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论文唐代诗歌鉴赏论文
【课程论文】唐诗宋词鉴赏-王维诗赏析

王维诗词赏析第一次接触到诗人王维,或许并不是在小学的课堂上的,而是在书法老师那里获得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句在笔墨下流出,淡白的宣纸上一股清香的墨韵味,明月、清泉,一股寂静悠然之意顿时生于心间。
喜欢王维,喜欢他的那份悠然自得,喜欢他的田园风,清新脱俗,自然朴实,似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心间。
盛唐出了太多的名人,豪情壮志的李太白、忧国忧民的杜子美,固然会激起心中的一股涌浪,但是缺少了那么点宁静与安然。
平日的时候,喝杯茶,读上几句王维的田园诗,喜欢这样安静悠闲的生活。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高中对这句话情有独钟。
并不仅仅是因为小学时曾经练过书法,挥墨写过这句诗词。
老师曾请班里的那位艺术生将此景画于黑板上。
果然,艺术生胸有成竹,两三笔,明月,松树,清泉,水中石顿时映现于黑板之上。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月光洒下松树林之间,淡淡的月光透出几分清凉寂静,松针斑斑驳驳,随风摇动,发出沙沙的轻响。
汩汩清泉流过石头,轻轻留下自己到过的足迹,那边是石头上的磨痕。
犹记得当年学习二胡曲《良宵》之时,老师曾关掉教室里的灯光,一轮明月的微光洒进教室,凉凉的,沙沙的,就是这种感觉或许。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一个"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感觉、视觉、听觉、感受交错纵横,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竹里馆作者: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或许这首与山居秋暝有异曲同工之妙。
竹林深处,绝无尘世的嘈杂,琴声清幽,歌吟舒畅,诗人此时尽情享受着独处的自由,细细品味艺术人生的高雅情趣,他高傲得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知此乐者,唯此山此月也。
诗词鉴赏模板作文范文

诗词鉴赏模板作文范文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诗词的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下面,我将以诗词鉴赏模板作文的形式,为大家分享一篇范文。
题目,诗词鉴赏——《静夜思》。
开头,《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之情,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第一段,首先,诗人通过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绘,营造出了一个宁静而清冷的夜晚氛围。
月光洒在床前,如同白银般的光芒,给人以一种清冷的感觉,与夜晚的寂静相得益彰。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寞。
第二段,其次,诗人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表达,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句诗中,诗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描绘,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他抬头仰望明月,低头沉思故乡,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
第三段,最后,诗人通过“故乡的月光,是否也洒在我的家乡?是否也有人在思念着我?”的表达,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结尾,总之,通过对《静夜思》的鉴赏,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还可以领略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通过对《静夜思》的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也可以领略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希望大家通过对诗词的鉴赏,能够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和魅力。
诗歌鉴赏作文800字

诗歌鉴赏作文800字篇一:《静夜思》诗歌鉴赏作文《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深入人心,被誉为"无愧千古之诗"。
本文将从诗的意境、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诗人背景等方面进行鉴赏。
诗歌以描写诗人在一个静夜里的所思所想为主题,展现了作者清静祥和的心境。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瞬间勾勒出一幅宁静夜晚的景象,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月光的明亮和清冷。
接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的乡愁之情,读者对于故乡的思念由衷产生共鸣。
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感觉。
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静夜思》采用了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用最短的篇幅和凝练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内心情感的体验。
以简单而富有变化的对仗手法,使诗词的表现力更加凝练。
另外,该诗还运用了比喻手法,通过"明月"和"故乡"两个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内核,实现了形象的紧凑和内蕴的丰富。
从诗人的背景来看,《静夜思》反映了李白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骚逸的诗风多次受到学术界和后来者的推崇。
该诗是李白流放期间创作的佳作之一,表达了李白在异乡思乡的心情和对过去的思念。
这是一首真实、自然流露的诗,反映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总的来说,《静夜思》以其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艺术的表现手法,打动了世人的心灵。
这首诗寥寥数语,道出了诗人在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也表达了人们对安宁和内心宁静的向往。
正因为如此,《静夜思》被誉为传世之作,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
篇二:《墨玉长相思》诗歌鉴赏作文《墨玉长相思》是清代女诗人李清照的作品,以其细腻、深情的描写方式,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意和思念之情。
本文将以诗的意境、艺术手法以及诗人背景等方面进行鉴赏。
唐诗鉴赏论文

