一芽四叶占 60%以上。
四级
以嫩梢、叶片、对夹叶为主。
5.2 产品要求
5.2.1 基本要求
品质正常,无异味、无异嗅、无劣变,不着色,不得含有非茶类夹杂物和任何添加剂。
5.2.2 感官品质
应符合表2的规定。
2
DB61/T 307.6—2021
I
DB61/T 307.6—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果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 DB61/T 307《紫阳富硒茶生产标准综合体》的第 6 部分。DB61/T 307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 分:
——第 1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产地环境条件; ——第 2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生产技术规程; ——第 3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加工技术规范; ——第 4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绿茶质量等级; ——第 5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红茶质量等级; ——第 6 部分:紫阳富硒茶生产 白茶质量等级。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紫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紫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 站、紫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世明、张建成、任华江、孙越赟、苏京晶、李尤学、聂旺、冯茂询、邱红英、 马东、饶伟、刘轲、千小绵、周欣。 本文件首次发布。 本文件由紫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紫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 电话:0915—4422936 地址: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城紫府路县移民局一楼 邮编:7253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茶的术语和定义、加工基本条件、加工工艺流程、初制加工技术、精制加工技术、质量管理、标志标签、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白茶的初制加工和精制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取样
GB/T 8304 茶水分测定
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
GB/T 8311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30375 茶叶贮存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GH/T 1077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茶 white tea
采用适制品种的茶树芽、叶及嫩茎,经过萎凋、干燥、拣剔、拼配、匀堆、复烘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具有特定品质特征的茶叶。

根据鲜叶原料不同,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

3.2
自然萎凋natural withering
全程采用日光和无日光交替晾晒。

3.3
空调萎凋 artificial withering
全程采用室内控湿、控温进行摊晾。

3.4
复式萎凋 compound withering
先进行自然萎凋再进行空调萎凋。

4 加工基本条件
白茶加工基本条件应符合GH/T 1077的规定。

5 加工工艺流程
5.1 初制加工工艺流程
自然萎凋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日光和无日光交替晾晒至萎凋叶含水率在20%以下→堆积→干燥→毛茶。

空调萎凋加工工艺流程:鲜叶→室内控温、控温摊晾至萎凋叶含水率至20%以下→堆积→干燥→毛茶。

复式萎凋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日光和无日光交替晾晒至萎凋叶含水率在40%以下→室内控温、控温摊晾至萎凋叶含水率至20%以下→堆积→干燥→毛茶。

5.2 精制加工工艺流程
毛茶→拣剔→拼配→匀堆→复烘→包装→成品茶。

6 初制加工
6.1鲜叶原料要求
白毫银针原料为单芽,白牡丹的原料为1芽1至2叶,贡眉和寿眉原料为1芽1至3叶。

6.2鲜叶验收和摊放
6.2.1鲜叶进厂应分级验收,分别摊放,晴天叶与雨(露)水叶分开,上午采的与下午采的分开,不同嫩度、不同品种的芽叶分开。

6.2.2鲜叶摊放环境应清洁卫生、阴凉、通风、防雨、防雾,避免日晒,贮运过程轻放轻翻。

鲜叶应及时付制,不积压。

6.3萎凋
6.3.1摊叶量
水筛摊叶量约为0.1 g/cm2~0.13g/cm2;萎凋帘摊叶厚2cm~3cm,约为0.06 g/cm2~0.08 g/cm2;萎凋槽摊叶厚20cm~25cm。

6.3.2萎凋温度
春茶自然萎凋的温度15℃~25℃,夏秋茶温度25℃~35℃;空调萎凋室内温度25℃~35℃。

6.3.3萎凋时间
自然萎凋宜控制在36h~50h;空调萎凋和复式萎凋宜控制在30h~40h。

6.3.4 并筛
6.3.4.1白牡丹、贡眉和寿眉萎凋程度达六七成干,萎凋芽叶毫色银白,叶色转变为灰绿或深绿,芽尖、嫩梗呈“翘尾”状,叶缘自然干缩或垂卷时即可并筛,2筛并为1筛,在筛中堆厚10cm~15cm,成“凹”状,并筛后仍放置于晾青架上继续萎凋,待8成干时再2筛并1筛。

