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卷高考作文评析

合集下载

2019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及写作指导

2019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及写作指导

2019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及写作指导2019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及写作指导——光明与阴影原题回顾: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指导:这句名言的解读是确定立意的关键。

‚光明‛与‚阴影‛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在自然界是这样,在人生社会形态也是如此。

①怎样正确对待‚阴影‛,就是怎样对待人生中的逆境、挫折、不利现象。

②结合现今现实,尤其是种种自杀举动的背后原因,就是不能正确对待‚阴影‛,比如失去爱情、工作压力大、赋闲、身体残疾等,这只能算‚阴影‛。

此作文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感情、立场、价值观,引导考生理性认识阴影。

阴影也是五彩斑斓(或者魅力)人生中的一方面,人生中因为有了这些阴影才更精彩,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穷风景在险峰‛、‚过程的艰苦才更能领略结果的幸福滋味‛等。

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几类立意:; 因为有了阴影,光明显得炫目。

辨证关系类:光明和阴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阴影的光明只是一团耀眼的白光,没有生机;光明与阴影就像一片树叶的两面,没有阴影,不会变幻出无穷无尽的色彩。

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正如绝对的阴暗,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正反两面构成;人生价值类:种种历练和磨砺就正好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同样,只有懂得欣赏缺陷,才能够真正体会美好。

美好、缺憾构筑成完美人生。

探究实质类:追求光明的过程,也是不断冲破各种藩篱的过程。

一切美的东西,一切有魅力的人或事,无不是在走过了‚阴影‛之后才见到光明的,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战胜阴影的过程,就是挑战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名人追求类:为了达到心目中的光明,一些无私奉献者甘心沉寂于暂时的黑暗。

快乐人生类:遇到磨难和艰辛,不要灰心丧气,摆脱心灵上阴影, 勇敢寻找光明, 让人生拥有快乐和成功;在陶醉于光明的时候,要敢于正视阴影的存在;看到存在阴影的时候,更不能忽视光明的力量。

2019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

2019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优秀作文痛苦并快乐着黑白琴键上一双纤细的手弹奏出高高低低的音,有时直上云霄,无比高亢;有时又跌入低谷,极其黯然。

高亢的音调和低沉的音调交相奏响出一首绝唱。

跌跌宕宕,起起伏伏,这犹如人生。

只有低音与高音的糅合才得以谱写出震撼人心的乐曲;只有光明和阴影的辉映,才看得见最美丽的风景;只有悲苦和欢喜的交织,生命才会有更绚丽的色彩。

缺憾与完美的交织,造就别有风味的人生。

一个人若只是在安定中度过一生,诸事一帆风顺,平淡安然,那么这必定也是一个无趣的人生。

人生在世,我们应该活得精彩,活出韵味,活出境界。

弘一法师临终之际,道“悲欢交集”。

悲欢从来都是人生的两岸。

杨绛在“五七干校”时,被安排去打扫厕所,她将厕所中的每一跟拉水绳都擦得干干净净,不懈怠,亦不悲哀。

她在回忆这段日子时说:“我相信,乌云总会有金边的。

”杨绛九十高龄时,当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她饱含着深情,回顾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作了《我们仨》,有欢喜,亦有悲酸,此书在台湾连续几个月名列畅销榜榜首。

“五七干校”的辛酸和“《我们仨》”的真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杨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痛苦和欢乐、顺境和逆境,造就了一个伟大卓越的杨绛,折射出杨绛的人生之美。

假如每天的生活都异常平静,如平静的湖面,如死水激不起一点波澜,那么生活会是怎样的黯然啊!人生的壮美就在波澜起伏中展现。

就如那蹦极,高高升起,既而又重重摔下,这是一种怎样的迂回啊!正是平淡之中孕育着躁动,寂然之中交织着奋起,平凡之中藏匿着神奇,这生活才是充满乐趣和活力的啊!“如果当时没有留下这些图画,我是否也将渐渐遗忘,那段不愿再回忆起的日子呢?看着这些作品,我回想起那段陷入绝望,又重燃希望的错乱生活……如今,惊恐消退了,悲伤不见了,而那段低潮的人生,只留下淡淡愁思,又寂寞又美好。

语文计划总结-点评2019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精品

语文计划总结-点评2019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精品

点评2019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出发点非常明确:与2019年的题目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有利于推进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改革;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阅读社会、思考身边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为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倡导学生有个性的表达,命题非常有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非常吻合。

