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日本沉没看日本危机意识

合集下载

《日本沉没》观后感

《日本沉没》观后感

《日本沉没》观后感影片一开始就有美国学者到日本阐述他们对日本沉没的理论,因为板块的移动,日本处在板块边缘,最终将被拉进深海,时间约为40年零两个月。

但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日本学者却发现,在地幔底下有一种液体的沼气作为润滑剂,加速的板块的沉没,只剩下338.54天,日本将会完全沉没。

这就是拍这部电影的“科学理论”,我相信这也可能是真的,或者说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日本人很早就觉得他们处在一个小岛上,永远也不会安全,所以他们要侵占尽量多的土地来发展他们的国家,来使他们的国土足够大,足够安全。

也许,这部电影也阐述出日本人几十甚至几百年来的想法吧。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会不忍心日本真的沉没,因为那会牺牲很多很多人。

但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在中日关系来说,我们的同情心将会减少不少。

影片里,日本首相会访问中国,然后请求中国的援助,可惜他的飞机还没有飞出日本领空已经被火山爆发所喷出的巨石砸中,飞机失事,无一人幸免。

而后来,在各国接纳日本难民时,美国是为首第一个抛弃日本的国家,而这也应该是情理当中吧,不知道美国人看到后会怎么想呢?影片里的日本首相说出了他自己的观念,也说出大部分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的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

同所爱,同国家,生死与共。

”还说“能有这种见识,大概就是日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关键所在吧。

”但我觉得,假如悲剧真的来临时,我们也会这样做,但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们会有更强烈的求生意识,即使生存的几率再少,我们也会想办法去救自己,而直到最后一刻。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坚持到最后一刻。

而影片的第二位首相则是个十足的坏角色了,因为当他面对自己的子民需要疏散到国外避难时,他是这样说的:“更有测算表明,将有8千万日本人丧生,所以,已没必要再担心海外收容难的问题,因为死人没必要去海外避难。

”好人的角色通常需要坏人来衬托出来的,唯有自救才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影片的主角们尽量想办法去解决这一大问题,他们的结论是:“从深海地幔处,把日本的陆地与下沉的板块炸断。

日本沉没观后感3000

日本沉没观后感3000

日本沉没观后感3000《日本沉没》观后感《日本沉没》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创作的科幻小说,该小说以日本列岛发生巨大地震并沉没于大海中的情景为背景,描绘了人类在面临巨大灾难时的生存与挣扎。

而本文是对于该小说的观后感的总结和思考。

小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剧情,将日本列岛的沉没带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小说虽然以地震灾难为背景,但其更多的是通过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和思考的刻画,来探讨人性、家庭、社会和国家等诸多层面的议题。

首先,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非常深刻。

在面临灾难时,人们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

有些人选择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有些人则选择互助合作,相互支持并保护他人。

作者通过对各类人物形象的刻画,真实地展现了人性中的诸多面向。

人性中既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和邪恶的一面。

而面对灾难,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往往能够暴露出其真实的本质和价值取向。

其次,小说中对家庭和亲情的描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灾难面前,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支持变得尤为重要。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家在日本列岛沉没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险境和困难,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和亲情却从未动摇。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家庭在困境中的力量和温暖。

无论是岛田敏男主动照顾儿子小泉,还是在妻子病重时,小泉深情守护,这些都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和对彼此的无私奉献。

同时,小说中也涉及到了社会和国家这一更宏大的层面。

面对灾害,政府和各级机构的决策和行动变得至关重要。

小说中,政府官员们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困难,而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则会直接影响到更多人的生死存亡。

而在小说中,政府的应对措施被描绘得不够完善和有效,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政府的批评和质疑。

通过对社会和国家级议题的探讨,作者试图引发读者对权力与责任的思考,并唤起人们对于社会进步和政治改革的追求。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读者在其中不仅能够亲身感受到地震灾难的惊险和壮观,更能够思考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灾难文化”是一个与日本紧密相关的概念。

