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解题分析[论文]
《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也许你不曾听说过张若虚。
这位初唐时期的诗人在中国诗歌最鼎盛的唐代被湮没在不计其数的骚客文人中默默无名。
但若是提起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来,又会有几个人不知道呢。
没错,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正是出自这位拥有着俊逸的文思、伟大的想象的诗人之手。
张若虚在历史中的影像少之甚少,生卒年皆不可考。
他传世的诗作不过两篇,但皆为珍品。
他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从宫廷到民间,从浓艳富丽到清新隽美,诗歌的界域在不断地得到突破。
《春江花月夜》便在这个时期横空出世。
它的出现是对骄奢糜烂的宫体诗的又一次冲击。
王夫之评价此诗说:“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前人对其更有“孤篇盖全唐”之赞誉。
诗歌这一文体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学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但在于它节奏韵律的优美,很大一部分也在于其对意境的塑造。
而《春江花月夜》无疑是塑造意境的典范之作。
人们之所以会为诗词所动容,正是因为其能随着诗歌的意境获得诗人的感官,进而产生了与诗人相通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同时给读者带来多种层次的感受,在读者诵读诗篇之时,带着春寒的夜风仿佛就吹在脸上,皎皎的月光和浩瀚的江海也似乎就在眼前。
在冷艳清美的诗句里,诗人把自己身处之地,眼见之景无比真切地传递给读者。
高考诗歌鉴赏研究论文

诗歌鉴赏研究论文我国古代的优秀诗词以其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独具审美价值的中华古代文化精华。
古代诗词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此类试题自2000年以来开始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其分值由3分逐年增加到8分,题型由选择题变成了主观性试题,试题难度也在相应地增大,考生的失分情况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暴露了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缺乏切实有效的理论作为指导,传统的古代诗词鉴赏理论比较艰深,不便于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因此,有必要对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总结高考测试的内容,发现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规律,发展古代诗词的教学理论,以满足高中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需要,有效提高高考复习指导的效率。
自2008年到2014年,这七年的全国卷、北京卷和上海卷的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取材广泛,测试内容丰富,测试的角度多变,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诗词教学与测试的重点和要点,对近几年的此类高考试题列表总览是十分必要的。
对高考诗词鉴赏类试题所选诗词的体裁、诗词的整理、考查的方式以及考查的内‘容等项内容进行研究,才能找到历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所涵的一些本质的、规律性的知识。
从试题的取材和试题类型看,唐宋诗词约占试题总数的86.5%;律诗、绝句占诗篇总数的92.6%,中调词占词篇总数的87.5%,小令占曲篇总数的100%;写景抒怀诗和思乡怀远诗曲占试题总数的64.9%。
选择题约占试题总数的29%,填空题约占22%,主观性问答题约占49%。
从考查能力的层级看,七年来在鉴赏类试题中考查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总题数的84%,其余的是识记题、单纯的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
可见,考生光靠死记硬背一些相关知识决不能应对鉴赏类试题的考查。
从设题角度看,在所选的33套诗词鉴赏试题中全部考查了词句理解和分析,占试题总数的100%;有31套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占试题总数的94%。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
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
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
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
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
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人称"易安体"。
下面就赏析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的整体把握】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古诗鉴赏的设题与例释_语文论文

古诗鉴赏的设题与例释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应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古代诗歌是一种最精练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抒情性都很强,最能突出的表现社会生活的典型意义。
因此,高考试题把对古代诗歌的鉴赏作为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题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题点:从重点字词处设置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才能准确鉴赏诗歌。
因此,重点字词成为题点设置的一个内容。
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题导引]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
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
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因此,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
答案应为A。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读懂诗句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试题多在关键语句处设置题点。
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选出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教育论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五种题型例析及应对策略的论文