《见证》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见”看见或经历;“证”证明。

因此这个题目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最好。

如果写成记叙文,重点在“见”的记叙,“证”只是作为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如果写成议论文,重点在“证”,论述证明,“见”只作为材料或论据的一部分。

因此,高考要求“文体特征鲜明”就表现在这里。

如果对这个题目还是理解不透,那么所给的那段材料表述十分清楚,既解释什么是“见证”,又指出写作的范围。

这段材料共两句话。

第一句是解释“见证”这个词的含义。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是社会人生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第二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的范围,“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有成为历史的见证”,我们即可写现实人生,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

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可古可今,可实可虚。

今年毕业的这一届学生可以说见证了一系列重大事件:98年洪水;2019年非典;2019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金融风暴;免去了千百年来的农业税;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等等。

这些事件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边远山村都会知道,对大家是公平的,更不要说历史人物和事件了。

如果从一个方面写,可以这样命题:非典见证-----众志成城;如果从非典、地震、98洪水等几个方面写,可这样命题:非典、地震、洪水见证-----多难兴邦。

这个作文,虽然难度不大,但要想得高分非常不容易,人人都有话说,往往会庸俗化,大众化。

要想得高分,必须注意:如果写成记叙文,必须把事件叙述得细腻充分,需有个人心灵的震撼;如果写成议论文,必须观点鲜明,详略得当,中心论点突出。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12页文档资料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12页文档资料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精评精析(山东卷)(一)总评:一、注重基础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语文试题要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今年语文试题十分注重对考生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查。

在第一大题中,重点考查了常见字的字音、字形、实词虚词成语的运用、标点以及病句辨析等。

这些考点所选用的试题材料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陌生、不冷僻、不刁钻,是考生应该掌握的。

二、稳中求变,考查全面。

在考点、试卷结构稳定的大前提下,追求变化。

同一个考点,同一个题型,也要在表现方式追求不同。

如第1题考查读音,2019年问的是“加点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而今年则是“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相比较比去年相对容易一些,考查更加直观。

还有第2题字形题考查,去年问法是“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而今年的试题则是“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很明显是在刻意地变换形式,同一考点同一题型,问法不同,呈现方式不同。

其它许多试题也都有这一特点。

即给学生面貌一新的感觉,也要求学生更全面地复习备考,要能接触到各种题型。

去年考查了近义词的比较,今年则没有直接考查这一知识点,而化解在了第2题字形题与第3题词语的运用题里,同时把原来的专门考查成语的试题里也加入了实词虚词的运用,这样就可以多出一道题,今年特别考查了标点,这种安排使得知识点考查比去年更加全面,题量不减,考点更多,更加基础。

第I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校订(jiào)戛然(jiá)佝偻病(gōu)自怨自艾(yì)B.降服(xiáng)惊诧(chà)超负荷(hè)流水淙淙(zōng)C.奇葩(pā)胴体(tóng)拗口令(ào)三缄其口(jiān)D.称职(chèn)谄媚(chǎn)一刹那(shà)良莠不齐(yǒu)答案解析:A B淙cóng,C胴dòng,D刹chà考查面很广,双音词、三音词、四音词,贴近生活。

山东卷语文试题分析-2019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山东卷语文试题分析-2019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山东卷语文试题分析-2019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淄博市教研室王玉强【一】〔5题,共15分,每题3分〕正确识记,能力层级A级。

从今年字音的考查看,重点考查读音相同的字,在考查方面有了新的开拓。

解题指津:解答字音的题目,一般使用的方法是排除法。

就是通过阅读各个选项,迅速排除错误项。

今年的难点是辨识读音相同的字。

A项“粗犷(guǎng)\旷(kuàng)日持久”读音不同,其他相同;C项“瞋〔chēn〕目\撑〔ch ēng〕门面”读音不同,其他相同;D项“迸〔bèng〕发\屏〔bǐng〕气凝神”读音不同,其他相同。

参考答案:B〔三组词语分别读zhuó、lì、tà〕第2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字形的辨识能力,能力层级A级。

考查的词语都是常见的双音词、三字短语、成语。

其中三字短语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用语。

如“休闲装”“邀请赛”等。

解题指津:答题方法可以采用排除法。

A项“精萃”的“萃”,应为“粹”,偏旁错误。

B项“赔理道歉”的“理”应为“礼”,同音异形。

D项“元霄节”的“霄”应为“宵”,偏旁错误。

参考答案:C〔没有错别字〕第3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同义词的辨析能力,能力层级E级。