这个国家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然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日本人的灾难意识更为强烈,其灾难文化已经融入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日本沉没》这个小说,正是日本灾难文化的重要代表。

本篇论文将通过解读小说中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来分析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提纲如下:一、日本沉没的背景和重要性- 日本的自然灾害严重性- 日本沉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二、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 日本历史上的灾难事件- 日本宗教对灾难文化的影响- 日本政府对灾难文化的支持三、日本沉没中的危机意识- 小说人物的行动反应- 对于未知危机的恐惧- 个人与社会危机意识的关系四、日本沉没中的社会问题-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 社会秩序的瓦解和重构- 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五、日本灾难文化的价值- 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 日本人的自我反省和整合- 对灾难后重建的启示六、日本灾难文化的现状和趋势- 日本灾难文化的现阶段特征- 全球灾难文化的启示- 日本灾难文化的未来趋势七、日本灾难文化所带来的思考- 中国现有的危机意识与日本的异同- 如何提高中国的危机意识八、日本灾难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 经典小说中灾难元素的运用- 日本灾难文学的创作倾向- 灾难文学对于我们的启示九、结论- 日本灾难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日本灾难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理解和引领灾难文化1. 日本沉没的背景和重要性本篇论文开头介绍了《日本沉没》的背景以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引出整片文章的主题。

介绍日本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以及日本沉没事件的影响。

2. 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本部分着重介绍日本历史上的灾难事件、宗教和政府的影响,是讲述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和关键部分。

3. 日本沉没中的危机意识第三部分对日本沉没事件中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小说人物的行为反应、对于未知危机的恐惧等因素,深刻揭示了日本人危机意识的强烈性。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文本]本文将探讨日本灾难文化中反映出的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以及其对小说《日本沉没》的影响。

作为一个经历过许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日本人对于灾难的反应不同于其他国家。

这种反应不仅归功于日本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源于日本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一、危机意识的特点二、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三、文化传统中的灾难融入四、技术创新的故事五、政府、人民和社会的关系六、人性的深度思考七、家庭和社会组织的变革八、对人类的未来的思考九、对政治和情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个小说的核心元素以及作为一部灾难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它还深入探讨了这部小说如何反映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有何影响,以及它对整个社会的生存意识和创新意识产生的影响。

一、危机意识的特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在整体上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性、敏感性和奋斗性。

其特点包括追求灾难的科学解决方案,加强灾难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措施等。

同时,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被内化为一种文化传统,成为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二、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与日本地理位置有关。

日本是一片地震多发的区域,加上台风、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灾难频繁发生。

另外,近代日本的历史也与灾难密不可分。

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日本人对灾难的高度警觉和反应。

三、文化传统中的灾难融入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灾难一直被视为一种常态,因此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诸多描绘灾难的作品。

同时,日本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应对灾难的智慧。

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小说《日本沉没》中得以体现。

四、技术创新的故事小说《日本沉没》中,作者通过一个科学家的视角,阐述了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来应对灾难。

这种科技链相当于对日本危机意识的回应,也反映出日本人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和信仰,这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部分。

五、政府、人民和社会的关系在小说《日本沉没》中,虽然政府在灾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在救援和灾后重建中,政府和人民却紧密团结。

从公共危机的角度看《日本沉没》

从公共危机的角度看《日本沉没》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看《日本沉没》《日本沉没》不得不说是一部好电影,不仅仅以宏伟壮阔又细腻精致的场面展现了灾难来临时人的恐慌、政府的抉择、国家的破灭,更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以及日本人的爱国情怀。

影片表现了日本人处于地少人多、资源稀缺岛国的强烈的焦虑意识,从公共危机的角度看《日本沉没》,我们更能发现一些问题。

从影片中体现了公共危机的特征:日本移民的大量涌入体现了公共性、国际性;日本将在一年内沉没,时间远小于美国专家论定的数十年的科学结论体现公共政策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体现公共危机的危害性和破坏性……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很多公共危机管理可以研究的方面,我仅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这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一、政府应该是公共危机的“预言者”。