6.3.4.2 白毫银针萎凋过程中不并筛。

6.3.5 萎凋程度
萎凋叶含水率达20%以下即为适度,可适时烘干。

6.4 干燥
6.4.1 复烘温度平稳,变化量不超过5℃,防止忽高忽低。

6.4.2复烘次数为2~3次,温度80℃~100℃,历时10min~20min。

6.4.3烘干后白牡丹、贡眉和寿眉毛茶含水率在8%~9%,白毫银针在8%以下。

7 精制加工
7.1 毛茶定级、归堆、拼配和付制
7.1.1 定级
应对进厂毛茶进行全面品质评审,对照加工级别标准,确定加工级别。

7.1.2 归堆
在定级的基础上,把原料分成季节堆、品种堆。

7.1.3拼配
待拼配的毛茶原料应先进行全面品质评审,内外品质兼顾,以嫩度、色泽、形态为主,按季节分片拼堆。

7.1.4 付制
按嫩度不同、色泽不同严格分开,以高、中、低级产品为序分别付制。

7.2 精制加工技术
7.2.1拣剔
7.2.1.1应按级别进行,动作宜轻以防芽叶断碎。

7.2.1.2白毫银针拣去焦红、红变、暗红、发黑的银针,以及绽开芽、叶片和各种夹杂物。

7.2.1.3高级白牡丹要求拣去蜡叶、黄叶、红张叶、梗片、粗老叶及非茶类夹杂物;中级白牡丹拣去蜡叶、黄叶、粗老叶、梗片及非茶类夹杂物;低级白牡丹拣去梗片和非茶类夹杂物。

7.2.2 拼配
7.2.2.1 经品质鉴定的各堆号茶,应按级(批)、按堆、按号放置,注明标志后,每号扦取500g~1000g小样待拼。

7.2.2.2以本批加工的各堆各筛号茶为主,结合其他批上升、下降后符合本批质量要求的各堆号、各筛号茶进行拼配。

7.2.2.3对按比例拼配的样品,先取500g样品置烘干箱内,温度120℃烘焙15min,然后再取15og左右对照标准样,对各项品质因子的高、低或匀称进行调整,达到符合标准样后按比例拼堆;对于不能拼入本级的堆号茶待后处理。

7.2.3匀堆
按半成品匀堆比例进行匀堆,数量大的堆号茶分两次错开进堆,做到各堆号茶的上、中段茶分散均匀一致。

7.2.4复烘
白毫银针复烘温度为80℃~85℃,白牡丹复烘温度为90℃~110℃,贡眉和寿眉复烘温度为110℃~130℃。

复烘时间10min~15min,烘至含水率5%~6%。

7.2.5 包装
复烘后的茶叶须趁热包装,要求动作轻柔,用“三倒三摇”法、分层抖动,不得重压。

8 质量管理
8.1鲜叶原料和毛茶原料的验收和加工各关键控制点应有相应的记录,各记录应保留三年。

8.2企业应建立白茶各等级产品的实物样,实物样每三年更换一次。

8.3企业应按产品标准的规定对出厂的产品逐批进行检验。

8.4企业应建立污染物限量控制与管理制度。

8.5企业应建立农药残留限量控制与管理制度。

9 产品的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9.1 标志标签
毛茶应有标签,标签应包含产地、加工日期、等级、数量等内容。

成品茶的标志应符合
GB/T 191的规定,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

9.2包装
包装材料应符合GH/T 1070的规定。

9.3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净,无异味、无污染。

运输时应防雨、防潮、防曝晒。

不得与其他物品混装、混运。

9.4贮存
毛茶、半成品、成品茶应分别存放,贮存应符合GB/T 30375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