中考古诗词鉴赏五种题型例析及应对策略的论文古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问题浅易,但答题结果却往往失分严重。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做题不细心,只会就事论事,不会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答题,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本文对其逐一解析,并从历年中考试题中选取了相关题例,供大家参考。
一、品味炼字类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题型示例(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精炼词语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但在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题型示例(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篇一:古代诗歌鉴赏论文古代诗歌鉴赏论文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人心中永不倒塌的古典建筑和堡垒,蕴含了浓浓的文学韵味,所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诗歌的美丽,学会读懂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诗歌给予读者自由诠释的空间比较大,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审美解读,所以除了一般的词句疏通之外,不宜再延续传统的精细讲解的分析方法,更不要提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的释读了。
古代诗歌因为其精美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极高的比例。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应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会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高质量的诗歌分析和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具有独特的功效。
下面将从四方面谈谈古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一、从题目着手,推敲内容主旨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诗歌的题目。
因为诗歌的题目一般会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或是题材。
例如陆游所创作的《咏梅》一诗,用于抒发感情的“咏”字再加上代表物象的“梅”,揭示着这是一首诗人将自己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一具体事物的托物言志诗;又如出自“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亦可轻而易举地读出这是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来寄予作者特殊心情的咏史篇二:诗词鉴赏论文品味—中华诗词之美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品味古代诗词时,我们并不是毫无头绪的,我们可以从题目,诗眼,诗的意境,作者心境,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引用的典故,抒情手法,诗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78kXXX班学号:XXXXXXX 姓名:XXX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
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1.咏物言志诗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
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
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
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
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饶水知音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解题分析
古典诗词鉴赏作为一种艺术的接受活动,它在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考语文中,古典诗词鉴赏题分值稳定地保持在5分。
怎样使答案准确贴切,是每位考生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回答是:紧抓关键词,准确审题。
下面举例说明。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街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前人评说这首诗的第二句中“敌”字用得“险而稳”。
假如不用“敌”字,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字?试结合全诗说说,“敌”字与你所用的字比较起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险而稳”、“结合全诗”、“表达效果”,也就是说答案必须符合这三个关键词的要求。
参考答案:还可以用“对”字。
“对”字偏重于客观的描述,而“敌”字则偏重于主观感受,情景交融,主观色彩浓,似乎是“险”,其实正突出了游子孤独寂寞、不堪相思之苦的悲凄情状,所以说又很“稳”。
学生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往往不注意审题,导致失分。
下面举
几个典型的例子。
答案1:还可以用“对”字。
信和梦都已经很遥远了,剩下的只有空床对着寒冷的秋天。
街下的青苔和红树,在雨中月下显得非常“愁”,全文冷色调,正写出了作者的愁。
此答案的失分在于没有认真审题,把诗句的翻译当作了题目的答案。
但事实上本题根本没让你翻译,只是分析“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而已。
答案2:还可以用“配”字。
“敌”字用得恰如其分,只有空床敌素秋,思念妻子,青苔和红树等物像借景抒情,表达思念,而“月亮”字更引发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答案同样犯了不认真审题的毛病。
题目要求分析“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你却在分析青苔、红树和月亮,根本就没有分析到“敌”字上去,也没有分析到你所要用的字。
答案3:还可以用“配”字。
“配”字表达了一种很平稳的心情,“敌”字表达了作者内心一种激烈的矛盾,在深秋时节思念远方的妻子,却只能用书信来传达,既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又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
此答案注意到了“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却没有分析出本句体现的周围凄冷的环境,没有分析出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也没有分析出为什么“敌”字用得“险而稳”。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文三四两句描写很有特色,试简要分析。
(4分)
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的是三四两句的描写特色,答题时必须紧紧把握三四两句和描写特色,参考答案如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下面是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几个有问题的答案:
答案1:西湖的六月风光与平时不同,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荷花映着太阳,显出不同寻常的红。
此答案的错误在于它将句子的翻译当作了题目的分析,完全没有领会答题的要点,所以很难得分。
答案2:本诗由感受到景色,借景抒情,三四两句描写非常有特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的喜爱之情。
此答案的错误在于它只泛泛分析了全诗的艺术手法和内容,却没有具体分析三四两句的描写特色,所以很难得分。
由这些例子可以知道,古典诗词的鉴赏答题,审题是最关键的。
只有密切注意审题的准确性,才是正确答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