在影片中政府首先预知了灾难的发生,尽到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预言”作用。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公共危机需不需要告知公众?国家由许多的个体组成,政府以国家的名义管理人民。

个人的力量是微末的,特别是在面对公共危机时,个人的力量很难发生作用。

这时候政府应该履行“守夜人”的角色,对个人理所不能及的方面进行科学管理。

在影片中,政府先选择了对公众进行隐瞒,后对日本沉没的时间进行了虚假预测,这里有一个公民的知情权问题。

笔者认为,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公布。

恰当的时机说起来十分暧昧,什么时候恰当,什么程度恰当?笔者想这个不能完全规定,只能说因地因时制宜。

面对毁灭性灾难时,人们难免恐慌,许多的间接损失让人惋惜,因此政府的处理时机就尤其重要了。

政府应该成立“智囊团”,预测公共危机以减少损害,思考解决对策。

二、政府应该是公共危机的“处理者”。

政府充当“守夜人”角色注定了政府应该是公共危机的“处理者”。

从影片中也可以提出两个问题:1.在公共危机中,国家和人民谁最重要?2.在处理危机时,应该注重长远利益还是眼前利益?电影中让笔者感触较深的是前后两届日本首相处理公共危机的不同态度,以及大臣鹰森(片中女大臣)在国民经济和国民生命之间的选择。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当电影的帷幕落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沉没》这部电影,让我对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和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多的思考。

电影一开始,美国专家对日本沉没的预测,用巨大反差的场景来对应末日论的独白,就紧紧抓住了我的心。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面临亡国之际的混乱和绝望,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凶险恶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被淋漓尽致地展现。

电影中的日本首相,被描绘成了一个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形象。

他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竟然将国宝转移以卖国求荣,甚至不关心国民的生死。

这样的首相,确实让人感到失望和愤怒。

然而,在拯救日本于绝境的最后一刻,平民男主角却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成功。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那些平凡的人,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电影中的男主角,在关键时刻也曾经“LOW”了一下。

也许是导演怕男主角拯救日本时发虚,误了拯救国家的大事,才让男主角LOW了一下。

但是,在盛产爱情动作片的日本,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说来说去,富士山到最后还是没有喷发,这就代表着日本人的信仰还在,日本也没有倒下。

如果富士山真的喷发了,《富士山下》这首歌也许就该改名为《富士山上》了。

身处这样的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也许我们无法像电影中的男主角那样,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国家,但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吸取教训,学会珍惜生命,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在灾难面前保持坚强和勇气。

面对大自然,人类甚是渺小。

将来,地壳运动也许真的会将《日本沉没》《2012》这样史诗级别的场面带入我们的世界。

到那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是惊慌失措,还是团结一心?是自私自利,还是舍己为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电影《日本沉没》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恐惧。

希望我们能够从电影中吸取教训,学会珍惜生命,学会团结互助,在未来的日子里,共同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以《日本沉没》为例解读灾难文化中的忧患意识

以《日本沉没》为例解读灾难文化中的忧患意识

以《日本沉没》为例解读灾难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作者:张慧书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日本“御三家”之一的小松左京在《日本沉没》中通过直击灾难的方式,以海洋为背景,从小说中描写人物个体的忧患意识出发,结合地质学假说,让沉浸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乐观情绪中的日本国民再次面临失去国土、种族灭亡及文化终结的危机,直接展现出民族虚无的日本国民的孤独心理。

把危机记忆转化为文字记忆,以试图唤醒和修复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直击灾难忧患意识生存危机民族文化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间接反映和表达,对文字背后隐藏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的展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在作品中通过表层叙述和深层叙述的方式,使“人们通过感觉(地震、火山喷发等)就可以直接了解”的“现象外部联系(自然灾害)”的同时,通过借助“只有作者设定的写作模式(日本会沉没)”才能够认识“现象的内部联系(忧患、集团意识、生死无常等)”[1](18)。