从命题形式看,由一个语段变为三个句子,此题重点考查动词与形容词。

解题指津:答题方法可以运用语感法与分析法。

语感法,就是通过语感察觉不妥、不顺之词;分析法,主要通过分析词语的轻重、前后联系来判断。

“融化”的含义是:固体(如冰、雪等〕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的过程。

“溶化”的含义是: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

前者是物理现象,后者指化学变化。

“沟通”的含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勾通”的含义是:暗中串通。

前者是褒义,后者侧重贬义。

“喧哗”的含义是:声音大而杂乱。

“喧闹”的含义是:喧哗、吵闹。

前者强调声音,后者强调集市。

此题十分简单,易于判断。

2019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心灵的暖春

2019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心灵的暖春
爱能使人懂得忧伤与痛苦,同时也能使人摆脱忧伤与痛苦,令平凡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意义。英国着名诗人兰德暮年时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不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兰德的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个走进暮色的老人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种树的牧羊人不也正是如此吗?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
山东省高考满分及点评心灵的暖春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o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源自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心灵的暖春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着名的小说《植树的人》,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
点评:
孤独、寂寞是人生的阴影,爱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源泉。文章从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证实了“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的道理,牵带引出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造成心灵世界的干涸,提出社会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然后引用兰德暮年的一首诗,告诉人们人生应有的态度就是淡泊宁静,让生活充满爱,充满阳光!文章语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当,名言的引用则如画龙点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2019高考山东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高考山东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高考作文-山东卷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提升精品

高考作文-山东卷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提升精品

山东卷: 2019 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提升年高考作文分档解析及提升( 山东卷) 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分)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

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

②自定立意。

③除诗歌处,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考题解读这是一道新命题作文。

按词典的解释, " 见证" 是" 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的" ,或" 指见证人或可做证据的物品" 的意思。

" 见" ,看见或经历, "证",证明。

本题既可以写记叙类文章也可以写议论类文章。

如果写成记叙文,重点在" 见" 的记叙," 证" 只是作为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如果写成议论文,重点在"证",论述证明, " 见" 只作为材料或论据的一部分。

引言提示形象地界定了见证的内涵,它有助于考生正确审题,打开思路寻找自己立意的最佳角度。

这段文字提示我们可以从写现实人生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历史中人或物的角度切入。

也就是说,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

从写人生来说,可以找一个具体的物件来见证我们自身的成长;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们接触过的文化名人,英雄伟人,大的历史事件都可看作是某段历史或某种精神成长的见证,应该也能写出好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罗列国内外重大新闻,不能只是罗列事实而不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将立意化大为小的最基本的思路是尝试在命题" 见证" 上递加信息,譬如思,就会在寻找立意角度进行构" ⋯⋯的见证"" 见证⋯⋯"" ⋯⋯见证⋯⋯" ,这样作,充的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的、明确的立意角度,驾轻就熟,轻松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评析山东淄博市教研室陈鲁峰王玉强(《语文学习》2015年7-8期发表)正如陶潜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提示材料来自林清玄的《无风絮自飞》一文,描述的虽是极其寻常的自然现象与生活场景,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真意”与“意旨”。

其中的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概括,也是对社会人生纷繁复杂关系的形象描述,透着一股浓郁生活气息。

孩子的分辨作为,有其好奇盲动的一面,也有其“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勇于探索的一面,散发着一种童稚情趣。

父亲的“好笑”,父亲的言语劝阻和引导,透露出一种老成持重与生活阅历的丰实,也时隐时现一种值得深度思忖的教育理念或思想。

如此看来,该作文提示材料可谓“语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

客观地说,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无论是从育人角度来说,还是从培养考生思辨角度、提升考生语言表现力的角度来说,都是一道值得肯定的作文题。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的那样: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涉及到青少年的成长、家长的教育与引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体验与感受,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人生发展价值。

从培养学生思辨角度看,山东卷高考作文题顺应材料作文发展基本趋势,使考生既有思维抓手可以凭借,能够更好考查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又能基于材料所给予的开放空间而让考生放飞心智。

与2014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材料“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

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

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相比,今年山东卷作文题目文字表述长,涉及物象多,牵连的关系多,可提供的思考视角多,可触发考生思维发散的节点多;这无形当中也给考生的审题立意带来一些困难。

加大思辨能力考查力度,让考生置身于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之中,展开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活动,引导考生透过诸多现象发现深层本质,以获得新的认识与看法,是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设计的最大特色。