《题都城南庄》鉴赏班级:金融12-1姓名:吕迎春学号:201205000668论文摘要:《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
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
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
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
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关键词:崔护春桃花人面怅惘之情正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今”。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作者:崔护,唐代诗人。
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
公元796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
官终岭南节度使。
《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关于此诗,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以唐人孟棨《本事诗·情感》所载最早最详,宋代《太平广记》也有记载。
据《本事诗》中的《情感》篇所载:唐时,博陵(指河北省安平县)有一青年名叫崔护,容貌英俊,文才出众,性情孤洁寡合,来到都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
由于距家路途遥远,便寻居京城附近,准备来年再考。
清明时节,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静若无人。
崔护走上前去扣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干渴,特来求点水喝。
”女儿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
盛唐诗歌鉴赏

盛唐诗歌鉴赏第一篇:盛唐诗歌鉴赏浅析盛唐(时期)诗歌的文化融合精神(中文)摘要: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孕育了繁荣的盛唐诗歌和诗歌中独特的盛唐气象。
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豪迈、雄浑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不仅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从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不仅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也以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来表现;不只是某个诗人的创作表现出这种气象,而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唐朝的兴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
在此基础上益繁荣的唐代诗歌,逐步形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时代风貌。
这种诗歌风貌,尤以被誉为“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表现得特别充分。
盛唐时期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更为特别和重要之处在于,在越来越多的诗歌中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信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
盛唐的诗歌在其多姿多彩的外形包装下,深藏了一股扑面而来、为后人所心仪神往的盛唐人精神气息。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田园山水诗一、盛唐边塞诗(中)的时代精神(文化融合性)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肇始于《诗经》。
至开疆拓上的汉代,战争频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无论在质上或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降及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
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为历代边塞诗之冠。
诚如南宋严羽所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1】为什么边塞诗不兴盛于汉代,不成就于元代、清代,而在唐代结出硕果呢?笔者以为,这既有唐代社会经济政治进步的原因,又有诗歌内在发展的必然。
概言之,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占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美的化身——领略唐诗宋词中的艺术之美从小就对唐诗宋词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素,刚学会认字父亲便教我念诗。
虽然来了科大,读了理科,却仍爱默默地玩味着这千年余韵,体会着作者心中那种欲说还休的感情,感受着这千年文化之美。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唐诗宋词的魅力在哪儿?我觉得艺术之美是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
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明显的表象和最莫测的本质挑战着人的智慧,以最崇高的承诺和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的心灵,因一个字麾集无数天才的激情:美。
唐诗宋词便是这历史长河沉淀出来最美的结晶,是美的化身。
诗歌中的色彩之美极大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带给我们一个色彩鲜明的的美丽世界。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色彩的组合给唐宋诗词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江欲暮。
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
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
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在,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诗欣赏论文

五邑大学唐诗欣赏论文这学期选修的唐诗欣赏课程,让我对唐诗的理解能力有了更深的一个层次,下面让我对以下这三首唐诗的语言艺术,及其情感,声色和韵味来分析一下。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
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
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
“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
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却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诗歌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
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无题二首(其二)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无题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
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
颔联“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写女子居处的幽寂。
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
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
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论文唐诗(合集5篇)