小说以日本一个无名小岛竟然“无缘无故就突然下沉了”为开端,地球物理学权威田所雄介博士带领主人公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等人借助多方面的系统分析得出日本列岛将会在一年之内沉没的事实,引出小说中描写的平民、精英、官僚三个主要阶层出于不同的忧患意识而引发的不同层面的救援措施。

三者为全书主线,相互交叉铺陈。

借此涵盖日本社会阶层的绝大部分,达到主流社会对灾难与危机意识进行全民族、全社会思考的期望[2](2)。

目前关于《日本沉没》的研究,大多是对其表现出来的日本人的精神的稍作分析,或是从客观层面分析“日本沉没”这个命题假设的真实性,少有渗入解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和心里特征,基于此,笔者将通过解读《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结合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剖析该文化产生的根源—忧患意识,并结合小说中灾难场景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语言描述进一步探寻。

以此为契机,解读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性、文学性、理论性的深刻内涵,并进而引申至日本文化的理论研究,探讨日本文化对日本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从而在理论层面上探寻日本文化对其国民的影响力,对其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日本沉没与危机意识

日本沉没与危机意识

日本沉没与危机意识我不知道大片《日本沉没》在国内的票房,也未见国内媒体如何评论这部影片的主题和人物命运,因此不揣冒昧的打破沉默,谈谈个人看法。

影片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说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日本终于在劫难逃,海底板块儿的撞击结果是岛国日本将不可避免的被海水淹没。

于是,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孤胆英雄借助现代科技潜入三千米以下海底,引爆埋设好的相当于几十枚核弹爆炸当量的装置,把可能拖日本入海的板块儿拦腰炸断。

首先承认,拍灾难篇日本决不是好莱坞对手,其视觉冲击力远非《泰坦尼克》和《海神号》,电脑特技效果过多过滥,很假。

不过,这并非本文的焦点。

先从一个看似并不相关的现象说起。

两周前我去日本京都开会,难免四处看看,体察民情和风俗,增加自己对邻国的认识。

发现最扎眼的莫过于散见市区大街小巷无数座神道寺庙如星罗棋布。

那里香火不断,贡品常设,每逢节假日和各种民间仪式,这里总要聚集着各年龄段的居民,寻找精神的寄托。

陪同我的渡边教授说,日本国教神道寺庙的数目相当于日本小学校,全国共有二十万座。

京都曾是日本国都,虽说明治时期的日本政教分离,但是类似神社和神龛kān的建筑在日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一位久居京都的美国朋友告诉我,京都古老建筑得以保存幸赖结束二战时美国前驻日本大使对盟军的忠告。

他急电五角大楼:可以对东京和其他地方实行大轰炸,但不要动京都。

他的一句良言拯救了这里无数历史建筑,使其免遭欧洲战场上德国历史名城德累斯顿断垣残壁的下场。

徜徉其中,最让我感到似曾相识的是每个神道寺庙大门上方的匾额都写着类似:人定胜天,战无不胜,英勇无敌,盖世豪气等等的豪言壮语。

渡边教授调侃地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征前,军人们和送行的家属都要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鼓舞士气,壮军威军魂。

渡边苦笑一声:"什么战无不胜,我们战败了,而且非常悲惨。

无数年轻无知的生命充当了炮灰,昔日的帝国不复存在。

"但是,日本没有沉沦。

当发现军国主义和战争无法取得一个岛国所亟需的战略资源和令人尊敬的国际地位时,他们转向了实业救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本沉没看日本危机意识08贸易经济2班石黄菲200825046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电影日本沉没引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这话题,通过日本的危机意识根源及其背景,日本的相关教育,日本危机管理。

日本自然灾害频发,但损失很少,皆因日本人危机意识深刻,灾害到来之际,全名防备,将灾害减到最少。

从此,我们可以反观中国这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重大损失,我们不是只能善后的国家,我们中国人应该向日本人学习。