最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还具有浓重的“问题求解”倾向:孩子在分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如何办?植物成长过程中过早遭到了人为损害,怎么办?父亲阻止孩子进一步分辨探究怎么办?如何达成分辨探究与不伤茎叶的统一?父亲的阻止与建议是否合理,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就是确立行文立意的前提。

因此,由感性材料走向理性思维,从而确定出切近的写作主旨与观点,需要对写作提示材料加以深度研读和辨析。

一般的思路是,首先,要解读出写作提示材料整体指向与内涵本质;其次,还要辨析出提示材料层次之间关系和各自指示的侧重点;再次,还要寻找出每个层面的核心词与关键词,确定出每个层面的实质蕴涵。

也就是说,从作文材料到写作观点,这中间存在着一条思维路径;只有沿袭上述思维路径,才能“遵路识斯真”。

如作文提示材料中提到植物方面的,有丝瓜藤、肉豆须;人物方面的,有孩子、父亲;丝瓜藤与肉豆须之间关系是“分不清”,孩子与两种植物之间关系是孩子想弄清楚两种植物的不同却扯掉了其茎叶,父亲与孩子之间关系是劝阻孩子分辨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看法;写作提示材料每一小节均提到了关键词语“分辨”:第一节是“很难分辨的”,第二节是“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第三节是“不是用来分辨的呀”……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可以从植物缠绕生长方面、孩子探究分辨方面、父亲劝阻孩子方面等思维路径去思考,也可从材料整体理解方面去考量,确定行文立意。

如从植物生长与缠绕的角度,可以确定出顺从自然规律,反对人为过度干预与破坏的立意,也可确定出不回避缠绕、繁杂和纠缠,以壮实自己为人生要务的立意等;从孩子角度,可以确定出勇于探索实践,不断优化探索方式方法的立意,也可确定出质疑权威,挑战固有观念的立意,还可从追求新鲜事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等方面立意;从父亲角度,可以确定出结果更重要,方式方法要为结果服务等立意,也可从做事要抓本质,分清主次等角度切入。

也可从材料整体方面考虑,确定出长辈如何教育引导晚辈,何为“有用”结果与“无用”行为,值得不值得分辨探究,相伴生长与借力等等,不一而足。

从阅卷角度来看,在吻合题意的前提下,行文准确、生动、连贯、简洁的作文卷子深受阅卷者的青睐与推崇。

评判分数实行分等制,按照内容、表达、发展等级三个项目分项打分后再组合分数,一共分五个等次:一等卷60分—53分,二等卷52分—46分,三等卷45分—36分,四等卷35分—26分,五等卷25分以下。

一等卷和二等卷的内容项目要以吻合题意和突出中心为重点,表达项目要以文体规范和语言流畅得体或顺畅为核心,发展等级项目要关注文章创意和文采。

若作文卷子基本符合题意;但立意含混、不清晰,观点有一定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或结构松散、不衔接的,就只能列为三等卷。

在阅卷实践中,除了少量脱离写作提示材料来立意或严重偏离题意、语言幼稚、无例证或例证与观点相反、观点错误、未写完全篇的列入四等卷、五等卷外,很多作文停滞在三等卷分数区间内;究其深层原因,除审题立意方面还有欠缺外,还有就是语言表述存在问题:或是文章中心句偏激不辩证,或是文章阐释句逻辑混乱,或是文章结论句与行文主旨相左,或是文章主旨句存在明显瑕疵……。

如有考生在其文《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中写道:“很多人努力了,但并没有成功;很多人成功了,但过程未必重要;很多重要结果,并不是艰苦的过程换来的……”被阅卷老师圈划出来,判定该句偏激不辩证,影响了得分。

还有考生在《有些事不能钻牛角尖》说,“所以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们都不要太较真……”,被阅卷老师认为与文章核心观点相悖……由此可见,除了要强化准确立意外,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还是很多考生需要跨越的一道门槛。

当然,由于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提示材料留给考生想象联想空间大,除了可写成议论文外,也是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甚或书信体。

总之,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无论从考查审题立意角度说,还是从考查语言表述角度说,还是有了一些新探索。

“此中有真意,欲辨不忘言”,把握了这两点,是会写好这样的文章的!附考场作文两篇心守瓜豆,不辨其藤种下瓜豆,便只愿细心呵护,育其成长,以求有所收获。

纵使他们藤须缠绕,无法分辨又何妨。

何必为此迷茫?我们最终所要的仅是瓜豆。

人生便也是如此,我们只需知道我们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不必为无关的缠绕所伤神,只是为自己的方向而奋斗。