论文唐诗(合集5篇)第一篇:论文唐诗李白杜甫诗歌艺术比较论文摘要:“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二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和不朽的诗歌。
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
本文从他们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论文关键字:浪漫、现实,豪放、沉郁。
正文: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二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
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抱负,想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
因此他们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对国家有一份炽热的感情,国家强盛时的欢喜、字号在他们的笔下流露;但国家处于忧患时,他们忧心忡忡。
他们发反对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反对分裂国家的战争。
如李白的《古风渡泸及五月》、杜甫的《兵车行》都是抨击棠同志者的穷兵黩武。
李白的《奔忙道中》五首和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都是对安史之乱的痛斥。
他们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又不得志。
李、杜二人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的友谊,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上有一致性。
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的时代、家庭对他们影响不同。
生活的经历各异,所以在其艺术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创作方法上的不同: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二种主要的创作方法。
礼拜一浪漫主义为主,杜甫以现实主义为主。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的激情来描绘生活图画。
而现实主义恰恰相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如反映生活,因此也叫“写实主义”。
二、诗歌风格一代“诗仙”李白,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诗歌风格。
对朝廷的腐败,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游的方式,抒写了他对山水名区的喜爱,对仙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弃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心情的表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如“柳”、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 “月”“、红豆”“、仙鹤”等,这些物象需要我们结合诗人
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 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
春
“我”;也可以是作者描写的人物,如《念奴娇·赤壁怀 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 古》中的周瑜的形象;也可以是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 线。(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
雨
公,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也包含诗人从社会 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
堤
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 (步骤三)
亮如
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
何漠
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 等)、色彩。
鉴
通过“杨柳”“、晓风”、 “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
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描
赏狼
别情怀,等等。
写,一般离不开意象和意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一般分为三类:人(诗中塑造 境。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
三、如何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 象。这些物象有的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有的通过作 者人格化的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和思 想感情。
咏物诗一般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某一事物 的具体描绘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或人格,以物喻人,言 在此而意在彼。
因此,在分析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 提炼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 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找 到“物”与“志”的契合点,才能知道作者意欲何为。鉴 赏方法:① 鉴赏依据:物象特征。② 鉴赏角度:物象 的社会属性。③ 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 性、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柳 —
—
,
□
开”)等等。在进行形象分析时,把握形象所蕴含的言
二、如 何 鉴 赏诗 歌 中
外之意,是鉴赏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 的景物形象
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
景物形象的类型:景物
“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 (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
汪例
大 永 说
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 (作者借以抒发的感
情、表达的寓意等)。
【示例一】
下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
鸳鸯。
陆游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的 奔 波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 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 所写人物的态度入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 什么形象 (中心词应是形 象)→② 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③ 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语 文 阅读空间
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 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畴。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
杏
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 雄形象。(步骤一)诗中人物
花
的具体可感的人物、事物或画面。形象可以是抒情主 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体,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登幽州台歌》中的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
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
[注] 沧 洲 :水 边,古 时 隐 者所 居 之 地。 陆 游 晚 年 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17
···················································
【示例二】 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下面这首词作赏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 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 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参考答案: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 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步骤 一)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 之碎。(步骤二)“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 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下片即 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 倍增伤感。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步骤三)
语 文 阅读空间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 析意象手法 → ③ 解读意象中的情感→④ 概括意
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 境的特点
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这类题答题的一般步骤:① 描述展现的图景画
面→② 概括营造的氛围特点→③ 分析蕴含的思想 感情
古
代烟
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意象及由一组意象 情感(意)的物象(象),与景
构成的意境)、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物形、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大体可分为两类:抒情主人 公的形象和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 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 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 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示例一】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与“象”(实写)的统一,是诗 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 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境,“意”乃诗人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
草 中
的 形 象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
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
味的艺术境界。
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
这类题答题的一般步骤:① 描述物象的基本特 征→② 结合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 揭示物象的社 会意义
【示例】 简析在下面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 我形象的?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参考答案: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 的形象。(步骤一)“寒”字点明了梅花生存条件的恶 劣,“迥”字表明早梅的与众不同,“白玉条”,疑梅为 雪,表现早梅的冰清玉洁。(步骤二)作者以梅自喻, 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 象。(步骤三) 古代诗歌中还有一些物象,如草木花果、鸟兽虫鱼 以及月露风云等,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
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主要是对形象的识别、对其
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 特征的把握、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以及对其社会价
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 值的认知等。
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
感受、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进而准确概括形象的
清)意境。
特点,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把握了诗歌的形
这类题答题的一般步骤:① 找出意象→② 分 象,才能谈鉴赏诗歌的其他方面。
18
···················································
这类题答题的一般步骤:① 扣住“景”“情”概括 提炼→② 联系“景”“情”理清思路→③ 结合具体诗 句谈“情”“景”关系
【示例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 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