关键字:日本沉没,灾害教育,形成原因,启示小说“日本沉没”设想由于大陆板块的移动整个日本岛国将在一年之内沉入太平洋底。

日本将消失,电影中,日本人请求他国援助,接纳本国灾民,最后绝望的日本人炸断了海底的大陆板块,留住了日本的岛屿。

日本拍这样的影片,并不只是在炫耀自己的电影水平,在更大意义上,是为了在日本人心上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会让人居安思危,展现了国难当前,国民团结互助还有为国牺牲感情。

日本国家的资源状况让人不容乐观,这是日本危机意识的根源。

据说,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从小就开始培养,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等,一直在他们心底警钟长鸣。

一位日本人士说,不能跟中国比,日本天生不足,所以后天必须多努力。

这样的观点是日本国民的普遍想法,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小小岛国,国土面狭小,资源严重匮乏,国内生产生活所用的原料主要靠从别国进口。

日本矿产资源严重匮乏,很多战略性资源要靠国外进口,这无疑对日本的军事防卫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这些是日本资源数据,据日本官方网站发布,日本的资源状况大致为:日本矿产资源极端贫乏,现代大工业生产所需主要原料、燃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日本原材料和能源的对外依赖度为84%,其中铝100%、镍100%、磷10 0%、石油99.7%、天然气94.5%、铁矿石99.6%、铝矾土100%、煤85.1%、铅84.9%、锌6 6.9%。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资源能源进口大国。

日本的森林资源人均占有率高,覆盖率高,但总量是相当的缺乏。

森林面积1987年为2526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6.8%,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木材蓄积量达27亿立方米。

日本粮食不能自给,因而主要以水产品为主食。

日本水产资源很丰富,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

日本近海渔场是世界著名大渔场,鱼的种类多达700余种,其中主要为沙丁鱼、鳕鱼、青花鱼、霸鱼。

这种资源状况的分布这种状况不利于战略防备更不用说进攻了,粮食、石油等是关系一个国家战略独立自主地位的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这种资源严重不能自给自足的话,一但国际局势突变,别国切断其资源进口渠道,这个国家将会很快因资源不足而垮掉,决定了日本不可能来进行大规模的长时间的对外战争,它的战争缺乏长期的不断地物质资源作保证,尤其是二战后,别国对日本切断了很多战略资源上的供给。

这些状况使得日本人不得不居安思危,提高危机意识,这样,他们的民族才能够不断进取,在社会上生存下去。

日本又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

其对国民的未雨绸缪的教育对减轻这些危害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据日本气象厅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每年平均有800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光顾日本列岛。

但是,近年在日本发生的里氏6级至7级地震中,人员伤亡相对都比较轻微。

所以,日本政府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和国民丰富的应急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本州岛中部有一片濒临太平洋的地域被称为东海地区,那里发生的大地震具有周期性,震中通常位于静冈县骏河湾周边地区。

为了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把东海大地震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内,日本政府很早就成立了东海地震对策专门调查会,从可能遭受地震灾害的各地方的现状着手调查,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各种对策,并于2003年5月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实施计划》在这种未雨绸缪,提前预警机制下,日本人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并且从小就开始接受防灾抗灾教育。

学校专门开课教授灾害来临时应如何行动等应急常识,社会上也时常开办一些防灾救灾展览和研讨会。

有时还借助专门的防灾设施,让市民体验灾害发生时的感受,练习如何逃生和自救。

位于东京都墨田区的东京消防厅防灾馆就是这样一处公共设施。

防灾馆内有一个模拟地震室,可以逼真地模拟地震时房屋摇晃的情景。

教员会向前来参观的民众讲授正确的避难方法,比如在可能的情况下先关闭煤气开关,然后采取正确姿势迅速钻到桌子底下。

讲解完毕,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地震“现场”体验并练习自救。

防灾馆内还能模拟火灾,参观者不仅可以使用灭火器,还能亲身体验“火场逃生”的正确姿势和路线等。

这里还有专业人士讲解正确的急救方法,比如心肺复苏按压手法和人工呼吸的方法、姿势等。

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

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其中的一项内容是演练当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发生强震时,各地应如何组织或参加救灾。