也许是这个社会太过嘈杂,人们总是会在前行的路上,被无关于自己的藤须所束缚,忘了自己最初的使命。

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坚定我们的初衷,昂首向前。

明确自己的道路,便只顾风雨兼程,哪管室外之物,如此行之,便终有收获。

当阎连科成为首获卡夫卡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时,他并不为之意外或有所动摇,他表示,获奖仅是瞬间之事,而创作则是永久的道路,他仅一颗平淡之心对待,而不会就此放下写作,专注于身外的奖项。

那些奖项便如分人精力的缠绕藤须,对于一个作家而言,纵使它们如何纠缠错综,他们也无须去关注。

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写作,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以遗后人,留下精神上的财富。

阎连科便是如此之人,他已明确了自己的道路,便只顾专心于此,纵使奖项堆叠,也不是他的目标和终点,他只需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一来无愧于自己,二来留下精神财富以遗世人,便是人生真正的收获。

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如此,我们才更要明确自己的道路,从此只顾风雨兼程。

若为藤须而分神,努力分辨,将其扯断,瓜豆便会不在。

社会上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者不去钻研著书,而去遍跑全国,高谈阔论;运动员不去努力训练而是成为众多广告、访谈上的常客;演员不去演戏而是只顾在红毯上花枝招展。

上述之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身份,我相信,他们在最初的心中有着自己的道路,但他们却为名利的藤须而分神,只顾去分辨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种下的“瓜”和“豆”,而自己最终想要收获的也是“瓜”和“豆”。

若为藤须之分辨所累将其用力扯断,瓜豆将会何在?自己的人生方向将会何在?尽管社会嘈杂,但真理不会改变,受人敬仰之人绝不会是三心二意不辨方向之人。

受人敬仰的学者会是两袖清风、一双布鞋的李小文院士那样的人;受人敬仰的运动员会是那些专注于训练为梦想而拼搏之人;受人敬仰的演员会是陈道明那样红毯不常见而影片给人震撼的人,而那些忘了自己是要得瓜豆之人,终会因自己的不明确而感到遗憾与虚无。

人生道路并非须繁花装饰才得以美丽。

人生道路的美不在于外,而是在于选择它的人有颗坚定而明确的内心。

我们要时刻明确自己的方向与道路,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不为他物分神便得以无负于自己。

既然心守瓜豆,又何须去辨那藤须![简评]本文以立意精确、文脉通畅、时代感突出而胜出。

开篇由材料生发出一问一答,“何必为此迷茫?我们最终所要的仅是瓜豆”,为文章核心观点“不必为无关的缠绕所伤神,只是为自己的方向而奋斗”的提出做好铺垫,显示出作者良好审题立意能力。

例证方面则是点面结合、正反结合、详略结合,显示出作者突出的谋篇布局水平。

点上的例子、详细的例子用的是作家阎连科的创作经历与追求,夹叙夹议,文化气息浓郁,形成了深度论证观点的浑厚力度;面上的例子、粗略的例子则用的是学术方面的学者、体育方面的运动员和艺术方面的演员,且在论述中又形成了正反对比,不光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且大有妍媸毕现、力矫时弊的功效,达成了多角度论述观点的论证广度。

读罢全篇,感觉作者是位关心时事,且能慧心领略时代风光的有心人。

另外,本文语言也富有特色。

一是有关学者、运动员和演员的叙述形成了具有冲击力的排比句式,生动形象且感情褒贬色彩突出;二是三处反问句式的采用,让行文富有变化,且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三是行文语言既整饬,又灵活,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淄博四中周保全)探究:路漫巧求索文中小孩为了分辨清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而把自己家中的丝瓜与肉豆茎叶扯断,这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让其分辨了两者的不同。

父亲认为这种行为可笑,他只看到了丝瓜与肉豆的食用价值,而对于孩子探究事物的过程与本质视而不见。

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实践精神,无疑与家长代表的求实保守精神形成了交锋。

探究是勇于质疑,敢于实践的表现。

孩子刨根问底,对事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我们大力提倡的。

这是孩子们具备创新意识的前提与基础。

他们不会禁锢于先人的理论,他们会亲手去做。

科学家们从小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故事让我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尽管,我们受先人伟人故事滋养,但我们大胆动手的意识大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削弱。

这正是父亲看儿子行为可笑的体现。

我们的求实心理,我们对于事物的逐渐麻木保守成为了我们动手去做的最大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