正是经过了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洗礼,并保持警钟长鸣,地震来临时很多日本人才能沉着自救,力争将地震对生命的威胁降到最低程度。

日本的军事国防力量也让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严重。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国宪法和有关国际条约都明文规定:日本的军事实力只能维持在自卫所需的低水平。

日本自卫队实际是一支没有正规军名分的军队,它的三军规模在远东地区排名居末。

处在讯息万变的国际舞台上,始终保持危机的头脑,不断奋斗,不断努力前行,不断创新,这个国家已与国民深深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日本人和中国在钓鱼岛的争端也是由于日本危机意识,那么小的一个国家,海水上涨,国土面积不断减小,对岛国的日本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或许,不久的将来,日本沉没将成为现实的写照。

日本,这个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一次次的自然灾害面前并没倒下,而是昂起头,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

作为泱泱大国的我们,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力量日益强大,在自然灾害面前,一次一次的痛哭,我们该向日本学习什么呢?以下是近几年来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2008年1月中旬南方冰雪灾害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南方遭受有史以来的特大冰雪灾害,严重的破坏,给电力交通运输设施造成极大破坏,灾害波及21个省直自治区。

死亡人数达129人,滞留旅客400多万人次。

受灾情况:农作物受灾1.78亿亩,倒塌房屋4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遇难者69229人,受伤者374643人,失踪人数17923人,经济损失: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

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

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

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

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6月中下旬南方11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

2010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地震、风雹、山体滑坡及泥石流为主。

经核定,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5亿人(次),因灾死亡3514人,失踪486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64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2029.4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04.6万公顷;倒塌房屋90.7万间,损坏房屋301.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113.9 亿。

面对这么严峻的数字,我们反思,我们失去了多少同胞,浪费了多少财力物力,为什么就不能像日本那样灾害来之前未雨绸缪,来之后沉着应对,我们有太多的去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减少灾害,减轻损失。

中国人自大,危机意识薄弱,早在2005年8月,由北京专业调查公司发布的《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中有4成不知道哪里有避难场所,更有近7成根本没有想到过避难。

中国人的危机意识,似乎早就被淡化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安逸,对政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防患未然的忧患意识早就丢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自古以来都是很强烈的。

今天,太平时日的中国人没有资格放弃忧患意识,在自然灾害频仍的中国大地上,放弃了灾害危机意识,就是放弃了生存和发展的意识。

中国人的危机意识,是国家最大的危机。

想要国家真正的繁荣,复兴,是要从国民做起的。

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其他国家关于中国经济,军事,国力方面的论述,大部分人听的心花怒放,扬眉吐气,我觉得这是国外那群人在过分高抬我们,使中国人偏离正确轨道。

我们的政府也在掩饰很多数据,让国民看到一片繁华的景象,让我们对前景充满信心。

其实,如果身为祖国一份子的我们,知道国家的不足,危难,正面临的危险,真正可以让整个名族紧张起来,回复精神,不被外表所迷惑。

身为年青一代的我们,大部分人懒散,不愿意为祖国去奋斗,没有奉献精神,这何尝不是国家的悲哀。

为了使国民整体忧患意识增强,让国民的发展与整个民族连为一体,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学习很多。

首先我们要从幼年孩子抓起,向他们灌输忧患意识。

日本人在世博时,都不失机会给儿童传授忧患意识,让儿童去思考,怎样使民族发展更好。

青年的教育也不能少,政府应该多报道负面新闻,不应该只让群众看到好的一面,让我们了解真实的数据,与国家共同进退。

参考资料:《国际先驱导报》中《向日本人学习危机意识》,作者嘉闻。

中国政府网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